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09: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小南海镇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2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2、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有利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探索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3、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让学校、让广大教师都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耐心地对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现象,让他们都参与到“留守儿童”的研究之中。时刻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大关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部基教司与2004年5月31日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之后,中央教科所内外专家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山西、浙江、四川等省对留守儿童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就其研究现象看,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发展形成了何种破坏性,其心理特点哟那些共性,如何保证其心理健康等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论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里手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镇及全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认真分析他们因为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诸多心理异常、不良习惯、不良性格。认真梳理探索其心理特点共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策,不断总结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阶段研究目标:

1、组织阶段(2005年6月——9月)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预备会;

确定课题组成员;

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编制研究计划; 培训课题组成员。

2、调查、实践研究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主要任务:建立资料、档案;

开展调查研究;

形成阶段成果。

3、探索提高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主要任务:对课题效果进行效果分析;

进行实验阶段性检测;

形成阶段成果。

4、总结阶段(2007年5月——6月)主要任务:编写实验报告;

完成各项主要研究成果;

申请评审、结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市内外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吧和经验借鉴。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

5、检测比较法:将留守儿童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补偿心理关爱,让本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通过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个案集等。

五、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

(一)专家领导小组: 刘明海(区教科所所长)

赵令汉(区教委基教科科长)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 付兴辉 管先洪 李绍兵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李绍兵、宋书委、郭云常、祝凤仙、向艳飞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淮滨县思源实验学校

课题组成员 万艳梅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学校,其中60%左右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所以,在留守儿童中,出现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的孩子会比较多。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中,观察和总结积累中得出的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们给予指正。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1、性格孤僻。

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虽然祖父母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这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无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就逐渐不想与父母交流,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内向、孤僻。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强。在隔代监护中,祖父母一般年纪偏大,与留守儿童存在巨大的“代沟”,易产生沟通问题,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3.冲动易怒

留守儿童一般处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较为薄弱,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现象,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产生矛盾。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感会认为其他人会对其进行排挤,很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敌对和戒备情绪,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冲动易怒现象,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4.认知偏激

因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温暖的家庭环境,导致在价值观和思想认知方面出现误区。由于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没人管的孩子,产生偏激、怨恨等不良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进行沟通,喜欢独来独往。此外,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未来认知模糊,在学习方面缺少积极性,加之缺少家庭的辅导,导致成绩较差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应对策略

1、社会方面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农村教育保障制度,对于外出打工较为集中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相较于正常学生而言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责。

其次是建设专门的学校,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专门的学校,降低办学条件和入学条件,扶持、鼓励专门学校进行义务教育。然后是对《义务教育法》进行大力的宣传和贯彻,各级政府特别的乡镇政府应依法办事,督促农民工对外出打工和教育子女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降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通常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认知,一种是认为读书没有用,强迫子女辍学并一同外出打工。另一种是忽视了子女的品德教育,只要求子女能够上大学。这两种教育认知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家长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处于内疚就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也一并满足,从不进行教育批评,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苛责,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冷酷等性格。因此,家长应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将惩罚和奖励相结合,对子女进行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对子女的教育进行重视,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鼓励子女进行学习。父母外出后应定期的和留守子女进行联系,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育多加关注,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感知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注。此外,父母还应和监护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监护人应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生活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督促学习。

3、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一定联系方式,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经常进行家访,对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使留守儿童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得到缓解和降低,对于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学校方面应及时的与其父母沟通,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同时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或者是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沙盘游戏、阳光心态专题报告、以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校也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的送温暖活动,例如:组织读书会、捐赠书籍、生活必需品等活动,让留守儿童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怀。

以上是我粗浅的看法,总的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需要各方面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而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去认真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长处和优点,并善于捕捉教的育时机,真正的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回忆!

