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哲学——值得实践的哲学
老子哲学——值得实践的哲学
——浅读《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安宁祥和而又奇妙的世界。老子晚年著书《老子》,阐述了“道”“德”“无为”“柔弱”等一系列思想,以致很多人认为老子思想是玄之又玄的,是空洞的,是消极避世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是可以实践的,而且是有利于我们处理问题,摆脱困境的实践。老子的哲学不仅仅是思想性的,更是可以指导实践的。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将离经叛道当作个性的解放。许多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如果我们可以从老子那里获得行为的指导,这样的状况就会有所改观。老子哲学中有很多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
“俭”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俭”是老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结成部分。“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老子要求我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另一方面还要克制过分的欲望与冲动。这对于我们生活奢侈浪费的改善和跳出过多欲望的束缚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如此说来,做到生活的俭朴,并不难办。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这些本来就是不可为的,顺其自然不去做。一个完美的人,并不在外形上的表露,而在内敛的力量的积蓄。收敛些、矜持些才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魅力。
在中学校园,随处可见奢侈浪费现象,而物质上的“俭”的思想就可以端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然而对于奢侈,究其根源还在于欲望的放纵,攀比心理造成的。只有消除过度的欲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太多的欲望总是使人心神昏乱,品行恶劣,而老子针对这些欲望提出了“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的原则。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变成其反面,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了使欲望不至于造成妨碍,我们就应该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收敛克制欲望,这样就不会造成危害了。
做事情总要留有余地,否则就没有了上升的空间。做人也是如此。正如国术中的内家拳。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差别就在于内家拳的招势不用老,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不会把破绽都暴露在敌人面前。
以“俭”来为人,可使人“合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写不搏。”(《老子·五十五章》)如婴儿般无知无欲不犯众物。这样确可以清心寡欲,修养身性。然而,面对社会,却尚嫌不足。
二
“慈”是处世的必要精神。人永远不是单单的一个个体,而必须要面对他人、面对社会。在个人主义的腐蚀下,有些人秉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处世原则,丝毫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将暴力当作勇敢;以冲动解决问题;不介意别人的鄙夷,甚至引以为傲。这些问题都出现在了我们的校园里。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老子提出的“慈”字诀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老子·六十七章》)“慈”为德的本源,这是天地间的正道。履行正道,必能使别人亲近自己。相互和睦,万众一心,以致马到功成,所向披靡。虽说此理与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故”相似,但老子之“慈”从根本上却不同于儒家之“仁”,老子着眼于天地,发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天地对万物是没有私爱的。儒家倡仁义,老子贵自然,天施地化,不以仁恩,春生不为仁,秋杀不为不仁,自然而已,所以老子要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五章》)矛盾的出现,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强迫别人以我们的方式来行动,而对方不赞同。这种心态是错误的。所以,对于他人,自然为上,不必苛求,不加干涉。这样“慈”的心态就解决了矛盾。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的解决思路很容易被误解为厌世的消极的方法。然而,梁启超先生说:“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人,只看见‘无为’两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诚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表达的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的道理。不加干涉万物,顺从规律作为,万物才能很好的进行生长发育。这绝不是消极无为,无所作为。而“无为”之“慈”也是这样。尊重别人,尊重规律做事才会减少矛盾的产生,并解决矛盾而最终成功。
