第一篇:甘肃省气象条例
【发布单位】826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5-29 【生效日期】1999-05-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气象条例
(1999年5月29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工作,发展气象事业,提高气象预报服务水平,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活动以及与气象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县级以上气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气象工作的主管部门,行使同级人民政府管理气象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实施行业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体制。建设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有关事业经费,分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并根据有关规定逐步增加投入。
第五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气象主管部门职责与地方气象事业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实施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本行政区域内气象及其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
(二)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地方气象事业的建设和管理;
(三)统一管理气象预报的制作与发布;
(四)负责气象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和服务,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
(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工程、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六)组织气象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七)负责气象科技市场的开发与管理;
(八)依法查处违反本条例的行政案件。
第七条 第七条 地方气象事业项目主要包括:
(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服务设置的气象机构、气象探测和通信设施、气象预报警报系统、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防雷防静电系统以及气象科技服务网络等;
(二)城市环境气象预报、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象科技扶贫、节水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等;
(三)气象卫星遥测遥感技术在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开发利用;
(四)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
(五)各级政府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 第八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资助、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参与地方气象事业建设,其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章 气象设施与探测环境保护
第九条 第九条 气象仪器、设施、标志、资料、探测环境等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侵占。
第十条 第十条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应当树桩立界,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其保护范围:
(一)地面气象站观测场与四周的建筑物、树木和其他遮挡物的距离,不得少于该遮档物高度的10倍,观测场围栏四周10米内不得种植高杆作物;
(二)各类气象台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气象台站边缘环境保护的距离是:铁路路基、高压线为200米,公路路基为30米,水库等大型水体为100米,各种污染源体为500米;
(三)高空探测站四周障碍物的仰角不得超过5度,半径50米范围内不能有架空电线、高大建筑物和树木等障碍物,附近不得有无线电台或其他影响信号的干扰源;
(四)制氢房周围50米内,不得有火源和住房等建筑物;
(五)遮挡物对天气雷达天线的挡角在主要探测方向不得大于0.5度,其它方向不得大于1度。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各级无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应当保护气象台站的大气探测系统、天气警报系统、自动站等气象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电路、信道和频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和挤占。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气象台站的站址及其设施的安置应当保持稳定。因工程建设、城乡规划确须迁移气象台站的站址或设施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立项前报经省或国家气象主管部门批准;气象台站的新址由省气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选定;迁移、重建气象台站及其设施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向城乡规划、土地、环保、无线电等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土地征(占)用和基建项目审批手续时,对涉及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应当征得气象主管部门同意。
禁止兴建对气象探测有影响和对仪器设置可能造成污染的工程项目或从事其他不利于气象探测环境的活动。
第四章 气象预报与服务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分工、统一制作的原则,向社会公开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林业、农垦、民航、石油等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可以发布供本部门使用的天气预报。
其他单位和个人未经气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供年景、干旱趋势及重大气象灾害的分析、预测,为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决策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牧区气象台站应当根据牲畜越冬、转场、产羔育幼等牧业生产需要,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省气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所属气象机构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在监测山区积雪、森林火情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气象部门应当根据协议做好为军事、国防、科学实验和其他特殊任务的气象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气象部门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的各类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气象科技服务,应当经当地气象主管部门批准。凡利用传播气象信息从事经营活动的,按照省物价部门的规定向气象主管部门缴纳气象信息费。
第五章 气象灾害防御与气候资源利用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体系。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气象台站应当严密监测干旱、冰雹、暴雨、暴雪、大风、强沙尘暴、寒潮、霜冻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并将监测信息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当及时采取抢救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并调查核实气象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协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业的实施和管理。军队、民航、通信、交通、公安等部门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气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进行人工增雨(雪)、防雹等作业。
人工增雨(雪)和防雹等所需经费由地方人民政府或受益者提供。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气象主管部门负责雷电灾害的防御管理工作;参与防雷防静电建筑物、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定期对防雷防静电安全设施进行检测。
禁止使用未经检测和检测不合格的防雷防静电设施。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营性充灌施放广告、庆典氢气球的管理,定期对经营者进行技术资格检查。
从事经营性充灌施放广告、庆典氢气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过气象主管部门的技术资格认定。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制定中长期规划。气象主管部门根据规划提出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区划的建议,并参与实施。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气象机构,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工程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其他单位承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时,应当使用气象主管部门直接提供的气象资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非气象主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应当经气象主管部门审查、鉴定。未经审查、鉴定的,不得使用。
第六章 气象行业管理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实施气象工作的行业管理。
各类气象台站应当依据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天气联防,进行技术协作与交流。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开传播转发的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当是省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注明信息来源和时间。信息内容不得随意改动。
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应当按照所商定的时间、内容和画面,保证气象预报的播出。因特殊情况需改变的,必须事先征得气象台站同意。
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临时发布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警报及其订正的气象预报,新闻传播媒介应当及时播放。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气象台站和大型气象仪器设备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从事气象探测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执行全国统一的气象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县级以上气象计量仪器检定机构,应当定期对气象专用计量器具进行检定。
禁止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有效期的气象专用计量器具。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下列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实施:
(一)违反第十四条第三款、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责令其消除影响,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限期交纳气象信息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罚款。
(三)违反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违反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土地等部门依法处罚。
违反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气象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较重,依法追究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气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定稿]
