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哲学第七章《民主与教育》读书感想王方
小议民主教育然自由
(王方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1106)
摘要:本文先对对民主和自由进行探讨,以寻找教育民主、自由何以可能、何以可为。然后分析了我国如何才能培养有民主、自有意识的公民。
关键词:教育 民主 制度
我们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一个国民感觉到民主,外围认可的民主国家。民主是一个看起来美好的词汇。但是真正实现起来确实如此艰难。何为民主呢?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人民可以参与,没有强制全力来压制民众的合理诉求,而是通过合理的渠道得到回应;如果一个国家官员出门没有通过警车开道的特权,没有前呼后拥的接待;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不通过权钱交易来达成目的,而是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梦想,那么这个国家就离民主不远了。
民主真正地含义应该是人民主权而不是暴力政权。只有实现了真民主。那么之前所谈的真自由才能得以实现。因为民主是自由的保障。专制制度或暴政是自由的“死敌”,对于自由充满着恐惧,因而也极力限制甚至摧残自由,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噤若寒蝉的奴役状态。毫无疑问的是,人类要真正地追求自由、保卫自由,在制度设计上就必须选择民主制度而不是专制制度或暴政。如果统治者一意孤行,那么最后的结果,各国极权统治最后的惨烈失败或许就是一个教训吧。
民主的产生往往先出生在文化教育,只有人人心有民主观念,人人愿为民主奋斗,人人能够接受民主的教育。这样的国家的民主才可以深入国民骨髓,产生的民主制度才能更长久、更有效地维持。教育就有这样的一种责任来推进民主观念的深入,这也是教育本应该有的功能和存在意义。但是如果知识通过教育来实现民主似乎是一个漫长而又看不到目的的过程。所以,一个优秀的而又有先见之明的统治群体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相信中国有这样的潜力和能力。也能够实现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那么如何实现民主式的教育呢。对于一个还在探索民主化进程的国家来说,创新的来进行教育制度设计设一个很重的方面,慢慢对教育民主化进程放开制度创新的口子,寻找一个下手的突破点,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困境。因为整体上的不完善民主,很难容忍违背国家统治的做法。但是一旦教育方面的民主教育可以得到突破,那么中国各方面的民主化就可能就会水到渠成了。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拥有民主意识的,他们进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之后,各个部分的民主发展也就是瓜熟蒂落的结果了。
实现民主教育还应该清楚民主教育的概念和含义。民主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民主教育是这样一种政治教育,它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的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民主公民。看到这个概念,反思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否感到我们接受的教育离这个概念是如此遥远。我们的课程安排似乎很少设计关于民主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何为民主理想?家长式的教育方法,使我们里民主生活能力愈来愈远。
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我的结尾吧。因为道出了我们心中民主的困惑。民主的学校是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宣传部和试验场。没有民主的学校,就没有民主的公民;没有民主的公民,就没有民主的政治;没有民主的政治,就没有民主的社会;没有民主的社会,就不会有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最大福祉的实现,就不
会有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美好未来。建设民主的学校、民主的课堂,因而是新世纪每一个进步的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懈怠的工作。
2.学生在真问题环境中选择行为并承担道德责任
学生必须在真环境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表现出来。学生作为教 育活动的主体,有权 利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学生的日益成熟,他将拥 有越来越广泛的选择权力。在学生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这是发自人的 内在精神本源的道德评判,是唤醒原初的自我意识,并且对自我的行为和结果负责。因此,教育者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要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感,让道德责任和 纪律植根于心灵深处。这样不仅不会约束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反而会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强化理性的作用,从而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教育者还应当在方 法上给予指导,不能放任自流。自由教育一直追寻着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文化和历史视角,通过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场所和机会以及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方法(但是决不提供具体的 答案),培养学生自己发掘和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同时,对那些能力稍弱者还要给予特别 的帮助,并在现实环境中指导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性。
3.教育者需加强教育民主氛围的建设
在保守僵化的教育氛围中的学生是不敢大胆展示自己个性的,他们习惯于被教师摆布,听 从教师的指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理性便会退化,由于自己的意愿长期得不到表达,而逐步丧失自己的判断力,最终会沦为社会的奴隶,而不是主人。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独自具有经验,在对待人生重大问题上,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因而有着各自独特的 见解,只有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彼此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因此,人的精神世界 的丰富和灵魂的净化都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和道德的输送 者,而且是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把学生当做一 个人而不是物来对待,同时学生也要维 护自己的主观意愿,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人来行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去讨论和交流,尽 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自由选择和自我表达的活动场所。教育者必须始终彻底放下高人一等 的 架子,因为专制与傲慢会将学生表现出来的理性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统一起来,这样就 可超越个人的狭隘视野,实现师生间的经验共享,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使学生的个 性得到突显。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控制的手段,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强制力,还因为它内在地表达、传递、推行着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原则。教育制度的内在价值是教育制度的灵魂和根基所在。教育自由是教育的价值追求,理应成为教育制度的价值追求,同时,教育制度也应成为教育自由的守护者。
其次,本文从教育自由对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教育自由的必要性。从教育自由对教育的发展来看,第一,教育自由是教育存在的条件;第二,教育自由促进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第三,教育自由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动力机制。从教育自由对人的发展来看,第一,教育自由有助于培养人的自由能力;第二,教育自由有助于塑造人的自由精神;第三,教育自由有助于养成人的自由人格。再次,本文通过分析教育制度的内涵及作用,得出教育制度是教育自由的保障的结论。
第二篇:《民主与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的教育观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杨凯峰 编号:2 学号:10990141
约翰·杜威是20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美国哲学家。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杜威在任何领域为民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作出的努力都不如他在其作为教育改革家的事业中所作的那样突出。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一、全书体系结构
