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008

时间:2019-05-14 09: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00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008》。

第一篇:河北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008

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海洋、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制,制定任期内环境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将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经费,用于保障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保护派出机构,依法对分管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国土资源和水利等有关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并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 本省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与上一级人民政府签订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控制和削减本行政区域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具体分解到排污单位。

对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并提出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治理目标。重点监管区未达到环境治理目标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或者核准其新建、改建、扩建能够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第八条

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新 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建成后需要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依法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批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九条 按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之日起3个月内,向负责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进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

第十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排污许可证应当规定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标准和排放方式等污染控制要求。

排污许可证实施的范围和核发程序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采用下列方式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一)将未经处理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或者从污染物处理设施排入环境;

(二)在非紧急情况下将污染物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急排放阀门排入环境;

(三)擅自停止使用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

(四)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不及时排除故障仍排放污染物;

(五)违反水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稀释手段排放水污染物。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向环境或者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发现纳管水质超标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可以与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签订协议,委托其代为处置污染物或者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并在协议签订之日起7日内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排污单位不得委托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代为处置污染物或者运行污染防治设施。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自动监控设备。自 动监控设备出现故障时,排污单位应当立即修复。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的自动监控设备纳入全省环境污染监控系统,并可以将该设备取得的经环境监测机构核实的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建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台账。台账应当载明污染防治设施的主要参数和运行、维护情况及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将其用于生产经营的场所、设施、设备租赁或者承包给他人的,应当在租赁、承包协议中约定污染防治义务。未约定的,由出租、发包单位承担污染防治义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能够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施、设备。

城镇建成区内按规划属于居民住宅的房屋不得改作或者租赁给他人用作能够产生噪声、振动、油烟、粉尘、异味的饮食、娱乐行业的经营活动用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跨行政区域的河流交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河流交界断面相邻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水环境安全。河流交界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本省规定的控制指标的,相邻行政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在现场检查时可以进行现场监测、采集样品、查阅有关资料,并在发现排污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对产生污染物的设施和相关物品采取暂扣、封存措施。

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出具暂扣或者封存的设施、物品清单,交当事人签名。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在清单上注明情况。

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期限,并告知当事人,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采取以同一事由对同一标的再次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的方式变相延长期限。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期间对排污单位作出处理决定。

对被暂扣或者封存的设施、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权限责令其限期治理:

(一)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二)排放重点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三)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

在限期治理期间,排污单位应当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其他措施,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并不得新建、改建、扩建能够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限期治理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限期治理期限届满或者限期治理工作完成后,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治理效果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权,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及有关社会监督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当地主要媒体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单位应当制定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单位的名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并公布。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发生后,排污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按规定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可能危及周边地区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排污单位应当立即通知周边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

(三)对违法排污行为查处不力或者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的;

(四)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罚款最高数额按有关法规规定执行;对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整顿:

(一)按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未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二)排污单位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三)为能够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施、设备的;

(四)将城镇建成区内按规划属于居民住宅的房屋改作或者租赁给他人用作能够产生噪声、振动、油烟、粉尘、异味的饮食、娱乐行业的经营活动用房的;

(五)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污染物的排放未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的。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除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外,对其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阻碍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环境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江苏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省及地方法律法规

江苏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2000年3月31日)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单位和个人拥有的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污染防治设施,是指为防治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建造的各种处理(处置)、净化、综合利用设施,以及与这些设施配套安装的计量装置、监控装置、监控网络系统和排污口、排气筒等。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或擅自拆除、闲置及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地方各级环境保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公开环保举报电话,聘请群众环保监督员,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活动。

第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即采用委托或承包方式将污染防治设施交给具有营运资质的专业单位或个人运行、管理。

第六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防治设施实 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对已建成的污染防治设施组织验收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审批排污单位或个人拆除、闲置、关闭以及更新改造污染防治设施的申请;

