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复习题

时间:2019-05-14 15:1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复习题》。

第一篇:哲学复习题

哲学复习题

一、填空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是事物内部()运动的必然结果。

2、事物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表现为()和()的统一。

3、实践的三个特点分别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

4、知识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二是()。

5、认识的初级形式是(),其特点是()和()。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其特点是()和()。

6、认识过程具有()和()的特点。

7、真理的基本属性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和()。

10、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和()。

11、人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本质属性是()。

12、人的价值的二重性表现为()和()。

二、判断

1、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间断性和连续性。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中断。

4、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5、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所以实践不会受到历史的局限。

6、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和成功。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8、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要发展为感性认识。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真理。

10、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所以它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地理环境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12、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能决定生产力。

15、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1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7、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革命。

18、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9、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120、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但可以离开社会关系。

2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5、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作用。

26、只有社会满足了个人需要才有人的价值的实现。

三、选择

1、从本质上看,社会意识反映并且依赖于:

A、人脑B、人的感官C、社会存在D、社会领导

2、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C、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D、人情关系和亲戚关系

3、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4、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④

5、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

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

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6、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

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的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执政

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7、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观是: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经验论和唯理论

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B、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积极的方面D、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

A、从感觉到知觉B、从刺激感应到动物心理

C、从认识到实践D、从抽象到具体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只有绝对性没有相对性B、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 C、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既没有绝对性也没有相对性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12、生产方式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

学道理是: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14、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对人类基因的研究是医疗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句话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5、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推崇的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把追求生活品位的行为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现在,人们普遍推崇“美丽地工作着”,开

始大胆地追求“小资情调”了。这主要表明()

A、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必然不同B、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一些人步入了享乐主义的误区D、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6、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满足于有文凭,习惯于吃老本,不思进取,结果是

不进则退,影响工作和事业。这告诉我们()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价值观对人生有导向作用④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A.②③B.②③C. ①③D.①②

17、广东省委实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

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上述材料表明()

A.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B.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C.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

D.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18、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包括()

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④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9、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B、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把物质贡献转化为精神贡献D、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四、解词

1、肯定方面

2、实践

3、理性认识

4、真理

5、上层建筑

6、经济基础

五、问答题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为什么说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怎样实现“第二次飞跃”?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理解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复习题

《哲学与人生》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C)

A、尊师重教 B、互相尊重 C、民主平等 D、理解沟通

3、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4、“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5、1994年曾有一美国人发出这样的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有一个中国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就是袁隆平。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养活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这说明(B)A.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B.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C.创新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A.)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B)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B)

A、本质和现象 C、真象和假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D、真理与谬误

9、诸葛亮说:“志为存高远。”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C)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重要哲学道理是

(D)

A、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大的作用

12、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B)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3、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A)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序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15、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帖事半功倍。据此回答:“拔苗助长”的错误是(C)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说明了

(D)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18.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

(D)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社会基本矛盾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20.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D)。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是在强调(B)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2、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B)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心外无物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④⑤⑥

2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5.2006年7月30日,安徽省审计工作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四项措施,其中包括:在项目选择上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审计方法注重创新,其哲学依据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说明(C)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6、“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B)A.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

27.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A)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28.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A)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29.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连续六次发射成功,说明(B)A.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中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C)A.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B.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C.没有做到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D.否认了不利联系对一个人成长的消极作用与影响

3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B)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2.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B)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3.古人云 :“ 不谋全局者 , 不足以谋一域 : 不谋万世者 , 不足以谋一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C)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 , 必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34.从调查上看 , 羊年出生率低主要源于 “ 羊年不宜生育 ” 的迷信说法。“ 羊年不宜生育 ” 的说法(B)A.体现了一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件地联系着 B.违背联系的客现住 C.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35.培根说 :“ 灰心生失望 , 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这就是说(D)

A.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6.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A)。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3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说明了(A)A.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 D.无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变' 38.现象是(C)。.A.认识的起点 B.对事物全体的反映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对事物表面联系的反映-39.假象是指(B)。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40.生产力是人们(A)。

