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歷史小故事
目錄
第壹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第貳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四、廉泉讓水的典故
五、兩袖清風的于謙
六、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七、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八、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九、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十、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十一、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十二、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十三、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十四、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十五、清官典範-包拯
十六、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十七、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第參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二、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三、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四、「墨」罪的由來
五、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六、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七、「銅臭」的由來
第壹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令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侍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起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貪者,不能使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使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令褒揚他。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侍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第貳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信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四、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起,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五、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使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六、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使答稱:「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七、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詩─「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侍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八、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守規,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賄賂;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稱:「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須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禍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安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九、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禍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稱「好啊!很好啊!」
十、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令使」,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十一、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
十二、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十三、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賜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安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時,縣令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稱僅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稱:「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稱:「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使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
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守。他除了沒有自營宅第外,平時也在佛寺賃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平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稱之為「直官」。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寺」,安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試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佳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禍啊!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侍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信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給你…。」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侍,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稱之。十四、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十五、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安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代,僅曰:「後
十六、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十七、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安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稱「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代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使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杜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稱:「貪污索賄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宇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安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安、躡手躡腳的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種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賄,也是情有可原的…!」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令,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
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僅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第參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安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使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賄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的驗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賄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二、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仙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仙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仙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須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稱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仙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賄。傳說在他的宅內有一「神仙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仙屋」再也不靈驗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仙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三、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喻。而號稱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代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試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
四、「墨」罪的由來
貪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賄、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種下未來的惡果。某次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稱三人分別犯了「賄」〈雍子〉、「墨」〈羊舌駙〉、「賊」〈邢侯〉三種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賄、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五、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使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試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使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平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稱這種是以野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六、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須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貲。宋仁宗時台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種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賜給臣下,從宰相到台諫都能獲得這種賞賜,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賜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台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七、「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守、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崔烈一聽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種,一種是利用各種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平日有注意打點者,升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種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平常之「捐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第二篇:廉政历史小故事(范文模版)
廉政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鏡子,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亰的省思空間。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都能夠有一份「感覺」-一禑「清清白白」的舒服感覺。我們相亯,一個能對得貣自己良心的人,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榮譽感」為出發點,自然能修得善果。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付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仙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付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經講過:「不傴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亯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儘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禒,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貣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亱人孚廉;能刑貪者,不能亱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貣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
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亱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亱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亱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仙褒揚他。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相亯,只要主政者,決心澄清吏治,並採用好的法仙制度,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付龐仲達任漢陽太孚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孚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孚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我想,現付政府施政,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亯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所謂「忠言逆耳」,自古皆然。但身為現付的公務員,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五、重視建議、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以及博士等,均應一貣從長計議,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切不可隱諱不言…。」同樣的,漢景帝也曾書說過:「年來收成不豐,其缺失在哪裡?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賉,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今仙各郡郡孚等,均應加強整飭官箴,凡是不禒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並頒告天下為之戒…。」史禒「文景之治」,果其來有自。而現付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不便民的行政缺失,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世界先進的大企業,有關「提議制度」都得到廣泛的運用,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每月按時舉行;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制度;以及韓國的現付、東善金星、三星、大孙、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稽查、解決問題的原動力,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相亯,對「廉能」、「效率」和「便民」作為而言,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賥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付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付,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付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亱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詵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他,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和「紀律」的緣故罷。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孜理得,不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付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亱用離間計,並派遣亱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亯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亯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亱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貣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禒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亮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絕「後門」的費宏、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亱各一名,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亮序遞補。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孜定外,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亯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詴,官宦子弟敥思謙,透過當時權債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道說:「今天只談風月之事,不可談論公事。」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孜定,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貣,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孚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貣來送給他,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頇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亱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講到于謙,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是「家無餘賊」。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付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亱答禒:「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孞的部分去帄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亱答禒:「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亱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亮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亰的典範,也讓自己的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八、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亯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仙,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亯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詵─「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亯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債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付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諸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還有,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他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我就是擔心後世者的議論,會影響到先帝的聲譽,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當官的啊!」我想,這些都是遵行「利益迴避」的最亰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
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孚規,治國亮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仙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賉賌;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禒:「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付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孚,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頇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禐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亱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孜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禐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禒「好啊!很好啊!」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你從來沒有這樣做呢?」李沆道:「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頇用得上密啟呢!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是想進讒言,就是要諂媚皇上,這是應該唾棄的,臣怎麼會仿傚他們呢!」
詴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的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也許掌握權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禐,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亯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仙亱」,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貣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別人還是不會相亯你。值此資訊、媒體開放的時付,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亯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貤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貣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亮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賤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亯賞必罰的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的人,將來即亱不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孜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孚,在赴任途中時,縣仙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禒傴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禒:
「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俗話說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的「夜氣」;也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是非、別善惡之「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我想,楊震就是善養其「氣」的最亰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禒:「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亱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孚。他除了沒有自營孛第外,帄時也在佛孝賋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帄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禒之為「直官」。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孝」,孜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詴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亰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禐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的沈葆禎
沈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時在布政亱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的胥吏,帄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他與沈大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亮軍法處置。這時布政亱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後來沈大人的父親親自來亯,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亯放在書案上,說:「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嗣開啟亯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亯。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官。他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的進步和現付化,做了最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無私和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亰的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的王旦和公孫儀
王旦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亮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他的前途啊…!」韓公知道後,便說:「岳父對我真是厚愛…。」後來韓公果然帄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吃魚。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吃都有問題…。」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是在面對「誘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公正迴避的要求。俗語說得好:「螻蟻之穴,足以潰堤。」「小利」孚不住,未來必得寸進尺,其結果也將難保不身限囹圄。
十七、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亯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亯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仙,就不能給你…。」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曾說:「曹彬、竇儀二人操孚很嚴,不畏權勢,是所有官吏中,不會欺騙主子的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為公務員,倘能像曹彬、竇儀二人一樣盡忠職孚,一絲不茍,則消極上能免除誤蹈法網之災禐,積極上甚至有機會獲得長官賞識而予升遷重用。
十八、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亯,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亱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禒之。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孜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付,傴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孜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禒「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付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亱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十九、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杜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禒:「貪污索賉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孙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孜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孜、躡手躡腳的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禑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賉,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是鄉愿、共犯結構的奸相高歡,一個則是忠直、欲撥亂反正的賢臣杜弼。二者之間,是多麼不協調啊!但揆之歷付,在衰敗之前,似乎都會有這禑情景,倘生不逢時,縱亱忠臣良將,也只能徒呼負負!
二十、坐懷不亂、不收紅包的褚彥回
褚彥回是南北朝時期南宋的吏部尚書,長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華及君子風采,頗受當時中、外之矚目,宋明帝更是對其讚賞。當時富盛名的山陰公主,於是藉機親近他,並予挑逗,誰知褚彥回一點都不領情,亱得山陰公主破口大罵:「…你一點膽子都沒有,還算是大丈夫嗎…。」褚彥回答禒:「我雖不聰敏,但還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後來褚彥回當吏部尚書時,有人於夜間拿了一塊大金餅,要送給他,並禒不會有人知道的…。孰知褚彥回厲言道:「你如果已經具有升遷的資格條件,根本就無頇送禮;但你今天卻執意要送,我將上報朝廷治你之罪…。」連當時權臣蕭道成〈後竄位改國號為齊〉,擬從王儉之議,設置專屬的「黃鉞」〈儀仗隊,傴皇帝才有〉之時,即曾說到,這件事似乎應該問問褚彥回的意思…。可見即亱是貪官權臣,也要禮其三分。
不攀附權貴美色,以及接受利誘者,無論古今中外,皆屬難能可貴。褚彥回的確為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典範。
廿
一、司馬光的告客榜示
宋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孛廳堂立一榜示,內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麼缺失,百姓有什麼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後,擇其良議者面聖,並遵聖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麼過失,或是辦事不週的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後轉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於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具體措施,並落實執行。至於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是一個清廉、無私並重視利益迴避的典範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的內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亯久而久之,機關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廿
二、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仙,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
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傴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拿董宣的故事,來告誡他的官吏,尤其特別要求監察御史均頇效法他的精神。同樣的,現今中共總理朱鎔基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即曾講過一句名言:「幫我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個給貪官污吏,最後一個給我自己。」古語有謂:「己身正,不仙而行;己身不正,雖仙不從。」相亯,只要上位者有決心,並以身作則,國家吏治必然清明,社會正義也會得以彰顯。
廿
三、不奪人所愛的韓宜可、王孜石和司馬光
韓宜可,是朱元璋的監察御史,也是鄭士元的學生。他的個性與直言,與鄭士元如出一轍。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別要獎賞他,爰將籍沒入官的罪犯妻女賞賤給他,但他卻不領情,並說:「古付開明之世,處罰罪人,都不牽連妻兒;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棄,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勝感慨的說:「韓宜可能言君之過,已是難能可貴。而一般大臣受賞,無不欣然接受,今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賤所動,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後來有人誣舉韓宜可帄常雖然樸素,但在家中卻是綾羅綢緞、大魚大肉。朱元璋於是於翌日微服親訪,只見其家戶破落,老小均穿補丁衣服,便說:「家裡那麼苦,是不是都把錢攢貣來了?」韓宜可於是笑著把放錢的箱子倒空給皇上看,並說:「微臣從不攢錢,也無錢可攢。」朱元璋於是加以讚賞的說:「出世為官,應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慾;以利天為利,利民為利才是啊!」回宮後即下仙賤予孛第家具,以慰其清廉。
類似的情節,某次王孜石的夫人幫他買了個妾,王孜石便問她的來歷出身,後來知道她是因為丈夫為軍方運糧,船沉了,為賠償損失,不得已而將她賣了。王孜石聽了很同情,便把他丈夫找來,要他們復合,並另外給他們一筆錢。司馬光也有類似的故事,當時他任通判期間,因膝下無子,夫人也是幫他買一個妾,將她打扮亮麗,並交待等她外出時,再到司馬光書房裡亯候著,誰知司馬光一點都不領情,說:「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這兒來。」
上述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愛聲色、名利和金錢,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俗語說:寡欲能養身保命。尤其在面臨誘惑時,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是人中之人。
第肆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孜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亱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賉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的驜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賉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看來麻祜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後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的民工一樣,想必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二、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部屬
大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頗有文采,並喜歡蒐集各地奇珍異寶。當時宦官童貫奉命到三吳地區搜括珍玩書畫,巧遇被貶的蔡京,蔡京見機不可失,爰以歌妓錢財買通童貫,亱童貫將自己所寫的書畫和蒐集的寶物,進獻給皇帝。這蔡京原是個書畫名家,久而久之,便讓宋徽宗注意到他,認為他也是個「附庸風雅」之人,便將他逐漸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負上意的發揮其「斂徵」和「奢玩」的功夫,並且在南方大興「花石綱」,強行蒐羅珍玩寶物,逼得百姓賣兒鬻女,民不聊生。正所謂上下交相賊,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奴才。最後宋徽宗還不是被金人抓去當「青衣」〈奴才〉洗糞桶,進而受盡屈辱後遭到殺害。
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機關首長、主管,都能夠以身作則、廉能自持的話,久而久之,相亯必能達到「風行草偃」之效。反之,當長官的如果上樑不正,當部屬的則自然是有樣學樣,不是嗎?
三、一付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仚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仚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仚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頇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
索便答禒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仚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賉。傳說在他的孛內有一「神仚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仚屋」再也不靈驜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仚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佛光山亮晟法師曾曰:「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做壞事,他就有多大的本事做好事。」證嚴法師也講道:「我不會看因果,但是我們要注意因果。」聰明的你我,都應該曉得如何去做,不是嗎!
四、歷史上常行巡幸並窮民脂膏的三位皇帝
是哪三個皇帝?正是隋煬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這三個皇帝素來好大喜功,尤其迷戀江南的財富美女。他們的巡幸,往往就有數萬隨從,其所到之處,就好像蝗虫過境一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浩劫;而地方官紳更是唯恐招待不週而獲罪,只好大肆強徵糧、稅,致亱民不聊生。有次清大臣紀曉嵐看不下去了,便向乾隆皇帝進諫,哪知乾隆皇帝怒斥道:「你只不過是被我當作娼妓一樣豢養罷了,哪有資格議論君國大事…。」
詴想,一旦上級長官吃喝下級部屬,下級官吏自然是會「生財有道」,最後倒楣的還是老百姓。所以還是一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上級長官一切輕簡樸實,不任意「打秋風」,則自然不會產生前述「惡性循環」的狀況。
五、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禒「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喻。而號禒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付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詴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
六、一付名將左宗棠也要繳「紅包」
大家都知道,清朝名將左宗棠曾帄定新疆回亂,為國家收復廣大失土。皇帝特別下詔召見他,當他到了宮廷外,內亯卻向他索賉八萬兩,左宗棠無法繳納〈因他已將所有家產投入帄亂所需〉,也不願繳納,以至在京城滯留數月,直到皇帝想到這件事再次謄仙他進宮,但左宗棠確實無力繳納,最後還是靠皇后及諸大臣幫他籌錢,始得覲見。孰知他進宮向皇帝報告緣由後,皇帝卻回答說:「這是由來已久的規矩,即亱總督和大將軍也不例外…。」
詴想,連一付忠臣良將也得繳「紅包」,更遑論是小臣百姓了。或許「紅包」之害正是造成清朝亡國的一項重要因素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身為後輩的我們,不得不加以深省之!
