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教学反思

2022-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二上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

识字教学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特别是词串的编排,更现编者的匠心独运。可如何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使学生不在枯燥中煎熬四十分钟,而是积极,充满兴趣地收获知识呢?这是我在备课中反复考虑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外部刺激更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喜欢爱笑的老师”。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笑可以使人更加地轻松,微笑可以令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安定、愉快、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平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开课之前,我让学生以微笑迎接来宾,以微笑稳定信心。

2、创设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

新教材本身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难找到切合学生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切合点,从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生字宝宝”便由此孕酝而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认识新宝宝——学习生字;

为生字宝宝找家——理解词义;

生字宝宝找伙伴——词语归类;

生字宝宝的旅行——遣词造句、说话训练。

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设计进教学情境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注意力长久地保持在课堂活动中,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在融洽的、充满趣味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

二、强化参与意识,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与内化。

1、重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要有吸引力,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关注,进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而使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愉快教学法:

小老师的忠告——自主找出易读错的字音;

一起来帮忙——小组成员齐动手在插图中找准词语的位置,从而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

送生字宝宝回家——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培养个性化朗读。;

争取成功——说话训练的要求在“星星”和“笑脸”的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一个或多个词语,说一句或一段话。

收集冬天的词汇,推荐给专家组——拓宽学生思维,增加识字量,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的兴趣。

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开心中学,在玩中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创设“自由”时空,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

在课堂上,我不仅给学生提供探讨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知识,而且,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例如,班上部分孩子比较害羞,从来不敢举手发言,在小组中也很少交流自己的看法。为了使这部分孩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如遇到一时答不上来或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就大声告诉老师“我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我没想好,下次来”这样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逐步有效地使每个孩子得到勇气的锻炼。通过这些训练,敢于发言的孩子更多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面广了,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也得到了有力的培养。

总之,整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肯定、满意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2

走出教室,我的脚步轻松多了,不是因为我的课上得有多么精彩,也不是教导和听课的老师夸了我几句,而是因为我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因为自己有了进一步探寻农村有效阅读教学的冲动。认真回顾本节课,认为有几点可以值得继续发扬的:

一、将朗读落到实处。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到后来的有感情的朗读,抓住重点句段悟读,层层推进,避免了盲目的读。

二、实实在在教学生字。结合学生拼音基础差的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看汉字标拼音和看拼音写汉字两种做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生字的拼音,在碰到难写难认的字时,让学生采取书空和通过部首辨字的方法,让学生牢记这些生字。

三、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把生词带到课文句子当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通过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运用“百变课堂”环节,让学生快乐地将故事内容精彩呈现,积极打造“快乐语文”课堂。

当然,也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板书过于凌乱,不够公正。没有体现文章的精髓。

二、教学生字时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引导所用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拓展阅读环节没有完成。

三、对知识与技能处于最底层的学生关注不够。

四、对于“复述故事”这个目标没有完成得很好,如能在表演完之后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就更好了。

五、“结合现实生活谈寓言给我们的启发”环节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3

前几天,书记来听我的课,我选择了《蚂蚁和蝈蝈》,全文一共三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炎热的夏天,蚂蚁不辞劳苦地搬粮食;第二小节讲述了蝈蝈自己贪图享乐,还嘲笑蚂蚁;第三小节介绍了冬天里蚂蚁和蝈蝈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十分适合低年级小朋友阅读。

该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当时我的想法是:除了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外,要适当加强说话的训练——在文章的一、二两小节,都用到了“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于是,在学生解决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并指导他们细读了一、二两个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点,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式。就这个句式,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一群蝈蝈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接着用前面《识字2》中学习到的体育项目说一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说一说“下课了,同学们在院子里活动,有的……有的……还有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结合实际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一句式。

第二课时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我仍然紧紧抓住这个句式,先让学生用口头填空的方式回忆了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让学生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扩充:“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堆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蝈蝈(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当这四组句子一起放在学生面前时,给学生的震憾是强烈的,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也不言自明。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再以说来促进学生的朗读与理解,起到了“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这里和盘托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分是“平均分”的强调还不够,后面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有些仓促,还应多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游戏环节要加一个根据抱团的情况说除法算式可能会更好。另外,语言还应更加规范简洁,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识字韵文,《识字1》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幅春光旖旎、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全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每一横行又从“气象”、“草木”、“动物”、“花朵”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征。课文田字格中的范字,是本课要求学生学会的9个生字,标在田字格上方的是要学生认识的4种笔画,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诵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目标:

1.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朗读词串,积累词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8个,绿线内的个3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3.通过诵读,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9日 总第4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树、梨、杏”3个生字。认识“木”字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3.把图画上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1.把图画上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2.学会本课“树、梨、杏”3个生字。“春”、“谷”、“布”的书写。

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猜猜,这是什么歌曲?

