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严小村原来是个村民居住散乱的小村落,基础设施极差,且破旧不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了旧农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时期围绕不同的重点,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土地集体经营时期,特别是1970年前后,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对村庄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基本上保证了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1987年至2005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布局,建筑道路,建设特色住宅,水、电、路设施配套,升级,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2006年至2008年,新修公路设施,建筑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大楼,进行美化,绿化、从各方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展现出的面貌全新,整齐,整洁,美观,亮丽的严小村,是全体村民经过三十多年努力建设的结果。
第一节
道路
严小村的道路原为土路。对道路的硬化工程,前后进行了三期。第一期是1996年6月至10月,共投入资金47万元,其中:铁合金产投资27万元,村上自筹20万元,投入义务工1.2万元,完成了严新路,亭东、亭西路和二角亭至
严有福家门口,二角亭至严生荣家门口的道路硬化。全长()米。第二期是2003年5月动工—10月底完工,村上自筹40万元,乡村道路国家补助资金34万元,共74万元完成了全村各小巷道直至各家门口的道路硬化,全长2323米。第三期是2006年5月至6月,乡村道路国家补助16万元,村委自筹6万元共22万元对格大沟—原一对菜园的土路进行了硬化,全长()米。至此,全村的所有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全长7478米,村委自筹资金达68万元,国家乡村道路补助50万元,铁合金厂27万元。另外铁合金厂筹资37万元修建了严小村大门(在公共建筑一节另有叙述)。
在村庄道路建设中,绘制的《严小村道路建设一期工程平面布置图》,可清楚反应全村道路的布局状况。全村的道路归纳起来,干道有千纵,千横,铺道有千条,巷道有56条(见附图)。
一、四纵是:
(一)严新路。南接西湟公路,北至大沙坑,全长500米,宽12米,其中举行道8米。是村中修建的第一条硬化道路。其北端有一条至鲍家寨村的砂石路,从大沙坑到四清渠,长约600米,宽5米,两侧全是农田。
(二)亭南、北路。南至新村路,北至村北路,全长330米(亭南段230米,亭北段100米)宽千米。
路面硬化。
(三)村西路,俗称“疙瘩沟”路。全长600多米,宽千米,南接西湟公路,北接西大地,路边有排水渠,大部分为农田。路面已硬化。
(四)沿河路。全长1000多米,宽5米,土沙路面,一部分在村界内,大部分在河西与朱南、朱北村交界中(平面布置图无显示)。
二、四横是:
(一)西湟一级公路。严小村段,东起双拥路,西至云谷川河桥,全长961米,宽30米,两边有排水沟,绿化带,中间有隔音带。在村口以西分为原青藏路,西湟路。这条公路原称青藏公路,始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94年),为沙石路石;1944年至1974年改建为沥青路石;2001年初扩建为西湟(西宁至湟源)一级公路。
(二)新村路。东接严新路,西至村民李生旺家西墙。因修山路时正值村里大搞新农村建设故名。全长120米,宽4米。
(三)亭东、西路。东自村民李积路家门口,西至村民甘生海家房后,经玉皇阁门前、娘娘庙背后,过严新路和六角亭。全长760米,宽4至6米(西段有的为4米)。路石已硬化(以下凡路石已硬化的不
再注明)。
(四)村北路。东自大沙坑,西到校西路(弯弯路)北端,全长100余米,宽4米,路东段为农田。
三、铺到4条是:
(一)校西路,俗称弯弯路。东南西北走向,全长230米,宽4至5米,部分路石已硬化。
(二)斜路。东南西北走向。东南接严新路,西北接村北路,全长50米,宽4米。两侧有树木,西侧有水渠。
(三)甘家路。南北走向,北连校西路,南连亭西路,全长150余米,宽3米多。
(四)亭西北路。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连接六角亭,西北直朱北村。北段为田间道路,南段长170米,宽4米。
四、巷道56条是:
(一)严新路两边共有巷道19条。其中东边有11条,西边8条。东边,从文化广场南墙起,自北向南,第一条巷长50米,宽3米,路末硬化;第二条巷长40米,宽2米未硬化;第三条巷长40米,宽6米;第四条巷长40米,宽5米;第五条巷长60米,宽5米;第六条巷长20米,宽5米;其余5巷等长等宽,均为180米,宽5米。西边,自北向南,第一条巷长40米,宽4米多;第二条巷长10米,宽4米多;第三条巷长40米,宽4米多;第四条巷长40米,宽3米多;第五条巷长60米,宽5米;第六条巷长15米,宽7米;第七条巷长15米,宽7米;第八条巷长10米多,宽3米(一下凡巷宽3米的宽度不再赘述)。
(二)亭南路有巷道8条。东侧,自南向北有2条;第一条长35米;第二条长8米,宽4米。西侧,自南向北有六条;第一条长50米,第二条长35米,第三条长50米,第四条长40米,第五条长70米,第六条长40米。
(三)亭北路东西两自南向北各3条巷。东侧,第一条长20米,第二条长15米,第三条长10米。西侧、第一、二条均为5米,第三条长8米。
(四)幼儿园有三条巷道。东侧,自南向北,第一条长25米,第二条长20米。西侧,只有一条,长20米,宽4米。
(五)亭西北路有7条巷道。自南向北,东侧有2条,第一条长30米,第二条长50米。西侧有3条,第一条长20米,第二条长40米,第三条长15米。
(六)亭西路有5条巷道。自东向西,南侧有3条。第一条长20米,第二条长近100米,宽4米至5米,第三条长10米。北侧有2条。第一条长50米,宽6至7米,俗称尕园尔;第二条长40米。
玉皇路共有8条巷道。南侧,有2条,均长20米;北侧,有2条,第一条南北走向,长40米;第二俗称张家巷,长70米。其余4条,娘娘庙路长50米,宽4米,通往孔忠孝家路长25米,通往李积寿家路长10米,西庄巷长20米。
第二节 饮用水
旧社会长达数年时间,村民们饮用自然水,即饮用云谷川河水,村南(含今陶南、陶北)地下泉水和雨水,取水是人挑,人抬或牲畜驮。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宁钢厂在村南周围开挖了九眼井,村民得益用上了钢厂的过路水。1986年村里自己打井,并铺设通水管道,实现了村民多年的梦想,饮用上了自来水。
一、水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宁钢厂在村附近打过四眼井,在村云谷川河东与西番路(去朱北村的路)夹角地带开挖了一眼井,俗称油房背后地,井深三十多米,出水量0.40立方米/秒,井上盖有小房,用了一段时间就报废了。现不存在。在村正西、云谷川西面,(今严生泉水泥预制厂地方)俗称大三角地打了第二眼井,井深30米左右,出水量0.4立方米/秒,原有小屋,今已报废,在西湟一级公路之南,云谷川河东面,打了第三眼井,井深20多米,出
水量为0.5立方米/秒,现也已报废。在今西湟一级公路之北,江源门口一带,打了第四眼井,井深30余米,不久就报废了。1956年9月,省水务局在西湟一级公路之南,俗称长城沟的地方,打了一眼井,井深达23米左右,出水量0.25立方米/秒,1958年有一位姓梁的同志再次开挖,村民为长期取水在井眼的四周安装了木栅栏,但不久又报废了,为此,这一档的地名叫井沿地。
1986年夏,在村中六角亭的地方,建成一眼井,井深16米,水塔高17米,扬程近40米。水塔蓄水量一次为30立方米/秒。年内向村民供水量4万吨左右,此井原装立式水泵一台。2004年换成配件11千瓦电动机,自动上水的潜水泵一台,之后再西宁城北铁合金厂园内打了一眼井,井深20多米,地上水塔高24米,水塔蓄水量为一次50立方米,扬程近50米/秒,配70到75千瓦电动机一台,型号为200QSB20潜水泵一台,主要供铁合金厂生产用水。2007年10月在今西湟一级公路之南的菜地里又打了一眼井,井深50米,装型号为200QSB20潜水泵一台,配7 —7.5KE电机一台,井上盖有小房,出水量为0.30立方米/秒,共投资35万元,此井主要是保蔬菜基地用水。
为饮用水曾多次奔走,施工和服务的人先后有甘富英、严生泉、严有全、李生寿、郭万云等。
二、管道
管道分主管道、次干道,次支干道和住户管道四种。住户管道这里不再述叙。
(一)主管道6条
沿村中三纵、四横、四辅架设,除西湟公路两侧西宁钢厂铺设的铸铁管和水泥管外,其余全部用的是管径为11的钢管,总长度为7920米。
(二)支管道3米
沿村北路,校西路,亭西北路架设,全部是管径为8分的钢管,总长度为1570米。
(三)次支管道
严小村总共有60条小巷道,全长2100多米,全部用6分的塑料管分别铺设在各巷道内,管道总长度与路的长度相当。
第三节 排水
严小村1986年有了自建水塔后,满足了村民生活用水。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注重解决排水问题,绝大多数村民在改建或修建砖混房屋时,在自家院内或利用院外便利明渠,埋设排水管道。2002年后结合新农村建设,又一次对村水渠进行了改造,使农户的排水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四节 桥梁
一、云谷川一桥。因在云谷川河上故名。位置在今柴达木路十五公里处加850米,结构,上部为钢筋混泥土板
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墩台。三孔,孔径5米、桥长17.8米、宽10米,设计负荷载13吨,拖载60吨,投资10.16万元。1962年12月建成。以后,虽然几次维修,但基本状况未改变,现在这座桥是由湟源向东来的车辆,进入西宁市的单行道。汇入西湟一级公路。
二、云谷川二桥。在紧贴云谷川桥的北面,2000年又新建了一座桥,它是西湟一级公路上一座重要桥梁,整座桥的结构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承。设计荷载未0余吨,负载100吨。桥下分二孔,西孔为朱南村与朱北村的单行道,并由云谷川河水穿过。东孔,由严小村口分开慢道后,从西宁来的慢车车辆,既要脱离西湟一级公路、又要沿着西湟一级公路北面去湟源的慢行道行驶,到云谷川河东南折向南,穿过桥下东孔,汇入西宁至湟源的老路上。
三、木桥
位于今村西北礼让渠与云谷川河交汇处,称嘴儿路,桥长7米、宽3米,全用木料达成,现在三间房屋和礼让渠涵洞为证。桥已不存在。
四、简易管桥
位于今严小村西云谷川 段,西湟一级公路桥以北200米处,连接河东与河西一座简易桥,水泥管与石块砌成。车辆可以更行。
第五节 村庄绿化.美化
一、穿过严小村的西湟一级公路,西侧种有杨树、柳树、榆树等,行车道中间有彩花带,长961米,宽1.5米,内种有丁香、刺柏、刺梅等彩花花草。
二、严新路,长450米,宽12米是严小村的主干道,道路东西两侧分别绿化、彩花、美化带,内种有树木花卉,品种有松树、柳树、迎春花、探春花、刺梅花、丁香、垂榆、珍珠梅等,两侧有排水沟,还栽种有花木蔬菜等,点缀环境。
三、玉皇路东西两段南侧和村庄内多处大小不等的绿化带,有杨树、柳树、榆树等树种和花卉。
