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时间:2019-05-12 07: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第一篇: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之读后所感

其实真正接触哲学这一词是在初一的时候,记得那是第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哲学是什么?那时的我们很懵懂,压根不知道有哲学这一词。后来通过上政治的哲学一课才渐渐懂得了一点点,原来简言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到后来老师又叫看《中国哲学概论》,更是对“哲学”一词有了更理性更感性的认识。

那么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呢?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哲学又有“三史六论”之说史分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分为: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论,价值哲学,哲学总论。下面我主要从认识论和价值哲学这两方面谈谈我读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说说认识论。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每个人从出生到死,每一天都在不断认识不断思考,看待人和事物的见解也日益变化,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一个人形成的认识论。其是一个方向,一个标杆。它决定着一个人在今后锝人生中对一个人以及一件事的评论及所做的决定。而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来是极其重要的。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再来谈谈价值哲学。价值观是人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影响决定着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人的一生。价值观在人生中就好像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这就是哲学教给人的智慧!

第二篇:《中国大历史》之读后所感

《中国大历史》之读后所感

去年一次公司例会上,余主任曾提到过10本书,其中有一本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早就略有耳闻,也数次在街边书摊见到,一直以为是一本类似于《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历史传记。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看到《中国的大历史》,作者就是《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粗看目录和书序,发现有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作者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可谓精炼而独到,索性在《万历十五年》之前先看了这本《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先生所叙之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国的历史长河,创史家之先例。且自始自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为何中国文明的发展中未能衍生出资本主义经济?而其将关注点放在了“财税制度”上。众所周知,黄仁宇是明史专家,其中明朝的财税制度更加是其研究重点,也许其遵循“大历史”的研究角度,以小见大,从明朝的财税制度看见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顽疾所在。

纵观《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从夏商周开始,洋洋洒洒阐述了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涉及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战役、艺术思想等等方面,而作者更为重点着眼的则是——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继而形成百年不变的官僚体系,而维系上下级的管理规则,则是一种以儒家为基础、几经修正的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此种统治形态,历经千秋的朝代更迭(现代中国除外)未曾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此种统治形态,产生于夏,基本形成于宋,而极致于明。用黄仁宇先生的一句形象而通俗的话来说则是“潜水艇夹心面包”。上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农民,两者都混同一致,缺乏个别色彩,其当中的事物则为“文化精华”。

这种体系的维持之久让人惊讶,可以这么说,统治阶级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两千年以来都是以自耕农所缴纳的税收为主。经济形态决定上层建筑体系,这就决定,统治庞大农民阶级的官僚体系的形成是必然的结果。为何这种政治经济模式能长久地代代更迭而没有本质地变化,或者说,在这样的层层级别之下,为何作为最低层的农民,却心甘情愿地被“奴役”了几千年(虽然当中的无数次农民起义,要不就是不成气候,要不就是充当了朝代更迭的工具)?作者在此提出了“数目字管理”这一关键词。所谓“数目字管理”,其实通俗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即为全国的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而政府则是在市场中作为秩序的维护者。用黄仁宇先生的话来说,即为上层建筑通过对市场价格及其货币流通的统计数字为据,调节全国的经济生产运行状况,并以征税以及预决算财政来调控经济运行,继以制定法律法规来维护及规范市场秩序。作者认为,由于层层官僚体系构成的严谨与祖先崇拜情结普遍存在,决策层主动改变体制的根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施行“数目字管理”的方案也变得不可能。

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无疑是要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改变自身的政治体制,与统治方法,别说这有悖于常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农耕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基础,整个封建王朝实际上对庞大的农民阶层的统治,夹于中间的商人其作用则是微乎其微了;再者,两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地凝结在整个国家精神当中,儒家思想的“重农抑商”观点也是严重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历史发展至今,偶然性不乏其中,但这里面的必然性是昭然若揭的。

第三篇: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

概论

一、中国哲学基本线索与内容

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部分;中国哲学最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中国哲学中的中国指“传统中国”-现存在于台湾,现代的中国是西化了的中国;中国本土哲学:儒、道)

