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

时间:2019-05-13 00: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

第一篇: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教语文

刘 春

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可是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育精髓呢?

一、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家”的坚守

什么是语文的“家”?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就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跟风,赶时髦,要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于老师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按照母语学习规律教学生学语文。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言语交际,从不搞玄虚的玩意儿。可以这么概括于老师的上课风格:活而不虚,实而不死。也许有人会说:人文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呀,你怎么可以只强调对于“家”的坚守?是:人文在“家”中,莫向“家”外寻。人文性教育就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的训练之中。

二、学习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精神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讲演员的,我觉得对我们语文老师也适用。于老师在备课上是非常下功夫的。在讲课之前,他首先会反复地去读课文,读的十分投入。有一次我见到于老师当众背诵一篇他讲过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他背得十分动情,在座的老师都被他的读感动得潸然泪下。于老师讲课文,往往就抓一两个关键性的词儿,给人的感觉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什么他能抓住关键?因为他把课文吃透了。他细读文本,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如一个字如何去写才好看,某个字的规范笔顺是怎么样的,某个词儿该怎么理解,都要弄得一清二楚才上课堂。有一次都深夜了,他还给我打电话,就是为了讨论一个字的写法。于老师就像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不会让他的汽车带一点点隐患上路。我们要学他的精神,学他的教学理念,学他舍得在细读文本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模仿他的一招一式。

三、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

1.第一个字是“夸”,夸奖的夸。夸,徐州话也叫“哄”,就是鼓励、激励、赞美、赏识的意思。如果说于老师是教学大师的话,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善于激励懂得赞美的大师。高林生老师讲过一个故事,饭桌上大家都在议论于老师的如何精彩,其中一位长期为于永正老师摄像的电教馆师傅在一旁忍不住插话:“你们都说于老师上课好,好个啥?依我看,就一字儿,‘哄’,于老师哄小孩有一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局外人的一句插科打诨让高林生们豁然开朗。是啊!一个“哄”字,形象地道出了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于老师曾经在他的随笔中写过:我在上课前,要给孩子们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这些“高帽子”正是于老师的秘密武器啊!听于老师上课是享受的,特别是他那些课堂上瞬间生成的,对孩子激励的话语、赞赏的话语、关怀的话语,常常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动容,更让他的学生感到幸福和温暖。有一次作文课上,他给一位有进步孩子的习作当堂打了300分,那个孩子激动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在后来的几天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于老师说,他自己小学时候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他写过一篇作文,老师在批语中写道:此文有老舍之风,建议投稿!“于永正同学”看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果真把文章投出去了,只是并没有如愿发表。但于老师说,从老师那个简短有力的批语里,他收获的是莫大的鼓励和不竭的自信心。可见,在于老师“哄”或是“夸”的背后,是于老师对童年的关怀与悲悯。这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多么珍贵啊!

2.第二个字是“范”,师范的范,示范的范。在课堂上,于老师作为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于老师的那个开场:“孩子们,举起你的手跟我一起写课题”,在一段时间里差不多成了全国小语课堂的流行语。不光让学生跟老师学写字,于老师在上课中还经常让学生看老师读书,跟老师比赛背书,品评老师的笔记和习作。于老师也用电教手段,但我注意到,于老师课上用的最多的电教手段是投影,他用投影不光展示学生,更注意经常展示老师自己的“得意之作”。作为语文老师,于老师有着过硬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素养,他的书法作品被他的学生珍藏,他的朗读声情并茂,他演唱的京剧反串字正腔圆„„在孩子眼里,于老师就像一本大书,从他身上折射出的师者风范和教学风度,已经远远超越了语文教学本身。