(三)对擅自拆除、闲置、关闭及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排污单位或个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四)受理并审计排污单位或个人关于排污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月报或季报以及排污申报登记(含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年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所属的环境监理机构履行上述部分职责。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排污单位或个人应当将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范畴,做到:

(一)污染防治设施的实际处理能力应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量相适应;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染物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总量控制指标;设施所产生的污泥、固体废弃物、粉尘、噪声等,应妥善处理或处置,不得产生新的污染;

(二)保证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所需的经费和备品、备件等物质条件,确保设备的完好,并能与相应的产生污染物的生产设施同步配套运行。

第八条 专门从事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的单位或承包者,必须取得环保部门核发的运营资质证书,按时参加年检;必须认真履行合同规定,承担因运行管理等原因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的责任。

第九条 污染防治设施的拥有和使用者或运营者必须做到:

(一)按污染防治设施的技术岗位要求配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经劳动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二)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监测化验、安全生产、维护保养和运行成本核算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日常运行情况记录台账、监测台帐和设备更新、检修台帐,并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第十条 未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排污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停运、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确需停运、闲置、拆除的,应提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同意,7日内仍未上报的,应当视为拒报;当设施因突发性原因停止运行时,排污单位应在24小时内以电话等形式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环境监理机构,事后补报书面报告;停运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排放污染物。

第1页 总3页

国家、省及地方法律法规

污染防治设施需拆除、闲置和更新改造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应予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设施确需暂停运行的,应在10日内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或个人不得有以下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行为:(一)部分或全部污染物不经过治理设施而直接排入环境;

(二)将未达标的污染物从治理设施的中间工序引出直接排入环境;(三)擅自将部分或者全部治理设施停止运行;

(四)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治理设施,或者不控规程进行检查和维修,致使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五)违反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的条件,致使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其他情形。

对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其陕复正常使用。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的排污口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排污口规范化的要求,并根据以下要求安装监控设施,纳入环保部门的监控网络系统:

(一)日均排废水量100吨或日均排CODcr30千克以上的排污单位,其主要废水排污口均应安装污水流量计;(二)被省、市列入重点排污单位或处于敏感地区的主要排污单位,须逐步安装COD、SO z等主要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仪;

(三)未安装排污总量或浓度在线自动监测仪的排污单位,其污染防治设施的主要运转设备均应安装“设施运行自动监控仪”(即“环保黑匣子”)。

安装使用的污水流量计、“环保黑匣子”等监控装置均应为获省级以上环保部门或计量部门的推荐证书或合格证书的产品。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应按国家标准和《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监测规范》规定的方法和频次,对排污情况进行监测,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可委托有监测资质的单位代为监测。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或个人应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环境监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并按《江苏省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办法》和《4江苏省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注册证)年审办法》的要求,履行排污申报登记或年审的义务;此外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污单位应逐月、其他排污单位或个人应逐季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环境监理机构报告本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处理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总量,并提供有关的技术资料。具体表式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计,排污单位或个人遵守本办法各项

规定所取得的监测数据资料,可以作为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统计、缴纳排污费、核定排污总量等项工作的依据。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时,须检查如下内容,并作出有效、规范的现场监理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时限:

(一)查阅污染防治设施运作记录和台帐,检查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设备完好率;

(二)检查污染物排放状况,如发现排污情况异常,可立即按有关规定实施简 易监测或按照监测规范采集样品,送交环境监测部门分析;

(三)检查污染监控仪器使用情况,并采集有关数据;(四)检查污染防治设施操作人员的资质;

(五)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六)其他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事项。

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应当执行被检查单位的安全制度,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业务秘密。

第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一)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营运、操作或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

第2页 总3页

国家、省及地方法律法规

(二)对污染防治的技术或设施有重大发明或革新、改造,效益显著的;

(三)对擅自拆除、闲置及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而造成环境污染者进行检举有功的。

表彰和奖励所需经费可在环保补助资金列支。

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有关污染物申报登记事项的,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拒报或者谎报水污染物或固体废弃物申报登记事项的,可以处10000元以下罚款;

