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第一次借到这本书,只是轻慢的浏览了一下,没什么感觉。当这本书再次传到我手中的时候,这么一本书不看那不是浪费吗?当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书中讲述的全是教育细节,细节中见精神。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灵,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唤醒青春的激情,唤醒年少的斗志,唤醒深埋心中的正义……心醒了,就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心醒了,就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心醒了,就会扬长避短……教育就是要唤醒,就是要唤醒心灵。
第一辑:唤醒心灵需要智慧
有了智慧,教育能柳暗花明;有了智慧,教育能曲径通幽;有智慧,教育能润物无声。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丰富的教育理论作经,以健全的人格、深广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为纬,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为学生“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鲁迅语)奠基,酿造出一杯杯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
第二辑:唤醒心灵需要爱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生命。这份真爱来自于人性,更来自心灵。这份教育来自责任,更来自天职。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师的爱,无处不在。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手执爱的.钥匙,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迎接我们的将是鸟语花香。
……
第三辑:唤醒心灵需要生活充实
学生每天都有事情可做,每天都有事情能做,学生还会惹是生非吗?还会打架斗殴吗?我觉得不会,学生生活的很充实,生活很丰富,谁愿意落个不良学生的罪名?所以,作为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他能,让他多做题;她行,让她学会当堂内容;他弱,让他钻研简单问题。他热情,就发挥他的热情,就鼓励多为他人伸出援手做贡献;她活泼大方,演讲时就重用她;他威信不小,就让他为班级负责;即使他什么也不会,你也能从班级中为他找到一个管校服、抄送宿舍分数的活儿……
“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在负责任,这样他们惹是生非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甚至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理性对待生活。这样的学生相对好管,这样的班级相对好带。
通过引导,让学生感觉学习不难,生活也很有趣,虽然快乐和痛苦同行,成功与失败并存,但他们仍会感觉自己的生活的充实的,也是快乐的。
与学习同行,让孩子的生命因读书而涌现快乐之美,因思考而展现知性之美,因交流而呈现绚烂之美!与生活同行,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当我们把引导孩子学习和生活当做一种神圣的职责,一种精神提升的境界,一种终身追求的目标时,我们定会收获丰富的人生!
第四辑:唤醒心灵需要严格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更何况学生还都是个孩子,他们正处于青春时期,斗志昂扬,激情满怀,所以情感常输给理智,自制常败给惰性。所以不仅要制定详细、科学、客观的班级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管理虽然严字当头,心却是柔软的,管理的人性的、民主的。要我们把严格要求和爱心水乳交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育一定变得美好而神奇。
严在左,爱在右,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五辑:唤醒心灵需要细心、耐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工,需要等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老师、家长总是习惯想,甚至习惯说:一年365天,你也一天也没少过;一天三顿饭,你一顿没少吃;你也不缺胳膊,也不少腿,脑袋瓜也不笨,怎么就学不会,怎么就老犯错呢?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总喜欢比较,那学习差的和学习好的比,那表现好的和捣蛋的比,这一比较就不如意,这一比就发现差距,这一比心情就不能平静,于是乎常常急躁,常常感慨……殊不知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发杂,需要细心发现,需要耐心引导,需要静静等待。
你总不能要求一身毛病的孩子,明天立马就和所有的坏习惯再见吧?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慢慢欣赏他们的变化,只要有变化,就有进步;有进步,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成功。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参天的,为他们扫清障碍;能成豆荚的,就让它接触果实;是小草的,就让它开一朵小花。各尽其能,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绝离不开我们的细心观察,耐心引导。
细节,是优秀教师的“葵花宝典”;耐心,是优秀教师的“灵丹妙药”.是教育大花园里绽放的两朵奇葩。这奇葩需要教师用信仰来培育,用言行来示范,用智慧来催化,用心灵来感染。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需要雕塑大师罗丹般的精心与细致。因为,成功源于细节,成才源于耐心。
第六辑:唤醒心灵培育思想
唤醒心灵真的需要培育思想。我们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爱,更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爱;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宽容,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宽容;不仅让学生热爱学习,更应该让他们清楚为什么学习;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做人,更应该率先垂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公平公正,更应该让学生清楚通过制度、监督等能够实现公平公正……
利用文章,利用生活,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种上一颗颗种子,用真善美去浇灌,春风一吹,它们便可以绽放出美丽的花花朵。点一盏心灯,便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
