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

时间:2019-05-12 23:2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

第一篇: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

人生的积淀 智慧的结晶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有感

记得还是很多年前,同事外出带回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教海漫记》,我借来看看。一翻开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并在几天内就把读完全书。后来参加名师在农大千课万人观摩现场,在会场门口购得这本书,并请于老师亲笔签名。

“它是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它将领你走上讲台,教你辅导孩子,助你成为名师!”封面上的几句话,映衬着满天的朝霞,扬帆的船只,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希望。整本书按 “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它篇” 分为四个版块,共7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文章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于老师以这种“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让高深的理论变成了亲切的文字,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值得认真研读。

启示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贯穿本书的70篇文章中的,也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要学会宽容”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忍耐•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当然也是五彩缤纷的,做老师要学会宽容。

他说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年刚接新班,前任班主任告诉于老师,这个班部队子女多,不好教。第一节课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站在第一排的一位黑脸男孩便“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一声“哈依”!全班震惊,看来是给新老师来下马威。于老师送给全班同学一个笑,示意其他学生坐下,微笑着走到这位黑黝黝、个子不高的学生跟前:“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下,那学生不安起来,感到手足无措。“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 1 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德国法西斯的军礼。你到底是从哪国来的?”班里发出一阵笑声,学生更不安了。于老师郑重地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然后拍拍他宽宽的肩,请他坐下。从此,他再也没有在班里搞恶作剧。

因为他有军人的气质,于老师“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项真。有一回,隔壁班的班主任陈老师说这位“班长助理”几个淘气鬼中午到校后,把笤帚放到半掩的门上。一位女学生推门进教室,扫帚正好砸在她的头上。”后来,这位“班长助理”主动找于老师来了,眼皮也不敢抬。于老师什么也没有说,重重地拍了拍他宽宽的肩。后来,这位名叫崔世成学生随军转学到东北去了。他参加工作后曾给于老师来过一封信。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我自然也不喜欢他们,甚至怀有敌意。”

于老师的宽容,使一个孩子懂得如何做人。他懂得了老师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爱。爱孩子,还要求我们:

2.“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一面,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蹲下来看学生》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们教研室王晓虹老师的孩子读二年级,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次到教研室,他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有一回,于老师就对他妈妈说:“小王,不要老师老是这么说,他是个孩子!”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妈妈一听,急啦:“啊,你吃过鼻涕?!”孩子好象没听见似的,悄声对于老师说:“鼻涕是咸咸的!那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舔过!”妈妈哭笑不得。

是呀,蹲下来,才会理解孩子。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教师难,当小学教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2 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3.“爱是一门艺术!”“爱要讲究方法,爱是一门艺术。”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或是写上几句赞扬与鼓励的话语……

《纸条的魅力》有这么一个故事,家庭学习小组组长向于老师报告,小炳在小组里捣乱。他把一只小狗带到小组里来了,吓得女同学直叫唤。这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他把一只死麻雀偷偷放在小霞的书包里,差一点把小霞的魂吓掉。于是,于老师给小炳写了一张纸条:“请你明天早晨到校后,来办公室一趟。”并请班长递给他。第二天一早,他就来了,低着头,老老实实地站在我跟前。于老师请他坐下,用十分平静的语气问:“知道我请你来干什么吗?”“知道。”他说,“昨天中午,我爬上了停在马路边上的一辆汽车上,三摆弄两摆弄,汽车就开动起来了……”“后来呢?”于老师的心骤然一抖,差一点叫出来。“司机看到车动了,跳上车,一下子刹住了。”“好险!”于老师提到嗓子眼的心慢慢地回到了原位。于老师继续问:“还有呢?”“还有,前天我在家庭小组里捣乱。”没等于老师插话,他接着说:“于老师,我错了,我一定改……于老师本想写个纸条,让他认识认识在家庭小组犯的错儿,没想到带出了“开汽车”的惊险事!否则,他怎么会说,怎么会如此诚恳地表示痛改前非,引以为戒呢?

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内中的原因人人都可以揣摩出来。写纸条并不是于老师的创造,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就有这么一条。

在《翘起大拇指》一文,于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小看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文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语文老师在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两句:“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他把这篇作文投寄了出去。虽然直到今天也没发表,可是,这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于老师也像他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样,深深地爱着孩子!他用爱把孩子们的童年编织成了一只花环,上面的每一朵花都散发着幽香;他用爱把孩子们的童年创编成了一首有情趣的小诗,里面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火花。

启示之二: “要努力使我们的每一节课艺术化”

以前,我听过于永正老师不少课,有现场课也有录像课,我还邮购了一套《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不同的是时间、地点,相同的是惊喜和震撼。很多熟悉的课文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会变得非常精彩,很多学生到了他的课堂上总会变得更加可爱。每每听完课,我都是感慨良多——那课,已不是课,哪里还有课的痕迹。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了呢?在本书中,于老师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29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育有关。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他说:“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于是,他学京剧中的“默”功,“默”起了语文教学。他常常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到的主意。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注意到鲁迅先生送给侄女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但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如果是鲁迅的话,那么他关心的就不仅仅是侄女周晔一个人了。他特意托人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去查,一查,这两本书果然是鲁迅翻译的!上课时,他把这一点告诉了学生时,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对课文中关于给鲁迅“送挽联送花圈的何以有学生”一句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他说:“处处留心皆文章。”(《“什么都能和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于是,他把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瓜叶菊端回了学校;他把妻子准备送给朋友的礼物——电动玩具狗请进了课堂;他把报纸上的漫画当成学生写作的素材;甚至是学校垃圾箱里一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也成了他作文课的话题。

他说:“ 教师走进课堂,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于是,教学中要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他则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或微笑,或注目,或抚摩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

