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2022-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1

于永正老先生虽已辞世,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老师生前将自己对教育和对语文教学的实践及感悟,用自己满腔的热情、时间和汗水书写成了一本又一本教学著作,让如我一般的晚辈们,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少走更多弯路。

阅读于老师的著作,颇像一位德高望重的仙风道骨的老者,在对我娓娓道来他这一路上风里雨里的收获。在余老的作品里,我深刻体会到“大道至简”四个字的真正意蕴。全文没有一丝一毫的,看似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没有半点学究气,没有堆砌一套又一套的学院派的理论,全书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拉家常一样,像知己与你面对面的聊天,你一看就懂,一看就能吸收,一看就不禁拍手叫妙,一看就想拿去试一试。好的思想分享就应该有冲动去学、冲动去用的效果。

这本书有许多短小篇章构成,读来不累,最适合杂事繁多的民办教师们打开阅读。可以从头到尾地拜读,也可以根据需要找到相应的页码,认真就某一问题研读,每一篇都是余老先生的实践,都是于老先生在工作闲暇之余用心用笔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用他的作品来说明语文就得日积月累,正如他把一篇又一篇的教学随笔,根据主题归纳,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

难怪他曾说一个老师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而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坚持写反思,坚持写教学随笔,成功的,失败的,意外惊喜的等等,这些倘若都信笔记下来,年复一年,我们普通老师是不是也会有满满的职业幸福感?也会体悟到教学,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充满无穷无尽的探究的远方?

余老先生在书的前言里,以《人生留痕》为标题,我想,于老师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刻起,就对自己的教育一生提出了高要求,他坚决不允许自己死教书,直到教书死。他的一世,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要不平凡,就得每天为自己留下工作的痕迹——写反思和随笔。他相信,在这样用心写的过程当中,他的内心会越来越澄明,很多模糊的东西会如拨云见日、朝暾渐朗,他会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近,他会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径。

于老成功了,他过去的所有的随笔成了一部又一部有营养价值的作品,滋养了后来的千千万万个老师。

而作为晚辈,我心感惭愧。教学反思和随笔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因时间和精力懒于记录,现在想来,真的是没有时间吗?真的是没有精力吗?下班回到家心里对自己说,先放松一下,于是拿起手机打开淘宝刷一刷,再打开微信看一看,偶尔回复一下可回可不回的信息,一来二去,时间就在指尖溜去,然后再打开其他的应用软件刷一刷,点开一些吸引自己眼球的链接,进去看一看,时间又在悄然流逝,更要命的是,人的精力也在消逝,待到再想好好看书,写点东西的时候,此时大脑真的疲倦了,眼睛真的也要休息了,这时才恍然大悟,刷手机根本不是放松,是拖延找的借口。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他更有毅力、更有目标、更懂得时间和精力的管理。

没事别在刷手机,当你想拿起手机的时候,在旁边放一本书,用翻书替代翻手机吧!作为老师,手机里的很多信息并不会改变你的人生,几乎不利你正确的人生。

老师的成长在阅读的书本里、记录的文字里。阅读和写作才是真正的思考,思考在,进步和收获才会在,进步和收获在,快乐和成就感才会在,快乐和成就感在,所有的空虚、无聊、无助和烦恼,也都统统有了解药。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来令人愉悦,也让我受益匪浅。于老师在这本书中第八章“把课上得有意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我的教学课堂有很大的启发。

于永正老师是如何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的呢?

一、为学生选择、提供他们喜欢的、容易写的素材。老师们在备作文课时,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合适的写作素材而犯愁。老师们选材尚且为难,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而于永正老师从来没有为写作素材发愁过。为什么?因为他有素材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为自己、为学生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感,就留神了,心就细了,心眼儿也就多了,目光也就敏锐了。素材意识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有爱才能有发现,才能有赏识;发现了,赏识了,才能有表达的欲望。素材意识来自学习。人一定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素材意识来自动笔习惯。要想为小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写作素材,老师还得有一颗童心。有了一颗童心,才能理解学生,知道他们喜欢写什么,不喜欢写什么,他们应该写什么,不写什么。

二、把说、写训练寓于活动之中。

三、“题好文一半”,讲究命题的艺术。

命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要有趣味性,命题要让学生学生“情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命题要“命”到学生心眼里去。

四、师生共写,当好“对话教学”的“首席”。

在作文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一般情况下,他也写,有时可能写两篇,甚至三篇。一“下水”,便知“水”的深浅,便取得了指导学生的发言权。

