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哲学课堂感想(七)
教育哲学课堂感想
(七)这节课我们接触的是现代哲学(19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通过接触,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探讨的是“非理性”的问题。无论是叔本华的“人的生存是不断焦虑的过程”、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三阶段”,还是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都让人觉得我们需要的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而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更能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促使我们过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同时狄尔泰所主张的“自然在于说明,生命在于理解”、“用实验方法不能解决人的问题”,为我们进行有关人的研究敲了警钟,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于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了个人生活的体验和对生命同情的理解可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或历史。
课堂上,几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哲学课和人生目的的讨论。对这两个问题,我曾经也进行过思考。我觉得教育哲学课的难点不在于内容的理解,而是弄清和学会哲学家们想问题的思路和论证过程。同时,这门课也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知道哲学方面有哪些争论,这些争论与教育理论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关于人生目的,以前我觉得就是不断履行责任。通过这节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虽然人生目标因人而异,但我们都必须使人生充满意义,因为正如柏格森所主张的那样,永恒地关涉生命和自我的实在的时间,做无意义的事就是在缩减我们的生命。尽管人生总是一种缺憾美,我们也要尽力去减少缺憾。
第二篇:教育哲学课堂感想(五)
教育哲学课堂感想
(五)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的是康德在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观点。康德受“休谟问题”的影响,从根儿上去思考问题所提出的“三大批判”,也许正是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抱什么希望?
我们的认识和行动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时候我们要量力而行,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后,如果依然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我们可以放弃超出我们能力的这部分希望,因为它正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承认自己的有限,我们才能拥有幸福感。并且我们自认为认识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也许并不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对待自然界这一问题上,如果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任其自由发展,也许生态会更加平衡。
另外,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尽管康德并没有进行证明,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即使没有,我们也必须假设它的存在。这正是由于信仰对于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们身处困境时,它可以支撑我们去克服,当我们出现过错时,它可以给我们承认并改正的勇气。对于虔诚地信仰上帝的人们,如果有一天被告知他们的信仰并不真实存在,这将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最后,对于真正道德行为的判断,康德认为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并且我们的意志不受外因的支配,意志可以为自己立法。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邓布利多教授告诉波特“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正是我们的选择”。这里的“选择”即可以看作是“意志为自己所立的法”。
第三篇:哲学感想
我 哲学杂感摘自国平
张耀强喜欢看女孩子的美丽的脸蛋,但我的目光是纯洁的,只有痴情,没有色情,我不是刻意如此,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说的矫情一点,是潜意识中自我发现的肉向灵的升华。
事实上内心充满迷茫,激昂的高调就常常透出一种病态。一个作品如果对于作者自己没有价值,它就对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具有这种价值,自救是任何一种方式的前提,如果没有自救的觉悟性,救世的雄心就只能是虚荣心,功名心和野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喜欢做君王或民众的导师,事实上只是做了君王的臣僚和民众的优伶,那部分原因也许在这里。
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小事可以互相责备,大事必须同心协力。
爱情的回报就是相爱时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更在于相爱时的付出和给予的满足
我一败涂地又如死了一回,也更加深入的活了一回。
如果世上有完美,也只存在孩子身上,婴儿是神的作品,尚未遭到人手和岁月的剥蚀。
有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人一失足成千古传奇。
所谓恋父和恋母情节,与其说是无意识固结于对父母的爱恋毋宁说是固结于被父母所爱,固结于被爱,爱就难免会有障碍了。人生的终点是死,是空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可是当过程也有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呢?
