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氏哲学与价值观演变简史
马氏哲学与价值观演变简史
2013年11月21日05:40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科
马云的价值观
本报记者 刘科 发自杭州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马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新闻。在公开的网络中,他的内部邮件、讲话和语录四处流传,又总是被浓墨重彩地刻画和被极端地解读。
在中国短暂的现代商业史中,马云大概是最不可复制的人物。这个小个子长相有些奇怪,甚至被人恶搞似的和好莱坞电影《ET》中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早期被视为狂人、异端乃至骗子,如今则被誉为商业教父、青年偶像、精神导师。他被无数人膜拜,成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被尊称为阿里帝国的“万亿侯”(2012年阿里系的收入超过一万亿)。
同样,马云也因为在一些公共事件和话题中的言行引发争议,“道长李一”、“大师王林”等人的走红的背后也有着他略带些佝偻的身影。
从1999年的“18罗汉”到如今超过27000名员工,历经14年艰辛,马云和中国互联网一道熬过拓荒期,成就如今这个庞大的阿里帝国,这其中又蕴含着怎么样的马云式管理哲学?
“长征与整风运动”
在图书馆检索“马云”两个字,会蹦出长达三页的书名来,《马云传》、《谁认识马云》、《这才是马云》,还有《马云内部讲话》和《马云创业语录》。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下,马云的人生、马云的创业、马云的理念,一切边边角角都已被翻了个底朝天:他1995年辞去教职创业,1998年挥师北上,1999年败走杭州创办阿里巴巴;甚至他1992年创办海博翻译社后,扮演倒爷卖杂货的往事也被翻出来。
这种密集信息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外界对马云的美化或者丑化,即便如此,也必须承认,马云的早期经历可谓尝尽甘苦。
尝尽甘苦的马云在创业初期被视为“蛊惑者”,为说服更多商人上网,马云有很多蛊惑之词,其目的就是鼓动商人上网、做电子商务,外界甚至有一个“三子登科”的说法—骗子、疯子、傻子,现在看来,确实很难和“高大上”的阿里帝国之王联系起来。
“在当教师时,马云就是个爱折腾的人,做商人后,他去义乌批发卖过货,后来在杭州、北京等地方推销中国黄页,他熟悉江浙广东的一线、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的商业环境和企业主,能深入理解他们的痛点。”阿里巴巴一位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00年9月,马云在第一届“西湖论剑”上自嘲,“我这些年走过来,听到很多人骂阿里巴巴一分钱不赚,什么也没练好,皮倒是练得很厚。自己在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1995年做网络,人家认为我们是骗子。1997年提出中国黄页,人家认为我们是疯子,现在人家认为我们是狂人。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坚持自己是对的就做下去。冤枉、误解在网络中是很正常的。我自己觉得,脸皮子倒真是越练越厚了。”
彼时的马云,依然不太有名,也不太有钱,甚至不太主流。不过,这年7月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全球版将马云作为封面人物报道,在该刊报道中,马云的阿里巴巴还是一只小得可怜的小虾米。马云在当时说:“我要带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我的商业会是全球每年68兆亿进出口零售额的主要入门网站。”这份狂妄在当时让他有了“狂人”的称号。
尽管外表张狂,但马云内心清醒异常,在他内心有一种“长征”的心态,在2001年回答网友提问时,他认为电子商务可能要花10年、20年才能成功,“在这个长征里,只有你的心很坚定,眼界很开阔,才能把高兴和不高兴的事看轻;只有把钱看轻,才能赚到大钱;只有给别人带来价值,才能赚到钱。”
剖析阿里巴巴的成长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马云类似的清醒之词,他的不少战略思想,更是深受毛泽东军事思想影响,在阿里巴巴与eBay之战中,马云采取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大海中的鲨鱼”,曾经是马云对eBay的比喻,而自己,则比拟为“长江中的扬子鳄”。在2003年淘宝全体员工大会上他发表讲话:“现在敌人已经采取行动,要将我们扼杀在摇篮里,我们一定要想出其他的办法。世界上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向罗马。毛主席能想出农村包围城市这样创造性的军事理论,我们也可以拿来用一用。eBay不是控制了大城市吗?我们就到农村去,到敌人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去壮大自己。”