行为处事恪守“慈”字诀,必能解决好人际关系,成就一番事业。但“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忍焉”的历史周期规律却会使我们的筑起的高楼瞬间崩塌。所以,老子又给我们解决了“守业更比创业难”的问题。
三
“让”是最终成功的保障。社会总是进步的。尤其是当代这个知识经济大爆发的时代,各行各业推陈出新的速度迅猛。旧事物总是很快地被新事物所取代,而人亦如此。要想保持不落后,就要靠老子 “让” 的精神。“让”就是谦让,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其又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不争,二是功成身退。这些品格可以使我们在前进着的社会中永远保持胜利者的姿态。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老子一再说明,“不争”就不会失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圣人效法天的伟大。他们不断地帮助人,而不争夺利益。这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如果坚守这样的信条,已成立的功绩就不会被抹杀掉。柔弱退让,老实厚道,不与人争,这绝不是懦弱的标志。相反,它却是保持持久的必由之路。因为这些精神可以使人获得普遍的尊重,以至达到一呼百应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在校园生活中,面对之种种烦恼,“让”的精神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的课业,得到最后的成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费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五十一章》)“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细读这些文字,从字里行间通露出的是“大道”的精神。生养了万物,无私而不占有万物,无为而不管理万物,充满着的是真爱与温暖。
老子的处世总是师法于天地、自然。他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得出结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生态是平衡的。天道公平,取长补短,维护着自然界的均衡秩序。而人类社会之道却是不公平的,往往取短补长,陷入失衡状态。富者更富,贫者愈贫。于是老子又提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只有有“道”的人才会把多余的财物来供给天下。将过多的东西让度给天平的另一端使之达到平衡这样使天道与人道合一,才能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同样,与别人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才能有利于我们自身的进步。谦让的品格最终使经过俭约﹑慈爱所得来的成果与功绩,得到保持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又一步升华。
四
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老子的哲学是可以指导好实践的。
老子的“道”之伟大,运用于人间,便形成这三种宝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做到“俭”,我们可以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做到“慈”,我们可以济世度人,成就功业;做到“让”,功成身退,潇洒人生。这是人的三种境界。广而言之,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天地价值”的方法与路径。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不谋而合。
由修身到治天下,老子提出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老子·五十四章》)老子去私立公,立身则代表一身的利益,治家则代表一家人的利益,治乡则代表一乡人的利益,治国则代表一国人民的利益,治天下则代表天下全体人民的利益。老子的公益,是充实自我后的自然流泽。与儒家《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目的的作为,理虽不同,但事却相同,都是三层价值境界的一脉相承。
再者,佛家哲学中也可以看到三层价值境界的缩影。佛国的等极,以佛为尊,其次菩萨,再次罗汉。罗汉是“解除苦恼的人”;菩萨是觉悟后“发大心愿的人”;只有佛才是“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不仅自己觉悟又能使别人觉悟,更是觉悟的彻底圆满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罗汉实现了个人价值,菩萨实现了社会价值,而佛实现的是天地价值。
如此看来,儒释道并非像是完全背道而驰,在人格的修养道路上最终九九归真。而这也说明了老子的哲学,不仅是玄妙神奇的,更是实用的。梁启超先生说:“老子的大功德,是在替中国创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他的哲学,虽然草创,但规模很宏大,提出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他的人生观,是极高尚的而极适用。”我认为,对于老子的言论,我们无须刻意于考证他的年代,追究他的阶段性,争论他是唯物还是唯心。那就成了八股取士造出的训诂家。我们应该将其思想转化为力量,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让哲学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有人说,西方哲学重实用,而东方哲学重养性。孰不知,养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努力使老子的思想发展成价值观念和行为方法。这样才能使老子为我们构筑的完美的世界降临人间。
参考书目:
