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市2015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常州市2015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
平均工资
发布日期:2016-06-23 浏览数:202 字号:〖大中小〗
根据年度统计调查结果,2015年,常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0144元,比2014年增长4.9%;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3032元,比2014年增长5.5%。
附注:
1、指标解释
(1)单位就业人员:指在各类法人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
(2)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个人所得税、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3)平均工资:是指在报告期内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2、统计范围
城镇非私营单位:包括城镇地区全部非私营法人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工资统计是统计单位的就业人员,而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
城镇私营单位: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的私营法人单位主要是指:在内资法人单位中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3、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和《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制度》,对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统计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城镇私营单位工资统计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篇:2013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013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单位:元,%
行业
合计
农、林、牧、渔业 2012年 2013年 名义增长率 28752 32706 21973 24645 13.8 12.2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9684 33081 28215 32035
25478 29597 30911 34882 27233 30604 28159 33141 23933 27352 39518 44060 32696 37253 30778 35038 31796 36243 36598 42854 26402 31241 24068 27483 26625 31521 29173 33862 26177 30402
11.4 13.5 16.2 12.8 12.4 17.7 14.3 11.5 13.9 13.8 14.0 17.1 18.3 14.2 18.4 16.1 16.1
第三篇:安徽省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
安徽省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单位:元,%
行业
合计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13年 47806 24302 70893 43978 72363 44677 39263 47235 28560 53755 65920 46679 41054 60816 32453 37074 46183 50908 42787 46164
每天66.58 194.23101.57
2012年 44601 22845 70568 42393 55599 39920 34988 42787 26406 47492 59416 39354 36804 51618 29700 35602 42258 44178 39138 43086
名义增长率
7.26.40.53.730.211.912.210.48.213.210.918.611.517.89.34.19.315.29.37.1
第四篇:201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
201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2011-05-06
一、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
2010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50415元。从行业门类看,九个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个行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92139元、86164元和81014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2689、25827元和27387元。
从单位注册登记类型看,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是外商投资法人单位,为91646元;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法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4860元;内资法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46256元,其中,私营法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431元。
二、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方法的说明
(一)统计范围
职工平均工资指标是有关部门制定社会保险征缴标准,调整基本养老金和退休费发放数额、制订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确定人身损害司法赔偿等的重要参考数据,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个体经济劳动者已经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并按照职工平均工资确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为适应社会保险制度范围扩展的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就业群体的平均工资水平,从2010年起,扩大了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2010年以前,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为全市法人单位,包括国有、集体、联营、私营、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以及港澳台商投资等类型的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2010年起,将个体工商户纳入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与上年数据的统计范围不同,不可直接比较。
(二)调查方法
全市法人单位职工工资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私营单位工资统计制度》,通过对全市法人单位进行调查得到的。调查方法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私营法人单位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推算总体,其它法人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法人单位数据的采集方法是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统计报表由各类法人单位或组织机构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数据,经统计部门逐级审核、评估、汇总后,上报国家统计局,经国家统计局审核、汇总后按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个体工商户工资数据是通过2010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统计调查取得的。
(三)数据发布时间
国家统计局从2009年起开展对私营单位的工资统计调查。按统计制度规定,私营单位调查数据于3月31日上报国家统计局,各省数据要在国家统计局审核评估之后使用。因此,我市今后将在4月以后发布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数据。
(四)指标解释
1.职工包括单位的在岗职工和不在岗职工,私营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视同单位的职工。
2.职工工资总额包括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工资总额和支付给不在岗职工的生活费。
3.工资总额是国家统计局根据1990年1月1日的国家统计局令(一号)基础进行修订,指各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等。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还包括了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应交纳的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等。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只要符合劳动报酬性质,都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具体包括以下六项:
(1)计时工资: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3)奖金:支付给从业人员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津贴和补贴:为了补偿从业人员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从业人员的津贴及为了保证从业人员生活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从业人员的物价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以及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五)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公式
职工年平均工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在岗职工生活费)/(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不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
注:2011年5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北京市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5683元,其统计范围是北京市扣除私营法人单位后的全部法人单位,也不含个体工商户;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不包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
北京市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415元,其统计范围是北京市全部法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职工既包括单位的在岗职工,也包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
第五篇:计量经济学论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精选)
计量经济学论文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