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B.征服自然的能力.C.掌握知识的能力 D.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A)。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2.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3.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新增“做事认真负责,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父母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生活不攀比”“妨碍他人要道歉”的内容。这表明(A)A.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符合人的需要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D.社会存在不能脱离社会意识而存在 44.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C)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45.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B)A.学会生存 B.学会思考 C.学会做人 D.学会做事 4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B)。A.动力 B.灵魂 C.基础 D.支柱 47.科学的本质是(D)。

A.创造 B.发明 C.思维 D.创新 48.科学思维就是(D)。A.立体思维 B.发散思维 C.逆向思维 D.创新思维

49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C)。A.必要条件 B.必然结果 C.前提和基础 D.有效途径

二、多项选择

1.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这表明(AB)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认识事物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2.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但也被少数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AC)A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B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C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

D应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性服务 3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D)。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刚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4.我国之所以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工程,是因为其具有国家战略的价值;具有占领世界高新技术前沿的价值;具有开发太空获取经济效益的价值;具有培养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的价值;具有以“空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价值;具有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价值。这从哲学上充分表明(BD)A.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C.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D.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C)。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7.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告诉我们(ACD)A.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 8.假象(AC D)。

A.是主观的 B.是客观的 C.容易使人产生错觉D.也是本质的表现 9.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BCD)。A.改造客观规律 B.消灭或创造客观规律 C.认识客观规律 D.利用、掌握客观规律

10.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为(ABCD)。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1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ABCD)。

A.正确地认识事物

B.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D.更好地改造世界

12.辩证思维就是用(ABC)。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A.联系

B.发展

C.全面

D.正确

1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ABCD)。

A.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B.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C.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D.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14、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就能(ABCD)。

A.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认识人生

B.减少人生的迷误

C.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少走弯路

D.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5、现代青年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有(ABC)。

A.强烈的创新意识

B.坚强的意志 C.顽强的创新精神

D.健康的体魄

16.中职生培养创新精神要做到(ABC)。

A.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B.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C.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D.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17.创新要敢于质疑。应做到(AC)。

A.首先,要敢于对一些保守的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

B.其次,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

C.最后,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D.书本知识都是真理

18、人是(A)和(D)的统一.A自然属性

B 活动性

C 理想性

D社会属性

19、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BD)A敌人关系

B 对立

C 家庭

D统一 20、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CD)的。

A互相矛盾

B 互相对立

C 互为前提

D互相促进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1.“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求都是对立的。(×)

4、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同等重要的。(√)

5、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6.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7.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8.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9.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能突破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开拓新的局面。(×)10.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发展到突破原来事物的度,就会破坏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发生质变。(√)1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13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14.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15.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达到理性认识。(×)

16、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问接经验、书本知识则并不来源于实践。(×)

17、苦和乐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18.、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对立的。

四、简析案例

(一、)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人生难免会遭遇困难,经历挫折。而要克服困难和挫折,既要有乐观的心态,也要有崇高的目标,更要有坚韧的毅力……但九(2)班的刘虎认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唯独与创新风马牛不相及”。他的看法对吗?结合自身感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挫折激励创新,创新战胜挫折。人类文明,在不断创新中完善;人类历史,在不断创新中延续。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可以发掘我们的创造潜能,让我们产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智慧;可以激发我们勇攀高峰的热情,帮我们培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

因此,克服困难和挫折与创新密切相关,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三)、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失败和挫折越多成功也就越多。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这种观点 不正确。①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对人具有 双重影响,或者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 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因 此,在一定条件下,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从这 个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②但不能说失 败和挫折越多成功也越多。失败能否转化为成 功,关键在于每一个人如何认识、对待失败和挫 折。面对失败和挫折若能迎难而上,理智地分 析,努力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与良策,那么挫折 就会成为人生的经验和财富,成为帮助人们走向 成功的铺路石,这样的失败有利于人走向成功。否则失败再多,也不能走向成功。

(四)、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五)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