2、线索

△起点: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以“六经”为代表

(伏羲、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建;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六经浅说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 1 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 2 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 △先秦哲学(诸子学):(BC771-BC221,特指春秋战国,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简介

中国奴隶社会以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

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

萌芽时期

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

诸子前哲学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诸子哲学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主要派别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子思)、大学(荀子)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4 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先秦思想的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殷周之际。对这次转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致认为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我以为,这是一场宗教批判运动。其实质,是摆脱传统宗教,开创人文精神。这不是宗教内部的变化,而是以人文取代宗教的过程。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深层面的思想根源,应该归之于祖先崇拜。一方面,在先民的观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过祖先神来传达的,而祖先神当然首先要保佑本族类,这使天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另一方面,祖先神这个中介,拉近了人与天帝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们比较容易地对天命发生怀疑并进而肯定人的价值。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由此看来,中国哲学史的开端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过去,胡适先生从老子写起,冯友兰先生从孔子写起,影响很大。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文王、周公写起。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先秦时期,儒家侧重于伦理说教,道家侧重于哲学探讨,这已成定论了。

但简本《老子》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这一成说。尽管简本《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却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论语》相似。此外,这部《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论语》相合。这就是说,侧重伦理价值、风格古朴是当时哲学的共同特点。然而,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对天 5 道、心性等深层问题的侧重。其风格也随之由古朴转向高远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后学、孟子,还是道家的太史儋、关尹,抑或隐逸家的庄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侧重天道、心性问题,风格玄奥,是战国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哲学,更加抽象了,或者说哲学意味更浓了。这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从古朴、简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对简本、今本《老子》时代和作者的推断。先秦哲学这种转向的转折点就是孔子晚年所创建的易学。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伦而鲜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学基本上是一种天道之学。

而战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填补并深入、广泛地挖掘了介于人伦与天道之间的心性这个环节。仅此一点,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评价。

历史地位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西汉前期,以黄老之学为尊,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2000多年来封建主义的主导思想。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作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

董仲舒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是首先变朴学为西汉经学的大师,了解 6 了他的学说,也就了解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本质。下面叙述的今文经学的盛况,也就是这种本质的盛况。

汉武帝时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后来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三家,《诗经》分三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共十四家。称为五经十四博士。

凡是博士教弟子的经书,都是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的,因此叫做今(汉)文(字)经。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是一种迷信的、烦琐的、穿凿附会很少有学术价值的学问。朝廷指定它作为士人求仕的道路,以便有效地控制士人,使他们戴着空虚昏暗的头脑,在利禄的道路上一辈又一辈地追求下去。

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

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写的经书叫做古文经。传授古文经的学说叫做古文经学。它的特点是:

(一)保持朴学的传统,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与烦琐的今文经学趋向不同。

(二)迷信成分极少或排斥迷信,与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趋向不同。

(三)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在政治上主张复古,与迎合世务的博士学——今文经学趋向不同。还有一个特点是两种经学相同的,那就是都缺乏进步性的思想。自然,古文经学在反对迷信这一点上,比起今文经学来,到底还是进步一些,东汉王充、南朝范缜的学说就是以古文经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魏晋玄学:(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再现)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 7 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参考书目:《世说新语》、《论药、酒、文学的关系》

△隋唐佛学:佛教于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本土化佛教(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

△宋明理学:(儒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源于唐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韩愈倡导读大学,李翺倡导读中庸;共同倡导读大学;宋五大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理学的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概述

然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 8 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 9 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从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主条目:程朱理学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 10 合流而盛于清代。

△现代新儒学:(宋明理学与西方哲学融合形成的哲学形态)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参考书目:《中国哲学五十年》、《现代新儒学概述》

现代新儒学的自我定位:儒学的第三期

儒学的三期(牟宗三提出): 第一期:先秦至东汉末年

第二期:宋明理学,重点是“内圣”

第三期:现代新儒学,重点是从儒学的内在目的性开出“新外王”,即科学和民主。基本框架是“内圣而开出新外王”

“新儒学”的概念原来指相对于孔孟“原儒”的宋明理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代:

