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于永正学习什么

时间:2019-05-13 03:4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于永正学习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于永正学习什么》。

第一篇:向于永正学习什么

向于永正学习什么

——五位专家一席谈

魏本亚 李亮 张庆 袁浩 吴忠豪

魏本亚: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可是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育精髓呢?

张庆:我认为学习两点:首先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坚守。我记得2006年的时候,一个权威的报刊提出了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不应该教字词句,字词句会让学生受到折磨,讲字词句很难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震撼力。还有一些专家到处鼓吹。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老师对教学产生了一些疑惑,语文课到底要如何上?大家困惑了。于老师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的特点是“小”基本特点,按照母语学习规律教学生学语文。于老师的课堂始终从语言文字入手,汉字怎么写,字音怎么读,词语怎么解释,文意怎么解读,于老师总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几十年的坚守,于老师的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始终没有离开语,没有离开文,始终是在踏踏实实的训练学生写字、读书、口语交际。简言之:于老师的上课方式十分灵活,但活而不虚,十分的实在,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坚守,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其次,学习于老师的精心与创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我们语文老师非常有用的。于老师在备课上是非常下功夫的。在讲课之前,他首先会将这篇课文读的滚瓜烂熟,读的十分投入。有一次我见到于老师在当众朗读一篇他要讲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他背得十分生情,在座的老师都生生的感动了,潸然泪下啊。于老师上课时,抓的重点不多,就抓一两个词,但抓的很关键,给人的感觉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把关键抓住,整个课堂就顺溜了。这说明他在课堂教学上是下了功夫的。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他十分注重细节,如这个字如何去写,怎样写的好看,笔画的写法,这些问题都是讲的很清楚的。有一次深夜给我打电话,还在讨论某个字的写法。这一点我十分的感动。就像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不会让他的汽车带一点点隐患上路的。我们于老师就是这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他要将课文中的一切细节搞清楚了,他才会结束备课,上课堂上去讲。所以我们即应该看到于老师课堂上的精彩,也应该看到于老师在课堂下的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这种精神。

魏本亚:于老师的坚守,于老师的精心与创新都是我们学习的要点。有人说,于老师的课充满着艺术的魅力,那么如何认识于老师的教学艺术呢?

李亮:我想用这么几个字,第一个字是夸:夸,徐州话叫哄,换一句话叫赞美或激励,或者叫赏识。如果说于老师是大师的话,他首先是一个激励的大师,是一个赞美的大师,是一个鼓励孩子前进的大师。记得10年前,我们高林生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大家都在说于老师上课怎么精彩,后来有一位给于老师摄像的电教院的老师,在饭桌上讲了一句话,“你们都说于老师好,好什么?在我看来,就一个字叫哄”哄孩子的哄,这个字说出来以后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高林生老师后来再谈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觉得这个“哄”字说的太好了,太美妙了。这个可以说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于老师曾经在他的著作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上课之前,要给孩子们准备一百顶高帽子,在课堂上随时把这些高帽子抛向孩子们。他在课堂上这些激励的话语,有时候也让我们这些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们也觉得非常的温暖,非常感动。他给一个作文写得不是太好的孩子打了300分,这个孩子激动了一个礼拜,回家去非常激动,妈妈问他为什么这么激动,他说因为他得了300分。有人问于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于老师说,我在小学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不怎么样,后来老师有一句评语,此文有老舍之风,建议投稿。后来于老师就兴致勃勃的去投了,没有发表。于老师说就这句话点燃了他这个写作的热情、激起了他的自信,这个哄,这个夸,确实值得我们玩味。第二个,是个“范”字,师范的范,示范的范。我听于老师上课,他的课堂作为教师的师范作用发挥的淋淋尽致。我们在全国听课,于老师那个开场的做法“孩子们,拿起你的手来跟我板书课题。”跟我写课题,孩子们读不好,于老师说跟我读,听我读一遍。在阅读的空白处写出他的心得,于老师利用投影,首先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出来,这个我也几次听课听到了。这个教师的示范,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也看到,于老师一手好字,他的朗读的动情,他的京剧唱的字正腔圆。我觉得这个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能不能学好语文,教师他是一本书啊,教师他给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三个叫简,简单、简约、简明。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句话不是于老师第一个说出来的,但是我认为于老师是第一个唱响,第一个喊出来的。第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好像是2005年,在小学语文教室上有一篇文章,于老师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篇文章我特别感兴趣,放在我的包里,伴随着我一年多。在很多地方,我在宣传这个观点。后来,张庆老师也在文章当中,也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简约,语文是一个包含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但是,自古以来,我们发现,教语文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很简单的。“教语文啊,我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如此而已”这八个字非常精彩,我正想说这个问题。这个读好书,写好字读读议议,说说讲讲,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些教学方式,但是在语文教育的这样一个课程教育当中,它确确实实是最重要的一些方式。第四个字是趣,趣味的趣,兴趣的趣。如果有人问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你觉得什么最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兴趣最重要。让孩子爱上语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想孩子们对学语文有了兴趣,喜欢语文了,喜欢读书了,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了,我想这个语文教育就已经成功了,至少它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有一次我跟于老师在海南的琼海上课,上完课后,一大堆孩子围着他,迟迟不愿离去。跟于老师聊天,甚至让于老师给他签名。当时,我就问一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他就说于老师太好了,课上的太有意思了,从来没觉得有语文课这么有意思。我觉得语文课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是我们语文老师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魏本亚: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李亮老师的概括是当下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给打架以启发。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有许多落脚点,作文就是最重要的方面,在作文教学方面如何学习于老师呢?