开展“我爱我的祖国”的主题教育。某校高三(5)班的同学积极响应,开 展了综合探究活动。

情境二:立国先立人。爱国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该班学生搜集到如 下一组信息: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时,有91%的本市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遇到老弱病残,91%的本市青少年会主动让座; 81%的本市青少年认同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但有83%的本市青少年闯过红灯,其中13%的人经常闯,21%的人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

从矛盾观的角度看,同学们搜集到的信息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生活中我们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2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青少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自己要有明确而较高的要求,但对生活细节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2分)

(六)2008年年初,受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等影响,我国南方诸省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某市政府在灾情发生后,紧紧围绕“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奋起抗灾。交通、公安、通信等部门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调运大量的药品、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级部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干群团结一致,最终赢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七)2006年3月9日《钱江晚报》载文指出,杭州市勇进中学组织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近800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存体验”活动:选取你认为可以赢利的项目,不管投入本金多少,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赚钱。孩子们打起杭州旅游经济的主意,开始了五花八门的设想:矿泉水、鲜花、气球都成了孩子们的“大单生意”。经过市场竞争洗礼后,有的孩子赢利200多元,而有的孩子亏本100多元。但每个孩子都说,15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生存体验——除了读书还有更辛苦的事。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大课堂”?

(1)社会实践是大课堂,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决定认识。为此,要求树立实践的观点。

(3)读书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但它只是获得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才是直接经验。

(4)所以,我们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自觉投身社会大课堂。

(八)五、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他就干不下去了,原来是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到了这份工作。

⑴、你从小何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⑵、案例中是如何体现联系是复杂多样的?(5分)

⑶、我们该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5分)

(九).有经验的造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老猎手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汽车修理高手一听声音句知道毛病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问题(1)得出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6(1)它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从事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十)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⑴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⑵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⑴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⑵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十一)卡耐基曾对世界上1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理想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另有97%的人,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 17 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了调查,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调查人数的5%因各种原因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而原来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的得以实现,并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走下去。

读了上面的调查报告,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是否对自己的未来作过设想,如果有,具体怎样?

五、哲理与人生感悟 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论述什么是人生价值?谈谈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3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论述怎样对待我们的人生? 要求:1.、以上三个主题任选其一

2、字数1000以上。

3、哲学观点准确,论述合理

4、一定结合自己个人情况。、手抄稿或盲文(打印稿零分处理)考试时把写好的交到老师处。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题一

2015级高二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2.下列不符合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的是()

A.“气者,理之依也”B.“存在即被感知”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下列说法与朱熹观点一致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我思故我在”D.“世界是上帝和神灵创造的”

4.2013年中国流行语包括经济适用男、十动然拒、白细美、屌丝等,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意识决定物质②物质决定意识③存在决定思维④思维决定存在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5.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强调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把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放在首位,而不再看重花里胡哨的简历。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解决实际问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时,曾经激怒了一直把牛顿力学奉为真理的世界100名著名教授,他们联合声明:爱因斯坦错了。但爱因斯坦却幽默的说:“如果我错了,只要一个证明就足够了何须100个呢?”回答6—7题

6.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B.真理总是不断变化的C.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D.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7.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D.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特点

8.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安全软着陆,太阳翼展开。此次成功落月,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材料说明()

A.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B.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D.规律具有主观性

9.关注群众的切身感受,也就是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干部作风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应该作为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切入点。上述做法的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错误的意识来自于人的头脑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C.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D.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就不能尊重客观规律

1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2013年6月中旬以来,重庆市教委就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针对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措施。回答11—12题

11.在2010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重庆市教委指出,课程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只是一种回归,是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这表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依据一定条件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发展不是革命,不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D.认识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环节和根本动力

12.针对目前推进课程改革出台的有关政策,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理解和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

①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不同②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永远无法正确认识事物③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④意识反映的对象存在差别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13.唐代画家戴嵩曾做《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30多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举办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展,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

A.客观决定主观,实践产生理论B.思维决定存在,创新推动发展

C.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D.否定带来进步,改革促进发展

15.恩格斯说:“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变化发展性

16.有资料显示,有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上述材料反映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C.一事物与周围其他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

