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
2010学年第一学期《老子哲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论知足常乐
【摘要】:本文综述了“知足常乐”的思想,阐述了“知足常乐”的含义以及“知足使人常乐”的例证,并且阐述了“不知足”的两种截然不同状况:一种是生活的过度追求,这种不知足致使人不快乐;一种是学业上的进取,这种不知足使人进步。最后对如何才能“常乐”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知足常乐 进取 感恩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机遇众多,但是私欲也迅速膨胀,很多人都想升官发财,都想一举成名,一夜暴富。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因此,学会知足常乐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一、什么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也许这个解释并不生动形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古人如何解释知足常乐。古诗曰: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是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不足兮下有余。这是一种安于骑驴的生活态度。既不仰慕骑马之威武,也不为无马可骑而纷争,感恩自已无推车之苦,自得自享骑驴之乐。
知足常乐,这是一种心境: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绵;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清茶淡饭饱三餐。知足赛过长生乐,不是神仙胜神仙。
知足常乐,又是一门哲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
知足常乐,更是一门艺术: 感恩现在,放眼未来。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创造未来。
二、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诗】:人生原无病,不少因自作。想想病疾苦,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
想想世乱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本是长寿人,自使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便常乐。
世事无常,几千年前古人就明白了这一点,并提倡世人知足常乐。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且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旨在教人“知足”。按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说法,那么反言之则“福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莫大于知足”。所以,老子便用肯定的语气说“知足者富”,并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知足心境才能平和,虽粗茶淡饭也能享天伦之乐,这种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并不只是老子一人这样认为,庄子也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他是说,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这句话多么形象,并且一语惊醒梦中人!值得现代忙忙碌碌,为争名夺利拼个你死我活的人深刻反思。
人生几十年转瞬既逝,一切皆如浮萍一朵,来去空空,竭尽一生,尔虞我诈,最终还是空手来,空手去,何必呢?知足常乐吧!
富可敌国,风光无限,还想更富,还想更风光,甚至想君临天下,傲视群雄。天伦之乐,认为理所当然;朋友之谊,毫不珍惜更加以利用;身心健康,不屑一顾。恐怕即便临死之时,惦记的也不是家人朋友,而是千里豪宅,张张钞票。试问:这样一个人,这样不满足,能不累吗?知足常乐啊!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如果胡先生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恐怕他早已痛苦不堪了,还使得家人都对生活持消极态度。那精神的痛苦岂不是比生活的艰辛更甚几百倍!那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有网友曾说:知足常乐吗? 钱不在多,够花就行!别人吃肉,我喝汤也行!我不富有,但是我自由,想躺着就躺着,想睡着就睡着!这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是那么几十年,匆匆忙忙。悲观也过了,乐观也过了,何必折磨自己,知足常乐,开开心心,足矣!
记得《士兵突击》里吴哲常说的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我想这里面的意思也不过是知足罢了,古语里也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的意思也可以和知足常乐扯上关系吧。无论是古语也好还是电视剧也罢,无非都在奉劝让世人少一丝贪欲,多一份些知足,自然也多一份快乐。
前几日在电话里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了过往一段时间的感受。他怨声载道,社团内部勾心斗角,学业繁忙时间太少,连生活费也不够用了,话语中不免流露出几分哀怨。于是我便说道,朋友你已经够好了,比起那些走街串巷的残疾乞讨者和学费也付不起的人,你也该知足了!朋友听了许久无语„„
既然世事不能如你所愿,那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吧。生活瞬间灿烂,为你精彩!
三、不知足者不常乐
【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足够,4/9/2013 2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产少根基。
买得田园千万顷,因无官职被人欺。三品四品还嫌小,一品二品还觉低。一日当朝为宰相,又想帝王做一回。
做得君王犹不足,还把长生不老期。欲壑未满梦未醒,一棺长盖抱憾归。
知足常乐,人们把这句话几乎都挂在嘴边上,但是,真的能知足吗?其实,能知足者谓之明智者也,就现代而言,能知足者。实在少之又少的呀,德高则通达,意随境走也。然而,见利忘义者随处可见,这乃是社会的悲哀!不知足让他们尝到了无数苦果。
每当黄昏时分,一对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看到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都会开心地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好了;而也正在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妻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毒自杀。其实,仅他们留下的不动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自己吃上几辈子„„
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例子啊,而世间的许多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穷尽一生?口袋里有了一块钱,还想着要两块钱;有了两块钱却想要十块钱、百块钱;最终连拥有千千万都不能满足。生前何必多要,死后还不是两手空空?与人生的快乐、健康、平安、和睦相比,功名财富实在是太易失去的东西。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一定使人快乐;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金钱符号,不一定代表着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世人应该学学诗仙李白的豪放,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四、另一种“不知足”
不知足者不常乐,但是“知足”并不等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人总是要有进取心的,对待学业永无“知足”可言;对待物质追求,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自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
第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
第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当我们得不到所向往的东西时,必须爱我们现有的一切。快乐是由知足的心情之中产生的。达成愿望的路需要付出坚忍与耐性,用健康乐观的心情一步一步的去走,抱怨与悲观只能使我们消沉颓废,以致可以到手的东西也会错过,连既有的东西也会丧失。
对待学业必须得不知足。
4/9/2013 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韩干画马的故事。韩干是唐代画家,尤以画马最为著名,和曹霸齐名。他原来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酒店紧靠大道,酒店门口,拴满饮酒客人的坐骑。他抓紧干活的空隙,用一根竹枝代笔,在泥地上练习基本功,勾勒马的骨架,外形,描摹马的各种情态。天天练,月月练,天长日久,他在地上能画出一匹匹体形优美,神态各异的马匹来,人们交口称赞。著名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发现了韩干的画马才华,尤其被他那种勤奋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所感动,特拿出两万文钱资助韩干购置画具。后来成名。
试问,如果韩干满足于当酒店伙计,满足于那几文小钱,他能名垂千史吗?也许他就在那个小店里当一辈子小伙计了„„
再来说说中国射击名将王义夫。他是中国射击队的老将,已经44岁了,还在射击场上拼搏不止。他一共参加了六次奥运会,取得了两金两银一铜的佳绩,雅典奥运会夺金牌仍无退役的打算。这种拼搏精神一直被众人称道不已。
试问,如果王义夫满足于一点点小成绩,数年之后他的光环一定很快被雄起的后辈小将埋没了,他怎么能被人们铭记?
