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准备工作总结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准备工作总结
总工办
紧张的专家现场认定评审会已于2007年8月30日结束。回顾整个准备工作、总结有益的经验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十分必要。
纵观整个准备工作,可以概括为:领导高度重视、计划周密得当、团结协作全所一盘棋、工作分工明确细致认真、定期检查督促,重视外围工作。
一、完成的工作情况
在整个准备工作中总工办即充当了领导的助手、参谋,又承担了其中的主要工作内容,起到了协调、联系的管理职责,作为各项准备工作的主要力量,根据2007年初所里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求,在所领导的统一领导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组织并承担编写了《认定申请书》、《认定指标测评表》等申报材料及其他相应的工作总结;
2、组织并承担了反映我所研究水平与贡献方面的资料准备
主要包括:①科研合同、研究成果(包括开放课题)118项、论文181篇、三大检索20篇等材料的准备、补充、修改完善;②开放交流、运营管理、会议记录、获奖证书、专利等佐证材料的补充、完善;③协助其他科室对实验室条件建设、实验设备先进性、实验室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料准备工作。
3、承担完成“总体工作汇报文稿撰写”和“寒区公路路面技术研究”、“寒区公路养护技术研究”和“寒区公路桥梁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的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整理、汇报;
4、协助所领导多次组织准备工作期间的协调会、并督促检查。协助所领导策划评审会期间的工作应对方案,并参与整个评审会期间的工作。
二、参加的人员和时间情况
总体时间回顾:总时间跨度8个月。
第一阶段:2007年元月初至2月初:动员阶段
第二阶段:2月初至2月底:摸底、查资料找差距、准备申报阶段(工作25天,加班5天)
第三阶段:2月底至4月中旬:自检、自评、制定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专家咨询、提出需求内容等阶段(工作45天,加班15天)
第四阶段:4月中旬至4月底:申报认定评审材料阶段(工作15天,加班14天)
第五阶段:5月初至8月初:准备所有核查材料和设备、修改、补充完善阶段,通过初审 1
(工作90天,加班60天)
第六阶段:8月初至8月末:通过初审,最后准备迎接专家现场认定评审阶段(工作30天,加班29天)
涉及的人员(总工办的工作人):郑纯雨、李煜、陈东、韩继国、马志芳、李世杰、于
丽梅、李平、李爽、苏靖、小魏、谭永波、秦卫军
人事科:曲涛、吕宁准备资料。
情报室:帮忙出版、检索;记者站:阚记者、李记者1天
以上六个阶段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个人加班工作时间不相同。最长加班约120天。
三、总结
1、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经常性召开会议。
2、准备工作早。工作早作准备,资料准备齐全。
3、整个计划周密得当。从一开始的“实施方案”到最后的“审查应对方案”,认真细致。
4、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重视团结协作、全所一盘棋。这是本次工作的特点,几个部
门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5、目标明确、工作细致认真、分工明确。
6、定期检查督促。厅里和所里领导组织定期调度会,保质保量完成准备工作。
7、重视与外界沟通、联系,重视外围工作。利用以往工作关系,经常咨询相关专家,补
充完善资料,同时重视外围工作,了解对手情况,做到知彼知己,充分发掘自身特点和实力。
四、不足和认识
1、开始阶段,部分人存在认识不足、后期认识逐步提高的现象。
2、要重视科研项目报奖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获较高级别奖励,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同时
鼓励科研人员投稿,争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并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3、部分所内科研项目鉴定报告、获奖证书和专利证书等资料还保存在个人手中,不便收
集,应设立制度,上交相关部门扫描存档管理。
4、所内以往存档资料不规范、存放方式欠妥,要改进今后的科研档案管理方式和存放条
件,并设专人管理。
5、为今后更好地完成类似工作,要加强全所性工作的协调管理,健全配置相应机构和固
定人员,可以和ISO质量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防止临时忙乱出错。
第二篇: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重庆交通大学1979年组建,1999年被认定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是“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重庆市和交通部重点学科)的重要科研基地,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桥梁及结构工程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概况
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组建于1979年,1999年被认定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认定为重庆
市重点实验室,是“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重庆市和交通部重点学科)的重要科研基地,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桥梁及结构工程实验室之一。结构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的运行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出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及建设任务,指导实验室学术活动,审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开放课题;由实验室主任管理实验室日常事务、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实施对外服务工作。实验室主任为梁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郑皆连院士。
实验室已有建筑面积4847m,已完成基本建设和设备总投资近3900万元人民币。拥有包含五通道结构动态试验系统(MTS)、材料试验系统、64通道动态信号采集及分析仪、24通道动态信号采集及分析仪、10000kN压力试验机、多种大型的反力设备(反力架、反力墙、建研式加载机)、SUN-ULTRA 60计算机工作站、MSC/NASTRN及MSC/MRAC2001有限元分析软件、UCAM-70A-
10、7V14日产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和软件约568台(套),设备总值近2300万元人民币。
作为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的依托,结构工程实验室承担西南地区桥梁与结构工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是我校进行科学研究与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目前,结构工程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其他人员6人),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交通部科技英才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聘请特聘教授1人(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客座教授10人。实验室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确定了如下多个研究方向:“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混凝土桥梁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桥梁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桥梁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
研究”。支撑着“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以及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名(含在读研究生)。