除了学习毛泽东军事谋略外,马云在公司管理词汇里,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经验,2001年到2003年,在阿里巴巴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三年内,马云就曾以“延安整风运动”式的运动来统一价值观、统一理想。
阿里巴巴做的第一次“整风运动”可以追溯到2001年,“我们觉得当时互联网已经进入冬季,每个人对互联网走势怎么样,红旗能够扛多久都很疑惑,我们公司迷惘得一塌糊涂。”同时,马云还推出了一系列内部培训,这些培训的名称则来自抗日战争年代。“抗日军政大学”用来提高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南泥湾开荒”则是培养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应有的观念、方法和技巧。
现在来看,客观地说马云的整风运动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的转折点,面对员工们“红旗还能扛多久”的疑问,通过整风运动,阿里巴巴统一了管理层的思想,并确立了三大目标:做80年持续发展的企业;成为世界十大网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要想在阿里巴巴做事,每天的工作就得围绕这三大目标进行。“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你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你心浮气躁,请你离开。”马云在2003年曾如是说。
马云显然对“整风运动”的成果颇为得意,后来阿里巴巴投资上百万元成立名为“军政大学”的培训班,从员工队伍中找到那些符合要求的干部,请专家培训这些管理人才,其目的在于在价值观和使命感的支持下,不断培养出能打硬仗的正规军。
除了价值观,还是价值观
偏“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是如今的阿里巴巴公司给人的印象。在架构上,阿里形成了一个以马云为核心的权力金字塔。马云之下是以陆兆禧、彭蕾、曾鸣等为首的管理执行委员会,陆兆禧管辖下的各个事业部负责人组成第三管理梯队,再往下是阿里几十个副总裁,副总裁之下是中层和员工。
在阿里巴巴,马云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所倡导的价值观,既是最好的兴奋剂,也是最好的疗伤药。“马云的很多内部讲话都能让阿里的价值观原地满血复活,另外马云很铁腕,所以阿里的价值观很明晰,且贯穿着阿里整个发展之路。”阿里系的一位人士和时代周报谈起。
BAT三巨头早已经互相杀入对方阵地,移动互联时代,抢成一团。大战之外,零星战役不断,但这次阿里巴巴“来往”的推出,意义不同。“来往”,直接杀向腾讯的核心地带:即时通讯,这是腾讯的根本。当年3Q大战爆发,就是因为360冲击了QQ核心业务。
“来往”,或许成为马云VS马化腾,成为“阿Q(阿里-腾讯)战争”的起点。未来,阿里巴巴可能还将进入游戏行业,冲击腾讯的金矿。
移动互联时代,机会无限,阿里巴巴野心也不小,但要想在通讯和游戏领域成功,阿里巴巴的电商基因或许是最大障碍。但换个角度来看,阿里巴巴如何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玩出更创新的想法,也许会变成优势。
由马云助理陈伟撰写的《马云内部讲话》一书在2010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多次出现马云对价值观的强调,在2007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马云提到,“我看我们价值观提得少了,特别是干部的价值观提得少了„„我觉得我们的干部更多地把价值观作为考核员工的工具,而不是检查思想的东西。价值观不是真正从心里面出来的。”
随着阿里巴巴层级增多、跨区域发展成为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在一线员工中保证价值观的传承,马云从中国共产党的管理哲学中借鉴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政委体系”。
“政委”,在阿里的组织结构上有三层分布,最基层的称为“小政委”,分布在具体的城市区域,与区域经理搭档;往上一层是与高级区域经理搭档;再往上直接到了阿里巴巴网站的人力资源总监。
马云对阿里的军事思维嫁接并不仅限于“政委体系”。2006年8月,阿里巴巴还首设参谋部,时任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曾鸣出任参谋部资深副总裁。2007年马云在第四届网商大会上如是说,“我最近想到战略的问题,人类历史的长河很长,但是战略很短,要三个月一检查,一个月一回顾,一年一微调,三年才能看到结果。今年检查明年的战略,那不是战略,那是战术,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去看电子商务的发展。”