又试问,梵高画了《夜晚的咖啡馆》、《星夜》,还要画《向日葵》?贝多芬创作了《英雄》、《命运交响曲》,还要创作《月光》?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还要写《威尼斯商人》?
只有学业上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社会才会进步,个人才会得到发展。用“不知足”的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创业,去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创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和谐社会,为祖国繁荣富强,为家庭富裕安乐而共同奋斗!
四、怎么做才能常乐
那么,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到常乐呢?
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对生活知足的心境。感谢上帝赐给我三餐;感谢家人给我温暖;感谢朋友给我关怀;感谢陌生人的笑容;感谢自己知道感恩。这会让自己拥有一颗幸福、自信的心,让自己觉得上帝眷顾自己,进而知足,并且常乐。
其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们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次磨练的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再次,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放眼未来。要常乐,还是得奋斗。不然没有物质基础的快乐是不会持久的,是空虚的。人生是由创造和享受两部分构成的,缺了哪一部分都是悲哀的。
还有,要凭良心做事。如果你是领导就要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如果你是老板就要知道哪些钱该挣,哪些钱不能挣;如果你是医生,就要知道哪些药该开,哪些药不该开;如果你是演员就要知道哪些戏该演,哪些戏不该演;无论你是职员、教员、公务员还是其他什么身份,都要知道怎么工作、怎么生话。凭良心做事,生活会变得轻松。
最后,以进取之心耕耘,以平常之心收获。人的发达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既要奋斗又要机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我们应该多多注重过程,将结果看淡。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总之,有多少人在感叹时代对他的不公啊,想知足,却难知足。这使我不得不发一声感叹,何苦呢?何必呢?只要不奢求太多,知足也不难做到啊!当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赞同消极的态度,应鼓励积极进取参与竞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当竞争者在竞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令人烦恼时,千万不能糊涂和失去理智,更不做出不明智的蠢事,而是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新的平衡,使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使你放开包袱,重拾信心,开心快乐地从头再来,以利再战!希望人们能够真正的理解一下“知足”二字,如能读懂这两个字,那他的生活一定是幸福而阳光的。祝愿人们早日的走出累的生活状态,让愉悦的心情环绕在你的身旁。知足、进取者常乐也。
4/9/2013 5
第二篇: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
概论
一、中国哲学基本线索与内容
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部分;中国哲学最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中国哲学中的中国指“传统中国”-现存在于台湾,现代的中国是西化了的中国;中国本土哲学:儒、道)
2、线索
△起点: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以“六经”为代表
(伏羲、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建;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六经浅说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 1 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 2 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 △先秦哲学(诸子学):(BC771-BC221,特指春秋战国,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简介
中国奴隶社会以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
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
萌芽时期
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
诸子前哲学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诸子哲学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主要派别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子思)、大学(荀子)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4 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先秦思想的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殷周之际。对这次转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致认为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我以为,这是一场宗教批判运动。其实质,是摆脱传统宗教,开创人文精神。这不是宗教内部的变化,而是以人文取代宗教的过程。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深层面的思想根源,应该归之于祖先崇拜。一方面,在先民的观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过祖先神来传达的,而祖先神当然首先要保佑本族类,这使天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另一方面,祖先神这个中介,拉近了人与天帝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们比较容易地对天命发生怀疑并进而肯定人的价值。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由此看来,中国哲学史的开端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过去,胡适先生从老子写起,冯友兰先生从孔子写起,影响很大。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文王、周公写起。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先秦时期,儒家侧重于伦理说教,道家侧重于哲学探讨,这已成定论了。
但简本《老子》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这一成说。尽管简本《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却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论语》相似。此外,这部《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论语》相合。这就是说,侧重伦理价值、风格古朴是当时哲学的共同特点。然而,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对天 5 道、心性等深层问题的侧重。其风格也随之由古朴转向高远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后学、孟子,还是道家的太史儋、关尹,抑或隐逸家的庄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侧重天道、心性问题,风格玄奥,是战国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哲学,更加抽象了,或者说哲学意味更浓了。这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从古朴、简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对简本、今本《老子》时代和作者的推断。先秦哲学这种转向的转折点就是孔子晚年所创建的易学。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伦而鲜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学基本上是一种天道之学。