第一代:文化保守 梁漱溟(“新孔学”)熊十力(新唯识论—由内圣而新外王《破唯实论》)

第二代:融合中西方 冯友兰(新理学—客观唯心主义,“极高明而道中庸”)贺麟(新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代:反本开新 港台及海外新儒学

基地-香港新亚研究所 徐复观 方东美 刘述先 杜维明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四君子”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合撰,海外当代新儒学的思想大纲

第三代之后发展多元化 大陆新儒学-蒋庆(政治哲学)陈明(佛儒复兴)现代新儒学的四大论题 1.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

2.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3.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内涵

4.直觉思维方式。要超越逻辑,扫除概念,排斥分析

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史纲》(冯天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中国哲学史》《新理学》(冯友兰)、《新唯识论》(熊十力)、《传习录》、《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老子》《庄子》(陈鼓应)、《孟子》(钱穆)、《金刚经、坛经、心经》

第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人文学院10历史1班黄敏华101220002

4一说起哲学,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对“哲学”产生距离感与枯燥感,所以我刚看到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心里会认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籍,千篇一律的讲述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等等,不禁产生了无趣的心态。但看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可能是我对中国哲学思想了解不够,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比较难以理解,读到一些地方的确是读不下去,难以理解。与此同时,我对道家思想的兴趣甚浓,先秦道家在诸子百家中独具特色,既重视从人的观点出发,以自然为本位来探求人以外的对象世界,致使其卓越的宇宙本位论一枝独秀,更直接把人作为考察对象,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解释人,并从而把握和确定人在宇宙自然和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而道家杰出代表是老子和庄子,对于我而言,我更欣赏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思想较为系统全面,可以完整地归纳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直到当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殷商、西周、春秋以来的天人观逐渐打破宗教迷信的禁锢,转向了对于人的重视。而在春秋末期,朴素唯物的自然观虽然仍和天人感应、宗教迷信思想交织在一起,但重人轻天思想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老子借有当时流行的“天道”一词,改造发展为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用来指永恒的、循环运动着的宇宙本体。老子将人的代表“王”与“道”、“天”、“地”并列,认为“城中有四大,而王句其一焉”,在我看来,老子是认为“王”与“道”、“天”、“地”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无疑是重视人的地位。因此,冯世兰先生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是第一人把人提升到突出的重要地位,他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了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功绩。”

老子看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而且,老子也认识到对立面双方都存在着向相反的一面转化的可能,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就有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有名说法。正由于“反者道之动”,所以老子一方面主张“知足”、“知止”,“知其雄,守其雌”,以尽力避免物极必反的后果;在另一方面则有主张利用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规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先朝与其相反的方向努力。

这是老子归纳的自然法则。因此,《道德经》中出现了许多体现这种法则的话,如“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等等。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话,只要懂得了自然的根本法则,就知道它们并不是矛盾。只是人们不懂得自然法则,就觉得它们难以理解。因此,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本质上,老子希望人们遵循“道”,尊重客观规律。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个限度,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任意妄为,一切以“道”为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人们听自然的话,按照自然行事。

老子的天人观表面上看起来是消极的,要人无为,要人顺从自然,但在我看来并非消极的。事实上,老子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遵循着宇宙发展过程,效法天道,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普遍得到健康发展。从“无为”到“无不为”,使人始终掌握主动权。老子很重视人,尤其强调圣人的作用,因为圣人懂得驾驭利用自然,而不是作为自然的附属物。老子的天人观剔除了其中对神的迷信,强调顺应效法自然,提出子把握利用自然规律的卓越思想,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作为“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

二、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性”一词,但确实有着较为系统的人性论思想。

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指能力和品德,而老子在这里把“德”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顺乎自然的范围,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力求平易朴实。“朴”和“德”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朴”和“德”也是“道”的一个存在形式,而“道”是它们追求的方向。因此,老子认为,人要循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简朴。

与此同时,老子蔑视儒家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人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在《道德经》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按照道家的看法,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会尽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我的欲望是难以轻易满足的,但当人力满足无穷的欲望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说:“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的由来。