3.第三个字是“简”,简单的简,简约的简。“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句话不是于老师第一个说出来的,但是大概可以说是于老师第一个唱红喊响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发表了于永正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篇充满语文教育智慧的好文章,我把它放在包里,经常读,伴随了我大约一年多,在很多场合,我都宣传这个观点。后来,张庆先生也在自己的文章当中,对这一观点有进一步阐述和发展。有人不赞同,说语文不简单!语文怎么能说简单呢!我想这是曲解了于老师的意思。于老师并不否认语文的丰富性,语文是最富人文内涵的学科,但是,自古至今,我们不难发现,教语文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很简单的。(张庆先生插话:教语文啊,我概括起来就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如此而已。)张老师说得太好了,这八个字看起来再普通、也再简单不过,但是细细想来,语文教学又再没有比这这八个字更有用、更要紧的方法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常常把这种最朴素的教学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4.第四个字是“趣”,趣味的趣,兴趣的趣。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小学语文什么最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兴趣!让孩子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换句话说,孩子没有兴趣,讨厌语文,不喜欢读书,恐怕所有的目标和努力都将流于空谈。于老师无疑也是“激趣”的大师。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仿佛有一种特别的气场,学生置身其间,由不得他不快乐,也由不得他不喜欢!有一次我陪于老师到海南省琼海市上课,上完课以后,一大堆孩子围着他问这问那,还缠着他签名,像歌迷追星似的,久久不愿离去。我就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为什么要这样,他说于老师太好了,课上得太有意思了,从来没觉得语文课这么有意思。我想把语文课教成这样,该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以上四个字并不足以概括于永正老师全部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杨九俊院长说于老师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而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部大书的最精彩的章回!我还想说,今天我们在欣赏品味于老师的课堂,为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喝彩赞叹的时候,可能更为迫切的是转向课堂的背后,用心体味和学习那些支撑着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师德境界、教育思想,特别是他鲜明的学生观和儿童观。那些才真正是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育之道!

四、学习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

1.给学生的童年乃至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于老师班上有一个孩子,要随着家庭搬家,家长的工作岗位调动了,从徐州调到别的城市了。但这个孩子不想走,他说他不跟他的爸爸妈妈走。为什么呢?他就说了这么一个原因:我要跟于老师学写作文。第二个案例是:于老师有一个学生叫马金花。山西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于老师,她在信中还提起当年于永正老师在她的一篇作文上画满了长长的波浪线,她说正是这个长波浪线载着她驶进了大学中文系,载着她驶入了充满憧憬的漫漫的人生旅途。各位老师,我们的作文课能够给学生的童年乃至一生产生如此的作用和影响吗? 2.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一种精神是指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早在80年代初期,于老师就努力让命题教学顺应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让命题教学的“命题”从儿童的生活中生发出来,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让命题成为作文的一种诱因。他努力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也积累出了丰富的经验。他一直努力在探索,在生活中如何充分发挥作文的言语交际表达功能。一直让孩子们一次次在作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感受到:写作文不仅仅是一种语文作业,不是为了把这篇文章让老师看,得个分数。作文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种需要。于老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实践和新的创造。他着眼的是孩子的发展,他总是引导孩子们关注班级,关注同学,关注校园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他也在自己教的班级当中,不断地组织各种有地方特色,有儿童情趣,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实践活动:科技的,文体的,到军营,到果园„„和别的班、别的地区的孩子们进行交流等等各种活动。他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他首先为的是孩子们的发展。他强调综合,强调孩子们素养的综合发展,让孩子在这些活动当中积极地投入,在活动当中努力做活动的积极分子,在活动当中经受锻炼,获得知识,获得感受和体验。而交流表达就渗透在整个过程当中,为活动的开展,发挥了言语交际的作用。

一种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境界。他还特别强调尊重孩子们作文的学习主体性,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各种氛围,让孩子们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于老师强调教方法。但是我们要理解他强调怎么教呢?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说,在具体做法上,他跟我们的很多做法不一样。比如命题以后孩子们知道要写什么了,不少老师往往就是一个作前指导,教方法啦,传授知识啦,传授某个技能啦,让孩子们了解这个审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怎么写。当我们把方法变成知识传授的时候,恐怕就是灌输知识了。当我们把方法仅仅做为要求提出来的时候,恐怕孩子们很难理解把握和运用方法。于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去写,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语文强调创造性,其中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怎样用自己积累的各种语言材料,能够创造性地组织好语言,把自己要交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于老师将作前指导——孩子动笔前的指导,变成孩子们先实践先写,在初稿写完以后,教师再指导。他把这样的做法命名叫 “作中指导”。在孩子们独立写作的时候,他主张教师做两件事,都是有道理的。

一、很多时候他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他写这样的作文不是为了开题做个范文,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而是为了教师自身去体会写作的甘苦,去进一步地下水体验一下,这次作文孩子们可能碰到些什么困难,可能出现什么状况。