《老子》 卫广来 译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 常华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宗教知识讲座》 中央统战部编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
2010学年第一学期《老子哲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论知足常乐
【摘要】:本文综述了“知足常乐”的思想,阐述了“知足常乐”的含义以及“知足使人常乐”的例证,并且阐述了“不知足”的两种截然不同状况:一种是生活的过度追求,这种不知足致使人不快乐;一种是学业上的进取,这种不知足使人进步。最后对如何才能“常乐”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知足常乐 进取 感恩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机遇众多,但是私欲也迅速膨胀,很多人都想升官发财,都想一举成名,一夜暴富。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因此,学会知足常乐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一、什么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也许这个解释并不生动形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古人如何解释知足常乐。古诗曰: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是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不足兮下有余。这是一种安于骑驴的生活态度。既不仰慕骑马之威武,也不为无马可骑而纷争,感恩自已无推车之苦,自得自享骑驴之乐。
知足常乐,这是一种心境: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绵;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清茶淡饭饱三餐。知足赛过长生乐,不是神仙胜神仙。
知足常乐,又是一门哲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
知足常乐,更是一门艺术: 感恩现在,放眼未来。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创造未来。
二、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诗】:人生原无病,不少因自作。想想病疾苦,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
想想世乱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本是长寿人,自使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便常乐。
世事无常,几千年前古人就明白了这一点,并提倡世人知足常乐。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且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旨在教人“知足”。按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说法,那么反言之则“福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莫大于知足”。所以,老子便用肯定的语气说“知足者富”,并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知足心境才能平和,虽粗茶淡饭也能享天伦之乐,这种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并不只是老子一人这样认为,庄子也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他是说,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这句话多么形象,并且一语惊醒梦中人!值得现代忙忙碌碌,为争名夺利拼个你死我活的人深刻反思。
人生几十年转瞬既逝,一切皆如浮萍一朵,来去空空,竭尽一生,尔虞我诈,最终还是空手来,空手去,何必呢?知足常乐吧!
富可敌国,风光无限,还想更富,还想更风光,甚至想君临天下,傲视群雄。天伦之乐,认为理所当然;朋友之谊,毫不珍惜更加以利用;身心健康,不屑一顾。恐怕即便临死之时,惦记的也不是家人朋友,而是千里豪宅,张张钞票。试问:这样一个人,这样不满足,能不累吗?知足常乐啊!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如果胡先生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恐怕他早已痛苦不堪了,还使得家人都对生活持消极态度。那精神的痛苦岂不是比生活的艰辛更甚几百倍!那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有网友曾说:知足常乐吗? 钱不在多,够花就行!别人吃肉,我喝汤也行!我不富有,但是我自由,想躺着就躺着,想睡着就睡着!这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是那么几十年,匆匆忙忙。悲观也过了,乐观也过了,何必折磨自己,知足常乐,开开心心,足矣!
记得《士兵突击》里吴哲常说的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我想这里面的意思也不过是知足罢了,古语里也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的意思也可以和知足常乐扯上关系吧。无论是古语也好还是电视剧也罢,无非都在奉劝让世人少一丝贪欲,多一份些知足,自然也多一份快乐。
前几日在电话里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了过往一段时间的感受。他怨声载道,社团内部勾心斗角,学业繁忙时间太少,连生活费也不够用了,话语中不免流露出几分哀怨。于是我便说道,朋友你已经够好了,比起那些走街串巷的残疾乞讨者和学费也付不起的人,你也该知足了!朋友听了许久无语„„
既然世事不能如你所愿,那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吧。生活瞬间灿烂,为你精彩!