袁浩:我先说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于老师班上有一个孩子,要随着家庭搬家,家长的工作岗位调动了,从徐州调出去啦,到别的城市啦,但这个孩子不想走,他说他不跟他的爸爸妈妈走。为什么不想跟爸爸妈妈走呢,他就说了这么一个原因:我不走,我要跟于老师学写作文。第二个案例是:于老师有一个学生叫马金花。她山西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于老师,她在信中还提起当年于永正老师在她的一篇作文上划满了长长的波浪线,她说正是这个长波浪线载着她驶进了大学中文系,载着她驶入了充满憧憬的漫漫的人生旅途。各位老师我们的作文课能够给学生的童年乃至学生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吗?今天,我们学习于永正有两点值得关注: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是指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早在80年代初期,于老师就努力让命题教学顺应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让命题教学的命题是从儿童的生活中升发出来,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让命题成为作文的一种诱引。他努力把阅读和写作把他融为一体,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也创出了丰富的经验。他特别在探索怎么充分发挥言语的,言语交际的表达功能,在生活当中充分发挥作文的言语交际的表达功能。一直让孩子们在作文当中通过一次次的这样的互动,逐步的感受到我们写作文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语文作业,不是为了这篇文章让老师看,得个分数,不仅仅只为这样,作文是我们学习、生活一种需要。于老师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实践,有非常新的创造。他钻研的是孩子的发展,他在他教的班级当中,总是引导孩子们关注班级,关注同学,关注校园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他也在他自己教的班级当中,不断的组织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有儿童情趣的,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一些活动。科技的,文体的,到军营,到果园,和别的班、和别的地区的孩子们进行交流等等各种活动。他组织这些活动是为什么呢?他首先为的是孩子们的发展。他强调综合,他强调孩子们素养的综合发展。让孩子在这些活动当中积极地投入,在活动当中努力做活动的积极分子,在活动当中经受锻炼,获得感受,获得知识。而交流表达就渗透在整个过程当中,为这个活动的开展,发挥了言语交际的表达功能作用。一种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境界。他还特别强调尊重孩子们作文的这个学习的主体性。他特别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创造各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充分的发动自己的主动性。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于老师强调教方法。但是我们要理解他强调怎么教呢?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说,具体做法上,他跟我们很多做法不一样。比如常规的这个作文教学过程,命题以后孩子们知道要写什么了,我们往往就是一个做前指导,教方法啦,传授知识啦,传授某个技能啦,让孩子们这个审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怎么写。当我们把方法变成知识传授的时候,恐怕就换姿势了。当我们把方法仅仅做要求提出来的时候,恐怕孩子们俨然理解把握和运用方法。于老师是怎么做呢?他首先就让孩子们独立的自己去做,孩子们独立去写,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语文当中强调创造性,当中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怎样用自己积累的各种语言材料,能够创造性的组织好语言,能够把自己要交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于老师首先这样做,他把我们常做的做前指导,孩子动笔前的指导,把他变成孩子们先实践先做,在做的初稿写完以后,他再指导。他把它命名叫做“做中指导”。在孩子们独立写作的时候,他主张做两件事都是有道理的。