摘要:工资水平是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变量,它与消费水平、就业水平、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有着内在联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本文基于《2011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得到1995年到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GDP、城市平均工资的数据,并且通过数据建立一阶线性回归模型,再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并运用经济学检验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GDP、城市平均工资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的影响。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 回归模型 实证检验平均工资 总工资 一. 引言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的源泉。”一个劳动者的工资,要用来养家糊口,广大普通劳动者拿着低微的工资,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民生之艰辛。且不说劳动群众的体面劳动应首先体面在工资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工资水平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关乎到他们的生活尊严,因此对于它的研究至关重要。
根据统计结果,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注]为29229元,日平均工资为111.99元。与2007年相比,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了4297元,增长17.2%,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并且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7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3.1∶1。这些数据显示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在不断增加。
影响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因素有很多,在此我们主要选GDP、城市平均工资这两种因素来研究,从该研究中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二. 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是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而马克思则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运动不仅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经济现象。GDP增加会促进工资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在不断增加。三.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2011中国统计年鉴》,查阅该年鉴可得1995年到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GDP、城市平均工资的数据。整理得下图:
四. 模型设定
散点图:scatter y x1 x2
由图可以看出存在线性关系设定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线性模型。
因此分析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可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作为被解释变量,GDP、城市平均工资作为解释变量。
设定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y= β1+β2x1+β3x2+u 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为Y,GDP为X1,城市平均工资为X2。数据导入stata软件后,为了防止忘记变量的意思,可以给变量加标签,命令为: label var X1 “GDP X1/亿元” label var X2“城市平均工资X2/元”
label var Y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Y/亿元” 五. 参数估计
运用STATA软件,运行reg y x1 x2,然后回车即可,结果如下:
其结果为Y=252.751+0.1473497X1-0.366064X2 384.1967 0.0268833 0.2824004 t=0.66 5.48-1.30 R=0.9956 F=1366.58 n =15 六. 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说明GDP增加1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增加0.1473497。因为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还包括许多非货币的东西。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因此虽然城市平均工资增加1元,但是可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中的其他成分减少,因此导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减少0.366064,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2(二)统计意义的检验
1.拟合优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R=0.9956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49,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2.T检验
针对H0:βj=0,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2的临界值,由上表的数据可得,与1和2和β3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0.66,5.48,-1.3。它们的绝对值不全大于,这说明在显著水平α=0.05下,只有拒绝H0:βj=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解释变量GDP、城市平均工资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3.F检验
针对H0:βj=0,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f分布表得自由度为k-1=2 n-k=12的临界值F(2 12)=19.4,由表中得F=1366.58>19.4,拒绝H0:βj=0,这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GDP、城市平均工资结合起来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总工资有显著影响。
(三)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运用STATA软件,运行rvfplot(回归后的图,纵轴为残差,横轴为拟合值)然后回车即可,结果如下:
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X2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表明可能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然后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看看结果,命令:cor X1-X2 然后回车,结果如下:
由上表中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修正
前进法:sw reg Y X1-X2,pr(0.05)
因此,修正后模型为:Y=261.3742+0.1126X1 2.异方差检验
Goldfeld-Quanadt检验(1)对变量取值排序
sort x1 x2(按变量x递增排序)(2)回归
对前6个样本回归:
运用STATA软件,运行reg y x1 x2 if n<7 然后回车即可,结果如下:
对于后6个样本:
运用STATA软件,运行reg y x1x2 if n>9 然后回车即可,结果如下:
所以:F统计量为:=≈0.1190 在0.05下,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3.自相关检验 德宾-沃森检验(1)先设定时间序列
原始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做德宾-沃森检验前,需要先设定时间序列,设定命令为:tsset v1 结果如下: eFe22i21i735844.75.0762144958.9
(2)时间序列设定完后,运行做德宾-沃森检验命令:estat dwatson 结果如下:
给定显著水平0.05,查DW表,当n=15,k=2时,得到下限临界值,上限临界值,因为由DW统计结果可知DW统计量为1.143981大于且小于,根据判定区域可知不能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但为稳妥起见,我们不宜轻易接受无自相关。因此接下来进行自相关补救。
自相关补救 广义差分法
首先在回归的基础上预测残差项,命令:predict et,residuals然后,生成滞后一期的项即et_1,命令为:generate et_1=et[_n-1] 同样,生成y及x1 x2的滞后一期项:generatey_1= y[_n-1] generate x1_1= x1[_n-1] generate x2_1= x2[_n-1] 使用et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命令为:reg et et_1,noconstant
可见,et=0.2327et-1,也就是,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vt 运行:reg y_1 x1_1 x2_1然后回车即可,结果如下:
由此,我们得到最终模型为:
七.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GDP、城市平均工资这两种因素对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有显著的影响。因为经济效益好,所以GDP不断增长,城市平均工资提高,从而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也因此逐年的上涨。
城镇单位,作为属于地方的企业,在投资或涉及的领域上自然没有国有单位的领域广,因而发展的方向自然也不同。在所涉及的领域中,或因为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经济效益自然也会被波及。GDP增长状况可以体现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好坏,影响着就业人员的工资额度。城镇单位的灵活性较大,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正是因为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提高,所以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也会一直上涨。八.政策建议
①政府应该应加强政府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控和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支持开辟财政性均衡补贴渠道,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其平均工资提高,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从而使其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并且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问题,制定相关的调控政策及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努力营造职工与企业共谋发展、和谐稳定的新型劳资关系,以保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有利于提高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
②城镇单位自身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效益适当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使其总收入上升。特别是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用人单位。我认为城镇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参考文献
李洪坚.提升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6(3)
胡放之.工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7(7)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10(第二版)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 新华网http:// 《2011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