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学后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创新,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我们公共必修课中的一部分,而且高中期间也有过初步学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怀着敬仰之情去在此学习这门学问。所幸,我得到了一些体会。
对于在21世纪成长着的青年来说,谈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似乎已经是在重温上世纪的话题,再现一种“过时的梦幻”。然而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在亲身体味着父辈、祖辈所没有享受过得物质财富带来的适意的同时,精神方面的问题一点也没有随之减少。激情和活力、希望和憧憬,同时伴随着的是迷茫困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声称“拒绝深刻”、“跟着感觉走”,只不过是可以舒缓一下激烈对抗中的紧张情绪,长期以往,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会感到虚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极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分辨真理与谬误、现象与本质;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使我们受益无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是我们来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工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去认识客观世界,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不应该沉溺于网络与游戏,沉溺于电影与电视,沉溺于卿卿我我,而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为于社会,有为于祖国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二篇:马云哲学语录
受不了你啦@马云哲学语录:【交谈的技巧】 // @社交潜规则:【交谈的技巧】1.与聪明的人谈话,要依靠广博的知识;2.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要善于雄辨;3.与善辨的人谈话,要简明扼要;4.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要宏大的气势;5.与富有的人谈话,要高屋建瓴;6.与贫究的人谈话,要尊重其人格;7.与卑微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
@名人名言博览:【做人要有心机】
1、做人不能太单纯,适度伪装自己。
2、凡事留余地,,要留退路。
3、话不说绝,口无遮拦难成大事。
4、成熟而不世故。
5、心态好,想得开活得不累。
6、没事不惹事,来事不怕事。
7、不可少礼仪与礼物。
8、人在江湖飘, 防挨朋友刀。
9、偶尔“势利眼” 寻可靠伙伴。
10、放下面子来做人。
@名人名言博览:转发微博 // @杨澜心语:【生活禅】1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是智慧。2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3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4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6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7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
@马云哲学语录:【年轻人必须思考的4大问题】 // @社交潜规则:【年轻人必须思考的4大问题】
1、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
2、什么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
3、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
4、傻瓜用嘴讲话,聪明人用脑袋讲话,智慧者用心
@名人名言博览:转发微博 // @名人名言博览:【成功者具备的六个特质】
1、强烈的成功欲望。
2、极强的学习能力。
3、明确详细的计划。
4、积极的心理暗示。5。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合作力。
6、坚持不懈,永不放弃。http://ww1.sinaimg.cn/large/8b9f2c5cjw1e2f8qprb5jj.jpg @马云哲学语录:穷不一定思变,应该是思富思变。// @励志精彩语录:【励志语录】
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4、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5、穷不一定思变,应该是思富思变。
@如意香菇谢梅格:生活的意义是有一群彼此照应的朋友。在相聚的时候,大笑;在分开的时候,挂念;在别人面前,有彼此才知道的典故和笑话;在无聊的时候,可以找到发短信的人。即使有一天终究要散落天涯。可是曾经,生命交汇过;光芒万丈过;为彼此的委屈伤心过;在悲伤的时候,忍住伤心,灿烂的微笑。
——.布莱恩特 低头不是认输,是要看清自己的路;仰头不是骄傲,是要看见自己的天空。
第三篇:政治马原哲学篇
一、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
1.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反映人的实践水平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限制生产轰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2.原因:人与自然的矛盾源自实践方式不当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造成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的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方法:转变实践方式遵循自然规律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界的活动属于物质运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质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4.意义:正确的实践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
1.万事万物有联系,客观世界是整体(原理)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来奶昔的一个成分或环节。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总特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但统一的物质世界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数不清的层次和要素,它们之间持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这种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是“联系”。联系实质上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体现。
2.联系观点来分析,自然社会与经济(分析)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社会、自
然环境的三重制约,这三重制约是相互联系着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联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有可能带来环境生态压力。处理失当则恶性循环,导致生态失衡,从而造成三重困境,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3.生态文明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意义)③人类走入三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自身。
在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上,只见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发展,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只见人类社会,忽视自然环境,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无法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承载力的相互协调,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找到了走入困境的原因,也就明确了摆脱困境的出路,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协调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补:最美人物 正能量 ①万事万物有联系,相互作用鼓正气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只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把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点,需要在运动变化的多样性中看到总体的方向性,需要在事物的量变中看到质变。要从“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看到正能量传递,看到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最美风景,形成好人好报正效应,唱响中华民族正气歌。
②新生事物不可拒,社会进步势所趋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指由世界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历史趋势。与旧事物相比,新事物在形式上更高级,内容上更丰富。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先进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在社会变更发展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对于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认识的实质:方法论意义 万物有矛盾,对立又统一 二者性相反,却是同根基 只见一方面,片面单打一 二者皆把握,具体做分析 思维有规律,万能解难题
四、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
矛盾的基本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双方统一,形成关系(从结构角度)b、相互吸取,相互利用(从机制角度)c、相互贯通,构成发展(从结果角度)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促进量变实现质变; 同一斗争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补: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 外因有作用,必经内因起
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矛盾处处在,矛盾时时有
矛盾特殊性——不同矛盾有差异,不同阶段有区别;不同方面有特点,解决形式有多种
六、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①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之间分主次 矛盾内部分方面 ②两点论重点论原理
一物有两点,不可持一端 两点抓重点,不可等量观
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原理
⑴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要性
感性有局限,理性方全面;若要见本质,飞跃必实现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既有可靠性,也有局限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全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过程
现象引感觉,反复生突变;飞跃出理性;本质脑中现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只是看到现象,事物的片面,在头脑中形成印象级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感性认识阶段,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某些东西会反复多次引起感觉和印象,这就会使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呈现出来。达到一定程度,认识就会发生一个突变,即飞跃,产生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感性材料尽量获,丰富真实感受多;抽象思维充分用;去粗取精来概括
a、尽量获取理性材料通过直接观察和亲身感受,接触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充分地获取丰富而真实的原始资料,在现象的重复中深化认识,吧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b、充分运用抽象思维在获取大量丰富现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取舍印证,对原始材料进行梳理概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入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草能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八、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梅兰芳题)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总是难免的”?