一、很多时候他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他写这样的作文不是为了开题做个范文,让他们依样画葫芦,不是。而是为了去体会写作的甘苦,去进一步的下水体验一下这次作文,孩子们可能碰到些什么困难,可能出现什么状况。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他是去了解全班的孩子写作的一种状态,写作的写出来的一种情况,去发现共性的一些问题,然后他就抓住这些共性问题,选择一些典型的句、词、片段,来进行做中指导。孩子们是独立写,孩子们在写作当中也会有种种体会,也会有困难,孩子们这时候就会带着期待,满怀需求来积极地投入这个做中指导。在这时他就抓重要的给大家讨论。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他又个别的指导,而不为个别的情况来占用全班的这个时间。你看,这是和传统的做法大不一样。第二,我们现在很多校长也是强调我们老师你认真不认真,你一定要精批细改,看看你批的有多少,看看你改了孩子多少地方,恐怕也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现在看看于老师,于老师他怎么做呢?他为的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让孩子们自己在自主走的过程当中学会走,走的稳,走的快。在言语交际实践当中来自己学会言语交际,所以他把批改也改成教师批,学生自己改。教师批,学生自己改,他批着重在眉批,他的眉批着重是起两个功能。一好的地方,好的词句或者用符号,比如马金花同学,这个记忆就是长波浪线,表示精彩的句子。他用简短的几句话、或者符号来表扬孩子。像李亮老师刚才讲的,他不吝啬,他努力用放大镜来找孩子的优点。用放大镜找着优点以后,然后又能够把这个优点满怀热情地、又是真诚地给它放大、夸出来。放大了,给他一个强烈的刺激,激励孩子。于老师是言语大师,于老师有很多创造,于老师是我们语文教育当中的行者。于老师那么爱儿童,强调我们教师、就是儿童世界的使者;强调蹲下身来和儿童对话。魏本亚:袁老师认为学习于永正老师要学习与他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这种观点简单明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当然,于老师是一位行者、思想者,我们学习于永正在哲学层面上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吴老师:于老师是一座富矿。崔峦老师有一个评价:“于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做出了永载语文教育史册的贡献。”这句话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我想,我们研究于老师,我们要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要研究他的一个语文教育观。于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他说:“我五十岁以后,才知道语文该怎么教。”他很谦虚,那么他这个说法、这个思想的依据是什么呢?他说:“五十岁之前,我是在教课本。五十岁以后,我是在教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飞跃。听了以后,我认识到:于老师确实不是在教课,他是用课文来教学生学语文。我举个案例,这是一零年上海国培班于老师上的一堂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于老师应该还记得。这篇课文,是上海市两年级教材,不深。所以借班上课的那个班级的班主任对于老师说:“这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好讲。”于老师笑了笑:“你以为我是讲课文吗?”于老师首先教学生朗读、感情朗读。学生预习、朗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了,然后于老师让大家拿着书听于老师朗读一遍。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很有感情。学生听完以后都不由自主鼓起掌来。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当中的人物完全融为一体。这就叫“感情朗读”。于老师就是用自己的示范对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的一种演示。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把书放下来,看着于老师的脸,再听一遍。这一次于老师是表情朗读。读完以后,让学生模仿于老师的样子,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那么,这一遍可以看出,我们孩子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然后再次检查,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这一堂课„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一开始,于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把这些语段划出来。然后再旁边学写批注:不动笔,我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你为什么感动?写下来。写完以后,左右同学大家交流,然后全班进行评点。于老师又出示了一个自己的评点,让学生模仿,就像刚才作文那样。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于老师没有多说,就是用自己的评点进行指导。接下来,又做了一项作业,就是把这篇课文改成“儿子”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一个表达的练习。所以这堂课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就是三个练习:朗读,写批注,然后是一个表达的练习。第二个教学生表达。多读、多写,这是中国语文传统教学的经验。大家去看于老师的课,几乎每一堂课都有学生表达的练习,包括说,包括写,包括写。中国的语文课程它是一个、我觉得是一个结构性的失衡,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阅读,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表达,这个和国外的语文课程构件不一样。国外的语文课件是一半对一半左右,甚至像日本,是表达时间、教学时间超过阅读,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不足以支持学生表达能力过关,为什么啊?因为我们用于表达的时间太少。第三个教方法。就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语文课不应该授之以鱼,不应该等老师解读文本以后去把自己的体会教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去学会怎么读文章,应该是教学习得方法。

