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论文

时间:2019-05-14 08: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小论文》。

第一篇:哲学小论文

理性思辨,随性生活

——浅谈道家哲学思想

摘要: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道家思想尤其是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家哲学以老庄的哲学思想为基本核心,它的本体论,世界观,方法论,古典人道主义思想以及“无为”的政治哲学主张,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价值,值得我们推崇和借鉴。

关键词:道法自然、辩证法、自由、平等、无为

一、“道”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郭沫若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概念,老子哲学的整个理论系统就是由“道”的观念开展出来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而“道”最基本的精神确是“自然”。道家的哲学体现的是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它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哲学等无一不体现“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外化表现首先在于要求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以自然无为最为社会和人生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一些热爱自然之美的自然主义者,整部《老子》、《庄子》都体现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对和谐、淳朴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的由衷向往。与自然相比,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失去了天真美好的自然品行,人性的丑恶贪婪遭到了厌 12 《老子》第二十五章

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162页

恶。“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老子认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一步一步远离了自然之道。因此道家主张人们学习大自然的和谐之道,让一切事物都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人们保持质朴的天性,也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呢?道家的思想家们认为:在天是自生自成的自然;在人类是小国寡民的淳朴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民得以朴素而和睦合作,少私寡欲;在个人就是保持赤子之心、追求自然之乐;在政治上是不实施强权也不行仁政的无为而治;在美学则表现为追求平淡天然之美,反对雕琢和矫饰;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承认并尊重所有物种平等的生存权利,并且回归自然中去“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4。

道家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一直诱导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探索,它“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5

二、辩证法思想

道家思想中的辩证精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辩证法系统之一。道家的辩证法是一种特殊的以社会斗争和人事经验为真正立足点的“实践的辩证法”6,而非纯思辨的概念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正因为如此,道家思想在社会政治生活,个人追求和处世哲学方面都表现出了胜人一筹的辩证睿智,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的哲学”。

《老子》第三十八章

《庄子·马蹄》 5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 6 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9年,74页

道家对一切人文创造往往都持有批判否定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道家的思想家们通过辩证的思维,而对事物有更深一层的看法,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从而提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主张。在常人看到事物的正面,主动的部分,前进的轨迹时,道家却要我们看重事物的负面,被动的备份和曲折的过程,并且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弱者道之用”7,这是老子关于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讲究的是守弱贵柔,坚守万事万物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虽然是弱小的,却蕴含着强大深厚的生命力,最终可以以柔胜刚,即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8。

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另一主要认识是事物的强弱乃至人生的祸福穷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面上强的,实质未必强,此时强的,彼时未必强,强大繁荣的鼎盛,往往是走向衰败毁灭的开始。因此道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厚积薄发以退为进的辩证哲学,充满了历史和人生的智慧,具有高远的境界。

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有学者认为,道家哲学虽然建构了一个以自然之道为基本框架的形上学体系,但它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人道化的自然之道,人道问题是自然之道的理论原点和逻辑归宿,所以把道家思想归为古典人道主义之列。这种论调是很有依据的,因为道家哲学对人的问题的探讨渗透了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

道家的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平等思想。道家的 78 《老子》第四十章

《老子》第七十八章

思想家大多是普通的士阶层或者是平民知识分子,这使得他们有机会体察下层社会的人民疾苦,反对不合理的阶级秩序,与儒家所主张的“贵有差等”、“尊卑有序”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9庄子认为,万事万物虽然在表面上千差万别,但从他们的本源来看,都源于同一个“道”,又归于同一个“道”,因此并没有根本上的差别。道家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尊卑贵贱、贫富差别,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是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和异化。

道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另一个表现为对人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10。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找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尽管如此,它也不愿意被圈养在笼子里,因为保持自由的生存状态比免受饥渴更重要。以庄子为代表的大多数道家思想家采取的都是一种对自由的极致的追求,宁愿独乐其志而不愿被世俗束缚,因此往往给世人一种超脱世俗狂放随性的印象,这样的“避世”的态度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力图挣脱世俗的价值取向和险恶的政治环境,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不可否认道家所追求的自由和平等主要是精神上的,而并没有对实现人的基本自由和权力,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因而具有空想性。