而战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填补并深入、广泛地挖掘了介于人伦与天道之间的心性这个环节。仅此一点,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评价。
历史地位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西汉前期,以黄老之学为尊,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2000多年来封建主义的主导思想。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作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
董仲舒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是首先变朴学为西汉经学的大师,了解 6 了他的学说,也就了解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本质。下面叙述的今文经学的盛况,也就是这种本质的盛况。
汉武帝时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后来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三家,《诗经》分三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共十四家。称为五经十四博士。
凡是博士教弟子的经书,都是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的,因此叫做今(汉)文(字)经。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是一种迷信的、烦琐的、穿凿附会很少有学术价值的学问。朝廷指定它作为士人求仕的道路,以便有效地控制士人,使他们戴着空虚昏暗的头脑,在利禄的道路上一辈又一辈地追求下去。
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
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写的经书叫做古文经。传授古文经的学说叫做古文经学。它的特点是:
(一)保持朴学的传统,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与烦琐的今文经学趋向不同。
(二)迷信成分极少或排斥迷信,与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趋向不同。
(三)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在政治上主张复古,与迎合世务的博士学——今文经学趋向不同。还有一个特点是两种经学相同的,那就是都缺乏进步性的思想。自然,古文经学在反对迷信这一点上,比起今文经学来,到底还是进步一些,东汉王充、南朝范缜的学说就是以古文经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魏晋玄学:(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再现)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 7 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参考书目:《世说新语》、《论药、酒、文学的关系》
△隋唐佛学:佛教于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本土化佛教(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
△宋明理学:(儒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源于唐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韩愈倡导读大学,李翺倡导读中庸;共同倡导读大学;宋五大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理学的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概述
然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 8 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 9 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从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主条目:程朱理学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 10 合流而盛于清代。
△现代新儒学:(宋明理学与西方哲学融合形成的哲学形态)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参考书目:《中国哲学五十年》、《现代新儒学概述》
现代新儒学的自我定位:儒学的第三期
儒学的三期(牟宗三提出): 第一期:先秦至东汉末年
第二期:宋明理学,重点是“内圣”
第三期:现代新儒学,重点是从儒学的内在目的性开出“新外王”,即科学和民主。基本框架是“内圣而开出新外王”
“新儒学”的概念原来指相对于孔孟“原儒”的宋明理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代:
第一代:文化保守 梁漱溟(“新孔学”)熊十力(新唯识论—由内圣而新外王《破唯实论》)
第二代:融合中西方 冯友兰(新理学—客观唯心主义,“极高明而道中庸”)贺麟(新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代:反本开新 港台及海外新儒学
基地-香港新亚研究所 徐复观 方东美 刘述先 杜维明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四君子”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合撰,海外当代新儒学的思想大纲
第三代之后发展多元化 大陆新儒学-蒋庆(政治哲学)陈明(佛儒复兴)现代新儒学的四大论题 1.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
2.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3.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内涵
4.直觉思维方式。要超越逻辑,扫除概念,排斥分析
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史纲》(冯天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中国哲学史》《新理学》(冯友兰)、《新唯识论》(熊十力)、《传习录》、《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老子》《庄子》(陈鼓应)、《孟子》(钱穆)、《金刚经、坛经、心经》
第三篇:老子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单选题
(19/20 分数)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
A.司马B.礼官
C.祭司
D.史官 D.史官B.恭宽敏惠
C.清虚卑弱 C.清虚卑弱正确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
5.“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
A.指地位微贱的人游正确D.天之道,利而不害
7.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 A.为而不争弱胜刚强 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 C.哀兵必胜正确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韵之离骚”
9.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怀疑论正确
10.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
A.有所不为B.不妄为
C.不作为 C.不作为
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中国
D.“史家之绝唱,无11.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善利万物而不争正确
12.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
A.《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D.《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13.动善时的正确意思是
A.海水宽广、清澈
B.水给予人好处、利益的同时给人以尊严
D.水能容纳万物
C.水善于掌握机会 C.水善于掌握机会15.下列与“反者道之动”无关的词语是
A.大巧若拙希声
16.以下关于儒道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魏晋时期以道家为末流 A魏晋时期以道家为末流正确
D.大音求治国方略 B道家追求精神境界,道教追求治国方略正确C好的政府应该公平
D好的政府应该清廉
B政善治就是政清如水19.下列对《道德经》中的“道”和“德”解释正确的是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正确地上
