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2014.5

时间:2019-05-14 09:2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2014.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2014.5》。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2014.5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陆河县南华镇碧水小学(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级6个,学生24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孙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地帮助和解决;孩子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只能藏在心里,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因为缺失了父爱母爱,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如何进行教育?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我们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课题的进展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一年来,课题组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有关理论,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家长如何与学校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学原理》等。

2、加强集体研讨,形成研究合力。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聚众人之力,努力取得研究成果。2013年5月底,召开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统一课题组成员认识,明确研究的意义价值,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2013年6月,召开了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开题报告,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2013年7月召开第三次课题组会议,安排问卷调查工作,了解课题进展情况。2013年11月,落实调查问卷工作。2014年3月,汇总调查报告。2014年5月召开第四次课题组会议,布置安排阶段性总结工作。

3、问卷调查及分析。2013年7月,设计了《留守儿童厌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调查表》,进行了第一次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分析原始数据,于2013年12月下旬,汇总并完成了一份《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调查及分析报告》,一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每人撰写了一篇初期研究成果论文。

三、取得的成效

1、调查收集资料,建立成长档案。每个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家长汇报,促进学生厌学情绪的扭转。

2、实施补位教育,建立假日驿站。给学生健康丰富的生活,缓解厌学情绪。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4、每班还建立有“六必访”学生档案。

5、充分了解学生,实施全员走访。

6、选择特殊案例,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借助于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自学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我们的研究作出适时评价,为我们研究指明方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更为突出问题:

1、过程性资料保留得不够完善。

2、我们自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更缺乏广度与深度。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积极发展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使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更加明朗,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加大奖惩力度。建立课题组成员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3、整理和归纳阶段性课题资料,建立课题分项档案。活动场景设计、活动记录、活动照片、调查表、评价表和活动小结等的保存和整理。

4、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等。

5、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

6、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与学校“一线牵”。如建立“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7、加强成功家教中典型案例研究及缺乏家庭关注导致学生厌学的典型案例研究。

陆河县南华镇碧水小学课题组

2014年5月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外出、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造成“留守儿童”人数增多,这些学生在校学习困难,厌学思想严重,生活无人照料,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改善,为此,我们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与对策》课题组,并对此开展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各方面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更要关注他们的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我们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与对策”,目的在于:根据留守儿童学习的普遍性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影响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因;研究总结能够培养其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的对策。

3、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尽可能减少学困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从而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师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获得多的知识与能力,有机的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三维目标,特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的预期目标

1、了解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包括生存、学习等方面),揭示生长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学习特点,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2、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

3、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习管理与评价体系。促进留守儿童改变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指导,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5、以本课题为统领,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的纵向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营造学习型校园。

2、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我校留守儿童目前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很好。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访问,了解到了目前学校留守儿童学习中的某些普遍性问题。通过对留守儿童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远比其他学生更感到孤独,逆反心理更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更大的障碍,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乃至身心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不少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要再三催促才去做,更没有主动看书、预习或阅读的习惯,这部分学生中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甚至不做的现象较多。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教师,影响了教学,迫切需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二)影响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首先有来自家庭的: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戚朋友等,而这些人在与孩子的沟通上存在很大障碍,无论对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都不能准确了解,更谈不上教育。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

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次是来自学校的:在调查中,教师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评价是:学习习惯养成较差,常违反纪律,厌学思想、学习无用论严重,常常成了各班里的问题生。

3、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心理状况。

(2)留守儿童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厌学问题。

(3)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困难及研究对策进行探讨。

(4)深入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进一步的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基本思路

1、建立“留守儿童”电子档案,加强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他们的监护情况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与一般学生的问题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摸清基本情况,科学研究相应对策,才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取得工作实效。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制度,逐一将“留守儿童”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个人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全面掌握学校“留守儿童”现状和动态发展情况。

2、大力加强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用。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是与“留守儿童”心理距离最近,最了解他们的情况,最易于与他们沟通的学校主要成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心帮助,最易得到“留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最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认真做好全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日记,定期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活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帮一”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建立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工作制度,明确相应职责。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全程跟踪教育。

3、做好学生团队工作,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利于交流、理解和相互鼓励,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愉快学习。学校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