2.对!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

3.是啊!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让孩子们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让我们来认识这些词语吧!看看图,自己读读词.自由读词串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读这12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他们都是介绍春天的。出示春天。

学习“春天”:

重点指导:春,

并记忆字形,突出日字旁。

2)说一说每组词语与春天有什么关系?

归类。

第一行词语说明春天气候的特点;

第二、三行词语是标志春天到来的植物和动物;

第四行介绍了春天里果树开的花。

3.学习:春天、春风、春雨

春风姐姐是怎么样吹得呢?谁来当一当,表演一下。

出示:课件: 柔柔的风伴随着怎样的春雨?

(细细、绵绵)板书:春雨像 ,像 ,又像 。

(1)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描写春雨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读出春天风雨的轻柔吗?有感情读一读词。

4.学习:柳树、小草、嫩芽

柳树(1)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着大地万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和小草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嫩芽(1)嫩芽可小了,它们藏在哪里呀!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读读。

(2)还有一些春天的小信使,也给我们送来春的消息。

布谷(1)齐读词语。

(2)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谁知道它为什么又叫“布谷”

播放声音,图片(强调捉虫)

5.学习:梨花、杏花、桃花

(1)白的像什么?杏花什么颜色?

(2)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到哪个词?

鲜花真美啊!只有你们的笑脸能和它比美啦,朗读词。

(设计意图:复习音节,为学习本文做好铺垫。识字教学的关键是读准字音,这为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识字、学词,并进行适当的说话训练,力求达到识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练读课文 感受春天

1.看到这幅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做什么?你想对春姑娘说什么呢?

请你把对春姑娘的赞美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请小朋友一边诵读词语,一边看图上的景物,想象:春天到了,春风柔柔地吹,春雨细细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布谷鸟唱着春天的歌,蜜蜂在花海中忙着采蜜……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感受着春天的美好。)

诵读词串,不要一个词一停顿地读,也不能读成了顺口溜。读的时候,速度要适中,节奏要明快,读出韵味来。多读几遍,把词语记下来,你的词汇就更丰富了。

教师范读。

2.纠正字音,巡视指导。

3.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

4.读全文。

5.课件提供填空,把学过的生字词填入括号里。

春天来了,( )轻轻地吹,( )淅淅地下。柳树( )了,小草( )了。( )、( )、( )都开放了,( )在花丛中采蜜。( )也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真美啊!

(设计意图:能借助拼音读通顺诗句,读通、读顺课文,最后以朗读课文达到要求者过关。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呆读傻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

四、学习偏旁,写字指导

1.指名读。

2.学习偏旁:日字旁、木字旁、草字头、巾字底。出示生字:树、梨、杏,认识“木”字旁。木字旁、草字头的字还有哪些? 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

学生看笔顺记忆生字笔顺。书空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重点指导“树、梨、杏”三个“木”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重点反馈“树”“梨”的笔顺。教师重点点拨并范写“树”“梨”。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课后练习

有关春天的词语可多了,找一找还有哪些带有“春”的词语。

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将画面描绘的事物与词语联系起来,美读韵文,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会读会写会用三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2月10日 总第5课时)

课时目标:

1.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朗读词串,积累词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8个,绿线内的个3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3.通过诵读,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一、复习

1.出示10个生字卡片。

2.板书笔画:

3.和学生一起说笔画名称。

4.指名读,开火车读

5.指名说出笔画名称。

6.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识字。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学起来兴致很高。)

二、指导朗读课文,了解意思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

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

3.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

图中的布谷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5.聪明的你能从无声的图中听到些什么?

你认为这些词该怎样读呢?