五、当堂面批学生作文。

“作前指导”,只是提提要求,并不细说。作前指导越细,要求越具体,对学生的束缚越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学生都写好了,通过点评三五位学生的习作,以及听老师读“下水文”,学生定能从中得到启迪,发现自己的不足,领悟到应该怎样改——删掉什么,增添什么。

六、让学生的习作“上墙”。

“作文上墙”具有巨大的激励性。所有学生都渴望老师讲评作文时朗读他的作文,至于“作文上墙”更是梦寐以求的事儿。作文上墙,既有激励作用,也有交流作用。

七、适当开展“作文比赛”。

研究和实践表明,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社会性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竞赛过程中,威信性动机或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强烈。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解决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得多。当然,比赛不可频繁,要恪守“中庸之道”。

八、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读书呢?

一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兴趣是在尝到甜头的前提下,慢慢激发出来的;习惯则是在长期实践中慢慢养成的。到后来,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

第二,告诉学生,要抱着学习写作文的目的读书。读书的目的固然很多,但不要忘了“书是最好的作文辅导老师”,不要忘记从书中学习写作文。首先,要学语言;其次,学习表达方法。

一位老师能善待学生,又有较好的语文素养,他怎么都能把课上好。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对师生关系,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1、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2、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3、学生喜欢的老师,亦师亦友。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我觉得不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不论是语文老师还是艺术老师,他们都是相通的,只有你真心的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学生才会爱你,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自古以来我们就赞美老师爱生如子,然而时至今日很多爱生如子的老师常常感叹:一腔爱心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不解与埋怨,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老师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才更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我:老师仅仅热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这样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他们喜欢的是尊重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注意与自己交流感情的老师。

是呀,尊重是每个人渴望拥有的,学生亦然。尊重学生,正是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怎能达到自我实现,又更何谈竞争、创新?当老师们恨铁不成钢,便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不仅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爱,触动他们的心灵,更有甚者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抹杀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不是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老师啊,千万别用爱的名义行践踏学生之实。

有的老师为了保持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为了不让学生小瞧老师的能力,事无巨细全部包揽,容不得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有错,便使出“浑身解数”批评指责。然而管理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与老师心理距离拉大了,学生对老师虽有敬畏之心,却无亲近之情,更不敢吐露心声,班上气氛严肃有余,却无生动活泼之气。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的交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学生亲近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决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老师要放下身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于班上的事,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商量,允许学生中有与老师不同的声音。并且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为他们创造机会,巧妙的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班里有了问题、出了事情,也总是尊重学生自己以及班干部的意见,充分听取他们的申辩,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处理,有时还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期望,反过来他们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着由依附向自主急剧转变的过程,他们会对老师从早到晚过细的关心指导感到厌烦,他们更渴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感情。如果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将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心理伤害。常常提醒自己:让学生丢脸不是教育目的。如果教育方法是用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去惩罚学生,这还能达到教育目的吗?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能知错而改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吗?树有皮,人有脸,即使再差的学生,也需要老师呵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尊人者,人尊之,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更尊重、信赖、热爱老师,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尊重学生,老师要学会等待。陶行知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当年是你的小学生?。”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三四十个活生生的人,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怎能一个样?面对认知不一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留心观察等待教育时机。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学困生会默默追赶,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违纪生会渐渐收敛,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优等生会发愤图强。在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重要。尊重产生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爱送到学生心中,落到教育目标上。而且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获得学生的尊敬!(张丽娟)

我是正能量小孩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2

暑假到了,和每年的暑假一样,除了规定的假期数学语文两本作业外。我们还留了读课外书的作业。妈妈说我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很差,假期让我多读点书能提高我的写作能力。所以把老师提到的书都买来了,这五本书其中《我是正能量小孩》特别吸引我。

我就先读的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永哲和我太像了,书中的永哲是一个胆小怕事,没自信,不善于表达自己,没有朋友的孩子。

来自霹雳霹雳正能量星球的钟点工,可以帮他三个忙。永哲因为有了钟点工的鼓励和帮助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后来钟点工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去补充正能量,他和永哲约定如果每天能自己完成三件事,他就很快回来。钟点工走了永哲努力的完成约定,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发言,主动和同学打招呼,慢慢的永哲发现不用依靠钟点工也能为完成一些事。最后他终于认识到只要有信心,决心,勇敢的勇气就能做好任何事,就会赶走负能量的黑暗。给他带来成功开朗的性格。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3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我是正能量小孩》。整个假期里,我每天都津津有味的阅读这本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这本书里讲的是一个胆小害羞、不善表达、没有朋友、对自己也没有信心的小男生-永哲。他每天为自己身上这些“负能量”感到苦恼却又无法改掉这些缺点。这时,来自霹雳霹雳正能量星球的钟点工,许诺可以每天帮他三个忙。永哲因为有了钟点工的鼓励和帮助,变得自信起来。