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亲密关系。学校和教师尤其要教育其他学生尊重“留守儿童”,真诚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同时,要学习“留守儿童”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

4、努力做好监护人工作,形成家庭学校共管合力。父母及其它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负有法定义务,他们的监护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在认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监护人的相关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二是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三是要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建立沟通机制。

2、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前两个步骤是实践阶段,后两个步骤是反思阶段,通过对实践的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2)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或称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是教育科研中普遍应用的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要及时地通过分析、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并反复地实践,以促进经验向理论发展。

3、研究阶段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9——2012.4)

继续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制订开展相关活动,进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5——2012.8)

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并对其生活、心理进一步关心辅导;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际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2012.9——2013.3)

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进行研究鉴定。

第三篇:农村另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批准号 2013SKL295

课 题 名 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瑞云

所 在 单 位

西苑实验小学

随着城市打工者个人收入的增加,加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又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挣钱后又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又无力供孩子上学,于是他们便在家乡的城市学校让孩子当“农村另类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城市里租房专门伺候孩子借读,但这些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至于成长中的教育无从谈起;有的妈妈在城里租房伺候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这些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同学习无行中还有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对社会、他人的一种仇视心理„„如何教育好这群“农村另类留守儿童”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1.建立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是以个人研究为主的小课题,但为了使本课题能够顺利、全面、有效的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本课题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在课题组会议上,每位组员明确目的和要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发现并记录“留守儿童”学习、心里、行为变化,及时帮教。

(2)注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努力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优。(4)积累自己的点滴收获,探索最佳教育方法

3.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相关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了具体职责的分工和安排,使得课题研究工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协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和提高各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我自身的研究学习来说,我大量查阅了与本课题有关文献资料和教育专著,做到经典理论摘抄,及时写读书心得,深深感到,做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次研究理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过程

2013年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深入学生家中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我们研究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询问、问卷等形式调查了留守儿童本人、家长、邻居、任课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群,形成了《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

(一)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 1.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跟踪记录表。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记录表。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表现记录表。5.留守儿童技能展示情况档案。6.留守儿童学习心得与佳作。

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二)分清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研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

1、“单亲教育”型。

这类孩子由于他们缺失母爱或者父爱,性格明显与其他学生不同,孤僻、自卑、很少与同学一起玩或交流,但劳动学习都很积极、自理能力特别强。针对其特点首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经常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们爱劳动、学习认真,让大家向他俩学习;然后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交流,让他们明白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快乐的、幸福的道理。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隔代教育”型。

他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来监护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爱与同学发生小矛盾,爱吃零食,不懂得关心集体或同学等等。针对其特点先从发扬他们的优点入手,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从周一到周五让他们早自习轮流当小老师领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知识。不觉中他们的自理能力与自立能力明显提高,也懂得关心班级和同学了。自然为了集体的荣誉,打架骂人、吃零食的现象消失了。

3、“寄养教育”型。

他们的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朋友家,就属于“寄养教育”型的留守儿童。这名学生唯一的优点就是劳动还算积极,缺点实在太多了: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发的书本开学两周就弄得所剩无几;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经常打架骂人;班级和学校的规定一概不遵守;班级与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律不完成„„.这样的学生确实令人头痛。

4.与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点)联系,义务去当老师,当爱心妈妈

根据以上情形,我们配合社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领导小组,规划、指导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我们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在节假日或假期义务去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精心设置校外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还辅导孩子们学电脑、绘画、书法、舞蹈、电子琴、乒乓球等课程,旨在提高另类留守儿童的高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积极、健康、进取的特殊群体。这样做既提高了广大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了留守儿童,又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为我们顺利地完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与社区联系,义务充当爱心妈妈,并发动全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要求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一起关爱另类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学校里与城市孩子生活的差距,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对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使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6.深入调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在深入了解和调查的过程中,随着课题组工作的落实和踏实开展,这些学生在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迹象: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或游戏中,在班会课上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而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抱怨也少了许多,特别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们,部分任课教师也反映,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看着这样的反馈信息,我的感受就是:做这样的课题研究,我们的付出已有回报,这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的激情!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深入分析其犯罪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 犯罪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迅猛发展,大批的农村人口不断的拥向城市,一方面机械在农田大规模作业代替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里赚钱机会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可是,许多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在农村老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有一方到外地去打工,而将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他们通常与自己的双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据统计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人数超1260万,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达到2200万,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会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贫困的家庭,造成孩子的父母必须到城市去打工;另一方面,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问题

