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至今仍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日益受到损害,尤其受教育权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改善。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原因;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快速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化进程。同时应运而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含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化进程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为了改变命运或生活状况而选择进城务工。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导致他们没有能力支付子女的高昂的借读费和住宿费,这些孩子不得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并托付给家人、亲戚或朋友。就这样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二)受教育权
《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由此看来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义务。基于此,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概括为:那些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享有的由国家提供和保障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能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权利。
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现状
(一)平等入学机会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目前,入学机会权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各入学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前,全国大中城市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但直到2004年,仍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县甚至连小学教育都没普及。
(二)获得公正评价权受到损害 这里所讲的公正是相对的。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缺失了家庭教育,因而他们需要学校良好的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监护人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政府对此方面的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先天营养不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依然采用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形成了一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义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这一阶段更注重公平。
三、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可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都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依次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
(一)从家庭层面讲
1、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严重损害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家庭教育是人最早接受的教育,然而农村传统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仅使留守儿童不好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辍学。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2、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到位。这也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祖父母或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再加上年龄较大或其他原因,他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这样,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出现了断层或缺失。
(二)从学校层面讲
1、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当。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依然采用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任由学生的发展。采用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2、部分老师或学生对留守儿童歧视。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固然要差于正常的儿童,而有些老师就只关爱那些优秀的学生,学生往往也效仿老师,这样留守儿童就得不到相应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从社会层面讲
《教育法》第45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看来,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例如学校周边网吧、ktv等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约束,而自身的控制力又不足,所以会经常出入这些场所。这样就不利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四)从国家层面讲
1、立法存在缺陷、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来保护适龄儿童有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接受教育。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部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门法律,这使那些“不作为”的组织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保护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有了可乘之机。
2、陈旧的政策尤其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派生出的教育制度上的“地域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丧失了平等的受教育权。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财政地方分级管理,一旦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就无法带走自己本应享受的教育经费。而进入另一个地方,又由于当地教育经费不包含这些流入的人口,而导致学校不愿意接收他们。而为了求学这些学生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借读费。
以上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保护措施 在分别阐述各个层面的原因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提出对策:
(一)家庭层面的保护
1、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努力对孩子倾注关怀,保持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让孩子树立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彻底放弃“读书无用论”。
2、家庭监管方面,尽量不把孩子托付给年龄过大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因为他们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还可能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学校层面的保护
1、改变不当的管理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种好的管理方式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学校应该努力通过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有些学校实行了“代管家长制”,这一方法对于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有显著的效果。
2、加强教师、学生的教育,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怀,避免歧视现象的发生。学校可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学校里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关怀和帮助。这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开展心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因此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或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以此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保护其受教育权利。
(三)社会层面的保护
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需要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和帮助。
(四)1、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助,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基金。国家应号召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用捐赠所得的钱建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以此来弥补农村教育经费的缺失,促进其义务教育的发展。
(五)2、社会各部门应携手净化社会治安环境。例如公安、工商和教育部门应该联手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彻底清除对学生精神有毒的活动场所。
3、将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以乡镇组织为中心的大社区工作视野,以留守儿童关怀为核心,充分挖掘社区中的有生力量,打破组织隔离,在社区范围内确定并整合资源与服务,支持和强化学校、学生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
(四)国家层面的保护
国家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保护,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国家不仅是教育权利的分配主体,同时也是权利保障的主体,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应从立法做起,完善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最好的保障。
2、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给公民一个平等的户籍身份。只有打破这种地域分界,留守儿童才有可能跟随父母进城读书,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平等的实现。
3、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体制,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度。这些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和建设,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平等的实现。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不是迅速就能解决的,他将较长时间的继续在我国存在。全社会要尽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还农村留守儿童一片灿烂的天空,让他们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 [3]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校长月刊,2005(5)
[6]许慧慧、赵晓谦·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发展天地,2011(1)[7]董宏伟·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8]路娟·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思考[j].新西部,2012(21)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探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支持乏力、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淡漠等诸多因素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他们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当前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migrant workers, the emergence of such a special group--“ Left-behind children”.Family care, lack of govern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lack of social support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love dim etc many factors mak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status quo worrying, their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problem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al of a harmonious society.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cogent safeguard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to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solves urgently.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statu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ecurity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measures.[Key words]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The right to education;Security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逐渐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
