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1: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敬告青年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一篇: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当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投入世界大争之潮流,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即或技不如人,亦当有开阔的世界胸襟,光明竞争,不足之处,吾奋起直追而已。切不可坐井观天,造成盲目,形成诸如“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

青年人重实利,轻虚文,重科学,轻蒙昧。重实利,非拜金主义,而是看重实实在在的竞争于较量,并非“诵孝经以退黄巾”之类大而无当之虚论空谈也。重科学,即把科学、科技视为兴国强国之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之谓也。

说实话,读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动外,也不免有些惭愧:我们今日之思想、情怀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闻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谈比肩之、超越之?我们是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中坚力量,然我们的生活却并非一片阳光,消极颓废充斥其间,如此,又怎能承担起“基础教育事业”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将来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贡献,能否能担任的了“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园丁”这一高尚而伟大的职业。若不能,岂非是误人子弟,也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陈独秀先生在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们: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遵从陈先生之谆谆教诲,惜时,奋争,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间待辟之膏腴之地,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易》曰:“日新之谓盛德。”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

第二篇: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是推动当时中国成为善变而与之俱进者的主力。世界不断在前行,固守原来落后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负有救国重担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不只是停滞不前,更是会不断的退步。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们应排万难而前行,所谓退隐以恶意解之,乃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我想,此处陈独秀先生并非贬低归隐一事,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重要支撑力量的青年更应勇敢担负起责任。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读此句着实感到一股力量,仿佛催促着人向前冲,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励犹豫退缩之人勇敢站到战斗的队伍中去,排万难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是进步、进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强国并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会使得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传播,促进国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面向世界,吸取其精华以取长补短,加快进步的步伐。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这是提倡文学应经世致用,先生认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文学与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的国家状况下,文学的改革也会对思想起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自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应反映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去唤醒那些仍未对国之状况、自身状况有所觉醒的国民一样,文学与技术皆应有助于社会现实。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与想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往往有理有据,而想象只是所想,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支持。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则步步踏实,且有助于扫除国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带来新面貌、新思想。

陈独秀先生所提的六点定为当时青年的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这六义对于我们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尽管今日之中国与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何时,不管为国抑或为己,作为青年人,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实利、科学,这些品质依然是我们理应不断学习并坚持的。青年勉乎哉!

【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作文】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易》曰:日新之谓盛德。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

总之,陈先生在中国历史和社会思维的变动上有其卓越的成就,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更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而陈先生的《敬告青年》更是字字珠玑,让我们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这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不是很准确和到位,还请批评指正。

【篇四:《敬告青年》读后感】

像这样读书看法一类的文章,我一向难以下笔。尤其是老师指定书目,并下出任务。及到要交时去匆匆一读,便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样,全然是亵渎。而如今,我也要赶着写这样一篇文章,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则无异于读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陈独秀想激励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评论文章写得再好,把陈独秀夸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这样一位伟人的最后归宿,只能是死在历史书上那一张单薄的照片里面。

【篇五:《敬告青年》读后感】

近日,在青年读书班的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有意的关注青年相关的书籍,也从众多著作中挑选出一本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来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我也进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对一个国家及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青年所表现出的生产力及社会影响力尤为突出。

陈独秀对于青年的阐述,主要是结合着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自己对当代青年认识上的独到见解。在当初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观点。时过境迁,陈独秀当年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下已经不再为人所评论,而随着国家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的青年又该如何从这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呢?

关于青年的字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作为青年人自身来讲,深刻的思索过这个阶段使命的人,确是不多。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为国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谓强?如何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对青年的时代使命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后备能源储备,青年的整体使命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青年,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的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去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使命,简单的说,就是责任与任务,使命感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动力源泉,或学习,或工作,或生活,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没有目标的徘徊,永远处在迷茫之中。

我们暂且不谈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据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对我们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命感是我们职业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却是对使命感恰到好处的诠释。没有使命感的职工,是不会理解这些精神状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状态,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所反映出来的职业品质。因此,在现阶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惦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踏实务本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8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当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投入世界大争之潮流,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即或技不如人,亦当有开阔的世界胸襟,光明竞争,不足之处,吾奋起直追而已。切不可坐井观天,造成盲目,形成诸如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