《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讲了26个专题,第1—6章中主要讨论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第7—17章主要讨论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讨论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最后还有专章论述了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其中除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批判。从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义理念与教育思想。
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认识,综观杜威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我总结以下四点来阐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即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学校即社会”,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都有生长的可能性。这种生长不仅指身体上的发展,而且指智力和道德地发展。这种发展的概念对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杜威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教法做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全书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泛而不乱,对每种问题都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进行了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二、时代背景与意义
在一间间鸽笼一样的教室里,桌椅按照几何图形一行行密密麻麻地排列,儿童们面无表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我们今天仍然非常熟悉,十九世纪末美国的课堂就是如此。当时,南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正处在一个大规模扩张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能够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对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教育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巨人便出现了,这就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一生著述甚丰,而以《民主与教育》影响最大。在英美学者的眼里,这本书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而且理想国也好,爱弥儿也罢,都还只停留在理念阶段,而杜威却把理念与实践贯穿起来,对美国教育的巨大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杜威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他抓住了美国传统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曰脱离社会,二曰脱离儿童。杜威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杜威的无目的论经常被误解,事实上,杜威并非无目的论者,为民主社会培养具备民主合作精神的合格公民,这就是杜威民主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应该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他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的自由的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这种把儿童当作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首创精神和责任感。
针对美国教育的这种弊病,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在《明日之学校》里,他介绍了一个班“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这个内容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要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2 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形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
杜威还提出了科学思维的原则,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他把思维过程分成五个步骤: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者修改假设。由此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了五个步骤,一是老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教学五步”。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杜威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一直是美国教育的主流,影响力遍及世界,然而,对杜威的质疑批判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以贝格来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派和以赫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派就指责实用主义为非理性主义。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美国朝野震惊,海军中将李可弗写出了著名的《美国教育――全国性失败》,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进行批判乃至否定。联邦政府也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派遣苏联教育考察团,重视学科教育和编著高难度的教材。然而有意思的是,六十年代以后,杜威又得到了重新肯定,实用主义教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主要观点述评
1.教育。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同时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方面不能偏废,教育的起点和素材是本能和能力,必须诱导和发展儿童的这种本能和能力。同时,又要他们能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使他们的内在倾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生活。杜威认为,人的种种能力是天赋的种种生动的趋向运用某种材料所形成的。因此,为要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就应事先决定好让学生接触什么材料,而“选择材料必须采取社会的标准”。显然,杜威所要求的是:学生手脑并用地从事社会性的主动作业,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乃是自然而来的结果。他企图以此调合过去那种只重知识或只重智力的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在智力的发展中,杜威尤其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过去,教育界对杜威提出的从问题出发的五步教学法多有批评,但后来有人认为: “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实验——探索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2.教材。总的来说,杜威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都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的。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他认为“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因此对这些材料要加以特别的表述和组织。他发现在现实的教育中,存在着两种教材体系: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儿童的经验这也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教材即书本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成人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在使用课本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为此,他拟定了一套游戏和工作相结合的,即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教材。在他所创立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里的课程便是如此,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工作和游戏的区别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凡是所做的事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而学习恰恰便是这样一种事。