现。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保护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保障其受教育权利,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协调发展。
一、留守儿童以及受教育权的涵义
(一)留守儿童的涵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中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而留守在家的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其特点是不具备独立生活的心理条件和独立生活所需的生理条件,与这些儿童一起生活的往往是其老、弱、病、残的近亲属,或甚至是父母的其他亲属或朋友。
(二)受教育权的涵义
自从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宣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开始,保护受教育权逐渐成为各国一般法律的原则。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资格。《世界人权宣言》的第23条至27条规定了“受教育权利”。我国政府为了保障各个层次的公民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我国在《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受教育权的主体是所有公民。“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这表明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教育理想,也是被国际法准则和各国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第1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等等。从这些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权利的相对方主要是指国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家庭、社会。
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种权利义务复合的法律规范,这种法律规范主要用意在于规定受教育权利是一项不可放弃的权利,并且以权力为本位。国家既然是受教育权利的相对方,那么儿童就有权要求国家为其充分接受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和制度条件。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基本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是对于近几年来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的保障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现状
近年来,虽然各地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本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制定了有效的教育与管护措施,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监护不够。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据调查,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留守儿童中成绩排名在中下等和下等的人数略多。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对比的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上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下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
(二)有限的教育机会。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就决定了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他们基本上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教育这些孩子,而且家庭中也缺少应有的文化氛围。即使有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也出现了由于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因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从而不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学习条件的情况。再加上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劳动,孩子一人在家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情况不仅使他们学习时间比较少,而且还造成了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环境较差的局面。
(三)受教育的结果不理想。新时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尤其受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渐渐成为社会问题,广大农村学子靠读书跳“龙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尽管国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和杂费,但农村中很多家长受“读书无用论”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不积极主动地送子女上学读书。这些未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是农村人口。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学校中考、高考录取比率较低,农村儿童读书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较大等原因,也导致了农村广大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当地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是不可能把子女带到身边的。他们本身工作不稳定,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横亘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国家政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和学校教育因
素等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和相应的教育问题的出现。
(一)社会环境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吃、喝、享、乐”、“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己经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心理空虚寂寞、监管不力、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而一些黑心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老板受利益趋使,把这些孩子看作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往往给他们提供吃住玩一条龙的服务,这样极易使“留守孩子”沉溺其间而不能自拔,逃学、厌学、丧失学习动力、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就慢慢养成了。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他们一旦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海北地去挣钱,将来自己一样可以走这条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抬头。
(二)家庭内部因素。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是无处不存、无时不在的。家庭是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现实机制,它不失为传输价值观念、社会经验、文化习俗的中心场所之一,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有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是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促进个体发展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所谓家庭教育,即家庭中的年长成员主要是父母对年幼成员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教导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人性格特征等,这是其它因素所不可替代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互动来进行的,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互动的性质、特征、结构、过程等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教育缺失的弊端。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的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亲子关系是一门人生哲学,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
量远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更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的变化,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样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心理异常,性格怪异。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写的“一个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让孩子在初生的几年中享受最普通的母爱的母亲,一个很少能见到自己孩子的母亲是不能称其为孩子的母亲的。”分离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带来最大的麻烦是孩子自幼失去了亲情的教育,失去了爱的环境的熏陶,以至成为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障碍。
2.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近年来农村隔代监护的规模呈增长趋势。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即便是有时间,他们也很难和孩子有畅通的交流,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滞后,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农村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很少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开发。
3.同辈或自我监护的无助表现。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即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这种监护类型人数比例不是很大,并且一般要在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中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将本应由成人监护的责任交由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均不强的未成年人自己来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家庭教育实际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层面,而应注重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改进学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然而,农村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区分年龄层次、不考虑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的现象,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这容易在无形中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品德
等方面产生差距。而对于差距的存在,学校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老师不能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许多孩子养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的习惯,使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当学校在教育无效时,有的采取开除或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便干脆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让其冷落一边,有的严厉管教,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很多成为“问题儿童”。