二、更重要的一方面,他是去了解全班的孩子写作的一种状态,去发现共性的一些问题,然后抓住这些共性问题,选择一些典型的句、词、片段,来进行作中指导。孩子们是独立写,孩子们在写作当中也会有种种体会,也会有困难,孩子们这时候就会带着期待,满怀需求来积极地投入这个作中指导。在这时他就抓重要的引导大家讨论。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他又个别的指导,而不为个别的情况来占用全班的这个时间。你看,这与传统的做法真是大不一样。他为的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让孩子们在自主走的过程当中学会走,走得稳,走得快。在言语交际实践中自己学会运用言语交际,所以他把批改也改成教师批,学生自己改。教师重在眉批,他的眉批着重是起两个功能:一是激励,用简短的几句话,或者符号来表扬孩子。像李亮老师刚才讲的,他不吝啬,他努力用放大镜来找孩子的优点。用放大镜找到优点以后,然后又能够把这个优点满怀热情地、真诚地把它放大,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激励孩子。二是点拨指导,满怀热情地用童趣盎然的、活泼的文字,指出文字的妙处,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回忆、推敲、修改。

于老师是言语大师,有很多创造,他深爱儿童,亲近儿童,强调我们教师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强调蹲下身来和儿童对话,我们学习于老师改革作文教学,首先就应该学习他坚守儿童立场,着眼于儿童的写作素养发展,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经验。

袁浩老师认为学习于永正老师要学习与他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崔峦老师有一个评价:“于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做出了永载语文教育史册的贡献。”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于老师曾经跟我说:“我五十岁以后,才知道语文该怎么教。五十岁之前,我是在教课本。五十岁以后,我才是在教学生。”研究这些年来大量的课例,我发现于老师 语文课确实不是在教课文,他是用课文来引导学生学语文。

我举个案例,这是2010年于老师在上海国培班上的一堂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是沪教版两年级的一篇课文,内容不深。所以借班上课的那个班级语文老师对于老师说:“这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好讲。”于老师笑了笑:“你以为我是讲课文吗?”这堂课于老师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事先预习过,所以朗读正确、流利了,但没有感情。然后于老师让大家拿着书听老师朗读一遍。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很有感情。学生听完以后都不由自主鼓起掌来。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于老师用自己的示范对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的指导。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把书放下来,看着于老师的脸,再听老师读一遍。这一次于老师是表情朗读。读完以后,再让学生模仿于老师的样子,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读完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段划出来;然后在旁边学写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写完以后,先让左右同学交流,然后全班进行评点。最后于老师又出示了自己的评点,让学生体会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于老师没有说太多的话语,而是用自己的评点进行非常具体的指导。接下来,于老师又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项作业,就是把这篇课文改成“儿子”给高尔基的一封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动笔写,这是一个书面表达的练习。这堂课简简单单,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于老师就是设计了三个练习:朗读,写批注,然后是写信。这堂课上完,听课老师都非常感慨,于老师确实不是在讲课文,而是用这篇课文教学生学朗读,学写批注,学习写信。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于老师回顾了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说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的语文能力就是读出来,写出来的”。于老师深谙我国语文课程构建中的先天不足,重阅读,轻表达,因此他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安排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

教学《新型玻璃》安排学生写新型玻璃自述,就是自己介绍自己。请学生把各种玻璃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安排了续写课文:陈赓为什么说他对不住这位小红军,他会怎样贼被自己?会怎样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学《圆明园的的毁灭》,就让学生写读后感,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想说的话。研读于老师近年来上的语文课,几乎每堂课都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练习。

于老师的语文课不分析课文,但是非常重视方法的教学。其实语文课不应该是教师讲课文,不应该是老师解读文本以后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的感悟,而是应该引导让学生去学会怎么读文章,应该教的是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鱼。于老师教学《月光曲》,先让学生画出课文在描写事物和写作者联想的句子,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事物和联想”。许多老师教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但于老师的教学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他把这段课文中联想的句子全部去掉,再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明白了这段文章如果去掉了联想的句子文章就不美了,加上作者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会更深刻。这样就把“事物和联想”这个知识教成了一种阅读的方法。然后他又设计了实践操练的环节,发给学生事先印好的一篇短文,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最后还发了一篇学生写的短文,启发学生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让学生动手修改这篇短文。这样就把课本中“事物和联想”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知识教成了一种阅读的方法,然后又向作文方法迁移。这样教学语文,不仅有利于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还能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篇: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1、下面先来说说我对简单语文的理解,它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清人,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以约驭博的治学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和学术背景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治学思想对其后学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同仁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其实博和约是不可分割的,都得兼顾”。学生也很想了解先生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背景,以及是如何理解博约之的辩证关系的?