无知无欲被老子视为是人的朴素本性。他主张顺从自然,强调恢复人的朴素本性。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能“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常德”就是“抱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要人们返朴归真,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和强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会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为了引导人们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子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关键在于宽容、效法自然。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

在为人处事方面,老子认为“不自见,故明;不白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根据所强调的“不自

是、不自伐”和“不求全”的为人处事准则,老子是这样的回答的:“知止所以不殆”和“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我的理解,老子是要人们拥有温和、谦虚、知足的品质。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自是、不自伐、不求全的状态。对此,老子认为,能有“无为”、“不争”的美德,便是“善人”,就能得到天道的帮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对于不善的人呢?老子则主张宽容大量,“抱怨以德”。他认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的对象,虽然自以为明智,其实是糊涂。所以,老子主张,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老子具有教育、挽救和改变不善之人的信心,所以,他既反对轻率地对外用兵,更反对向民众施用暴力。

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在老子的政治主张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色。老子认为,政治宽宏,人民距淳朴忠诚;政治苛严,人民就抱怨不满。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现实社会中的事情,常与自然天道相违背。统治者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因而难以统治;人民之所以会用生命去冒险反抗,就是因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的欲望太强烈。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老子的名言。到了人民不怕统治者威力的时候,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出现了。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人民的谋生之道,以免物极必反,大难临头。老子站在通知阶层立场上,同情民众疾苦,恳求统治者明白世事纷繁、种种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世事将自然取得成就。

最后,老子提出了要实行“愚民”政治的结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愚之。”老子这里说的“愚”,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淳朴之心,返璞归真。“愚民”是使民心归于纯真。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也同样是要“愚”的,但与我们理解中的“愚”是不一样的,统治者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是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这种大智不是自然决定的,而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老子的“愚民”和后世所说的愚弄民众或使民众愚昧盲从那样的“愚民”,因为老子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性不是提高的而是堕落,失却本真而多诈伪,所以要提倡人民回到过去,像成人返回婴孩、赤子。但是,在我看来,老子面对着伴随文明进步而产生的混乱现象,感到束手无策,却终于选择了倒退的政治措施。但按照老子的思维逻辑,也许还会认为这样是以退为进。

道家讲求顺从自然,主张驾驭利用自然,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大飞跃,其对于全人类思想文化的贡献。道家在哲学上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具有否定传统鬼神宗教的进步意义;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而且有时还充满机智无畏的叛逆精神。道家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其重视生命、主张自由平等的富有人道主义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悠远影响。

第五篇:中国哲学概论超星尔雅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一)秦汉时期,中国哲学称为: A、哲学 B、义理之学 C、道术之学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 “科学不在远,就在猪圈旁。”这句话出自: A、朱自清 B、萧红 C、季羡林 D、郭沫若 正确答案: D 3 哲学中的“哲”是什么意思? A、哲理 B、学问 C、明智 D、智慧

正确答案: C 4 “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出自()A、《素问·上古天真论》 B、《荀子·哀公》 C、《汉书·张世安传》 D、《庄子·天下》 正确答案: C 5 哲学是论涉()的学科 A、思维智慧 B、人文情怀 C、物体法则 D、历史事实 正确答案: A 6()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正确答案: D 7 班固认为张安世具有使专精神。正确答案:√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种类。正确答案:√宋明时期我国哲学叫义理之学 正确答案:√“哲学”一词历来就有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二)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的哲学家是: A、王夫之 B、董仲舒 C、顾炎武 D、李贽

正确答案: A 2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中的“伐”是指: A、军阀 B、阀门 C、进攻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 “外无劳形之事,内无思想之患”出自: A、老子 B、道德经 C、周易

D、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 D 4 “杨柳岸晓风残月”属于()A、塞外诗 B、思乡诗 C、山水诗 D、送别诗 正确答案: C 5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A、《庄子·天下》

B、《素问·上古天真论》 C、《荀子·哀公》 D、《荀子·解蔽》 正确答案: A 6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论》 B、《黄帝内经》 C、《金匮要略》 D、《温病条辨》 正确答案: B 7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出自《荀子》。正确答案:√穷理尽性出自《庄子》。正确答案:×中国文化曾经把心意当做道德的尺度 正确答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的“穷”是贫穷的意思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三)下列不属于南宋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是: A、朱熹 B、程颢 C、程颐 D、王安石 正确答案: D 2 王安石是()的宰相 A、唐朝 B、南宋 C、北宋 D、元朝