水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B水至清尽美 从
D冬季来临水化作雪覆盖在大
C时行时止 利人利物
第四篇: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1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成长经验和生活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事物接受速度非常快,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以往多,同样,受到的困惑和诱惑也相应增加。所以,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人文教育相对匮乏、崇尚应用型知识的传播的当代大学,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富有学术价值,同时不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理》课程教学,使大学生群体信任、信服并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课程的迫切任务,也是落实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的运用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原理》课程教学教材的多次改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契合点的误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知识的储备不足,以及教学中面对不同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教学深浅程度的错误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谨慎运用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以下选取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2.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在《原理》课程教学中,群众观点应当结合以人为本进行讲解。在讲解中,通常会引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辅助教学,加强学生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例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又如: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篇》)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但仍是封建社会的治国要术,是在君与民阶级对立的基础上进行论说的。这种以民为本的观点与我们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中的以人为本有着实质性的区别。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观点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马克思强调,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或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孟子、荀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教学,但要注意严格区分民本与人本,要向学生明确中国传统思想中民本观点的历史局限性,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观点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更是要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当中就说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造成 人本与民本混肴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汉语的演变中,人与民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通常把人民连在一起使用,而在中国古代,人与民是有着不同内涵的词;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观点缺乏更加全面的理解,主观臆断,脱离了马克思的原著。
2.2气论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根据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这一标准,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教师们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时,从理论的历史发展角度,应当向学生介绍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朴素唯物主义。除了列举出西方哲学史中的泰勒斯的水本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理论之外,通常会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王充的元气说,再如王夫之的气本论。气本论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之外,没有别的物质。气只有聚散,没有增减、生灭,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并把王夫之的思想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相提并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然而,王夫之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气,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气,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理论,根植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土壤,把他们进行简单的类比,是非常不可取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的本体论思想的一种发展,是对物质世界的组成、运动和变化的一种解释。而王夫之的气论思想,不仅仅有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变化的某种层面的理解,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理解的发展和深化。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气,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气,有可能指向道德境界层面,甚至带有神秘主义或宗教意义。所以,虽然在某些层面上,中西哲学有很多相似性,但并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地意思去理解。
造成这种错误教学的原因,最主要是教师对中国和西方两种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当中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这也是由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大学才建立起来的。这些在学生高中时代形成的定式思维,有传统高中教材和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导向在发挥作用。
2.3矛盾
讲解矛盾的概念时,教师通常会引入古代的矛盾典故进行解说。这个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是矛盾这个词的来源。然而,这个典故中,自相矛盾的是卖家对矛和盾的描述,体现的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并非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在形式逻辑中,有一个不矛盾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例如,小明不能既是小明又不是小明。但是在现实中,虽然小明这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仍然可以用小明这个静止的概念来称呼这个变化着的人。为了容纳变化,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把A理解成A和非A的对立统一。非A不断否定A,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变化。这更符合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5]如果在讲解矛盾观点的时候,不注重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论述中,不注重区分中国古典文化中概念的特殊性,会给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造成很大的偏差。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仅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资源作为工具价值来解释《原理》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鉴于当前的《原理》课程教学对中国哲学资源的运用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原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回归经典,以本为本