金庸小说也为马云提供灵感,比如在企业文化上,马云就提出了“六脉神剑”—客户、拥抱变化、团队合作、激情、诚信、敬业。在每季度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其中50%考核的是价值观,员工的加薪和升迁直接取决于此。针对高管,阿里巴巴还设有组织部,定期进行高管讲座。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在文化上还有一整套的形式体系:员工的花名、帮派/家族积分榜、倒立墙、革命圣地般的湖畔花园、“遵义会议”、鸡毛信、飞鸽传书、作战室、阿里学院等。
在这个帝国中,甚至还有廉政部门的存在,这在民企中颇为罕见。2012年,阿里巴巴设立了首席风险官,负责维持阿里的秩序,监管腐败,执行规则。
而近期,马云开始“从土变洋”,过去一年中,阿里内部研究了英国宪章运动、法国大革命,他还带着团队在外地开了三天会,专门学习讨论美国《独立宣言》。据说,马云还要在内部拟定出一个类似《独立宣言》的纲领,目前仍在起草中。
如今,马云是阿里巴巴的舵手和精神导师,他对企业的掌控力甚至不需要靠股权来支撑,而是通过价值观的传导来实现,而这种价值观文化也体现出了影子般的控制力和强大的执行力。
今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社交工具“来往”,为推广“来往”,马云要求内部员工,11月底前,“来往”好友数不应少于100人,否则无望取得年终奖。
在内部邮件中,马云措辞强硬,“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待在这公司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事,这不是战略,这是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
入世?出世?
按照流行的星座理论,天秤座的马云被认为追求平衡,有利于公司治理。可能是因为明白打天下和治天下不同,洞悉国内用户特性的他总展现出多元而多变的性格,善忍、善口才、善利用规则也善出奇制胜。
在过去数年间,喜欢说话的马云选择了韬光养晦,按照阿里巴巴与马云自己不成文的规定,阿里巴巴B2B业务在2007年上市之后就不再接受媒体访问。
整个2012年,马云只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在接受彭博新闻社采访时,马云说自己已不再插手日常管理,“两个多月没有经过办公室,回的邮件也越来越少,100封中大概只回一两封”。
马云近几年从视野到行迹非常开阔,“如果创始人不能离开公司,这家公司是不健康的。没人能够绑架一家公司,公司也不应该被任何人所绑架。一家公司应该由一代代年轻人、优秀的人去经营。”马云如是说,这和他之前的事事亲力亲为形成对比。2011年,阿里巴巴内部开设了名为“风清扬”的培训班,旨在培养第三代领导人。风清扬,是来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一位隐士高人,在阿里,这是马云的花名。
2008年10月,马云与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有过一次对话。40年间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十年前皈依佛门,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马云在当时坦言,自己的经营哲学分三个阶段,“从开始学习创业到开始学习企业经营、发展,到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我对人的兴趣越来越大,所以一有空我也去学习道家哲学、佛家思想。可能我们都走过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稻盛先生的境界比我高多了,我现在需要导师。”
当时,马云向盛田昭夫请教的是灵魂问题:企业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发展到最后到底为了什么?这是当时他在反复思考的问题。
或许正是从这年起,“需要导师”的马云往后退了一大步,开始了对人的研究。这年夏天,马云离开杭州在重庆北白云观进行了三天的禁语训练,此外,马云还学习儒家、佛教的文化,他还迷上了打太极拳,甚至曾专门到河南的陈家沟去寻找陈氏太极拳的传人,还与李连杰一起成立一家公司来推广太极拳。
马云如此推崇太极,阿里系的一位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无论是讨论业务还是吃饭闲聊,他都喜欢用“太极”作例,“内部开会时,马云绕着会议室桌子一圈,边打着太极边讲话,抑或总结点评,看似闲庭信步,但思维极其清晰。”
