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19:2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哲学》。

第一篇:教育哲学

浙江师范大学学科论文

教育哲学论文(本科)

题 目_ _ 关于小学生写作学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 学 院 ___教师教育学院 __ _ 班 级 ___初教091班 _ 负责人 _徐俊飞__ 学 号_ _09131142 联系电话_ _*** 指导老师___ 李润洲

日期: 2010 年 12 月 27 日

关于小学生写作学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

徐俊飞

(初教091班

09131142)

【摘 要】小学写作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之一生中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但小学生写作学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小学生不愿意写,不敢去写,不喜欢写,自然,也就不会写。究其原因,在于:

(一)畏难情绪;

(二)积累不够;

(三)缺少联想;

(四)氛围淡薄;

(五)时间有限。对此,建议对策有:

(一)培养兴趣;

(二)积累有方;

(三)丰富联想;

(四)平行交流;

(五)口语美化。【关键词】小学生,写作,现状,成因,对策

在这个学期期中的时候,我接了一份家教工作,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生,她的写作很差,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想象力,没有新意,语句也不通顺,语文成绩乃至整体成绩都被大幅度下拉,父母和她本人都很是着急。众所周知,写作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学习,受益在于一生,其在语文教学中式自始至终的,从小学时打好基础十分必要。但现如今我们已越来越不能忽视小学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而这些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也是亟待我们探索研究的。

通过近两个月的家教实践,以及对该生和她几个同学的询问了解中,我暂得出以下三大方面的结论:

一、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作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之难点。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体现了学生字、词、句的基本功、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然而不少学生都不愿意、不喜欢甚至不敢写,以至于都不会写作文了。在和心理学的同学讨论后,我发现不少学生其实都表现出了心理障碍。

(一)抗拒心理:不愿写作

现在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作文写作,大有“过犹不及”之势。我教的孩子告诉我,当爸爸妈妈要给她找家教的时候,她是很抗拒的,表现就是头几次见我的时候她都很害怕,当我指出其语句中的一些错误时她都很紧张,越改越错。这种情况应该存在于一类学生之中,这类学生较少甚至从未获得过写作的成功,长期处于受人冷落的境遇中,萌发了压抑心理,渴望受到尊重与保护,对教师的态度尤其敏感,不能忍受教师、家长在帮助中显示出来的不满,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对此会产生敌对情绪,久而久之,常用乱写或不写作文表示抗议。

(二)应付心理:不爱写作

作文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长期的认真积累与训练,当有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强度过大,过于追求训练数量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草草写就,应付了事。这在我教的孩子身上也有明显体现。由于她的父母要求我每次辅导后留点作业,我在三四次后就发现,她写的东西课下与课上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后了解到,因为他们老师每周都有一篇“大作文”布置,她写完作业后就十分不想写我布置下的任务了。

(三)畏惧心理:不敢写作

大部分写作不好的同学都反映,一直写不好作文,就越怕写作文,特别是在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训斥后就很讨厌写作,讨厌一件事物时,就很难做好它,当遭遇了太多挫折后,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四)依赖心理:不会写作

作文不得不写,作业不得不交,但又不会写,完不成,此时就会有学生找师长帮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更是有大部分学生会去上网抄袭,而当老师未发现肯定甚至赞扬了那些“成果”之后,学生会对这种不劳而获的甜头产生侥幸心理,一步一步陷进依赖心理的魔障之中。

这些不良心理是的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一听写作就蔫掉了。其实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学习、生活中总有一些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我们总觉得学生写作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那些状况呢?这将是本文探讨的第二大问题。

二、小学生写作问题的成因

(一)畏难情绪与确有难度的写作要求

就写作本身而言,它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以扎实的字、词、句基本功为前提。因此,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长期坚持,必须付出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生的认字能力较弱,阅读量相应较少,没有积累,没有材料,自然无话可说,无文可写,无从下笔,当作文难度较大时,失败感随之而来,几次下来,畏难情绪越来越重,对作文也就更容易望而生畏。[1]

(二)积累不够与不够丰富的写作内容

在家教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多是已承认的想法对小学生进行命题,如老

掉牙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难忘的——》、《xx,我想对你说》等。记得我小时候写这类作文还是有很多东西好写的,可是当我将我那是写的东西回忆给我教的那个孩子的时候,她很不可思议,突然我就意识到,现在农村的孩子都已经失去了大块大块的生活空间,更别说是这个城市离得孩子,生活经历更加的匮乏,积累的且不说枯燥的所谓的好词好句,单单一项实践积累就十分不够。而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不得不开始写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内容,往往缺少内涵、感情甚至完整性。与老师的要求可谓愈行愈远。