魏老师:于老师是一部大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上述专家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学习之门,希望老师拾级而上,学习于老师的精髓,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第二篇: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王顺梅

当我第一次听说于永正老师的时候,我觉得,在中国小学语文界,于永正老师,那是须仰视才见的大师,是只能怀着崇敬望其项背,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师。其实,他也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起来的。想当初,他也是和我们一样,曾经面对过许许多多的问题,许许多多的教育困惑。只是,他太善于学习,太善于思考,太善于积累罢了。是他随时学习,随时反思,随时积累的良好习惯,成就了他的大家风范,一代宗师的风格!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以人为镜,以书为师,不断丰富自己,超越自己,一张纸条,一个绰号,一个微笑,一次活动,学生中的一句话……都能引起于老师的思考,这种思考,甚至使失误也变成了财富!正因为如此,于老师才有了经验,有了应对任何教育问题的教育机智,也才成了大师!可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总是感觉很忙,也总是感觉有很充足的忙的理由:我们要备课,我们要上课,我们要批改作业,我们要组织活动,我们要教育学生,我们还要读书,要照顾老人,要照看孩子……可是,我们的忙碌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忙忙碌碌中,我们是否也曾迷失方向,甚至在茫无头绪中走偏了路,等到猛然觉醒,却往往悔之莫及,所以,生活中,教学中,就往往多了遗憾,多了叹息!有人说,教育最大的浪费是对已有经验的浪费。怎么样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少些遗憾,多些精彩;少些叹息,多些感动呢?于永正老师就给了我们丰富的经验,所以,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好好学习吧!于老师说:“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喜欢与工作挂钩。”是的,再忙也要读书!在人生的旅程中,凭借经典几句话,往往就足以于顷刻之间,化解许多困境与危机,更会源源不断地启发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受益终生。这使哦想起毛泽东关于读书的一个故事:当你在延安,斯诺访问毛泽东,发现美国刚刚出版的一种科幻小说毛泽东都读过,感觉相当的惊诧。战争岁月,兵戎鞍马,毛泽东都这样读书啊!真是时时读书,日日精进,孜孜不倦,才能证道啊!伟人如此,于老师如此,我们更应该有是否见贤思齐的自问啊

于老师崇拜思考,把反思叫做“读自己”。是呀,人是在思考中成熟,我们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有一位母亲问她的小女儿:妈妈几岁了?女儿回答:妈妈3岁了,有了我你才当妈妈的,所以妈妈和我一样大。

我想,我们也是在接了一个班的学生后,才开始给这些学生当老师的。我接了班才1年,对这班学生来说,我也就才1岁,真的更应该在反思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啊!学习大师,更要学习积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一度被学生们追问:“怎样才能成功?”他说只需要每天写下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笑闹而去。一年后,只有柏拉图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所以,今天柏拉图依旧为我们所纪念,而其他人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我们很忙碌,这无须多言,可是,每天的忙碌之后,我们真的应该放下疲惫的身子,为自己补一补精神的食粮,那便是学习大师,当然,大师绝不仅仅是于永正,也是支玉恒、李双金,也是季羡林、周有光,也是朱子、孔子,也是曹雪芹、吴敬梓……跟随大师的脚步前行,学习他们的智慧,体解他们的精神,去体味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去感受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情,然后,悠悠任运于生活中、教学中,做一个成功的教育掌舵者。

2015年12月

第三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四篇:向于永正老师学教语文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教语文

刘 春

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可是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育精髓呢?