《原理》课程教学所用的教科书是20xx年最新修订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几经修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直接的途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不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但这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就没有逻辑和系统,相反,马恩的经典有很深的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除了马恩两人的思想之外,后人对马恩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苏联式的教科书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到李大钊为中国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我国自主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再到现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目前的《原理》课程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成熟,但也存在问题。因此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的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一类经典,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教科书中解脱出来,避免片面化理解,真正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同样,当我们在教学当中引入了中国哲学的资源进行阐发时,一定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更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经典的语境。中国传统的哲学资源是非常讲究语境的。例如《论语》就是一部不仅需要了解其内涵,也需要学习其对话体的论述结构的文本;再如前文中所提及的人与民的内涵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经典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备课和教学研讨时注重将经典作为基础,充分地发挥经典原著的论述在课堂中的作用。
3.2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也在被马克思主义改造。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界定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被用来作为划分中国哲学的标准。人们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漫长的中国哲学史中,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仅有几个人,很多中国哲学家有时候似乎可以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家,有时候又可以被划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硬地肯定唯物主义,否定唯心主义,导致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理论变得一文不值。这使人们开始反思问题之所在。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向。一种是在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完全避讳谈及中国哲学,并且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另一种则强化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去划分中国传统哲学。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应当有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传统,发展的起源是不同的。对恩格斯的这种划分应当回到原著当中去理解,特别是注意的是恩格斯的划分中强调了这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非所有时代;对学生的讲解也应当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中国哲学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只具有工具意义,实现中西哲学融会贯通。
3.3变革解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以学生为导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变革解读模式,引入一些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原理》教学既不因为过于理论化而变得枯燥不易掌握,又不因为为了迎合学生口味而失去基本的学术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坚持这个原则,方法应当多元化。例如选取一些经典易读的文本,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原著,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一些新的发展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还有中国哲学中的一些重要经典论述,在学生当中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电影、动漫、漫画当中挖掘出哲学意味深厚的作品,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讲解;开展学生自觉地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中国当代文化,加强学生的参与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着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回到实践去检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
1、创新
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say)出了他们的意图(mean),他们真的意图(mean)了他们所说(say)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如果有所谓二元对立的话),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mean)的还是他写(say)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寻求“原意”的努力使得中国哲学自身缺乏有力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后来人对前人的批判只是指出前人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圣贤之“原意”,没有说出自己的回应的努力,总是“托古言志”。
然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即那种由易学精神充分体现的“大宇宙”视野以及历代思想家一直追求的“成圣”“成贤”的生命境界的提升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对生命人生的了悟,从来都与认识论无关;从一开始就参透了人生宇宙的一体合流之道,这是西方人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才体会到的。不过,他们经历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造就的昌明的科学成果,当然也经历了科学成果带来的严重问题,但是,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已经能够在自己文化内部找寻解救之道,显然与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以提高生命境界至上追求具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里不能说哪种文化优劣的问题。但是,由两种文化产生的文明是可以有标准来评价出其高下的。这一点将在后面详尽阐述。
