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感想
我 哲学杂感摘自国平
张耀强喜欢看女孩子的美丽的脸蛋,但我的目光是纯洁的,只有痴情,没有色情,我不是刻意如此,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说的矫情一点,是潜意识中自我发现的肉向灵的升华。
事实上内心充满迷茫,激昂的高调就常常透出一种病态。一个作品如果对于作者自己没有价值,它就对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具有这种价值,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性,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名心和野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喜欢做君王或民众的导师,事实上只是做了君王的臣僚和民众的优伶,那部分原因也许在这里。
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小事可以互相责备,大事必须同心协力。
爱情的回报就是相爱时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更在于相爱时的付出和给予的满足
我一败涂地又如死了一回,也更加深入的活了一回。
如果世上有完美,也只存在孩子身上,婴儿是神的作品,尚未遭到人手和岁月的剥蚀。
有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人一失足成千古传奇。
所谓恋父和恋母情节,与其说是无意识固结于对父母的爱恋毋宁说是固结于被父母所爱,固结于被爱,爱就难免会有障碍了。人生的终点是死,是空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可是当过程也有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呢?
着眼于过程人生才有幸福和痛苦可言,以死为背景,一切苦乐祸福都无所谓了。因此当我们身在福中时,我们尽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避免破坏眼前的幸福。一旦苦难临头,我们又尽量去想死的背景,以求超脱当下的苦难了 http://www.cyol.net/
第二篇:哲学感想
1.你的口舌没有权利去决定别人的思想,这个权利只属于他自己的实践。
2.人通常是在受辱中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的。
3.在不受关注时,自怜不但不会使你好受,反而会让你的心情更加糟糕。
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因而每一门具体学科都是通往哲学的窗口。
5.人类可以坚信,在未来,科学实践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群众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
6.在脱离实践的情况下,创新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7.眼前的黑夜或许很恐怖,但请不要质疑黎明的到来。8.问题里总是包含着矛盾。
9.方法被具体的程度与它适用的范围成反比,与它解决问题的效果成正比,这就类似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10.一颗小石子掉入水中,它很快就沉底了;一株大树落进水中,却并不沉没。君当如水,有所包容而有所不容。
11.武器内部存在着攻击力和灵活性的矛盾,斗争性使得两者常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12.当你为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时,多想想你现在的不足。13.规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14.如果说音乐是花丛,那么歌手就是花丛中起舞的蝴蝶。15.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至少我们可以为别人提供便宜的午餐。16.低级的享乐多了,空虚和不安就会随之而来。
17.电视媒体里营造了比现实中更浓厚的追星氛围,这应当是与他们的行业利益相关。
18.如果只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那自己也会陷入黑暗;如果只看到了人性的美好,那就会变成傻子。
19.对于死亡,最重要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看法。
20.关于前苏联的结局,我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小孩摔跤并不是因为他要走路,而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走路所需的技巧和方法。21.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不停的告诫自己:不要用冷淡去回应别人的热情,因为冷淡是扼杀热情的凶手。
22.偶然性的小事之所以能引发出大事,是因为它触发了某些根源性的问题。
23.不管被执行死刑的是不是川岛芳子,总之,她已经不可能继续在公众的视野中出现,更不可能再到中国政府里当女间谍了。24.象棋里有句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表明了面对局势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25.化整为零易,化零为整难。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物质宏观变化的方向性。
26.人之所以非做某件事不可,是因为他有个理由。搞清楚这理由,是协调好问题的前提。27.对于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演员会将其演的大致相同,但也会被注入不同的内涵。
28.这个社会之所以“没有好人”,是因为陌生人之间总是用自私取代慷慨,用冷漠取代热情。29.一个内奸抵得上十个敌人。30.愤怒是毁掉沟通桥梁的炸药。
31.笔下描绘的世界毕竟是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没有人能保证他的想法永久正确。
32.别人在笑,不代表他的内心也在笑,别人在沉默,不代表他内心中没有愤怒,世上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其实做人又何必如此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不是更好吗?