因此,学校所以采用游戏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出于理智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没有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谈到这里,可能有人注意到儿童在校外的时候总是在游戏,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不要忘记,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以上杜威关于作业的思想,反映出他试图解决理论与实践、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矛盾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没有成功。杜威本人在其《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中也承认:“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来解决教材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杜威批评传统教育缺乏活动。压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正确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儿童的发展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杜威强调“活动”的思想对其后的教育理论是有影响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抨击杜威只重经验而忽视学科的系统性这是对杜威理论的误解,杜威非常清楚地表述过:“如果学生开始学习的东西是有社会根源和应用的主动的作业,通过把更有经验的人所传授的观念和事实吸收他自己更为直接的经验中去,然后进到所包含的教材和法则中的科学的洞察力,这样,4 我们所主张的的积极的原理就得到维护了。”活动作业课程尽管没有成功,但这种尝试是可贵的,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正确估计社会、儿童、知识等几方面的因素对编制课程和教材的意义。
3.教学方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主题是明确的即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中涉及到的教材、方法自然就成了主题。杜威反对由哲学上的二元论所导出的所谓“教学方法和教材是不相关联的事情”。他认为,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育上由于把方法和教材孤立起来而产生了一些弊端,首先就是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各种“方法”是由权威方面向教师建议,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观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方法机械一律,以为对所有儿童可用同一个方法。其次,就是使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学生对这种教材的态度,就是把它当作是必须学习的材料而已,而这种情况最难唤起学生活动和专心致志的反应。另外,在这种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了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影响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使本应是一种艺术的方法成为形式的、机械的和强制的。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方法。事实上,有一套长期积累起来的、相当稳定的取得成果的方法,即一般的方法。但由于个人心智经验以及爱好的不同,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这种自己的力量就是指个人的方法。当然,个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多样,但其中有一些基本的因素影响着个人方法的有效性:第一,直截了当的态度。人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如果一个人一方面想他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想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工作,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因此,杜威反对使学生明显地意识到他们是在学习或研究,否则他们就不会真正地研究和学习了。这实际上是指出在学习中要引入兴趣的问题。第二,虚心。“虚心就是对于有助于了解需要解决的情境和决定行动结果的任何考虑都能够接受。”智力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扩充视野,形成新的目的和新的反应,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心灵不断地接受刺激,保持生长的能力。第三,专心即目的完整性。学生在服从社会和教师要求的同时,他其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欲望,只是这种愿望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罢了。实际上,他的心思离开名义上的课题,专心于内心比较喜欢的东西,而导致注意分散,其结果是智力活动效率的低下。第四,责任心。“指的是事先考虑任何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后果,并且有意承受这些后果的倾向”。所谓承受这些后果,意思是要考虑并在行动中承认这些后果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同意。这四个基本因素是优良的个人方法的必备特征。
四、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杜威由于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的限制,他的一些观点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在教育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尽管在反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不顾儿童身心发育的弊病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教育和生活两者以及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界线,从而轻视个人直接以外的显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结论,忽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规律和职能。
(二)在教学原则方面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尽管合理批判了传统教育“静听”方式的缺陷,但是盲目的宣扬“做”,而否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是反科学的,强调“从做中学”,只能偏重于手的活动和技能训练,而轻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三)在学校与学生方面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点虽尖锐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本性的问题及症结,但是任何教育都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制约,而不能以儿童的本能为中心,这种过分强调儿童及本能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以致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教师的主导,从而不能正确解决儿童与教师关系的问题。
(四)在思维与教学方面 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观点,当然,在儿童的思维活动和学校的教学中有可能存在这样一致的步骤,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因此,在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主要是个人直接经验的重新组合,养成的仅是怎样去获得个人直接的习惯和能力。
(五)在教育目的论方面 杜威反对教育当局,家长和学校教师给儿童树立空洞而遥远的教育目的,同样是不为无功的,但因此认为教育真的没有目的,或不能科学的论证教育目的,则过犹不及。杜威曾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两者之间构成教育历程,教育历程是使儿童社会化,这好像和教育无目的相矛盾。
第三篇:《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辛村一中 张瑞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读完后便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思妙想,也不是讲台上的高谈阔论,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思想,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智慧,每一页都镌刻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民主”„„
李镇西说 “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大爱,是爱所有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