作为西部地区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试验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交通大发展、重庆大建设的良好机遇,针对西部和西南地区桥梁、隧道建设的难题,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关键科研试验任务,获得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成果。近5年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实验室研究人员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7部、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
路桥行业权威招聘网一览英才网旗下路桥英才网
第三篇:大连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
大连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大连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与规范化管理,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组建,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三条 重点实验室是本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是促进项目、基地、人才结合的重要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促进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相关领域起到技术辐射和服务作用;、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研人员到重点实验室承担应用技术研究或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课题,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用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协助企业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加快技术向产业的转移。
四条 市科学技术局负责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根据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择优遴选建设,并保持适度规模。第二章 认定与管理
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研究方向应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近、中、远期目标,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在本领域中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团队结构合理,拥有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发投入。依托企业应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两年在实验室所属领域承担的课题经费总额不低于200万元;、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场所应适合相关研究的开展并相对集中,具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按有关规定统一管理,实现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设备原值应当不低于500万元;、具有良好的科研实力和基础。近三年内拥有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经历或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水平的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依托单位能够提供保证重点实验室运行与开放经费,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实验室具备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较强的研发组织水平,具有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第六条 实验室认定程序:、市科技局发布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大连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申请书》(附件1)、《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2),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财务报表、立项文件及合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标准、管理制度、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等);、申报单位所在地区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确定推荐名单报送市科技局。申请单位为中央、省驻连单位和市直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可直接向市科技局申请;、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按照《大连市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实地考察;、市科技局根据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并结合专家评审意见,择优审核确定认定名单。认定结果在“科技指南针”上公示7天,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的实验室,由市科技局行文批准,统一命名为“大连市XX(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Dalian Key Laboratory of XX(技术领域))。第三章 运行管理
七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一般应设立由行业知名专家和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技术决策和研发工作计划审定等。
八条 重点实验室应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加强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资产、考核、激励等内部管理制度,实现技术、人才、经济的良性循环。九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报告制度,每年对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及时报送重大成果和动态信息。
十条 对于变更重点实验室名称及改制、合并、分立、股权转让等重大变更事项的,应提出申请报市科技局备案。
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要注重创新团队建设,稳定一批高水平技术队伍;拓宽全球视野,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重视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专利保护。
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定期评估制度,每三年为一个评估周期,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三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对评估为不合格的实验室,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摘牌。第四章 鼓励政策
十三条 经认定的重点实验室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重点资助其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等。
十四条 各类科技计划按照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委托重点实验室承担。