三、不知足者不常乐
【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足够,4/9/2013 2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产少根基。
买得田园千万顷,因无官职被人欺。三品四品还嫌小,一品二品还觉低。一日当朝为宰相,又想帝王做一回。
做得君王犹不足,还把长生不老期。欲壑未满梦未醒,一棺长盖抱憾归。
知足常乐,人们把这句话几乎都挂在嘴边上,但是,真的能知足吗?其实,能知足者谓之明智者也,就现代而言,能知足者。实在少之又少的呀,德高则通达,意随境走也。然而,见利忘义者随处可见,这乃是社会的悲哀!不知足让他们尝到了无数苦果。
每当黄昏时分,一对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看到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都会开心地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好了;而也正在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妻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毒自杀。其实,仅他们留下的不动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自己吃上几辈子„„
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例子啊,而世间的许多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穷尽一生?口袋里有了一块钱,还想着要两块钱;有了两块钱却想要十块钱、百块钱;最终连拥有千千万都不能满足。生前何必多要,死后还不是两手空空?与人生的快乐、健康、平安、和睦相比,功名财富实在是太易失去的东西。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一定使人快乐;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金钱符号,不一定代表着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世人应该学学诗仙李白的豪放,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四、另一种“不知足”
不知足者不常乐,但是“知足”并不等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人总是要有进取心的,对待学业永无“知足”可言;对待物质追求,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自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
第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
第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当我们得不到所向往的东西时,必须爱我们现有的一切。快乐是由知足的心情之中产生的。达成愿望的路需要付出坚忍与耐性,用健康乐观的心情一步一步的去走,抱怨与悲观只能使我们消沉颓废,以致可以到手的东西也会错过,连既有的东西也会丧失。
对待学业必须得不知足。
4/9/2013 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韩干画马的故事。韩干是唐代画家,尤以画马最为著名,和曹霸齐名。他原来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酒店紧靠大道,酒店门口,拴满饮酒客人的坐骑。他抓紧干活的空隙,用一根竹枝代笔,在泥地上练习基本功,勾勒马的骨架,外形,描摹马的各种情态。天天练,月月练,天长日久,他在地上能画出一匹匹体形优美,神态各异的马匹来,人们交口称赞。著名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发现了韩干的画马才华,尤其被他那种勤奋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所感动,特拿出两万文钱资助韩干购置画具。后来成名。
试问,如果韩干满足于当酒店伙计,满足于那几文小钱,他能名垂千史吗?也许他就在那个小店里当一辈子小伙计了„„
再来说说中国射击名将王义夫。他是中国射击队的老将,已经44岁了,还在射击场上拼搏不止。他一共参加了六次奥运会,取得了两金两银一铜的佳绩,雅典奥运会夺金牌仍无退役的打算。这种拼搏精神一直被众人称道不已。
试问,如果王义夫满足于一点点小成绩,数年之后他的光环一定很快被雄起的后辈小将埋没了,他怎么能被人们铭记?
又试问,梵高画了《夜晚的咖啡馆》、《星夜》,还要画《向日葵》?贝多芬创作了《英雄》、《命运交响曲》,还要创作《月光》?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还要写《威尼斯商人》?
只有学业上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社会才会进步,个人才会得到发展。用“不知足”的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创业,去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创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和谐社会,为祖国繁荣富强,为家庭富裕安乐而共同奋斗!
四、怎么做才能常乐
那么,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到常乐呢?
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对生活知足的心境。感谢上帝赐给我三餐;感谢家人给我温暖;感谢朋友给我关怀;感谢陌生人的笑容;感谢自己知道感恩。这会让自己拥有一颗幸福、自信的心,让自己觉得上帝眷顾自己,进而知足,并且常乐。
其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们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次磨练的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再次,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放眼未来。要常乐,还是得奋斗。不然没有物质基础的快乐是不会持久的,是空虚的。人生是由创造和享受两部分构成的,缺了哪一部分都是悲哀的。
还有,要凭良心做事。如果你是领导就要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如果你是老板就要知道哪些钱该挣,哪些钱不能挣;如果你是医生,就要知道哪些药该开,哪些药不该开;如果你是演员就要知道哪些戏该演,哪些戏不该演;无论你是职员、教员、公务员还是其他什么身份,都要知道怎么工作、怎么生话。凭良心做事,生活会变得轻松。
最后,以进取之心耕耘,以平常之心收获。人的发达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既要奋斗又要机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我们应该多多注重过程,将结果看淡。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总之,有多少人在感叹时代对他的不公啊,想知足,却难知足。这使我不得不发一声感叹,何苦呢?何必呢?只要不奢求太多,知足也不难做到啊!当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赞同消极的态度,应鼓励积极进取参与竞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当竞争者在竞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令人烦恼时,千万不能糊涂和失去理智,更不做出不明智的蠢事,而是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新的平衡,使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使你放开包袱,重拾信心,开心快乐地从头再来,以利再战!希望人们能够真正的理解一下“知足”二字,如能读懂这两个字,那他的生活一定是幸福而阳光的。祝愿人们早日的走出累的生活状态,让愉悦的心情环绕在你的身旁。知足、进取者常乐也。