6.齐读词语。

7.这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春天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的呈现和朗读的指导,均从学情出发,不生拉硬拉,较好地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三、朗读词语,抒发情感

1.多媒体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图画,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2.与喜欢的小伙伴合作朗读。

3.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幻无穷,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多彩的春天吧!师生齐读这些词语。

4.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词语背下来。

(设计意图:抢答和合作朗读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春天美景,既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增强趣味,又符合阅读从整体──部分──再整体的螺旋上升规律。)

四、识字交流,写字指导

1.课件呈现词语,你会认吗?学生尝试自我认读。

2.同桌互读,交流认字方法;互考,互相辨音,看谁读得准。注意“苏”是平舌音,“柳”是边音,“冰、丁、争、鸣”是后鼻韵。

3.游戏:燕子报春。让学生当“燕子”,课件随机出现生字(生字放进以“春”字为背景的各式漂亮的窗花图上),要学生随口正确读出生字。

4.说说书上田字格里的生字哪个最难写。重点指导“万”字,教师具体范写,着重强调“横折钩”运笔过程的轻重和笔势的变化。

5.学生自写课后生字,展示评议。

6.实践活动:找春天

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找春天。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色彩。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听到哪些声音,用上一些词语,完整地说给大家听,也可以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

(设计意图:把识字写字安排在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看似颠倒了顺序,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识字和记字的一般规律。小朋友识字总是先从整体上关注“轮廓”,再具体分析、尝试记忆,之后通过多次复现来巩固,这样才会有效地记住生字。这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在整体感知词语中已经多次呈现,学生已经不陌生了,因此会比孤立呈现生字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板书设计: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和背诵儿歌,认清几个形声字的读音与偏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暑假谷老师去大连玩了一趟,那儿的景色美极了!尤其是大连港口,既繁华又热闹。当老师站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心情特别舒畅。为了能和大家分享这美丽的景色,老师特意带回了一幅画(出示图画)

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由图入境,学习词语。

当船快到码头时,只见船上的工作人员抓起一个大家伙用力朝岸边的海滩上抛去,船就慢慢停了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出示词语:铁锚)学生读词,观察字型:左右结构,金字旁。

(出示“铁锚”实物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铁锚有两个爪(重点指导“爪”的读音)

生2:铁锚能停船。

教师评价: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

三、朗读儿歌。

这时,有个非常聪明的人看到了这种情景,就编了一首儿歌,想听吗?

出示儿歌:船上有只锚

船上的锚两个爪

船上的锚能停船

请学生自由读儿歌、周围同学互相读、指名读儿歌,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重点读准、读好加点字的音。

四、学生看图自编儿歌。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起劲,小猫也想来凑热闹(出示小猫图),它说呀,想让我们班同学帮它编一首儿歌,行吗?(这一环节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1:我家有只猫,我家的猫四条腿,我家的猫爱吃鱼。

生2:我家的猫喵喵叫。

生3:我家的猫蓝眼睛,我家的猫能捉鼠。

生4:我家的猫摇尾巴,我家的猫最乖巧。

教师对学生所编儿歌,进行大力表扬肯定,同时出示书上的三句儿歌:

家里有猫

家里的猫四只脚

家里的猫喵喵叫

学生自由读儿歌,并与前面出示的三句儿歌对比着读,从而找出“锚”、“猫”、“喵”这三个容易读混的字,重点读好。

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朗读儿歌: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

五、熟读儿歌,学习形声字。

我们能给这首儿歌起个什么名字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猫和锚)

师故意为难地说:“一会儿是猫,一会儿是锚,我都分不清猫和锚了,同学们能分的清吗?”

生1:猫和锚有相同的地方,右边都是“苗”字;不同的是“猫”的偏旁是反犬旁,“锚”的偏旁是金字旁。

生2:小猫是动物,所以用反犬旁表示,铁锚是金属做的,所以是金字旁。

生3:还可以从字音上区分,“猫”是一声,“锚”是二声。

同学们真聪明,能从字音和字型上来区别这两个字。根据大家说的,老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出示最后三句儿歌):

猫和锚

莫混淆

看看偏旁就知道(学生齐读)

六、学习带有“苗”字的形声字。

右边是“苗”的字还有很多,我们来做个猜字游戏吧。

1、老师做描红的动作,学生猜出“描”字

2、让学生做瞄准的动作,问:怎样才能瞄得准?从而使学生知道,瞄准的“瞄”是目字旁和苗字组成的。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的字都是以“苗”字作为主字,给它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这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这些字叫“形声字”。“苗”是声旁,表示这5个字的读音与苗字很相近,提手旁、目字旁、反犬旁、金字旁、口字旁是形旁,代表每个字不同的意思。