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治学思想。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意思是说,做学问始乎博,终乎约。读书开始要博览广取,然后集中攻读。治学和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边的“博”和“约”,是讲的读书要广泛阅览,扼要地吸收。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我们应该交给孩子这个方法。

3、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

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4、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何国成先生说:“阅读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意思是说,钻研教材要有度,不必太深,更重要的是要积累语言。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

5、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

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

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6、“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当然,品味也是有度的,不能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

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7、简单语文,对各种题材的文章教学处理是否有模式?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得,必须读书。

8、语文要“简单地教”,是否要简单地读,怎样读才能获最大的益?许多学生读了很多课外书书,为什么不见成效?

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学生的确读了很多书,而且边读边想,精彩处要记忆,那么,他的语言积累会丰富的,语感会强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不要强迫学生看书,强迫,即使看了,也是没有用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9、简单语文对于学生把握语文学科可能很有帮助,但它会不会影响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就像快餐一样,是简单了,但仅仅能填饱肚子,可是营养不足?

简单语文不是快餐。厚积而薄发。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书读过了,怎么能担心没有营养呢?

10、提倡“简单语文”固然很好,但是它和考试中的出现的难、繁等怪题有否冲突呢?

书读多了,作文写好了,就不怕考试。举了例子:1996年,我带的一个班,有48位同学,我和杨晶抓的就是两件事:读和写。6年下来,学生人均背古诗文130多首(篇),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很少做练习题,发下来我也不做,但是,考中学的时候,我们班在全区语文均分第一。02年高考,48位同学,有41位考上大学。抓读书和作文,不要担心考不好,也不怕怪题和难题,因为怪题和难题不会有市场的。

11、(张祖庆)我所理解的“简单语文”,是对当下语文课语文本体失落的回归。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文本)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很多语文课,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若就本教本,容易被人诟病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大量拓展,则被人说成花里胡哨,不务正业。请问于老师,您怎么看待文本拓展这个问题?如果是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那么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拓展是有效的?拓展的尺度如何把握?拓展的时机如何把握?

关于简单语文的度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独特体验和多元理解的度,二是探究文本与拓宽延伸的“度”,三是自我“生成”与教师引导的“度”!

我认为,课堂上要“举一”,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得意得文,课内尽量不要拓展,因为时间有限。课外一定要拓展,否则不能形成语文能力,凡是语文能力好的,都是喜欢读书的人。

12、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课改要想根本解决问题,老师首先是个读书人。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13、所谓简单语文是否就是“大道至简”,所以想要简单不简单!那么我们老师在简单的背后应该做些什?请于老师从宏观(语文教学)与微观(课例的整体设计、导入、拓展等)的两个方面来手把手地教我们几招,谢谢!!

宏观就是要记住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学语文,怎样教语文,就是抓住读写两个字。下面举一个课例,从微观上说。http://www.xiexiebang.com/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8002 这是我的一个课例的网址。

14、于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阅读您的课堂实录是一种享受,那么您平时的课堂也是这样进行的么?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你千万不要被我的课堂实录所迷惑。我的课堂实录整理的都是公开课,平时上课哪能这样。没有时间啊,没时间去精雕细刻,也没有时间去查阅资料,告诉你,课,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课,一种是常态课。公开课是盛宴,常态课是家常便饭,二者的区别在于盛宴的花色更多,菜更加精细,给客人吃的,家常便饭是自己吃的,讲究的就少了。但是,这两者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抓住读写不放松,而且常态课可能比公开课抓得还要扎实。第二:善待学生,这一点,可能公开课做得比常态课做得好得多。

老师们,千万不要把公开课当作常态课,因为我的公开课和大家的可能也没什么两样。但是,我主张,多上公开课,因为公开课对我的帮助最大,会使我的教学水平提高得更快。不要拒绝别人听课,别人听课是对你最大的督促和鞭策,再说一遍,不管什么课,要记住它是语文课,要善待学生。