第六节 亮化
改革开放以前,村内、村外路上夜间无照明设施,现在村内村外亮化起来了。
一、西湟一级公路严小段有道路指示灯。
二、双拥路有琵琶灯,位置在路西。
三、严新路东西两侧各有11盏三星(头)路灯。
四、文化广场南侧、西侧共有12盏头型灯。
五、村委会办公地西门、北门有4盏头型等。
六、村大门三层彩门上有无数盏小头彩迎灯。另外,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七、节假日、正月十五前后,村民在严新路上面悬挂无数盏
各式各样的花灯,另外,上角亭、村两委办公室地带节假日也有彩灯展放。
八、有条件的村民,春节期间在自家门口,悬挂红灯笼,院内安装照明灯,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和夜间出方便。
第七节 公共设施
大门,位于严新路南端,西湟一级公路严小村之北,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严小村原来是个村民居住散乱的小村落,基础设施极差,且破旧不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了旧农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时期围绕不同的重点,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土地集体经营时期,特别是1970年前后,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对村庄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基本上保证了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1987年至2005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布局,建筑道路,建设特色住宅,水、电、路设施配套,升级,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2006年至2008年,新修公路设施,建筑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大楼,进行美化,绿化、从各方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展现出的面貌全新,整齐,整洁,美观,亮丽的严小村,是全体村民经过三十多年努力建设的
结果。
第一节
道路
严小村的道路原为土路。对道路的硬化工程,前后进行了三期。第一期是1996年6月至10月,共投入资金47万元,其中:铁合金产投资27万元,村上自筹20万元,投入义务工1.2万元,完成了严新路,亭东、亭西路和二角亭至严有福家门口,二角亭至严生荣家门口的道路硬化。全长()米。第二期是2003年5月动工—10月底完工,村上自筹40万元,乡村道路国家补助资金34万元,共74万元完成了全村各小巷道直至各家门口的道路硬化,全长2323米。第三期是2006年5月至6月,乡村道路国家补助16万元,村委自筹6万元共22万元对格大沟—原一对菜园的土路进行了硬化,全长()米。至此,全村的所有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全长7478米,村委自筹资金达68万元,国家乡村道路补助50万元,铁合金厂27万元。另外铁合金厂筹资37万元修建了严小村大门(在公共建筑一节另有叙述)。
在村庄道路建设中,绘制的《严小村道路建设一期工程平面布置图》,可清楚反应全村道路的布局状况。全村的道路归纳起来,干道有千纵,千横,铺道有千条,巷道有56条(见附图)。
一、四纵是:
(一)严新路。南接西湟公路,北至大沙坑,全长500
米,宽12米,其中举行道8米。是村中修建的第一条硬化道路。其北端有一条至鲍家寨村的砂石路,从大沙坑到四清渠,长约600米,宽5米,两侧全是农田。
(二)亭南、北路。南至新村路,北至村北路,全长330米(亭南段230米,亭北段100米)宽千米。路面硬化。
(三)村西路,俗称“疙瘩沟”路。全长600多米,宽千米,南接西湟公路,北接西大地,路边有排水渠,大部分为农田。路面已硬化。
(四)沿河路。全长1000多米,宽5米,土沙路面,一部分在村界内,大部分在河西与朱南、朱北村交界中(平面布置图无显示)。
二、四横是:
(一)西湟一级公路。严小村段,东起双拥路,西至云谷川河桥,全长961米,宽30米,两边有排水沟,绿化带,中间有隔音带。在村口以西分为原青藏路,西湟路。这条公路原称青藏公路,始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94年),为沙石路石;1944年至1974年改建为沥青路石;2001年初扩建为西湟(西宁至湟源)一级公路。
(二)新村路。东接严新路,西至村民李生旺家西墙。
因修山路时正值村里大搞新农村建设故名。全长120米,宽4米。
(三)亭东、西路。东自村民李积路家门口,西至村民甘生海家房后,经玉皇阁门前、娘娘庙背后,过严新路和六角亭。全长760米,宽4至6米(西段有的为4米)。路石已硬化(以下凡路石已硬化的不再注明)。
(四)村北路。东自大沙坑,西到校西路(弯弯路)北端,全长100余米,宽4米,路东段为农田。
三、铺到4条是:
(一)校西路,俗称弯弯路。东南西北走向,全长230米,宽4至5米,部分路石已硬化。
(二)斜路。东南西北走向。东南接严新路,西北接村北路,全长50米,宽4米。两侧有树木,西侧有水渠。
(三)甘家路。南北走向,北连校西路,南连亭西路,全长150余米,宽3米多。
(四)亭西北路。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连接六角亭,西北直朱北村。北段为田间道路,南段长170米,宽4米。
四、巷道56条是:
(一)严新路两边共有巷道19条。其中东边有11条,西边8条。东边,从文化广场南墙起,自北向南,第一条巷长50米,宽3米,路末硬化;第二条巷长40米,宽2米未硬化;第三条巷长40米,宽6米;第四条巷长40米,宽5米;第五条巷长60米,宽5米;第六条巷长20米,宽5米;其余5巷等长等宽,均为180米,宽5米。西边,自北向南,第一条巷长40米,宽4米多;第二条巷长10米,宽4米多;第三条巷长40米,宽4米多;第四条巷长40米,宽3米多;第五条巷长60米,宽5米;第六条巷长15米,宽7米;第七条巷长15米,宽7米;第八条巷长10米多,宽3米(一下凡巷宽3米的宽度不再赘述)。
(二)亭南路有巷道8条。东侧,自南向北有2条;第一条长35米;第二条长8米,宽4米。西侧,自南向北有六条;第一条长50米,第二条长35米,第三条长50米,第四条长40米,第五条长70米,第六条长40米。
(三)亭北路东西两自南向北各3条巷。东侧,第一条长20米,第二条长15米,第三条长10米。西侧、第一、二条均为5米,第三条长8米。
(四)幼儿园有三条巷道。东侧,自南向北,第一条长25米,第二条长20米。西侧,只有一条,长20
米,宽4米。
(五)亭西北路有7条巷道。自南向北,东侧有2条,第一条长30米,第二条长50米。西侧有3条,第一条长20米,第二条长40米,第三条长15米。
(六)亭西路有5条巷道。自东向西,南侧有3条。第一条长20米,第二条长近100米,宽4米至5米,第三条长10米。北侧有2条。第一条长50米,宽6至7米,俗称尕园尔;第二条长40米。
玉皇路共有8条巷道。南侧,有2条,均长20米;北侧,有2条,第一条南北走向,长40米;第二俗称张家巷,长70米。其余4条,娘娘庙路长50米,宽4米,通往孔忠孝家路长25米,通往李积寿家路长10米,西庄巷长20米。
第二节 饮用水
旧社会长达数年时间,村民们饮用自然水,即饮用云谷川河水,村南(含今陶南、陶北)地下泉水和雨水,取水是人挑,人抬或牲畜驮。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宁钢厂在村南周围开挖了九眼井,村民得益用上了钢厂的过路水。1986年村里自己打井,并铺设通水管道,实现了村民多年的梦想,饮用上了自来水。
一、水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宁钢厂在村附近打过四眼井,在村云谷川河东与西番路(去朱北村的路)夹角地带开挖
了一眼井,俗称油房背后地,井深三十多米,出水量0.40立方米/秒,井上盖有小房,用了一段时间就报废了。现不存在。在村正西、云谷川西面,(今严生泉水泥预制厂地方)俗称大三角地打了第二眼井,井深30米左右,出水量0.4立方米/秒,原有小屋,今已报废,在西湟一级公路之南,云谷川河东面,打了第三眼井,井深20多米,出水量为0.5立方米/秒,现也已报废。在今西湟一级公路之北,江源门口一带,打了第四眼井,井深30余米,不久就报废了。1956年9月,省水务局在西湟一级公路之南,俗称长城沟的地方,打了一眼井,井深达23米左右,出水量0.25立方米/秒,1958年有一位姓梁的同志再次开挖,村民为长期取水在井眼的四周安装了木栅栏,但不久又报废了,为此,这一档的地名叫井沿地。
1986年夏,在村中六角亭的地方,建成一眼井,井深16米,水塔高17米,扬程近40米。水塔蓄水量一次为30立方米/秒。年内向村民供水量4万吨左右,此井原装立式水泵一台。2004年换成配件11千瓦电动机,自动上水的潜水泵一台,之后再西宁城北铁合金厂园内打了一眼井,井深20多米,地上水塔高24米,水塔蓄水量为一次50立方米,扬程近50米/秒,配70到75千瓦电动机一台,型号为200QSB20潜水泵一台,主要供铁合金厂生产用水。2007年10月在今西湟一级公路之南的菜地里又打了一眼
井,井深50米,装型号为200QSB20潜水泵一台,配7 —7.5KE电机一台,井上盖有小房,出水量为0.30立方米/秒,共投资35万元,此井主要是保蔬菜基地用水。
为饮用水曾多次奔走,施工和服务的人先后有甘富英、严生泉、严有全、李生寿、郭万云等。
二、管道
管道分主管道、次干道,次支干道和住户管道四种。住户管道这里不再述叙。
(一)主管道6条
沿村中三纵、四横、四辅架设,除西湟公路两侧西宁钢厂铺设的铸铁管和水泥管外,其余全部用的是管径为11的钢管,总长度为7920米。
(二)支管道3米
沿村北路,校西路,亭西北路架设,全部是管径为8分的钢管,总长度为1570米。
(三)次支管道
严小村总共有60条小巷道,全长2100多米,全部用6分的塑料管分别铺设在各巷道内,管道总长度与路的长度相当。
第三节 排水
严小村1986年有了自建水塔后,满足了村民生活用水。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注重解决排水问题,绝大多数村
民在改建或修建砖混房屋时,在自家院内或利用院外便利明渠,埋设排水管道。2002年后结合新农村建设,又一次对村水渠进行了改造,使农户的排水有了进一步改善。
第四节 桥梁
一、云谷川一桥。因在云谷川河上故名。位置在今柴达木路十五公里处加850米,结构,上部为钢筋混泥土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墩台。三孔,孔径5米、桥长17.8米、宽10米,设计负荷载13吨,拖载60吨,投资10.16万元。1962年12月建成。以后,虽然几次维修,但基本状况未改变,现在这座桥是由湟源向东来的车辆,进入西宁市的单行道。汇入西湟一级公路。
二、云谷川二桥。在紧贴云谷川桥的北面,2000年又新建了一座桥,它是西湟一级公路上一座重要桥梁,整座桥的结构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承。设计荷载未0余吨,负载100吨。桥下分二孔,西孔为朱南村与朱北村的单行道,并由云谷川河水穿过。东孔,由严小村口分开慢道后,从西宁来的慢车车辆,既要脱离西湟一级公路、又要沿着西湟一级公路北面去湟源的慢行道行驶,到云谷川河东南折向南,穿过桥下东孔,汇入西宁至湟源的老路上。