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008年7月22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防止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因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雪)、冰雹、雷电、高温、霜冻、干热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灾害。
气象次生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植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环境污染、流行疫情等。
气象灾害防御,是指针对各种气象灾害进行研究、监测、预警以及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活动。
第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加快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发展改革、国土资源、民政、水利、电力、农牧、林业、建设、交通、教育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防御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灾害,加强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素和上一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第九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二)气象灾害现状、发展趋势预测和调查评估;
(三)气象灾害防御关键时段、重点防御区域和设防标准;
(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
(五)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拟订气象灾害防御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订。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镇规划。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实施危害或者可能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为。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警报、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乡镇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建立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点,在气象灾害易发地段设立警示牌;在城镇显著位置、人口集中居住区、旅游景点、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学校、重点工程所在地等场所,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设施。
第十四条 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三章 监测预警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逐步建立乡镇自动气象站。
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包括气象主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所属的气象观(监)测台站、哨点,其工作接受气象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督、指导。
第十六条 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平台,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第十七条 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相关防灾减灾机构和有关部门。
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和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时效性和有效性。
第十八条 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时,气象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有关监测网络成员单位进行加密观测,气象台站应当组织跨区域预报会商和监测联防,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第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纸、通信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或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及时、无偿播发或者刊登气象主管部门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警报和预警信号;及时增播、插播补充和订正的相关信息以及气象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发布的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并标明发布时间和发布单位的名称。
第二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向本辖区公众广泛传播。
第四章 灾害预防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组织开展城市规划、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在气象灾害易发区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内容的,有关审批机关不得审批。
第二十三条 对经评估认为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河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相邻省份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联合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灾减灾的需要,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人工影响天气设备、设施,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
在干旱、冰雹、森林草原火灾频发区和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灾情出现之前及早安排有关气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防和避免发生严重灾情。
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建(构)筑物,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广播电视设施,电力设施以及公共场所易遭受雷击的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
第二十七条 气象主管部门负责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装置应当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纳入建设工程管理程序。
未经气象主管部门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审核的工程,不得开工。未经气象主管部门防雷竣工验收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从事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检测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国家规定的资质等级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五章 灾害应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气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布。第二十九条 气象灾害易发区的乡村、厂矿、街道、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根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在当地气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并定期进行防御演练。
第三十条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有关部门和群众采取防御措施,并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及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二)抢修损坏的道路、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设施;
(三)实行交通管制;
(四)决定停产、停业、停课;
(五)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生产、供应、价格采取特殊管理措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民政、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妥善组织开展灾民安置、救灾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社会治安维护等工作。
电力、通信、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等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电力供应、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应急救援措施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指定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乡村要逐步配备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可能出现气象灾害的,应当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一)已出现干旱,预计旱情将会加重的;
(二)可能出现严重冰雹天气的;
(三)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或者长期处于高火险时段的;
(四)出现突发性公共污染事件的;
(五)其他需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情形。
第三十六条 气象灾害发生后,气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特大气象灾害做出调查和评估,及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为组织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调查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批准未包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内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二)隐瞒、谎报、重大漏报、错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气象灾害灾情的;
(三)未按规划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四)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 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证书许可范围进行防雷检测、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处罚: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拒绝防雷装置检测,或者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改正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交付施工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四)防雷装置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而投入使用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不按本条例规定播发、插播、增播突发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非法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报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消除影响,给予警告,可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浙)
◇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湘、贵)
◇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无雨三伏热(川)