2、中西哲学的比较
“比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两种在同一范畴级别的东西或人难免碰到比较的处境,中西哲学以前面临过,现在面临着这个问题,将来很有可能继续面临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两种哲学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必须先问这个问题:比较如何可能?然后,若可能,采取何种视角何种方式进行比较?比较的意义、意图何在?
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中西哲学是异质文化的产物,不同的精神气质、不同的发展理路,甚至有不同的问题。这使得很难把握比较二者的分寸,不留神就会陷入用其中一种哲学来否定另一种哲学的境地。因此,要选择一个很好的立场。如何选择呢?设想我们比较猫和狗两种动物,比较的前提是它们同属于哺乳动物,我们在“哺乳动物”这个高一级的范畴内比较猫和狗两个次一级范畴,能够看出猫之为猫的特色之处和突出特点。再设想我们比较猫和桌子,有意义么?猫和桌子甚至没有共同点,所谓比较就只是分别列举猫和桌子各自的属性而已,不能通过二者的比较使得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猫的特点,这不是真正的比较。因此,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也必须是中西哲学的共同、共通之处,在这种共同、共通的基础上再谈比较才来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就像比较猫和桌子一样荒谬不堪。二者是否有共同、共通之处呢?有,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都关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但是,差别从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两种哲学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伦,以及人与万物在宇宙大背景下的和谐相处,最高境界当然是天人贯通之道。这一点在《易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大衍筮法”通过蓍草这种祖先认为有灵性的植物进行占筮,向全幅视野下的宇宙开放,感通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纳入阴阳二气以及由阴阳二气生发的宇宙万有,宇宙万有都存在于宇宙大化的特定时段——四时、年月等,通过感通就进入了与宇宙大化一体无隔的生命状态以及对未来了如指掌的精神豁然状态。这种初始状态体现的精神使得中国哲学表现出向原点回归的圆而神的品质。西方哲学自发端之处就有一种知识理性的倾向,苏格拉底将人的道德理性的建构诉诸“知识理性”。“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当然这里的“知识”、“认识”不同于由笛卡儿开始的二元对立模式下的“知识”和“认识”,也决不同于中国哲学的内省工夫。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精神——不断的超越。西方哲学家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对真理的追求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确定性作为知识的坚固基础,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巨大缺陷,于是对传统哲学展开了猛烈批判,试图寻求走出这种思维模式的出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国家概念,而“西方”则是一个地域概念,这种比较可能会遭到很多非议。我们可以自豪于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天传统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必须反思这种文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中国哲学以及传统思想只是在线装书中存在的东西,那么她的生命力已经很脆弱了。
3、中国哲学如何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是第一次遭受异质文明的冲击,之前的佛教还是同属东方文明的范畴,因此没有对中华文明造成什么影响,反而以独特的存在形式在中国发展壮大。
前面提到了文化与文明的不同,这里具体展开一下:
作为文化中西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文化造就的文明可以做出高下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表现。一种文明如果能够为人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生活、思想空间,我们可以断定这种文明的质量要高,因为这种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角度是具有很大合理性的——很明显,西方文明的质量要高。中国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阶层,抱有一种“优雅”的怀旧情结,思念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声称羡慕中国农民那种“无忧无虑”的“浪漫”的田间地头的生活,自己却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一切便利,如果真的让他们回到那种生活,他们大多是不愿意的,对以西化为特色的现代化的批判不能通过回复所谓“前现代”状态而彻底完成,不能一味追忆逝去的东西,而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和西方都在批判现代化,中国如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很明显发出声音不是说再建古代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而是要使得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发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可贵,并且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发展出有助于全球问题解决的路径,才不至于出现在世界哲学会议上没有中国人的声音的悲哀局面。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批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但是后现代的破坏性以及消极的特征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方案,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另外一种积极的批判。
然而,如何找到这样一个路径是最大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出路还得从圣贤经典中发掘,但不再是紧紧追索圣贤原意的解读,而是创造性的“误读”,譬如,《庄子》一书的最独特之处不在于他表达了什么思想,而在于庄子的言说方式本身,完全可以对庄子进行这种暂时剥离内容创造性的“误读”,因为哲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言说方式的选择,语言可以成为思想的桎梏也可以成为思想的完美表达,因此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就是创造性的重要一步。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以优美的对话体为特色,后又经历了近代多种形式,有几何公理式的也有其他一般论文文体,德国古典时期哲学职业化之后哲学著作的书写与其思想一样枯燥、严谨。尼采反对传统哲学的武器除了其思想本身之外还有其一反传统的写作方式,他采用格言式的表达,使得哲学思想再次灵动鲜活起来;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他知道“语言是存在的家”,认为只有艺术和诗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也写了很多诗歌,尽管被诗人们认为是蹩脚的,不过我们可以从海氏的努力方向获得启发。语言一旦选定就会携带着思想向前流淌,至于是否顺畅取决于二者的协调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处之所以剥离思想和语言,即内容和形式,是为了强调语言对于创造的重要性,实际上,内容和形式永远无法分离,不是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思想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的,思想的特质也能制约语言的选择。不过,我们可以在这种“短暂”的剥离中获得启发,因为出路通常在普通判断认为没有出路的地方。(作者张洪杰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3]颜炳罡。四书通解。学苑出版社。1999