三、木桥
位于今村西北礼让渠与云谷川河交汇处,称嘴儿路,桥长7米、宽3米,全用木料达成,现在三间房屋和礼让渠涵洞为证。桥已不存在。
四、简易管桥
位于今严小村西云谷川 段,西湟一级公路桥以北200米处,连接河东与河西一座简易桥,水泥管与石块砌成。车辆可以更行。
第五节 村庄绿化.美化
一、穿过严小村的西湟一级公路,西侧种有杨树、柳树、榆树等,行车道中间有彩花带,长961米,宽1.5米,内种有丁香、刺柏、刺梅等彩花花草。
二、严新路,长450米,宽12米是严小村的主干道,道路东西两侧分别绿化、彩花、美化带,内种有树木花卉,品种有松树、柳树、迎春花、探春花、刺梅花、丁香、垂榆、珍珠梅等,两侧有排水沟,还栽种有花木蔬菜等,点缀环境。
三、玉皇路东西两段南侧和村庄内多处大小不等的绿化带,有杨树、柳树、榆树等树种和花卉。
第六节 亮化
改革开放以前,村内、村外路上夜间无照明设施,现在村内村外亮化起来了。
一、西湟一级公路严小段有道路指示灯。
二、双拥路有琵琶灯,位置在路西。
三、严新路东西两侧各有11盏三星(头)路灯。
四、文化广场南侧、西侧共有12盏头型灯。
五、村委会办公地西门、北门有4盏头型等。
六、村大门三层彩门上有无数盏小头彩迎灯。另外,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七、节假日、正月十五前后,村民在严新路上面悬挂无数盏各式各样的花灯,另外,上角亭、村两委办公室地带节假日也有彩灯展放。
八、有条件的村民,春节期间在自家门口,悬挂红灯笼,院内安装照明灯,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和夜间出方便。
第七节 公共设施
一、大门,位于严新路南端,西湟一级公路严小村之北,坐北向南,整体上看,从南向北分为三层,也就是三个部分。
(一)、双狮,位于村大门口东西两边,一边一个,坐北向南,总高大3米。狮子从上到下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狮基座,高0.2米,占地面积2.4平方米,紧贴严新路的混泥土路面上;
一、坐北向南,整体上看,从南向北分为三层,也就是三个部分。
(一)、双狮,位于村大门口东西两边,一边一个,坐北
向南,总高大3米。狮子从上到下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狮基座,高0.2米,占地面积2.4平方米,紧贴严新路的混泥土路面上;
二是莲花宝座。高1.2米,面积1.2平方米,建筑结构中间缩短,上下部分突出。突出部分为莲花造型。背后(北面)刻有1998年10月1日竣工日期,里底金字,两侧除了在宝座上锦刻有西宁市城北区福利铁合金厂捐赠字样; 三是狮身。高1.6米。东侧为雄狮,西侧为雌性,除了和东面雄狮一样构造形象外,不同的是母狮背上有一个小狮子,做玩耍状。母狮胸前有一小狮嘴含母狮胸前垂婴穗。
(二)彩门。位于狮子的北面。高大雄伟,鲜艳夺目,独具匠心。总高8米,结构是:
红柱。四根红柱将大门分为三个门,高约4米,一根通柱将上下分为两截,下截与上截之间有一段0.0米的突出部分,青色使得上下有别。
隔断。在柱子与门顶之间,高有1米多,造型有上横梁、下横梁、雕花、彩绘、吉祥鸟、瑞兽等。下横梁与柱子之间有云纹彩石支撑。引门顶的帽子罩在隔断上,下大上小,分三层逐渐收拢,高约3米。从下分为第一层为三面坡,下面有调砖、彩绘吊锤等装饰;第一层坡脊、坡沿上都有瑞兽、吉祥鸟、彩灯、红筒瓦构成,第二层如同第一层;第三层除了如同第一层外,在坡脊的中间增加了一
宝顶。彩门南面门顶中间有“严小村”三个金字,金字白字。彩门背后门顶中间“欢迎您再来严小村”八个金字。据说,彩门的设计理念,是受海外新加坡某年一本画报的启迪,请青海省设计院工程师多次设计,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三)对鼓。一对瑞鼓列于严新路两侧,位于彩门之后,从下到上大体分为鼓基、鼓座和鼓身。
三个部分。总高.68米。
鼓基。高0.20米,占地面积.70米,青色,紧贴严新路。鼓座。高0.60米,各占地0.72平方米,两边高,中间低,中间呈凹形;上下大,中间缩短,缩短中间部分有二龙戏珠和麒麟瑞兽。青色。
鼓身。直径0.88米,周长3米多,青石雕成,内方外圆,成金线状。一面中间雕饰为麻线(钱币)两两在往外,有一对小狮子,小狮背向向下走去,活泼调皮,再往外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再往外为鼓边,鼓边雕工细腻,手法娴熟。
二、警务室。位于村口西侧,坐西向东,长13米,宽4米,占地52平方米,平顶红瓦,屋脊上有瑞兽,上书“城北区大队农村交通警务室”十三个字。白墙、红瓦、红柱、黑字,显得别具一格。
三、文化广场、戏台。见文化部分。
四、文化大院,见文化部分。
五、村两委。座落在严新路与玉皇路交汇处的东北角,东与文化大院紧贴,南面是文化体育广场,西面为严新路,北面为玉皇路。办公室坐南向北,占地面积0.8亩,6米多高,宽敞明亮。楼的南侧有上下走廊,走廊与窗户均是玻璃镶嵌,冬暖夏凉,视野开阔。院内东西两个花坛,内植杏树、榆树、山桃、丁香、珍珠梅、黄花菜、迎春花。墙外有垂榆。南面与西面有两座铁艺大门。
六、六角亭。位于村中亭东路、亭西路、亭南路、亭北路的交汇处。内直径(指柱子对角柱子)4米,外直径(指亭基与亭基对角)5.4米,内周长(指台基外沿)21.20米,总高度6米。
第八节 供电
严小村早先没有电力供应,多少年来一直靠油灯照明。自1962年,大队(今称村)从我村临近的西川变电所拉了两根铝芯照明线(即220伏特)。
1965年大队拉了30千伏安电力变压器一台,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电(此时962年所架设的照明线被拆除)。
同年10月村上又购置了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解决村集体饲草粉碎、小钢磨面粉加工等用电,直到1999年至2006年两次电网改造,彻底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现本村安
装的变压器共有5台,容量为150、200千伏安不等分布在村上各处。随着村民生活不断富裕,村民大部分都安装了电灶、家用电器,使用空调设备的农户也越来越多,村民对电力供应比较满意。
电灯不用油的历史,从1999年和2006年两次电网改造,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一、变压器
在严小村境域内,共有九台变压器,其中村里用了五台,村里生产经营单位用了四台。村里用的五台分别安装在严新路西侧、严新路、玉皇路、亭东路交汇处、六角亭之西和亭南路之西侧、亭西路与甘家路交汇之路西。第九节 村民住房
早先村民住房,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只有极个别农户,用砖建起来的墙墩,算是最好的房子。房顶是用不同的长条木做梁、做禀、做、在梁禀
上盖上树枝、木条、榻子或竹帘、树叶、草泥等,碾压、夯实,并形成一面坡度,排水流畅。院墙自然也是土夯起来的,部分是转砌起来的,村民的住房经过了三次改造,1975至1980年大队将分散住宅下庄的50户村民,统一组织建房,每户为5分地,其中含马路一分地,要求墙基为1米宽,墙高2米,院墙由大队派人夯打,谁家的房子由谁家盖,大队给每户补助1200个工日,院内一般架子事可以自行出入,木门土墙结
构,有个别为转、木、土结构。1988年至2008年,村两委作出新的住宅规划,将本村所需住宅的农户集中纳入到现严新路至东侧,要求必须建转混结构的两层楼房,2006年至2009年,对村客村貌进行了整治,群众俗称“穿衣戴帽”,即折除原来的土墙,加补加高砖墙,墙体改造达1万米以上,琉璃瓦达3000平方米左右,截至2009年底,村民住房状况,平房,楼房各占一半,平方,其中土木结构的还有4户人家,转木结构的有2户,二者约占2%,正规的平房占48%,楼房,二层楼占48%,三层或两层加小房的有4户,约占2%。
第二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稳步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赵雨 刘艳丽 张丽娟 赵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2004 年以来的连续六个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支持农林水利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显著增加了对农村水、路、气、电、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因此,在2010年初,由行政学院几名教师组成调研组,深入白城地区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等县市,对白城地区各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十五”期间,在继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展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的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始终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做到了“一个调整、三个倾斜”。“一个调整”是: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三个倾斜”是:一是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二是坚持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三是坚持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吉林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白城地区来说,干旱是制约白城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1999年到2008年十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为315.6毫米,干旱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由原来的“十年九旱”发展成“十年十旱”。全市1200多万亩耕地,半数以上缺乏井灌条件,依赖天然降水维持生产,受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玉米单产为例,1999年以来,10年间平均单产为715斤/亩,比全省低20.2%。以粮食总产为例,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为48.7亿斤,2007年为36.7亿斤,2008年则达到63亿斤,年季间产量波动幅度超过10亿斤。