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
大连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大连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与规范化管理,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组建,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三条 重点实验室是本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是促进项目、基地、人才结合的重要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促进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相关领域起到技术辐射和服务作用;、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研人员到重点实验室承担应用技术研究或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课题,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用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协助企业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加快技术向产业的转移。
四条 市科学技术局负责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根据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择优遴选建设,并保持适度规模。第二章 认定与管理
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研究方向应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近、中、远期目标,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在本领域中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团队结构合理,拥有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发投入。依托企业应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两年在实验室所属领域承担的课题经费总额不低于200万元;、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场所应适合相关研究的开展并相对集中,具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按有关规定统一管理,实现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设备原值应当不低于500万元;、具有良好的科研实力和基础。近三年内拥有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经历或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水平的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依托单位能够提供保证重点实验室运行与开放经费,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实验室具备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较强的研发组织水平,具有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第六条 实验室认定程序:、市科技局发布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大连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申请书》(附件1)、《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2),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财务报表、立项文件及合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标准、管理制度、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等);、申报单位所在地区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确定推荐名单报送市科技局。申请单位为中央、省驻连单位和市直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可直接向市科技局申请;、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按照《大连市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实地考察;、市科技局根据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并结合专家评审意见,择优审核确定认定名单。认定结果在“科技指南针”上公示7天,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的实验室,由市科技局行文批准,统一命名为“大连市XX(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Dalian Key Laboratory of XX(技术领域))。第三章 运行管理
七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一般应设立由行业知名专家和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技术决策和研发工作计划审定等。
八条 重点实验室应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加强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资产、考核、激励等内部管理制度,实现技术、人才、经济的良性循环。九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对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及时报送重大成果和动态信息。
十条 对于变更重点实验室名称及改制、合并、分立、股权转让等重大变更事项的,应提出申请报市科技局备案。
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要注重创新团队建设,稳定一批高水平技术队伍;拓宽全球视野,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重视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专利保护。
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定期评估制度,每三年为一个评估周期,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三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对评估为不合格的实验室,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摘牌。第四章 鼓励政策
十三条 经认定的重点实验室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重点资助其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等。
十四条 各类科技计划按照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委托重点实验室承担。
十五条 对管理规范、运行良好并且符合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申报条件的,推荐其申报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按有关规定给予配套支持。第五章 附 则 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为规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开发实验室(以下统称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我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任务与目标
1.省重点实验室是我校高水平研究团队、高标准研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基地。
2.省重点实验室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或邀请国内外中青年知名学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或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保证省重点实验室的高效率运行和高水平管理。
4.省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放置、分实验室及研究用房安排应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布局,以利于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突出实力、展示形象。5.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满后要顺利通过上级的检查和验收。学校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并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二、管理体制
1.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学校且相对独立运作的管理运行体制。学校按照二级单位进行管理,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2.学校和相应院(系)分别成立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建设的领导工作。发规处负责全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科技处负责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业务指导工作。
3.省重点实验室设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等。为便于协调和加强院(系)、学科和实验室的关系,实验室主任或副主任应由一名学院院长(系主任)或副院长(系副主任)担任。
4.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由具有正高级职称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担任,并由校长聘任,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副主任由实验室主任提名,经主管副校长和校长审定后由实验室主任聘任。实验室正、副主任的任期一般为三年。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在任职期间外出超过半年以上,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应报学校主管部门,由学校指派其他人员代理主任工作。