一、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家”的坚守

什么是语文的“家”?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就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跟风,赶时髦,要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于老师始终坚守“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按照母语学习规律教学生学语文。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言语交际,从不搞玄虚的玩意儿。可以这么概括于老师的上课风格:活而不虚,实而不死。也许有人会说:人文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呀,你怎么可以只强调对于“家”的坚守?是:人文在“家”中,莫向“家”外寻。人文性教育就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的训练之中。

二、学习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精神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讲演员的,我觉得对我们语文老师也适用。于老师在备课上是非常下功夫的。在讲课之前,他首先会反复地去读课文,读的十分投入。有一次我见到于老师当众背诵一篇他讲过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他背得十分动情,在座的老师都被他的读感动得潸然泪下。于老师讲课文,往往就抓一两个关键性的词儿,给人的感觉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什么他能抓住关键?因为他把课文吃透了。他细读文本,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如一个字如何去写才好看,某个字的规范笔顺是怎么样的,某个词儿该怎么理解,都要弄得一清二楚才上课堂。有一次都深夜了,他还给我打电话,就是为了讨论一个字的写法。于老师就像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司机,不会让他的汽车带一点点隐患上路。我们要学他的精神,学他的教学理念,学他舍得在细读文本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模仿他的一招一式。

三、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

1.第一个字是“夸”,夸奖的夸。夸,徐州话也叫“哄”,就是鼓励、激励、赞美、赏识的意思。如果说于老师是教学大师的话,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善于激励懂得赞美的大师。高林生老师讲过一个故事,饭桌上大家都在议论于老师的如何精彩,其中一位长期为于永正老师摄像的电教馆师傅在一旁忍不住插话:“你们都说于老师上课好,好个啥?依我看,就一字儿,‘哄’,于老师哄小孩有一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局外人的一句插科打诨让高林生们豁然开朗。是啊!一个“哄”字,形象地道出了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于老师曾经在他的随笔中写过:我在上课前,要给孩子们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这些“高帽子”正是于老师的秘密武器啊!听于老师上课是享受的,特别是他那些课堂上瞬间生成的,对孩子激励的话语、赞赏的话语、关怀的话语,常常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动容,更让他的学生感到幸福和温暖。有一次作文课上,他给一位有进步孩子的习作当堂打了300分,那个孩子激动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在后来的几天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于老师说,他自己小学时候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他写过一篇作文,老师在批语中写道:此文有老舍之风,建议投稿!“于永正同学”看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果真把文章投出去了,只是并没有如愿发表。但于老师说,从老师那个简短有力的批语里,他收获的是莫大的鼓励和不竭的自信心。可见,在于老师“哄”或是“夸”的背后,是于老师对童年的关怀与悲悯。这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多么珍贵啊!

2.第二个字是“范”,师范的范,示范的范。在课堂上,于老师作为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于老师的那个开场:“孩子们,举起你的手跟我一起写课题”,在一段时间里差不多成了全国小语课堂的流行语。不光让学生跟老师学写字,于老师在上课中还经常让学生看老师读书,跟老师比赛背书,品评老师的笔记和习作。于老师也用电教手段,但我注意到,于老师课上用的最多的电教手段是投影,他用投影不光展示学生,更注意经常展示老师自己的“得意之作”。作为语文老师,于老师有着过硬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素养,他的书法作品被他的学生珍藏,他的朗读声情并茂,他演唱的京剧反串字正腔圆„„在孩子眼里,于老师就像一本大书,从他身上折射出的师者风范和教学风度,已经远远超越了语文教学本身。

3.第三个字是“简”,简单的简,简约的简。“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句话不是于老师第一个说出来的,但是大概可以说是于老师第一个唱红喊响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发表了于永正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篇充满语文教育智慧的好文章,我把它放在包里,经常读,伴随了我大约一年多,在很多场合,我都宣传这个观点。后来,张庆先生也在自己的文章当中,对这一观点有进一步阐述和发展。有人不赞同,说语文不简单!语文怎么能说简单呢!我想这是曲解了于老师的意思。于老师并不否认语文的丰富性,语文是最富人文内涵的学科,但是,自古至今,我们不难发现,教语文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很简单的。(张庆先生插话:教语文啊,我概括起来就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如此而已。)张老师说得太好了,这八个字看起来再普通、也再简单不过,但是细细想来,语文教学又再没有比这这八个字更有用、更要紧的方法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常常把这种最朴素的教学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4.第四个字是“趣”,趣味的趣,兴趣的趣。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小学语文什么最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兴趣!让孩子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换句话说,孩子没有兴趣,讨厌语文,不喜欢读书,恐怕所有的目标和努力都将流于空谈。于老师无疑也是“激趣”的大师。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仿佛有一种特别的气场,学生置身其间,由不得他不快乐,也由不得他不喜欢!有一次我陪于老师到海南省琼海市上课,上完课以后,一大堆孩子围着他问这问那,还缠着他签名,像歌迷追星似的,久久不愿离去。我就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为什么要这样,他说于老师太好了,课上得太有意思了,从来没觉得语文课这么有意思。我想把语文课教成这样,该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以上四个字并不足以概括于永正老师全部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杨九俊院长说于老师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而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部大书的最精彩的章回!我还想说,今天我们在欣赏品味于老师的课堂,为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喝彩赞叹的时候,可能更为迫切的是转向课堂的背后,用心体味和学习那些支撑着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师德境界、教育思想,特别是他鲜明的学生观和儿童观。那些才真正是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育之道!

