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体会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和“成己”。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xx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是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人世界(人类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心得体会》相关的文章。
《学哲学 用哲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09-12-07
浏览次数: 2064
字号:[ 大 中 小 ]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选择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你会选择什么?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用诙谐幽默而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哲学,掌握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读完《学哲学用哲学》,在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之间,只要“花”和“炭”都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实事,你就不难选择了。
“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在于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路线。空话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要靠实践来解决。因此要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
何为实事?就一般来讲,不同单位有不同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干法。每个部门,每个行业,实事都不一样,但是确定实事的原则一致的。实事就是每件事、每个项目都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体现人民的意志。如何判断一件事是不是实事,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1、多数人受益的事。为多数人谋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条根本原则。始终关注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时刻注意解决大多数群众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归宿。
2、群众最急需的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张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但是不能使贫富过于悬殊。关心群众疾苦,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天职,一切真正关心群众的领导,都要急人之难,救急为先,把最困难的人的疾苦挂在心头,作为重点问题下力量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办实事不只是注意了“锦上添花”,而且更重视“雪中送炭”。
3、长远起作用的事。办实事,是要解决群众的急迫问题,但是也不能够完全急功近利。群众的利益,既有当前的利益,也有长远利益;既有局部利益,也有整体利益。一般来讲,群众往往对当前的切身利益注意的多一些。而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能够从全局出发,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高瞻远瞩,既考虑当前有想到长远,搞好远近结合。办当前需要的事情,尽可能为长远的事情,尽可能的结合当前的需要,而不能够脱离现实的条件。
4、力所能及的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办一切事情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历史的人必须承担历史的责任,但历史的人只能够办历史的事。因此,为人民办实事必须依据客观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人民生活中确实还存在许多困难;群众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说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客观条件有限,只有那么多钱、那么些物,决定了一个时期只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问题。如果项目列的过多,把财力、物力撒了“芝麻盐”,到头来什么事情也难以办成办好,想的多,反而办少,甚至连少也办不成。当然我们也不能够以客观条件为借口,不去尽力而为。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事多事难”,其实,多,应该是拼命工作,讲究科学的理由,而不能作为大而化之的托辞;难,应该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根据,而不能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实事是实实在在的,有些还是错综复杂的,要真正干好它,必须勤于思考,善于琢磨。就是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招法,观察具体变化,解决具体问题。
琢磨事是研究,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琢磨事,必须下功夫,花大心血,熬夜,吃苦。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同时,还要善于琢磨,学会分析综合,认真把事情搞全了、弄准了,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把措施具体了,落实了。
干实事,必须务实求实。要知实情,想实招,说实话,求实效。否则就会把事办歪、办砸。(建设局 方华峰)
《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
近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一种很神圣、很正统、很严肃的感觉。《学哲学用哲学》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入浅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亲切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主动学习的亲和力。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而能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学习《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
一、学点哲学会使人终身受益
这是李瑞环同志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
二、怎样才能学好哲学
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掌握了理论,就可以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的基本方法。李瑞环同志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学习“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是哲学入门的一个有效途径。真正学懂了“两论”,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学习理论要联系实际,联系经历过的实际,结合历史的经验来学,是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重要方式。他提出:“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