33.“为了生活,你还是忍了吧。”这实质上包含了人们在面对主次矛盾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
34.高通CEO保罗·雅各布认为,“未来电子消费产品本质上都将是一部手机。”这反映了他对“电子消费产品”的认识,即个人使用的电子产品在向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35.无论做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梦,醒来后面对的依旧是现实。36.和谐是一种特殊的矛盾,它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不存在问题。37.魄力源于主见。
38.不要习惯于让鞭子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否则就不要抱怨鞭策式的教育。
39.皱纹是岁月对人的精心雕刻。40.公共设施有很多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有凝聚人心的导向作用。例如街边的招牌,“九江······医院”,“九江······公司”,“九江·····饼店”等有利于当地人树立“九江”意识。
41.必然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偶然中包含着必然。42.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实在是不可轻视。
43.三国杀是个很独特的游戏。它既有娱乐性,又比较尊重史实,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44.日常交谈的一字一句,总渗透着人的心情。
45.转弯的地方其实也蕴含了协调问题的道理。当一个弯的两边的人即将相撞时,双方会各自向后退一步,然后重新作出选择。46.当今世界的最大主题是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密。总之,世界再也不容许“世外桃源”存在了。
47.对迷信里的鬼是否存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鬼存在于人的心里,换言之,现实中是不存在鬼的。
48.唯物主义者不求自己的思想有多高深,只是在尽量使自己的思想符合现实。
49.表面上看,中国人的自私意识比以前加强了,但实际上是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比以前加强了。50.一个族群里的智者,通常会成为这个族群的政治家。所谓的酋长不一定肥头大耳,肌肉强壮,但必定是个比较有智慧,知道别人所不知的人。
51.在古代,世袭的封建制总是伴随着对道德底线的冲击,毕竟道德是无法约束政治的。
52.促进前进的最好方法并不是鞭子,而是前方的明灯!53.没有电脑,任何百科全书都可以成为百度。
54.网络并非深不可测,要想借助网络引起反响,那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没有足够的访问量和转载量,再好的种子也会坏死!55.人性源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
56.游荡在街上的流浪汉值得人们同情,同时他们也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不能融入社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感想
与上帝合一
——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
在听完刘老师关于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后,感受良多,作为神秘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多米尼克教师,查过百度百科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告诉了我们智慧与思辨,带领我们进行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历,亦或哲人的心路历程或思想之旅。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灵魂的眼睛,使灵魂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他要求我们遁世和遁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在十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我们知道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艾克哈特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他的著作《德语布道集》一书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通过遁世而消灭自我,把自己消失在,融入到上帝的怀抱,从而获得新生,是上帝在灵魂中诞生。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包括世间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他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必须把外在物质与创造的事物一起遗忘,我们必须对世间万物不报念想,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一种对人内心的外在诱惑,是阻止人们接触上帝的巨大阻碍,它们让人享受肉体的愉悦,却忽略了灵魂的自我提升。艾克哈特说“如果灵魂要观看神,他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他就绝不能认识神。”
艾克哈特认为所谓“神”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描述,无法言传,只有达到忘物与忘我,灵魂深处的根基即灵魂之光,灵魂的火星才能展现出来