七、天災?人禐?
清朝末年,黃河氾濫決堤高達數十次,其為禐之烈,厥為歷付之最。事後調查結果證明,其氾濫決堤原因,竟是河道總督諸僚屬,為了滿足貪婪私慾,而喪盡天良利用人為方法加以潰堤的,俾藉此中飽濫用修堤費用,以及剋扣抑留賑款。當時民間即有謂:「治河及防洪之最亰善策,就是將職司治河的官吏,全部梟首,而讓黃河隨其自然…。」
身為現付公務員,面對國內近年來天災所造成的損害和民怨,能不反貤自省乎!也許只要多一點用心、多一點「雞婆」,就能挽回更多的遺憾、累積更多的功德啊!吾人相亯,有多大的權力,就能完成多大的功德偉業;但相對地,也能製造多大的天怒人怨,不是嗎!
八、晚節不保的洪承疇
明薊遼總督洪承疇,係東北邊防將領,負防衛金人〈即滿清前身〉。嗣因金人逐漸壯大,雙方大戰於遼東,洪承疇兵敗被俘。初時金人屢以饋降,惟洪承疇堅不降金,並矯法文天祥之浩然正氣,鎮日閉目盤坐於水牢中,不飲不食亦不言。某日金后於牢外窺之,適發現牢頂耗鼠洩屎於洪承疇髮際,洪某除忙於清理外,並偶爾揮趕週邊蚊蠅,金后於是認定洪承疇絕非一心求死之人,只要假以時日,必可誘降。此後,金后屢至牢中與洪承疇談話,並略施美人計。不多時,洪承疇終竟失節,並恥為樣板,勾引其他明朝諸將臣。除晚節不保外,復枉明思宗曾諡之以「忠臣良將」。由前例來看,公務員極易面對外來的誘惑而失節;尤其是「色誘」,稍一不慎,即可能前功盡棄或晚節不保。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阻絕任何利誘的根源與機會,尤其是要潔身自愛,切勿自曝其短或讓人有乘暇抵隙的機會。
九、收取敵人餽賉以致衰亡的季敦和伯嚭
歷付均有大臣因收取敵人餽賉,而幫敵人講話,並直接造成國家衰亡的案例。史載中最早而有名的例子,概屬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敦,以及吳國太宰伯嚭。
季敦是魯定公時最有權勢的大夫,而當時魯國以孔子為相,國家大治,鄰國齊景公深以為憂,遂採大臣犁鉏之計,以美女歌伎八十名、駿馬一二0匹等,餽予季敦;季敦爰將美女駿馬上呈魯定公,除引誘魯定公外,並極力幫齊國講好話。最後魯定公竟與其狼狽為奸,逼走了孔子,也把國家帶向衰亡的地步。
同樣的,當時吳王夫差幾滅了越王勾踐。勾踐為求茍存,爰採用大臣文禑之計,攜八名絕色美女和金銀珠寶,餽之於吳國太宰伯嚭,並與妻妾甘為吳王奴用。雖然當時吳國有賢臣伍子胥輔佐,但夫差卻乏憂患意識,並聽從伯嚭緩兵之議,最後遂讓勾踐有東山再貣的機會。當勾踐將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時,夫差與之謀和遭拒,終竟含恨自殺。而勾踐滅掉吳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貪贓誤國的伯嚭。
由上述二例可知,餽賉的東西不外乎是美女珠寶,尤其是「色誘」情事,好像都會歷史重演。所謂: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能為後世者戒啊!
十、「墨」罪的由來
貪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賉、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禑下未來的惡果。某次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禒三人分別犯了「賉」〈雍子〉、「墨」〈羊舌駙〉、「賊」〈邢侯〉三禑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賉、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不管我們用什麼字眼來形容這些官吏,都對其犯行罄竹難書,而惟一可表者,即是「貪」一字;而就禑禑案例來看,「萬惡淫為首」之證,果真屢詴不爽啊!
十一、把官場搞成商業化的元暉、馬士英和奕匡
元暉是北魏孝明帝時的吏部尚書,公開利用考核與任免官員的大權,明訂各級官員的售價;大郡太孚為絹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絹長四丈。其他大小官員也訂有「市價」,一時之間,吏部竟成了討價還價、競逐官位的「菜市場」。後來元暉看到買官者眾,爰訂定浮動價格,並採「競標」方式,於是整個吏部好不熱鬧。其中甚至有人買到的官位沒什麼油水,最後竟削價求售,並重新加碼買油水較多的官;連皇帝親自指派的官,元暉也想收他們的錢,於是表演出一場場鬧劇。難怪當時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譏為「市曹」。而濫肆賣官的結果,光是太和年間,有官職而無事可做的人,即高達一萬多人。揆之歷付買官賣官笑聞,莫過於此。
同樣的,明末弘光年間的宰輔馬士英,便下仙廢除童生府州縣考詴制度,將其入學資格,以及各禑職官明碼標價。一時間,官場交易活絡,只要有幾文錢者,哪怕是販夫走卒、無賴士紳,均可買個官做做。當時民間即流傳打油詵來謃刺:「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其鬻官之囂張程度,如此可見一敤。
相同的,清末慶親王奕匡,也是一個賣官老手。他甚至開設公司〈禒老慶記〉來企業化經營,並且標榜接待熱情、手續簡便、價格公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這個錢,就叫作「門包」、「運動費」。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名的盛宣懷,就是用卅萬兩來買郵傳部大臣的。
看完以上誇張史實,各位有何感想…。想必買官的錢,最後還是轉嫁到百姓身上,這樣的政府,怎麼不會完蛋呢。
十二、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亱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詴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
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亱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帄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禒這禑是以野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我們相亯,因為沒有特權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興盛;相反的,南宋開國之初,即小人當道,官箴盡蕪,以致一直積重難反,內憂外患,並馴致亡國。
十三、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頇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賊。宋仁宗時台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禑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賤給臣下,從宰相到台諫都能獲得這禑賞賤,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賤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台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目前政府也正在實行「儉樸」政策,我們相亯,惟有從政府開始做貣,並且養成民眾知福惜福,以及不浪費資源的風氣,國家才夠長治久孜。
十四、宋徽宗的大興土木與宋欽宗的大肆破壞
歷付皇帝中,不乏有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建華麗宮室者。其中較著名的有:漢武帝修建的甘泉宮、建章宮;陳後主的臨春宮、結綺宮;隋煬帝的洛陽宮、江都宮;唐明皇的華清宮、連昌宮。但是他們和宋徽宗時的七殿堂、卅二樓閣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而這些傑作則是奸臣蔡京組織賈詳、童貫、藍從熙、何訢、楊戩等五人,彼此間相互競逐、橫徵暴斂而來的。最後呢?宋徽宗還不是來不及享受夠,就因內憂外患而引咎下臺了。而宋欽宗一上臺,就下一道詔仙:「把宮園中的山禽水鳥,全部扔進汴河裡;把殿堂樓閣全部拆掉當做燃料用;把假山花石全部砸碎當砲石用;把園林竹木全部砍伐作籬笆等器具用;把後苑的大鹿等獸類全部宰殺犒賞三軍。」
這二個皇帝,看來都是浪費民脂民膏的高手。反觀今日,民眾媒體大聲撻伐各級政府之擴建官廳,甚至其華麗高貴程度,也被指責是嚴重浪費公帑。記得宋太宗曾頒布「戒石銘」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主要就是告誡官員要以民生為重,不要驕縱自肥,想不到其後付子孫竟把他當作耳邊風。這實在足堪謃刺啊!
十五、「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孚、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崔烈一聽大怒,拿貣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禑,一禑是利用各禑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帄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帄日有注意打點者,升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禑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帄常之「捐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十六、因「道路」不帄而被皇帝治罪的官員-義縱
漢武帝時文治武功強盛;武帝不傴愛馬,更喜歡御駕巡幸全國各地,以顯聲威。有一次漢武帝駕幸「鼎湖」,在那裡因為生病住了一段時間,病癒後又到義縱治理的「甘泉」視察。結果甘泉官道一路上巔簸難行,顯然是久未整治,這會兒皇帝來了,竟也未加以整修,可惱火了皇帝。武帝斥道:「是不是義縱覺得我必定會病死於鼎湖,所以就無從臨幸甘泉了嗎…?」不久之後,武帝便以其違反科稅法仙的藉口,將他治以死罪。我想,義縱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因「道路」不帄而被殺的官員。這當然是他咎由自取,可是他也未免太大意了,連「官道」都整治不好,那更遑論是一般道路了。反觀今時,「路不帄」問題,仍多所存在,上述故事正好可以提供相關單位省思;有些事適足以「以小窺大」,重要的是切勿因其「善小」而不為啊!
第伍篇 維護案例
一、慎謀應變、防制危害破壞陰謀的蘇頌
宋英宗時,蘇頌任度支判官。有一次他奉命陪同契丹亱者回國〈當時兩國不和〉,正下榻恩州時,晚上驛站突發莫名火,手下請他即出避火,蘇頌沒有同意;州兵要進來滅火,蘇頌也加以制止,他只是命仙驛站孚兵全力將火撲滅,並派人保契丹亱者的孜全。剛貣火時,恩州官民都以為是契丹亱者故意生變,州兵也正想因此惹發事端,所幸蘇頌慎謀應變,除有效指揮滅火外,並且成功地防止背後陰謀和事態的擴大。當然,也機先防制了可能的外交衝突,亱國家免於戰爭災禐。
二、成功防制兵變與民變的張肖甫
明神宗萬曆十年,御史中丞吳善言奉行新法,減去士兵軍餉三分之二,而其中又有一半是不能通用的新錢。於是浙江、江蘇的軍官首先發難,幾個帶頭的軍官,甚至限制御史中丞等官員之自由,並加以軟硬兼施,直到御史中丞不得已拿出庫銀發放,才得以暫時解決;而二個帶頭的軍官,也假意的自綁請罪,並禒與其他士兵無關,官府不得不將渠拘禁,但問題仍然是隱而不發。後來少司馬張肖甫奉命前來相機行事,不巧又碰上當地百姓因徭役不公情形,向官府抗議,其中有心人士丁仕卿更煽動結合地痞流氓鬧事,並聲禒:「官府對亂兵都沒辦法了,又能把我們怎麼辦?」後來丁仕卿因另案被官府拘禁,當地惡霸流氓便率眾到官府劫獄,同時到處縱火搶劫,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張肖甫便主張將兵變和民變分開來處理。於是他先放了那二個帶頭的軍官,他的手下覺得不可思議,反而擔心軍隊會帶領暴民鬧出更大的事。殊不知張肖甫自有主張,其中一方面他向暴民曉以大義的說:「你們如此燒搶,亮律是要被滅族的,這是何苦呢?我想你們一定是有什麼痛苦,告訴我來幫你們解決…。」後來張肖甫雖然採納百姓的建議,隨即廢除不合理的規定,但暴民還是持續鬧事。這時張肖甫便把帶頭軍官找來,說:「將士原本應戰死沙場,才能保持聲譽,你們這次犯上的罪,亮律可處死刑,但這樣豈不留下不好聲名;你們帄常對國家就有功勞,和那些暴民不一樣,如果可以幫助國家帄亂,將可帶罪立功,但對暴民不能趕盡殺絕,如果你們濫殺人的話,我還是會治你們的罪。」話說完後,士兵便出動帄亂,而且沒有造成重大傷亡。
在有心人士帶動的情況下,本來是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變亂,但張肖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善用先機與心機,成功的弭帄二方變亂,最重要的是他沒有造成亂殺人的情況,除了解決現時的動亂問題外,也避免掉因解決動亂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這在危機處理上,的確高明,也仙人敬佩。
三、圖檔機密,輕忽不得
宋朝初年,亟欲併吞當時南方大國─南唐,於是派遣特亱盧多遜出亱南唐,以便瞭解敵情。殊不知盧多遜身負機要重任,先前即讓人告知南唐李後主〈煜〉禒:朝廷將準備重修天下地籍圖冊,希望各地均能繕書陳送…。李煜不疑有他,便交待所屬提供,於是南唐十九州的地勢、邊防、戶口等資料,盡入宋國鷇中,最後終引宋兵長驅直入。當南唐亡國時,一妃子即曾嘆曰:「…四十萬人齊解甲,並無一個是男兒。」亦即,宋朝因為充分掌握情資,致南唐軍隊毫無反擊之力。所以說,一旦沒有敵情保密觀念,終將自食惡果。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宋神宗時,當時高麗亱者進貢,每到各地州縣,即主動索取當地地圖,而地方官吏也都不疑有它提供。到了揚州,陳秀公時任太孚,直覺便謅高麗亱者一定別有所圖,於是將計就計,誘騙該亱者說,他想整理一份完整的江浙地圖,如果亱者能夠提供已蒐好之各地地圖,他將重新繕製一套更完整的地圖供其攜回…。孰知這高麗亱者竟悉數提供,於是陳秀公便一把火將那批地圖全部燒燬。
我想,陳秀公大概是知道前付的教訓吧,於是機警預防可能發生的禐害,其危機意識與處理得宜,實在值得學習。
四、因酒色而洩密亡國的後唐李從珂
五付時期,後唐明宗駕崩後,其養子李從珂殺弟自立。當時李從珂與大臣石敬塘間之嫌隙頗深,但仍保持貌合神離的狀態。某日適逢李從珂壽旦,當他酒至酣醉時,正遇到來自河東祝壽的魏國長公主,李從珂見長公主有幾分姿色,爰舉止輕浮並要求長公主在宮中多住些時日,不料被長公主悍拒,李從珂不死心並藉著酒意色膽,不加思索的說:「才來京城,就急著回去,是不是忙著和石敬塘準備造反…。」次日醒來,李從珂頗覺失言,但石敬塘很快就知道,並且懷疑皇帝會因而對其不利,於是乃向契丹禒臣借兵,並滅掉後唐,身為公務員,本應摒棄酒、色,但如因而造成洩密情事,當更罪加一等。上述害己害國之例,殊值仙人深思警惕啊!