第七辑:唤醒心灵需要总结反思
当我们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当遭遇满腔热情付之东流的遗憾时,当班级管理陷入困境时,当我们的真情遭遇家长的误解时……请在夜深人静时分,为自己泡一杯热茶。伴随着袅袅茶香,我们啜饮温暖。当心绪宁静之时,便是思考开始之时。
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只要头脑中装满智慧,思考之门便会随时为我们敞开。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们思索,我们总结,我们沉淀,我们升华。
第八辑:唤醒心灵需要诚信
要求学生诚信,我们首先要诚信。答应学生的事情,哪怕有困难,也要做到,否则你就无法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只要拥有诚信,就一定能让孩子的心灵绽放成圣洁的鲜花!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由陈迁老师主编的《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先粗粗的翻阅了全书,感觉这本书的每个案例都比较典型,都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中比较常见的事情,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书籍,于是对它产生了兴趣,我就一口气用了几天的时间把全书细细的阅读了一遍。本书重点围绕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展开论述,全书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从语言运用、非语言行为、教学探索、环境创设、因材施教和处理突发事件这六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语言和行为。每个案例通过“细节描述”来展示一定的情境,并通过“细节透视”进行简明的理论阐释,剖析细节背后的意义,进而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案例典型丰富,语言简明扼要,对一些幼儿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质疑,使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在幼儿园里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传递出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对稚嫩而敏感的幼儿的身心,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不断积少成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我觉得写的非常好。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我们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比如细节一对“你最棒”这句话的评价质问。案例中,张老师的评价方式与评价语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我平时在教学中也经常这样评价我们的孩子,“你最棒”、“你真厉害”这类语言,看了案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如何更好的,更恰当的来评价幼儿的各种表现,才能对幼儿有更大的帮助。
首先我们老师对幼儿评价,要在思想上明确评价的目的,要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而不要在幼儿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要避免使用“你最棒”,“你真行”之类容易导致幼儿间相互比较的语言。
然后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以每位幼儿过去发展的水平作为评价的基础,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现实状况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孩子在区域活动用雪花积木拼搭各种图形的时候,有的孩子搭了花篮,有的做成了眼镜,他们时常会很兴奋地跑来展示给我看,我常会以一种很肯定的态度,给他们一个大拇指表示你真棒,这时我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正确评价方式与评价的语言,让不同幼儿认识到自己不同的进步。其实我可以仔细观察,比较孩子过去与现在的拼搭水平,发现孩子进步时,用更真诚的鼓励和评价如:某某小朋友你很有进步,你搭的花篮真漂亮,而且颜色也配的很好,如果下次搭的更大些那就更完美了等等,这样孩子对下次的活动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比老师单单说你真棒要更有评价的针对性。
最后我们老师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态度,并注意恰当的运用积极的体态语言,老师能用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幼儿就会从教师的积极态度中得到鼓励和支持,相反,如果老师的态度冷待或心不在焉,幼儿就会由于教师的消极态度的暗示而产生抵触、怀疑等心理,从而影响到评价的效果。象我们平时指导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我们老师可以配合使用积极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如适当的俯下身子,面带真诚的微笑,目光和蔼,语音亲切等。
这本书读来非常亲切,其中一个案例就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很喜欢阅读这类实例性比较强的书籍,书中一个个小故事就展现在眼前,有些事例自己也曾经历过。在阅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线教师是多么地不容易,处理每个教学活动,日常活动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更要有理论的支撑,阅读《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对我启发很大,我还将继续经常阅读它,弄懂各细节背后的理论要点,使我今后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本学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朱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在《你有传播意识吗》中,朱永通老师又语重心长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镜像传播(包括图片、文字说明、视频等)——切记要有原创意识和消毒意识。剔除有违教育原理或现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现象传播(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学校里发生的概率难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坚守住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底线,避免死缠烂打后的麻烦;三是故事传播——对学校里面发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应及时捕捉,提炼故事,助其成为美谈,为学校加分。尤其是传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群等要规范化和艺术化管理,让学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负面的事故。类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现实面前,人性难免会在种种权衡中被迫萎缩。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