不久,钟点工要暂时离开去补充能量,他和永哲约定如果每天能独自完成三件事情,他就会在两个星期后回来。永哲努力地遵守着约定,上课积极发言,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坚持跳绳练习。他的优秀表现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表扬。永哲身边的朋友多了起来,他也越来越感到快乐。后来,永哲发现自己不依靠钟点工,也能做得很好。他终于认识到:只要有梦想,有信心,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敢于挑战的勇气,这些正能量就会驱散负能量的黑暗,给他带来成功的喜悦和开朗的性情,他终于变成一个正能量十足的帅气小孩。

看完这本书我被主人公身上的“正能量”深深感动了。我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负能量”需要改正呢?我要在新的学期里改掉我上课不认真听讲,好动爱玩的缺点。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并努力实现它,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充满正能量的人!

学习语文阅读常怎样作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笔头勤。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 子掰苞米的覆辙。

1、体会式

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有位同学读了《少年毛泽东》一文,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放牛,把一份草送给穷孩子的事,从中总结出毛泽东从小同情、关心穷人的好思想。联系到我与小伙伴一次偷西瓜的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少年毛泽东一比,心里很惭愧、内疚,这样联系实际合情合理,真实感人。又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体会也可以是札记。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2、摘录式

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3、提纲式

盖房子要按图纸搭好框架,框架搞好,再进行房子装修;写文章也一样,要先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这叫做列提纲。我们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洁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读了《妈妈的病》一文,可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编列提纲:(1)妈妈犯了一种怪病,既不上医院,也不让人说;(2)妈妈给奶奶送年礼是一只又瘦又小的鸡;(3)妈妈给外婆送年礼是四只又大又肥的鸡和一大包的年礼;(4)作者抨击少数妇女对母亲和婆婆的两种不同态度孝敬与不孝顺。这样列提纲,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印象深刻。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提要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4、书签式

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5、批注式

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就常用这种笔记方法在书头批注。拉法第在回忆马克思读书时说:他常折迭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上作满记号,他不在书上写批语,但当他发现作者有错误的时候,他就常常忍不住打一个问号或一个惊叹号。(《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读书时常在字里行间画着五颜六色的记号,在书的空白处,往往还有评语。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全文逐字、逐句用朱墨两种色笔圈圈点点,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我意,认为不对的地方就画,或批上不通、荒谬之类词句。

6、卡片式

就是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下来,再按书卡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每天拿出几张卡片读一读,背一背,日积月累,脑子积累的词汇材料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可以从脑子的储蓄库里搬出来用,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做卡片时有四点小的要求: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等,便于查找。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7、索引式

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索引笔记只需要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4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我是正能量小孩》。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小朋友刘永哲,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台扭蛋机,扭蛋机自己动了一下滚出了一个扭蛋,刘永哲不在意的拿了起来。回到家后,他听到有人在叫他,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是桌子上的扭蛋在说话。

这可把他吓坏了,一不小心扭蛋就摔到了地上。这时从扭蛋里出来了一个小人。他说自己叫钟点工,可以帮永哲实现愿望,但是一天只能帮三次。永哲觉得有了钟点工自己变得越来越棒了,但其实钟点工并没有帮什么太大的忙,是永哲自己进步了。在即将跳绳比赛的时候,也是钟点工和永哲要分开的时候了,钟点工答应永哲只要他好好努力,比赛那天他就回来。

可是永哲不小心把钟点工的事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文浩,于是,钟点工消失了,他只给永哲留下了几张字条。比赛那天,他用自己的努力拿了第二名。虽然钟点工离开了,可是他带给永哲的正能量一直在帮助着永哲。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只要我们也像永哲一样充满正能量,也会成为一个自信,勇敢,快乐的小孩。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5

一直有拖延症的我,在我们工作室老大张淑艺老师的引领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年暑假期间,除了陪孩子,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读书和写字,读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很多。当然,我也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于老师多才多艺,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岀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也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他说这些好习惯丰富了他的感情世界,守护了他的精神家园,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我不禁陷入沉思:我的一些爱好我坚持下去使之变为习惯了吗?我很好的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了吗?