(三)缺少联想与死板僵化的训练方法

当生活在上课、补习、写作业、培训班的周而复始中继续时,我们可悲的发现,孩子的联想力大大下降,形容词不够丰富贴切,修辞手法不够恰当生动。更糟糕的是,教师的指导方法过于陈旧,一味要求学生写作要有思想性,那么学生的写作就更受限制了。那孩子又一次问我说怎样才能将一篇作文写得有深度、有思想,我说要自己有所感,有所想,然后她又问了一句,可是那些命题作文都不是我想过的,我该怎么写呢,有没有一些开头、结尾可以套上去,显得比较有思想呢,当时的我,除了愕然,无法做出其他反应。现在的作文教学已使得孩子从小学会套话、空话,照搬模式了,那还哪来联想,哪来创新?

(四)氛围淡薄与不够科学的评价鼓励

当死板进行时,学生的写作意愿便会变得淡薄,一个集体中的氛围便相应淡了下去。自然而然的结果是学生的表现脱离教师的期望,批评将会覆盖鼓励表扬。但一个人如果要长期的做一件事,那就离不开激励,从中得到成功的满足。当然,批评比激励来得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老师经常批评学生的原因。毫无疑问,这是不科学的,将会直接造成学生写作心理障碍。

(五)时间有限与不够明确的写作目的

现在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而写作需要大量时间去积累、阅读与感悟。当学生没有走过这道程序,他们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不明白写作能表达自己,甚至不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没有目标,写作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效果不好,信心无从建立,心理障碍随之而来。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把从客观现实几区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它也是由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看,作文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儿童作文能力的因素主要包含:确立中心能力、组材能力、选材能力、语言基本功及修辞能力。作文训练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认识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

作文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问题解决自然迫在眉睫,针对小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与原因,可采取相应对策。

三、小学生写作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兴趣

小学生写作学习问题存在的原因很多可归结于缺少兴趣。受批评多了,长期写不出好作文,家长、老师的压力等都会使孩子的兴趣不断下降,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各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在“身体力行”中学

对作文的“ 解放” , 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

【2】

。形式上不求一定成篇。写片段, 写几个句子都行,内容上生活化, 选取生活中的一点, 一面, 一人, 一事;放开手脚写, 兴之所致地写, 至于技巧是让孩子们在阅读, 写作中领悟与摸索【3】。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体验学习,再把活动、感受、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当我带的学生要写一篇《难忘的一天》的时候,我就问她怎样的事才会令她记忆深刻,她说快乐的事。于是我就在当天和她父母交代清楚就带她来到浙师大,教她玩定向,事后,她告诉我那比捉迷藏好玩多了。到后面依次我去她家的时候,她妈妈就说老师表扬了她的作文,我第一次看见她妈妈那么高兴。

2、在“胡思乱想”中学

我们无法想象想象力有多神奇,它可以让干瘪枯燥的说明文摇身变成神秘诱人的科幻文。难写的不再难写,无趣的不在无趣,可避免作文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首先帮学生归纳出故事的特点,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逻辑性、合理性、独特性,最后要说明作文的要求,做一定规范,比如写童话。

此外,要求学生晚上睡觉前,将一天耳闻目睹的好人好事,于己于人有教育作用的坏事比如清洁卫生、邻里互助、拾金不昧、同学打架„„,在脑海里回放一遍,重现当时的情境,并想一想这些人和事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可以把这些人和事写进什么作文,表现什么中心【4】。

3、在“批批改改”中学

不断的激励与赏识, 让作文成为学生成功体验

【5】

。批改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怎样批改才是好的,标准统一下出来的是“标准件”,没有个性,没有比较,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实行“自我标准”,即对待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要求,这样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也是他们更能得到激励,激发起写作兴趣,消除心理障碍。

4、教师采用新颖的作文布置方式

在学生把作文作为一种负担时,新颖的作文布置方式可以唤起他们的作文欲望【6】。在布置作文时不仅仅只是交代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先让学生以游戏,任务的方式深入了解作文题目,再以比赛或展现自我的要求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

(二)积累有方

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当然,阅读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积累,当中也要注意方法。