持续的干旱,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泡塘干涸,过境江河断流,土地碱化、沙化、荒漠化加剧,不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农民增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所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目前,金融支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本来源,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以2007年为例,全省各市(州)平均农业贷款额为36.3亿元,而我市仅为28.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期投入资金相比,我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不足意味着用于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并影响到我市部分偏远农村的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也拉大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包袱重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另外,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卫生室、乡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部分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低,严重滞后于城市。还有就是古建文物、特色民居、古树、大树和成片林地也同样缺乏保护。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双方沟通不到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属于程序“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主导型,忽视了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意愿表达,加之农户分散经营利益的多元化趋向和对政府官员考核升迁的利益驱动,导致基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上出现了重短期轻长期,重新建轻维护,重“硬”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表面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现象,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能及时优先实施,不切实际的“花园城镇”、“样板农村”,却花样百出。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建设公共招标实施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处于国家“大一统”的混乱模式,各级政府对那些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明确定位,也没有具体的规划,一味依赖上级拨款。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违法考核办法,拨款的“漏损率”过高,使用率不高,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压力。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规划,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针对今年春季降水少,抗旱形势严峻的实际,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行动的原则,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科学规划,迅速掀起了以打农田抗旱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乡党委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向上争取到40万元的抗旱水源井配套资金,村民自发筹集20万元,乡党委拿出40万元,计划新打抗旱井110眼,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400亩。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为确保打井工作的有序进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打井一线建立了现场指挥所。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并安排一名副乡长级领导干部负责监管工作,对打井用的管材、滤料、井沙等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每一眼井,截至到4月末,所有抗旱水源井建设工作全部结束。正是由于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把做好抗旱水源井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才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白城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业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被农业部授予“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镇赉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产量由2005年的9.9亿斤,增长到2009年的15.3亿斤,平均年递增1亿多斤。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能够年年上新台阶,主要就是缘于镇赉县能够因地制宜,从本县实际出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镇赉县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和水,然而,滔滔南下的嫩江水,始终未能改变这个县大面积干旱的自然环境,大片土地盐碱化,大量的未利用耕地成了烫手山芋。长期实践证明,若引用江水开发水田,便可一举实现以稻治旱的多赢目的。为此,镇赉县制订了“双百规划”(百万亩水田和百万吨粮食)。2006年,贯穿镇赉县8个乡镇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给镇赉县实施“双百规划”提供了机遇。到2009年底,万亩示范种植获得理想收成,其中,轻盐碱地块平均亩产510公斤;中盐碱度的平均亩产423公斤;重盐碱度的平均亩产273公斤。137户示范种植户,共收获优质水稻175万公斤。所以,镇赉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分类指导方法,是他能够取得农业大丰收的重要物质保障。
(三)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白城地区地域广阔,各县市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序、建设标准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搞好引导服务,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层层压任务的做法,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由过去的“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五)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三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监控,通过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方法,不断降低扬尘、减少土地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效率,项目重点实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开展施工扬尘防治工作日常检查,开展项目施工扬尘防治工作的日常检查工作,明确检查工作任务与目标。
2.严格控制项目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对水泥、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加以严格控制,切实开展蓝天工程。
3.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做到“六必须、六不准”。即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高空抛撒溅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不准现场堆放未覆盖的裸土。确保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总体受控。
4.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在项目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治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制度以推动施工扬尘污染控制过程。督促项目部与作业班组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施工区域的围栏封闭。根据规划范围,确保整个施工区域与外界充分隔离,严格要求在建项目在施工大门口设置冲洗设备、沉淀池及排水沟,施工运输车辆、挖掘机械等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泥土作防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
(2)施工场地的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应平面布置要求做好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铺设混凝土路面工作,实行场地的硬化或绿化处理,确保无一处露土现象,以达到防尘控制要求。
(3)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安排保洁人员2名(佩戴标识)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对路面进行洒水。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