[4]庄子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xx
第五篇:中国哲学概论超星尔雅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一)秦汉时期,中国哲学称为: A、哲学 B、义理之学 C、道术之学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 “科学不在远,就在猪圈旁。”这句话出自: A、朱自清 B、萧红 C、季羡林 D、郭沫若 正确答案: D 3 哲学中的“哲”是什么意思? A、哲理 B、学问 C、明智 D、智慧
正确答案: C 4 “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出自()A、《素问·上古天真论》 B、《荀子·哀公》 C、《汉书·张世安传》 D、《庄子·天下》 正确答案: C 5 哲学是论涉()的学科 A、思维智慧 B、人文情怀 C、物体法则 D、历史事实 正确答案: A 6()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正确答案: D 7 班固认为张安世具有使专精神。正确答案:√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种类。正确答案:√宋明时期我国哲学叫义理之学 正确答案:√“哲学”一词历来就有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二)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的哲学家是: A、王夫之 B、董仲舒 C、顾炎武 D、李贽
正确答案: A 2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中的“伐”是指: A、军阀 B、阀门 C、进攻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 “外无劳形之事,内无思想之患”出自: A、老子 B、道德经 C、周易
D、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 D 4 “杨柳岸晓风残月”属于()A、塞外诗 B、思乡诗 C、山水诗 D、送别诗 正确答案: C 5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A、《庄子·天下》
B、《素问·上古天真论》 C、《荀子·哀公》 D、《荀子·解蔽》 正确答案: A 6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论》 B、《黄帝内经》 C、《金匮要略》 D、《温病条辨》 正确答案: B 7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出自《荀子》。正确答案:√穷理尽性出自《庄子》。正确答案:×中国文化曾经把心意当做道德的尺度 正确答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的“穷”是贫穷的意思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三)下列不属于南宋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是: A、朱熹 B、程颢 C、程颐 D、王安石 正确答案: D 2 王安石是()的宰相 A、唐朝 B、南宋 C、北宋 D、元朝
正确答案: C 3()不是宋代的理学家 A、朱熹 B、程颢 C、程颐 D、王阳明 正确答案: D 4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 A、思维的习惯 B、渊博的知识 C、高尚的情操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5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是谁的名言?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夫之 正确答案: C 6()用“道”来作为生成世界万物的母体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孟子
正确答案: A 7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在强调生命易逝。正确答案:×宋代理学家的“二程”指程颢、程颐。()正确答案:√“朝闻道,夕死可矣”是道家思想的“道” 正确答案:× 10 艺术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构造而成的意象世界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四)下列关于汉语描述“理性”的概念错误的是: A、事物法则之“理”
B、世界万物的本源之“理” C、人际社会生活的“理性”
D、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正确答案: D 2 歙砚出自哪个省份? A、广东 B、福建 C、安徽 D、浙江
正确答案: C 3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是: A、商汤 B、商宣 C、商纣 D、商敬
正确答案: C 4 帝辛是()最后一任君主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正确答案: B 5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正确答案: D 6()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 A、艺术 B、文学 C、化学 D、哲学
正确答案: C 7 中国哲学是论述中华民族理性智慧的思维之学。正确答案:√寿山石是广东有名的章石。正确答案:×《论语》为中文“哲学”概念的名称奠定了语言基础 正确答案:×《墨子·所染》中用染布来比附国家政治善恶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概论绪论
(五)下列人物中,认为“道”是世界本体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关于义理之学描述正确的是: A、论究言论文章及其内容道理的学问 B、普遍皆宜的学术道理
C、讲求经义与探究明理的学问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3 中国学术界中“哲学”一词源于: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韩国
正确答案: C 4()不是“道术之学”的代表人物 A、老子 B、孔子 C、朱熹 D、庄子
正确答案: C 5 范成大是我国()著名诗人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正确答案: C 6 “哲学”一词是黄宗宪从()引介到中国学术界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正确答案: D 7 18世纪时,哲学就已经成为了一级学科。正确答案:×汉代司马迁认为,聪明就是参前视远、知事穷理。正确答案:√事物及人的价值是由对立面规定的 正确答案:√老子和孔子的“道”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一)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是: A、蒙昧期 B、制度期 C、野蛮期 D、文明期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关于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 B、建立在文化创造活动基础上 C、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联合体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3 中国哲学肇端的形式是: A、战争夺权 B、神话传奇
C、关乎天文,关乎人文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4 中国哲学发端于()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正确答案: A 5 半坡遗址是()文化的代表 A、老官台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正确答案: B 6()不是摩尔根提出的人类社会的阶段 A、蒙昧期 B、野蛮期 C、过渡期 D、文明期 正确答案: C 7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正确答案:√中国哲学思想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发端的。正确答案:ד社”在我国古代是土地神的意思 正确答案:√黄帝生活在旧石器晚期时代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二)1 下列关于“四民”分工描述错误的是: A、贵族 B、士 C、农 D、商
正确答案: A 2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 A、老子 B、大学 C、周易 D、中庸
正确答案: C 3 下列关于哲学思想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各民族成员的观念自觉与思想意识而形成的 B、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是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4 “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出自()A、《论语》 B、《道德经》 C、《周易》 D、《尚书》 正确答案: C 5 人的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 B 6 “四民”分工中不包括()A、士 B、农 C、工 D、庶