从政府方面看,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教育环境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使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同时,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没有办法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正确疏导。

从家庭方面看,一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其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并且他们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硬性的要求,只认为孩子只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孩子将来就定位在外出务工上;二是留守儿童大多寄养在祖辈或隔辈亲属家中,而这些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正确教育方法,并且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无暇在学习上去正确指导孩子。

2、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成长时期应有的亲情关怀,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一些孩子的性 格变得悲观、内向、自卑、孤僻、抑郁,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长此已久,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与发展,加之有些孩子自身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和难以宣泄时,就会易产生各种越轨行为,例如沉迷网络游戏、逃学、打架,甚至出现反社会情绪,进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3、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在农村通常由祖辈或隔辈亲属代管,而这些代理监护人精力有限,大多安全意识淡薄,对孩子不能尽心的保护,导致一些安全事故频发,比如触电、溺水、打斗等。同时,留守儿童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容易遭到拐卖、猥亵等伤害,更可怕的是连最起码的健康生命权都被残忍的剥夺。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止于这几方面,我们要看到留守儿童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来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

(一)侵财型犯罪特点突出

随着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而在外长期打工父母亲却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而面对金钱财物等物质上的诱惑,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一些留守儿童往往是从小偷小摸的行为一步一 步走向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二)团伙性犯罪形式特点突出

由于大多留守儿童面对长辈自我较为封闭,喜欢和年龄相仿、同是留守儿童的伙伴在一起,逐步形成群体,而在团体中一些留守儿童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团体其他人鼓励其共同作案,并且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思想比较幼稚、缺乏作案经验,一人作案心理压力较大,这就出现了既有数量优势又能互惠互利的团伙作案形式。

(三)犯罪留守儿童年龄小、意识单纯特点突出 留守儿童犯罪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的未成年居多,其文化程度不高,法盲特点明显。究其原因,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家庭学法、普法意识不强,留守儿童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弱,因此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大部分留守儿童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打架致人伤害,可能仅是为了义气,他们的作案方式一般较为简单,且多为临时起意犯罪。

(四)犯罪反复性特点突出

在犯罪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一些人在劳教所受到不知悔改犯人的影响,释放后继续肆无忌惮的作案,并且越来越熟练;一些人因为未成年,其行为构不成犯罪,只受到了批评教育,使其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错能改;一些人劳教释放后又继续生活在原来的团伙组织内,在他们的怂恿下继续作案。

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学校,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亲情的关爱,因此,他们比别的同龄人伙伴更需要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弥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缺陷。

一是过度追逐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只重视升学率,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此方面更为严重,进而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目前,农村许多学校还将升学率与教师的福利津贴挂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自然被老师忽略甚至放弃。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怀与教育,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因而他们更加容易被学校老师所忽略和放弃。

二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受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限制,导致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方法上“老套”,缺乏创新,甚至还存在教育方法错误。同时,农村教师相对城市较少、学历较低,并且不重视家访工作,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代管人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不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此外,受到资金、专业人才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普遍没有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和法制教育课程。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如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一些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会扭曲缺乏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大多农村学校受到传统封建理念的影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避而不谈,致使农村留守学生在青春期时普遍缺乏了解对这一时期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校附近歌舞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人员混杂,管理较为混乱,而农村留守儿童自制力比较差,父母长期又不在身边,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自己不自觉地就放松了要求,从厌学、迟到早退、旷课,慢慢发展到沉迷于歌舞厅、酒吧、网吧,再受到一些影视剧中黄色、暴力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沾染上抽烟、嗜酒、打架斗殴和赌博等不良习惯,从而迈向犯罪的深渊。