(4)土方施工、堆放扬尘污染的控制。在土方开挖、回填施工中,主要采取淋水、降尘和防止车辆泥土外泄等措施。当雨天开挖、基坑回填时,应在施工临时通道上铺设麻袋。严格按挖土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挖土流程,堆土位置及车辆出入口线路进行指挥。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车况检查,指派专人随机跟车监督,保证按规定线路行运,严禁偷倒、乱倒。在场地内堆放作回填使用土方应集中堆放。同时,在土方未干化之前,经表面整平压实后,用密目网进行覆盖。定时洒水维持湿润,以有效地控制扬尘。
(5)建筑材料扬尘污染的控制。①砂石设置专用池槽进行堆放,控制进料数量,做到随到随用,不大量囤积。堆放时做到堆积方正、底脚整齐干净,并将周边及上方拍平压实,砂石料如过于干燥,应及时进行洒水。②施工用的粘土砖、加气砌块必须在指定场地进行堆放。进场后及时进行洒水湿润,定时由专人对堆放场地进行清扫。③其他易飞扬物、细颗散体材料(如塑料泡沫、膨胀珍珠岩粉末等),必须进行严密的遮盖或存放在不透风的仓库内,运输车辆要有防止泄漏、飞扬装置,卸料时采取集中码放措施,以减少污染。
(6)脚手架清理、拆除扬尘污染的控制。在脚手架顶部设置喷雾装置,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污染。脚手架设专人检查、维护,严禁擅自拆开。在使用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向外、向下散落。清理架体内的建筑垃圾和废料时,应采用洒水和吸尘措施,禁止直接掀翻、拍打底笆板。定期对沾上灰尘的密目网进行清洗,周期为2-3月一次,及时更换破损严重的密目网。拆除前,应先行清除脚手架中的杂物,并对积灰较多的密目网洒水湿润。
(7)混凝土、砂浆拌制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混凝土、砂浆搅拌操作间四周进行封闭围挡,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袋装水泥设置封闭的库房进行堆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时进行清扫,保持库内整洁,地面无积灰现象。如需露天存放应采取严密遮盖措施。装卸以及拌制作业时严格要求工人佩带口罩,做到轻搬轻放。混凝土、砂浆拌制时严格按石子(砂)→水泥→砂顺序进料,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搅拌机储料池前应设置三面挡水,并做好排水沟、沉淀池,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施工现场全使用商品混凝土。
(8)木工机械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木工加工棚落实责任制,指定作业场所环境保护责任人,负责木工棚的日常管理。保持木工棚的整洁,及时清理木屑、刨花和边角料,必要时进行洒水湿润后再清理,并装袋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定期处置。
(9)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边、生活区域内场地适当位置安装一些水龙头,使洒水皮管、洒水车能就近使用,便于操作。道路安排专人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需进行洒水湿润,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粉尘经分类袋装后及时地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10)运输车辆扬尘污染的控制。运输建筑材料、垃圾和泥土等的车辆,在驶出建设施工现场之前,要加强防尘冲洗、遮蔽、清洁等工作,防止建筑垃圾、泥土的散落,污染道路和周边环境。冲洗车辆产生的泥浆水应通过二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城市公共管网。沉淀池派专人定期进行清理,一般为2-3天清理一次。
(11)砖槽切割加工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管线安装施工的砖墙沟槽切割,应采用湿作业法进行施工。装饰工程所用石材应优先组织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切割、加工所造成的扬尘污染。现场石材切割加工应设置专用封闭式作业间,操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以降低或减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12)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止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措施。
(13)项目部与作业班组逐级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治理工作进行目标化管理。
5.沥青混合料实行集中场站搅拌设备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中的一级标准的规定。搅拌场站必须设在离开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300m以外的下风向处,且不能采用开敞式或半封闭式沥青熬化作业。
6.积极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发动群众参与监管,设立施工扬尘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公众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对违规扬尘的工地项目名称、相关责任单位、处罚情况,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媒体等向社会曝光公示。
第四篇: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这为今后五年进一步改善我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一、深刻理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内蒙古作为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正处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特殊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我区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过去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万亿元,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和建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全区经济总量跃上了万亿元台阶。尽管我区经济实力较以前有了大的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基础设施欠账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快的矛盾较为突出。我们要改变欠发达面貌,走进我国发展前列,既要通过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也要通过改善软硬环境来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和承载能力。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部署经济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仍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促进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通过投资的合理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通过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近年来,我区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区民生和社会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不协调等问题,在住房、出行、通讯等基础条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干净的水、畅通的交通、便捷的通信、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在富裕百姓的同时,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的需要。内蒙古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富集,能源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10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7.9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近1/4,其中跨省交易4.7亿吨,占全国的40%;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500万千瓦,外送电量1064.6亿千瓦时,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内蒙古区位独特,外接俄蒙、地跨“三北”,真正的发展优势在于紧临京津冀和环渤海市场,靠近出海口。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送、西电东输、西气东输能源流向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与内地省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全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要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大力加强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外送保障能力,畅通与周边国家和省区的联系,加快融入全国发展大局。