“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他认为,爱绝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同时,李镇西也认识到,爱心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爱”,而有的爱心在体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这种爱他认为是“扭曲的爱”,甚至是“专制的爱”。由此,他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只谈爱心是不够的,这完全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惟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亲爱的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感觉李老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小爱”——“大爱”——“民主”。是的,民主教育才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民主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
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民主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在民主教育过程中,如果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观点,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成功的民主教育,往往都充满了师生合作的气息,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民主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
我们知道,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自主、和谐、民主的课堂,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教师需要民主精神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民主精神也是今天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要民主精神是培养人的需要。以人为本,强调民主、平等、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现代人较高层次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教师作为崇尚民主这个伟大国度中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最应该担负起实践民主教育的重任,让践行民主教育成为我们东校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第四篇:教育与哲学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教育,期间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各种举措,给学生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当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德育问题。
所谓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德育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在成长的过程中, 形成、发展,也会由于社会的各种影响而发生改变,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而中国教育在德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人说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虽然表述夸张了一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现如今的德育状况,实在是不尽如人意。这一现状也是由现如今各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比如社会的大环境,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及家庭教育的欠缺。
首先,从社会这个大环境来说,各种负面影响扑面而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色情、暴力等不断地污染着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网络小说中的纯情浪漫、个人英雄主义、武力至上;好莱坞大片中的血腥暴力、个人主义;少儿不宜的录像片;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这些都给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有这么一则案例,漳浦县两名少女因想穿越,跳进池塘结束了生命。这两个小姑娘,死时才12周岁,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个女孩子竟留下遗书称,要穿越到清朝去拍一部电影。凤凰网的导报记者做了一个随机的抽样调查,发现竟然有近9成的小学生幻想着穿越回古代。从中,不难发现外在的不良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也对当今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为掌上明珠,即使存在问题,也不会刻意的纠正,而老人的溺爱更是助长了不少不良的行为想法。也有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因而不放在心上。除此之外,离异家庭,或者存在家庭问题的家庭,也会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形式也对德育问题带来了影响。老师以及家长主要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不是很关注。这也是整个社会的主流趋势,人们关注的都是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就是教育质量好。同样的,一个老师教的好不好,也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几乎没有人会关注德育方面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家庭、教师对德育的忽视。而德育的欠缺,也就导致了当今学生越来越多的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性格上的扭曲也造成了各种事故,甚至是犯罪。新华网:“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镇三名小学生,害怕“没有写完学校布置的作业”,于19日相约一起跳楼。所幸跳楼地点仅为二楼,又因抢救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后三学生没有生命危险。”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压迫,孩子们的心理扭曲,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足可见学校的德育存在问题。
学校教育对当今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只教知识而不叫做人是失败的。学校应当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一代。
第五篇:教育哲学课堂感想(五)
教育哲学课堂感想
(五)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的是康德在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观点。康德受“休谟问题”的影响,从根儿上去思考问题所提出的“三大批判”,也许正是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抱什么希望?
我们的认识和行动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时候我们要量力而行,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后,如果依然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我们可以放弃超出我们能力的这部分希望,因为它正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承认自己的有限,我们才能拥有幸福感。并且我们自认为认识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也许并不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对待自然界这一问题上,如果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任其自由发展,也许生态会更加平衡。
另外,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尽管康德并没有进行证明,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即使没有,我们也必须假设它的存在。这正是由于信仰对于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们身处困境时,它可以支撑我们去克服,当我们出现过错时,它可以给我们承认并改正的勇气。对于虔诚地信仰上帝的人们,如果有一天被告知他们的信仰并不真实存在,这将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最后,对于真正道德行为的判断,康德认为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并且我们的意志不受外因的支配,意志可以为自己立法。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邓布利多教授告诉波特“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正是我们的选择”。这里的“选择”即可以看作是“意志为自己所立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