1、由情入辞

写作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与情感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之中,实现布置任务,加深学生体验,并在课上渲染一个浓烈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用心观察、感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境界。此时,学生正是情动之时,有了感情的诱导,他们自然会有感要发,有情要抒,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冲淡学生的畏惧心理,有洋溢的激情,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2、有米炊之

小学生语言贫乏是导致他们觉得写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二期课改把“丰富语言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这是有很强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积累语言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全景式的扫描, 积极观察, 深入思考, 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只有用心理解、感受生活, 才会敏锐挖掘到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才会更生动地抒写【7】。

身边的真人真事和自己的真情实感

1)从教材中积累。教材中的课文都经过严格删选,篇篇文质兼美,语言丰富活泼,余味无穷,细细朗读、品味,理解、背诵后,学生将那些精彩篇章、片段内化,必将受益匪浅。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对话中的妙语,电影电视中的完美对白,对所见所闻的深深感触,都可以记录在随身的小本本上,让学生不时的复习,交流一下,在每日的积累中潜移默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3)从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积累语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摘录好词好句,逐渐提高鉴赏能力,进而广览博彩,不时地记诵,届时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加强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这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向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我在家教期间有向那孩子推荐《格林童话》、《中华神话故事集》、《小学生获奖作文》等,开阔了她的眼界,扩大了其知识面,在联想力方面也有所助益,现在,她最喜欢写的是童话故事,情节新颖,构思独特,这也成为她作文的一大个性。

3、提炼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找到生活中隐藏的很多乐趣和宝藏。而提炼生活的最好方式应为记日记,及时的记录,可以锻炼学生细微观察的能力,描述叙事的能力。久而久之,写作的“素材”就丰富了起来,不知不觉中,写作运笔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过家家”,扮演各种角色,设置各种场景,在模拟中增加生活经验。

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即使有万千思绪,笔下也很难有只言片语。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课外都一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三)丰富联想

联想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联想都是不同的,丰富的联想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文章的文风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联想,修辞也将变得乏味,文章必将无趣,可见,联想的重要性何其重要。培养联想力是至关重要的,总体说来,还是要积累丰富的素材。脑子里有了足够的材料,联想力就能帮你整合、分析。

联想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开放、轻松的思维坏境,联想没有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正常与不正常之分,能联想到的,就是合理的。

教育实践研究表明,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自我的心灵史, 每一位学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方式和情绪的释放方式, 每一位学生都是带着他自己的经验、体验、情感、想像来到学校、来到作文课堂上的【8】。

学生在看电视、电影、话剧时都可以训练他们进行联想,比如猜测下集剧情,或者设问“如果这个情节不是这样,那么后面会······”,也可以在学生听音乐的时候要求他们想象音乐里的故事。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训练想象力,比如:扩写,改写,续写,根据提示语或给出的画面想象写。

(四)平行交流

师长对学生的影响在于教导,比教导更有影响力的是同辈、同群体之间的交流默化。两种交流其实都应该“平行”进行。

1)师生间的“平行”交流。教师的讲评与批注应该站在学生的高度与心理需求进行。写作前对不同习作进行指导,讲评、修改也尤为重要,那是对习作的继续加强指导,同时也是加深巩固和提高的一个重要机会。教师对学生适时地进行一次面对面、一对一指导,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优点、缺点,并从中受到写作学习的启发。这时候的教师与学生是针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双方“视线”平行可见。

2)同学间的“平行”交流。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自己的、别人的文章达到自我认识、互相学习的效果。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思想观念、心智成熟度都是相似的,学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潜移默化效果对学生的学习都是具有深刻的影响的。

(五)语言美化

由于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练笔,那么,随时随地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是必须的。

不需要写出完整的一篇作文,坐在车上路过了一帧美丽的风景,那么用美美的文字记上两笔;等人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些道理,那么记上一记;看到一句特美的话,也多看两眼……

经常性地仿句、造句,在模仿与创造中掌握语言运用技巧,继而进行创新,逐渐

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的同时熟练掌握遣词用句的能力,使语言更优美。

通过这次家教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学习语文的重点,难点都在于培养写作的积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观察、想象、模仿,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这些行为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2]刘蓉.创新性地指导创新性作文[J].希望月报 , 2005,(18)[3]刘蓉.创新性地指导创新性作文[J].希望月报 , 2005,(18)[4]谢汝亮.作文教学激趣五法[J].职教论坛 , 2004,(02)[5]刘蓉.创新性地指导创新性作文[J].希望月报 , 2005,(18)[6]向爱萍.教小学生轻松作文[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7]胡教敏.关于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5,(01)[8]胡教敏.关于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5,(01)