十五条 对管理规范、运行良好并且符合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申报条件的,推荐其申报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按有关规定给予配套支持。第五章 附 则 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交科教发[2005]317号)
【发布单位】交通部
【发布文号】交科教发[2005]317号 【发布日期】2005-07-13 【生效日期】2005-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部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交科教发[2005]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有关港务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部直属各单位:
根据我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交科教发[2005]308号),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建立和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现将《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五年七月十三日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交通建设和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解决交通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为提高公路水路交通供给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支撑。
第四条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第五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政策及相关管理规定。
2、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
3、组织对重点实验室的认定与评估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确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重点,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组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3、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运行经费等条件。
4、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协助交通部做好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等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组织,主要职责是:
1、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研究重点和工作计划等。
2、审议研究课题,指导开展学术活动等。
3、参与重点实验室的考核工作。
第三章 申请与认定
第八条第八条 重点实验室采用认定方式确定。认定工作依照“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的原则进行。
第九条第九条 重点实验室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方向符合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具备良好的实验场所,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运行良好,并对外开放二年以上。
2、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具备承担国家、部(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条件。
3、拥有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4、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或行业内领先,取得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高校类的依托单位应有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点。
5、依托单位能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和运行经费,并对其科研成果有较强的转化及应用推广能力。
第十条第十条 交通部将根据行业及交通科技发展需求,每2-3年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具备重点实验室基本条件并符合认定指南要求的实验室,其依托单位可提出认定申请,并按有关要求提交自评报告。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研究确定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交流、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实行聘任制,由依托单位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负责重点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应由相同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人数不低于7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努力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合作等形式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实行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吸引国内外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进修人员进入重点实验室工作。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应多渠道筹措研究与管理经费。重点实验室的经常费用由实验室、依托单位自筹,鼓励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依托单位应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应报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每3-5年对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组织评估。评估工作按照自评估、专家现场评审与交通科技主管部门审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交通部对优秀重点实验室将给予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限期一年整改,经复评仍不合格者,将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1999年发布的《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认定办法》(交科教发[1999]25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办法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准备
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准备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中的19个要素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部分。管理要求有11个要素,技术要求有8个要素。“记录”与“人员”两个要素在现场评审时涉及到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评审。在决定申请资质认定后,实验室应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认证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管理要求的准备
成立工作机构