第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加之学校在升学的压力下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校和老师顾及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对那些“问题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
第三,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年龄日趋老化,老教师受到年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的约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不少乡镇学校里,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发挥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
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纪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深入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初步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等,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实施教育。
(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学习掌握科学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鼓励激励方式,把精神鼓励和亲情关怀相结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关爱,体会更多的浓浓亲情。
(五)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
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引导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鼓励支持全社会都要参与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完善留守儿童的计划免疫和保健管理,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创造更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加强教育监护网络建设,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村委会、派出所等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此外,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儿童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更多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她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共青团要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先进典型,组织城市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妇工委、关工委要发挥优势,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和关爱。社会各界要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以及实行代理妈妈、举办“四老”学校、设立亲情电话、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亲情港湾”等形式,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才,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司金.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危机[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9.[2]叶碧英.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障碍——教育不公[J].理论界.2006,4.[3]叶敬忠,詹姆斯·英瑞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陈杨.论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5]王景秦.犯罪社会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第三篇:关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位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话是这么说,可是,事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辍学严重,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虽是做了保障,可是在现实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些儿童首先缺失的就是得不到家庭足够的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们的教育只能由学校单方面进行,家长和教师及学校缺少应有的沟通,现实中,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把学校看成是其子女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既然孩子到学校学习,一切问题就应该有学校和老师来解决,由此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离。就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实现来说,从法律规范到现实的运作,学校是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主体之一。假如说国家、社会、父母是为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某种外部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学校、教师则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父母乃至国家的委托,为儿童积极能动地实现其受教育权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具体运作者,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般儿童是这样,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维护其受教育的权利更应该多关注一些。但现在很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够,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尤其是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及生存教育等。在农村,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治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在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非凡关照那些留守儿童。此外,农村学校的师资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爱好,厌学、弃学的留守儿童很多。这些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社会也没有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以关爱,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些地方甚至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但是对农民外出打工后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却重视不够。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采取措施、没有专门的资金、没有专门人员、没有专门的机构,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且由于目前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到城市之中,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歧视,这使留守儿童在进入城市学习后感到自卑,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宁愿留在家乡接受教育。受教育权是社会是否真正公平的一个衡量器。教育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所以,要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就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做起,要制定一些单行法律或法规,对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要做出具体的规定,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当然,留守儿童教育资金缺乏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国当地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并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其专款专用。
让我们共同携手,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在有阳光的地方健康成长!
第四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受侵害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导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本文从社会调查入手,归纳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011年8月4日,我和几个同村的大学生来到湄洲岛修梅镇开展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司法调研活动,同学们分专题小组下到各村进行调查研究,而我们小组则具体就范家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调研工作。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范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青壮年男子在广东深圳等沿海省市打工,有的家庭甚至夫妻双方都出外务工,而把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看护,“留守儿童”在村中占的比例相当之大。这些孩子虽然名义上都有看护人,但实际上家中老人或妇女在做农活和管顾家务之余,根本无法良好地履行监护人义务。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常见问题:
(一)极易出现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而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孩子因成绩不良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人便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这又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而因学习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笔者在调查中虽然没有就范家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状况及辍学率进行统计,但手头上一份调查数据同样能说明问题:根据新华社记者对同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省某县2000名打工者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孩子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又据四川省农调队对该省绵竹市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情况的调查统计,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二)心理问题突出,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关爱,情感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往往出现消极情绪。长期下去,这部分儿童在心理上逐渐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表现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等不良性格倾向。据国家统计局在我们湖南省进行的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学校调查发现,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有的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
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
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要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
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这样,就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迅速增加的趋势。
(二)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并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以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在这方面,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同时,在农村,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在这方面,从2004年起,中央已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将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积极的社会教育,培训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家长