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学;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一方面强调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强调刻苦认真的读书。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努力读懂弄通。李瑞环同志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各级干部工作要艰苦,思想更要艰苦。他说:“付出辛苦,不仅仅是胳膊腿勤,很重要一条是思想必须艰苦。事实上,思想的艰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才是最重要、最困难的。应该既能深入下去,又能坐得住,看东西,听意见,想问题,憋主意。”这些话一针见血,很有针对性。现在,有些干部面临事情很多,天天忙忙碌碌,屁股坐不住,如果自己不自觉挤时间学习,不经常翻翻书,就会变成事务主义者。脑子不补充营养,就会被掏空。他还要求干部“要力争把文字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一致起来,不然,就将是会写的不会办事,会办事的不会写。”当然,作为一名机关青年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学哲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三、哲学能教我们如何做人
做人要正直,李瑞环同志说:“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学哲学用哲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阐述,到处体现了和的思想,提倡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要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依理待人。他说:“不但要懂得斗争的绝对性,还要懂得斗争的多样性。筷子与肉斗,肉到嘴里;手术刀与人斗,可以去除病灶;扁担与肩斗,可以把水挑进家里。这些都是斗嘛,为什么一说斗,非要你把我整垮,我把你整垮呢?”“中国人倒霉的时候容易团结,打胜仗后常常不团结,历史上这样的事很多,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冷静地想一想,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是都添乱。”也许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总体上,当前的社会心态还比较浮躁,有些人热衷于与人斗,有些人喜欢个人出风头,有些人习惯听赞扬声。读一读《学哲学用哲学习》,听一听一位老者的教诲,无疑是服用一副清醒剂。所谓做事先做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个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学哲学用哲学》,使我增长了见识、增长了知识。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点哲学,终身受益”。(建设局 宋绍山)
抓重点 带全局
《学哲学 用哲学》是李瑞环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现实中所遇到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智慧结晶。全书通篇运用哲学的思维、简练的语言,紧扣时代的脉搏,闪烁着辩证的光芒,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李瑞环同志在1987年5月29日察看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后在指挥部的讲话,同样切合我们单位的实际,对我们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抓好施工组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了工程施工组织的基本工作方法是自始至终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不抓主要矛盾,工作中就会如坠烟海,失去重心,没有秩序,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抓主要矛盾,就不能把握全局,辛辛苦苦,忙忙忙碌碌而成效甚微;不抓主要矛盾,就不会有正确的部署和计划,不可避免地要打乱仗;不抓主要矛盾,就无法缩短工期,实现多快好省。
联想到过去我们的工作,效率低、时间长,忙忙碌碌可成效甚微,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自始至终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要抓好重点关键就是要注意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是抓得准。主要矛盾并不是哪个人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的,也不是哪一级领导凭自己的权利随便“任命”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规律的反映。
第二是抓得狠。常常有这种情况,主要矛盾看是看到了,但最终没有解决好。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抓得不狠。对于看准了的主要矛盾,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狠得了心,下得了本,在一定时期内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地拿下。从局部和暂时看,这样做似乎不合祘,但从全局和长远看,是很合算的,也是有必要的。
第三是顾得全。主要矛盾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是因为它决定着全局,带动着其他。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其他矛盾就可以不抓,我们讲抓主要矛盾可以使其他矛盾迎刃而解,但“解”也要有“刃”。实践证明,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也会妨碍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转为前进的障碍。所以,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要
忘记抓次要矛盾。整个工程是一盘棋,车马炮和小卒子哪个也不应少,哪一个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作用。
第四是跟得上。主要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移。施工中今天它是重点,大家都要去“保”它;明天它不是重点了,大家就要去“保”新生成的重点。原来是重点的,要跟上这个变化,主动去当配角,去“保”别人。各个工作人员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整个单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全局观点,摆正自己的位置。该当主角时要上得去,攻得下;该当“配角”时要搞好服务,做好应该做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个人的思想,认真地学习理论,深入地探讨问题,努力在指导实践上见成效。要有“力挽狂澜,舍我其谁”的气魄和胆识,积极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想办法、抓落实,特别是要改变工作作风,抓好重点,抓好主要矛盾,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房管局 王瑜)
读《学哲学 用哲学》学习体会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翻开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许多革命家、理论家、思想家都能以哲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大量哲学理论成果。最近,李瑞环同志的新书《学哲学 用哲学》就是一部用哲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佳作。