朱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4
今天读了苏州德育的一片文章《良好的教育从细节开始》觉得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耐心、责任,还要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细节,把教育做死细、做小,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今年在教二年级,所以学生来打小报告的特别多,某某打了我、某某不让我走路、某某偷我的铅笔……每次解决要花费我很多时间,怎样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学会宽容别人呢?我给学生讲宽容的小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我在晨会课上让孩子们讲讲身边的宽容故事,找找别人的优点,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打小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在教育中班主任要有宽容心,要允许学生犯错。并给予一定的耐心、等待学生去改正。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让我们班主任学会宽容吧,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大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也不是完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只有对孩子们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赢得孩子们对自己的宽容,心里互不设防,才能实现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以博大的胸怀、独具的慧眼接纳我们的学生,赏识与宽容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多一份民主,少一份个人专断……我们的教育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
在一个暖暖的冬日,我和女儿经受不住阳光的诱惑,不约而同地搬起椅子来到了阳台上,各持一本书籍悠闲地品读着。
我拜读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格温斯奈德科特曼所撰。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她把自己在工作、学习中与幼儿及其家长交往的美丽故事,结合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幼儿教师分享。虽然书中的事例都是发生在国外幼儿园,但是对于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同样感同身受,很有实用价值。
本书共有6章,阐述了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和家长合作等幼儿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其实当每一个教师踏入教师队伍的那刻起,她(他)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自己是驾驭课堂的高手、是洞悉孩子心灵的能手,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吧?但成功从来不是如此简单的,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使得我们不知所措。
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成人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对待他们。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6
读完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细节》,我为这位美国教师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她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细节所潜藏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深远影响。对管理班级有困惑的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参考书。总结55条细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待人接物,社会公德,班级管理和生活态度。
这些细节中很多条都是在谈论如何做人做事和社会公德。例如: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没说,那我就把东西拿回来。既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没必要对你客气。;接受别人的礼物时,永远不要对这件礼物说三道四,或暗示你不喜欢。以至于让送你礼物的人难堪。等等。这些细节与其说她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她是为我们做示范,教我们如何为人师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常常会有很多要求,我们为了能让幼儿达到要求,督促和检查是最常用的办法,然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身教,以身立教,行为示范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幼儿最有深远的影响。这位美国教师列举的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们有礼貌,那么你必须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你想让孩子们尊重你的决定,你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你想让孩子们遵守你的规则,你首先要坚持原则为人师表不仅对学生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为班级管理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它使学生们对老师更加尊重和信服。常规便是建立在这种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