5.省重点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和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及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开放研究课题等。
学术委员会一般由9-15名省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本校的专家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任期五年,由学校聘任,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6.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两结合”(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固定、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动态人事管理制度。学校按照实验室的工作需要,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核定实验室的专职人员编制。所有人员均实行聘用制,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与所在院(系)和人事处商定后聘用。为促进科研人员流动和学科相互渗透,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不应超过参加研究工作人数的二分之一;实验室主任和所在院(系)主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实验室队伍,保证实验室的开放与运行。
7.省重点实验室的专职和校内兼职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归属于业务依托院(系),并承担相应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实验室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自行聘任校内外人员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
三、人员组成及职责
省重点实验室人员按其工作性质和主要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三类。这些人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学校只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实验室建设规模、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等,核定必要的专职人员编制。
1.实验室管理人员
实验室管理人员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组成。
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人员聘任、实验条件建设、财务管理等负主要责任,并对学校和省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秘书协助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
2.实验室研究人员
实验室研究人员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在保证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并积极与兼职研究人员配合,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编制数根据实验室承担项目的类型、级别、科研经费的总量及兼职研究人员数量等综合核定。
3.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操作和维修工作,同时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学校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室技术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和升级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并在其经济待遇、职务晋升、进修培养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证和倾斜。
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数根据实验室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台数、仪器设备总值和实际承担的实验工作量等综合核定。
4.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
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是实验室为了完成特定的研究任务而临时聘任的人员或通过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得到资助的校内外访问学者。兼职研究人员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力量,应完成实验室规定的研究任务。实验室应加强与兼职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实验条件。
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1.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省主管部门安排的建设资金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和引进急需的技术软件,学校配套的资金除根据一定的比例作为实验室运行费和科研开放基金外,其余部分应主要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和学术活动。
2.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由实验室和所在院(系)结合,根据建设目标按提出申请,由发展规划处组织论证后,报学校审批。建设经费由财务处按划拨,专项管理。
3.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费的使用和管理由实验室主任(或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支出由实验室主任批准、所在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签字。对于大额经费开支按照《河南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4.经费使用的监督
(1)实验室建设经费必须严格按计划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2)学校和上级部门拨发的运行费和开放研究课题费,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不得任意转用;
(3)实验室经费的使用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术委员会监督检查外,还应接受财务部门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
(4)省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收入,按照学校有关政策执行。
五、检查验收与奖励
1.省重点实验室按照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由省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建设过程进行评议和建成后的验收。
2.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实验室的管理、仪器设备运行、课题研究进展、经费使用、人才培养情况等进行阶段检查和考核。3.省重点实验室按照要求及时向学校和省主管部门报送工作报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和检查。
4.省重点实验室接受上级评估和检查后的奖罚,依据校内分配制度的有关条款执行。
六、本办法由发展规划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是研究所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管理,确保实验室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实验室服从农科院的统一管理。
第二条 实验室由研究所成立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贯彻落实 上级部门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的规划和发展计划;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组织科研项目申请和管理。
第三条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主管所长兼任,三 个研究室分别为重点实验室的实际载体。
第四条 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 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工作计划等,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五条 实验室实行对外开放,具体办法参照农科院实验室管理办法 执行。
第六条 实验室具体管理措施参照国家实验室管理规定制定。
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7.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8.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9.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0.实验室内使用的空调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1.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
12.实验室内不准吸烟和吃食物。
13.高压气体钢瓶的存放应满足实验环境条件的规定。
14.下班前,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操作的仪器及整个实验室的门、窗和不用的水、电、气路,并确保关好。
15.与实验室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方式及措施,以确保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以及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2.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涉及实验室拥有的所有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的管理行为。