《学哲学 用哲学》是李瑞环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现实中所遇到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智慧结晶。全书通篇运用哲学的思维、简练的语言,紧扣时代的脉搏,闪烁着辩证的光芒,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第一,《学哲学 用哲学》是李瑞环同志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亲身实践和认真思考的产物。作者客观冷静地对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的新颖、科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贯穿这部书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贯通,把哲学思维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思考方式和自觉行动指南。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李瑞环同志在论著中,用他切身的体会、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语重心长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哲学课,使我们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的重大指导意义,更好地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和理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第二,《学哲学 用哲学》它以朴素的文风、真诚的笔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人以启迪,使人读后收获颇丰、受益非浅。李瑞环同志在书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涉猎广泛、思考缜密,特别是其中有关新时期人民政协方面的论述,指导性非常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李瑞环同志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做了大量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深刻阐明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地位。李瑞环同志认为,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胜利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协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但他又明确指出,人民政协的特色是“亦官亦民,非官非民,”所以要做好政协工作,必须选好角度、找准位置、扬长避短,要“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这些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恰如其分地阐明了人民政协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人民政协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强调指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职能。李瑞环同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论述,为各级政协组织发挥作用找到了着眼点和着力点。(3)具体提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工作方法。李瑞环同志经过认真思考,运用矛盾和联系的哲学观点,探索了改进政协工作的有效办法。他提倡,要采用“总结经验”、“比较”、“商量”的方法,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活血化瘀的工作,要重视社情民意。这些论述对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既给予科学定位,又指明我们以后工作思路和前进方向,并授之以有效操作手段。实践证明,李瑞环同志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思考和探索,使人民政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发展。人民政协社会地位和影响日益增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结解释问题,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学哲学 用哲学》不仅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对马克思
主义深入学习和系统思考的理论专著,而且还是一本指导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科书。李瑞环同志阅历丰富,其本身的经历对许多人就很有启发作用。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里面不是光讲大道理或写传记,而是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去阐明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性。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认识,同时也能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去搞好各项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如作者对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天津城市建设等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就是在当前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和有益的借鉴。
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是当前社科论著中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对于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又是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经验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房管局 孟苗)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
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谢谢。
第二篇:哲学体会
学习《学哲学 用哲学》心得体会
海口市劳教所教育科 李幸荣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早上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按照我所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我用了1个月时间通读了《学哲学用哲学》全书。书中分为“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等文献,使我读了以后深深受到启发和教育,受益匪浅。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实际工作、社会生活进行了朴实无华的论述,深入浅出、生动客观、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催人奋进,深感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现谈点我肤浅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哲学是人的一生中不可不学的学问。