四、无为主义

910 《庄子·德充符》

《庄子·养生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道家的政治哲学观点,即“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妄为。”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11这里所说的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而无所为或不强作为。在道家看来,道是无为的,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是无为的,人也当然不例外。道家提出无为首要目的是将其作为一种治国的策略,是为统治者提出的一种为君之道。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当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2,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要求统治者无心无为,目的是要限制统治者的私心妄为,给百姓自由和自主。

道家的无为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这显然是错的。其实道家思想的基本格调是积极入世的,无为的政治哲学也是如此,即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辩证法强调柔弱胜刚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背,顺应自然之道,就已经是有所作为。“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13。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取任何办法,无为而治,放任自流,这也表现了道家对政治举重若轻、对权力不以为意的超脱态度。可见道家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要取消一切的作为,因为他们还是讲“治”,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无为是达到无不为的最佳手段。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繁衍早已渗透于中国传统 1112《老子》 第七十三章 《老子》 第五章 13 鲁迅:《汉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15页

文化的各个领域,内化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是重要的精神力量。直到今天,它的人道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等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1]老子.道德经

[2]龚群.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3]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

[4]邓元珍.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篇:哲学论文

品中国哲学,建完美人生

班级13年春学号:***81姓名:王彩莉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课,所以内容简单扼要。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的英文版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记录的英文书籍。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大了重大的作用。

我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希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三篇:哲学论文

2008-2009第二学期

《哲学导论》结课论文

姓名:叶德活

学号:20081302031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生命的意义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臧克家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延长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也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有许多时候我们会问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好像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观点看法。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的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

有的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只是个人需要的最低层次,我们还有更高的需要去追求实现,因此,生理层次上的满足肯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吗?

那有的人会说,依据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那生命的意义就肯定是达到自我实现了。你看,千千万万的人都会说自己有什么样什么样的理想与抱负,自己一定要为这个理想、这个信念去拼搏,所以他们就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当自己的目标快要实现时,他们就会说自己的生命怎样怎样有价值。但是,那些人是否真的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呢?我们只要多留意一下新闻,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其实其内心世界是非常非常空虚的,而一些知名人士,甚至是在我们认为其已经达到“自我实现”这个目标了,还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在他们看来,自我实现也不是其生命的最终归属和最终价值、意义。

那有许多人就会说,其实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奉献,在于服务了别人,在于成全别人之美。爱因斯坦就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而我们众所周知的雷锋同志更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践行自己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

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里面脍炙人口,被广大读者奉为座右铭的话。这些人共同的观点是因为奉献,他们的生活有了动力,生命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帮助了别人,他们的生命就显得更加有意义。

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延续生命和创造生命。萧伯纳也认为“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正如我们的课本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回答会导致一个很奇特的推论”(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章56页)。的确,如果所有人都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下一代,或者说是创造生命这个层面上,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就会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境地。我们生命的意义是创造生命,那么我们创造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呢?还是体现在他们也创造生命?这显然只是每一样能够繁衍后代的生物都会具有的。所以这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吗?这是不是又回归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低层次——生理层次的需要上了呢?

那有些悲观的人就会说了,其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每天吃饭、工作、睡觉,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挫折、很多的不如意,生命还要承受很多很多的压力,我们时时刻刻还要为如何延长生命而烦恼。所以我们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精神是异常空虚的。因此,生命毫无意义,而如果确实要从这里面找到有意义的话,就只能说“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受苦受难”。因此,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诸如“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声音。因此我们就常常会听到某某因为什么什么的原因自杀的消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解脱的最好方法和途径。但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生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而是牵扯到其他人的。因为他的自杀,可能还会使其他人的生命收到冲击和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其生命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其生命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相对于悲观的人,乐观的人就会说,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漫长的宇宙历程中,我们渺小的就像是不存在,我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所以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来享受这一次的旅行。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行乐需及时”的人生态度就涌现了出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快乐、无