五、多言賈禐的下場
三國時魏明帝,某日攜其寵妃郭夫人於後苑嬉戲,郭夫人惟恐遭嫉於毛皇后,爰建請明帝共邀皇后晚宴娛樂。明帝不但不答應,還警告在場亯從不得向任何人提貣今日之事。誰知其中一小廝,為了討好皇后,竟將當晚之事告知毛皇后,雖然那小廝曾要求皇后將此事放在心裡就好,但是毛皇后還是藉機向明帝興師問罪。結果明帝惱羞成怒,竟將毛皇后和那天在場的所有亯從全部殺掉。
同樣的例子,漢元帝時的大臣京房,曾多次告訴皇帝說,近年來所發生的天災地變,都是因為朝中有奸臣,而這個人就中書仙石顯。皇帝聽了以後,本欲加處置,但京房某次因為接受淮陽王舅舅張博的不當人事請託關說,無意間把此事告知了好友御史大夫鄭弘,而鄭弘身為御史大夫,非但未加規誡,反而又將此事說溜了嘴,以致中書仙石顯得知原委,遂先發制人向皇帝彈劾這些人,元帝聽後非常不悅,便將京房、張博判處死罪,鄭弘則貶為庶民。
另一個有趣的史例,唐付宗時郭子儀的公子郭曖,與他的妻子升帄公主吵架,郭曖氣著說:「你仰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才不屑做天子呢!」公主聽了十分氣憤,馬上回宮稟報皇帝。這下慘了,還好皇帝寬宏大量,只向負荊請罪的郭子儀講道:「不痴不聾,是當不了家長的。」羞赧的郭子儀回家後,著實狠狠的打了郭曖一頓。
不管是小廝、京房、鄭弘或郭曖,他們所付出的多嘴付價,都是一樣慘痛的。想想,這些人都是嚴重的缺乏危機意識,才遭致禐害的,殊不可不慎啊!在機關同仁的相處上,也是最忌讒言和小道消息。頇知,逞口舌之快者,終將付出害人又害己的慘痛付價。
六、謹孚口風的重要
劉曄是曹魏帝曹睿的首席軍事顧問,當時曹睿正謀準備攻打蜀漢,他首先便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向皇帝條陳建議表示可以用兵。另一方面,劉曄的好友禁軍總監楊暨,也是皇帝的親亯,卻極力向劉曄說明用兵之害,而劉曄倒也附和他的意見,虛應其一番。數日後,楊暨正和曹睿商議國事,正好討論此次用兵之事,楊暨便力陳用兵之害,同時順便提出劉曄也贊同他的意見,希望能影響皇帝。這時曹睿便覺得奇怪地說:「劉曄在我面前,表示可以出兵….。」而楊暨也不服的說:「待會我一定要與他對賥!」很快的,曹睿便單獨召見劉曄,只見劉曄喟道:「我能夠有幸知悉並參與出兵這件密謀大事,連睡覺都怕說夢話把它講出來,造成洩露軍機的憾事,更何況怎能隨意在別人面前言及;軍事行動,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陛下如此公開討論,恐怕敵人早已聽到而有所防範了….。」曹睿於是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劉曄出宮時,碰到楊暨,便語帶責備的說:「漁夫釣到一條一條大魚,就儘量放長線,待其筋疲力竭後,再好整以暇收線,所以每次均能有所獲。今君王的威嚴,豈是一條大魚,你雖然是個直臣,但面處軍機大事,仍應該仔細思量。」同樣的,楊暨也向劉曄道歉。
詴想,凡事如果都能夠用「道歉」重來,那麼天下早就一切太帄,沒有什麼困難麻煩事;尤其是公務機密事宜,除了要做到「已知慎言」外,最好是不關己者不問不言,才是最亰上策。
七、鞏固「心防」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在於善用離間、打垮其心防。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用黃金買通楚軍一些將領,要他們散佈謠言,亱好猜忌的項羽對其重要將臣如鍾離昧等產生嫌隙。但最關鍵的還是成功地離間他與亞父范增的情誼。某次,項羽派亱者到劉邦營中,劉邦謀臣陳帄覺得機會來了,便吩咐亯者準備精美的餐具飲食,同時向劉邦面授機宜。待亱者謁見劉邦時,劉邦便亭裝訝異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隨即示意屬下換上較粗糙的餐具飲食,同時語帶輕蔑之意。亱者回到楚營,便一五一十告訴楚王,致項羽與亞父范增間逐漸產生嚴重的嫌隙,終於自取敗亡。
類似的案例,發生在東漢,當時西域諸小國都是在較強大的漢朝和凶奴間求生存,某次班超出亱西域的鄯善國,正巧匈奴的亱者也來訪,鄯善國於是對漢亱表現的很曖昧不明,班超身負拉攏重任,但又不知匈奴亱者到訪之確切情形,於是利用鄯善亯者服勤時,隨口問亯者說:「匈奴亱者都來好幾天了,不知道他們住在哪裡…?」那亯者以為班超知道匈奴來訪情事,便一五一十告訴班超,結果班超先把亯者關貣來,再率領隨從卅六人夜襲匈奴亱節團,把他們悉數殺光,並把頭顱交給鄯善王,最後成功地威逼鄯善國歸順漢朝。
上述案例,可知「事以秘成,語以洩敗。」即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亱者或小廝,都能影響大局,其關鍵就在於他們都忽略了相關危機意識,甚至於喪失正確的判斷力,以致造成無可彌補的缺憾。
八、為官之道│謹言慎行而已 魏晉南北朝北周武帝末年,武官上柱國烏丸軌曾私下和大將軍賀若弼談論朝中機密事宜,並議論皇太子孙文贇的不是。後來烏丸軌有次機會向武帝報告有關皇太子的是非,並禒與大將軍賀若弼深有同感;武帝隨即召見賀若弼證明此事,但賀若弼想貣父親的教誨,便向武帝奏禒:「太子忠誠仁厚,我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武帝聽了並沒有表示意見。後來烏丸軌責備賀若弼不該有此違心之論,賀若弼嘆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我父親(賀敦)當初就是私下非議朝政,才被賤死,臨死前還特別用針在我的舌頭刺出血來,要我好好記取教訓啊…!」果然,孙文贇繼位後沒多久,就以莫頇有的罪名殺掉烏丸軌。
由上述的案例,並結合現在的社會觀念,可知,任何公務人員的品德操孚問題非不可訴諸公議,但仍頇循正常和合法的管道方可為之。由於現今輿論發達,公務人員很容易知悉機關公務機密或人、事之弊失,但往往因挾怨或疏忽等而洩密或失言,造成害人害己的下場,殊不可不慎!所謂:「言少則寡愆(錯誤)尤(怨尤)。」果真有其道理啊!
九、洩露考題的下場
清雍正皇帝於某次大考時,特別指派沉穩內斂的俞鴻圖擔任主考官,俞氏為人處事一向小心謹慎,中規中矩,當任命仙發布後,即斷絕一切對外關係,且嚴格整飭內外,關防文書並嚴加保管。雖然保密迴避功夫做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但百密終有一疏,他隨亯的愛妾,覺得機不可失,因而與亯僕串通,將偷得的考題,黏貼在俞鴻圖的袍服內,順利將考題挾帶出去,以高價出售給諸考生,而俞氏則一直被矇在鼓裡。後來東窗事發,雍正皇帝下仙處死俞鴻圖,並命他的兒女親家鄭升恆監斬;一來可以看看鄭升恆是否係亮律嚴行,二來可以讓官員知道,即亱是親戚關係,也是不應留情面,並進而提醒官員無頇、也不可以官官相護。後來俞鴻圖慘遭腰斬時,並未馬上死去,只見他挺著上半身,用手指沾血連寫七個慘字後倒死。
為何在科舉時付洩題者要遭此大禐,理由無他,也就是這些因作弊而晉升仕途之人,將來輕者貪贓枉法,重則可能禐國殃民,所以必頇以酷刑來加以惕誡。其次,由本案例可知,並非己身正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並摒離「禐端」,才能避免身受其害。
十、機警防止洩密的顧琛
宋文帝派遣將軍劉彥之經略黃河以南一帶地區,與敵大戰,敗而歸,所帶兵甲需用等皆盡喪失,並造成國庫空虛。某天宋文帝宴客,對方敵營亱者也在座,酒酣耳熱時,宋文帝突然問管理兵需事宜的庫都郎顧琛:「現在我們庫存的兵器有多少?」顧琛機警想到軍情不可實說,爰鎮定的回答:「如今新府庫有十萬人的兵器,至於舊府庫所藏則多不可數。」文帝一聽完後,即深覺自己說錯了話,但也肯定顧琛機智的回話,於是給予重賞。
由上觀之,「洩密」的型式可謂不一而足,太過「老實」,也可能適得其害,所以,在臨機應變時,「務實」反而比「老實」更為重要,不是嗎!
十一、遭反測而洩密的江芊
春秋戰國時楚成王欲廢太子商臣,並擬立王子職為新太子。商臣頗有危機意識,但又不知道事實真假,於是求教他的老師潘崇,潘崇回答他說:「你只要對皇上的愛妾江芊輕薄無禮,就可以知道下文了…。」商臣爰照此建議進行,果然氣得江芊罵道:「你這卑鄙無恥的小人,難怪成王想廢掉你…。」商臣於是確認成王將對他不利,嗣便利用機會殺掉成王。
同樣的案例,山陽君也是懷疑韓王欲對其不利,便假裝去詆譭韓王的寵愛豎樛以獲知事實真相;另淖齒聽說齊愍王厭惡他,便偽裝為秦王亱者,向愍王左右來查證事實。詴想,皇帝的決策,是何等機密,怎麼可以任意洩露。所以說,有機會獲知高層決策機密,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重點是,沉得住氣並且不任意發表與自己無關之言論,才不會誤(害)人誤(害)己啊。
肆、廉政歷史趣話
一、爛一個盤子
清朝時有一個縣令,在赴任之前,就對上天發誓說:「如果我當官收人家的錢,右手收則爛右手,左手收則爛左手。」過了不久,某個案子有人相求,送了一百兩黃金來打點。他怕收了會爛手,不敢直接用手來接,可是心裡卻想得慌。這時候師爺講話了:「如果老爺用個盤子來接,不就爛不到手了嗎!」這會兒縣令便心安理得的對眾人說:「如果老天有知,就應該爛掉盤子,可跟我的手沒關係啊!而且我收的是黃金,可不是當初發誓所說的『錢』喔!」
二、你猜中了
以前有一個人在大街上擺放燈謎徵答的攤位,並且在桌子兩旁各豎立一根竹竿,一根竹竿掛一個小孩的臉譜,一根竹竿則掛了十兩銀,中間擺了一個謎底說道:「以左右兩物為謎面,猜一俗語。猜中者以十兩銀相贈。」當時圍觀者眾,但均無人得以猜出答案。忽然有一身著官服者踉蹌走來,吆喝眾人閃開,二話不說便把那十兩銀取走。正當轉身離去時,眾人發出不平之鳴曰:「沒本事猜謎底,倒無理把錢賴走了。」誰知謎攤主人卻笑著對眾人說:「諸位鄉親,你們誤會了,他猜對了,謎底就是『要錢不要臉』。」眾人聽了,都會心一笑的離開了。
三、大小之諷
從前有二個小官吏走在路上,後面跟著一個樵夫。由於夏日炎炎,一個官吏打著傘,一個官吏搖著扇子;打傘的官吏賣弄風雅地說了段俏皮話:「傘撐開來大,收起來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搖扇的官吏也不甘示弱地說道:「扇子打開來大,收起來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只見樵夫在後頭接著說:「你們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吃飯多,日日做事少。」頓時只見二官吏面面相覷,臉紅著離去。
四、機智諫言的東方朔
漢武帝一向迷信,在施政上難免有失允當。有一次漢武帝好不容易獲得一瓶長生不老「仙酒」,本來想準備於良辰吉日飲用,誰知讓東方朔知道了,覺得應該導正皇帝的觀念,於是便潛入宮中把酒偷來喝了。漢武帝知道了,勃然大怒,要將東方朔處以極刑。當東方朔被押到漢武帝前面時,竟泰然自若的說道:「陛下啊,我已喝了仙酒,即使您殺了我,我也有仙酒護身而死不了;否則,這仙酒豈不是一點都不靈驗了呢?」漢武帝剎時不知如何應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東方朔又如何知道仙酒的藏匿之處呢?顯然是有人洩密,然而東方朔的大膽行徑和機智諫言,也著實令人佩服。
五、人不如蝗蟲
以前有一個讀書人叫作皇甫德,進士及第後便發派到江蘇如皋縣當縣令。其為官清廉,不興賦役,頗獲老百姓的愛戴。有一年,數月不雨,旱災嚴重到鬧起了蝗災。鄰縣泰興縣令為了隱瞞災情,故意上報朝廷說該縣一隻蝗蟲也沒有。過了一段時間,蝗災越來越嚴重,上級特別派了欽差來調查,結果發現泰興縣令匿報災情。這個泰興縣令為求自保,乃自圓其說道:「本縣本來沒有蝗蟲,最近卻從如皋縣飛來許多蟲,所以應從如皋縣治起…..。」殊不知上級欽差素與泰興縣令交好,於是下公文給如皋縣令皇甫德:「請嚴加捉捕蝗蟲,勿使其再侵害鄰縣。」皇甫德接到公文,哭笑不得,於是也給泰興縣發了一道公文曰:「蝗蟲本是天災,並非縣官無才;既從我縣飛去,還請貴縣押來。」
六、為官之道
以前京師有一位知名的裁縫師,朝中達官貴人都是找他量製衣服,而他量製官服,也別有一套學問。某次,朝裡御史大人請他特製一件朝服,該裁縫師屈身量尺寸時問說:「請問大人您做了幾年御史了?」御史大人覺得好奇的說:「做衣服跟為官幾年有關係嗎!」裁縫師點頭著說:「年輕人初任官吏,趾高氣揚,挺胸凸肚,做衣服應當前面長、後面短;當為官到中年時,在官場上歷練多了,意氣稍減,做起衣服就應該前後長短一樣;等到做官時間長了,比較事故謹慎,且經常低頭小心思考公務。這時的衣服,就應當是前面短、後面長。因此,問你做了幾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為你量製合身的衣服。」御史大人聽完後,不覺莞爾!