第二篇: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名词解释

1、什么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名词解释)

2、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

3、广域生存和局域生存(名词解释)

4、教育哲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型

5、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教育哲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再生

产理论、抵制理论、博雅教育

问题

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形成背景

2、墨子人文主义观点

3、什么是墨子的强说之教

4、墨子非月非命教育哲学思想

第三篇:教育哲学

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正是针对社会任何成员而言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特别是依据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而涉及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制度适度调节的分配表现出既合理又公平的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关乎教育活动中操作层面的事情,只需遵循同一标准,意味着教育现实中在条件相同情况下的同等对待,强调着衡量教育利益关系上的“同一尺度”,是对教育制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公平侧重于个体之间利益的均衡分配,公正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本质是对一定的人际关系、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反映,公正的事情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事情未必是公正的。教育公正被作为一个。相比之下,公正的“应然”成分更多一些公平则带有更多的现实成分。

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主要是一个反映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的概念,而教育公平则主要是一个主观概念,是人们根据对教育平等事实状况的主观体验所作的一种评价。

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平等强调的主要是“怎样”,属于实然状态;教育公平强调的主要是“应该”,属于应然状态。教育平等反映的是客观事实或现实存在。教育公平则是对这种客观事实或现实存在的一种价值判断。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核心,也是教育公平的载体和实现手段,如果不能保证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那么也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如果抽掉了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就成了空中楼阁。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和永恒理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统一,是二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保证

教育公正与教育平等

1、平等存在着“过度”的可能性,而公正则不存在“过度”的可能性,所以合理的平等才具有公正的性质。

2、相比较而言,公正所涉及的范围要更为宽泛一些,平等涉及的范围则明显小得多。正是由于公正这一理念的内涵包含了平等、自由和社会合作几个方面内容,所以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公正自然广泛涉及到了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社会规范、社会主要规则及主要政策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正是一种体系化的集合。相比之下,平等只是这种“体系化”中的一项属性、一个层面,尽管这项属性或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从公正与平等的分析延伸到教育领域,可以这样认为,教育公正的范畴涵盖了教育平等。具体讲,教育公正是针对最大多数人和事,是以教育制度和规则来约束,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失当教育行为纠偏”,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寻求平衡点,保持一致而进行的活动。在教育领域,平等并不能代表公正,有时为平等而平等可能成为不公正的起源。

3、公正概念往往倾向于认同现实社会,而平等概念则往往存在着一种抵触现实社会的倾向。

第四篇:教育哲学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 程 名 称: 教育哲学 课程论文题目: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哲学比较 姓 名: 杨哲 学 号: 2013300254 所 在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06月14日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哲学比较

杨哲

摘要:陶行知和杜威作为教育家都是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虽然两人都倡导生活教育,但是,同一词语包含着迥然不同的内容。至多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两者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根本不同的。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的实践的教育论;杜威的教育哲学是以个人生活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验的教育论。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关键在于普及教育。而教育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所肩负的批判与创新的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教育哲学;批判;创新

一、教育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1.教育哲学的功能

教育哲学的功能在于它是联接哲学和教育的中介,是传递哲学对教育指导作用的中间环节。哲学对教育的指导表现在任何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思想都是首先具体化为相应的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尔后才能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生直接的影响。教育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这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只有真正理解这一思想,才能更好的发挥这一学科的作用,以促进教育哲学的发展。2.教育哲学的任务

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作为应用哲学,它的发展同样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派别的斗争。从康德、赫尔巴特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等等,曾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以机器为技术基础的大工业本性,以及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要素,预示了工厂制度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并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前景。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诞生。但目前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系统研究还很不够。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正确地阐明教育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是当前教育哲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 要任务。在世纪之交,教育哲学所肩负的任务是重大的,它要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从哲学的高度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它要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践中存有争论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它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设计等等。特别是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国际教改大潮对21世纪教育模式的选择,面临着我国的的教育改革—由升学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的历史时代,我国教育哲学将迎接从国际到国内教育大变革的严重挑战,必须对教育从理论到方法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回答。显然,当前教育哲学的重建与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与它所肩负的任务相距甚远。这一现状迫切需要更多的同志投入这一学科的建设与研究,特别呼唤哲学理论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实现哲学与教育的联盟,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尽快地使国内的教学和科研与国际这一学科的发展相沟通,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二、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去研究教育现象的,两人都倡导生活教育,但是,同一词语却包含着迥然不同的内容,陶行知就学于杜威,又不同于杜威。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的实践的教育论;后者是以个人生活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验的教育论。下面我们就从教育的起源、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陶行知和杜威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哲学思想。