正确答案: C 3()不是宋代的理学家 A、朱熹 B、程颢 C、程颐 D、王阳明 正确答案: D 4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 A、思维的习惯 B、渊博的知识 C、高尚的情操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5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是谁的名言?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夫之 正确答案: C 6()用“道”来作为生成世界万物的母体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孟子

正确答案: A 7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在强调生命易逝。正确答案:×宋代理学家的“二程”指程颢、程颐。()正确答案:√“朝闻道,夕死可矣”是道家思想的“道” 正确答案:× 10 艺术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构造而成的意象世界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四)下列关于汉语描述“理性”的概念错误的是: A、事物法则之“理”

B、世界万物的本源之“理” C、人际社会生活的“理性”

D、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正确答案: D 2 歙砚出自哪个省份? A、广东 B、福建 C、安徽 D、浙江

正确答案: C 3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是: A、商汤 B、商宣 C、商纣 D、商敬

正确答案: C 4 帝辛是()最后一任君主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正确答案: B 5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正确答案: D 6()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 A、艺术 B、文学 C、化学 D、哲学

正确答案: C 7 中国哲学是论述中华民族理性智慧的思维之学。正确答案:√寿山石是广东有名的章石。正确答案:×《论语》为中文“哲学”概念的名称奠定了语言基础 正确答案:×《墨子·所染》中用染布来比附国家政治善恶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五)下列人物中,认为“道”是世界本体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关于义理之学描述正确的是: A、论究言论文章及其内容道理的学问 B、普遍皆宜的学术道理

C、讲求经义与探究明理的学问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3 中国学术界中“哲学”一词源于: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韩国

正确答案: C 4()不是“道术之学”的代表人物 A、老子 B、孔子 C、朱熹 D、庄子

正确答案: C 5 范成大是我国()著名诗人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正确答案: C 6 “哲学”一词是黄宗宪从()引介到中国学术界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正确答案: D 7 18世纪时,哲学就已经成为了一级学科。正确答案:×汉代司马迁认为,聪明就是参前视远、知事穷理。正确答案:√事物及人的价值是由对立面规定的 正确答案:√老子和孔子的“道”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一)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是: A、蒙昧期 B、制度期 C、野蛮期 D、文明期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关于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 B、建立在文化创造活动基础上 C、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联合体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3 中国哲学肇端的形式是: A、战争夺权 B、神话传奇

C、关乎天文,关乎人文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4 中国哲学发端于()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正确答案: A 5 半坡遗址是()文化的代表 A、老官台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正确答案: B 6()不是摩尔根提出的人类社会的阶段 A、蒙昧期 B、野蛮期 C、过渡期 D、文明期 正确答案: C 7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正确答案:√中国哲学思想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发端的。正确答案:ד社”在我国古代是土地神的意思 正确答案:√黄帝生活在旧石器晚期时代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二)1 下列关于“四民”分工描述错误的是: A、贵族 B、士 C、农 D、商

正确答案: A 2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 A、老子 B、大学 C、周易 D、中庸

正确答案: C 3 下列关于哲学思想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各民族成员的观念自觉与思想意识而形成的 B、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是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4 “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出自()A、《论语》 B、《道德经》 C、《周易》 D、《尚书》 正确答案: C 5 人的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 B 6 “四民”分工中不包括()A、士 B、农 C、工 D、庶

正确答案: D 7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历史生活里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正确答案:√思想是社会人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正确答案:×哲学思想在民族成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创造中形成 正确答案:√“观乎天文”中的“天文”是指天文气象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三)下列不属于周代官置中六官的是: A、天官 B、地官 C、春官 D、风官

正确答案: D 2 黄帝用什么来命名国家官员的名称? A、动物名称 B、植物名称 C、云彩名称 D、地名

正确答案: C 3 下列不属于黄帝开创中华文化的是: A、修养德行 B、探索自然现象 C、振兴兵力

D、大力发展宗教 正确答案: D 4 轩辕指的是()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伏羲