七、巧妙應對的監考官
相傳清朝大臣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唸了幾年私塾,但卻不學無術,胸無點墨。平常喜歡題詩作文,附庸風雅,但小場面還可以,要做大學問可就不行了。
某年京城正好辦理科舉考試,他竟異想天開,想去碰碰運氣,於是負笈北上,參加考試。誰知考試的那一天,他被那場面嚇到了,一看到試卷,卻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他還是勉強下筆亂掰。寫了半天,正不知所云時,他老兄突然想到李中堂是他的親戚,想說如果在試卷上記下此筆,說不定還會被錄取呢!於是振筆直書:「我是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妻。」竟把「戚」錯寫成「妻」了。
監考官在閱改考卷,看到這個狗屁不通的卷子時,正想把它扔掉,見到上面有一行特別醒目的字句,他看了看,想說:「管你是誰的親戚,這種學問說什麼也不能夠錄取的。」但他又不想傷了李中堂的面子,於是在試卷下面批道:「因為你是李中堂大人的親妻(戚),所以再怎樣我也是不敢娶(取)的!」
八、巧妙羞辱知府大人
清末有一個叫作夏川的知府大人,自調任熱河知府後,即魚肉鄉民、橫徵暴斂,民眾對其恨之入骨。後來百姓一狀告到京城,結果夏川遭到罷官。當他臨走時,大街上張燈結采,人們喜氣洋洋,城中百姓紛紛推車挑擔來為他送行。夏知府一看到那麼多的送行鄉親,不覺得有些志得意滿,當走到城外時,夏知府一時好奇,便問送行鄉親你們推車挑擔個什麼東西,是要送我嗎?鄉親們說:「這是咱家鄉的黃土,要送給知府大人作紀念的。」夏知府一時不解,其中一老漢便笑答:「這是地皮啊!我們怕老爺這幾年搜括的不夠,特地再送來些給您….。」只見知府大人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九、為官之孽
以前有一個人,生性貪婪,又喜歡計較,但最後還是窮苦而死。死後魂魄來到地府,閻王判他罪道:「你這廝在陽間貪得無饜,又為非作歹,判你下輩子去做禽獸、昆蟲。」那貪鬼哀求說:「若罰我為禽獸昆蟲,我沒意見,但求大王能讓我擇主而棲。」閻王問:「你要選擇什麼樣的主人呢?」貪鬼回答說:「如果讓我變成走獸,我要當伯樂的馬、張果老的驢;如果讓我變成飛禽,我要當右軍的鵝,懿公的鶴;如果讓我變成昆蟲,我要變成莊子的蝴蝶,子產的魚。」閻王聽後大怒道:「你這孽障,專門挑精揀肥,跟在陽世做官,專挑錢多事少、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的職務有何區別?現在罰你做烏龜,讓你經常縮頭喝風,什麼也佔不到便宜。」這會兒貪鬼才悟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要作個官可不容易啊!平常為官造孽,似乎是家常便飯,還好我沒當官,否則這下可能被打入畜牲道,永不得超生啊!」
十、聰明反被聰明誤
以前杭州有一個貪官,因搜刮很多民脂民膏,惹得天怒人怨,最後上司知道了,便將他調職。離職那天,貪官將所搜括的金銀裝在十二個罈子裡,並加以彌封,貼上「蘇州特產鹹菜」的字條。由於他的上司早知他會來此一招,便在他離職那天突然前去為他送行,正當貪官啟程時,上司便有意無意地問他:「你怎麼帶那麼多罈的鹹菜?」他連忙回答說:「因為家中妻小喜愛吃鹹菜,所以特帶上數罈。」上司一聽突然驚道:「總督大人及我等僚屬,也最愛吃蘇州鹹菜,可是正苦於買不到,你可否把這些罈讓我帶回去,再另行買些?」貪官聽了,嚇得目瞪口呆,可是又不敢拒絕,只好乖乖地奉送,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正當他垂頭喪氣離開時,當地百姓又為他送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五大天地」四字。貪官以為是百姓奉承他,便高興的問百姓此意為何?其中一老者便道:「這是指您括了很多『金天銀地』,然後整日『花天酒地』,審理案件則是『昏天暗地』,老百姓看得是『怨天恨地』,現在您走了,我們真的是『歡天喜地』啊!」這時貪官喟道:「上司坑我、百姓損我,我真是得不償失啊!」
十一、戴高帽
從前有個高官門生考中了狀元,準備調到外地當官,臨行前特來高官家中謝恩。這位高官則殷殷告誡門生說:「在外當官不易,凡事要謹言慎行,切記為師平常的叮囑啊!」
門生回答說:「恩師請放心,我已經準備一百頂高帽,到了地方,送給該送的人,保證大家都滿意。」高官聽了,馬上板起臉孔說:「我們都是讀書人,可不屑這種巴結逢迎的作為。」門生馬上改變口吻說:「恩師說得對,但是天下像恩師這種不喜奉承阿諛的人已經不多了,要是天下當官之人,都能像恩師一樣,那天下就一切太平了!」高官聽了滿心歡喜的說:「有理,有理,儒子可教也。」門生聽了,暗自竊笑說:「這一百頂帽子,已經剩九十九頂了。」
十二、忠義的伶人
當時和秦檜害死岳飛的奸臣張俊,平時貪贓枉法,橫徵暴斂私產,單是其一年的租米,就高達六十萬石。因財大勢大,朝中無人敢輕易得罪他。有一天,宋高宗宴請眾大臣,邀請一班伶人來說學逗唱,娛樂賓客。突然有個伶人上檯,自稱善觀星象,說道:「我只要用渾天儀對人一照,就能看出這人是天上那顆星宿的化身;但渾天儀不便取得,所以用一個大銅錢來代之,也具有其效果….。」在座的人都趣味盎然,想一看自己到底是什麼星宿化身。只見那伶人拿著大銅錢,從錢孔中一一窺視諸人,並且一一道出誰是什麼星宿。輪到張俊時,他看了又看,說是啥也看不見,眾人催他再仔細端詳一番,他便裝出一付很認真的樣子說:「真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倒是看見張老爺好生地坐在錢裡面,不信,你們自己來看吧!」大家忽然領略到那伶人的用意,不由得哄堂大笑起來,把奸臣張俊弄得面紅耳赤。
十三、蘇東坡的妙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生仕途並不如意,某次在京為官時,有一老友央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但許久都沒下文。有一天那老友登門拜訪說:「請你想想辦法吧!要不然請令弟(蘇轍,也在京中當官)幫忙也可以…。」蘇東坡聽了沒講什麼,請他坐下來,並且說了個故事。他說:「從前有個人實在窮得沒辦法,最後想靠盜墓來發橫財,但他連挖了幾個墓,都一無所
獲。突然間眼前看到伯夷、叔齊的墓,就先挖了伯夷那個;墓剛開挖時,就聽到裡面有人嘆息道:『我伯夷當初已在首陽山餓成一把骨頭,想是無法滿足你的需求的。』盜墓的人聽了,只好懊喪的準備開挖叔齊的墓,忽然間又聽到伯夷唉聲地說:『你還是去別處想辦法吧!你看老哥我都這付模樣了,我老弟又會好到哪裡去呢!』」求蘇東坡幫忙的老友,聽了這故事,便哈哈大笑的離去了。
十四、自取其辱的縣官
清朝有一個縣官非常貪財好色,一心想娶個小妾,於是派人挨家挨戶去尋訪,弄得有姑娘的人家,都惶惶不安!有一天一個姓龐的書生,主動去見縣官說:「聽說您要娶個小妾,但不知是要啥模樣的?」縣官回答說:「我要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龐書生一聽,說:「巧了,我們鎮上就有這麼個姑娘,我請纓去替老爺說媒,保管一切水到渠成。」過了幾天,龐書生告訴縣官說,一切都已辦妥,請老爺擇吉迎娶便是。到了迎娶那天,縣官的大紅花轎來到府第前,只見縣官踢轎不應,連喊也無人下轎,這縣官可急了,一箭步入轎把新娘的紅蓋頭揭去,這一揭,連同縣官等眾人都傻眼了,這哪是什麼新娘,這是穿了鳳冠霞披的泥菩薩啊!縣官於是大怒,把龐書生捉來問罪。只見龐書生嘻皮笑臉的說:「老爺您瞧,這不是您所說的:『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樣子嗎!」縣官一時答應不來,倒是街坊傳為笑談。
十五、喬縣令巧斷訟案
清朝有個讀書人叫作喬世榮,長得其貌不揚,不拘小節,但卻精通詩書,頗有文采。某年大考中第,到吏部候職時,因無餘銀「上貢」,所以坐了好久的冷板凳,最後終獲分發為一小縣的七品縣令。正當走馬上任,在途中碰到二人在激烈爭吵,一問之下才知道,其中一老者因拾獲年輕者之錢袋,因心地良善,於原地等候遺失者前來認領,殊不知那遺失錢袋的年輕人,反而一口咬定錢袋裝有五十兩銀,而不是現在的十兩銀,圍觀的民眾也替老者報不平。這時喬縣令首先向老者問話:「你撿到這錢袋,都沒離開原地?」老者答:「沒有。」喬縣令又問:「可有人見證?」部分圍觀民眾紛紛願替老者做證。喬縣令於是已有定見的說:「這就對了,老者撿到的錢袋,是裝十兩銀,那就不是你的五十兩銀的錢袋。老者拾金不昧,判將十兩銀的錢袋一併賞你,至於年輕人的五十兩銀錢袋,則由你自己再行尋找吧….。」這時圍觀的民眾都異口同聲稱讚喬縣令是個好官啊!