哲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思考问题、研究工作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和探索事物运动的内在关系的学问,所以,哲学是人的一生中不可不学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书中提到:“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这是李瑞环同志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李瑞环同志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提到了第一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说根本不信、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也是决不会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还发现,有些搞哲学的人,违背了唯物论、辩证法,走入了歧途,究其原因,恐怕是把哲学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而没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信仰的缘故。
二、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我们辩证的分析问题,指明向哪个方向拐,主、客观相结合,分析利弊,权衡得失。当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就应居安思危,防止和克服失误和差错,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我们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再分析,认识再认识,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让事物发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是必然的,这时我们就应该冷静的思考,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重新认识,调整思路,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困难,以励再战,绕过那此坑坑洼洼,推进事业不断向着好的方面前进。再说,同样一件事情,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看待它;一是消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认识事物发展变化。例如,我们年轻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地工作,去适应,以使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单位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在生活中,重视同志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人与人之间,同志之间的感情,塑造和谐生活环境。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呢,而我们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我们要用唯物的方法,辩证的重点思考研究事物的发展。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善于分析处理问题: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用辩证的观点、唯物的方法去看待世界和认识事物。
三、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现象必然同本质有一定的联系,现象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观察一个事物,既要看它的现象,又要看它的本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认识它、分析它,既了解它的现象,又要了解它的本质,掌握它的运动规律,我认为工作是职责,工作应该经得起群众检验,让领导放心,我们既要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又要干净利索地完成好领导分配的工作,做任何工作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干好,这就是对工作的支持,对职责的履行。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始终存在矛盾,既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事物存在不同特点。这里我想讲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这是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别所在)实际上,我认为人与事物一样都有“个性”反映在你、我、他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不同的人和事物有不同的个性,各有长处和短处,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看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见解,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对问题的处理和看法就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例如,在完成同一样的工作,有的同志会受到领导的表扬,有的同志则会受到领导的批评,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观念、思维、创造力、价值取向的差别。同样,因为每个劳教人员实际情况都不同,所以我们对劳教人员的谈话教育,也要尊重“个性与共性”的问题,有的放矢,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四、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本质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我们要运用哲学思想,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工作,努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开拓劳教工作新局面。《禁毒法》的出台实施,是我国禁毒工作上的重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新的使命,是人民对我们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的工作标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驾驭时代潮流的能力,打牢过硬的业务基本功,迎接新时期劳教工作新的挑战。
《学哲学用哲学》的出版,无论是对哲学的普及,还是对干部的成长,都是不可多得的极好教材。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