正确答案: C 5()提出“聪则参前视远,明则知事穷理” A、范仲淹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迁 正确答案: D 6()不是黄帝开创中国文化的内容 A、广泛外交 B、修养德行 C、振兴兵力

D、探索自然现象 正确答案: A 7 犬和狗属于同一成长阶段。正确答案:×黄帝导向初民,开创了中华文化。正确答案:√“观乎天文,观乎人文”中的“观”是参观、观看的意思 正确答案:ד治五气,艺五种”中的“艺”是培植之意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四)下列不属于“三皇”的是: A、伏羲 B、神农 C、黄帝 D、秦始皇 正确答案: D 2 作梁是下列哪种谷物的别称? A、水稻 B、小米 C、高粱 D、玉米

正确答案: C 3 马铃薯是从下列哪个国度引进的? A、埃及 B、墨西哥 C、法国 D、印度

正确答案: C 4 “顺天地之纪”中的“纪”是()的意思 A、法则 B、纪律 C、纪要 D、纪传

正确答案: A 5()不是“三皇”中的人物 A、伏羲 B、神农 C、炎帝 D、黄帝

正确答案: C 6 唐代学者()在其《周易正义卷首》中论述黄帝的变化移易思想 A、张遂 B、孔颖达 C、韩愈 D、李翱

正确答案: B 7 蓝田玉要比和田玉更加名贵。正确答案:×距今七千年前,浙江余姚就有水稻种植。正确答案:√丝绸的发明可追溯到黄帝时期 正确答案:√黄帝发明创造了“八卦”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一)下列不属于儒家“六经”的是: A、诗经 B、仪礼 C、老子 D、春秋

正确答案: C 2 国际学术界所谓的“历史的轴心时代”是指: A、公元1世纪 B、公元前 1世纪 C、公元11世纪 D、公元前11世纪 正确答案: D 3 《周易》中经部包括: A、封符 B、封辞 C、爻辞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4()被列为“六经”之首 A、《尚书》 B、《诗经》 C、《春秋》 D、《周易》 正确答案: D 5()不是希腊代表人类古典文明的元初文本 A、《伊索寓言》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物理篇》 正确答案: A 6()不是《周易》中“经部”的组成部分 A、《卦符》 B、《封辞》 C、《说卦》 D、《爻辞》 正确答案: C 7 移易变化是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正确答案:√《周易》是一部辩论性文典。正确答案:×《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公元10世纪前被称为“历史的轴心”时代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二)《周易》中“移”的意思是: A、客观性变化 B、规律性变化 C、形质性变化 D、法则性变化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哪个是就事物的基本性质而言的? A、不易 B、变易 C、容易 D、简易

正确答案: A 3 下列不属于周易“易”的含义的是 A、简易 B、不易 C、变易 D、容易

正确答案: D 4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是指()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曹渊

正确答案: C 5()不是《周易》的三层义理 A、简易 B、便易 C、变易 D、不易

正确答案: B 6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A 7 移易变化的主观性昭示事物本质及其法则使然的变化。正确答案:×古代先哲创作《周易》确实起到了给国家和民俗探索吉凶祸福、事业成败的目的。正确答案:√小米产于我国黄河流域 正确答案:√“移易之变”中的“移”代表法则性变化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三)1 周易中的卦种共有多少个? A、48.0 B、60.0 C、64.0 D、66.0 正确答案: C 2 宋代朱熹将“亨”解释为: A、开始 B、通达 C、正确完成 D、成长

正确答案: D 3 象征事物成长中的幼弱困难的卦种是: A、《乾》 B、《坤》 C、《屯》 D、《蒙》 正确答案: C 4()二卦象征事物成长中的幼弼困难与蒙昧 A、乾、坤 B、屯、蒙 C、无妄、大畜 D、井、革 正确答案: B 5 “元亨利贞”是()提出来的 A、王安石 B、王明阳 C、程颐 D、朱熹