其次,实现与神合一必须遁我,即告别自我,把自我束缚解放,无欲无念,消除一切杂念,从而达到纯粹的内心世界。人要想追随神,就必须放弃任何追求,哪怕是最高贵理想的追求。我们知道此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放弃之后一无所有,我们将面临彻底的虚无,一切的想法与行为都毫无目的和动力来源。作为旁观者,我们对神和上帝,只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圣经故事发些感慨,也能对基督徒的表现作出评价。但这种感慨和评价,基本上是出于我们自已的立场,说的是自己的话、教益也基本上是自己的了。但在一个基督徒的眼里,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表现,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虔诚的基督徒知道只有在彻底的消灭自我中,灵魂与神才能合一,上帝才能进入自我灵魂的深处,才能直接与上帝接触。
再次,根据艾克哈特的思想隐遁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艾克哈特认为:没有任何概念认识--无论是关于造物的,还是关于自己本身的,还是关于神的--能够把人引向与神的神秘契合,这种契合处在一个完全超概念的领域。灵魂要想达到神,甚至要完全失去自身。我们知道无论是概念还是认识,都是基于物体本身,都依托于物体之上,当人们不能放弃这一切的概念认识时候,他们就会思考其来源出处,这时人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再是内心纯粹的自我,按照艾克哈特的说法人们便不能通过灵魂的火花即心灵之光与上帝接触
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的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他在《德语布道集》中说:“只要灵魂还有一个神,还认识一个神,还有一个神的概念,他就离神还远着呢。...因为如果神被称之为神,这就是出自造物的意志。只有当灵魂成为一个造物时,他才会有一个神。他重新失去自己的造物性质,神才在自身中依然是其所是。灵魂向神表明的最大荣耀就是,他沉浸在自身之中,从神解脱。”我的理解是这个观点与上一个几乎相似,但也在概念范围内有所超越,这也从另一方面认为上帝即神是一个自身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依托于这个精神实体上的“神”这个概念应该被追求与上帝接触的人们所放弃。
不过我仍对艾克哈特的观点有所疑惑,在我看来他已经肯定了上帝的实体存在,要求人们遁隐,忘却一切概念包括上帝,在内心深处与上帝接触,可当人们忘却“上帝”,抛弃一切,他们的灵魂与上帝接触的意义又是什么?艾克哈特认为,灵魂的最高职责是认识,认识包括能力,理性,意志。当人们遁隐后,灵魂的职责又在何处体现?一切都被放弃,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什么?它的能力,理性和意志又为什么没有被放弃?所谓的纯粹灵魂应该连最高职责这种概念都没有,但艾克哈特却给予它如此概念,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注重人们的内心信仰,轻视外在的善功,推崇意志,却贬低理性,他忽视了人的主观作用,外在的客观行为也有可能推动人们与上帝接触。
第四篇:管理哲学的一些感想
《管理哲学》的一些感想
哲学,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学科。在大多数人眼里,它是深奥晦涩的代名词。但同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哲学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学科之一。通过学习哲学,你会知道思考的意义所在,会清楚怎样的人生算成功,会明白何为知行合一何为致良知等等。当你扎进哲学的海洋中,感受到思考世间万物的美妙,定会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而热泪盈眶。
管理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将管理和哲学两种科学体系融合在一起,哲学作为管理的导航,而管理则是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管理哲学的出现,让哲学揭开神秘的面纱,回归日常生活,将哲学明辨笃行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组织管理中,给予领导者和组织者一种新的提高价值创造价值的思路,即在组织管理中不仅要注意提高组织的效率,强调技术方面的能力,还要注重组织领导中的人文因素。
在《管理哲学》的讲演中,李安老师抛出了许多开放式的问题,例举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即使经过多次分析思考这些问题和案例,我依然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延伸可以深入的地方,越是琢磨越是觉得回味无穷、其乐无穷,对于这哲学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因为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反思,对人对生活甚至于对思考本身的反复思考,如黑格尔所言:“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我反思最多的问题是怎样的人生算成功。成功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腰缠万贯为成功,只手遮天为成功,名扬四海为成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成功,看破世间红尘、返璞归真为成功,对强权宁折不弯、对弱者一视同仁为成功等等。人生的成功本是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但随着社会对物质欲望的不断追求,人们的内心慢慢被贪嗔痴慢疑所遮蔽,对于成功的评判标准趋于物质化利益化,人生的巅峰变成了所谓的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当上CEO。然而,假若你以此为目标,当你达成了这些成就你的欲望会就此停歇?你的贪念会就此止步?你这多出来的钱财高一些的地位会让你的人格更加高贵?非也非也,人格的高低贵贱不由钱财地位决定,而是取决于面对世间万物所持有的态度。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也无关名利权势,当他真真正正地认识清楚自己,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那么他就是成功的。