八、转盘游戏:转转盘,学生读出组成的`字并组词。

[课后反思]

前几天在接受反思课题组检查活动中,我教授了二年级上册《识字4》。在这堂课上,我打破了教材的顺序,先给学生呈现儿歌,再带出转盘识字。在创设情境时,我并没有脱离课本,而是活用了课本。把书本儿歌中静态的画面演变成动态的渐变过程,学生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每次都是直接面对生字,在不断摸索中、发现中理解生字、学会生字。在学生自己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后,再让学生运用规律猜字、识字,从头至尾,学生始终处于有趣的识字游戏中,兴味盎然。我想:

这堂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声字的规律。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个体的习得过程,人们的许多生命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习,但学习得效果却是各不相同。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得自主性,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可能获得最好得效果。在这堂课上,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再发现、再学习,并没有过多的花样,然而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我在这堂课上所采用的方式正好顺应了学生的需要,或者说点燃了蕴藏于心灵深处的需要。

在这堂课上,学生发现规律之后,我还让学生根据动作猜字、识字,让学生在猜想中对自己的猜想获得印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有这么一段话:“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作为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方法,更教给学生一种思想,那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用事实说话。

我们一直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我想:如果每次教学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教会学生学习应该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7

本课属于看图读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以词串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1个只识不写的字。第三部分是练习。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以及祭扫革命烈士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词串”识字每组一般有三个词语,共四组。三个词语词性相同,置于一组,犹如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幅含有多种景物的画面。教学开始,就以简短的导入将学生带入课文情题,调动起学习的情绪。同时借助汉语拼音让生自学生字。先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建立文字符号与声音的联系。然后让学生连词认读,展开联想,结合看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建立文字符号、声音、语义的联系。在学生能正确认读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去观察课文图画,从图中找出词语所指称的具体事物。二年学生初步具备了认读汉字的能力。只要我们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调动其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够逐步形成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利用已经掌握的识字经验,自学生字,做到看清形,读准音。图文对照,形成联系。指导学生将词语跟插图比照,建立词语跟具体形象的联系,初步形成概念。词串的生命在于“串”,即是一个有一定情境的整体。教学中不能囿于单个词语的识读,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串整体的情味、意趣、形象,努力建立起立体多维的“内心视象”,并且外化为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朗读。

“词串”分开来念,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上口的韵语小诗。四组词语色勒出四个节日的特色既是情境识字,又是注音识字、集中识字,还是韵语识字,很容易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落实识字,因为它是识字课文,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必须打好的语文基础;

二是启发想象,“词串”识字的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的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在给读的人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极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因而它是提高学生悟性与灵性、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凭借;

三是朗读感悟,既然它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我们就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识字课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积累语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说(写)话的能力。一般的学生说一句话,较好的学生说几句话,优秀的学生能用上更多的词语,说上一段很美的话。这样可以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了新课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精神。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把宝藏埋没于底。本课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用结合,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想想,说说,写写,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识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教育。今天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可谓生活在一个“万花筒”之中。而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可以说无处不在,学习汉字,无人不能。那种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瓶瓶罐罐的填鸭式的、注入式的识字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引导孩子主动识字,其主要的、根本的目的不在于识字本身,而是通过识字的过程,让学生主体得到更主动的发展。识字是终身的。早识字,早阅读;多识字,多阅读,其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从引导学生识字开始,逐步达到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使识字成为他们的需要,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8

xx老师在我执教的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教学过程。

2、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慑力量,每说一句话都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的注意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要具有亲和力。当一个学生正在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时,作为教师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位学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学,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维脱离了课堂(有的学生趴在桌上,有的学生东张西望,还有的学生无所事事的随意的做着小动作……)当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对于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词未能很好的把握,没有完全让学生深入地去体会感受。一碧如洗、抖动、燃烧……当讲到“一碧如洗”这个词时,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天空好象被水洗过一样,非常美丽),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到,天空被水洗过后的那一种干净、明亮。我们不能把重点放在“洗”这个字上面,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干净”这一个词上。说到“燃烧”这一词时,教师没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应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北大荒的人们那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没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野的“热闹非凡”。在这儿,可采取一种对比的方法,先出现一小片大豆,再出现一大片的大豆,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真切的感受:大豆的多,笑声也就多,进而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下面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高粱”和“榛树叶子”这两块内容。用这种方法就更能让学生体会“热闹非凡”,然后朗读的时候也就更有感情了。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应教师应该及时做纠正。在教学到“沉甸甸的宝物”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除了大豆丰收了,还有些什么呢?学生中有人回答“苹果”、“香蕉”……这些都是南方的水果,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课文中讲的是北大荒的秋天,而非我们这里的秋天,北大荒的秋天盛产的是大豆、高粱、小麦、山查……一些农作物。