人皆有过非圣贤,矛盾存于主客间;真理谬误皆认识,主客相符来判断
任何人都有可能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在于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真理与谬误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同样基于主管和客观的矛盾,二者的根本区别也全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
2)梅兰芳为什么能“吧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a、真理谬误本同源,范围调整可转换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在客观上,正确和错误,即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错误,都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是范围或过程上的转化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亦然。梅兰芳的表演违背客观实际导致了失误,而他随机应变,把“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通过这个调整,使主客观相违背转化为新的主客观相符合。
b、杰出主体非等闲,败中取胜成经典
梅兰芳败中取胜,“错成经典”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主题。错误转化为正确,谬误转化为真理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的条件。梅兰芳不是普通演员,而是京剧表演大师,深谙京剧艺术精髓,洞悉舞台表演规律,具有非同一般的主体水平,因此在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出极为高超的主体能力。所以,不但可以化险为夷,而且能够败中取胜,“错成经典”,化腐朽为神奇。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失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自如应对开放性,理论解答相一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由于主客观矛盾的普遍性,在认识和实践中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本身相伴而生,它们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错误可以向正确转化,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问题不在于是否出现错误和失败,而是在于怎样对待它。
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原理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有本性主客相符合 若只持一端真伪无从验 实践是桥梁恰将主客联 主观变客观结果验开端 逻辑作补充标准唯实践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验真理绝对不可翻 真理有过程相对见发展
十、价值评价的原理 道旁梨
价值有用是个宝
第一,从价值范畴看,“道旁梨该不该摘”正是一个价值问题。价值是指客体对于 主体的有用性。本题中,梨是客体,许衡等人是主体。再天热口渴难耐时,梨有止渴的 效用,因此,是有价值的客体。
客观属性东西好 主体需要用得着
第二,从价值特性看,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在一个现实的价值关系 中,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价值关系不能成立。题目中的“道旁梨”显然具备了价值 的客观性,故“众人争相摘梨解渴”,但“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这是因为许衡不具有摘的’“道旁梨”的主体性。
价值评价角度怪 客观却比主观赖 评价对象是关系 主体好恶来统帅
第三,从价值评价来看,价值评价不同于真理标准,评价对象并不是客观本身,而 是客体有用性对主体的意义。价值评价的主要依据并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主体的价值取 向。因此,价值观的不同,限时出主题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层面。许衡与同行众人面对道 旁梨该不该摘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了这一点。正视客观性坚守主体性
第四,关键在于如何解读“梨无主”而“心有主”,并由此导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所谓“梨无主”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梨所具有的客体属性,所谓“心有主”是指作为价 值主体的人所确立的价值标准。许衡作为价值主体的值得称道之处正是在于,面对众人 都争相吃梨解渴,他却不为所动,坚守“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的价值信念。正视 客观性,坚守主观性,超越自我价值,尊重社会价值,正确地处理了价值的客观性和主 体性的关系,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史纲》和《毛中特》人物及著作和重要观点
疯狂的石头石磊 发布于2014年10月1日 21:49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2、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4、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5、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6、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7、冯桂芬: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奕、曾国藩、左宗棠。他们主张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9、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第一、向皇帝上书。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编写《变法通议》;谭嗣同编写《仁学》。第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德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第四、办学会。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第五、设学堂。重要的学堂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第六、办报纸。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0、革命派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1、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2、蔡和森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3、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丧失了革命的有利时机。
1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代表,提出“毕其功于一役”、“一次革命论”、“搞无间断的革命”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丧失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5、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第一、萌芽时期著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1)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2)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第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
(3)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1937年7月至8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2)1938年5月至6月《论持久战》:第一、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第二、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三、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3)1938年11月《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5)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科学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第一次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6)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主要著作: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7)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8)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第一次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第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一)解放战争时期
(1)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④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2)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敌人,第一次有了“三大对象、三座大山、三大敌人”的说法。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4)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提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第二、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三、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第四、文化建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第二、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四、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7、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8、周恩来: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9、刘少奇:1945年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
20、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1、江泽民: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胡锦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3、习近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四篇:马哲学习心得体会
马哲学习心得
摘要: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列宁