着眼于过程人生才有幸福和痛苦可言,以死为背景,一切苦乐祸福都无所谓了。因此当我们身在福中时,我们尽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避免破坏眼前的幸福。一旦苦难临头,我们又尽量去想死的背景,以求超脱当下的苦难了 http://www.cyol.net/
第四篇:哲学课堂笔记(定稿)
2012-2-9
读书笔记:《哲学笔记》
一、生与死
讲述:因死亡不可预测且不知时间所以就会忘记死亡的恐惧,快乐的生活。但当死亡来临就会完全陷入死亡的恐惧之中。如果生命还剩下三个月,会是什么心情?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将人类这种心理状态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彷徨—沮丧—接受(非自愿)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间 根源时间(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此在)
世界时间(失去自我——存在者)
电影:《马格瑞母的神奇玩具店》《遗愿清单》《没有我的日子》高更的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二、理想与现实
柏拉图(理想主义)——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拉斐尔画《雅典学派》理想与现实矛盾统一关系: 理想达到的时候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共同成为下一个理想的动力与契机。(正——反——合的金字塔关系)
电影:《理想丈夫》
三、理性与欲望
康德:人类究竟是什么?①<纯粹理性批判>(人类能知道什么?)物自体—现象界②《实践理性批判》(人类应该做什么)道德的根据
③《判断力批判》(人类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法律之外的伦理思考方式:边沁:最大幸福原则(量化功利主义)
穆勒:精英主义(质化功利主义)
康德的伦理思考:义务论:(否定“假言命令”:如果想要什么的话就去做)提出定言命令:去做……….,前提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能够得到底层人民接受。
人类有理性——人有自由意志——意志的自律性(从人格尊严中产生)——自身的意志基准与普遍存在的立法原则一致——绝对道德律令
四、烦恼与忧愁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身体——我的身体
身体图式——不属于我的身体
心所在——笛卡尔:心身分离,松果腺
另一种:心身不同但有联系
身体的意义:我——身体——世界
我——肉体——其他人身体是联系我与他人的媒介
五、自己与他人
埃玛纽埃尔·列维纳斯《总体性与无限》《从存在到存在者》
外出对“作比较”与“被关注”感到疲惫,他人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外貌的意义:外貌——每个人都不同——他人与自己之间无法改变的绝对差异
他人看自己的目光永远存在于另一个无法绝对控制的世界,他人是完全不受我们控制的存在,也是我们自身最清晰的一个投影,竞争对手是最符合他人这个概念的他人
非对称的伦理——与我们自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世界总会有他人存在——他人本身就是“伦理”=因为这种伦理本身具有对称性,所以我们对他人拥有责任。电影《莫迪里阿尼》
六、工作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
伏尔泰:工作能够使我远离懒惰、不道德以及欲望
劳动与工作的区别:劳动—自然性—为了生存—迅速消耗
工作—非自然性—工作物—可长期保存使用
极权主义的结构:阶级社会—意见对立——民主主义
大众社会—对社会默然——极权主义
电影《星期一早晨》
七、正义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什么是正确的?“重叠共识”
无知之幕(前提)——第一原理的平等自由原理;第二原理的机会平等原理;同为第二原理的差别原理——正义的实现,总之,将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正义就能够得以实现。
八、恋爱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
理念(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个体(投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结婚是一种契约,家庭亲情使人有了生存的勇气,家庭是爱的共同体,消灭孤独孕育亲情 三种爱:精神恋爱——对自己的爱(单方面的憧憬);友爱——双方的爱;神爱——无私的爱
电影:《玛丽与幼犬的故事》
九、幸福
阿兰《幸福论》《艺术论》
幸福的基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斯多葛派的禁欲都是寻求心灵的平静,因为人类的不平等的必然和人欲望的不接受,所只能是“幸福的相对性”。以容易实现且不会消失的东西作为幸福基准,幸福是自己创造的,不幸很简单,只要找个地方不动就可以了,抱怨是因为从没追求过。
电影《秋天的花园》《偶然与巧合》
十、经济与贫困
马克思《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十一、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恶心》
自由的态度:存在主义:人类是偶然的动物——自为存在——通过筹划来选择自己命运——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的内容:自由对人类的处罚只有限制才能感受到自由的宝贵
电影《自由世界》
十二、人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性的太人性的》
没有终结的日常生活就是永远回归,只能坦然接受
强力意志——相信自己,把握自己
电影:《2001太空漫游》漫画《北斗神拳》
第五篇:哲学感想
1.你的口舌没有权利去决定别人的思想,这个权利只属于他自己的实践。
2.人通常是在受辱中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的。
3.在不受关注时,自怜不但不会使你好受,反而会让你的心情更加糟糕。
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因而每一门具体学科都是通往哲学的窗口。
5.人类可以坚信,在未来,科学实践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群众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
6.在脱离实践的情况下,创新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7.眼前的黑夜或许很恐怖,但请不要质疑黎明的到来。8.问题里总是包含着矛盾。