为保证计量认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议成立计量认证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机构和岗位设置及职责等重大事宜的决策,掌握认证工作的进度及运行情况,协调和处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迎审工作计划,组织人员培训,编制和组织宣贯质量体系文件,组织检查软件、硬件的准备情况。
二、确定申请项目及检测能力
根据自身的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拟定计量认证申请项目。复查认证的单位需统计出复审项目数及扩项项目数。为了方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试验室要把所有的文件材料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19要素的顺序,分门别类清楚存放。每一类文件要有清晰的标签表明文件与评审要素相关联的名称。每一类文件的类容要明确对应评审准侧的有关要求。
三、确定人员
1、确定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需具备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并经评审组考核合格报认监委进行最终批准认可,才能在实验室被认可范围内的检测报告上签字。为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一个实验室至少应有两名授权签字人。另根据铁路项目的特点,项目的试验主管也需进行授权考核。
2、明确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
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工作经验。
3、培训与任命内审员及质量监督员
为了保证实验室检测工作的质量,实验室应配备与工作数量和质量相符合的监督人员监督人员是为检测一线的业务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实验室在配备监督人员时,比例应当恰当,应根据检测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考虑。内审员应由受过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担任。通常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应有任命文件。
四、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编制、下发与宣贯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编写管理体系文件应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编写完成成后应及时下发宣贯管理体系文件。
2、管理体系的试运行与改进
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即发布,然后进入试运行阶段。管理体系至少运行3个月,才能进行计量认证评审。
为了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需持续改进,根据3个月来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的情况,修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然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评审前实验室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自查,及对实验室提交的《申请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现场评审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内部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改进。
五、评审前内审及管理评审 评审前实验室需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及计量认证的要求。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管理体系的内审。事先制定检查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检查内容、检查部门、检查人、完成时间等。检查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将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措施及完成情况等填写在内审专用表格中。内审中检查出来的问题有必要提交管理评审解决的,还需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内审及管理评审所有记录均应保持,以备评审组检查(包括自最近一次取证以来每年进行的内审及管理评审资料)。
六、提出申请
计量认证分国家级和省级两级管理,申请计量认证,需提前6个月向发证部门或行业评审组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计量认证申请书》;
(2)法人资格证明文件或法人授权证明文件;(3)上级或有关部门批准机构设置的证明文件;(4)质量手册;(5)程序文件目录;
(6)典型检测报告(1~2份)
(7)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证明材料(近两年)。
七、现场评审汇报材料的准备
计量认证现场评审首次会议上被认证实验室负责人需向评审组全体人员简要汇报本实验室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本单位的机构简介、人员结构、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及项目数、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开展能力验证及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人员技术培训情况、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及为了迎接本次计量认证工作的准备情况等。第二、技术要求的准备
一、人员培训与考核
1、制定培训计划
为了使技术人员能快速、准确的掌握检测技术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实验室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年初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培训要有记录。最终将每年人员培训计划、计划完成情况、培训记录及对培训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列出清单。
2、计量认证基础知识的培训
评审前需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计量认证基础知识的培训。复查评审时,需抽10%~20%的人员进行计量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理论考试。
3、检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
检测人员应熟悉所从事的检测工作;对所使用的仪器性能、操作方法、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有清楚的了解;具有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了证明这部分人员能达到上述要求,必须进行上岗考核,合格后方可对外出具检测数据。申请认证的项目需落实到每位检测人员,每个检测项目必须有人持证,不得缺项。上岗证有效期为5年,人员上岗证书必须在有效期内。
技术能力准备
开展新检测项目的评价确认
新开展的检测项目要有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等资源,要有检测依据的方法标准。《程序文件》中要有“开展新工作项目的管理程序”。其程序步骤为:(1)明确新开展检测项目的标准。(2)编制原始记录表格格式和确定检测报告格式。(3)培训检测人员。
(4)相关检测人员负责准备新项目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试剂等。(5)采购部门负责所需物品的采购。(6)新仪器的计量检定、建立仪器档案。
(7)按标准规范、检测细则进行试验并记录,形成检测报告并审批。同时应组织安排一次比对验证试验,确保新开项目的有效性。
(8)对照标准要求评审检测工作,证实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9)若完全符合要求并结果5~10次以上检测后,方可申请认证。
2、非标方法的确认
首先在《程序文件》中要有“非标方法管理程序”,采用非标方法进行检测先要编制申报表,报技术负责人组织讨论,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形成检测方法初稿,同时进行必要的验证试验。
3、现场考核项目的准备
实验室一旦确定了申请认证的项目,需要按照申请项目专业和产品,制定现场考核计划进行技术能力的准备(包括人员、仪器、试剂和实验室环境条件等)。