悔的人生旅行,是生命的最大意义。张闻天说:“人生要有意义只有发扬生命,快乐就是发扬生命的最好方法。”所以,这些人从来不会为自己明天是否会离开这个世界担心,他们担心的只是当他们的生命没有结束前,自己会不会就不能享受了。所以,乐观的人他们不会去自杀,但是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只有享受,那么其生命也不会见的就那么有价值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还有一个更经典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于不断的追求与失败。”他们就认为生命的意义其实是不可知的,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唯一能做的只是把握好现在,去探索未来,在以后的经历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因此,延续上面的观点,既然生活是未知的,那么就又有人提出了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学习。在这些人的思想中,他们就觉得: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的了解未来,延续生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然就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他有个非常出名的论题:认识你自己。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人生命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习,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所以苏格拉底还有另外的一个观点:知识即美德。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所有美德都是知识的体现。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即“我思故我在。”从这个角度看,笛卡尔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怀疑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存在的,而对待其他所有的东西也是经过自己的怀疑之后才确定,这个东西是否存在。所以,笛卡尔典型的对待生命意义的思考,就是觉得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怀疑,因为他觉得生命给了他怀疑的基础,而他的怀疑又体现了其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之间或许联系紧密,或者可以说毫无联系。生命的意义问题,并不是一个我或者某一个人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命题。我们都说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生活、经历也绝对有很多的不同,也绝对不能找到什么解释生命意义是什么的答案。

在我看来,“意义”一词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可能我们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一件超无聊的、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要评价一件事件有

什么意义,那绝对是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

不过,我相信很多人都赞同的一点就是:作为生命,其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就是因为有了生命,我们才能接着谈进一步的问题。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人来说,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

那最后就谈一下,我对生命意义的一小点看法。首先,就生命本身来说,它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的。至少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有长生不死的人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短暂而且仅有一次的生命。

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像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的痕迹,我们要赋予其什么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生命属于自己。我赞同一些人的观点,如英国的一句谚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还有鲁迅的“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从自己出发,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人生没有或者没有那么太多的遗憾,做到“不枉此生”,我们的生命也就有了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了。

参考书籍:

1、《社会的精神基础》(三联书店、王永译版)

2、《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三联书店、汤侠声译版)

第四篇:红与黑哲学论文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汤达的作

品, 只要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言

谈举止从自己的脑海中赶出去。这一切都不停的萦绕在他们的

脑际, 让他们去思索, 让他们浮想联翩。

所有的评论家一致肯定斯汤达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时代。只

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 年记事”就可以体会到斯汤达和巴

尔扎克一样, 只是在自觉地为现代社会谱写历史。可是对大多数 的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欢《红与

黑》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于连和

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冲突, 他的野心, 抱负与孤军奋斗, 他对现实 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扣人心弦的地方。离开

了于连的悲剧, 其他的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在体味着小说引人的情节, 在对主人公的命运经过迭荡的

推进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叹时, 人们不能不一再问到:

“红”与“黑”究竟是什么? 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代表军队;

“黑”指教士的黑袍, 代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

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

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

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

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

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

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

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

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

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

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 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 我们仔细

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

结束, 贯穿着三组“红”与“黑”的主线, 顺着这三组线索才能深刻

理解作者赋予这篇作品的深刻意义, 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暂的一

生和他的命运。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道袍。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结局的死亡。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宫、于连的重生;

“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下面我们分组来解析其中的寓意。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袍子

这是斯汤达本人在回答朋友的询问时的解释。在小说的开

始, 作者就给人们展示了表面虽然文弱但是心灵的深处, 有一团

火一样的进取力量, 一股往着高处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热血的于

连。那么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

向往, 他们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 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 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

上军制服的可能, 最好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

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

小小的教士所击败, 一个四十多岁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仑

麾下名将的薪俸, 他就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而发奋攻读神学了。

他想:“在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统治下, 我会

是一名军官, 在未来的神甫中, 我将是一名主教。”因此,“红与

黑”在这里平行的, 都是于连新追求的飞黄腾达之路。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的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的结局

要理解这一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从小说的创作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 斯汤达为什么在小说里使他的主人公这样

一个“才智之士”, 这样一个充满理想而处事慎重、谨慎的青年的

结局以悲剧告终, 而不是塑造一个成功者形象呢?我认为这就是

斯汤达没有解释完的书名的喻意, 也就是“红”象征着于连的追

求;“黑”象征着死亡。在这里“红”与“黑”不是平行的, 而是对立 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组,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者将拿破仑士兵的红色军装和教士的黑袍子这一