在城市中,应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
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
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农村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如介绍一些心理
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等,从而减少和杜绝留守儿童利用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如湖南华容就在全县实行“放心工程”,从大年初六开始,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就可到校,学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吃住。这些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
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
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感情慰籍,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为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一些法律保护,但是这部法律也还存在着一些缺漏,如法律约束力还不够强,相关条款还不够细化,部分条款
陈旧过时,操作性不强等等,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律意识,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一方面要使父母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在此问题上,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就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子女的,这是党和国家把社会公正、供品的价值取向作为其处理社会问题的工作指针的具体体现。每一位少年儿童的背后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所有少年儿童的背后也就是整个社会。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践活动结束了,每个人在思考着这几天发生在我们身上全部,少了那些青春的张狂,多了些青春的踏实,少了那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青春的奋斗,不再是一个队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当远离喧嚣,来到村镇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实践,这样的我们,这样的,快乐。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陈堡镇经济发达,同时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目前有留守儿童1000多,约占16周岁以下本土儿童的11%左右。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多项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处境不利,他们生存在不健康的成长环境里,特别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为此,2012年五月间通过学校摸底、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获得一批详实的数据和资料。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2年2月10日、11日、12日,对村民特别是家中育有女儿的农村家长进行了实地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记录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农户34家,随机调查11位村民,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
(一)道德水准下降,品质行为不端
有些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生活习惯,品行不端,如抽烟喝酒、偷窃撒谎、破坏公物,甚至聚众闹事、打架斗殴,走上犯罪道路。据镇关工委调查,留守儿童中20%出现违纪现象,10%有打架斗殴经历,个别的甚至加入社会不良群体,成为“小混混”。
(二)学习习惯较差,学业成绩不佳
多数留守儿童无心读书,学业成绩不佳,少数孩子甚至逃学厌学。在留守儿童中,双优生仅占7%,学习成绩一般的占25%,双差生比例高达68%。不少留守儿童读书上进观念淡薄,应付式读书,放任自流现象比较普遍,辍学比例明显高于同龄孩子。
(三)心理问题突出,人格特征不良
留守儿童中普遍有冷淡敏感、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或冲动易怒等不良心理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xx学区43名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或孤僻的占16.3%,迷恋网游的占4.6%,任性不能自控的有16.3%,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家庭的孩子。
三、调查问题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父母长期外出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应是各有利弊。
(一)“留守”家庭的教育资源
普林格尔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儿童都是易受伤害的,都会经历痛苦和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易受伤害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精确的预言;就某个具体孩子而言,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可以这样说,父母长期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处于“易受伤害”的境地,但父母长期外出并不必然影响孩子的发展。
“留守”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首先,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第二,许多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让孩子将来掌握某门时尚技术,等等。假期把孩子叫来父母打工的城市,也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第三,不少父母切身体会到现代社会缺少文化的苦痛,渴求新知,对孩子的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第四,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父母的努力,“穷苦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动力,独立自主能力更强。
调查中很多孩子表示长大要报答父母。30%的孩子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要父母注意身体和安全。24%的孩子希望父母别担心家里,并表示会用心学习。这些孩子比较独立,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留守”家庭的教育缺憾
有些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身心发展诸多方面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成为问题儿童。
一是缺乏亲情关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毛病无人指点,缺陷无人矫正,作业无人辅导,倾诉无人听取,创伤无人安慰,对其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二是缺乏科学监管。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留守儿童由隔代监管,少数由亲戚监管,管而不严是隔代或亲戚监管的一大通病。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成绩,以便日后向其父母交代,而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社会交往、人格发展的培养。三是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大多数父母经常通过电话关心子女,但往往问最近学习情况,关注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内心感受、情感交流极少顾及。有些父母甚至只养不教,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孩子出问题后,一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没有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温暖,留守儿童就容易从别的地方获取,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这群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在行为方面容易出格,这不仅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治安。
四、解决对策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可以是教育资源,也可能是教育缺憾。很多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发现的问题同样也发生在非留守儿童身上。农村非留守家庭中的父母也多多少少存在着类似的教育问题,甚至某些城市家庭也存在其中的某些教育问题。父母出外打工并不必然导致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处境必须采取更客观的态度。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加以解决。针对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素养两大重要问题,我们觉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键要抓好两点:
(一)加强亲子交流,架设情感桥梁
诚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顺利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父母对子女爱的程度和方式,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水平。父母外出打工,使得日常生活中亲子交流机会减少,不经意中,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各自生活在不同世界里。孩子感受不到爱,就不会去理解父母的心思和意图,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父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怎样爱子女、怎样表达爱却是要特别注意的。
1.家长要采取主动,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多种途径与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在沟通中渗透教育。
2.亲子交流除了解孩子学业状况外,还应涉及生活细节、工作情况以及双方的内心情感等诸多方面。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尤其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希望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
3.家长不妨尽量多用书信方式和孩子联系,加强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很多平时说不出口的想念和心理活动可通过无声的语言表现出来,而且比较理性,可以促使亲子间的充分交流和理解[3]。
4.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看,在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要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尊、自信、自强,把父母外出打工看成是自我成长的良机,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教优势
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许多农村家长自身素质颇成问题,难以胜任教育者的职责。为此,政府、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指导和培训,让每个家长在子女教育上达到“五有”:有义务、有知识、有能力、有威信、有理智。
1.举办家教学习班与讲座
通过校校建、村村建、个个社区建家教学习班与讲座,大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广大农村家长的知识素养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类学习班与讲座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问题具体开展;既普及家教知识,又培养家教骨干分子,努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带动的团队力量。
2.开展家教咨询服务活动
文化水平和信息资源限制了广大农民对科学家教观念的接触,他们需要实践中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有关部门应开展农村家教咨询活动,最好能多渠道、长期地、定期地开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创设出一种氛围,引导和鼓励农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来务工家庭前来咨询,主动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措施有热线答疑、现场咨询、巡回指导、板报宣传、广播电视推介等。
3.制作和发放家教宣传资料
地方政府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印制实用的家教光盘、书籍和图像资料,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发给农村家长。这些资料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具体特点进行整理编写。目前城市“优生优育”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发放很见成效,虽然存在着城乡差异,但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
总之,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是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全社会需共同努力,增强农村家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