(三)政府管理缺失

农村基层干部还存在着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遇到层层阻碍。同时,大多数农村基层组织弱化,机构逐渐萎缩,使得其无法担负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许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处于“三无”状态,即无设施、无场所、无人员。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不知道农村基层组织的存在,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到何地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更别说让农村基层组 织发挥其应有的关爱、教育和监管的作用了。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影响深远,对其思想认识和性格特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1、代管人重“养”不重“教”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寄养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祖代或上辈监护,即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以及伯父、阿姨、舅舅等抚养监管的方式,由于上辈,特别是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不同,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指导上会存在偏差,有的迷上了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有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有的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等等,由于一些祖辈对孙辈的过度溺爱,导致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越演越烈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二是自己或兄弟姐妹进行监管,即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管理或其兄弟姐妹相互监管,此种方式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及其兄弟姐妹本来就需要被严格的监管,他们本身缺乏判断是非能力、相关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和基本生活常识等,加之他们长期缺少父母及的监管和关爱,容易造成性格偏执、孤僻,更严重会出现集体犯罪或是因抑郁而自杀的严重后果。三是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进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得到父母双方的教育和引导,缺少 完整的家庭在情感上的关怀,会使其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其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因为这样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父母与亲子缺少沟通与联系

许多外出打拼的父母对在农村留守的子女不管不问,很少和自己的孩子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进行联系与沟通,亲子在农村留守过程中极其渴望父母的关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外打工的父母无法经常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保持联系,时间一长,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疏远,并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五)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缺陷

1、辨识能力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正数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大部分存在很强的好奇心,并被新鲜事物吸引,同时,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容易“义气”用事,并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形成了错误观念,他们就很难再纠正,尤其是缺乏在学习生活上正确的引导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2、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疏于管教以及放任自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容易自私自利、孤僻冷漠、目中无人;由于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他们容易形成自信不足、软弱、孤傲心理特征,缺少父母的保护,使其经常感觉寄人篱下;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许多孩子具有不服输、嫉妒心强的心理特征,极易产生“金钱是万能的”、“社会不公平”、“唯我独尊”等想法,并且无法正确认识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腐败贪污现象,从而产生对社会不满、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思想。

四、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农民家庭自己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应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纳入有效的管理中,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关爱。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唤起社会各界关爱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限制

政府应该继续加快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直到取消户籍限制,同时,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的限制,使农民工与城市人口一样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针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构建城市与农村相统一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彻底消除存在多年的城 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才是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关键所在。

2、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民工举家进城打下坚实基础 进城务工人员举家进入城市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想建立农民工举家进城生活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三步改革”:改革用工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化,让农民工们的子女能够享有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利,使其逐步树立健全人格。要建立农民举家进城长效机制,政府要做到几点:

第一,全面实施“安居工程”。彻底解除户籍制度的划分,在住房、教育权利、就业保障等基础方面不存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区别。一是政府要筹资兴建一批农民工能负担得起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使那些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够在城里落地生根,能给其子女一个安稳的家。二是政府通过将城市原居民用房改造和维修,低价出租、出售给农民工住,彻底解决农民工和其子女的住房问题。

第二,加强农民工在的劳动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积极引导进农民工到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就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与务工当地政府的联系、协调,保障农民工稳定的收入,让其的子女能够享受到当地的义务教育政策,实现就近就地入学,这样农民工的子女就能随其父母生 活在一起,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

3、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体系

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把对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监护责任作为对农村干部和学校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由基层学区、妇联、农村工会、农村村委会、学校等共同构建的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4、净化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是由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所致,为了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上的侵蚀,政府要加大校区周围环境监管力度,并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提高社会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他们真正感所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减少其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家长责任意识和监护意识

进城务工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多和留守在家子女联系沟通,时刻关注孩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及时与代管人交流,对孩子的行为做有效的监管。同时要加强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偏激行为做出合理的劝告和惩罚,通过对话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结”,解决孩子在成长中 遇到的问题,让孩子们能够真实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使其不被他人影响并远离犯罪。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健全学校监管制度和预防长效机制

要建立以实现整体的、动态的情况反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监管制度,合理配臵资源,配专人建立起监测系统;二是要加强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畅通的信息渠道,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加强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

在学校开设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家长经常与子女电话沟通,同时,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真诚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并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成立心理辅导观察小组,解决一些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解而走上犯罪道路。