(阳光男孩:公开课,是非常老师,非常学生,非常地点,非常准备下的课堂,永远不会和家常课一样!我来谈谈对公开课的看法,请于老师指正。我以为我们不要用常态课的标准来衡量公开课。因为对于公开课,听者的阅读期待与常态课不一样。听者是带着大量的“前见”与“期待”来的。若听到的都是大家都在教的东西,很多人会大呼上当,且愤懑地说,名家也不过如此。因此,上公开课的老师,心态就是“非常——非常态的;第二,上课的环境是非常的,因为在这么多的人面前,上课老师往往无形中会表现自我,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很多话也只有在公开课语境下才能说出来:再者学生大多也是承受老师、校长太多的期望,课前已经将书读得滚瓜烂熟,这时再要求公开课上成家常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下是某人对“简单语文”的解读:

我以为,语文中的“简单”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简单”的是最为基本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此类。其二,“简单”的是最为有效的。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单”背后的深刻。其三,“简单”的是最为和谐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相情愿,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魏星老师说:“‘语文倡简’的课堂就是要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刘效成老师说:“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的实际上是最深刻的,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即生成的正确引导。我们的简单应该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快乐一些。”何国成先生这样认为,“语文的教学应当崇尚‘简单’的原则,应当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教学自然法则。正所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一堂简易的语文课应当要‘目标集中、结构简约、引导自学、情知互动、精于读写、自成习惯。’”

有了理念的肯定,接下来就是如何就理念进行的操作。袁干斌老师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所说的‘语文倡简’,更侧重于小学语文,侧重于扎扎实实打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础。我们不能把语文这个概念人为地按照学段生硬地割裂开,但我们绝不能否认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对语文训练的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品悟人生、陶冶情操、睿智心灵„„进而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等,毫无例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我认为,这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也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丢失了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的小语教学只能是舍本求末,好高骛远。”

其一,我们所提出的“语文倡简”应该立足于小学语文,立足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仍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我们要把语文的工夫花在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背诵口语交际能力等各方面。需要注重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借助于大量的实效的语文实践,要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同时,感受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语姓小”,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越是把语文看得悬乎,搞得复杂,就越是偏离语文的正确方向,就越是让语文似是而非起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的学习就是语言文字的习得和内化,就是学会识字、写字、读书、背诵等各种能力的过程。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还曾撰文指出,“小学毕业生语文基础应达到的五条标准,一是能识2500个常用字,并能写一手规范字;二是能背200篇好文章,并能读适合程度的书报;三是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四是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五是初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如此而已。

其二,我们所提出的“语文倡简”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人说,语文的“倡简”是要把语文的学习过程简洁起来;也有人说,语文的“倡简”是要把学习语文的方法简便起来;还有人说,语文的“倡简”是要把语文的内容具体简易起来。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

我想,语文的“倡简”是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是要贯穿于师生教学语文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无论教师的教,无论学生的学,甚至语文素养形成的评价,都离不开“语文倡简”的核心与实质。那就是根据教材(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身心特点,关注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无限利用“倡简”所提倡的教学情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逐步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如此而已。

什么要倡简?“倡简”实际上要运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的目的。简是浓缩,是提要钩玄,不是少;简需要对本体结构有清晰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

如何“倡简”?我认为“倡简”必须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工夫。四个字,两个关键词,一个“整合”,一个“统筹”,合并同类项才能简。

对于“简单”,还想重复这样几个观点:简单不是减少。对于“简单”,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误解,以为“简单”了,就“无所事事”了,就像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般。实质上,我们提出的“简单”并不是减少,并不是把需要学生经历的语文学习过程或者情感体验浓缩,甚至放弃。相反,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不仅仅不能减少,还应该适当地增加。比如学生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简单”中的重头戏。反过来说,语文中的“简单”也需要进行“剪枝”,要剪掉那些本不属于语文范畴的条条框框,要剪掉那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

关于“简单语文”还想提出一个“魂体概念”!正如很多老师问的,我们的语文要“简单”?怎么“简单”?这就是“魂”。魂如果不附体?就成了“游魂、孤魂”!所以,我今天还想在这样的空间里提出“魂体”概念!即“魂要附体”!那么“简单”究竟要依靠什么?我以为是“务本、求实”!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于永正老师谈“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3、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请于老师作答!