“马云是让公关很放心的人,说话滴水不漏,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很重视公关的人,阿里巴巴拥有互联网最强公关系统。”前述人士称,某种程度而言,阿里的传承有道家色彩,刚柔并济,无成势,无成形。
“我觉得太极拳带给我最大的是哲学上的思考。阴和阳,物极必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我从太极拳看到道家思想,再从道家思想看到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再通过学习明白整个基督教的管理思想。在这里面,假如我能从中国文化的源泉,能从这里面诞生出我们的管理哲学思想,那这个公司才能持久,才能进入世界级。”2012年,马云在接受《时尚先生》采访中如是说。
他喜欢太极里的三个字:定、随、舍。“定即是看清自己和将来的趋势,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要镇定面对;随,只有自己有实力的时候,才能懂得怎么去跟随别人;舍能让人看清自己,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知道要放弃什么。”
2013年5月10日,淘宝十周年大会上,马云宣布辞任CEO,他引用《道德经》第七章中的话:“功成名逐身退,天之道。”
这天夜里的庆祝大会上,马云穿着七分裤出场,戴大镜框眼镜、黑色小礼帽,演唱了《我爱你中国》,并背诵了一首毛泽东的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尽管如此,没人相信马云真的会从江湖隐退,他的演出,可能才渐入高潮。
曲折路上的民企生命力
刘远举
30年的改革,伴随着企业家崛起的过程。历届三中全会都曾催生出许许多多的企业家,从买瓜子的年广久,到从一个教师变身为阿里巴巴商业帝国缔造者的马云。不过,虽然道路总是光明的,但其间也充满各种曲折。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包括马云在内的多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在中南海座谈当前经济形势,面对马云“民营企业家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信任”的呼声,李克强直言,“今天把你请来座谈,就代表着我们的信任。对民营企业家,政府不仅信任,还要依靠!”
李克强的讲话,可以从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体现。其首先赋予了非公经济全新的地位,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体现了信任与依靠,也为民营企业扫清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某种程度上看,支付宝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为阿里巴巴而做,毫不夸张地说,它在中国商业信誉的荒芜之地上,开拓出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诚信空间。而且,这不但是一个支付体系,更是一个数据体系。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但可以反映每一个人的诚信,也可以反映出每一个人的需求,对国家的经济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初有人称,支付宝就是金融行业,而金融就是政治。对此,马云的回应是:“如果我不做,将对国家有害,对行业有害。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支付宝,我想都不会想,会在1秒钟内把支付宝全部送给国家。”其间纠结着的民营经济的生命力,企业家的创造力,与无处不在的各种玻璃天花板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新气象,马云预期可获的空间也变得更大。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家民营银行,而阿里金融也很可能依托支付宝占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决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不但是实体经济的根本原则,也是金融市场改革的根本原则,是唯一可行的路径。过去,我们的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不是配置,而是分配,是按照“系统位置”、“行政地位”进行轻重缓急的分配。但是,基于行政体系内部人控制的弊端,以及官员的追求GDP的“私利”,这种配置注定是低效的。其实,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下,要在1982年决定一笔投资,是让时为壮年的乔布斯来做好,还是让时为州长的克林顿来做好?