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与校准
1、编制仪器设备一览表
根据申请认定的项目,将各项目检测方法标准中要求的仪器设备编制成表。凡申请项目表中所列项目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必须配齐。
2、仪器的计量检定、校准及验证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并能溯源,必须对所用仪器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或校验,具体有4中情况:
(1)仪器检定:认证项目所用的仪器。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必须定点、定期送检。
(2)仪器校准:未列入强检目录的仪器设备,可以检定也可以校准。
(3)仪器设备自校准:对于不能溯源的、非强检的仪器,可以自己进行自校准。
(4)仪器比对:对于没有国家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尚不能溯源的仪器,可采取实验室间仪器比对的方法进行。
3、计量仪器的标识化管理
所有用于检测的仪器不论是送检还是自校准,均应实行标识化管理。分别贴上技术监督部门规范的标识。
4、装置、设施的标识化管理
对于那些影响检测工作质量又不需要检定或校准的装置需经验证,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也应用三色标识表明其经验证后的状态。
5、制定仪器检定周期表
计量检定及校验工作完成后,要制定“仪器检定(校验)周期表”。检定周期按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执行。自校仪器设备校验周期可参照类似的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确定,或按仪器设备的准确度、使用频繁程度和使用环境条件来确定。
6、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每年年初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每次期间核查要详细记录。
四、档案整理
1、建立与完善仪器设备档案
实验室除应有全部仪器设备的台账和管理卡片外,还应对每台在用仪器设备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出厂编号、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编号(仪器设备唯一识别号)、保管人、放置地点、仪器设备目前状态(在用、停用、报废);
(2)说明书,若是外文说明书应有使用方法及校准部分的中文译文;
(3)仪器检定、校准或校验情况记录,包括检定校准日期、证书号、检定单位电话、有效期、送检人、计量检定(校准)证书原件;
(4)购置仪器的申请、仪器装箱单、仪器验收清单、仪器验收日期及验收记录(仪器设备调试报告)、仪器启用日期;
(5)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期间核查记录、仪器设备损坏、故障、维修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存放位置变更记录及报废情况记录等。要特别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记录应放在仪器附近。
2、检测报告及相关记录的归档整理
对于复查评审,需整理归档自前一次计量认证发证以来对外出具的检测数据和报告。按编制“检测报告登记表”,内容包括:序号、报告编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合同金额、项目负责人、承担人、审批人、报告发送日期等。通常将检测委托单、检测通知单原始记录及检测报告一并归档。
3、建立技术人业绩档案
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简历、获奖情况、培训情况、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书籍及一些复印件(学历证明、上岗证、课题完成证书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
4、现行有效的标准、规范、规程等技术文件、资料的整理
标准、规范、规程是检测工作的技术准侧,必须完整的收集申报项目所依据的检测方法标准。必须保证使用的规范、规程现行有效,不得使用过期标准。过期的标准应在封面右上角加盖“作废”章。
整顿实验室环境
整顿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减少环境条件对检测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整顿实验室环境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室合理布局
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便于工作,测试项目之间应互不产生干扰。实验区与办公区要有效隔离,仪器设备的放置避免受到化学试剂及有害气体的腐蚀。实验室要划分出样品“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
2、实验室仪器设备清理
将实验室仪器设备分为在用、闲置及报废3类。将闲置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处理。与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放入实验室内。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行三色标识。不允许不明状态的仪器摆放在实验室内。
3、明确被评审的区域和路线
对于现场评审有关的环境进行一次清理,明确哪些是本次评审的相关场所。对被评审的场所要有明确的标识。
4、安全环保管理检查
(1)水、电、气的设置及化学药品的放置符合安全管理的规定。(2)实验室应配置消防器材,并在有效期内。
(3)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不得造成社会公害。(4)实验室内保持安静,合理控制噪音。
(5)实验室应有保持安全作业的管理程序。并配备有必要的作业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
5、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
(1)危险剧毒化学药品需双人、双锁保管。
(2)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要有台帐。台帐应注明生产厂家、级别、有效期、规格等。
6、现场评审时评审员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现场评审时评审员会召集部分员工进行座谈,座谈中评审员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以及检验工作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不会太难,但实验室也应该有所准备。在此,列出一些常见问题(绝非仅限于此): 1)本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什么?
2)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如何实现的,或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3)质量管理体系有多少要素?其中管理要求有多少要素?技术要求有多少要素? 4)你的岗位是什么?岗位职责是什么? 5)本实验室有多少个程序文件? 6)本实验室的检验工作流程如何?
7)实验室认可准则依据什么国际标准制定? 8)实验室如何实施监督?
9)仪器设备的三色标记各是什么含义?见到仪器上贴有黄色标记应注意什么问题? 10)实验室在什么情况下要实施环境隔离 ? 11)本实验室样品是如何标识的?
12)如何检查验收实验室所购供应品的质量? 13)什么情况下要对检测仪器进行期间核查? 14)实验室一年至少要进行几次内审? 15)内审员和监督员有何区别?
16)实验室可以通过那些手段发现不符合? 17)实验室如何保证检验工作的公正性?
18)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三个不得”是指什么?
19)为保证检验质量,野外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0)仪器设备应该如何维护?
2.除了员工座谈会以外,评审员要对授权签字人进行当面考核,提出的问题围绕检验报告的审核以及检验质量的保证等,例如: 1)对检验报告的原则要求是什么?
2)检验报告应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3)校核、审核、批准报告的职责各是什么? 4)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本实验室主要有哪些质量保证活动?
6)实验室认可的标识是什么?资质认定的标识是什么? 7)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室认可标识或资质认定标识? 8)如何验证检验程序的性能?
9)如何确认实验室使用标准方法的能力?
10)什么情况下报告中需给出测量不确定度?当检验数据处于临界状态时应如何给出检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