3.在发生本制度没有明确,而涉及仪器、设备的所有行为时,解释、执行权在实验室。
4.为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充分发挥效能,实行集中使用、统一管理。
5.实验室仪器、设备可开放使用,但必须在实验室人员指导下进行。
6.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的有关规定,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
7.各种仪器设备建立专人负责制,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建档建卡,做到技术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8.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能上机操作,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9.仪器设备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事故,仪器负责人应立即报告管理部门,并写出事故报告,各仪器的故障、维修、及解决过程均须记录备案。
对外开放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由市财政支持建设,隶属于农科院管理,根据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对全院科研人员开放,现将具体管理办法公布如下:
1.有需要的科研人员使用前需根据开放仪器内容向本实验室项目管理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使用。
2.本实验室将向使用者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由需要者在各自实验室内进行前处理。
3.本实验室原则上只接受上机服务,并由本实验室人员负责操作。
4.速测仪类仪器原则上不单独外借仪器,有需要者提前与本实验室预约,由本实验室具体负责人员前往服务。
5.使用人员进入本实验室后,一切服从本实验室的管理。
6.不得将与实验无关人员带入实验室。
7.由于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要追究使用人的责任直到赔偿。
8.服务收费:参照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篇: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附件2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进步,促进测绘事业发展,发挥同济大学与陕西测绘局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各自优势,同济大学与陕西测绘局联合申请成立了“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第二条 为加强该实验室与国内同行专家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根据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资助测绘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为了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管理基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资助范围:国内高等学校的测绘学科以及测绘科研单位。第四条 资助对象: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包括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已获硕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由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和国家测绘局精密工程测量院联合组成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和修订基金工作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组织制定《指南》;审定基金项目立项;核定项目资助经费;签订项目合同。
第六条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指南》的审议,组织基金项目评审,检查基金项目执行,组织项目验收和评优等。
第三章
基金项目的申请
第七条 研究目标明确、学术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先进;有重要的技术、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和促进测绘科技进步。第八条 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第九条 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
第十条 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第十一条
基金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为二年。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当年的8月1号。第十二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要加强对开放基金申报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对申请者的申请应进行认真的审查和筛选,严格把关,并对申请书的内容的真实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基本工作条件能否保证等,签署审查意见,加盖公章。
第十三条
申请项目从当年的3月10日开始受理,到4月31日(邮寄申请书以投递日邮戳为凭)截止。申请者必须认真填写实验室《基金项目申请书》,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申请书(一式四份)寄送到实验室。,第四章
基金项目的审批与立项
第十四条
基金的资助采取自由申请、单位推荐、同行评议、学术委员会评审、主管部门审批的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
每项申请都要根据第三章的要求进行形式审查,对形式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提交专家审查。
第十六条
每项申请聘请至少两名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思想活跃、熟悉被评项目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情况、学风严谨、办事公正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第十七条
实验室负责人在初审、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提出客观的项目评审意见及资助强度,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第十八条
学术委员会听取初审和复审报告,对所有申请项目进行审查,确定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实验室将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送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最终审定,然后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
第十九条
项目负责人于6月底前,在申请书的基础上,根据批准通知,认真填写《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并签署研究合同。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第五章
合同的实施与检查
第二十条
项目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应严格履行合同的规定,不得无故撤销;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方全部承担。由于合同乙方(项目承担单位)原因致使进度拖延,不能按期提交科研成果,由此而增加额外经费、物资及由此引起的其它损失,由合同乙方全部承担。
第二十一条
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可在原单位完成项目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备案;如调入单位具备条件,也可将项目转到调入单位继续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审批。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离开研究岗位半年以上,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实验室备案;离岗一年以上的按终止计划实施办理。项目负责人应提前报告实验室。第二十二条
实验室每对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于每年6月底前提交《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对不报送《进展报告》或工作无进展,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缓拨下期经费。逾期不纠正、补报的,终止资助。
第二十三条
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复印件及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
第六章
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基金项目资助经费采取一次核定、分期付款、结余留用的办法,即基金资助的经费在合同中一次核定,按进度以分期拨款,当年(按周年计,以下同)经费年终结余,可结转至下使用,研究工作全部结束后,结余经费一般留在所在单位,作为所在单位的基础发展基金。
第二十五条 基金的使用范围,限于资助项目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
设备购置及租赁费:指研究、开发项目所必需的小型仪器设备购置、维修,租赁的专用仪器、设备、场地、实验基地等费用;
材料费:指进行项目研究、开发、试验所需的水、电、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零配件的购置费,以及为此需要的运杂包装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研究、开发项目委托外单位协作进行试验、加工、测试、计算等需要的费用;
资料、印刷费:指进行项目研究、开发所发生的书刊、资料、计算机软件、复印、印刷的费用;
差旅费:指进行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调研所发生的费用和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验收费:指科技成果在成果验收时所需要的费用;