正确答案: D 6 《周易》有()卦 A、十六 B、三十二 C、六十四

D、一百二十八 正确答案: C 7 教育是一条人们摆脱蒙昧,走向明媚的必由之路。正确答案:√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是事物自然携带的差异。正确答案:√《人间词话》的作者是王国维 正确答案:√“乾”以顺的实力气象体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纯阳至健的事物和时代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四)中国最早的社会改革是在: A、1978年 B、辛亥革命 C、商周时期 D、秦始皇时期 正确答案: C 2 矛盾问题需要用变革的方式来解决的卦种是: A、革卦 B、坤卦 C、屯卦 D、蒙卦

正确答案: A 3 《周易》中表明社会生活除旧革新的三卦是: A、革卦 B、鼎卦 C、井卦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4 《周易》中涉及革新除旧的卦不包括()A、井 B、革 C、鼎 D、乾

正确答案: D 5 鼎是()时期国家王权的象征 A、商周 B、汉代 C、南宋 D、秦

正确答案: A 6 井卦是《周易》的()卦 A、四十七 B、四十八 C、四十九 D、五十

正确答案: B 7 集市贸易中心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都得益于水井的带动。正确答案:√革卦的意思是变旧。正确答案:×大畜的卦意为“止与聚” 正确答案:√“时”是无妄卦的要义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五)《周易》64卦是以哪两种卦为门户的? A、革卦 B、鼎卦 C、屯卦 D、乾坤

正确答案: D 2 连山易出现在哪个时期? A、黄帝时期 B、伏羲时期 C、神农时期 D、颛顼时期 正确答案: B 3 下列不属于三皇五帝中的五帝的是: A、黄帝 B、颛顼 C、顺 D、禹

正确答案: D 4()中以“山之出云”比喻变化移易的永恒连续 A、《道德经》 B、《连山易》 C、《归藏易》 D、《周易》 正确答案: B 5 《归藏易》的作者是()A、黄帝 B、炎帝 C、伏羲 D、神农

正确答案: A 6 “五帝”中不包括()A、尧 B、舜 C、帝喾 D、伏羲

正确答案: D 7 《周易》中含有周延、完备的含义。正确答案:√《归藏易》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连山易》 正确答案:×《周易》揭示了变化移易的永恒性 正确答案:√《周易》的生成要早于《归藏易》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六)《周易》变化移易的真理性结论体现在: A、既未 B、革鼎 C、乾坤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2 《周易》64卦中最后一挂是? A、既济卦 B、未济卦 C、屯挂 D、井卦

正确答案: B 3 既济卦中“济”的含义是: A、接济 B、济南 C、渡水 D、抚慰

正确答案: C 4 《四库全书》的编撰者是()A、纪晓岚 B、和珅 C、张廷玉 D、龚自珍 正确答案: A 5()两卦是《周易》的结尾 A、无妄、大畜 B、井、革 C、既济、未既 D、乾、坤 正确答案: C 6()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赫拉克利特 正确答案: D 7 《既济卦》的含义和爻义都蕴含着无患思患与思患防患之义。正确答案:√《周易》中的内容不具有对社会经济的指导意义。正确答案:×有断裂的爻是阴爻 正确答案:√既济卦表达了事物终不可穷的一种概念 正确答案:×

完整版答案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帮帮ING 并回复

哲学概论

本公众号提供210门尔雅视频课选修课答案和高等数学同济第七版答案等大学350门课后答案

下载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 2010学年第一学期《老子哲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中国文化......

    中国、韩国广告产业简谈

    韩国文化产业崛起的原因: 一、政府的大力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政府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文化产业局、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

    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摘要: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精选多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概......

    简谈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2、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开阔视野,勇于学习......

    谈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5篇

    谈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和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这......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工厂的所见所感(推荐5篇)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工厂的所见所感 核心提示: 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只能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我......

    生命结束后的状态-- 西方心理学家谈中国哲学中的“生死观”(合集5篇)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命结束之后的状态 文 | Barbara Hannah 有两个特别的原因促使我不自量力选作讲演主题的这个题目。第一个原因可以在《回忆、梦、思考》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