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1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习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 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 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
出示句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 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 深相知
破琴绝弦 谢知音
伯牙绝弦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7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习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2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4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5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说课稿6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说课稿7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近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9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 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 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
出示句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 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 深相知
破琴绝弦 谢知音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习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