◇ 夏至无雨干断河(贵)
◇ 夏至无雨六月旱(湘)
◇ 夏至不雨天要旱(皖)
◇ 夏至无云三伏烧(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闽)
◇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湘)
◇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粤)
◇ 夏至鸣雷旱三伏(桂)
◇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浙)
◇ 夏至雷响天多晴(鲁)
◆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陕、赣)
◇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赣、川、鄂、冀)
◇ 夏至闷热汛来早(冀)
◆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赣、冀、晋)
◇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鲁)
◇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陕)
◇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赣)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
“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
节气谚语--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六月秋,丢的丢,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
节气谚语--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节气谚语--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赣)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
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
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
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立秋下雨件件丢,处暑下雨件件收(冀)
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
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
处暑节气气象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等。
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雨水少的北方地区来说,农谚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
“处暑罗卜白露菜”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处暑下雨,五谷生芽”
“处暑下雨多灾害”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白露节气气象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白露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节气的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来年丰”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脚不露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苏)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霜降节气的谚语
「霜降风台跑去藏」,“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立冬节气的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补冬,补嘴空”
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因此,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下面介绍一部分与小雪节气有关的谚语和民谣。
◆ 黄河中下游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
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
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
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
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
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均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大雪不寒明年旱(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
◇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冀)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苏、皖、赣、鄂、湘、贵、京、冀、晋)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2)
◆大雪节气的雪多、雪大均预兆来年丰收。比如: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甘)
◇大雪纷纷是丰年(川)
◆在山东和吉林有这样一句谚语:“雪落高山,霜打洼地”,类似的谚语在安徽、江西、广西、河北、河南等盛区均
有。
其他有关雪的谚语还有: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鲁)
◇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赣)
◇落雪是个名,融雪冻死人(赣)
◇落雪见晴天,瑞雪兆丰年(晋)
◆其他有关“冬雪”的气象谚语还有:
◇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来年收成收(川)
◇冬雪回暖迟,春雪回暖早(浙)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苏)
◇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苏、晋、粤、贵)
冬至节气谚语一
◆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
晴,过年就会下雨。)◇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节阴。(辽)◇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节气谚语二
◆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
冬至节气谚语三
◆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
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小寒节气谚语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
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 “小寒??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雨水惊蛰冻死秧”。
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天气对应关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
裂”,山东省的“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大寒节气谚语(1)
◆ “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大寒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就表示来年会丰收,相反,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预示来年作物会歉收;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也预示以后的天气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 其它
◇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大寒节气谚语
节气和农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农民通过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可以预见后期天气以及作物的收成情况。那么关
于大寒有哪些农谚呢?
◆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冻,冷到芒种”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
就会向后延长,来年春分时节的天气也会寒冷。
◆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 “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吹南风,天气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篇:8月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 2009年8月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廊坊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强化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阶段性目标得到圆满完成,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现就8月份的气象服务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8月份服务工作汇总:月内共制作报送旬、月预报3期、雨情报告4期、预警信号2次、重要天气报告2期、气候影响评价报告1期,分别报送县四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月内分别为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和广电局制作《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各5期,制作《2009年8月份短期气候预测》一份。重点做好为大厂县年鉴提供气象部分资料。
二、主要服务工作事例:全力做好年鉴气象资料统计服务。8月11日县政府组织召开“大厂年鉴2005—2008年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撰写本部门的相关内容,气象部门工作量大,需统计这四年的气候资料。对此,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责专人认真统计整理了相关的数据资料,并按时上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㈠继续做好地面气象监测工作,保证较高的业务质量。㈡全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对各项工作及仪器设备做好自查自检,不存死角,不留隐患;做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 益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
㈢积极响应统一调度,抓住时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消减雨联合作业及演练任务,为全县抗旱蓄水、农业高产做贡献,为国庆气象保障做贡献。
㈣全面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市县的各项生产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彻底进行安全生产工作自查,确保安全工作不存死角、不留隐患。
㈤继续加强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 二00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气象谚语
气象谚语
一、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二、里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四、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五、重阳无雨春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六、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七、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八、一日南风三日曝,三日南风狗钻灶。
九、雷轰天顶,有雨不狠;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十、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⑤天气谚语,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⑥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打”。
节气谣谚诗歌 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民谚: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
六、廿一,下半年逢
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