作者提出了很多班级管理的好办法,例如她要求上课的时候,从一个科目换到另一个科目时,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安静和有秩序。我们在完成换书、换作业本和所需的其它所有用具时,动作应该连贯,不间断,要尽可能地快。完成所有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在10秒之内较为合适,而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7秒之内全部完成。我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允许有人抱怨或者发牢骚。如果谁这么样了,他就必须做两倍的作业。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你不能为了喝水离开教室,你可以带水在教室里喝。等等。这些看似严苛的细节确是保证集体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每条细节都非常具体,老师在提出要求,孩子们都知道怎样做也很乐于去做,这给我们很大启示: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我们有时习惯于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要说话,不要跑,这样不对”等等,但是孩子们常常不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我觉得有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像作者学习,试试这样做: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不专注,和旁边的孩子说话、动手影响同伴时,直接对他说:“把手放在自己的腿上,眼睛看着老师。”午餐时想让孩子吃得快一点,保持桌面干净。可以这样说:“嘴巴张大一点,小胸脯贴在桌子边,坐直一点。”告诉幼儿我们需要怎样去做,并教给孩子方法,即如何去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明白老师的意图,他们自然能够按要求去完成。
这位老师之所以让我感动,还因为除了教孩子们做人做事,还会把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例如:坚持你的信念.如果你强烈地感到你应该做什么,就尽管去做。为孩子着想,保护孩子们的自尊;用正面、积极和欣赏的态度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尽情享受生活.有些事情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学会为每件事作好准备,去追求生命中的美好。;既然想做一件事,就只管去做,不要后悔,永远不要让恐惧、怀疑或别的什么困难阴挡你前进的步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全身投入地努力去获得;你想做一件事情,那就动手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些抽象的话说给孩子们听,他们一定不会懂,但是这位美国老师从一件件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她本身一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她在用身心感染她的学生们。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经验丰富,治学眼睛,更要有一颗善良、热情的新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育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个伟大的人来完成和坚守,我愿做这其中的一员,为教育事业努力成就自己,精心造就一个个耀眼明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7
“老师,我翻汤了”、“老师,我筷子坏了”,每当发生这种状况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立刻去拿抹布拖把、换筷子,有的孩子坐在那里等老师帮忙。或者,班上孩子轮流做值日生时,有的孩子不需要老师提醒就把事情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提醒下还做不好。我认为这些现象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让孩子参与家务,其实也是父母给孩子的一种陪伴,并且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因为劳动会给亲子双方都带来滋养,更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皮皮一岁多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我一起洗衣服了,所谓的洗衣服,其实就是玩水、玩泡泡。实际上,我们两个人一起洗衣服花费的时间要比我自己一个人洗衣服多的多。因为我们常常把衣服都弄湿了,再换再洗。但是,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弥足珍贵的。
对孩子来说,厨房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是他的玩具,当然也闯过不少祸:厨房淹了、碗碎了、盘碎了、勺子弄断了、有次还把我心爱的.玻璃锅盖弄碎了……但是,我没有阻止过他的行为,我认为他是在学习,不是在捣乱,我相信,正确的引导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小的时候,我保证他能碰到的东西都是安全的,可以任意探索,我们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自由地、安全地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不可以”来制止孩子。
孩子都有好奇心,“不可以”只会激发孩子更浓厚的兴趣。等皮皮长大一些,我就把他的专用刀子放在了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我觉得与其阻止孩子玩刀,不如教他正确使用。现在,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削水果、切水果、摆盘,甚至还会帮我和他爸爸削好水果。我记得第一次在朋友圈里发皮皮削的水果,点赞的人很多,但是担忧的人更多,问题很一致:不怕削到手吗?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学习,一定会削到手。炒菜、煎鸡蛋、洗碗、做蛋糕…….这些事我们都会一起去做,常常有人开玩笑的说我虐待儿童。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除此以外,书房和皮皮的卧室是他的包干区,我从来不插手这两个房间的卫生工作。虽然有时也不够干净整齐,但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要锻炼他的能力,让他自己意识到房间需要收拾了。而一旦意识到了,结果绝对是让我大吃一惊,也是欣慰无比,我再鼓励一下,收拾房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不就达到了我的目的的了吗?是不是要比家长跟着后面收拾,可能还会伴随着抱怨:“哎呀,你的房间怎么这么乱?你就不知道收拾吗?”好的多呢?