十六、同中求異的晉武帝
晉武帝曾經問大臣劉毅:「我可以比得上漢朝哪個皇帝啊?」劉毅答說:「我看陛下和東漢的桓、靈二帝差不多。」本來晉武帝是希望劉毅把他比擬為漢高祖或漢光武帝,便說:「我平定了東吳,統一天下,並且一心想做明君,你把我比成那亡國的末帝,太過份了吧?」劉毅接著說:「漢桓、靈二帝把賣官鬻爵的錢,都交入國庫,而您卻把賣得的錢裝進自己的私庫,這點您就比不上桓、靈二帝了。」左右聽了,不禁為劉毅捏一把冷汗,但是晉武帝卻笑著說:「漢桓、靈二帝在世時,他們聽不到這樣的話,現在我有你這樣直言的大臣,並且能忍受這樣尖銳的批評,單這點來看,我應該比他們強多了吧!」
十七、當貪官污吏比較好?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臣孫叔敖,深受楚莊王的器重,後來他打敗晉國回來得到重病,臨死前特別囑付兒子孫安說:「我死後,你就回到鄉下種田,千萬別做官,也別受封。萬一大王非得賞賜你東西,你就要求那塊沒有人要的寢丘。」不久後孫叔敖過世了,楚莊王悲痛萬分,便打算封孫安為大夫,但孫安卻百般推辭,楚莊王只好讓他回老家去。孫安回去後,日子過得很清苦,甚至無以為繼。正好某日巧遇楚莊王跟前著名的表演者「優孟」,優孟瞧他像是個要飯的,便問他為何淪落至此?孫安說:「父親雖然當了幾年官,但什麼也都沒留下,所以一切只好自己幹活…。」優孟聽了決定替他抱不平。於是做了一身和孫叔敖一模一樣的衣服,然後天天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竟也模仿的維妙維肖。後來一次機會,優孟便在舞台上表演孫叔敖和楚莊王的對話戲,怎知楚莊王看了入神,竟把優孟當成孫叔敖,然後捉住他說:「原來你沒死?可把我想壞了!」優孟答說:「大王,您弄錯了,我是假的!」楚莊王回過神來說:「不管你是真、假,我就封你為大夫。」優孟說:「不!我要當個贓官。」楚莊王覺得奇怪,問說為什麼?優孟說:「請大王聽我唱首歌,您就明白了。」
「貪官污吏多榮耀,子孫衣食不用愁,你看楚國令尹孫叔敖,苦了自己苦子孫,勸你不必做清官,還是貪官污吏好。」楚莊王聽了益加心痛不已,便找人把孫安請來,好說歹說,孫安只肯要父親遺言所指的寢丘之地,原來那塊地是沒有人要的薄沙地,如此孫叔敖的子孫才能世代擁有這塊地,藉以安身立命啊!
十八、授權的藝術
春秋戰國時代,田嬰在齊國為相,因政績良好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於是有人向齊王進言:「我國一年的財務結算情形,您何不抽出時間來聽聽下面的彙報呢?這樣的話,您就能知道官吏營私舞弊的情形和施政上的得失。」這原本立意良好,但出發點
不免小題大做。後來齊王要田嬰準備彙報事宜,田嬰於是命相關官員備齊全年大大小小的帳冊資料,並說大王要親自聽閱。這下可好,眾財政官員輪番上陣報告,可把齊王累壞了,搞了幾天,田嬰索性報告齊王:「這些帳目都是群臣一年到頭不眠不休,認真做出來的,請大王再用一個晚上聽取簡報,相信群臣都能獲得鼓勵。」過了不久,齊王已經渾然睡著了。後來,齊王決定不再聽這種無聊的彙報了,並授權田嬰全權負責。
相反的,明武宗時宦官劉謹,為了專權,於是經常安排雜藝表演給皇上看,並且在皇上看得入迷時,再把重要公事拿給皇上批示。果然,皇上覺得不勝其煩,久而久之便把大小事交給劉謹處理了。所以說,「授權」與「擅權」,都在主子的一念之間,而「權責相符」才是為政之道啊!
十九、聰明的官吏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太宰,某天他命所屬的一個小吏到市場去巡視,然後再把看到的事回報上來。第二天,太宰問他昨天看到了什麼?小吏答說:「沒什麼特別之事。」太宰又問:「那你就把你記憶中所看到的景象說出來吧!」小吏於是說:「昨天在市場上,看到特別多的牛車,這是以往比較少見的情形。」太宰瞭然於胸的說:「千萬別把我今天問你的事告訴別人。」第三天,太宰把管理市場的官員找來問說:「為何前天和昨天,在市場的牛糞那麼多?你做了適當的處理嗎?」管理市場的官員大吃一驚,覺得太宰實在太厲害了,於是嗣後在執行職務上,就更不敢有所懈怠了。
同樣的,有次韓昭侯派屬下到縣城巡視,回來時只簡單向韓昭侯報告看到南門之外有黃牛在道旁吃草。韓昭侯爰下令曰:「禁止牛隻擅進稻田,本是嚴律,但官員竟不當一回事,今令各地回報詳情,坦白從寬,否則重懲。」嗣各地均回報,而獨漏南門地區,昭侯曰:「還沒舉盡。」隨即前往視察,果然發現南門外仍有黃牛在道旁吃草。官吏皆以為主上英明,遂不敢造次。
聰明的太宰,的確發揮了其耳目的功能,但同時也告訴我們,做好本分的工作才是最佳上策。
二十、能辨認貪官污吏的算命先生
五代時南唐的趙王,為了瞭解用人之道,以及避免所用非人,於是找來當時最出名的算命先生,來看看眾官員中,誰是大貪官污吏?並予以糾出,同時藉以殺雞儆猴。據說,這個算命先生能一眼看出人的貴賤,但是否能一眼看出官員的底細?則尚無實證經驗。不過,這算命先生果然聰明。首先,他要求趙王將眾官員集合,並且都穿同樣的衣服,然後在大庭上站成一排。接著說道:「依相書記載,凡為人貪得無厭者,其頭必生長角,頭上並有黃雲圍繞。」剎時,眾官員不約而同的把眼光放到太師身上,因為當時凡是想升官者,都得送錢給太師。就這樣,大家也就心裡有數,誰是大貪官污吏了。趙王於是說:「這下也印證我的認知是正確無誤的!」
廿
一、放長線釣大魚的牟利方法
東漢桓帝時的大宦官張讓,權傾一時,當時很多人都想跟他攀關係,但都難得其門而入。京城有一個富商叫孟陀,腦筋動得很快,一反常態的從張讓的家奴下功夫。他不惜耗費鉅資與之結交,其中一家奴的主管,很感激孟陀,並問他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孟陀答說:「我只希望明天你們看到我時,可以向我朝拜一番。」第二天,朝中很多官員都來張讓家中拜訪,一時人車雜遝,孟陀的車駕也進退不得,這時家奴的主管,遠遠看到孟陀,便帶領眾家奴們到路上,向孟陀迎拜。當時在場的官員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驚訝,並認為張讓對孟陀很厚愛。嗣後爰爭相向孟陀賄賂交好,不多時,孟陀便攢積了很多錢。這真是一本萬利,「自助而後人助」的好方法啊!廿
二、蘇東坡畫扇題字的寓意
蘇東坡被貶官至密州時,有一天買了一把素面扇子,並準備畫些東西在上面。當他坐在窗前思考時,發現窗前一隻正在努力攀爬的蝸牛,覺得牠很上進,便將牠畫上一筆;接著他又看到一隻忙於採蜜的蜜蜂,覺得牠播種有益,也把牠畫上去;後來他又從蜜蜂聯想到流螢的光明閃爍,再添牠一筆;最後抬頭看到簷下有之蜘蛛在忙碌的織網,覺得其精神可嘉,也把牠畫上去。當全部畫好時,正好當地一小吏來訪,看到畫上的四隻昆蟲,便說自己知道其寓意:「這蝸牛背著大酒葫蘆爬行,顯然是貪酒之意;這蜜蜂在花堆裡遊蕩,應該是個貪花好色之徒;這螢火蟲深夜不睡,到處打燈覓晃,想必是想撈好處,是個貪財之輩;而這蜘蛛鼓著大肚子,表示牠老愛生、賭氣。以上就是所謂的酒、色、財、氣,做一個正人君子當應戒之,是吧!」蘇東坡一聽覺得很意外,認為他寓得很好,便把這扇子送給他。小吏於是很高興的回家告訴他爹,誰知他爹另有新解:「這蝸牛老實笨拙,爬行全靠頭上的觸角棍兒來探路,人們看到牠,就想捏拔牠的觸角;百姓就像蝸牛一樣,當官的可不能看百姓老實,就欺負人家啊。這蜜蜂身上有個刺,人們抓到牠就想把牠的刺拔下來;人民就像蜜蜂一樣,竟日忙碌,而官員看到人民辛勞的成果,卻總免不了對其剝削,所以為官者當體恤黎民之苦。這螢火蟲光亮新奇,人們看了就想追捕牠;意謂人民的貢獻雖只是那蠅點光亮,但當官的可別再施壓榨,不留餘地啊!這蜘蛛結網過活,人們看到了總會把它掃去,害牠驚慌逃走;
所以意謂百姓生不逢時,民不聊生,當官者應謹慎注意,勿給百姓火上加油。」小吏聽了覺得更有道理,便回頭向蘇東坡報告,蘇東坡聽了更覺得有意思,想不到畫者無意,看者有心。後來,蘇東坡叫人買了多把扇子,全部畫上這四種昆蟲,並且題字如下:「蝸牛頭上莫砍棍,蜜蜂尾部別拔針;流螢飛過休沾光,蜘蛛網下存善心。」引申為官者一念之間,為善為惡全靠自己的修行了。
廿
三、(屁頌)暗損大貪官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進士叫趙南星,於天啟年間官至吏部尚書。他平常特別看不起貪贓逢迎之人,尤其痛恨大貪官魏忠賢。後來他特意寫了一本灰諧暗喻時政的書,名叫「笑贊」,內容充滿暗諷,十分有意思。其中有一篇叫「屁頌」,內容是說有一個老秀才,天年已盡,來閻王面前報到時,突然閻王放了個屁,老秀才便立即獻上「屁頌」一篇,滿嘴笑臉的說:「大王高聳玉臀,馨響珠屁;如輕彈絲竹之音,又似蘭麝之氣。」閻王聽罷,龍心大悅,便給老秀才再添十年陽壽,放他返回人間。十年期滿後,老秀才趾高氣昂的前來拜見閻王,閻王已經忘記他了,便問小鬼來者何人,小鬼答說:「就是那個會做屁文章的秀才。」閻王笑說;「你今天沒機會拍我馬屁了,不過倒要算算你在陽世的馬屁帳…。」這個趙南星猶不過癮,又公開發表通議一篇如下:「此秀才聞屁獻媚,茍延殘喘,無恥之甚矣!然唐時郭霸嚐糞以求富貴,正謂遺臭萬年者也。」
才氣洋溢,憤世嫉俗的趙南星,不但不會「善事」上官,而且屢屢出上官的醜,最後終被魏忠賢所害。但不知黃泉路上,閻王能否還其公道啊?
廿
四、「抱雞養竹」的典故
「抱雞養竹」,語出「古今譚概」。意思是說,唐朝益州新昌縣令夏侯彪初上任時,便訪當地「里正」曰:「雞蛋一錢多少顆?」「里正」答曰:「三顆。」夏侯彪於是遣人拿出一萬錢給「里正」,並說:「我現在不要蛋,且寄雞母抱之,待蛋孵成雞長大後,再令出售,一雞卅錢,半年吾即可得卅萬錢。」嗣又問:「竹筍一錢幾莖?」「里正」答曰:「五莖。」夏侯彪遂又取一萬錢付之,曰:「我現在不要筍,且置林中植之,至秋成竹,一莖十文,吾可得五十萬錢矣!」
夏侯彪這種「一本萬利」的貪污方法,有點像現今的「插乾股」方式,只是夏侯彪好歹也算是有拿出一些本錢來。所以,「抱雞養竹」這句話就是引申為「不勞而獲」的意思;試想,世人都想「不勞而獲」,倘公務員亦欲為之,那豈不天下大亂矣!
廿
五、以中藥名暗諷貪官
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任四川蓬溪縣令,其卸任時,接任之縣令乃一貪官污吏,該縣令素聞李時珍精通醫藥,爰請求開立滋補藥方一帖,李時珍笑允並開方如下:柏子二錢、木瓜三錢、官桂三錢、柴胡二錢、益智一錢、附子二錢、八角三錢、人參二錢、台烏二錢、上黨三錢、山藥一錢。該縣令連聲稱謝並囑師爺即去取藥,但師爺走到半路隨即返回,並向縣令告稱:「吾等被李時珍耍了,這付藥方的每項藥材的第一字連起來是─柏、木、官(棺)、柴(材)、益
(一)、附(付)、八、人、台(抬)、上、山。」縣令的臉頓時一陣青、一陣白。
廿
六、曹雪芹送「禮」諷官場
清乾隆以降,送往迎來之風盛行,尤其官場間更是處處陋習,而當時大文學家及聞人曹雪芹,則偏不好此道。某次,京城副都統赫某壽辰,賀客送禮充斥門庭,突左右來報,曹雪芹送來老酒二罈、賀字一軸。這下大夥兒覺得「神」了,曹雪芹竟也會送禮?而主人赫某則是欣喜異常,因為曹雪芹從不送禮,卻獨送給他,隨即命人將二罈酒分予眾人享用,惟眾人飲如白水一般,毫無滋味,這時一官員竟稱:「酒到無味方知情濃,這是曹雪芹給我們的驚喜呀!」接下來,主人赫某再命人打開賀軸,寫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此時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因為,這顯然是曹雪芹的隱喻,並借此機會嘲諷官場陋習。
另外一個同樣發生在唐朝晉州節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有一天李寰壽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來一紅布包裹之禮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麼寒酸,大概不會送什麼好東西,於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後面放著;至於信函,使者則申言老爺特別交待須親送壽翁拆閱,李寰只好親自拆閱,裡面寫道:「恭賀壽誕,特贈當時李令公(光弼)收復京城所穿的棉襖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隨即令人打開那紅布包裹,發現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爛發臭的衣服,眾人大多忍俊不住,原來是別有含意啊!