1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意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就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B.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C.事物都是发展的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据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说明()

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②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④ 信息技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前提

A.①②B.③④C. ①③D. ②④

19.时下,补钙广告布满银屏,给人以钙能预防和包治百病的错觉。而医学专家指出:“补钙要因人而异,且补充过度有害无益。”“补钙要因人而异”,从哲学上讲就是要()

A.重视外因的作用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反映了

①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②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联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22.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3.我国的煤炭高瓦斯井多,瓦斯爆炸给我国煤炭行业和矿工生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瓦斯的另一个名字叫煤气层,它又是一种清洁能源。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煤气层,既可缓解能源紧张,又有利于煤矿安全,还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三得。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D.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24.从前有一个人,因饥饿一连买了六个饼子吃,但是还不觉得饱,于是就买了第七个,刚吃了一半就饱了。那人很后悔,说:“前六个饼子都白吃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只吃这半个饼子就行了”从哲学角度看,这个吃饼人错在()

①不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否认了事物的质变③看不到量的积累的重要性④割裂事物的联系,孤立的看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表明()

A.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建筑和上层建筑都是不相适应的B.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完全一致的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26.苏南地区作为经济上率先发展的地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继续领先全国一步:善于“从剖析矛盾入手,以科学发展解题”,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坚持在发展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不断破解各种矛盾冲突中获得新的发展。该地区推行“幸福指数”,他们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打通城乡间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结合材料,分析苏南地区的有益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启示。(17分)

27.材料:到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科技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字狱、焚书坑儒等对文化的摧残,破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二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学教育影响,认为只要学习古代先贤理论即可,忽视向农业生产者学习;三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深入探索研究,传统农业局限于经验,少有创新。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探究我国近代农业科技落后的原因。(18分)

28、受国际环境及人口因素的影响,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结构性矛盾、就业歧视、学生职业观偏差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境。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教育部提出了采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多种渠道。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你认为大学生应如何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来指导自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15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D4.B5.B6.C7.D8.B9.B10.A11.C12.A13.B14.C15.B16.C17.D18.C19.C20.A21.D22.C23.C24.D25.C26、(1)苏南地区善于“从剖析矛盾入手”,这启示我们矛盾是普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正视矛盾,善于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3分)

(2)“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启示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4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苏南地区“尊重群众”、“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4分)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苏南地区“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法。(3分)27、28、(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学生找工作应从目前的社会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要适应就业的新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5分)

(2)意识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大学生应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扬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业能力。(5分)

第四篇: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

(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增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答:科学技术哲学通过对科学技术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其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工作者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具有复杂化、系统化得特点,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哲学作为指导,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动和方向,才能确定正确、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

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

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

关系?

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3.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或

整个理论的逻辑结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否达到这种状态,取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程度。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社会制度的状况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同。只有以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

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

第三,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各样的自然过程。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第五篇: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复习题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4、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⑴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⑵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⑶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⑷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九、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A、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十、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3、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七、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八、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六、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相得对不对,做的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5、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八、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下载哲学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哲学复习题第三单元高考题型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在最后致词中援引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

    2016届高三3月联考哲学4单元复习题

    1、2015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部署,务求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方面取得突......

    2014电大行管本科《管理哲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5篇范文

    《管理哲学》期末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 1.管理哲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和发展中。 2.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况。 3.经验管理学是......

    技术哲学

    [摘 要]马克思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他后来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部发展提供了出发点和源泉。《手稿》包......

    哲学总结

    年终总结 2011年过去了,我进入银座汽贸这个大家庭已经有半年时间了了。来财务实习也两个多月了。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学会了不少知识,增添了不少见识,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在这......

    哲学体会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

    感悟哲学

    感悟哲学 对于哲学思想了解的不多,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很少,有些东西我也还不能理解。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 哲学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

    哲学感想

    我 哲学杂感摘自国平张耀强喜欢看女孩子的美丽的脸蛋,但我的目光是纯洁的,只有痴情,没有色情,我不是刻意如此,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说的矫情一点,是潜意识中自我发现的肉向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