(二)拒绝或妨碍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拒绝或妨碍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对水污染物或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或者在被检查地弄虚作假的,可以处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或个人有以下行为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罚:(一)擅自拆降除、闲置废气、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处以5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擅自拆除、闲置或关闭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处以50000元以下罚款;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的,可以处100000元以下罚款;

(二)经限期整改的污染防治设施,逾期未完成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污染防治设施未经批准擅自停运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按法律、法规有关污染事故处理规定处罚。

第二十条 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单位,拒绝按规定设置排污口、装总量控制监测设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有管辖权的地方人民政府,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污染防治设施实际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本单位所产生污染物的处理要求的,责令限产;(二)连续两次故意不正常使用或擅自停运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

第二十二条 被处以行政处罚的单位或个人,不免除其应承担缴纳排污费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第二十三条 破坏污染防治设施、阻挠环境保护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打击报复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以及举报单位或个人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法律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执法人员违反本办法,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和污染物排放中的违法行为,当地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给予处罚;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履行行处罚法定职责的,由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批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的,可直接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违法行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3页 总3页

第三篇: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2000年5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12号)

第一条 为加强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其正常运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防治环境污染设施(以下简称防治设施),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为防治在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水、废气、粉尘、烟尘、恶臭气体、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污染,而配套建设的各种处理(处置)、净化、控制设施(场所)。

第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治设施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治设施的义务,有权对破坏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七条 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实际处理能力必须与污染物排放量相适应。经处理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并不得造成二次污染。排污口应当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防治设施的管理应当纳入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体系,保障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治设施应当与产生污染物相应的生产和其他活动的设施同时运行、同时维护保养。

第八条 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防治设施的类别、数量和处理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去向以及变更情况,对防治设施的运行和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检测处理效果,并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定期报告运行和使用情况。

第九条 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有合格的专职或者兼职的防治设施管理和操作人员,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第十条 防治设施出现故障需要暂时停止使用的,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生产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及时抢修,排除故障,并在故障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防治设施恢复使用之前确实需要排放污染物的,必须报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通报可能受到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排放污染物的,视为擅自闲置防治设施。

第十一条 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关闭)或者闲置。有下列情况之一,确需拆除(关闭)或者闲置的,必须报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一)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或者设备改变,原有的防治设施不需要继续使用的;

(二)防治设施需要更新、更换、改造、扩容的。

第十二条 拆除(关闭)或者闲置防治设施的申请报告应当载明如下内容:

(一)防治设施的基本情况;

(二)拆除(关闭)或者闲置的主要原因;

(三)拆除(关闭)或者闲置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去向和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计划采取控制或者减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及预期效果;

(四)重新安装使用或者恢复使用的时间。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符合第十二条规定的申请报告应当受理,并自接到申请报告之日起1个月内予以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同意。

对不符合规定的申请报告,应当自接到申请报告之日起10日内退回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在接到退回的申请报告之日起10日内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十四条 防治设施因检修需要暂时停止使用的,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予以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治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接受检查。

第十六条 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防治设施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一)对防治设施的工艺技术进行重大革新,具有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

(二)推广新型防治设施,对减少排放污染物做出突出贡献的;

(三)检举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经调查属实的。

奖励经费可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中列支。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废气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环境保护部门现场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或者拒报、谎报有关申报事项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因防治设施管理不当造成污染事故的,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 擅自拆除(关闭)或者闲置防治设施,造成严重污染损害的,由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治理。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根据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0年6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2008〕第2号

《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1月7日省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省长

二○○八年二月十四日

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海洋、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制,制定任期内环境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将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经费,用于保障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保护派出机构,依法对分管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国土资源和水利等有关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并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本省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与上一级人民政府签订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控制和削减本行政区域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具体分解到排污单位。

对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并提出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治理目标。重点监管区未达到环境治理目标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或者核准其新建、改建、扩建能够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第八条、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建成后需要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依法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批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九条、按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之日起3个月内,向负责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进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