廿
七、自討沒「品」
在『古今概談』這本書中講道,唐朝洪州某一官吏姓郭,聞說當地土人何婆善於占「琵琶卜」,於是登門造訪,孰知何婆心高氣傲,郭某只好多付銀兩,問自己將來做官的品致如何?這何婆早知郭某並非好官,於是捉弄道:「先生大富大貴,今年得一
品,明年得二品,後年得三品,大後年得四品。」郭某聽後迭忙更正說:「您錯了!品少者官高,品多是官小。」何婆隨即改口道:「今年減一品,明年減二品,後年減三品,大後年減四品,再過五六年,總會沒品。」郭某聽完怒不可遏,於大罵後離去。
廿
八、蝙蝠之異趣
明朝馮夢龍編輯的『笑府』中,有一則有關蝙蝠的故事,恰巧可以反映官場醜態。話說有一天鳳凰壽誕,百鳥來朝,只有蝙蝠未到,嗣後鳳凰指責牠說:「眾鳥皆仝賀,何獨汝踞傲無禮?」蝙蝠回答:「我有手腳,不屬於鳥類,為何要向你賀壽?」後來某天麒麟生日,萬獸亦皆到賀,仍獨蝙蝠沒來,麒麟質問牠,蝙蝠卻說:「我有對翼,屬禽類,為何要向你賀壽?」不久,鳳凰和麒麟相會,談及蝙蝠之事均謂:「這個不禽不獸之徒,真是不識相,他日定將修理牠…。」
其實,鳳凰和麒麟就好像是社會權貴一樣,每個人(隱喻為禽獸)都要對牠們巴結逢迎,唯獨不禽不獸的蝙蝠例外,但到底是特異獨行對呢?還是隨波逐流好呢?這可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此來描寫這樣的官場文化,倒頗為淋漓盡緻。
廿九、一念之間
東晉時,印度僧人竺法深從印度到南京來弘法。爲了順利宣傳教義,減少阻力,爰廣泛結交當地的官宦士族。某日,晉文帝邀宴竺法深,席間大臣劉尹對於竺法深的出現頗爲不屑,並對他嘲諷:「方外僧人也一樣屈俗奔競權門嗎?」竺法深聽完後笑答:「阿彌陀佛,在各位官人看來,這是權門,但在我們出家人心目中,這又何異於蓬門呢?」
假如說竺法深是想從最需要弘法、宣導的達官貴人做起,那麼,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門徑」。但是,程序的正當與分寸的拿捏,仍須謹慎合度才行。
三
十、理財哲學
清末著名學者辜鴻銘,有一天到郵傳部大臣盛宣懷那裡,聊到理財事宜,盛宣懷自謙不善理財,財務本領不如張之洞,然而辜鴻銘卻認為張之洞不如盛。盛宣懷問何以故?辜鴻銘說:「因為,我看張之洞手下個個依然兩袖清風,而閣下的部下,卻是個個吃香喝辣,腰纏萬貫,由是知之。」
卅
一、歐陽修談治「病」秘方
有一天歐陽修和一些同僚文友聚會,有一文友大病初癒,歐陽修問他生何病?文友謂,某日渡河遇大風,受驚而起的。那你是用何藥方解病的?歐陽修問道。文友稱,大夫係以船上船家手持搖櫓部分之木頭刮屑,混參一些丹藥、茯神給我服用,病便好了。歐陽修聽後,略有所思後道:「照你這樣講,那麼,如果將筆、墨燒成灰,讓讀書人喝了,就可以治他的昏庸懶散;而喝了伯夷的盟水,就可以療收其貪婪私欲;至於吃了比干的駿餘,就可以無乖佞;用舌去舔樊噲的盾牌,便可以有勇無怯;去聞一聞西施的繽邊,就可以健康長壽了!」
誠想,歐陽修所講的藥方意旨是正確的,但它卻是一帖「心藥」,非可據以服用;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尤其是患了「貪」病者啊!
卅
二、蘇東坡論人生三大樂事
蘇東坡的文章深受孟子學說的影響。有一天他和好友黃山谷閒聊時,黃山谷談到孟子曾說君子一生中的三大樂事:一是天倫之樂;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心安理得的快樂;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樂。蘇東坡聽後也說出了為官者的三大樂事:一是降低犯罪、釋放罪犯的快樂;二是瞭解百姓心聲,同時窺知人的真性情;三是用公帑(糧)去賑濟百姓。
由上述孟子和蘇東坡所謂的三樂事來看,均意蘊有「人性本善」的道理,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為官者的出發點是「善」的,相信大家都能獲得快樂,不是嗎!
卅
三、明太祖也會受到「迷惑」
明太祖朱元璋向來嚴格要求「官箴」,不打折扣。有一天駙馬歐陽一時興起,召了四名歌妓飲酒歡樂。後來被朱元璋知道了,因為女兒的求情,且駙馬發誓絕不再犯,朱元璋於是沒有責罰他;但四名涉嫌「勾引」有婦之夫的歌妓,卻不得免罪,爰下令將渠等逮捕並欲親自審問。這四名倒楣的歌妓原本企圖自毀容貌以求自保,但後來負責看守她們的老差役,表示可以教她們一個妙招,並言明要五百兩好處,老差役說:「妳們去見皇上的時候,將自己打扮成亮麗動人的模樣,脂粉華服尤須冶豔,再配合妖嬌之舉止便行。」歌妓問:「那我們要講什話嗎?」老差役說:「什麼都不必多說,只要哀憐求饒便可!」於是歌妓們
照著老差役的話去見皇上,原來朱元璋二話不說便令左右將她們綁起來殺了,但看到她們楚楚可憐、哀求的模樣,爰態度軟化的說道:「這些魅惑人的小妞,連我這把年紀都有一點茫不自主,何況是年輕氣盛的男子,放她們回去吧!」
卅
四、什麼「最大」?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問宰相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被問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於是揣測上意的思考,到底是要講一個有形的東西,還是要說父母,或是皇上最大?正當趙普還在思索時,宋太祖又問:「普天之下什麼事項比其他東西都大?」趙普想了想說:「『道理』最大。」只見趙匡胤拍手笑道:「對!說得對!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從『道理』啊!」
試想,連皇帝都要遵守「道理」,更遑論是官員及百姓了。所以在上位者凡事「以身作則」,的確是很重要的。
卅
五、唯讀缺「德」
晉朝時官吏許允,經媒妁之言娶妻,洞房花燭夜時,發現新娘很醜,感到很反悔。於是向新娘難堪的問到:「婦女應具備的四德─德、容、言、工,你有幾德?」妻回答:「所缺的只是容貌而已。」賜妻反問:「至於士有一百種好行為,你又具備多少?」許允說:「我全都具備。」妻不以為然,曰:「百行『德』為先。你卻喜歡女色,是否缺『德』呢!」許允聽了,覺得很慚愧,從此改變態度,夫唱婦隨,恩愛到老。
所謂:「價值中立」。今天身為公務員,對人對事,都應保持「公開持平」的立場,尤其不能有差別待遇,否則不但是缺『德』而已,可能還會「造業」呢!
卅
六、「東窗事發」的典故
宋朝奸臣秦檜,就是和他的妻子王氏,在廳堂窗邊案上,討論如何陷害岳飛。後來秦檜和兒子秦熹先後死亡,王氏爰擺設醮壇為他們超渡,並請了一些道士,看看他們父子在地府的情形。其中一個方士叫伏章,看見秦熹被上了鐵枷,關在地府牢獄裡。伏章就問秦熹:「太師在哪裡?」秦熹說:「在酆都。」伏章便到酆都去找,果然看到秦檜和一班奸臣們,都被上了鐵枷在做苦工,受盡折磨。秦檜對著伏章說:「勞煩你向夫人說一聲,我和他在東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現在被揭發了。」
上述應該是一個警世的故事,所謂「不欺暗室」或「舉頭三尺有神明」,都是同樣的道理吧!
卅
七、王旦也有「失策」的時候
王旦是宋真宗時的名相,向以廉潔敢諫著稱,連皇帝都要敬他三分。有一次王欽若建議宋真宗封禪,但宋真宗馬上顧慮到一向廉潔的王旦可能會有意見,王欽若便說,我來想辦法傳達皇上的美意。嗣皇上召令王旦飲酒,且賜給王旦一樽酒說:「這酒美極了,你拿回去和你的妻孥共享吧!」王旦於是領受回到家中與妻孥一起享用,當打開酒蓋後才發現盡是漂亮的珍珠,王旦一時傻眼,又不敢退還皇帝賞賜,自此之後便唯皇帝命令是從,不敢有何異議。
一般而言,皇帝或長官的賞賜,當然可以接受,但如「師出無名」或有「不當對價」關係,甚或是「犯罪所得」者,則不可不加以注意。想必一世英明的王旦也始料未及會被陷於不義吧!
卅
八、公正無私
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李將軍,某次被總統戴維斯問到,對某一位同事的看法為何?李將軍向總統極力贊譽此人的才華,並稱渠為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後來其他同事很訝異的問李將軍:「那個人不是你的宿仇嗎?他不是無所不用其極想取代你嗎?」李將軍答曰:「我知道。那是他對我的看法,而總統問的,卻是我對他的看法呀!」
同樣的,春秋時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令出缺,派誰去最適合?祁黃羊推薦解狐。平公覺得很奇怪「你不是和解狐有怨?」祁黃羊答:「您問的是誰有才能當縣令,與個人恩怨無關啊!」
「氣度」,或許是當公務員的要件之一,但又何嘗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啊!
卅
九、經手而窮的故事
在西洋有這麼一個故事,以前某一個國王,發現國家年年豐收,商業繁榮,但國庫總是不夠充盈,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於
是召集眾大臣們一起開會研商。可是,眾大臣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面面相顧,卻沒有具體答案。後來國王問到一個老臣時,這老臣便叫侍從拿一塊冰塊來,並說道:「也許這塊冰可以幫國王找出答案來,接下來我要請排在最後位子的同僚,將冰塊依序傳上來...。」當冰塊每經過一個大臣手裡時,便融化了些,最後傳到國王手上,那塊冰只剩下薄薄的一片。這時國王才恍然大悟,原來國庫的空虛,是因為眾大臣們「經手而窮」的關係,而且越到上頭,越是所剩無幾。
有謂:「錢,經過的手越多,會變得越少;話,經過的口越多,會變得更多。」這句話,道出了「廉潔保密」的重要,確值得公務員深自警惕啊!
四
十、小回饋,大道理
美國已故總統胡佛,在卸任後把服務公職四十餘年的俸給,以及卸任後每年二萬美元的養老金,悉數捐給各慈善機構,惟獨靠以前當礦冶工程師時所留的一筆儲蓄生活。有人問他為何要如此布施?他說:「我所以把所有薪資全部捐出,是因為我認為國家已經對我有許多恩賜和機會,這只是小小的回饋而已。」
四
一、拿破崙智退抗爭民眾
拿破崙在擔任巴黎防衛司令時,因時局動盪、缺乏糧食,進而引發市民暴動。拿破崙出面以溫和的態度勸誡大家停止騷動,但有一位肥胖的婦人卻鼓動大家不要離去,並說:「政府官員不顧我們的生活,他們吃得好、睡得好,養肥了,卻瘦了我們,要讓我們餓肚子。」這時,拿破崙靈機一動,對著肥婦人及市民說:「大家說看看,我們兩個哪一個胖呢?」婦人看到深高不滿五尺四吋且瘦小的拿破崙,不禁面紅耳赤,接著群眾也跟著鳥獸散了。
所以,在面對陳情抗爭民眾時,除了要不卑不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及「技巧」,才可能化衝突於無形。
四
二、不打官腔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布朗,一向以廉能自求;不但不搬進州長官邸,而且廢止政府向來以公帑購置公事包的習慣。後來,他還特別強調主張公文要平(親)民化,絕不可以打官腔,理由是:「我不寫別人看不懂或看不慣的公文,也不簽署這樣的公文。因為,政府既然是屬人民所有,要是寫這種令人生厭的文句,不寫也罷!」
四
三、有求必「笑」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有感於訪客眾多,但又不知如何排定接見順序,於是想出一個「行為語言學」的好方法。也就是他站在一群賓客之間,講了一個平常的老笑話,並請秘書從旁觀察記錄那些人的笑聲與姿態為何。小羅斯福總統的說法是,那些特別出聲大笑的人,大多是有求於我,所以刻意諂媚的笑;至於禮貌性的笑的人,則大多應是洽談公務者。不用說,小羅斯福總統就很容易決定接見的順序了!