四、学习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

1.给学生的童年乃至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于老师班上有一个孩子,要随着家庭搬家,家长的工作岗位调动了,从徐州调到别的城市了。但这个孩子不想走,他说他不跟他的爸爸妈妈走。为什么呢?他就说了这么一个原因:我要跟于老师学写作文。第二个案例是:于老师有一个学生叫马金花。山西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于老师,她在信中还提起当年于永正老师在她的一篇作文上画满了长长的波浪线,她说正是这个长波浪线载着她驶进了大学中文系,载着她驶入了充满憧憬的漫漫的人生旅途。各位老师,我们的作文课能够给学生的童年乃至一生产生如此的作用和影响吗? 2.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一种精神是指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早在80年代初期,于老师就努力让命题教学顺应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让命题教学的“命题”从儿童的生活中生发出来,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让命题成为作文的一种诱因。他努力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也积累出了丰富的经验。他一直努力在探索,在生活中如何充分发挥作文的言语交际表达功能。一直让孩子们一次次在作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感受到:写作文不仅仅是一种语文作业,不是为了把这篇文章让老师看,得个分数。作文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种需要。于老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实践和新的创造。他着眼的是孩子的发展,他总是引导孩子们关注班级,关注同学,关注校园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他也在自己教的班级当中,不断地组织各种有地方特色,有儿童情趣,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实践活动:科技的,文体的,到军营,到果园„„和别的班、别的地区的孩子们进行交流等等各种活动。他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他首先为的是孩子们的发展。他强调综合,强调孩子们素养的综合发展,让孩子在这些活动当中积极地投入,在活动当中努力做活动的积极分子,在活动当中经受锻炼,获得知识,获得感受和体验。而交流表达就渗透在整个过程当中,为活动的开展,发挥了言语交际的作用。

一种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境界。他还特别强调尊重孩子们作文的学习主体性,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各种氛围,让孩子们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于老师强调教方法。但是我们要理解他强调怎么教呢?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说,在具体做法上,他跟我们的很多做法不一样。比如命题以后孩子们知道要写什么了,不少老师往往就是一个作前指导,教方法啦,传授知识啦,传授某个技能啦,让孩子们了解这个审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怎么写。当我们把方法变成知识传授的时候,恐怕就是灌输知识了。当我们把方法仅仅做为要求提出来的时候,恐怕孩子们很难理解把握和运用方法。于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去写,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语文强调创造性,其中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怎样用自己积累的各种语言材料,能够创造性地组织好语言,把自己要交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于老师将作前指导——孩子动笔前的指导,变成孩子们先实践先写,在初稿写完以后,教师再指导。他把这样的做法命名叫 “作中指导”。在孩子们独立写作的时候,他主张教师做两件事,都是有道理的。

一、很多时候他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他写这样的作文不是为了开题做个范文,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而是为了教师自身去体会写作的甘苦,去进一步地下水体验一下,这次作文孩子们可能碰到些什么困难,可能出现什么状况。

二、更重要的一方面,他是去了解全班的孩子写作的一种状态,去发现共性的一些问题,然后抓住这些共性问题,选择一些典型的句、词、片段,来进行作中指导。孩子们是独立写,孩子们在写作当中也会有种种体会,也会有困难,孩子们这时候就会带着期待,满怀需求来积极地投入这个作中指导。在这时他就抓重要的引导大家讨论。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他又个别的指导,而不为个别的情况来占用全班的这个时间。你看,这与传统的做法真是大不一样。他为的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让孩子们在自主走的过程当中学会走,走得稳,走得快。在言语交际实践中自己学会运用言语交际,所以他把批改也改成教师批,学生自己改。教师重在眉批,他的眉批着重是起两个功能:一是激励,用简短的几句话,或者符号来表扬孩子。像李亮老师刚才讲的,他不吝啬,他努力用放大镜来找孩子的优点。用放大镜找到优点以后,然后又能够把这个优点满怀热情地、真诚地把它放大,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激励孩子。二是点拨指导,满怀热情地用童趣盎然的、活泼的文字,指出文字的妙处,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回忆、推敲、修改。