其实,孩子天生是爱劳动的,只要家长给孩子机会。但是,现在太多的家长在让孩子劳动的事情上走向了极端。要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么强迫孩子必须做,要么金钱利诱孩子做,比如洗一个碗多少钱、洗一双袜子多少钱,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应该有这个责任。真正的劳动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家长只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和榜样引导。
最后,我分享一下蒙台梭利的名言,她说过:“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更具有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8
本次假期,再次阅读了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相较于第一次阅读时的粗浅甚至不以为意的观后感,再次阅读时,对于本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读此书时,总以为该书不过是强调对于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的重视,并不觉得此书有何特别之处;而此番再读,才发现书中的细节,并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小事,更包括那些深植于脑海深处的不以为错误的某些意识与行为。
纠正观念上的错误
朱老师在书中指出的第一个细节,是某些错误的思维观念:在他看来,比起行为上的错误,观念上的错误更值得老师们警惕。不由得想起在班上试行语文小组积分制的初期,总是担心小组组长不会尽职尽责以至敷衍了事,所以每次总会找来那些积分垫底或没有达标的小组组长进行谈心、劝导甚至批评教育,可想而知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小组积分制上,附加了奖励制度,凡是某一任务的积分达到第一的小组可以获得当日一项语文作业的减免权,一经试行便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无论是背诵默写,还是上交作业,各个小组都能够既快且好地完成,即使是积分垫底的小组也没有丧失积极性。同样是小组积分制,为何结果截然不同?原因便在于前者对学生的思维上以惩罚垫底为主,后者的思维上以奖励第一为主,可见一味地惩罚显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深究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便在于内心对学生的不信任;而后者能够成功虽然不能说是在思维上对学生百分百的信任,但至少没有前者那么明显地显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其实,对学生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不信任的态度必然无法带来美好的结果。也许,对学生多那么一丝信任,我们便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
言语的细节
第二个让我心有触动的细节,便是书中所涉及的言语的细节,这里的言语细节并不是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所需要注意的话语,它的指向依然是那些我们不以为意的无意识的错误言语。记得有一对相差三岁的姐弟都在我校就读过,但姐姐的成绩一直位于学校顶尖名次,而弟弟则与之相差甚远——长期处于中间甚至中下名次,凡是教过姐弟俩的老师谈论起他们,对于弟弟的表现总是颇有微词;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弟弟的面提起表现优异的姐姐,虽然意在希望他像姐姐一样认真努力学习,并无其他恶意,但在弟弟的心里无疑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之所以提到这对姐弟,便在于这样的兄弟姐妹在教学生涯中是难免会出现的,而这样的比较话语总会无意识地形成,虽然这样的比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但总会给表现不好的一方造成莫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关系。可兄弟姐妹,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本就存在着差别,而一味地比较无疑是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但人物的比较本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不带恶意甚至心怀好意的比较话语,更是无法证明这些话语本身就是错误的。也许,学生某些难以预料的不当言行,便来自于老师无意识的错误言语。
读完此书,才发现教育的细节,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行为当中,更在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以及言语表达当中;行为上的细节容易引起注视,但内在的思维观念和言语表达上的细节却难以引起注意。想来,作为教育者,时时刻刻皆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得有所观视,如此才能堪破教育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9
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0
暑假参加了台商区的班主任培训,期间听了福建教育学院陈老师的讲座,讲到国外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我们要看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写下的教学心得《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我带着疑问看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心中感慨良多!真是一本教育难得的好书,一般教育的书,不免出现很多的条条干干的理论,读起来会觉得乏味,而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因为它的语言自然朴素,写的都是日常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就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55个细节,真的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接到别人递来的东西。要说:“谢谢”。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时,要全神贯注。每天都要按时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对布置家庭作业不准抱怨或发牢骚。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 “我不同意沙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可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很明显,克拉克先生给予学生的正是这种忘不掉的素质,换言之,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而培养习惯就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
什么是老师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这不正是老师很好的写照吗?老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克拉克先生所强调的55条细节,加进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同时也告诉学生,如果离开课堂后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此要作哪些准备,还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机遇以及树立自信等。