经过xx老师的细心指导,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把一个全新的我展现在大家面前。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9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他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欢乐生活。文中绚丽的插图更把人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蓝天白云、绿草红花……

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以吟读为主,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发表自己的理解。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诗歌文字简略,极具跳跃性,如果能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无疑也有极大帮助。

首先以图导入,让孩子观察图上的女孩子和我们相同之处,引出她是一位乡下孩子,揭示课题,引入课文,乡下孩子的生活怎么样呢?

学习第一节时: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体验感受乡下孩子在父母关心下的幸福。

在理解第二节时,我抓住两个想象点,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针对第一句,我激发学生想象:看看图,想想,田野上都飞舞着什么样的蝴蝶?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编织了什么美丽的故事呢?学生思如泉涌。有的说,他也想变成那美丽的蝴蝶,为花儿传播花粉,让花儿开得更鲜艳;有的说,他希望蝴蝶能带上他飞到城市里去,看看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课堂氛围异常活跃。针对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草叶曲,和着乐曲,我轻声问: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边闭着眼欣赏,边带着陶醉的语气告诉我:看到了树林,听见了小鸟唱歌,还看见了一个乡下孩子骑在牛背上快活的吹着草叶。就这样一片普通的草叶,乡下孩子能吹出如此动听的歌曲,你觉得乡下孩子怎么样?学生纷纷赶到佩服。这时,再煽动学生的情绪:这么美、这么动听,相信一定能读好!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读起来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通过第二小节的学习与归纳,第三小节采用“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来归纳,再以一组填空来激发学生的想下,如:

割一篮青草,。

采一束野花,()。

捉一条小虫,()。

(),()。

最后一个填空,采用可开放形式,任由学生自由驰骋。

第四小节已不用多说,主要理解了“旷野”,学生已经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自由。朗读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课外找来的两首儿童诗,配上音乐,美美地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连连说有趣极了。我由此引导学生语文就是这样美,如果你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你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小诗来。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0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难。”“不难。”““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苍鹰是谁呢?是老师和妈妈。小松鼠是谁呢?是朋友,是老师,是伙伴,是伴侣。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励,我们就离那片还越来越近了。

美妙的课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共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1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简洁明了。一开始讲梅兰芳为什么勤学,然后是如何勤学,最后讲勤学的结果。我在教学前对文本进行了钻研和细读,也读到了一些文字背后的东西。

首先读到了词语的背后,在“紧盯、常常、注视”几个词的背后能懂得勤能补拙;其次读到了课文的背后,从梅兰芳苦练眼神,拓展到练唱功,练武功;再次读到了人物的背后,梅兰芳作为京剧大师,不仅勤学,而且有艺德。在此,我补充了一个梅兰芳在抗战时的故事,这也足以体现老师对文本把握深度,力透纸背。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关键词,品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悟出文本的意思。教学第二段,紧扣关键句“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展开教学,层次分明,悟语言,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观察老师不断挥舞的手指,体验梅兰芳的艰辛。再通过一组拓展想象,这样就读中悟语,读中悟情。还有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眼睛怎么会说话呢?我先请学生用眼神表示生气、高兴、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勤能补拙的道理悟出,词语教学就活了。

第二,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把课备厚了。《梅兰芳学艺》这篇文章比较短,与学生生活有距离,老师如何丰富文本内涵呢?一方面,丰富了人物的背景资料,和京剧的资料。其次,挖空白点,设计想象点,如梅兰芳如何练眼神,如何苦练其他,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第三,将词语读厚了。如对大师的理解,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觉得水平高的人就是大师,我就补充梅兰芳在抗战时拒绝为日本人表演的故事,这样的补充能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同时,关注看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如教师组织学生拓展交流梅兰芳勤学故事,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进行说话训练,使语文练习与人文精神结合。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2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通过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我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通过(18+7)×6○18×6+7×6、20×(15+90)○20×15+20×3