不可否认,在当下的中国,还存在条块分隔的情况之下的市场碎片化;存在许多妨碍竞争的垄断行为,行政干预行为。随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出,政府简政放权,进行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审批,这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此次三中全会还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这就意味着,随着非公经济的地位提升,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马云的阿里帝国不但可以走得更好,更能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政策下,还可以参与国有企业,用非公经济的效率、企业家的才能,帮助国有资产的增值与发展。
显然,这既是马云的机会,也是整个中国的机会。不过,马云也许还需要更多。2011年马云所遭遇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此前在国内人民币风险投资不发达,通过VIE结构,能够使国内互联网企业完成融资和海外上市。可以说,作为一种制度创新VIE架构将中国互联网与世界接轨,但也正因为这个架构,使支付宝遭遇到合法性的问题,最终为此,马云也付出了惨痛的信誉代价。制度的作用就是带来预期,包括对契约的稳定预期,对未来外部环境的稳定预期。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商业帝国而言,需要的是更长期、更稳定、更开放、更有保障的制度预期。反过来说,对马云而言,这些全部期望都凝结在“民营企业家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信任”当中。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第二篇:《时间简史》与哲学(定稿)
《时间简史》与哲学
歌逍
高中的时候有幸读到《时间简史》,我觉得它不仅是一部科学巨著,而且还是一部哲学巨著。
我是文科生,所以可能对涉及哲学的有关问题比较敏感。比方说,刚开始读《时间简史》的时候,就对书中“时间起点”很不能理解。因为,我认为如果按照唯物主义来讲,不管宇宙存在与否,时间都是存在的,所以这样看来就无所谓“时间起点”之说。
后来,我读了许多页之后,逐渐明白“时间起点”的概念是放在科学这门学科上来说的,因此不能说霍金犯了唯心之义错误。众所周知,科学以严谨著称,几乎每定义一件事物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时间简史》中的“时间起点”是狭义的,是在许多假设的基础上定义的。无疑,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一直都存在,然而那之前的时间对于宇宙来说均无意义,所以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并没有开始。宇宙大爆炸之时正是时间开始之时,即“时间起点”。
《时间简史》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做光锥。光锥说的是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起初接触到这个问题时都不能接受。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自以为凡事物自从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注定要消亡,当然其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是走下坡路的。
现在暂且抛开光锥说法的正确与否,且听我来说一件趣事。你见过青蛙么?你见过青蛙在水中游动的样子么?那么你记得青蛙在水中留下的一圈圈波纹么?其实,如果将平面上一圈圈波纹分解成单个的波纹圈,就会出现一个喇叭状的波纹圈立体。这样你就会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波纹圈越来越大即影响力越来越大,到最后因为波纹圈能量太小以至于不能观测,事实上波纹圈还是存在的。
黑洞,众所周知,因引力无限大而得名,以至于从它旁边经过的光都难逃被吸进去的厄
运。其实,黑洞并非那么黑。如果你将黑洞理解为“黑色的洞”那就犯了主观错误。现象并非真实。即使是依靠哈勃太空望远镜或显微镜观测到的现象也不一定真实。
就说黑洞吧,的确,观测到到的黑洞无一例外都是黑的。其实,黑洞并非那么黑,黑洞的内部可能很亮,以至于胜过太阳的光芒。据科学解释,黑洞在无限制地吸进事物的同时也在释放事物,释放的事物中包括光,因此黑洞内部可能是亮的。光的释放叫做光的逃逸。只不过因为黑洞内部的引力大于斥力,光无法逃逸,所以观测到的黑洞都是黑的。
读过《时间简史》你会发现它不仅是一部科学巨著那么简单,而且还是一部哲学巨著。其实,不只是《时间简史》,几乎所有学科的书目中都渗透着哲学。
第三篇: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演变(定稿)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演变07412312 王兆龙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持有的态度、思想和观念。有四种互相竞争的哲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强烈影响,这些哲学通常被称为生产观念、销售观念、营销观念以及社会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指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市场营销观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随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新的营销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生产观念阶段,产品观念阶段,推销观念阶段,市场营销观念阶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阶段.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产生于工业革命初期,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产品大多是生活、生产必需品,产品供不应求,选择性少,销售不成问题。该观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企业的重心在于大量生产,力求产品标准化,通过降低成本而获利。
2.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出现在生产观念后期,同类产品不只一家生产,消费者开始比较产品质量的差异,愿意出高价购买更优质产品。该观念以品质为中心,企业管理重心在于产品创新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3.销售观念
销售观念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生产大规模发展,产量迅速增加,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逐渐出现某些产品供过于求。该观念以销售为中心,企业的重心在于推销工作,用尽各种推销手段和工具,通过提高销售量而获利,不管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4.市场营销观念
该观念产生于20世纪50~70年代,在买方市场形成后产生的。注重消费者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消费者需求是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及中心,企业的任务在于认清消费者的需求,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开发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
5.社会营销观念
该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出现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新形势下,企业以兼顾顾客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顾客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而开展营销活动。总之,要统筹兼顾三方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
第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读后感受:
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这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大概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对哲学的态度,我的感情很微妙,仿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如那不可触摸的皇冠,它的金光灿烂已在昭示着,是凡人不可侵犯的。哲学,也被人称为所有科学的科学。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心中的神圣感与畏惧感也油然而生。在首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循循教导的是”道“与”德“,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普通人际交往中,也以忠义为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思想的灌输可通过许多的途径,即使大字不识一个,那你总会听说过岳飞的故事吧,岳飞其实此时也成了中国儒学所颂扬的道德的载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认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的。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即使现在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我从某一角度看来,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
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如孔老夫子”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施之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还有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于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之方“。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种关于人生境界的看法,对我们也是大有启示的。只有懂得世上并不是有自
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或者人是”宇宙公民“,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宇宙的好处。我们就会舍弃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去追求”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或者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通过拜读《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受益颇深,因为在很多时候,哲学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一种专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则在见证中国历代哲学派别之间精神通融的同时,将中国哲学做了推广普及。