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比较

陶行知在研究教育史关于教育起源的基础上,特别是他的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揭示出教育源于生活的原理。他说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是指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有了人类及其生活,必然要求产生

教育,教育是和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产生于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教育是在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在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杜威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与陶行知是根本不同的。杜威反对教育史上的教育心理起源论,主张生物起源论,他认为“教育是根据于自然的兼赋”,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发展的需要,和个体生活适应之需要。所谓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发展的需要,是指教育是为了满足儿童个体的各种先天的本能的能力的生长与发展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教育就是适应这些天生的本性的“自然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发展。” 陶行知和杜威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哲学世界观。陶行知关于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是起源于生活和生活主体的人的教化之需要的观点,在教育起源问题上他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立场。而杜威关于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的生长、发展和个体适应生活之需要的“生活”是指的生物学上的个体适应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它既是指的个体的生活,又是指的消极适应性生活,它与陶行知的社会的、积极能动的生活实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个体的人及其生活生物学化、抽象化了起来,用一种脱离人类生活实践的观点,孤立地去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杜威的教育起源论,实际上是生物起源论的翻版,最终走上了先验论。

2、关于教育内容的比较

陶行知不仅揭示了教育起源的客观基础,同时又指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指出教育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激烈地抨击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为了“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在组织方面便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教育的主张。这一思想,揭示了教育的科学内容,奠定了它的客观基础,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杜威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并且提出了以儿童的活动与经验为中心的“童心的转移”的主张。他同样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的划一。

那么陶行知与杜威都反对传统教育的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弊病,二者有没有区别呢?笔者认为,“教育生活化”与“用生活来教育”是杜威和陶行知在教育内容上的根本区别。“教育生活化”的“生活”是指的儿童个体生活为基础,是指的儿童个体的思想、冲动、兴趣、习惯等等先天的本能的生长、发展的生活,这种生活是脱离社会的,是日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的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活动的生活,一句话,是儿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是对儿童当前有利的生活,是儿童适应环境的适应性的生活。

由上所述可见,杜威以个体的生活与经验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所以杜威把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活动定为学校的四门基础课。杜威关于以儿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与经验的教育内容的观点,是他的主观经验论哲学在教育上的表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教育主张,它明显地同陶行知的“用生活来教育”的主张具有本质的区别。陶行知虽然十分重视“用生活来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但是对书本知识、文化遗产并不抱虚无主义态度,他不是读书取消论者。他不仅指出书本知识、文化遗产不能不学,并且还以科学的态度阐述了如何正确地认识与对待书本知识、文化遗产。而杜威对于书本知识、文化遗产则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从根本上否认学习书本知识、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他说,传统教育用以学习的教材只是和过去的事实和观念密切联系,对应付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却很少有好处。杜威只重视直接经验,极力倡导并推行“做中学”。杜威对待书本知识、文化遗产的态度,表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鲜明特点。

3、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比较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为教育而教育的超然教育和升官教育,提出了“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的生活教育目的。他的教育目的论,把为个人与社会,为培养人才与促进社会之改造,辩证地统一了起来。为个人是为了社会,为社会也就是为了个人,培养人才一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了社会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纠正了传统教育目的论的片面性。

杜威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是以“无目的论”的姿态出现的。所谓“无目的论”是指在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与目的是一回事。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与他的哲学目的观是分不开的。杜威对目的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唯意志论的目的观,又人合目的性的目的观。这是与他哲学上的主观经验论和生物学上的庸俗进化论,以及心理学上的机能主义一脉相承的。杜威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他认为目的来源于主观经验,目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 由于杜威把人的目的性与有机体的合目的性,与一切自然趋势与自然混同起来,以及把任何过程的结果与目的混同起来,因而认为教育过程与目的是一回事,并得出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教育之外无目的的结论。教育“无目的论”意味着否认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否认教育改造人,改造世界的意义,这正是杜威把人的目的性与动物的合目的性混淆的结果。