第三篇: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专业:数学学院 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 学号:13020304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1、认知偏差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2、情绪消极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行为障碍 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

4、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

5、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

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

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2、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

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黄艳萍.不同留守儿童类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王晓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 曹家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于对现阶段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作者: 宁县五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朱永良(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姜佐政(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颢(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郑文芳(中学二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赵书良(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天辉杨娟(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杨娟王建国(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李旭英朱丽娜陈文佳(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文芳赵书良(中学二级 / 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10年3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宁县五中

“关于对现阶段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研究”课

题组

2009.8.15

第五篇:留守儿童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外出务工,这样在农村的生活结构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亲戚及朋友家中,家庭教育不当,亲情严重缺失,使他们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直接影响了健康成长。本课题主要分析和研究“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与案例。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多数耕地已被征用为高速公路、铁路、苗木基地以及大棚种植园等,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据调查,农村近85%的男女壮年都出到外面打工营生,年初出门,年末回家,一年在家呆不了10天,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生活状况已经成为现在农民的生活趋势。他们在外面尝到了甜头,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看到了新的希望,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窝蜂地去实现自己的外出打工梦。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五里铺村中心,是一所农村完小。现有在校学生101名,其中留守儿童8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8%,孤儿2人,单亲家庭子女4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亲戚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文盲或半文盲,无法辅导孩子学习,重“养”不重“教”,还有一部分孩子中午经常不回家吃饭,一个馒头就可应付,至于思想文化教育更无暇顾及。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意义与任务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分析与研究,来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状况和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和案例。

(二)研究任务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和归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思想情绪问题。(2)性格缺陷问题。(3)行为习惯问题。(4)人际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亲情严重缺失。(3)学校缺乏引导。(4)社会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正确认识留守儿童,忌标签化。(2)强化学校关爱,有针对性地实施爱的教育。(3)多渠道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4)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5)重视和培训监护人的素质。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收集规律性的资料。

3、行动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及个案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心理状况分析研究,开设心理讲座,指导家庭教育。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写出收获和体会。

5、检测比较法:将留守儿童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研究对象:此次调查研究,确定了我校89名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他们分布1—6年级。

(二)研究过程

研究周期两年,即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

1、组织阶段(2015年6月——8月)

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预备会;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编制研究计划;培训课题组成员。

2、调查、实践研究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主要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资料、档案。

3、探索提高阶段(2016年2月—— 4月)主要任务:对课题效果进行分析、阶段性检测。

4、总结阶段(2016年5月——6月)

主要任务:完成主要研究成果;申请评审,完成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从学校目前的现状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出发,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优化教育功能,不断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本课题重点研究以下四个内容:

1.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障碍;

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向上的策略与技巧;

3.探索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4.研究转变留守儿童的思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方式和渠道。

五、研究条件

(一)课题负责人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2003年6月,撰写的论文《如何克服差生的自卑心理》被国家级刊物《中华教育与实践》收录,并公开发表。2013年撰写的论文《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爱心教育》在省级刊物《未来导报》上公开发表。

(二)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及组成结构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对课题研究有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核心成员是由从事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学校领导和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并承担班主任,都具有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

2、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理念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3、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4、资金保障: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设备保障:我校已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

六、研究成果分析

(一)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迈的祖父母生活,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临时监护人管教不严,甚至无力管教。

2、父母离异或因意外让孩子成为单亲或孤儿,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3、父母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不强,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

(二)探索出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2、成立关爱小组,以爱温暖心灵

为加强对留守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教导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课题组成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

3、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营造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对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底数,给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开展关爱活动,让他们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A、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乐园。

B、给父母写一封信

开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互通书信活动,要求所有“留守儿童”为在外的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父母也真诚的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孩子,在沟通中缓解不能见面的思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弱化教育矛盾的效果,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C、亲情诵读活动 精心挑选以亲情为主题而又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好文章,组织指导留守孩子阅读,并写好读后感。让这些文章中汹涌如海的母爱,沉默如山的父爱,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情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品读——感悟——共鸣——践行的效果。

D、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学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把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大力挖掘。每次的课程都关注到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经常性地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进行留守儿童专门辅导,达到理想的效果。E、个人展示活动

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活动,举办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F、社会实践活动

多次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帮助别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预期成效

1、增强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对自己的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3、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与人友善,乐于助人。

4、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理想。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仅凭学校是不行的,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我们将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头陀镇中学孔建萍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XX小学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李胜旺 导师: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桐柏县城关一初中课题组 杨庆军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