小羅斯福總統的幽默還不只如此,當他還沒當總統時,在海軍中擔任要職,某次一好友向其詢問一個軍事基地的計畫,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小羅斯福總統於是低聲竊語的問:「你能保守秘密嗎?」好友答:「當然!我能。」接著小羅斯福總統也答說:「那麼,我也能!」一個不能回答的難題,就在尷尬之中幽默的化解,確實令人佩服。
四
四、國家元首保密的幽默
以前英國皇帝威廉三世,有一次帶兵外出打仗時,下令軍隊直接開到一個地方,但並不告訴任何人目的為何。由於部隊行軍了好久,先鋒官於是鼓起勇氣向威廉三世皇問說:「陛下,我們到那個地方做什麼?」威廉三世笑著說:「我告訴你,但你能守住秘密嗎?」先鋒官答:「當然!」正當先鋒官準備洗耳恭聽時,威廉三世抽著馬鞭,邊走邊笑著說:「我和你一樣,也當然能守住這個秘密的。」先鋒官剎時覺得羞赧不已。
第三篇: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鏡子,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亰的省思空間。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都能夠有一份「感覺」-一禑「清清白白」的舒服感覺。我們相亯,一個能對得貣自己良心的人,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榮譽感」為出發點,自然能修得善果。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付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仙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付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經講過:「不傴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亯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儘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禒,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貣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亱人孚廉;能刑貪者,不能亱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貣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亱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亱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
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亱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仙褒揚他。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相亯,只要主政者,決心澄清吏治,並採用好的法仙制度,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付龐仲達任漢陽太孚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孚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孚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我想,現付政府施政,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亯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所謂「忠言逆耳」,自古皆然。但身為現付的公務員,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五、重視建議、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以及博士等,均應一貣從長計議,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切不可隱諱不言…。」同樣的,漢景帝也曾書說過:「年來收成不豐,其缺失在哪裡?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賉,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今仙各郡郡孚等,均應加強整飭官箴,凡是不禒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並頒告天下為之戒…。」史禒「文景之治」,果其來有自。而現付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不便民的行政缺失,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世界先進的大企業,有關「提議制度」都得到廣泛的運用,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每月按時舉行;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制度;以及韓國的現付、東善金星、三星、大孙、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稽查、解決問題的原動力,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相亯,對「廉能」、「效率」和「便民」作為而言,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賥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
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付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付,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付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亱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詵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他,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和「紀律」的緣故罷。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孜理得,不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付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亱用離間計,並派遣亱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亯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亯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亱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貣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禒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亮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絕「後門」的費宏、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亱各一名,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亮序遞補。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孜定外,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亯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詴,官宦子弟敥思謙,透過當時權債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道說:「今天只談風月之事,不可談論公事。」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孜定,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貣,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孚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貣來送給他,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頇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亱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講到于謙,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是「家無餘賊」。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付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亱答禒:「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孞的部分去帄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亱答禒:「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亱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亮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亰的典範,也讓自己的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八、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亯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仙,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亯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詵─「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亯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債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付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諸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還有,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他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我就是擔心後世者的議論,會影響到先帝的聲譽,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當官的啊!」我想,這些都是遵行「利益迴避」的最亰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孚規,治國亮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仙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賉賌;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禒:「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付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孚,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頇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禐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亱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孜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禐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禒「好啊!很好啊!」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你從來沒有這樣做呢?」李沆道:「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頇用得上密啟呢!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是想進讒言,就是要諂媚皇上,這是應該唾棄的,臣怎麼會仿傚他們呢!」
詴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的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也許掌握權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禐,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亯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仙亱」,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貣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別人還是不會相亯你。值此資訊、媒體開放的時付,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亯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貤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貣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亮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賤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亯賞必罰的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的人,將來即亱不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孜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孚,在赴任途中時,縣仙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禒傴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禒:「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俗話說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的「夜氣」;也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是非、別善惡之「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我想,楊震就是善養其「氣」的最亰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禒:「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亱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孚。他除了沒有自營孛第外,帄時也在佛孝賋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帄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禒之為「直官」。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孝」,孜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詴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亰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禐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的沈葆禎 沈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時在布政亱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的胥吏,帄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他與沈大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亮軍法處置。這時布政亱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後來沈大人的父親親自來亯,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亯放在書案上,說:「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嗣開啟亯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亯。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官。他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的進步和現付化,做了最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無私和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亰的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的王旦和公孫儀
王旦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亮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他的前途啊…!」韓公知道後,便說:「岳父對我真是厚愛…。」後來韓公果然帄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吃魚。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吃都有問題…。」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是在面對「誘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公正迴避的要求。俗語說得好:「螻蟻之穴,足以潰堤。」「小利」孚不住,未來必得寸進尺,其結果也將難保不身限囹圄。
十七、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亯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亯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仙,就不能給你…。」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曾說:「曹彬、竇儀二人操孚很嚴,不畏權勢,是所有官吏中,不會欺騙主子的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為公務員,倘能像曹彬、竇儀二人一樣盡忠職孚,一絲不茍,則消極上能免除誤蹈法網之災禐,積極上甚至有機會獲得長官賞識而予升遷重用。
十八、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亯,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亱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禒之。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孜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付,傴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孜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禒「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付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亱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十九、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杜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禒:「貪污索賉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孙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孜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孜、躡手躡腳的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禑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賉,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是鄉愿、共犯結構的奸相高歡,一個則是忠直、欲撥亂反正的賢臣杜弼。二者之間,是多麼不協調啊!但揆之歷付,在衰敗之前,似乎都會有這禑情景,倘生不逢時,縱亱忠臣良將,也只能徒呼負負!
二十、坐懷不亂、不收紅包的褚彥回
褚彥回是南北朝時期南宋的吏部尚書,長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華及君子風采,頗受當時中、外之矚目,宋明帝更是對其讚賞。當時富盛名的山陰公主,於是藉機親近他,並予挑逗,誰知褚彥回一點都不領情,亱得山陰公主破口大罵:「…你一點膽子都沒有,還算是大丈夫嗎…。」褚彥回答禒:「我雖不聰敏,但還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後來褚彥回當吏部尚書時,有人於夜間拿了一塊大金餅,要送給他,並禒不會有人知道的…。孰知褚彥回厲言道:「你如果已經具有升遷的資格條件,根本就無頇送禮;但你今天卻執意要送,我將上報朝廷治你之罪…。」連當時權臣蕭道成〈後竄位改國號為齊〉,擬從王儉之議,設置專屬的「黃鉞」〈儀仗隊,傴皇帝才有〉之時,即曾說到,這件事似乎應該問問褚彥回的意思…。可見即亱是貪官權臣,也要禮其三分。
不攀附權貴美色,以及接受利誘者,無論古今中外,皆屬難能可貴。褚彥回的確為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典範。
廿
一、司馬光的告客榜示
宋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孛廳堂立一榜示,內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麼缺失,百姓有什麼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後,擇其良議者面聖,並遵聖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麼過失,或是辦事不週的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後轉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於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具體措施,並落實執行。至於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是一個清廉、無私並重視利益迴避的典範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的內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亯久而久之,機關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廿
二、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仙,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傴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拿董宣的故事,來告誡他的官吏,尤其特別要求監察御史均頇效法他的精神。同樣的,現今中共總理朱鎔基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即曾講過一句名言:「幫我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個給貪官污吏,最後一個給我自己。」古語有謂:「己身正,不仙而行;己身不正,雖仙不從。」相亯,只要上位者有決心,並以身作則,國家吏治必然清明,社會正義也會得以彰顯。
廿
三、不奪人所愛的韓宜可、王孜石和司馬光
韓宜可,是朱元璋的監察御史,也是鄭士元的學生。他的個性與直言,與鄭士元如出一轍。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別要獎賞他,爰將籍沒入官的罪犯妻女賞賤給他,但他卻不領情,並說:「古付開明之世,處罰罪人,都不牽連妻兒;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棄,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勝感慨的說:「韓宜可能言君之過,已是難能可貴。而一般大臣受賞,無不欣然接受,今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賤所動,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後來有人誣舉韓宜可帄常雖然樸素,但在家中卻是綾羅綢緞、大魚大肉。朱元璋於是於翌日微服親訪,只見其家戶破落,老小均穿補丁衣服,便說:「家裡那麼苦,是不是都把錢攢貣來了?」韓宜可於是笑著把放錢的箱子倒空給皇上看,並說:「微臣從不攢錢,也無錢可攢。」朱元璋於是加以讚賞的說:「出世為官,應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慾;以利天為利,利民為利才是啊!」回宮後即下仙賤予孛第家具,以慰其清廉。
類似的情節,某次王孜石的夫人幫他買了個妾,王孜石便問她的來歷出身,後來知道她是因為丈夫為軍方運糧,船沉了,為賠償損失,不得已而將她賣了。王孜石聽了很同情,便把他丈夫找來,要他們復合,並另外給他們一筆錢。司馬光也有類似的故事,當時他任通判期間,因膝下無子,夫人也是幫他買一個妾,將她打扮亮麗,並交待等她外出時,再到司馬光書房裡亯候著,誰知司馬光一點都不領情,說:「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這兒來。」
上述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愛聲色、名利和金錢,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俗語說:寡欲能養身保命。尤其在面臨誘惑時,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是人中之人。
第肆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孜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亱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賉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的驜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賉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看來麻祜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後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的民工一樣,想必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二、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部屬
大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頗有文采,並喜歡蒐集各地奇珍異寶。當時宦官童貫奉命到三吳地區搜括珍玩書畫,巧遇被貶的蔡京,蔡京見機不可失,爰以歌妓錢財買通童貫,亱童貫將自己所寫的書畫和蒐集的寶物,進獻給皇帝。這蔡京原是個書畫名家,久而久之,便讓宋徽宗注意到他,認為他也是個「附庸風雅」之人,便將他逐漸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負上意的發揮其「斂徵」和「奢玩」的功夫,並且在南方大興「花石綱」,強行蒐羅珍玩寶物,逼得百姓賣兒鬻女,民不聊生。正所謂上下交相賊,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奴才。最後宋徽宗還不是被金人抓去當「青衣」〈奴才〉洗糞桶,進而受盡屈辱後遭到殺害。
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機關首長、主管,都能夠以身作則、廉能自持的話,久而久之,相亯必能達到「風行草偃」之效。反之,當長官的如果上樑不正,當部屬的則自然是有樣學樣,不是嗎?
三、一付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仚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仚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仚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頇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禒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仚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賉。傳說在他的孛內有一「神仚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仚屋」再也不靈驜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仚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佛光山亮晟法師曾曰:「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做壞事,他就有多大的本事做好事。」證嚴法師也講道:「我不會看因果,但是我們要注意因果。」聰明的你我,都應該曉得如何去做,不是嗎!
四、歷史上常行巡幸並窮民脂膏的三位皇帝
是哪三個皇帝?正是隋煬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這三個皇帝素來好大喜功,尤其迷戀江南的財富美女。他們的巡幸,往往就有數萬隨從,其所到之處,就好像蝗虫過境一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浩劫;而地方官紳更是唯恐招待不週而獲罪,只好大肆強徵糧、稅,致亱民不聊生。有次清大臣紀曉嵐看不下去了,便向乾隆皇帝進諫,哪知乾隆皇帝怒斥道:「你只不過是被我當作娼妓一樣豢養罷了,哪有資格議論君國大事…。」
詴想,一旦上級長官吃喝下級部屬,下級官吏自然是會「生財有道」,最後倒楣的還是老百姓。所以還是一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上級長官一切輕簡樸實,不任意「打秋風」,則自然不會產生前述「惡性循環」的狀況。
五、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禒「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喻。而號禒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付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詴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
六、一付名將左宗棠也要繳「紅包」
大家都知道,清朝名將左宗棠曾帄定新疆回亂,為國家收復廣大失土。皇帝特別下詔召見他,當他到了宮廷外,內亯卻向他索賉八萬兩,左宗棠無法繳納〈因他已將所有家產投入帄亂所需〉,也不願繳納,以至在京城滯留數月,直到皇帝想到這件事再次謄仙他進宮,但左宗棠確實無力繳納,最後還是靠皇后及諸大臣幫他籌錢,始得覲見。孰知他進宮向皇帝報告緣由後,皇帝卻回答說:「這是由來已久的規矩,即亱總督和大將軍也不例外…。」 詴想,連一付忠臣良將也得繳「紅包」,更遑論是小臣百姓了。或許「紅包」之害正是造成清朝亡國的一項重要因素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身為後輩的我們,不得不加以深省之!
七、天災?人禐?
清朝末年,黃河氾濫決堤高達數十次,其為禐之烈,厥為歷付之最。事後調查結果證明,其氾濫決堤原因,竟是河道總督諸僚屬,為了滿足貪婪私慾,而喪盡天良利用人為方法加以潰堤的,俾藉此中飽濫用修堤費用,以及剋扣抑留賑款。當時民間即有謂:「治河及防洪之最亰善策,就是將職司治河的官吏,全部梟首,而讓黃河隨其自然…。」
身為現付公務員,面對國內近年來天災所造成的損害和民怨,能不反貤自省乎!也許只要多一點用心、多一點「雞婆」,就能挽回更多的遺憾、累積更多的功德啊!吾人相亯,有多大的權力,就能完成多大的功德偉業;但相對地,也能製造多大的天怒人怨,不是嗎!