从大的层面来讲,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她大到可以影响人类,改变世界,建设国家。投射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引领了无产阶级的大革命,彻底地、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从小的层面来说,她必然是我们心灵的指引者、人生的引路人,这即是哲学生活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可以教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舒畅自如。要做事先做人,哲学对此意义重大。正如书中所讲: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而做人,是有限制的。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
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于我们个人而言,清晰的是非观念,明确的荣辱观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厚道的人,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包容别人的过错,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正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怨天尤人,时刻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人处事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进取心,但不强求;力求完美,但不求全责备。
由此看来,哲学的亲切和成熟,是以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姿态出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哲学孕育在我们的头脑中,反映在我们的行动上。
以上是读书所得,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经常学习新知识,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砺。
选取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爱
哲学,尤其是喜爱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正因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说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用心好处。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简单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发奋。能够说,中国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到达了高峰。我们此刻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礼貌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一样。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正因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
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到达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到达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代替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美空出身是什么意思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
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就应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就应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能够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就应不关心哲学,正因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就应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以前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必须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正因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带给了各种各样可供选取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
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联上,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qq姓名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直到这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时一向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坚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但是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务必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带给的最高福分。”期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
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道家贵“自然”;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
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寒假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
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
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通过阅读我还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了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无时不在出事促使着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只有结合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人类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快。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却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
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眼中的学生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之分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这也许就是我开始所说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的原因吧?
最后,为了让我们每个人能够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够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都来关心哲学研究哲学吧!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冯友兰,字芝生,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向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五十多年来,该书一向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
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个性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引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德克-布德的一句话:“我们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真实知识实在是少得可怜。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是汉学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个老子,这个看法,甚至对一般哲学教师来说,恐怕也不为过。”德克-布德向我们反映了关于西方对中国哲学的了解状况。其实,仔细想想,就是许多中国人对自己的哲学的掌握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精深,关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懂得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我不知道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但我觉得现代的中国人过于现实,即使是思想的东西也要求为现实的功利服务。哲学不一样于其它理工科、经济类、医学等学科专业,它不能给人带给现实的物质的东西,不能帮忙人长生不老,也不能帮忙人发财致富,在物质面前,哲学是无用的;哲学只能给我们一种观点,一种有用的观点,人们从这些观点能够寻找那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因此,哲学起的是无用之用。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陈染说过一句话:“想想把自己的大好时光泡在看不见摸不着无本无质的哲学思考中,整个人就像一根泡菜,散发着文化的醇香,却失去了原有生命的新鲜,这是多么可笑。”其实我也觉得这话不无道理,但也并非全然,作为一名作家,陈染是太感性了。读哲固然粗糙乏味,但哲学能够使人聪明,一样能够让人散发理性光芒的知识,它本身就没有造成生命青春的毁灭,反而更能彰显它给生命带来的万古长青。
那么,以下将结合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粗略说墨子的思想,印象中墨子是许多人乐意理解的,他的核心思想“兼爱”,事到如今人们仍然受用不浅。看看他的哲学怎样的,起的又是怎样的作用?