二、充分认识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5年来持续推进,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365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00公里,机场总数达到12个,运输线路快速增长,运输供给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能源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10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送电能力达到2500万千瓦,建成长庆至呼和浩特、长庆至乌海至临河2条输气管道,总长906公里,跨区域能源供应能力增强。三是水利灌溉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 134座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牧区5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治水兴水用水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全区超过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了信息技术,全区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01部/人,光缆线路总长度超过20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五是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3.5%和68.3%,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4.9%和64.5%,人均道路面积和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4.5平方米和11平方米,各项指标均比五年前有了大提升。
虽然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规模和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密度偏低,与周边8个省区20个地市只建成7条高速公路相联,铁路货运满足率不足40%,部分公路干线拥堵严重,不同运输方式缺乏有效组合和衔接。能源外送通道不畅制约煤电基地建设,2010年全区电力装机闲置1000万千瓦,电网容量小、结构单一,无法消纳大量风电,管道输送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全区现状缺水10亿立方米,未来十年缺口将达到30亿立方米,产业发展耗水量大、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较为突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乡宽带网络服务能力较弱,部分偏远地区通信设施依然落后,信息化应用亟待深化和广化。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五年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的目标,这也是国务院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里提出的2015年工作目标。同时,《意见》还提出了“到2020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远期目标。这两个目标都是围绕增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确定的,但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内蒙古地域广阔、东西狭长,与内地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改善发展条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寄希望于两三年内就完全解决。今后5年主要是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急需、最紧迫的领域抓起。交通运输重点是打通14个高速公路出区通道,提高铁路货运能力;能源通道主要是建设向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的大容量输电通道;水利建设主要是着力解决好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如果这些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我区发展环境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就能实现2020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
根据以上目标,今后5年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畅通周边省区和毗邻国家联系为重点,统筹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交通运输整体服务能力。一是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推进呼和浩特—张家口—北京、通辽—京沈客专、赤峰—京沈客专、乌兰浩特—白城等快速客运铁路建设,畅通自治区与华北、西北、东北重要城市的联系;推进鄂尔多斯—曹妃甸、鄂尔多斯—湖北、锡林郭勒—曹妃甸、锡林郭勒—绥中港等煤运出区下海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外运能力;推进自治区第二条东西大通道建设,完善区域铁路网络,2015年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二是完善公路通道建设,建成至周边省区城市的14条高速公路和16条一级公路出区通道,畅通连接俄蒙的口岸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强区域内部重点通道、乡村公路和国边防公路建设,进一步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201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0公里。三是完善机场布局,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和改造,建设呼和浩特区域性国际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通勤航空,建设阿拉善、呼伦贝尔等通勤机场群,提高民航机场对重要节点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部分县级行政单元的覆盖度。四是构建立体化交通枢纽,加强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站场与机场的有效衔接,逐步推行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
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适应区外电力市场需求,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工程,加快建设锡林郭勒—南京、蒙西—长沙等一批超高压或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电力外送能力新增2000万千瓦以上。加强蒙西电网500千伏主干网架建设,形成完整的“五横五纵”电网结构。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输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应国家能源基地建设需要,加快建设鄂尔多斯-京唐港、呼伦贝尔-锦州港等一批通往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的煤化工产品输送管道,重点建设呼伦贝尔-哈尔滨、赤峰-北京、鄂尔多斯-武汉等煤制天然气管道,大力推进长庆—呼和浩特天然气输气管道复线建设,提高我区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基燃料能源产品管道外送能力。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黄河、辽河、嫩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堤防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黄河防凌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推进海渤湾等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库建设,实施锡林郭勒引水、引绰济辽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兴建一批农村牧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切实解决全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实施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鼓励工业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推进区域间、行业间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制定重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确用水效率指标,严禁取用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加强统筹规划和网络建设改造,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呼包鄂乌国家级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电子政务网,推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库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市规划,注重完善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宜居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呼和浩特、包头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缓解城市拥堵。