关键词: 发展 辩证法 实践 道德教育 在本学期开设了选修课---马哲,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指导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而且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进行了指导与说明,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极具现实意义;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话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学着通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了解到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
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大的进步,那么请鼓励他,让他再接再厉,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学生多一分赏识,多一分鼓励,信心也就多一分,动力也就多一分。很自然的,如果一个老师对平时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偶然的突出充满怀疑,通过一些言语嘲讽、挖苦,那可想而知,对于这个学生无论从生活交往、学习还是自尊心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和耻辱。这种想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完全相背道而驰;同时也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否定和挑衅。
东方古代的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和西方马哲就这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理无国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维。
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凉皮儿。晴天时,老太太愁眉不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啊!雨天了,老太太泪水涟涟,卖凉皮的女儿赚不到钱啊!邻居知道了,就劝老太太:你真有福气,晴天时,卖凉皮的女儿赚大钱;雨天时,卖伞的女儿生意兴隆。从此,老太太的脸上写满幸福。
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物体,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走向十字路口,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走左边的好处,坏处。走右边的好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当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就像在股市一路盈利,此时急需冷静反省一样,这样就不使自己赢的不明不白。
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呢?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况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山的青草比脚下的绿”这样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阻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
三、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大多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确实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有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着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
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 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这就像要学会游泳就要下河,要成为下一个巴菲特就要到风险重重地股市接受洗礼。闭门造车是成不了大事的。
与此同时,在这学期的上课过程中,老师还从侧面亦或是正面都对我们讲述了现当代社会的一些有趣的话题,以及全球性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老师给我们讲解与说明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使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与不完善,马勤学副教授在他的《学校道德教育新论》中提到,“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到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可见道德教育无论在大的社会还是学校这一个小的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明白了,之所以提倡道德教育完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在以往传统教育之中加入一些我们以往的教育中所没有用到的亦或者是缺失的教学方式。道德教育我认为在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相对的进行人性化的方式。
再者,对于现在所面临情况,我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高的,因此,不管是好的习惯还是错误的行为,如果被小孩子掌握或者产生好奇心,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会把这些习惯学会,如果是这样,那将会对这个孩子的未来产生特别严重的影响。通俗的说,就是从小进行道德教育,就好比当一个小孩子在无意之中学会了骂人的话,那么作为大人或者老师应该及时的将其提出来,并告诉他这是错误的,在这个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意识,他就会改变这种行为,所以说小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对于我们现在在校的大学生来说,道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以往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道德教育也要在大中学进行。
当然,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总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对我们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 《学校道德教育新论》马勤学 《教育学基础》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第五篇: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通用版本08.6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ByBNU灬没没
(做斜线处理仅作复习参考,可选择不答,仅仅是个人建议)
所有页码都是按新教材写的,内容也是新教材中的,可能与旧教材有差异,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2-16)
答:(那堆首先其次什么的应该可以不答)
①(最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④(基本方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哲学的基本问题。(P25)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P26-28)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P37-41)
BNU灬没没制作蛋蛋网发行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注:此题书中没有完整地或者说没有比较明显地给出答案(没记笔记的后果),所以我百度了下,在百度百科中出了结果,推荐大家记忆百度中给出的答案。
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2941.htm
答:
书中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㈠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机器互相关系
㈢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机器相互转化
㈣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百度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6-58)
答:
1)认识和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有: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真理的属性。(P64-65)
答: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都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
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价值及其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7. 价值及其特性。(P70-72)
答: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每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
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
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
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8.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8-29)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86-87)
注:此题,书中写的比较散,所以我引用了高中内容概括下(绝对不是我背的),同时还给出书中的内容。推荐高中内容和练习答案......刚找到一份练习题......里面有这题......答案附上......答:
书中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
观反映。
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
赖性。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偶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高中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练习答案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上届建筑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0.社会基本矛盾。(P89-96)
答: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偶能动的反作用
(就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心反作用于生产力。
就过程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基本相对稳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 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意义。(曾经的作业,归纳性太强了,本人水平有限,不敢误人子弟)
(本人水平有限,希望有错误大家能指出,一起分享,祝大家考试一帆风顺)
2008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