墨子,姓墨名藋,是孔子之后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约生活在公元前479——381年间,墨家便是其创始的流派,他的思想资料主要集中在《墨子》一书中。
在哲学思想上,现代人常常视墨子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崇尚伦理道德建设的儒学人士被称为“儒”,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多来自游侠,喜好武士精神,被称为“俠”或“游侠”。需要强调的是,墨家的“俠”又不一样于一般的游俠,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研究,墨家与当时的其他游侠有两点不一样:首先,其他游侠只是雇用兵,谁雇用,便为谁卖命。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
争效劳。其次,通常的“俠”只是墨家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
作为中国古代两大著名学派,墨家和儒家在一些文化观念、民间仪礼上有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在文化观念上,孔子对古代礼貌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对孔子则持对立的态度。墨子认为,它们都不具备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认为他自己的看法更为适用。在民间仪礼上,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不信有鬼神,墨家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和祭祀所采取的繁文缛节。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岭南一带客家人的一些民风民俗,客家人个性注重丧葬和祭祀,不仅仅在死者安葬之前需要举办几天的丧礼,还要为死者守夜、洗浴、更衣等等活动,丧礼完毕之后,死者的子女及其后裔还要守孝,准备来年举行的二次葬等。他们之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不是正因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这与墨家的观点并无多大出入,也是一种兼爱的表现。
在美学上,墨子又是孔子的反对者,真是冤家路窄,相逢狭路,分外眼红。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修养,要从《诗》开始,要用乐来完成,孔子又认为,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而墨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于他提出的“非乐”的主张,主要是反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是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从理性的角度看,墨子是偏激的,他有深邃的洞察潜质,但
是他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盲目否定文采美饰,说明墨子他还不了解审美和艺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用心的作用。
我们前面说过了,墨子的核心思想乃是“兼爱”,也是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一种自然延伸。研究中国先秦哲学的人都一致认为,儒生来自社会上层或中层阶级,俠则更多来自下层阶级,本人认为这使墨家思想难免包内含朴素的农民思想色彩和游侠义气风度。墨子提倡“兼爱”,主张“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主张天下所有的人不分高下,彼此相爱。爱就要淋漓尽致地去爱,在爱自己时,要延伸到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时,要延伸到爱他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以致爱所有的人,构建一个充满爱的完美的人世间。
当我们被墨子“兼爱”的博大胸怀所感动时,实质上墨子也是在为后人带给一个处世为人的道理。墨子说,仁人以利世除害为宗旨,实行兼爱是济世利人的唯一道路,人唯有实行兼爱才是一个仁人。而照以我们的现代社会,爱变得遥远,许多东西都被异化成为一种工具,或者是人宣泄的对象。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刚刚告别一切领域都缩减为政治的年代,一个新的缩减漩涡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漩涡中,感情缩减为性,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联……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
成了当下的官能感受。”爱似乎变得更功利狭小了,不再单纯,我们生活在这个需要单纯单纯却很少的时代,或许回归单纯才是兼爱的最佳归宿。
现实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认真思量。正如鲁迅先生所透析的中国人的本性,中国人喜爱凑热闹胜过热闹本身。记得几年前一报刊刊登的一则新闻:湖南某市有一男子站在楼顶欲寻极端,楼下聚集着一群围观“看好戏”的人们,围观群众中时不时有人向那男子喊话:“喂!跳啊,快跳啊,怎样不跳!”“兄弟,要解决就爽快一点,我在这等的不耐烦了”……那男子在气急败坏之下往楼下的人群抛砖头,然后耸身一跃,骤然遍地红花。还有一个例子是,XX年美国惨遭劫机袭击,伤亡惨重,在我身边感受最深的是人们打着“v”型手势沸腾叫好,人们沉浸在幸灾乐祸的狂欢中。像这样的例子能够拿出很多。我不禁要问,一个社会到了连大学教授极力要求制定“见死不救罪”时,作为一个人,对他身边这个充满畸形意识的社会里,是否有过一点点人性关怀的色彩呢?在我们每个鲜活的人眼中,所谓的“兼爱”,就是这样的吗?
构建和谐社会在必须好处上也是提倡兼爱,只有大众都有这么一种意识,爱他人如爱自己,怜悯他人如怜悯自己。那么,这个社会才算是和谐的、兼爱的!
第五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