第十条、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应当规定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标准和排放方式等污染控制要求。排污许可证实施的范围和核发程序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采用下列方式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一)将未经处理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或者从污染物处理设施排入环境;

(二)在非紧急情况下将污染物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急排放阀门排入环境;

(三)擅自停止使用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

(四)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不及时排除故障仍排放污染物;

(五)违反水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稀释手段排放水污染物。

第十二条、排污单位向环境或者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发现纳管水质超标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

第十三条、排污单位可以与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签订协议,委托其代为处置污染物或者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并在协议签订之日起7日内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排污单位不得委托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代为处置污染物或者运行污染防治设施。

第十四条、排污单位应当按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自动监控设备。自动监控设备出现故障时,排污单位应当立即修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的自动监控设备纳入全省环境污染监控系统,并可以将该设备取得的经环境监测机构核实的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

第十五、条排污单位应当建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台账。台账应当载明污染防治设施的主要参数和运行、维护情况及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十六条、排污单位将其用于生产经营的场所、设施、设备租赁或者承包给他人的,应当在租赁、承包协议中约定污染防治义务。未约定的,由出租、发包单位承担污染防治义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能够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施、设备。城镇建成区内按规划属于居民住宅的房屋不得改作或者租赁给他人用作能够产生噪声、振动、油烟、粉尘、异味的饮食、娱乐行业的经营活动用房。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跨行政区域的河流交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河流交界断面相邻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水环境安全。

河流交界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本省规定的控制指标的,相邻行政区域的县级人民政 府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在现场检查时可以进行现场监测、采集样品、查阅有关资料,并在发现排污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对产生污染物的设施和相关物品采取暂扣、封存措施。

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出具暂扣或者封存的设施、物品清单,交当事人签名。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在清单上注明情况。

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期限,并告知当事人,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采取以同一事由对同一标的再次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的方式变相延长期限。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期间对排污单位作出处理决定。对被暂扣或者封存的设施、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第十九条、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权限责令其限期治理:

(一)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二)排放重点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三)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

在限期治理期间,排污单位应当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其他措施,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并不得新建、改建、扩建能够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限期治理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限期治理期限届满或者限期治理工作完成后,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治理效果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权,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及有关社会监督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当地主要媒体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单位应当制定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单位的名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并公布。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发生后,排污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按规定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可能危及周边地区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排污单位应当立即通知周边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

(三)对违法排污行为查处不力或者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的;

(四)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整顿:

(一)按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未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二)排污单位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三)为能够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施、设备的;

(四)将城镇建成区内按规划属于居民住宅的房屋改作或者租赁给他人用作能够产生噪声、振动、油烟、粉尘、异味的饮食、娱乐行业的经营活动用房的;

(五)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污染物的排放未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的。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除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外,对其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阻碍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环境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衡阳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衡阳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湘政办发„2013‟77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生产、销售、改装、维修、使用机动车和车用发动机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作为燃料以及使用双燃料的汽车、摩托车。农用车、拖拉机除外。

第三条 新购或者外地转入本市的机动车在本市办理注册登记时,应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经检测合格并取得环境保护部门核发的环保标志后,方可办理机动车牌或迁入手续;按国家规定免检车辆除外。

第四条 机动车排气检测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现阶段执行国IV标准。

凡制造、维修、销售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其污染物排放不得低于国家相应阶段的污染排放标准。第五条 机动车销售者应对其所销售的机动车负责,销售机动车应当附有生产单位提供的污染物排放合格证明资料。消费者购买的机动车,在保质期内因制造原因导致排气污染超标的,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进行治理或者更换、退货。

第六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环保部门)对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对正在使用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依法实施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机动车排气污染及其防治情况,受理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提出的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异议申请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环保部门下设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物专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

第七条 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车辆登记、信息共享,配合环保部门的路检和抽检以及划定“黄标车”的限行区域,发布限行公告,适时实行限行,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黄标车”淘汰指标等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工作。