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于永正老师谈“简单语文”

3、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4、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5、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曹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第二,作者以酒作了侧面的铺垫,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于永正老师谈“简单语文”

6、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7、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第四篇: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王顺梅

当我第一次听说于永正老师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小学语文界,于永正老师,那是须仰视才见的大师,是只能怀着崇敬望其项背,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师。其实,他也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起来的。想当初,他也是和我们一样,曾经面对过许许多多的问题,许许多多的教育困惑。只是,他太善于学习,太善于思考,太善于积累罢了。是他随时学习,随时反思,随时积累的良好习惯,成就了他的大家风范,一代宗师的风格!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以人为镜,以书为师,不断丰富自己,超越自己,一张纸条,一个绰号,一个微笑,一次活动,学生中的一句话……都能引起于老师的思考,这种思考,甚至使失误也变成了财富!正因为如此,于老师才有了经验,有了应对任何教育问题的教育机智,也才成了大师!可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总是感觉很忙,也总是感觉有很充足的忙的理由:我们要备课,我们要上课,我们要批改作业,我们要组织活动,我们要教育学生,我们还要读书,要照顾老人,要照看孩子……可是,我们的忙碌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忙忙碌碌中,我们是否也曾迷失方向,甚至在茫无头绪中走偏了路,等到猛然觉醒,却往往悔之莫及,所以,生活中,教学中,就往往多了遗憾,多了叹息!有人说,教育最大的浪费是对已有经验的浪费。怎么样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少些遗憾,多些精彩;少些叹息,多些感动呢?于永正老师就给了我们丰富的经验,所以,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好好学习吧!于老师说:“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喜欢与工作挂钩。”是的,再忙也要读书!在人生的旅程中,凭借经典几句话,往往就足以于顷刻之间,化解许多困境与危机,更会源源不断地启发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受益终生。这使哦想起毛泽东关于读书的一个故事:当你在延安,斯诺访问毛泽东,发现美国刚刚出版的一种科幻小说毛泽东都读过,感觉相当的惊诧。战争岁月,兵戎鞍马,毛泽东都这样读书啊!真是时时读书,日日精进,孜孜不倦,才能证道啊!伟人如此,于老师如此,我们更应该有是否见贤思齐的自问啊

于老师崇拜思考,把反思叫做“读自己”。是呀,人是在思考中成熟,我们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有一位母亲问她的小女儿:妈妈几岁了?女儿回答:妈妈3岁了,有了我你才当妈妈的,所以妈妈和我一样大。

我想,我们也是在接了一个班的学生后,才开始给这些学生当老师的。我接了班才1年,对这班学生来说,我也就才1岁,真的更应该在反思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啊!学习大师,更要学习积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一度被学生们追问:“怎样才能成功?”他说只需要每天写下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笑闹而去。一年后,只有柏拉图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所以,今天柏拉图依旧为我们所纪念,而其他人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我们很忙碌,这无须多言,可是,每天的忙碌之后,我们真的应该放下疲惫的身子,为自己补一补精神的食粮,那便是学习大师,当然,大师绝不仅仅是于永正,也是支玉恒、李双金,也是季羡林、周有光,也是朱子、孔子,也是曹雪芹、吴敬梓……跟随大师的脚步前行,学习他们的智慧,体解他们的精神,去体味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去感受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情,然后,悠悠任运于生活中、教学中,做一个成功的教育掌舵者。

2015年12月

第五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下载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

    向于永正学习什么

    向于永正学习什么 ——五位专家一席谈 魏本亚 李亮 张庆 袁浩 吴忠豪 魏本亚: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可是如何才能学到于......

    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

    怀念于永正老师

    像您一样做一味性温、味甘的“甘草” ----沉痛缅怀于永正老师 周五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惊闻于永正老师病逝了,握方向盘的手竟然不由自主的抖了起来,内心一时波澜起伏不能自己,就......

    于永正老师与网友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与网友谈“简单语文” 我以为,语文中的“简单”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简单”的是最为基本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

    人生的积淀 智慧的结晶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有感 记得还是很多年前,同事外出带回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教海漫记》,我借来看看。一翻开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并在几天内......

    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