以上是我读《学哲学?用哲学》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学习老子哲学的一点体会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独树一帜。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是总括了世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他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有了矛的同时,必然产生盾,不断从一方转化成另一方,在统一了以后,又孕育着一对新的矛盾,这样不断的推动着整个历史的进程。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姑强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意思是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加强它。想要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一主张,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从直观上看是说不通的,也违反人们的正常思维。为什么要夺取的先要给予呢?老子的思维与常人不同,他的奥妙之处就是促使事物向极端的方向推进,最后,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换,达到我们的目的。下面举一个实例来印证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齐国打败了魏国,覆军杀将,尸横千里,齐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魏国国王羞辱万分,决定倾全国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谋臣说:“万万不可,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要除掉齐国,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称臣,这样齐国必然欢喜万分,傲视群雄,这样必然引起列国的不满,这就会招来诸侯联军讨伐,齐国必然倾覆”。果然不久,秦、楚、韩联军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例证更证实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强而强之也”。我们仔细研究孙子兵法几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学思想。例如孙子兵法所云:“富,未为安也。贫,未为危也。寡,未为败也。众,未为胜也。决定安危胜负者,道也。”这里的“道”,就是事物转换的内在规律,孙子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胜败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万虑仔细观察,知彼知己,冷静分析。譬如三国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东晋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至弱胜至强的最好例证,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做人要如流水,永远向下,低下低调。他认为水至弱也至强,水性柔弱,并不威武刚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啸来袭,水的威力却凶猛无比。一个人的行为“无为”指的是什么?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无为是指不要人为地做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只要顺从自然发展,一定会事业兴旺蓬勃,所以无为实际的结果是“无不为”。
最能代表老子哲学中辩证法的是下面一段话,“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圆满的好似残缺,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衰败。最充实的却好似空虚,它的作用就永远不会枯竭。最平直的东西却好似弯曲,极其灵巧的却好像笨拙,极其有余的却像不足,极其善辩的其言语却好像迟钝。疾走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清凉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怎样看待其中的辩证关系呢?我们前面说过老子哲学的基本点是对立的统一,他认为当事物发展到最后顶端时,就转化成对立面。所以,当我们事物发展到圆满时,即功成名就时,应该警惕看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缺点和差距,还远远够不着标准,这样就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奥运会金牌获得者。要保持以后荣誉和记录,他就要从零做起,找出动作中存在的各种弊病。
老子特别指出观察事物,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蒙蔽,表象常常与实质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我们要通过表象看实质,不要轻易按观察下出结论。他提出的“大巧”、“大直”,而不仅仅是“巧”与“直”,“大巧”、“大直”是事物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有向对立面变幻的趋势,所以,就出现“如拙”和“如诎”。但并不是真正的“拙”与“诎”。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处处事事都有辩证的关系存在,学习老子哲学收获最大的是应用辩证法,用辩证关系处理矛盾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变困难为顺利,变窘迫为通畅,让我们每天每时,都徜徉在欢乐和谐的乐园里。
第四篇:初读《哲学研究》的一些体会
初读《哲学研究》的一些体会
《哲学研究》这本书的语言通俗,几近“口语”,但在我看来要深入把握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所力图表达的看法和思想却颇为不易。原因在于:该书并未以我们所熟悉的哲学著作的方式端出和展开某种哲学理论体系;相反,它以反对理论体系建构的姿态,在日常语言的地基上对各种哲学理论、哲学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诊断和解构。
众所周知,维特根斯坦一生中提出了两套截然相反的、又都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他的前后期哲学的最大差别在于对语言性质的看法的改变。“我们走在没有摩擦的光滑冰上--在一定意义上的条件是理想的,但正因如此,我们不能行走。我们想走路的话,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吧!”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以光滑的冰面来比拟他自己早期的所构思的完美和理想的语言,而以粗糙的地面来比拟晚期的思想和日常语言。
他在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认为,语言与事实有着一一对应的图像式的关系,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对象,命题的意义则在于与事实的符合。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除语言的歧义和误用,寻求词和命题的精确的、客观的意义。《逻辑哲学论》中对于语言的这种定义,形式上是简洁、严格、逻辑严密的,但实际上是过于理想化的。如果说语言是这样的,或者说真有这样的语言,那也是一种实验室的语言,是假设绝对没有摩擦力的“光滑冰面”,而不是人类能在上面行走的“粗糙的地面”。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明确反对这种理论,他否认语言有任何独立的、客观的意义,认为词和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其意义取决于不同的使用场合,随着用法的变化而变化,他形象地称之为“语言游戏”。
在对《哲学研究》中“简单与复合”一节的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语言就像一种工具,能够为这一些目的服务,也能够为那一些目的服务。