“红”——“黑”作为主人公于连所追求的梦想, 不仅仅是因为作

者曾经十七岁就投入军界, 三次随拿破仑远征欧洲, 亲身参加过

朗戈战役、耶拿战役, 曾经进驻米兰……他是同时代作家中唯一

真正了解拿破仑时代的人。而时过境迁, 教士是一个能实现于连

野心的职业。

若想细致入微的理解斯汤达的作品, 必须先了解他的内心,斯汤达的内心并非原动力旺盛, 充满志趣。由于天赋与志趣自身

只不过是一些笼统的东西, 所以他所迷恋的是一些空洞形式, 也

就是说没有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由于缺乏那种功利和道德动机,他不会对任何事情深深感动, 事实上, 对他来说, 激情开始就是

游戏、实验、消磨时光, 在人们看来他会完全沉溺于激情之中时,他却突然移情别处。

从形式或从总体上而言, 斯汤达的理想也同样相当混乱和

自相矛盾。因为他看起来只关心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原动力与激

情形式, 对此他赋予了只属于更高层次的原动力之雄伟气势与

英雄气概。因此, 他赋予他的主人公也就同样的形式。于连在短

短的一生中为自己规划了许多的角色: 拿破仑的副官、代理主

教、司令官、指导教师等等。由此看来, 他所担任的角色是可以变

换的, 只要能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 斯汤达出生在贵族律师家庭, 八岁丧

母, 他是和可怕的穷神甫一起长大, 从小身心受到很大的压抑,书中西朗神父的一段话也表明了对于连的追求的否定:“我告诉

你这一点是让你明了, 当教士不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你向当权

者献媚的话, 那会得到诅骂, …”这表明作者并不认为做教士是

一条什么光明大道而是下地狱的行当。

2.小说中的情节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 对于连开始他的征程之前有着这样的

描写:“……他孤单一个在教堂里, 祈祷的矮凳上, 于连发现一张

印有字的小纸片摊在那儿, …他眼光落上去, 上面写到: 路易·

索雷尔判决以及临终时刻的详情在贝尚松处死, 在……这张残

缺零碎, 反面起首的三个字他可以看得清楚:‘第一步’。…他深

深的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他的名字末尾跟我一祥…’他把纸揉

成一团。

从教堂出来, 于连相信看见圣水钵旁有一摊血, 其实这是被

洒过的圣水, 在蒙着窗上的红布的反衬下, 看上去像血一般。最

后, 于连为内心隐藏着恐惧感到羞愧。

‘难道我是个胆小鬼?’他问自己,‘拿起武器。’这几个单词

在老军医叙述过的战争故事里反复出现, 在于连看来是勇敢的

象征。他站起身来迅速走向德·雷纳尔先生的房子”。

由此看来, 小说的开始已经预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他从教堂

出发到德·雷纳尔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开始奔向他追求仕途的

战场, 到德·拉莫尔府当秘书——回到教堂开枪杀他的情人德

·雷纳尔太太, 被判死刑, 表明他的追求“红”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或者说是死亡“黑”。

3.从词汇学的角度

我们再翻开法、英、汉辞典, 对于“红”与“黑”的解释基本上

都是一致的。“红”: ①指像血那样的颜色;②象征革命;③象征顺

利和成功。而“黑”却是指: ①黑色;②阴郁的;③死亡。因此, 从词

汇学的角度出发, 作者的喻意也是明确的: 红军服和黑道袍, 这

一“红”, 一“黑”作为于连带着满腔的热血所追求的成功之路

(红)的结果必然是死亡(黑)。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

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

追求——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

对于这一组的理解, 要从以下方面。

1.从情节上

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 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

到, 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 时时处处羡

慕有钱人的“幸福”, 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

然是要的, 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

郎, 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 他拒绝过和爱丽

莎的有利的婚事, 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 他也从

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 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 这是

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 包括贵族和资

产者。再说社会地位, 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

由, 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

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种以个人为

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

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总之, 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 但不如说他是一

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

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 的。

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 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

长的一段路, 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

刚迈开了第一步, 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 份量

沉重, 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

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 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