9.方法被具体的程度与它适用的范围成反比,与它解决问题的效果成正比,这就类似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10.一颗小石子掉入水中,它很快就沉底了;一株大树落进水中,却并不沉没。君当如水,有所包容而有所不容。
11.武器内部存在着攻击力和灵活性的矛盾,斗争性使得两者常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12.当你为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时,多想想你现在的不足。13.规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14.如果说音乐是花丛,那么歌手就是花丛中起舞的蝴蝶。15.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至少我们可以为别人提供便宜的午餐。16.低级的享乐多了,空虚和不安就会随之而来。
17.电视媒体里营造了比现实中更浓厚的追星氛围,这应当是与他们的行业利益相关。
18.如果只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那自己也会陷入黑暗;如果只看到了人性的美好,那就会变成傻子。
19.对于死亡,最重要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看法。
20.关于前苏联的结局,我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小孩摔跤并不是因为他要走路,而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走路所需的技巧和方法。21.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不停的告诫自己:不要用冷淡去回应别人的热情,因为冷淡是扼杀热情的凶手。
22.偶然性的小事之所以能引发出大事,是因为它触发了某些根源性的问题。
23.不管被执行死刑的是不是川岛芳子,总之,她已经不可能继续在公众的视野中出现,更不可能再到中国政府里当女间谍了。24.象棋里有句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表明了面对局势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25.化整为零易,化零为整难。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物质宏观变化的方向性。
26.人之所以非做某件事不可,是因为他有个理由。搞清楚这理由,是协调好问题的前提。27.对于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演员会将其演的大致相同,但也会被注入不同的内涵。
28.这个社会之所以“没有好人”,是因为陌生人之间总是用自私取代慷慨,用冷漠取代热情。29.一个内奸抵得上十个敌人。30.愤怒是毁掉沟通桥梁的炸药。
31.笔下描绘的世界毕竟是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没有人能保证他的想法永久正确。
32.别人在笑,不代表他的内心也在笑,别人在沉默,不代表他内心中没有愤怒,世上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其实做人又何必如此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不是更好吗?
33.“为了生活,你还是忍了吧。”这实质上包含了人们在面对主次矛盾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
34.高通CEO保罗·雅各布认为,“未来电子消费产品本质上都将是一部手机。”这反映了他对“电子消费产品”的认识,即个人使用的电子产品在向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35.无论做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梦,醒来后面对的依旧是现实。36.和谐是一种特殊的矛盾,它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不存在问题。37.魄力源于主见。
38.不要习惯于让鞭子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否则就不要抱怨鞭策式的教育。
39.皱纹是岁月对人的精心雕刻。40.公共设施有很多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有凝聚人心的导向作用。例如街边的招牌,“九江······医院”,“九江······公司”,“九江·····饼店”等有利于当地人树立“九江”意识。
41.必然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偶然中包含着必然。42.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实在是不可轻视。
43.三国杀是个很独特的游戏。它既有娱乐性,又比较尊重史实,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44.日常交谈的一字一句,总渗透着人的心情。
45.转弯的地方其实也蕴含了协调问题的道理。当一个弯的两边的人即将相撞时,双方会各自向后退一步,然后重新作出选择。46.当今世界的最大主题是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密。总之,世界再也不容许“世外桃源”存在了。
47.对迷信里的鬼是否存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鬼存在于人的心里,换言之,现实中是不存在鬼的。
48.唯物主义者不求自己的思想有多高深,只是在尽量使自己的思想符合现实。
49.表面上看,中国人的自私意识比以前加强了,但实际上是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比以前加强了。50.一个族群里的智者,通常会成为这个族群的政治家。所谓的酋长不一定肥头大耳,肌肉强壮,但必定是个比较有智慧,知道别人所不知的人。
51.在古代,世袭的封建制总是伴随着对道德底线的冲击,毕竟道德是无法约束政治的。
52.促进前进的最好方法并不是鞭子,而是前方的明灯!53.没有电脑,任何百科全书都可以成为百度。
54.网络并非深不可测,要想借助网络引起反响,那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没有足够的访问量和转载量,再好的种子也会坏死!55.人性源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
56.游荡在街上的流浪汉值得人们同情,同时他们也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不能融入社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