青年人重实利,轻虚文,重科学,轻蒙昧。重实利,非拜金主义,而是看重实实在在的竞争于较量,并非诵孝经以退黄巾之类大而无当之虚论空谈也。重科学,即把科学、科技视为兴国强国之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之谓也。

说实话,读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动外,也不免有些惭愧:我们今日之思想、情怀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闻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谈比肩之、超越之?我们是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中坚力量,然我们的生活却并非一片阳光,消极颓废充斥其间,如此,又怎能承担起基础教育事业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将来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贡献,能否能担任的了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园丁这一高尚而伟大的职业。若不能,岂非是误人子弟,也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陈独秀先生在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们: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遵从陈先生之谆谆教诲,惜时,奋争,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间待辟之膏腴之地,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作文】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篇四: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易》曰:日新之谓盛德。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

总之,陈先生在中国历史和社会思维的变动上有其卓越的成就,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更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而陈先生的《敬告青年》更是字字珠玑,让我们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这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不是很准确和到位,还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当代现代之青年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摘要:《敬告青年》在开篇就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并且以进化论来阐述我们的社会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于世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之后陈独秀又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来激励青年们“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才。

关键词:青年、新陈代谢、自主、进取、科学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当代现代之青年——《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腐败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在当时,对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可见,陈独秀在中国重大转型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革命领导者!《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赛先生、莫拉尔小姐、还有文学革命,他们提出“破除迷信”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确,《新青年》的创办和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们还是部分年长者的思想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观看世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救国之路。

我们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整整影响和改变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是还有那么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依然要学习《敬告青年》的积极进取之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的好青年。在各个重灾区,那些不远千里势必助人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等各种举世瞩目的盛会上,那些勤劳奔波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那些为国家荣誉而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们,还有无数无数的爱国之士,有谁能说这当中没有青年的身影?

梁启超说: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虽然现在吾国不是处飘摇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为青年。都说祖国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出现一种不自由不自然的状态,近百年前,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应考的遗传性》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生活都不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维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连我们读的书都是跟考试相连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会死记硬背,如此“对症下药”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上的常态。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为我们的遗传了。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环境下学习,我们的青年如何能够能够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旗帜,充分发挥科学钻研精神,成“新鲜活泼者”?

如此看来,陈独秀《敬告青年》在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青年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达到陈独秀期望中的“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还应该经常重温那六个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诸如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众多的“门”事件,诸如哈韩哈日哈美哈欧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政实事一问三不知等等,以上种种只是冰上一角,还有更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渐渐浮上水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是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扭曲,是我们过于忽视传统,导致没有了根,是我们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

由此可见,《敬告青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永远不过时,都能时时刻刻激励青年!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应该做到《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应考的遗传性》1919年

2、史海《陈独秀创刊敬告青年“自主而非奴隶 进步而非保守”》2011年4月

28日《人民日报》

3、马宁 《时代需要新青年,我们争做新青年——读〈敬告青年〉等文章有感》

2008年10月 《法制与社会》

4、5、

第五篇: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帮助青年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该文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读书心得: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有蓬勃的朝气,青年易于接受进步的思想,青年敢于与陈腐的势力,不畏强暴,现在的青年,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那些现在的社会支柱,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多半十分顽固,难于接受新思想,纵使他们支持民主与科学,也因为没有青年那样的热血,不愿挺身而出反对桎梏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而林则徐这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避免不了本身封建性的制约及对世界认识的不足,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最终他们也只是默默支持着原来体系的运转。要改变当时的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已然陈腐的一代,“惟属望于新鲜活波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陈先生悲哀地发现,当时的青年“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于是他越发认识到唤醒青年的重要性,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要求。

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点集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欧洲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破坏君权,否认教权,均产兴说,女子参政。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深为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与推崇,而这自由的观念,也与中国封建制度冲撞最深。传承数千年的宗法制,忠孝节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遵从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从遵从对象处得到一丝奖赏就欢天喜地,殊不知所谓该与不该,荣与耻,都听命于他人,沦为奴隶。我很赞同陈先生说的:“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青年应该远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不应止步于这些努力的荣光。