4、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思考

历史的检验是最公正的。杜威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家,是他直接大胆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两大弊端:教育与生活相分离;教育不注意研究儿童的自然秉斌,不尊重儿童,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是他指出了传统教育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并作了许多论证与实验,力图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作了不少改革的尝试,在教育思想上作了些新的探索;在心理上研究的历程中,成为机能主义的里程碑。杜威在哲学上是一个实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教育学领域中,是大力宣传、实验、推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而且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应该承认在教育方面,杜威有不少可供我们研究、借鉴的思想资料和实验材料。杜威曾经说过:哲学是教育学的一般理论,教育学是哲学的实验室。他毕生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杜威关于哲学与教育学联盟的思想与实践,是对后人的良好启迪。但是,他的悲剧也在这里,由于唯心经验的哲学思想的驱使,他在教育改革方面由强调教育与生活结合出发,而走上自己的反面,违背了他的初衷,形成了一个富有鲜明特色的唯心经验论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伟大先驱。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摧毁中国传统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对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对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开辟了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的教育道路。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谈素质教育、提创新教育,似乎这是一种改革、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实,早在上个世纪,陶行知便将这些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融入了他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今天说:要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水平、能力和特长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陶行知称之为“活的教育”;我们说教育学生不能司机、死记硬背,要冲出“应试教育”的牢笼,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之后,自主地学习,陶行知称之为“行是知之始”;我们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之间开展互相帮助的活动,陶行知称他们为“小先生”。陶行知几十年前就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铺好了基石,并为我们准备了一整套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旧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它的实践开辟了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的教育道路。毫无疑问,在批判旧教育、创造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陶行知批判地继承了杜威教育理论中合理因素,改造和发展了杜威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摧毁传统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三、新世纪教育哲学的使命

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过:“一般的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教育学既是如此,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教育哲学更是如此。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教育理论纷呈,教育改革的风烟亦呈燎原之势,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哲学如何定位,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哲学家的新课题。正因如此,当今中国教育哲学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至少有二点:对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两个领域的批判与创新。

1、教育实践的批判与创新 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因为应试教育而引起的。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人们倡导“素质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另一类“浮躁”的现象。似乎选修课程越多越好,忘记了自己的内在的育人根本,而被众多外在的目的所迷惑。并且,教育哲学在批判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必须有所创造,有所创新。这就需要教育哲学在批判地审视、合理地解释教育实践的同时,提高实际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认识能力,指出教育实践可能发展地方向,并对每一种发展作出解释。当前,教育实践之所以出现偏差或步入误区,其原因或许在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花在应付政策上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接受教育哲学的宏观指导又太少,或许也在于教育实际工作者缺乏在教育理念上的认同。教育哲学家应当帮助教育实际工作者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念,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并使其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2、教育理论的批判与创新

教育哲学的理论批判功能,是指教育哲学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对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各种优秀的理论见识的扬弃以及对各种错误的教育理论思想进行历史地、科学地批判。从根本上讲,教育哲学是面向未来的,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发展,是批判与创新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严格来讲,教育哲学的批判与创新,除教育实践的批判与创新、教育理论的批判与创新外,还涉及教育哲学家自身的批判与创新,因而教育哲学的发展还与教育哲学家自身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教育哲学的发展还是教育哲学与其研究主体的统一。教育哲学的发展,有待于一代又一代教育哲学家的不懈努力。而对教育哲学家来说,既需要有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意识与勇气,又需要有参与教育实践的意识,有敏锐地关注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2王玉裸:《追寻价值—重读杜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5]赵修义、邵瑞欣:《教育与现代西方思潮》,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金生兹:《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7]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河南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9]《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10]周洪宇:《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1]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12]《陶行知全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陶行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5]张瑞番、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7]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8]任俊明、安起民:《中国当代哲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五篇:教育哲学心得

观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后感

物理学院2011级地理1班

冯舒雯

2011944131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无论什么人群,无论哪个年纪,无论重看多少遍都会泪流满面的感动得一部优秀印度教育电影。是的,在我还没上大学之前我已经看过,那时候是作为一个学生。而如今,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也即将开启我的教师生涯,再次回味,我有了新的体会与感悟。

教育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社会最伟大也是最艰辛的一项任务,怎样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教育方法决定了社会人的各方面发展。现今,纵观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似乎都被应试教育所束缚。社会越发展,教育理念本应越先进,但却被许多因素死死束缚了。我们的许多电影,比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都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批评;我们的老师,也深知这种应试教育不科学,不符合人类的全面科学发展;但口号依然还只是口号,没有什么质的突破,这到底是为什么?