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 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 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 他只在“迷”字上用力, 似乎曲

径通幽, 柳暗花明, 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在仿佛登上了

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 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 犹如一声断喝:

“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 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 从

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

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 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 迷途

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

2.从意蕴上

“红”与“黑”是辩证的统一。“黑”的其一象征既是超越语言

符号链的存在, 其表征为创伤和死亡, 而“红”象征之一显然与血

和死亡有关, 于是,“红”与“黑”融为一体。

本文在第二组里提到小说中于连在到德·瑞纳先生家做家

庭教师前到教堂祈祷时, 发现被处死的人名末尾和他的一样, 并

且相信看到圣水钵旁边有滩血。在小说的另一处写到:“德·福

列先生所问: 为什么索黑尔先生特别选择了教堂为谋杀的地方,假如不是恰如那个时候, 他的情敌在那里举行弥撒呢。一般人都

同意你(笔者按即玛特尔小姐)所保护的幸运的人, 具有无限的

聪明和更多的谨慎。假如他躲藏在他所熟知的德·瑞纳先生的

花园里, 还有比那更简单的事吗?在那里, 差不多不会有人看见,不会被捕或怀疑。而且很容易地把他所妒嫉的女人置于死地。”

一个婴儿诞生,要在教堂接受洗礼, 这是象征着生命, 象征着希

望的“红”;教堂也是为死者祷告的地方, 象征死亡的“黑”, 而不

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人们都相信净化了的灵魂能得到再生, 在

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又达到了统一。

从心理学上分析, 洞穴与教堂都可象征着子宫。他们都在象

征意义上提供了再生的承诺。正如克洛德·鲁瓦所说: 温暖、宁

静慈母般的洞穴, 开始生存历险之前于连曾在那儿做过小憩, 渴

望最后能“安息在那儿”, 因为安息这个词恰如其分。明乎此, 我

们又可以回答小说中那位人物提出的问题了。经过矛盾, 经过抗

争, 经过实践, 于连终于得到了再生。这里“红”象征着鲜血, 子

宫, 生的教堂, 于连的“再生”;“黑”象征着死亡的教堂和洞穴,“红”与“黑”在这里再次成为平行的融汇。

第五篇:京瓷哲学论文

京瓷哲学论文

京瓷?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给我的印象是跟陶瓷有关系的公司。时间总是在你不经意中过得飞快,自2010年入社以来眨眼间就在京瓷工作了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我被分配到LCD部门的偏光板工程从事普通的贴付工作,在别人看来这虽是个普通平凡的工作,但由于我喜欢京瓷会社的企业文化管理,她让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念和社会观。以前的我是为生活而工作,现在的我是为生活为社会逐利而工作。还有京瓷的丰富企业文化也深深的吸引着我留在这里,当我在为打发业余时间而烦脑时,会社为我们提供了组织外出旅游、日语学习……等等活动,让我不是在为工作而工作,而是边学习边工作。

下载哲学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论文(5篇)

    论世间的善恶佛曰: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题记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真是太不公平啦,坏人总比好人长寿,坏人总比好人过的滋润,坏人总比好人享受拥有的的更多......

    马克思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

    古希腊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史专题论文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学号:20134531 姓名:郑冲何为真正的教育? ——结合尼采的《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谈谈我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郑冲 20134531 通信工程学院......

    心灵哲学论文

    湘潭大学(级)题目名称: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月 日年有来生,灵魂可以转世吗灵魂转世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在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中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如投胎转世、生死轮回。在现......

    心灵哲学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心灵哲学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我所理解的生活意义 指导老师袁建新姓名刘志辉 学号2010130435 班级名称10国贸二......

    科技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内容摘要: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逻辑经验主义转向日常语言分析主义,这是哲学观点和哲学史上的重大转折。其日常......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哲学 在我使用“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承认了中国是有哲学的。而且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确实有实质的内容与之相呼应。比如先秦的......

    工程哲学论文

    论工程师和工程实践着在工程活动中的哲学反思 吉林化工学院 工程哲学论文 论工程师和工程实践者在工程活动中的哲学反思 作 者教学院 专 业 班 级学 号 徐 坤 环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