他说:“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教学相长》)于是,他跟昆明的一位小朋友学,在《草》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启发画风”的环节;他跟学生彭晓明学,知道了汉文帝时的缇萦;他跟一位不知名的小学生学,纠正了“烧”字的写法。

他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于是,他钻研导入的艺术、造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揭示寓意的艺术、阅读中写的艺术、命题的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这样评价他的课堂:“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用八个字作了概括性评价:“炉火纯青,潇洒自如。”杨再隋教授用这16个字评价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香,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启示之三: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在《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一文中,于老师是这样书写这本教科书的: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要不断地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不断地学习。他家中长年订阅两报一刊,即《报刊文摘》、《参考消息》、《读者》。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于老师每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必看,每天早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毕听。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不断地琢磨。于老师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于老师这样说:“不善于思索的人,读书再多,实践经验再丰富,他的知识、经验也只能是一堆零散的砖头、瓦块。”今天的教师应该做个研究者,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应该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坚持爬格子。从中学到现在,从“有老舍风格”开始写小说、诗歌,投稿。参加工作就坚持每天写教后记、日记,从未间断。文革时丢失了不少。他接到编辑部的退稿已积满了一大箱子,但他从不气馁,有种“屡败屡战”的韧劲,从1980年,39岁的于老师在《江苏教育》上发表第一篇论文《选 5 材与命题》起,至今一直没有停过手中的笔。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与老师的第一本专著《于永正课堂教例与经验》,以后又先后出版了《教海漫记》、《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于永正文集》等。他这样告戒青年教师:“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

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一个肯思考,肯记,肯写的小学教师。”“我不同于别人,恐怕就是因为我喜欢思,喜欢记,喜欢写。”这不是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吗?

我想,读这样一本书,就是安顿自己的心灵,静心思索该怎样关爱孩子,怎样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读这样一本书,就是与名师对话,听他述说对教育,对教学,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也许一辈子也成不了教育名人,但我们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严谨治学,如何不断丰厚教师这本教科书!

第二篇: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有感

项目类型:教师文苑 单位:崂山区午山小学

姓名:王靖芸 联系电话:88961964 文章字数:1528 人人都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最神圣的职业,但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所谓的灿烂和神圣更多的时候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幸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这份责任的沉重.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更难。

在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一书中提到:教一年级不容易,当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更不容易。这一点作为刚刚接触一年级学生的我深有体会。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生活还处在适应阶段,教学模式还未脱离幼儿园时期的教学模式,这就给一年级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是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既要用近乎于儿童的语言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灌输学习转变为主动自发学习,进而完成由幼儿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程转变,这就要求从事一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角色转变”的教学才能。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显得日益重要。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了社会责任,却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和需要;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却忽视了师生的合作关系;强调了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却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转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一年级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不仅是孩子的教师,而且是孩子们学习的朋友,要用浅显、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与其交流和沟通,亲自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才能缩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与孩子们进行学习和沟通。

“给予了他们宽容的微笑。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这是于老师在《教海漫记》中提到的“微笑教学”的理念。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做教师难,做小学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难上加难,刚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我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自己将怎样去做教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老师,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将多向于老师学习,向周围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篇: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习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第四篇: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谈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谈》有感

吴玲瑜

去年四月在南京里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我特地买了这本书。看了后,让我知道如此美妙的文章确实少有,如此引人入胜,字字珠玑,句句包含爱,事事充满智慧。

这本书彰显于老师的教育,是充满宽容的爱,是艺术。于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参差不齐的,在琐碎的每一天的教学中,学生们随时有可能把你推向愤怒的边缘,然而如何回来则是要靠自己。学会宽容便是一剂良药。

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正值概括大意时,一个学生却与另一个学生交头接耳。于老师屡次向他暗示,此生依然“无动于衷”,挑战老师的忍耐极限。此时,如果是我,必然给学生当头“一棒”,责令他“改邪归正”。而此时的于老师轻轻地叫了这位同学,说:“你去捉一只翠鸟来。”这位同学一愣,说:“山这么陡峭,翠鸟这么机灵,怎么捉呀!”“是呀,这位同学很是了解翠鸟的特点,竟一下子就讲出了第四段的意思,不简单。”原本战争的苗头平息了,挑衅的孩子自知了。教育,唤醒的是孩子“良知”。这也足见于老师的雅量,教育的艺术。

于老师的每一篇课文,给我以精神上的享受,那返朴归真的艺术魅力,那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让人感到艺术的自然和流畅。这一切,好像一股清泉,滋润我的思想,如同一阵春风荡涤我的心灵。在赞叹不已的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样“化险为夷”的实例,这样化言语为动力的幸福经历,我们难道没有吗?不见然。那么,是什么使我们“囊中羞涩”呢?我想借于老师的话来解释“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一个肯读书、肯思考、肯记、肯写的小学教师。”

原来,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听、说、读、写、思,恰是我们羞涩的根源。

第五篇: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就需要老师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下载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于永正老师的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暑期,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几节作文课。于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虽然6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语言幽默风趣平实自然,逗孩子在乐中学,在......

    读《教海漫记》有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也多次聆听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自从有幸拜于老师为师,我再次捧起了《教海漫记》,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智慧结晶,我如饥似渴,细细品茗......

    读《教海漫记》有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 读完了这本书,脑海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多彩了,像是将一块吃不完的面包覆于一个对教学教法渴望已久的人身上,这本书不是......

    读《教海漫记》心得

    读《教海漫记》心得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精粹,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永正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我当教师已经九年,在教育工作中总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使我在教书育人中......

    读《教海漫记》有感(精选)

    读《教海漫记》有感 南方三小刘清凤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

    读《教海漫记》有感(模版)

    读《教海漫记》有感人人都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最神圣的职业,但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所谓的灿烂和神圣更多的时候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幸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