当我们看一个成功人士,关注的更多的是他在富豪榜的排名,他的个人财富值,他公司的市值,公司的经营范围等等外在之物,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阅览他的传记和创业故事,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感叹他的幸运或者先天条件的优越,却忽略了他在面对挑战时的无所畏惧、面对困难时的咬牙坚持,忽略了他对自己清晰的定位认识,忽略了他投入时间精力的初衷,这些内在的东西恰恰是他能够取得成就的关键。我们所认可的那些成功人士大多不以赚钱多少为最终目标,积累资金只不过是为了实现更伟大的理想,IT界的“Change the World”让人们有了为世界的建设献上一份力的梦想,运动界的“Just Do It”让人们有了坚持不懈的勇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那些对世界做出巨大改变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每一个爱岗敬业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成功者。身为平凡的大多数,也许我们没有做出多大的功绩,没有多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在自身的岗位上传递给他人积极的影响便是一种成功。身为交警,指挥好道路交通;身为老师,悉心教导每位学生;身为工程师,严格测量设计每一个原件。各居其位,各守其责,各尽其职,各得其乐,这便是我们的成功。
李安老师在课堂上给出了一个答案: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当我回想往事时,我可以这样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这个答案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一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何为人类的解放?在我看来即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激发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使其真正意识到自己为“人”。在管理哲学中即为,企业管理的终极指向是促进每一个企业成员的自由发展。这也就是说,领导和组织应提高人的价值、发展人的潜能,排除压抑人的“创造性、降低人的价值、限制人的发展”的行为和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要注意在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员工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员工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李安老师在课堂上举了金沙河面粉公司的案例,公司老板将对员工的福利和对员工的关怀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通过促进企业成员自由发展从而实现公司发展的例子。这家公司的老板魏海金被称为“挂面大王”,有着超前的思维和对人性深刻的洞悉,他的管理方法通俗来讲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本质上就是老师课上所说的“利他”。它不是简单给他人物质的帮助,而是通过有形的物质帮助,促进他人更好地自由发展,促进他人更好地独立生活。公司领导不仅自己推崇“利他”,也教育员工一定要利他,一定要帮助别人,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进而推动个人、公司、社会的发展。
越是学习哲学,越觉得得自己格局的渺小片面,也越来越敬佩那些启迪人类智慧的哲学家们。假若没有他们的思索和努力,这将是一个怎样荒唐愚昧的世界呢?不敢想象。
第五篇:教育哲学课堂感想(五)
教育哲学课堂感想
(五)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的是康德在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观点。康德受“休谟问题”的影响,从根儿上去思考问题所提出的“三大批判”,也许正是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抱什么希望?
我们的认识和行动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时候我们要量力而行,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后,如果依然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我们可以放弃超出我们能力的这部分希望,因为它正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承认自己的有限,我们才能拥有幸福感。并且我们自认为认识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也许并不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对待自然界这一问题上,如果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任其自由发展,也许生态会更加平衡。
另外,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尽管康德并没有进行证明,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即使没有,我们也必须假设它的存在。这正是由于信仰对于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们身处困境时,它可以支撑我们去克服,当我们出现过错时,它可以给我们承认并改正的勇气。对于虔诚地信仰上帝的人们,如果有一天被告知他们的信仰并不真实存在,这将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最后,对于真正道德行为的判断,康德认为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并且我们的意志不受外因的支配,意志可以为自己立法。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邓布利多教授告诉波特“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正是我们的选择”。这里的“选择”即可以看作是“意志为自己所立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