《哲学研究》里的“简单与复合”中,很多段落把语词比作各式各样的工具。想一想罗素等人最喜欢用书桌之类举例来说明语词的意义,我们就能看出把语词比作工具是多么不同的一种思路。书桌之类的例子隐含着对语言的反映论式的理解,而使用工具的思路有助于纠正这种理解:一件工具不镜映对象,它适合作某一件工作。语言的功能不在于反映世界,而在于像使用工具那样对世界作出应对。可以说,语言的功能是反应而不是反映。当然,为了适合某些工作,工具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现实,但这不是像镜子那样的反映。语言是一种人为的规定,语言的规则体现在人对语言的使用中。人们不是先学会规则再来学习语言,在学习使用语言之前是不知道这些规则的。从语言结构来看,并非所有的命题都可以归约为基本命题,或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也不存在作为语言的终极结构元素的名字。世界也不具有那样的本质结构:相互独立的事实和事态,作为事实的终极结构元素的对象,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维特根斯坦认识到,语言并不是由所有描述事实或事态的命题组成的封闭的,完成了的整体,而是各种各样,功能各异,或大或小,或低级或高级彼此间仅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异质类聚物。语言之所以具有它所具有的诸多功能完全是因为我们在语言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对它做了如此这般的使用。一个语言表达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它所处的语言实践,生活实践中的用法。语句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或“使用”或“应用”,没有别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用法代替意义,例如,这两个词的意义一样可以换成说这两个词的用法一样。但我们注意到,维特根斯坦提到“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棗哪些是例外呢?维特根斯坦的著名研究者贝克和哈克认为例外是指姿势的意义、自然现象的意义等。一个笑容或一次哭泣有意义,但只有在很特别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说到“用他的哭泣”。但下面会讲到,这些自然行为本来属于另一类。使用是比意义、意谓更广的概念,即使能够用“使用”代替“意谓”,反过来却不行,“使用一把锤子”不能说成“锤子意谓„„”。不过,单就语词而论,我们也可以举出另一些例外,例如忽然想起了这个词的意义,他虽然常用这个词但始终没弄清这个词的意义,这里都不宜把意义换成使用。更突出的例外是:他在某种意义上使用一个词之类。最后应当指出,即使意义在外延上能和使用互换,也不说明语词的意义等于语词的使用,例如有肾脏的动物和有心脏的动物外延相同,但内涵不同。反过来,男和牡几乎从不能互相替换,但这两个词在一种很强的意义上意思相同。实际上,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时不时说到“词的意义”、“句子的意思”〔第49节、第80节等等〕。其实,语词的意义是个日常用语,从维特根斯坦的一般思路来说,我们就会设想它的一般用法是正当的,如果出现问题,多半是这个用语诱导了某种错误的反思,例如把意义看作一种实体。而这正是维特根斯坦要求我们防范的主要错误之一。的确,人们比较容易把“意义”误解为某种实体,但不大会把“使用”或“用法”误解为某种实体。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语言的意义在于用法的思想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抽象的语言观,对哲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二,解释必须用描述取而代之。
在科学研究中, 人们通过经验研究提出假设, 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验证来否定或确证假设;通过对经验的研究发现事实, 论证某些旧观点(先入之见)是错误的, 并提出另一种新观点。而在哲学研究中,我们不通过经验研究获得新的发现, 也不提出理论,因为发现新的事实, 提出新的理论无助于解决哲学问题。哲学命题不是经验命题, 不是事实命题, 而是概念性的命题, 是语法命题。哲学
研究不能与科学研究等量齐观。维特根斯坦说: “我们不应该忘记, 可以这么说, 一个词的意义不是由某种独立于我们的力量所赋予的, 因而也不能用科学的研究来探讨一个词的真正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是由某人给予它的”。我们不要等待语言学家或逻辑学家通过对语言结构和句子结构的分析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我们在使用字词, 我们就赋予它们以意义了, 我们也能理解它们。句法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无助于解决哲学问题。对于一个人“如此这般思考问题是否可能的”问题, 我们不是通过心理学研究来加以解决, 而是通过分析这类句子有无意义来加以说明, 是由人们在日常生中是否如此这般地使用语言, 是否这样组织语言, 因而是否如此这般地赋予句子以意义来说明的。换句话说, 哲学问题不能靠科学的研究和新的发现来解决, 而是通过语言的分析来消除。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的分析不仅在于哲学不提出理论, 没有新的“发现”, 而且还在于哲学不进行解释, 而仅仅进行描述。在哲学研究中, 我们必须摈弃一切解释, 而必须用描述取而代之。
他说: “我们的方法是纯粹描述的, 我们所给予的描述不提示任何解释。”并且描述也是和命名是有所区别的,他认为“命名就像给一个东西贴上标签”.那么我们如何给颜色贴上标签?如何给声音贴上标签?如何给感觉贴上标签? 在这里,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A向我指着一个人说:那是我同学.我就会知道顺其指尖方向看去所看到的那个人是他的同学.但如果,我们是先约定,他向哪个方向指,我就要顺着他肩膀的方向看过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关键是,前一种理解方式不是基于约定的,是无须特别说明的.而后一种就要靠约定.语言甚至只是实现交流的最后的步骤,而且并不都是必要的步骤.A向我仰一仰头,我可能就明白他让我向右上方看,但他也可能说:“向你的右上方看”.当语句出现时,我们就要考虑比如“右上方”指称一个方位.那么仰一仰头是不是也包含了对方位的指称呢?因为“右上方”指称着一个位置,我才能基于理解而向那个方向看吗?我想,它只是获得
了仰一仰头的功能,这不一定需要相应的指称.因此,“命名与描述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命名是为描述做准备,命名至此还不是语言游戏中的一个步骤”。
哲学研究之所以要摈弃一切解释而用描述取而代之,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由于一切呈现在我们眼前, 没有什么要解释。因为隐藏的东西——举例来说——对我们毫无兴趣。”一切有关哲学问题的东西都已经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只需要进行描述, 而不必去进行演绎推理, 也不必进行新发现。哲学只是将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重新排列。如果有某种隐藏着的东西存在的话, 那么它们与哲学研究毫无关系。它们在我们的语言游戏中不起任何作用。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既不能被用来表示某种东西, 也不能用来被某种东西所表示, 它们根本不可能是我们语言游戏的一个部分。它与我们通过语言描述来化解哲学问题毫无联系。如同象棋游戏一样, 我们决不能“发现”象棋游戏中隐藏着的规则, 一切规则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当然, 我们也可以发明一种新的规则, 但是这已经不是我们所玩的象棋游戏了, 而是另一种不同的游戏。同样, 在我们的命题中, 没有新的意义要我们去揭示, 如果命题存在着另一种新的意义, 那么这就是另一个不同的命题了。如果我们把哲学研究与物理学、化学研究等同起来, 那么这就造成了我们对语言意义的误解。“解释总得有到头的时候”。所谓语言的逻辑最终是不能被说明的,我们必须去观察语言的实践。不可能有什么哲学上的“解释”凌驾在“描述”之上。他坚持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来很好地加以研究解决的。至于语法,虽然是我们理解语言的基础,但它只能显现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语言的这种逻辑联系并不能完全概括世界的内容。语言游戏的语法对于语言实践最多只是一个“有漏洞的封闭”,它只是我们把握意义的一个背景的东西,我们对字词的用法和意义的领会还有待于对语言游戏的语境的了解。正是具体的语境决定了我们如何运用语言。因此, 在哲学中,我们不寻求解释, 而仅仅描述。