4/9/2013 5
第三篇: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冯立鳌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09日05 版)
中国思想史上,老子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他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认识事物
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得失、清浊、明昧、久暂、终始、同异、人己、爱恶、贵贱、古今、智愚、结解、主客、损益、巧拙、成缺、寒热、亲疏、抑举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表象的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来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曹雪芹看来是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
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省。这都体现着对事物反面的顾及。
同时,老子这一思想也教给人们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方法。欲取先予、知雄守雌、以曲求全,就是处事中主动占据反面,等待条件和机会、以反得正的方法。天下大事做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不争而取胜,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等方法,更是增益了人们的经验智慧,把以反得正的方法推广到生存生活以外的领域。
如何保持优胜
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本能,然而,根据“反者道之动”,强大往往内含着毁灭,是危险的处世之道。老子因而提出“弱者道之用”——柔弱才体现道的精神。
老子始终从天道规律上看待事物。他说:“物壮则老。”强壮的事物跟随的是衰老和死亡,故难长久;另一方面,老子看到了柔弱之水的优胜性,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在强与弱的两相比较中,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弱小则富有生机。并据此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的持柔守弱的方法,意在保持
长久的优胜。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人都明白,但实行起来却不易。问题在于:“心使气曰强。”平静如水的心受到气的驱使,就会去逞强。老子因而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靠一时的力量,能战胜自己的逞强之气,才是真正的强大者。《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与曹爽较量的政治斗争中称病处下,他常常主动地规避强大,但他却是三国博弈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实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现实性。
古老的易经思维崇尚阴阳和合,儒家推崇其中阳性的刚劲强健作用,主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子则推崇其中阴性的柔弱和顺之德,认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从根源与本质上论证了阴柔属性的根本性。阴阳学说对阴阳两者的角色与功能这样划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持静,为阳之内守;阳呈动,为阴之役使。老子的贵阴贱阳与儒家的阳尊阴卑,实际是在阴阳和合的世界上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定位:崇阴守弱看重人自身的生存,尊阳进取则看重人的社会责任,两种处事方法体现着处世观与价值观上的不同选定。
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性感受。老子没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认为,有一种合于天道、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无祸无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谓“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就是幸福。
根据道统万物的理念,人们要获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不愿招致祸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识常道而任意妄为,自会引来凶险,失去幸福。
在生活中,人们把欲望的满足视为幸福的获得,老子则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认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敌。因为奢欲贪得销蚀了人的满足感,使“欲望的满足”永难实现,从而使幸福沦为水中之月;同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贪得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儿还能带来幸福?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这是人类的误区和不幸。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机敏,大都生活富足,遗憾的是他们作了欲望的奴隶,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毁灭了他们的生命和幸福,使他们沦落成一个个可怜的人儿。当代社会的腐败案例,从来没有生计困窘的成因,无一不是贪欲在驱使,贪欲使人坠入身心受控、没有幸福的无底洞。生活的逻辑一再告诉人们:欲望的确是幸福的天敌。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老子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闸门。
老子论及幸福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一种无欲、知足、知止的长久幸福观。他叮嘱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其实,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老子学说以生存生活着的个体人为本位,揭示了深沉的宇宙法则,描述了淳朴的生活哲学,展现了简易的生存智慧。人的一生,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老子的思想都能给灰白的生活打上色彩,给前行的断途照出曲径,给孤寂的生命送上灵魂的温热。(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第四篇:学习老子哲学的一点体会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独树一帜。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是总括了世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他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有了矛的同时,必然产生盾,不断从一方转化成另一方,在统一了以后,又孕育着一对新的矛盾,这样不断的推动着整个历史的进程。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意思是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加强它。