教育无小事。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一一去关注,从方方面面去发现、去挖掘、去引导、去培养和塑造。所以,我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分地点,不分时间的,只要教育的契机一出现,教师就应该有慧眼有责任去履行教育的职责。读完克拉克的细节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向克拉克那样,克拉克先生教育的55个细节令我敬佩,我将努力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1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里面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吸引。“把你送到小班去”“对你真棒的质问”“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边。特别看到“为什么她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举的这个例子很贴近生活,里面老师的做法其实是有普遍性的。老师们因为碍于日常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所以很难有时间心平气和的去和这样的孩子交谈。看了这本书,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没时间,还是自己对孩子没有真心的接纳。环节时间紧凑不是客观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让孩子怀疑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否真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许这些孩子就是被我们无形中加倍的放大了这一个缺点,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看来真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以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了对待孩子。其实这些动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细、谨慎。我们应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想要改变自己缺点的信心与勇气。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一个个的细节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确实是我们一线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错误。书中的“细节透视”对每个案例都进行简单的理论阐述,剖析了细节背后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小细节,大学问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2
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培训孩子的社交技能、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与技巧。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细节的精彩故事,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孩子犯错了怎么办?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沟通等……一目了然,读起来也非常的感兴趣,故事是那么真实,是一本非常实用,可读性强的指导用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慢慢品味字里行间的意义。以下是我读完本书的感受与收获。
都说成功在于细节,细节是天使也是魔鬼。你平时的工作做的有多细,家长的满意度就有多高。交流是一种学习,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与幼儿交流要讲究技巧,不是单单自己的能说会道就可以了,要拥有一颗童心,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非常的关键,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种舒缓的语调对你们彼此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意义。非言语交流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与孩子的交谈是开心的,不让孩子感觉到累,最基本的不能让孩子俯视着与你交谈,不给孩子我们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孩子多用积极的语言,少用消极的语言,多使用肯定的语气。平时更要以身作则,使用规范的语言,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充分利用家长见面会,搞好家长见面会,关系到家长对你的认可孩子对你的喜爱程度,这对彼此务必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要事先做好计划,对交流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让双方的交谈进行的更加顺利更加精彩。所以要学习掌握家长见面会的技巧。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书的每章结尾还有不防试试的小技巧,这都是前辈们累积的成功经验,非常的实用,但在做的过程中自己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书的结尾建议我们应该创建自己的提高计划,真正的了解自己,改掉不足之处,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哪怕进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不要退缩相信量的积累终会产生质的飞跃。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不断勇敢尝试新的事物,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向每个成功者看齐,我相信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注重细节、把细节做的精彩、不断尝试新事物的人。此书不是读完便放一边了,它将成为我工作的导师,当我迷茫,失措时我会再次品读此书,更好的利用此书,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3
近段时间在我们工作室的建议下,翻开这本由中学高级教师许传利撰写的教育书籍,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重在中学教育的书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对我们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和工作影响深刻。
开篇的教育热点探讨如“禁补令”为何成了“禁不灵”。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大,也在无形中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沉重包袱。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施压,报各种补习班;老师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施压政策,完成指标;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脱引而出,或者说有一席之地。说得更白点,就是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如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对于此现象,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挂,应试教育却依旧深入人心。
在“问题生”更需关怀中提到经济学中的名词“边际效应”。何为“边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需要或缺乏某种东西的人来说,给予其这样东西的附加值远比给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生”“后进生”,他们缺乏老师的人关心、鼓励、表扬;而优等生则对老师的表扬与关心早已习以为常,无论老师再怎样发自内心的赞扬,优生都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娇生惯养”惯了,而对于“问题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肯定自己的源泉。对于“问题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所有人对他们漠不关心,冷嘲热讽,家长如此,老师如此,就连同伴也如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能发现这一点,多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步朝向正常转化,这一过程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问题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肯定自己,进而督促自己向优生发展,因此,对问题生的转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录一些许老师的观点和语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师生关系的'零距离与温热有隙效应。零距离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违背了教育规律,于切实改善师生关系无益。无数事实证明,追求“零距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是应当缓行的,在后续影响上是令人担忧的。保持距离,适度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适度准则。教师还是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好,保持“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更益于恰到好处地体现“师表”的作用。“师道尊严”并非都是“发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线,就像木桶都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