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5%。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5%。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有条件的旗县政府所在地城镇逐步使用天然气,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按照人口集聚和扩散的需要,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布局,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地下、地上同步建设。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力度,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事关我区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今后五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务院促进我区发展意见的出台,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得到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要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和部署,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使我区发展条件得到大的改善。(
第五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实施意见的通知
日
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是现阶段从我省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少地方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看,我省农村面貌仍较落后,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人居环境仍然较差,与迅速发展变化的城市形成很大反差,与广大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反哺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的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尽快取得成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目标
从2008年开始,经过三年努力,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套,村庄区划科学合理,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推动有条件的村庄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
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区划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大批整洁、优美的村庄;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对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及异地迁建扶贫,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并做到村庄建筑切实按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2008年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力争1燉3的村(包括100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其中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郑州、焦作、济源、许昌4市完成比例超过1燉3;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村镇要在建设和整治中走在前列,率先达到规定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组织发动等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二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坚持先规划后整治,按规划调整村庄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
三是积极作为,注重实效。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实行小拆迁、大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防止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四是发扬民主,尊重民愿。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不搞强迫命令。
五是分批实施,整村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合理安排参建村庄,建立分级负责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确保建设和整治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乡村道路
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实行多元化投资,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完善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道路,努力实现“村内通”。一类村要率先完成;群众积极性高、资金筹措有保障的二类村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三类村中符合国家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等支持条件的,要根据所在县(市、区)扶贫和以工代赈目标任务的整体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2008年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危桥1万延米,改造渡口150道。
(二)农村饮水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对城市、县城自来水厂能够覆盖的一类
村,2008年要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其他一类村要有50%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对于二类村,纳入国家饮水安全规划的,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不在国家规划且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筹解决,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对于三类村,通过国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要充分发挥现有饮水安全工程的作用,通过延伸管网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在水质达标地区,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水源。2008年筹措资金约1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安排7.5亿元,改善1万个村、1500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解决2000个村、2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沼气
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养殖集中区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保障已建沼气池正常发挥效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支持以沼气为纽带建设生态示范村。
一、二类村及纳入整村推进
扶贫规划的村要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建设户用沼气或以大中型沼气及联户沼气为主体的集中供气工程;三类村要结合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扶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分期分批实施农村沼气建设。2008年积极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00座。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通过典型示范和县(市、区)政府适当补助、实物奖励等方式加快推广普及步伐。
(四)农村电力
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扎实搞好“盲点村”电网改造,开展农村排灌电网建设试点,推动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内主干道亮化。2008年投入资金28亿元,新改建配电台区2000个,建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4500公里,完成剩余303个行政村、涉及22万户的“盲点村”改造任务;建成132项县域内110千伏主网建设(改造)项目,新增线路1532.1公里;完成1000个电气化村建设。