商务部门负责油品市场监管,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对达到国家规定报废标准的车辆强制报废及监督拆解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车用燃油生产、销售的监督检查。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机动车尾气定期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进行计量认证和检定工作。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对机动车维修企业排气污染维修活动的监督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具备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条件的企业名单。

交通运输管理、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公交客运交通车辆、营运客货车辆和交通专业运输车辆以及垃圾车、工程车等车辆的尾气超标排放,进行督促治理,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价格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机动车尾气定期检测机构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核定及监督管理。

第八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应与机动车年检结合进行。新购置或者外地转入本市机动车注册登记时应进行环保检测。不在本市注册登记,但在本市使用的机动车应在登记地进行环保定期检测,因故不能在登记地进行环保定期检测的,应申请在本市进行异地环保检测。

检测不合格的已登记注册机动车,环保部门应当责令车主限期治理,未经治理或者治理后排气污染仍然不合格的,不准上路行驶,并按照《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强制报废。

第九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周期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相同。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排放标准的,通过机动车排气检测并检验合格的机动车,由市环保部门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达到国I及以上标准的、装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达到国III及以上标准的,核发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机动车核发黄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可按照国、省有关规定对其实行限制行驶区域、限制行驶时间等管制措施防治排气污染。

第十条 未取得有效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属于新注册登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属于正在使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会同市环保部门采用固定检测和流动、移动、遥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正在使用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路检,对于在道路上行驶的排放黑烟或者其他明显可见污染物的机动车可以要求其停车接受检测。

市环保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情况下,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对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抽检。抽检不得收取检测费。

第十一条 在路检和抽检中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的机动车,相关部门应依法查处,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经治理后仍不合格的,不得上路行驶。

第十二条 市环保部门应当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传输系统及排气污染防治网络监控系统,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应配合市环保部门,加强机动车注册登记信息沟通,实现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数据共享。

第十三条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执行国家颁发的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机动车排气检测部门必须按要求对机动车污染物的检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并定期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监测情况报市环保部门。

第十四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检测的单位,应当经计量认证合格,具有相应的法定资质,按照有关规定接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委托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的排气检测方法、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进行检测,并如实出具检测报告;

(二)检测设备、计量器具应当符合规定的技术规范,并通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或者校准;

(三)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四)对机动车进行排气检测时,应当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测费;

(五)建立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数据及视频传输网络,与市环保部门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网络监控系统进行对接,按照规定报送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将所维修机动车的排气污染技术性能指标纳入维修质量保证体系;涉及排气维修内容的,应当在维修完工后进行排气检测,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交付。

第十六条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黄标车淘汰补贴机制,制定淘汰补贴工作程序,设立黄标车淘汰补贴办理窗口,为办理黄标车淘汰补贴手续提供便捷服务。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汽车报废制度,对达到报废标准的汽车,要强制报废。

第十七条 销售车用燃料,应当符合国家或者我省地方标准。

新建加油站、油库及新登记油罐车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配套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已建加油站、油库及正在使用油罐车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设施安装。

第十八条 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机动车按期进行维修保养,采取有效的排气污染防治措施,使机动车排气污染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第十九条 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应当粘贴在机动车前窗右上角。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不得使用转让、转借、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或者冒用其他车辆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行为进行举报。市环保、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对举报及时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有行政不作为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下载河北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00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00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48号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27日省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姜大明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天津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监督管理办法(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事局 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保护天津水域环境和资源,防治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活动造成水域污染损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

    08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办法

    临城县泜河污水处理厂 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

    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004年5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23号发布) 为了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

    天津市防治烟尘污染管理办法

    天津市防治烟尘污染管理办法 (1994年5月1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20号发布) 第一条为控制本市烟尘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广州市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广州市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对本市餐饮业污染防治的管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枣庄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枣政发[2012]27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现将《枣庄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

    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本站推荐)

    北京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 (1989年8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6号令发布 根据1997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8号令修改) 第一条 为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