2教师着装不能过于“随便”。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的功能发挥。由于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着装时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这个维度,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受不了教师的几大衣着:低腰、低胸、透明,紧身,下摆喇叭超大的裤子,颜色太过艳丽,浓妆艳抹;男教师蓄长发,女教师爆炸式发现。教师应该如何着装,并非一己之事,还需与其具体的职业性质结合起来,掌握一个恰当的分寸、尺度,应该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服饰也是一种软环境,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着装除了摒弃“薄、透、露”外,还应注意:庄重整洁、典雅大方;重在得体,切忌太土;与时俱进,儒雅宜人。
3新课改谨防“唯新主义”:所谓唯新主义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紧跟”。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继承与创新、基础与提高、能力与知识、个性与主体、模式与经验、激励与求实的关系。所谓教育模式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方法,它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所学校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经过概括、抽象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4构建和谐校园,校长须处理好另外的十大关系:
“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校长的决策力:善于规划学校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具备扎实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计划管理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比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还需要有将决策力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等办法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综合实力。
校长决不能“第一年宏伟蓝图,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图,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与“制裁”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人文关怀”。须知,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言之有“礼”比“言之有理”更为重要。如果不是简单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师,而是灵活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效应,就比较容易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达到最优。
“门房”与“心房”的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与特殊性作为出发点,使各项工作合于人性。换位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拇指”与“食指”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师生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去奋斗,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食指效应”——指点工作,指点方向,而更应发挥“拇指效应”——激励先进、激励师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情与关爱。
“价值”与“分值”的关系
“领导”与“引领”的关系
领导者,应具备“君子三变”的素质,《论语》记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作为校长应该在引领方面下功夫。
“20%与80%”的关系
“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政令”与“朝令”的关系:校长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确保“政令”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导向性。
5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班主任分类:经验型、科学型、高压型、保姆型、灯草型、
经验型:这类班主任的特点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丰富,工作起来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经验”和“体会”上,这类班主任时学校常规管理得以落实的基础。
科学型: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事业心浓、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且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热情高,方法较灵活,业务能力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这类班主任不仅在常规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组织的班会或其他活动也往往很有创意,班级干部管理能力强,学生自律觉悟较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是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高压型:这类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班级的管理“高压”多于引导,训斥多于激励。学生对班主任又畏惧感,一般能言听计从,但对任课教师则尊重不够。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虚假。班集体似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气;班级组织纪律尚好,但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这类班主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另一种是对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气,借“压”整人。这类班主任约占总数的1%—3%,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热爱班主任工作,事业心较强,但缺乏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学生常常无原则地呵护溺爱,甚至将班级学生视为私有财产,容不得有关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这类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这类班主任多为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女教师,约占总数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见因素。