管理费:指基金资助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主管部门,为了向研究项目组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工作条件,用于组织项目前期论证及项目实施管理过中所需要的费用。管理费不得超过项目科研业务费的5%;
其他费用:指与项目研究、开发直接有关的其他支出。其开支必须经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批准,否则不予列支。第二十六条基金所资助项目经费不包括以下范围:基本建设、福利劳保、购置通用设备(如交通设备、声像录放设备、.复印设备、空调冷藏设备等)、资助项目批准前已订购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改造。
第二十七条
项目总经费的20%留在实验室,用于改善和维护开放设备、奖励优秀科研成果等,其余80%拨到项目主持人单位。基金拨款一般每年一次,立项当年7月底拨款50%;第二年提交《进度报告》后再拨30%,超过三月份不交《进度报告》按终止计划执行。
第二十八条
基金应按合同规定的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挪作它用。项目因故撤销和终止时,应将剩余经费和器材处理收入缴回实验室。第二十九条
研究工作完成后,应在项目验收通过后三个月内将财务部门出具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连同研究工作总结报告一并报送实验室。
第七章
项目的成果管理及评价
第三十条
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以第一位标注“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英文标注“Supported by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Surveying of SBSM",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第三十一条 基金资助项目结束后,经学术委员会认定,实验室将对优秀研究成果,颁发“优秀成果证书”,并在学术委员会作 研究报告。在下次申请中优先资助曾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申请者。
第三十二条 基金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资料、研究报告、相应软件及其测试检验报告等)归研究者及本实验室所有。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2006年4月
第五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等单独或联合组建,分为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三类。
(一)学科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学科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先进技术理论、人才团队等科技支撑。
(二)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研发投入力度大、科研活跃度高、研发条件完善、创新实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建设,聚焦行业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现代工程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支撑。
(三)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我省科研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市,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通过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方式,培育创建重点实验室,带动相关区域源头创新能力提升。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各自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赢。
第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多方投入、稳定支持、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原则实行分类管理。
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 省科技厅是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编制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发布实验室建设重点领域指南;
(二)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给予宏观指导,组织制定并协调落实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负责省重点实验室的认定;组织开展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评价工作;
(四)协调解决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决定省重点实验室调整、取消资格等事项;
(五)按相关规定及程序,遴选确定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省重点实验室相关工作提供服务。
第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所属省直部门与单位、所在设区的市科技局以及中央驻鲁单位可作为省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具体指导、协调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工作,负责督促落实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所需资金、人员、场所等保障条件。
省财政厅负责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资金下达工作。第七条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等建设依托单位是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机构,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证和决策;
(二)协调本单位优势资源,保障省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转;
(三)聘任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用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省重点实验室注册登记为独立法人。
第三章 组织结构
第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一般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科研团队,专职辅助科研与管理人员等组成。
第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每届任期五年,一般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如实验室主任为依托单位外聘人员,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且应设常务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是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职责是为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研究任务、重大科技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开放课题等提供咨询。学术委员会人数一般不少于7人,主任应由非依托单位的国内外顶尖专家担任,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应为学术委员会成员。同一专家不得同时担任3个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第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由若干学术带头人组成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由省重点实验室全职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固定人员和柔性引进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流动人员组成,保持结构和规模相对合理。省重点实验室实行首席科学家(PI)等团队科研组织模式,赋予PI等团队负责人相应的科研以及人、财、物支配自主权。
第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配备专职辅助科研与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科研仪器的操作与维护、科研项目财务处理以及日常事务管理等辅助服务工作。
第四章 申请与认定
第十四条 根据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省科技厅发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领域指南,各主管部门组织所辖单位申请工作。
第十五条 申请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一般应为已开放运行2年以上的部门或市级重点实验室,并满足下列条件:
(一)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要求;
(二)具有高水平科研队伍,研究水平在本领域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在凝聚学科优势、汇集科技资源和对外开放交流等方面能力突出;
(四)依托单位、主管部门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自主创新研究、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维护和开放运行等必须的资源条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条件由省科技厅与相关市参照上述条件共同商定。
第十六条 申请与认定程序
(一)依托单位组织填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并制定新建省重点实验室3年建设计划,经主管部门论证、审核、遴选后推荐至省科技厅;
(二)省科技厅依据申报指南和省重点实验室标准条件,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三)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申请及3年建设计划进行综合评审评估,进行现场考察论证,研究确定新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名单。