应该说,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研究是对包括《逻辑哲学论》在内的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在哲学中的应用的一个反叛。这里涉及到当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哲学研究应当遵循怎样的一种研究方法。当代哲学包括哲学解释学在内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思和批判自然科学方法在哲学中的运用, 主张哲学研究应当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新方法。维特根斯坦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自然科学方法在哲学中的运用, 而以一种自然语言的描述方法取而代之。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批判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以上就是我读过《哲学研究》后的一些体会,正如开篇我所说,要深入把握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所力图表达的看法和思想颇为不易,由于我的哲学阅读量和哲学史基础的限制,我对《哲学研究》一书的理解可能仅限于皮毛,而并为领悟其中的精髓。我想:随着我以后的哲学史的深入了解和哲学阅读量的不断增大,我对《哲学研究》一书一定会有一个更加深入且丰富的理解。
第五篇:哲学课学习收获与体会
哲学课学习收获与体会
一、我对哲学的偏见
从小就喜欢工科的我,对文学有一种莫名的抵触,尤其是哲学。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哲学是一种伪科学,解释因为人类认识的有限而无法解释的现象,它不仅枯燥晦涩,而且毫无现实意义,甚至是违背现实存在的谬论。而哲学家就是一群好事者,他们喜欢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没有实质内涵。然而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学科,是能够体现人类更伟大的存在意义的最重要的学科。所有研究精神领域的工种大体都离不开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还有所有文化艺术产业工作者以及衍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遗产都是需要哲学来积淀的。哲学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引导着我们的思想认识,对我们人生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对哲学的偏见因而逐渐转化为崇尚。
二、哲学课堂中的收获
通过短短十周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老师新颖独到的授课方式一方面督促我们主动去读书,一方面又给了我们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从最初的抵触到逐渐喜欢,从盲从到学会独立思考,我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观、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觉得哲学的关键在于其提出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迫使我去思考。这是从寻找标准答案到寻求自己内心的答案的一种转变。哲学让我对现实中的我和精神中的我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使我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开始做起有思想的人,这是一种重生,而哲学就是我重生的一块敲门砖,它改变了我,塑造了现在的我,我会继续利用哲学这把武器,把它从现实世界中拿到精神世界中,并且发酵成我需要的东西,然后反过来作用于我的现实世界,不断塑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三、我学到的主要哲学观念(1)相信即存在
哲学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争论上帝的存在。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有自己的独到观点:对于奥古斯丁来说,上帝是掌握了一切真理的存在,上帝是光,上帝是绝对善的存在;对于罗素来说,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能找到具体的原因,那么上帝呢?上帝的起因在哪?如果有某种事物没有起因,那么我们何必要推到上帝呢?某个比较原始的物质就足够解释这个世界了。我对这些深奥的观点理解并不透彻,也谈不上赞同与否,我只认为:相信即存在。上帝不存在,对于无神论的我,这个问题根本无意义、无所谓;而对于有神论者,就等于失去了善,失去了真理,失去了自己一直相信的东西,失去了自己世界观的最根本的支撑结构,所有的一切也因此不复存在。所以,上帝只是有神论者的一种信仰,你若相信它存在,它就存在;反之,则不存在。(2)不可知与怀疑,怀疑与存在。
皮浪说我们要悬置判断。根据现象学理论,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在我登月之前,就不要随便去猜测月球那一半是什么样子。我看不全事实的所有面,为什么要自以为是的下结论作判断,是非好坏,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去统一的定论。悬置判断能让我远离是非,活的更加得快乐安宁。因此我选择悬置判断,不断怀疑。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拥有怀疑的勇气。每个人出生以后不过都是在向死亡迈进,如果没有怀疑的勇气去经历找寻,探究,努力,失败,成功,起伏,那么和其他动物有何区别,只是吃吃喝喝,睡觉拉屎,那么作为人的存在有何意义。这种意义我不理解,但是对于实行这种意义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的快乐,它们存在的最高意义,我不会否定它们,我不作判断。但我保持怀疑和好奇心,这就是我的快乐,和我持悖论观点的人也表示不理解。(3)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如果宇宙是有界的,那么界限之外是什么?若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有限世界之外,既没有空虚,也无时间。”那么,有限世界之外,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如果把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对立起来,就像牛顿的 “非此即彼”的逻辑:空间或者是有限的,或者是无限的,二者必居其一,那么,很多问题就会变的很难解决。如果时空是有限的,则其起点是什么,终点又将在何处?起点以前是如何?终点以后又是什么样?如果时空是无限的,那么无限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存 2 在?一个事物的产生到灭亡又该怎么解释?
然而,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看待这些问题,就很简单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辨证统一的,有限性讲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运动,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无限性讲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它的含义更多的指代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它没有起点,也不可能停止和消亡。为此,“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辨证统一,是“个体”与“总体”的辩证统一。能否实现二者的统一,关键是“有限”的界限能否超出,“有限性”能否转换成“无限性”。“无限性”是由无数个“有限性”构成的,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因此,只有把有限和无限联系起来,才能体现二者的真正含义。(4)关于人生观、价值观
生长在一个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国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做贡献的关系。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短暂的哲学课,让我接近了哲学,逐渐理解了哲学的观点,也慢慢学会了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教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以后的道路,可以说,这是我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并将影响我以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