学生,指的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电影中的主角伊夏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孩子,他的世界充满色彩,他的想象超乎常人,他是有艺术天赋的儿童。但他有阅读障碍症,八九岁的孩子不会读写,被同学老师家人嫌弃,他努力与周围的世界作斗争却适得其反。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珍贵啊,传统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是韩国整容医院出来的一模一样,磨平了棱角,没有独特性,没有创造力,这样的学生只会竞争,仅仅是会工作的机器。这叫教育的悲哀,长久下去,一代一代,社会就会停止了进步,停在原地。

父母,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角色应当是,无论孩子作何决定,他们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加油的拥护者。当然,他们是过来人,他们无比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适者生存。父母努力工作供书教学,希望你能在学校能有骄人的成绩,考试都得A+,就像电影里伊夏的哥哥。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没有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哥哥网球失败了,爸爸的眼神里充满了失望,一副求胜的心理,没有鼓励。爸爸妈妈也从来没走进伊夏的房间,去认真观察那些图画的美妙。尽管别人说自己孩子是智障的时候很不悦,但这只是顾及到他们的自尊罢了并不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只看到表现却从来不找原因。他们不懂得,父母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他们残忍的把伊夏送到寄宿学校,却没想到对于一个八九岁的从来没离开过家人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是抛弃、是孤独、是陌生、是恐惧。所以到了新学校,伊夏瞬间沉默不语,我实在是捏了一把汗,如果美术老师不出现,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老师,灵魂的建筑师。但是现实中的老师并没那么伟大,能做到像电影中的美术老师也是少之又少的。一个班里的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是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美术老师是由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执导并参与演出,这一部影片跟同是他主演的《三傻大闯宝莱坞》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表达了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追求。美术老师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任其发挥。及时发现伊夏不同于其他学生,并追根索底,与家长、校长沟通,并寻找治疗的方法。给学生爱与关心,鼓励与支持,做学生的朋友,开展走出教室的室外课堂,最后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是的,现实中,我不敢说没有这样的老师,但就算有也是少数的。老师的创新教学首先得自身进行终身学习,善于发现生活。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差异性。并要有一科勇于改革,勇于提出新思维的胆量。电影中的美术老师说服家长,说服校长,以举办美术比赛的形式让其他老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画画与掌声给予了伊夏鼓励。我们渴求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教育。

教育部一直创导教育改革,但遗憾的是都是换汤不换药。但细想似乎也没有什么方法能比应试教育更适合社会选拔人才。但我们作为家长、作为教师的,是可以在孩子的一生中产生积极影响的。我们要用更多的爱去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束缚,不强求,不比较。

我刚刚通过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我疑惑了。原本我理想中的教育创新都被上级领导、同事否决掉。我也只能跟从大众,布置跟多的作业,追求更高的分数。看完电影以后,我突然有了决心,我要像电影中的美术老师一样,要勇于改革,教育的未来靠我们新一代年轻教师争取。我要做一个爱学生,呵护具有独特性的学生快乐成长。

下载教育哲学(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哲学(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与哲学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教育,期间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各种举措,给学生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当今学校教育中......

    读后感《教育哲学》

    把你放在我的心上 — —读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有感 哲学颇让人视为畏途,而选择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想来谈体会,这无疑更需要勇气。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每个人的人生,都......

    教育哲学学习心得

    周浩明版 导言部分 哲学并不是超越时空的,它是时代精神更高层次的概括。它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逻辑延伸的力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研究主体自身的文化特质与思维敏......

    教育哲学思考题

    《教育哲学》思考题1. 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让孩子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 乌托邦精神是中国教育变革的内在力量吗? 3. 我的教育理想? 4. 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什么样......

    教育哲学(Philosophy

    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的涵義教育哲學是應用哲學思考,對教育的語言和基本概念加以澄清,或對教育的現象、問題或預設作通全而深入的探索、反省、描述及檢證;最後形成......

    已整理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群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群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基础学科。从同哲学的关系来看,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从其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关......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书名:教育哲学通论作者:黄济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20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 开课学期:第3学期学时:36学分:2 教学目的: 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