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看中国当时的情况:“大梦未觉,固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曲拙”。封建帝制推翻了,而僵化的封建体制、封建文化继续深深影响着中国,并逐步将中国带向灭亡。

陈先生表达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只有不断变革,才有进步,然而他的观

点不免有些极端,“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这里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巴比伦人亡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当我们将所有的文化根基摧毁,我们又以什么自居,纵使我们学的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我们也只是丧失了传统被文化殖民的民族,我们现在的及将来的民族已经灭亡。巴比伦人灭亡了,但他们创造的文明依然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当初灭亡的是巴比伦文明,那现在那些巴比伦人的后代应该被称作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随便什么,总之不会是巴比伦人,因为他们找不到什么来证明自己是巴比伦人了。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固然要进步,他的落后的文化应该摒弃,但不能将他的文化全盘否定,有很多精粹是应该传承的,像我们的儒家文化。

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这一点着重于激励青年“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退隐是弱者不适竞争的选择,然而进取又谈何容易,当整个社会都陈腐朽败,那些进步的、超前的声音注定以悲剧收场。王安石主持变法,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当时最反对他的,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在变法失败后的八九百年,他一直背负着祸国殃民的骂名,直到近代;大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许多超前的想法,却也只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狂人是疯子是异类。不过,即使不能在最前方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该逃遁为恶社会征服同化。

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辩证的看待自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封闭只能让自己慢慢落后,最后沦为被侵略的对象。日本主动开放国门后,走上了迅速富强的道路,学得西方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积累下足够的力量打败大清王朝;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开始腾飞,到今天,经济总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实现;相比朝鲜,仍然处在封闭当中,他们全力发展核武,发展军事,而他们的人民,还要靠他们的仇敌—美国的粮食救济才能生存。可见,主动融入世界的潮流是多么重要,无论是当时的青年还是现在的青年,都应该积极地去了解世界,去学习那些先进的思想,再回来改造业已落后的文化。

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陈先生倡导“厚生利用”,反对迷信,“诳人之事,虽祖宗时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这里也有一些极端,迷信应该抛弃,但信仰不能。人们所信奉的上帝、佛祖、安拉,救赎、轮回,虽然没有人真正见过,但这给了许多人无穷的精神力量,甚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失去信仰,那是不可想象的,有宗教等教义确立的道德约束崩坏,社会秩序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里陈先生提倡纯粹的科学,抨击阴阳五行,“气”,及无理由的信仰。显然,这也有些极端与片面了,古人提出阴阳五行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其中也隐含着对立统一等科学的世界观,“气”也是在当时条件下提出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但那样的认识在那时已经是一种突破,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太苛刻的要求古人。而且宗教存在的价值这里也不用赘言,不能将他们一竿子打死。温总理说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科学固然重要,但再先进的科学,也都是在实现着人类那些曾经不切实际的想象,飞机多少年都被认为是一种妄想,今天我们抬头便可时常看见航班飞过;计算在今天的发展更是我们曾经的想象都无法达到的。我们既要崇尚科学,也要有无穷的想象。

尽管陈先生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许极端与片面,但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放到今天,一样激励着我们这些青年,追求自主的理想,崇尚科学的力量,争取无上的荣耀。

下载敬告青年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敬告青年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敬告青年》有感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读《敬告青年》后对当代青年所为与不所为的思考内容摘要: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更名......

    读《敬告青年》有感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敬告青年》后对当代青年所为与不所为的思考 内容摘要: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更......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当时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

    《敬告青年》教案(共5篇)

    敬告青年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2.通过阅读,理清本文的论述脉络,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文章的六大观点。 二、学习要点 适应本......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精选多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青年勉乎哉——读《敬告青年》有感(合集)

    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

    敬告同学

    敬告同学: 你最大的资本是年轻,因为你年轻,你会有更多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年轻,你对社会,对专业知之不多,因而,你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学习,丰富阅历。 本次实习为印刷工程专业的集中教......

    敬告烟农书

    敬告烟农书 广大烟农朋友们: 首先感谢你们多年来对烟草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正是由于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乡的烟叶产业才得以不断的发展,并成为大家多年来值得信赖和依托的产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