正确答案: D 7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历史生活里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正确答案:√思想是社会人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正确答案:×哲学思想在民族成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创造中形成 正确答案:√“观乎天文”中的“天文”是指天文气象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三)下列不属于周代官置中六官的是: A、天官 B、地官 C、春官 D、风官
正确答案: D 2 黄帝用什么来命名国家官员的名称? A、动物名称 B、植物名称 C、云彩名称 D、地名
正确答案: C 3 下列不属于黄帝开创中华文化的是: A、修养德行 B、探索自然现象 C、振兴兵力
D、大力发展宗教 正确答案: D 4 轩辕指的是()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伏羲
正确答案: C 5()提出“聪则参前视远,明则知事穷理” A、范仲淹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迁 正确答案: D 6()不是黄帝开创中国文化的内容 A、广泛外交 B、修养德行 C、振兴兵力
D、探索自然现象 正确答案: A 7 犬和狗属于同一成长阶段。正确答案:×黄帝导向初民,开创了中华文化。正确答案:√“观乎天文,观乎人文”中的“观”是参观、观看的意思 正确答案:ד治五气,艺五种”中的“艺”是培植之意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的思想从黄帝时期发端
(四)下列不属于“三皇”的是: A、伏羲 B、神农 C、黄帝 D、秦始皇 正确答案: D 2 作梁是下列哪种谷物的别称? A、水稻 B、小米 C、高粱 D、玉米
正确答案: C 3 马铃薯是从下列哪个国度引进的? A、埃及 B、墨西哥 C、法国 D、印度
正确答案: C 4 “顺天地之纪”中的“纪”是()的意思 A、法则 B、纪律 C、纪要 D、纪传
正确答案: A 5()不是“三皇”中的人物 A、伏羲 B、神农 C、炎帝 D、黄帝
正确答案: C 6 唐代学者()在其《周易正义卷首》中论述黄帝的变化移易思想 A、张遂 B、孔颖达 C、韩愈 D、李翱
正确答案: B 7 蓝田玉要比和田玉更加名贵。正确答案:×距今七千年前,浙江余姚就有水稻种植。正确答案:√丝绸的发明可追溯到黄帝时期 正确答案:√黄帝发明创造了“八卦”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一)下列不属于儒家“六经”的是: A、诗经 B、仪礼 C、老子 D、春秋
正确答案: C 2 国际学术界所谓的“历史的轴心时代”是指: A、公元1世纪 B、公元前 1世纪 C、公元11世纪 D、公元前11世纪 正确答案: D 3 《周易》中经部包括: A、封符 B、封辞 C、爻辞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4()被列为“六经”之首 A、《尚书》 B、《诗经》 C、《春秋》 D、《周易》 正确答案: D 5()不是希腊代表人类古典文明的元初文本 A、《伊索寓言》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物理篇》 正确答案: A 6()不是《周易》中“经部”的组成部分 A、《卦符》 B、《封辞》 C、《说卦》 D、《爻辞》 正确答案: C 7 移易变化是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正确答案:√《周易》是一部辩论性文典。正确答案:×《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公元10世纪前被称为“历史的轴心”时代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二)《周易》中“移”的意思是: A、客观性变化 B、规律性变化 C、形质性变化 D、法则性变化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哪个是就事物的基本性质而言的? A、不易 B、变易 C、容易 D、简易
正确答案: A 3 下列不属于周易“易”的含义的是 A、简易 B、不易 C、变易 D、容易
正确答案: D 4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是指()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曹渊
正确答案: C 5()不是《周易》的三层义理 A、简易 B、便易 C、变易 D、不易
正确答案: B 6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A 7 移易变化的主观性昭示事物本质及其法则使然的变化。正确答案:×古代先哲创作《周易》确实起到了给国家和民俗探索吉凶祸福、事业成败的目的。正确答案:√小米产于我国黄河流域 正确答案:√“移易之变”中的“移”代表法则性变化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三)1 周易中的卦种共有多少个? A、48.0 B、60.0 C、64.0 D、66.0 正确答案: C 2 宋代朱熹将“亨”解释为: A、开始 B、通达 C、正确完成 D、成长
正确答案: D 3 象征事物成长中的幼弱困难的卦种是: A、《乾》 B、《坤》 C、《屯》 D、《蒙》 正确答案: C 4()二卦象征事物成长中的幼弼困难与蒙昧 A、乾、坤 B、屯、蒙 C、无妄、大畜 D、井、革 正确答案: B 5 “元亨利贞”是()提出来的 A、王安石 B、王明阳 C、程颐 D、朱熹
正确答案: D 6 《周易》有()卦 A、十六 B、三十二 C、六十四
D、一百二十八 正确答案: C 7 教育是一条人们摆脱蒙昧,走向明媚的必由之路。正确答案:√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是事物自然携带的差异。正确答案:√《人间词话》的作者是王国维 正确答案:√“乾”以顺的实力气象体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纯阳至健的事物和时代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四)中国最早的社会改革是在: A、1978年 B、辛亥革命 C、商周时期 D、秦始皇时期 正确答案: C 2 矛盾问题需要用变革的方式来解决的卦种是: A、革卦 B、坤卦 C、屯卦 D、蒙卦
正确答案: A 3 《周易》中表明社会生活除旧革新的三卦是: A、革卦 B、鼎卦 C、井卦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4 《周易》中涉及革新除旧的卦不包括()A、井 B、革 C、鼎 D、乾
正确答案: D 5 鼎是()时期国家王权的象征 A、商周 B、汉代 C、南宋 D、秦
正确答案: A 6 井卦是《周易》的()卦 A、四十七 B、四十八 C、四十九 D、五十
正确答案: B 7 集市贸易中心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都得益于水井的带动。正确答案:√革卦的意思是变旧。正确答案:×大畜的卦意为“止与聚” 正确答案:√“时”是无妄卦的要义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五)《周易》64卦是以哪两种卦为门户的? A、革卦 B、鼎卦 C、屯卦 D、乾坤
正确答案: D 2 连山易出现在哪个时期? A、黄帝时期 B、伏羲时期 C、神农时期 D、颛顼时期 正确答案: B 3 下列不属于三皇五帝中的五帝的是: A、黄帝 B、颛顼 C、顺 D、禹
正确答案: D 4()中以“山之出云”比喻变化移易的永恒连续 A、《道德经》 B、《连山易》 C、《归藏易》 D、《周易》 正确答案: B 5 《归藏易》的作者是()A、黄帝 B、炎帝 C、伏羲 D、神农
正确答案: A 6 “五帝”中不包括()A、尧 B、舜 C、帝喾 D、伏羲
正确答案: D 7 《周易》中含有周延、完备的含义。正确答案:√《归藏易》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连山易》 正确答案:×《周易》揭示了变化移易的永恒性 正确答案:√《周易》的生成要早于《归藏易》 正确答案:×
论自然和人事变化移易的哲学思想
(六)《周易》变化移易的真理性结论体现在: A、既未 B、革鼎 C、乾坤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2 《周易》64卦中最后一挂是? A、既济卦 B、未济卦 C、屯挂 D、井卦
正确答案: B 3 既济卦中“济”的含义是: A、接济 B、济南 C、渡水 D、抚慰
正确答案: C 4 《四库全书》的编撰者是()A、纪晓岚 B、和珅 C、张廷玉 D、龚自珍 正确答案: A 5()两卦是《周易》的结尾 A、无妄、大畜 B、井、革 C、既济、未既 D、乾、坤 正确答案: C 6()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赫拉克利特 正确答案: D 7 《既济卦》的含义和爻义都蕴含着无患思患与思患防患之义。正确答案:√《周易》中的内容不具有对社会经济的指导意义。正确答案:×有断裂的爻是阴爻 正确答案:√既济卦表达了事物终不可穷的一种概念 正确答案:×
完整版答案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帮帮ING 并回复
哲学概论
本公众号提供210门尔雅视频课选修课答案和高等数学同济第七版答案等大学350门课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