想要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一主张,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从直观上看是说不通的,也违反人们的正常思维。为什么要夺取的先要给予呢?老子的思维与常人不同,他的奥妙之处就是促使事物向极端的方向推进,最后,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换,达到我们的目的。下面举一个实例来印证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齐国打败了魏国,覆军杀将,尸横千里,齐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国国王羞辱万分,决定倾全国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谋臣说:“万万不可,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要除掉齐国,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称臣,这样齐国必然欢喜万分,傲视群雄,这样必然引起列国的不满,这就会招来诸侯联军讨伐,齐国必然倾覆”。果然不久,秦、楚、韩联军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例证更证实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强而强之也”。我们仔细研究孙子兵法几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例如孙子兵法所云:“富,未为安也。贫,未为危也。寡,未为败也。众,未为胜也。决定安危胜负者,道也。”这里的“道”,就是事物转换的内在规律,孙子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胜败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万虑仔细观察,知彼知己,冷静分析。譬如三国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东晋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至弱胜至强的最好例证,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做人要如流水,永远向下,低下低调。他认为水至弱也至强,水性柔弱,并不威武刚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啸来袭,水的威力却凶猛无比。一个人的行为“无为”指的是什么?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无为是指不要人为地做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只要顺从自然发展,一定会事业兴旺蓬勃,所以无为实际的结果是“无不为”。
最能代表老子哲学中辩证法的是下面一段话,“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圆满的好似残缺,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衰败。最充实的却好似空虚,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枯竭。最平直的东西却好似弯曲,极其灵巧的却好像笨拙,极其有余的却像不足,极其善辩的其言语却好像迟钝。疾走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清凉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怎样看待其中的辩证关系呢?我们前面说过老子哲学的基本点是对立的统一,他认为当事物发展到最后顶端时,就转化成对立面。所以,当我们事物发展到圆满时,即功成名就时,应该警惕看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缺点和差距,还远远够不着标准,这样就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奥运会金牌获得者。要保持以后荣誉和记录,他就要从零做起,找出动作中存在的各种弊病。
老子特别指出观察事物,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蒙蔽,表象常常与实质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我们要通过表象看实质,不要轻易按观察下出结论。他提出的“大巧”、“大直”,而不仅仅是“巧”与“直”,“大巧”、“大直”是事物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有向对立面变幻的趋势,所以,就出现“如拙”和“如诎”。但并不是真正的“拙”与“诎”。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处处事事都有辩证的关系存在,学习老子哲学收获最大的是应用辩证法,用辩证关系处理矛盾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变困难为顺利,变窘迫为通畅,让我们每天每时,都徜徉在欢乐和谐的乐园里。
第五篇:老子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单选题
(19/20 分数)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
A.司马B.礼官
C.祭司
D.史官 D.史官B.恭宽敏惠
C.清虚卑弱 C.清虚卑弱正确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
5.“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
A.指地位微贱的人游正确D.天之道,利而不害
7.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 A.为而不争弱胜刚强 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 C.哀兵必胜正确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韵之离骚”
9.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怀疑论正确
10.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
A.有所不为B.不妄为
C.不作为 C.不作为
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中国
D.“史家之绝唱,无11.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善利万物而不争正确
12.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
A.《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D.《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13.动善时的正确意思是
A.海水宽广、清澈
B.水给予人好处、利益的同时给人以尊严
D.水能容纳万物
C.水善于掌握机会 C.水善于掌握机会15.下列与“反者道之动”无关的词语是
A.大巧若拙希声
16.以下关于儒道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魏晋时期以道家为末流 A魏晋时期以道家为末流正确
D.大音求治国方略 B道家追求精神境界,道教追求治国方略正确C好的政府应该公平
D好的政府应该清廉
B政善治就是政清如水19.下列对《道德经》中的“道”和“德”解释正确的是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 A“道”就是讲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正确地上
水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B水至清尽美 从
D冬季来临水化作雪覆盖在大
C时行时止 利人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