做一位有温度的语文老师。在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能每时每刻感受到他由内而外的对孩子们的爱。他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他对学生的关爱、对学困生的理解、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孩子的耐心与鼓励,已经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用成绩的枷锁来捆绑学生的特长发展。对待淘气好玩的学生,他能蹲下来,对待学困生,他能“手把手”教,“抱着走一段”。“第八次”是于老师写的指导一个腼腆的女孩子朗读课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于老师耐心的体现,更是于老师对孩子爱的体现,是孩子成长中难忘的经历,更是给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于老师如此负责、博爱、有耐心,这些,我怎能不佩服?

做一个“擅长”微笑的人。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他给学生的名片是“微笑”和“负责”,有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宽容,也有对学生的严格、认真、耐心。在上课过程中,他总是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在他的课堂上看不见师生之间的代沟,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面对一群稚气顽皮的孩童,他总是和颜悦色,言辞幽默,谈笑风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他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硬装出来的。于老师说:“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确实如此,学识丰厚,谈吐幽默,才能让学生敬佩喜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也在情理之中了吗?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自己应时刻记得静心修好自己的身,守好自己的道,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追求永恒的本真。还要勤阅读,勤写随笔,只有浑身书香、满腹翰墨的我们,才能够将孩子们带领进那个充满知识、充满乐趣、充满诗书芬芳的语文世界。

一本好书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消化,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去。这本书我只读了一遍,从中汲取的还远远不够,正如于老师在书中提及张田若先生对于阅读教学的见解: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完此书,我意犹未尽,我想,再读一遍,我收获的远远不只是这些。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中,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不急,慢慢来,因为我们正年轻……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作者: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听了于老师的课或者读了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有滋有味”不仅来自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且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比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更重要;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一一以上,是于老师最想说的,也是最想与广大语文老师交流、探讨的。

于老师的这本书每一章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本书分为四辑来写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在本书的开始于老师还写了“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写的是于老师的教书经历和写作经历。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本书写的大都是有关语文教育的。在书的末尾于老师还写了后记,于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看了目录,我最想看的就是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因为在我七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最苦恼的就是作文教学,因为我不会写作文,记得我小学的作文都是背的,所以怎么教学生写作文我是一点办法没有,看到这个题目我仿佛找到了救星,迫不及待的就先看了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我没有什么“造诣”,只是喜欢作文教学,喜欢在这方面动脑筋而已。我的 学生的确先喜欢上我的作文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我喜欢作文。我这样回答,您也许一时摸不着头脑,老师喜欢作文,学生怎么就会喜欢作文呢?因为我对作文情有独钟,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对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句感悟的多一点,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一点,这是一。因为从读初中就养成了动笔的习惯,因而也就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老师发现得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这是二。有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以上讲的是第一个方面。

其次,我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亮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我就做上记号,加上横批。到了平讲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的一句话,我能夸他几句、十几句话,这就叫“放大”闪光点。我常常把“芝麻”说成“西瓜”。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以上两个方面是我最主要的体会,也可以说是“经验”吧。

写作的规律是什么?第一,多读书。“不学诗,无以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古人这些话都是将读书对作文的作用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养成读书读报的习惯。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相守它的“利息”。“利息”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中包括“语言”。大量的阅读,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第二、多积累生活和感受(包括情感)。杨万里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必有诗。”刘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讲的就是这两种积累的重要性。要开展多种活动,要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但仅仅带去还不够,还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好奇心,并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感受”。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老师要有一颗好奇心,带学生去感受感动了你的事物,把你的感受描述给学生听。第三,多做。多到什么程度为好?一星期一篇就差不多了。我主张写日记或周记。好多学生对写日记很头疼,那是没引导好。我的要求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到只有一句话也行。但一周之内,得有一篇较长一点、像一篇作文的。这样要求,孩子们就乐于接受了。布置作业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量大不大?难易程度怎样?学生又没有条件完成?学困生能否做出来?等等。

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书本里的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

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二十语文!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第二,十分重视写字。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蹲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及时。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祰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课标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

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和音乐老师教唱歌一样,要范唱、领唱。教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某些理论家讥笑我们“抱着学生走”。该抱不抱,是不负责任。