3、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素质教育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起开展各项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在父母那里缺失的感情,增强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方 式。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增设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生理、行为、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的课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制意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如今,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住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留守儿童要加强自我教育

1、培养自我教育的兴趣

要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关键是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始,让他们愿意去实践,为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而不懈努力。教师或代管人可以通过介绍典型人物的关荣事迹,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前进的动力,从而产生修养的兴趣和需要,然后引导他们去尝试,并在活动中强化兴趣,逐渐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2、制订自我教育的目标

目标理想是人奋进的精神支柱,教师或代管人要了解留守学生们内心的愿望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坚持正确的行为标准,克服错误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进行自我认识

要通过引导教育,使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为自己画像,谈谈自己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理想,既要挖掘出自己的缺点,也肯定自己的长处,同时,不断的自我反省有利于及时地认清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扬长避短、自我完善;学生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师生交流,让留守学生从别人的客观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家庭中,代管人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地沟通,积极鼓励他们的正确行为,及时制止错误倾向。

4、自我实践

要打造身心健康、快乐活泼的留守儿童,就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走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融入到集体的怀抱中去,带领留守儿童多接触社会生活,例如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取精神财富,增强自我完善的信心和决心,培养自我修养的能力和习惯。结束语

总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政府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的一起协作,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留守儿童才能不断通过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新的自我的塑造,真正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赵营胜.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犯罪问题对策[J].法治与社会,2008,(1).[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4]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4).[5]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4).[6]刘洁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行政学院学报,2007,(5).[7]马顺成.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4).[8]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几预防对策绉议[M].北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出 版社,2006.[9]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10]姜羽.“留守儿童”问题凸现犯罪案件上升[N].南京日报,2006,(6).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定稿]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学生厌学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二、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

三、师生关系不良;

四、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矫正这些不利因素,帮助孩子们重回正常的学习轨道呢?本文试着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几个方面作一番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他们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是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没有减弱的趋势。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现在农村大部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一起,还有的将孩子托付亲戚、朋友。这些孩子他们得到的仅仅是生活上的一些帮助,缺乏心灵上的沟通与理解。也有一些家长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家长在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3、师生关系不良也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关键。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有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学差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有时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一些学差生,这样的劣质情绪传染给学差生, 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厌学。

4、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在班级里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有的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脸”。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描,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对学习差的学生缺少耐心和关爱。在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总之,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落后了、厌学了。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是教好书育好人,所以,对他们的矫正,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二、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上连续失败,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烦感;有的是由于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式简单重复、学习任务过重,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有的是由于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有的是由于自己受到了其它诱因如网络的影响,开始厌恶学习„„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要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如找学生谈话,家访,调查等方法,找出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转变他,使其消极思想转变为积极因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从而树立热爱学习的思想,解除厌学情绪。???

(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

只有经常和家长交流,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同伴背景等。这里,老师和家长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因此,交流的时候不要老去告状,不要总拿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是要告诉家长,这个小孩在学校哪点特别好,比如说他每次都按时擦黑板。家长回去表扬了孩子后,他就会对老师产生良好的印象。以后老师做工作时也能更方面一些。就是说老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帮助家长去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三)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行为,甚至经教育后仍重复犯错。对这些学生,我采取宽容的态度,耐心地帮助。如我班有一位厌学生黄某有段时间上课经常迟到,我并不指责这一位同学迟到,而是在课间悄悄的把他叫到一边,问清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耐心的教他睡前调好闹钟,并提醒家长记得叫他按时来校。这样一来学生对我也有了好感,每天也记得按时到校了。我的宽容尊重了他,他易于接受,他就能在教师的殷切期望下自觉地向先进看齐。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关心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用激励教育,学生的身心就必定能健康地成长,才能真正帮助那些厌学的学生。

(四)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转变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甚至半途而废。“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相信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白做,辛勤的汗水终会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2014.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2014.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单 位: 西张庄镇中心学校 撰写人: 何俊玲 日 期: 2014.11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至今仍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日益受到损害,尤其受教育权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

    留守儿童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关爱教育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们专家、领导:大家好! 我校申报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关爱教育研究》课题,经奉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李胜旺 导师: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