对于我省产业发展急需或通过省“一事一议”政策引进的顶尖人才牵头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可适当简化程序。
第十七条 拟新建的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实行筹建期制度,筹建期为3年,筹建期内加挂“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筹)”牌子。筹建期满3个月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筹建期内提前完成建设计划任务的,可由依托单位提交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提前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并授牌。筹建期满无法完成建设计划任务的,应由依托单位提前3个月提交延期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筹建期可延长1年,1年后仍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资格。
第十八条 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实行预期目标考核制,建设运行期一般为3年。期满后由省科技厅按照预期目标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考核,通过验收的,可继续保留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称号,未获通过的实验室取消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称号。
第五章 运行
第十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凝练研究方向,组织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集聚优秀人才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加快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第二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组织开展和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根据研究方向面向全省乃至省外、国外设立开放课题,设置访问学者岗位,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第二十一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强化产学研合作。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对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鼓励研究领域、方向相近的省重点实验室,成立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创新链条。
第二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有计划地改进科研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积极开展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应纳入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管理,开展对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程度列入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标准。
第二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省重点实验室名称。
第二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及时宣传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第二十五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如实记录和反映实验过程,确保实验记录、数据、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第六章
管理
第二十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更名、实验室主任更换、研究方向变更或依托单位进行重大调整、重组的,须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论证,主管部门同意,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按时提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学术委员会换届情况报告等,经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八条 依托单位组织省重点实验室考核工作,了解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帮助与督促省重点实验室进行整改。考核结果报主管部门和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九条 省科技厅组织省重点实验室定期绩效评估工作,评估周期一般为3年,对省重点实验室评估期内整体运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工作采取同行专家评议方式。
第三十条 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定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评估其研究水平与贡献、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完成情况;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评估其引领区域和行业技术进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情况。将重点实验室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情况纳入绩效评估内容。
第三十一条 省科技厅根据省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确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等4个评估结果等次,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三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科技厅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一)在实验室申报、年报、验收或评估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或实验室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
(二)管理不善,省重点实验室阶段性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第三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省科技厅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资格。
(一)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离开依托单位或合作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省重点实验室无法继续建设运行的;
(二)依托单位发生重大变故或因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省重点实验室无法继续建设运行的;
(三)无故不接受省科技厅或主管部门对省重点实验室检查、监督、审计和评估的。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对被撤销的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清算,按相关规定收缴资产和研发经费,并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七章 经费
第三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及依托单位共同筹集,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鼓励所在市结合实际予以支持。
第三十五条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应保证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所需经费。
第三十六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开支范围包括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研发活动、购置更新科研设备及仪器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第三十七条 省科技厅根据对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评估结果,研究提出分档支持建议,会同省财政厅确定具体支持标准。省财政厅按规定做好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工作。
第三十八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中涉及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结余结转、信息公开等事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按规定实行绩效目标管理,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将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四十一条 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等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学科、企业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山东省×××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20××年—20××年)”(×××为研究领域),英文名称统一为“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5月31日。原《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鲁科财字[2003]144号)、《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鲁科基字〔2009〕75号)、《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鲁科财字〔2008〕127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