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上学生气氛不活跃,思维不积极,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结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如当天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45×10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乘,不会简便;尤其是计算59×21+21时,学生发现不了它的特点,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本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同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3

《乡下孩子》这篇诗歌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了乡下孩子在爸爸的关爱下幸福成长,第二、三小节写了乡下孩子的有趣的童年生活,第四小节作者感叹乡下孩子的生活的背景多么宽广。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品味、诵读 。

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第二、三小节描写乡下孩子的有趣的童年生活的,我就直接让孩子整体通读第二、三小节,用直线画出乡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孩子读后,画出了: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接着,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活动,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活动,孩子读了句子后交流:我喜欢挖野菜的活动,因为可以把可爱的小猪的肚皮撑得圆圆的,鼓鼓的,接着让孩子读出这种小猪吃饱后舒服的感觉;我喜欢捉蝴蝶,因为捉蝴蝶很有趣,还可以为蝴蝶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喜欢逮小鱼,因为可以让我那馋嘴的小伙伴小猫饱餐一顿,请你读出小猫那可以吃大餐的快乐样。

在孩子交流含草叶吹歌曲的生活时,孩子比较陌生,我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艺人表演含草叶吹歌曲的视频,让孩子了解这种生活。接着让孩子整体读读孩子的这4种生活,体会乡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结合指导感情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而课文的第一小节则采用了动作表演和情景想像启发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关怀。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4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孩子特有的欢乐。

为学生再现乡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又置身于美丽的乡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轻松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指名读,让学生进行点评,分节读,齐读,教师配乐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反复朗读、吟诵,把诗歌的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抛出了本节课的交流话题:乡下孩子的生活怎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词语,标注出来,并读一读,再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把乡下孩子生活的快乐,幸福,自由,有趣都一一说出来了。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例“曾是妈妈怀里欢畅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句话体会到孩子生活的很幸福。”“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体会到乡下孩子很快乐。”“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体会到孩子很聪明。”“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体会到乡下孩子很勤劳。”“逮一窜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体会到乡下孩子不但勤劳而且很能干。”孩子们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去思、去想、去创造,真切的体会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乐趣,领略到了诗文独有的意境美。

为了积极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换位体验,创造想象,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于是我又抛出了拓展问题:想象一下,乡下孩子还有哪些趣事呢?仿照书上句式说一说。这时,学生个个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于是,智慧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迸发。例如精彩发言:

窦晓玥“逮一只绿色的蝈蝈儿,送给邻居家寂寞的奶奶,让她感到温暖和快乐。”

窦晓妍“摘一串野果,撑圆了小刺猬的肚皮。”宋耀宇“采一束野花,编成美丽的花环,送给漂亮的妈妈。”

李若晗“画一幅图画,乐坏了邻居家的小妹妹。”

耿雷钧“挖一篮野菜,乐坏了馋嘴的小白兔。”

高易达的“捐一些零花钱,献给玉树受灾的小朋友们。”

刘文萱“摘一篮松果,乐坏了可爱的小松鼠。”

王佳睿“捡一片火红的枫叶,做一张贺卡,送给敬爱的老师。”

赵之恒“唱一首儿歌,送给亲爱的妈妈。”

杨洁“拔两个萝卜,乐坏了馋嘴的小白兔。”

李成玉“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崔轻扬“捉一串小虾,乐坏了饥饿的小鸭子。”

杜雨轩“摘一篮桃子,撑圆了小猴子的肚皮。”

张炎“采一篮蘑菇,乐坏了淘气的小白兔。”

杨浩笛“捉一只大青虫,送给美丽的大公鸡。”

……

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那么丰富生动而又趣味横生的。

语文的学习最终是要将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用笔记下自己的精彩瞬间,写一写自己做过的事和得到的乐趣。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又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同桌互相检查这首诗的背诵,然后上机进入我们班级《快乐精灵》的博客圈,进行拓展阅读。

苏教版二上教学反思15

春天、春风、春雨

柳树、小草、嫩芽

布谷、燕子、蜜蜂

梨花、杏花、桃花

教学反思:

教者考虑到了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儿童在语境中识记,按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来让他们识记,同时注意多种形式复现和巩固。显然,设计者注意了如何提高识字效率的问题。本设计务实,指导具体,力图做到认得清,读得准,写得好。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教学中应抓住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城里的孩子很难见到,农村孩子也不一定注意过,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课件(蒲公英纷纷飞行图,小免身上粘满苍耳图,豆夹被太阳炸开图)。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课件,让学生对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不仅觉得新奇而且很快地了解到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学完课文第二、三、四节后,我安排了一个变换角色,训练说话的游戏(假如你是已经长大的植物孩子,请你告诉大家,你怎样按照妈妈的好办法去“旅行”,去“四海为家”。可用书上的话复述,也可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先在下面分小组说,然后点同学到前面戴上头饰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的兴致很高,抢着说:“我愿做蒲公英妈妈的孩子”,“我要做苍耳妈妈的孩子”„„让枯燥的说话训练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生字要求学生当堂掌握,为了让他们记得牢固,我针对本课生字,对每个字的教学都采取不同的办法。如“旅”重点是右边下面的笔顺,在教学这个生字时,我指导学生与“放”字比较记忆。教“乘”字时,为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我问“看谁的眼睛亮,能够发现这个字是由我们学过的2个熟字组成的?”很多同学举起了手,说是由“禾”和“北”组成的。那我接着问“你能写这个字的笔顺吗?”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牢牢地记住每个生字。《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习课文。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习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 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 3 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 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假如》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孩子内在的情感,达到和作者心灵的相通,激发孩子那颗纯真、善良的心?我在教学伊始给他们绘声绘色的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入神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多么好啊。同学们你们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想好想。现在我们来看看,有个叫白冰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都想弄明白这个小朋友想要一支神笔干什么?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涵泳,感悟语言。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自己琢磨诗歌的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再指名读一读,再评议、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步我充分让孩子们自己去琢磨、体会。当孩子们体会有困难时我才加以指导。如第一 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孩子们都知道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可是孩子们体会不到。我此时用无限温柔、怜爱的语气朗读。我一边朗读一边用手抚摩孩子们的头。孩子们听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多读,让孩子们悟其它几节诗歌的情感。对于第三小节,孩子们都能体会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让孩子们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对于读的好的孩子我让他们上台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一双双高高举起。上台朗读举行了一轮又一轮,每个孩子都上台了。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的打动了自己、同学、以及我的心!

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灵已经达到了和诗人白冰的融合。我顺势利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孩子们的小手举的是那么高。“老师我说、老师我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笔,我要给贫苦的山村孩子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孩子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四川的小朋友盖特别特别坚固的房子,这样他们就不用再怕地震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苦的人画好多的金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人们画一双翅膀,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敬老院在老人们画好多好多好吃在东西,他们就再也不用受冻挨饿„„”

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总的来说,我对本课教学的设计及课堂上师生的表现都比较满意,但细细推敲,也有不少遗憾:

1、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他们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知鸟的语句,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些潜能生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因为课文中没有直接的描写。还好,中上学生已经找出,我不至于措手不及。

2、课时划分不够合理,用一课时时间完成全课教学,学生实难承受。因而,虽“拖堂”

三、四分钟,有些环节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虽各教学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但因学生没能拥有充分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课堂缺乏“生成的美丽”。

此外,我总在想,如果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先抓结尾,反观全文: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知道猎人是干什么的?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的人?(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也许效果更好。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得到保障,个性更能得到张扬,课堂更能诗情飞扬,美丽流淌!

《活化石》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理解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下载二上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上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上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听音乐欣赏图片,游戏识字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

    二上教学反思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我也安排每天不同形式的反复背诵,对口诀的背诵已经算是比较熟练了,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

    二上语文教学反思

    我在上第17课《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时,我事先没有很详尽地备课,在上课时,我告诉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备课,谁能把这故事讲给我听呢?",二上语文教学反思。学生一听,原来老师也不知道,这下......

    二上《识字7》教学反思

    《识字》7教学反思 《识字》7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是一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琅琅上口,识字课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因此在本次的课上我把重点放在识字上。本篇......

    二上数学10篇教学反思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

    二上北京教学反思(共五则)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二上北京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二上北京教学反思篇11、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

    音乐教学反思《阿里里》二上

    《阿里里》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歌曲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好奇心理,从看少数民族生活片段导入学习,让学生了解纳西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上英语期末教学反思

    初二上英语教学总结及反思 初中英语组:冯冬梅 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在英语的教学上,我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时我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几点,是我对这一学期的英语教学的总结及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