灯草型: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则原则上同意领导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无长远规划,犹如灯草,领导拨一下就动一下,毫无主动性。对班级同学较为冷淡,对班干部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平时对班级情况亦少主动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责学生及其家长的素质差,就是私下抱怨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既听不见不同意见,又不愿意化力气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既压不住台,也叫不住座,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情绪低落,后进生面大,根本无法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这类班主任虽然人数极少,但对学校的声誉及所在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成绩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对《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近期时间的一些随意阅读,感悟肤浅。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学会“联系实际、取其精华”的阅读方法。我不是领导,不是校长,只是个平凡的老师,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却也难以解决,我可以操作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此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推敲,实践。另外,了解了几个名词。“缄默知识”是我了解的新名词,这也是我受到启发的所在。如此来说,“百年树人”的价值越来越被教师感知。显性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还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是难以表达的,却也有老师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学”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猎,对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摘抄,予以积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4
书通过讲述88个真实的小故事,从而向幼儿教师提供了88个在日常工作中与幼儿、家长相处的细节。内容从两大方面讲述:一方面是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笔者从三个小层次讲述,有效的与幼儿交流、管教与惩罚是不一样的、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帮助他们掌握与别人相处的艺术;另一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笔者也是从三个层次来简述,从幼儿入园时帮助家长做好幼儿上学的思想工作开始,逐步与充分利用好时间积极沟通,到有团队合作意识,帮助自己的幼儿工作有序、更好的开展。
笔者是个有心人,平时注重观察与反思,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真实的存在,这些故事情景也都会如出一辙的在我们身边出现,可能我们是看看就过去,对事情采取的方法措施也截然不同,但笔者却能在每个小故事里,细心的反思,找到合适的,有用的应对方式,从而让我们阅读的人,也能够学习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每个故事后的“小贴士”都是很好的建议。笔者都能运用小故事开头,再通过小贴士的总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得每一篇内容都很生动形象、真实存在、贴近工作实践,引导我认真品读,掌握各个小技巧。
在第一章中,我了解三个有用的技巧:一是有效的与幼儿交流,我们作为老师必须首先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我们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有时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例如身体的接触碰、目光交流或是其他肢体语语言。幼儿失落时轻轻的抚摸,哭泣时老师的抱抱,操作成功时一个肯定的微笑等等。要充分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交流中,老师多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开口说话。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时候要先搞清楚幼儿问的是什么,同时尽量用简洁的话语来解释。我们班级中有一些内向、害羞的幼儿,姜雪就是其中一个,她文静、内向,平时很少与我们交流,有时和她说话,她也会害羞的低头不语。在一次讲述儿歌的活动中,她小声的在说着儿歌,当她发现我在看着她,并对她露出微笑时,她的小脸上也有露出微笑,对于我的肯定,孩子还是欣然接受的。二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首先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与家长统一说话,从正面关注幼儿。有时看到孩子们吵吵闹闹,不听自己讲述是,会采用比孩子更大声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融入到他们一起,和他们一起嚷,让自己身处其中,获得主动权,引导他们学会说悄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掌握主动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让幼儿在学习中,学会轮流,学会友好相处、学会认真对待每件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等。班级里孩子多,总有吵吵闹闹的时候,有时你和另一位老师说上几句话,回头一看,顿时就已经吵翻天啦,往往我会采用比他们更响的声音来制止,但是效果不好,也对自己的嗓子是个负担。这里我知道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嚷,在一起嚷得时候,掌握主动权,引导他们来学说悄悄话,学会安静。三是给予幼儿自主性,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评价,对每个幼儿,我们要做到都能够表示赞赏,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给幼儿不好的评价。尊重幼儿得自由空间,既要引导,也要学会及时退出。
第二章,主要是注重家园得关系。在新生入园前,我们老师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不仅帮助家长学会放手,也让家长对自己信任。在工作中,多注意与家长得沟通,知道他们生活特点,了解他们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认真对待每位家长,热情的接待,耐心的接受他们的委托。对于家长的支持也要学会感谢。当然也会遇到难说话的家长,这也是比较棘手的,对于这些幼儿,要多观察留意,对家长的提问,能够从容应对。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
高三里花了些时间,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故事情节》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与。她汽车修理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理工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关系介绍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判、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出去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想到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集体生
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静下心来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结构性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借助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其他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20年的老教龄了,但也难再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文化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探究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山东鲁能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汲取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下一阶段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幼教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余杭区太炎小学沈立群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