教作文也是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怎样表达”。

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老师。

做小学语文老师不容易。不能只看文凭,得有真本领。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己”。这个“文”主要指读书。不读书,正如黄永玉教授所说——就“没有消化生活的胃”。语文老师不读书,别说“消化生活”了,就连一篇课文也“消化”不了!一开口、一动笔,甚至一投足,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读书人。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谈举止,以至心灵状态。读书同时读自己,明理导行、学以致用是我们读书的重要目的。“文化人”的另一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细胞多的人,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灵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常与专家交流更好。经常读书、读杂志、读报纸也是与别人交流的形式。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使你茅塞顿开。交流是一种便捷的、常常会使人顿悟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人人去摘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桃子。例如,字,会写的,且写得规范了,一定不要再写了;对书已读得很多、作文写得很好的学生,就要动员、启发他们多“玩”。对学困生,就要耐心、细心的指导,鼓励他们多朗读,吸纳语言、培养语感;多读课外书,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一些难做的作业不妨搁在一边。老师要珍惜每位学生的宝贵时间,“少做题,多读书”才是正道。

每个学生都不是只是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他们需要玩,需要活动,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

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鞋子、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是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爱的别名是理解。”

所谓“趣”,就是可要上的油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还有一点是幽默。请示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待。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

把课上的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只是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教育的座右铭之一。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力教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琐碎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他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有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的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只要提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什 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8个字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育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其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上。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语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编写的具体一些。写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先说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驳”;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二、重视课外阅读。试验已经证明:只有学生的阅读来能够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叫他们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不愿意做了。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

再说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的太少,活动也太少。据我所知,如今的农村孩子,会爬树的很少,诚实的孩子会游泳、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诚实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我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的少,因此他们的“心里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总之,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享用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我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子查字典的习惯等。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叔湘先生有过讨论,他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

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

为什么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倒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

有人认为,学生写错别字大部分是对紫怡不明了,不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造成的。其实,这些道理学生也不见得不懂,懂了,有的也照样写错,写别。这又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快(一、二、三年级学了近三千个常用字),而实践(书面运用)太少的缘故。此外,还有汉子难记难写,学生年龄小,分析辨别能力差,学得快忘得也快等,而这些,也都与实践少有关系。语文老师都有这个体会,让学生记住字词还是有办法的,来个“大突击”,就能凑效于一时——默字正确率马上就上来了。然而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住,一到具体运用,不是张冠李戴,就是写错了。所以应当重视在大量的“写话”实践中,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和书写字词,正像瓦工要熟练地将一块块的砖石砌墙,就必须多参加盖房的实践一样。

我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动脑筋并适当增加作文量;另一方面,我在班级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几句带有学生易错易混的字的话。这些句子(或片段),一般都从课文中挑选,有时,根据需要编几句。每次听写完了,由同位学生互相订正,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

有人觉得听写和抄写作用相同。其实效果差别很大。抄写,对不大动脑筋的学生来说,近乎机械搬运——把书上的话机械地“搬运”到作业薄上去。而听写,则要“挖脑子”——要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挖”出来。如果他脑子里没有掌握住那些字词,也就“挖”不出来,或者会“挖”错。这时学生再请教书本或老师,对于正确的答案,印象就特别深。很显然,用听写这个办法纠正错别字要比抄写效果大很多。

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游戏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 来,这就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吗?

如何导入,要因文而异。有的课文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

导入是一种艺术。尽可能保持导入这个环节的新颖性,不但是吸引学生、激起学习兴趣的有力保证,而且会使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使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

设计导入方法要因文而异,要自然、妥帖。既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完全为了追求兴趣,又不能扯得太远,说得太多。以免“喧宾夺主”,给人以画蛇添足之嫌。

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我读了以后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正所谓受益匪浅。我也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借鉴于老师的方法,培养学生,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下载《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五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收藏的,这本书也是在半年前进入我的视线范围,现在闲下来,开始看书。虽然没有教过语文,但由于与语文还要打交道,所以要学习关于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 2017年暑假,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 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5篇)

    教学是平等的对话,教学是交流。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是这样做的。对话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民主、平等。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尊重是教改的核心理念。每......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精选合集)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在我的思想中,我一直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小学阶段最容易教的学科,不就是简简单单认字、组词、朗读、习作,其实和摄影挺像的,专业人士叫摄影,普通的就......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推荐5篇)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 句容开发区小学 陶云 这学期学校为我们语文老师配备了《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读下来,对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点,很有感触。读于老师的......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推荐5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小鑫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

    我想这样教语文 浙江省小语会 会长沈大安 课要上有用的课,而不要上成对学生实际没有好处的课。一些课上下来的感觉是很好看,但对学生没有一点用。今天的课,应该越来越向家常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