(五)连锁超市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经营网点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条件好的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2008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2燉3以上的村。切实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力争试点期内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六)垃圾污水治理
以治理村内垃圾、秸秆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为中心任务,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逐步实现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组织清理积存垃圾,积极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村要建设垃圾站,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就地进行分类,能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处理,不能利用的进行安全填埋。2008年争取筹资2亿元,建设村庄垃圾站(池)1000个、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0个、乡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0个。积极规划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城郊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支持工业、旅游强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庄可采取沼气池、氧化池、坑塘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控制施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减少面源污染。要扎实深入地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卫生设施
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大力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和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困难群体因大病住院进行医疗救助。2008年投入资金58亿元,其中省筹措14.5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提前实现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建设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八)文化设施
着眼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和农村体育设施。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有线电视入村进户,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采取政府补助、群众参与、对口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加快村级文化大院(活动室)建设。2008年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保证60%以上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建设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万个村开展体育健身工程。同时,加大送书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力度,新建2000个“农家书屋”,开展“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活动。
(九)村庄绿化
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村镇街道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多样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植被系统。通过补助林木种苗款等形式,并结合国家扶贫及以工代赈等政策性资金的使用,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面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村(镇)绿化工程,计划筹措资金1.8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资金4300万元,完成1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要尊重村民意愿,统筹规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文化、卫生、商业、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等所需经费。结合“空心村”治理,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村民违规沿公路建房。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逐步清理一户多宅。对分散、易发自然灾害、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实施易地规划,稳步推进整体迁建。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服务,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二)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省、市、县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增长的幅度要确保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省政府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按照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要求,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金融、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
进行监督。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村庄可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使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巩固建设和整治效果。切实抓好村庄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
(四)明确建设主体
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要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舆论宣传,不断提高认识,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要善于组织发动,依靠群众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依靠群众踊跃出工投劳,依靠群众广开筹资渠道,依靠群众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依靠群众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各项管理。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激励外出创业成功者为建设美好家乡开展多种捐资助建活动。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用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要把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作为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领导作用。各县(市、区)在确定今年任务时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先行安排,以确保这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为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建设、财政、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商务、环保、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电力、扶贫、供销、畜牧和共青团、妇联等为成员单位,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协调农村建设和整治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建立相应机制。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县(市、区)要按照省确定的一、二、三类村的标准列出各类村庄的名单,并制定分建设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由各省辖市汇总后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导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建设和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周密部署、及时检查、认真验收、科学总结,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