于老师是言语大师,有很多创造,他深爱儿童,亲近儿童,强调我们教师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强调蹲下身来和儿童对话,我们学习于老师改革作文教学,首先就应该学习他坚守儿童立场,着眼于儿童的写作素养发展,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经验。

袁浩老师认为学习于永正老师要学习与他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崔峦老师有一个评价:“于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做出了永载语文教育史册的贡献。”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于老师曾经跟我说:“我五十岁以后,才知道语文该怎么教。五十岁之前,我是在教课本。五十岁以后,我才是在教学生。”研究这些年来大量的课例,我发现于老师 语文课确实不是在教课文,他是用课文来引导学生学语文。

我举个案例,这是2010年于老师在上海国培班上的一堂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是沪教版两年级的一篇课文,内容不深。所以借班上课的那个班级语文老师对于老师说:“这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好讲。”于老师笑了笑:“你以为我是讲课文吗?”这堂课于老师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事先预习过,所以朗读正确、流利了,但没有感情。然后于老师让大家拿着书听老师朗读一遍。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很有感情。学生听完以后都不由自主鼓起掌来。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于老师用自己的示范对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的指导。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把书放下来,看着于老师的脸,再听老师读一遍。这一次于老师是表情朗读。读完以后,再让学生模仿于老师的样子,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读完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段划出来;然后在旁边学写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写完以后,先让左右同学交流,然后全班进行评点。最后于老师又出示了自己的评点,让学生体会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于老师没有说太多的话语,而是用自己的评点进行非常具体的指导。接下来,于老师又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项作业,就是把这篇课文改成“儿子”给高尔基的一封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动笔写,这是一个书面表达的练习。这堂课简简单单,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于老师就是设计了三个练习:朗读,写批注,然后是写信。这堂课上完,听课老师都非常感慨,于老师确实不是在讲课文,而是用这篇课文教学生学朗读,学写批注,学习写信。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于老师回顾了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说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的语文能力就是读出来,写出来的”。于老师深谙我国语文课程构建中的先天不足,重阅读,轻表达,因此他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安排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

教学《新型玻璃》安排学生写新型玻璃自述,就是自己介绍自己。请学生把各种玻璃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安排了续写课文:陈赓为什么说他对不住这位小红军,他会怎样贼被自己?会怎样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学《圆明园的的毁灭》,就让学生写读后感,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想说的话。研读于老师近年来上的语文课,几乎每堂课都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练习。

于老师的语文课不分析课文,但是非常重视方法的教学。其实语文课不应该是教师讲课文,不应该是老师解读文本以后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的感悟,而是应该引导让学生去学会怎么读文章,应该教的是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鱼。于老师教学《月光曲》,先让学生画出课文在描写事物和写作者联想的句子,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事物和联想”。许多老师教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但于老师的教学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他把这段课文中联想的句子全部去掉,再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明白了这段文章如果去掉了联想的句子文章就不美了,加上作者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会更深刻。这样就把“事物和联想”这个知识教成了一种阅读的方法。然后他又设计了实践操练的环节,发给学生事先印好的一篇短文,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最后还发了一篇学生写的短文,启发学生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让学生动手修改这篇短文。这样就把课本中“事物和联想”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知识教成了一种阅读的方法,然后又向作文方法迁移。这样教学语文,不仅有利于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还能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第五篇: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请于老师作答!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3、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4、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5、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曹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第二,作者以酒作了侧面的铺垫,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6、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7、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下载向于永正学习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于永正学习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名师于永正

    名师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

    于永正经验

    教育的两个名字 2011-08-26 2011年08月26日 作者:于永正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的两个名字 ●于永正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强国先生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没做过教师,但他任局长......

    于永正语录

    于永正语录 1、 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 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教师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2、 如果把老教师比......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欢迎PPT: 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作文指导课《换个说法和做法》 作者:永安中小点击数:577 发布日期:2009/12/6 18:32:36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