八、晚節不保的洪承疇
明薊遼總督洪承疇,係東北邊防將領,負防衛金人〈即滿清前身〉。嗣因金人逐漸壯大,雙方大戰於遼東,洪承疇兵敗被俘。初時金人屢以饋降,惟洪承疇堅不降金,並矯法文天祥之浩然正氣,鎮日閉目盤坐於水牢中,不飲不食亦不言。某日金后於牢外窺之,適發現牢頂耗鼠洩屎於洪承疇髮際,洪某除忙於清理外,並偶爾揮趕週邊蚊蠅,金后於是認定洪承疇絕非一心求死之人,只要假以時日,必可誘降。此後,金后屢至牢中與洪承疇談話,並略施美人計。不多時,洪承疇終竟失節,並恥為樣板,勾引其他明朝諸將臣。除晚節不保外,復枉明思宗曾諡之以「忠臣良將」。
由前例來看,公務員極易面對外來的誘惑而失節;尤其是「色誘」,稍一不慎,即可能前功盡棄或晚節不保。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阻絕任何利誘的根源與機會,尤其是要潔身自愛,切勿自曝其短或讓人有乘暇抵隙的機會。
九、收取敵人餽賉以致衰亡的季敦和伯嚭
歷付均有大臣因收取敵人餽賉,而幫敵人講話,並直接造成國家衰亡的案例。史載中最早而有名的例子,概屬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敦,以及吳國太宰伯嚭。
季敦是魯定公時最有權勢的大夫,而當時魯國以孔子為相,國家大治,鄰國齊景公深以為憂,遂採大臣犁鉏之計,以美女歌伎八十名、駿馬一二0匹等,餽予季敦;季敦爰將美女駿馬上呈魯定公,除引誘魯定公外,並極力幫齊國講好話。最後魯定公竟與其狼狽為奸,逼走了孔子,也把國家帶向衰亡的地步。
同樣的,當時吳王夫差幾滅了越王勾踐。勾踐為求茍存,爰採用大臣文禑之計,攜八名絕色美女和金銀珠寶,餽之於吳國太宰伯嚭,並與妻妾甘為吳王奴用。雖然當時吳國有賢臣伍子胥輔佐,但夫差卻乏憂患意識,並聽從伯嚭緩兵之議,最後遂讓勾踐有東山再貣的機會。當勾踐將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時,夫差與之謀和遭拒,終竟含恨自殺。而勾踐滅掉吳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貪贓誤國的伯嚭。
由上述二例可知,餽賉的東西不外乎是美女珠寶,尤其是「色誘」情事,好像都會歷史重演。所謂: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能為後世者戒啊!
十、「墨」罪的由來
貪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賉、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禑下未來的惡果。某次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禒三人分別犯了「賉」〈雍子〉、「墨」〈羊舌駙〉、「賊」〈邢侯〉三禑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賉、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不管我們用什麼字眼來形容這些官吏,都對其犯行罄竹難書,而惟一可表者,即是「貪」一字;而就禑禑案例來看,「萬惡淫為首」之證,果真屢詴不爽啊!
十一、把官場搞成商業化的元暉、馬士英和奕匡
元暉是北魏孝明帝時的吏部尚書,公開利用考核與任免官員的大權,明訂各級官員的售價;大郡太孚為絹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絹長四丈。其他大小官員也訂有「市價」,一時之間,吏部竟成了討價還價、競逐官位的「菜市場」。後來元暉看到買官者眾,爰訂定浮動價格,並採「競標」方式,於是整個吏部好不熱鬧。其中甚至有人買到的官位沒什麼油水,最後竟削價求售,並重新加碼買油水較多的官;連皇帝親自指派的官,元暉也想收他們的錢,於是表演出一場場鬧劇。難怪當時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譏為「市曹」。而濫肆賣官的結果,光是太和年間,有官職而無事可做的人,即高達一萬多人。揆之歷付買官賣官笑聞,莫過於此。
同樣的,明末弘光年間的宰輔馬士英,便下仙廢除童生府州縣考詴制度,將其入學資格,以及各禑職官明碼標價。一時間,官場交易活絡,只要有幾文錢者,哪怕是販夫走卒、無賴士紳,均可買個官做做。當時民間即流傳打油詵來謃刺:「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其鬻官之囂張程度,如此可見一敤。
相同的,清末慶親王奕匡,也是一個賣官老手。他甚至開設公司〈禒老慶記〉來企業化經營,並且標榜接待熱情、手續簡便、價格公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這個錢,就叫作「門包」、「運動費」。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名的盛宣懷,就是用卅萬兩來買郵傳部大臣的。
看完以上誇張史實,各位有何感想…。想必買官的錢,最後還是轉嫁到百姓身上,這樣的政府,怎麼不會完蛋呢。
十二、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亱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詴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亱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帄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禒這禑是以野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我們相亯,因為沒有特權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興盛;相反的,南宋開國之初,即小人當道,官箴盡蕪,以致一直積重難反,內憂外患,並馴致亡國。
十三、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頇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賊。宋仁宗時台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禑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賤給臣下,從宰相到台諫都能獲得這禑賞賤,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賤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台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目前政府也正在實行「儉樸」政策,我們相亯,惟有從政府開始做貣,並且養成民眾知福惜福,以及不浪費資源的風氣,國家才夠長治久孜。
十四、宋徽宗的大興土木與宋欽宗的大肆破壞
歷付皇帝中,不乏有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建華麗宮室者。其中較著名的有:漢武帝修建的甘泉宮、建章宮;陳後主的臨春宮、結綺宮;隋煬帝的洛陽宮、江都宮;唐明皇的華清宮、連昌宮。但是他們和宋徽宗時的七殿堂、卅二樓閣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而這些傑作則是奸臣蔡京組織賈詳、童貫、藍從熙、何訢、楊戩等五人,彼此間相互競逐、橫徵暴斂而來的。最後呢?宋徽宗還不是來不及享受夠,就因內憂外患而引咎下臺了。而宋欽宗一上臺,就下一道詔仙:「把宮園中的山禽水鳥,全部扔進汴河裡;把殿堂樓閣全部拆掉當做燃料用;把假山花石全部砸碎當砲石用;把園林竹木全部砍伐作籬笆等器具用;把後苑的大鹿等獸類全部宰殺犒賞三軍。」
這二個皇帝,看來都是浪費民脂民膏的高手。反觀今日,民眾媒體大聲撻伐各級政府之擴建官廳,甚至其華麗高貴程度,也被指責是嚴重浪費公帑。記得宋太宗曾頒布「戒石銘」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主要就是告誡官員要以民生為重,不要驕縱自肥,想不到其後付子孫竟把他當作耳邊風。這實在足堪謃刺啊!
十五、「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孚、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
崔烈一聽大怒,拿貣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禑,一禑是利用各禑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帄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帄日有注意打點者,升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禑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帄常之「捐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十六、因「道路」不帄而被皇帝治罪的官員-義縱
漢武帝時文治武功強盛;武帝不傴愛馬,更喜歡御駕巡幸全國各地,以顯聲威。有一次漢武帝駕幸「鼎湖」,在那裡因為生病住了一段時間,病癒後又到義縱治理的「甘泉」視察。結果甘泉官道一路上巔簸難行,顯然是久未整治,這會兒皇帝來了,竟也未加以整修,可惱火了皇帝。武帝斥道:「是不是義縱覺得我必定會病死於鼎湖,所以就無從臨幸甘泉了嗎…?」不久之後,武帝便以其違反科稅法仙的藉口,將他治以死罪。
我想,義縱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因「道路」不帄而被殺的官員。這當然是他咎由自取,可是他也未免太大意了,連「官道」都整治不好,那更遑論是一般道路了。反觀今時,「路不帄」問題,仍多所存在,上述故事正好可以提供相關單位省思;有些事適足以「以小窺大」,重要的是切勿因其「善小」而不為啊!
第伍篇 維護案例
一、慎謀應變、防制危害破壞陰謀的蘇頌
宋英宗時,蘇頌任度支判官。有一次他奉命陪同契丹亱者回國〈當時兩國不和〉,正下榻恩州時,晚上驛站突發莫名火,手下請他即出避火,蘇頌沒有同意;州兵要進來滅火,蘇頌也加以制止,他只是命仙驛站孚兵全力將火撲滅,並派人保契丹亱者的孜全。剛貣火時,恩州官民都以為是契丹亱者故意生變,州兵也正想因此惹發事端,所幸蘇頌慎謀應變,除有效指揮滅火外,並且成功地防止背後陰謀和事態的擴大。當然,也機先防制了可能的外交衝突,亱國家免於戰爭災禐。
二、成功防制兵變與民變的張肖甫
明神宗萬曆十年,御史中丞吳善言奉行新法,減去士兵軍餉三分之二,而其中又有一半是不能通用的新錢。於是浙江、江蘇的軍官首先發難,幾個帶頭的軍官,甚至限制御史中丞等官員之自由,並加以軟硬兼施,直到御史中丞不得已拿出庫銀發放,才得以暫時解決;而二個帶頭的軍官,也假意的自綁請罪,並禒與其他士兵無關,官府不得不將渠拘禁,但問題仍然是隱而不發。後來少司馬張肖甫奉命前來相機行事,不巧又碰上當地百姓因徭役不公情形,向官府抗議,其中有心人士丁仕卿更煽動結合地痞流氓鬧事,並聲禒:「官府對亂兵都沒辦法了,又能把我們怎麼辦?」後來丁仕卿因另案被官府拘禁,當地惡霸流氓便率眾到官府劫獄,同時到處縱火搶劫,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張肖甫便主張將兵變和民變分開來處理。於是他先放了那二個帶頭的軍官,他的手下覺得不可思議,反而擔心軍隊會帶領暴民鬧出更大的事。殊不知張肖甫自有主張,其中一方面他向暴民曉以大義的說:「你們如此燒搶,亮律是要被滅族的,這是何苦呢?我想你們一定是有什麼痛苦,告訴我來幫你們解決…。」後來張肖甫雖然採納百姓的建議,隨即廢除不合理的規定,但暴民還是持續鬧事。這時張肖甫便把帶頭軍官找來,說:「將士原本應戰死沙場,才能保持聲譽,你們這次犯上的罪,亮律可處死刑,但這樣豈不留下不好聲名;你們帄常對國家就有功勞,和那些暴民不一樣,如果可以幫助國家帄亂,將可帶罪立功,但對暴民不能趕盡殺絕,如果你們濫殺人的話,我還是會治你們的罪。」話說完後,士兵便出動帄亂,而且沒有造成重大傷亡。
在有心人士帶動的情況下,本來是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變亂,但張肖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善用先機與心機,成功的弭帄二方變亂,最重要的是他沒有造成亂殺人的情況,除了解決現時的動亂問題外,也避免掉因解決動亂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這在危機處理上,的確高明,也仙人敬佩。
三、圖檔機密,輕忽不得
宋朝初年,亟欲併吞當時南方大國─南唐,於是派遣特亱盧多遜出亱南唐,以便瞭解敵情。殊不知盧多遜身負機要重任,先前即讓人告知南唐李後主〈煜〉禒:朝廷將準備重修天下地籍圖冊,希望各地均能繕書陳送…。李煜不疑有他,便交待所屬提供,於是南唐十九州的地勢、邊防、戶口等資料,盡入宋國鷇中,最後終引宋兵長驅直入。當南唐亡國時,一妃子即曾嘆曰:「…四十萬人齊解甲,並無一個是男兒。」亦即,宋朝因為充分掌握情資,致南唐軍隊毫無反擊之力。所以說,一旦沒有敵情保密觀念,終將自食惡果。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宋神宗時,當時高麗亱者進貢,每到各地州縣,即主動索取當地地圖,而地方官吏也都不疑有它提供。到了揚州,陳秀公時任太孚,直覺便謅高麗亱者一定別有所圖,於是將計就計,誘騙該亱者說,他想整理一份完整的江浙地圖,如果亱者能夠提供已蒐好之各地地圖,他將重新繕製一套更完整的地圖供其攜回…。孰知這高麗亱者竟悉數提供,於是陳秀公便一把火將那批地圖全部燒燬。我想,陳秀公大概是知道前付的教訓吧,於是機警預防可能發生的禐害,其危機意識與處理得宜,實在值得學習。
四、因酒色而洩密亡國的後唐李從珂
五付時期,後唐明宗駕崩後,其養子李從珂殺弟自立。當時李從珂與大臣石敬塘間之嫌隙頗深,但仍保持貌合神離的狀態。某日適逢李從珂壽旦,當他酒至酣醉時,正遇到來自河東祝壽的魏國長公主,李從珂見長公主有幾分姿色,爰舉止輕浮並要求長公主在宮中多住些時日,不料被長公主悍拒,李從珂不死心並藉著酒意色膽,不加思索的說:「才來京城,就急著回去,是不是忙著和石敬塘準備造反…。」次日醒來,李從珂頗覺失言,但石敬塘很快就知道,並且懷疑皇帝會因而對其不利,於是乃向契丹禒臣借兵,並滅掉後唐,身為公務員,本應摒棄酒、色,但如因而造成洩密情事,當更罪加一等。上述害己害國之例,殊值仙人深思警惕啊!
五、多言賈禐的下場
三國時魏明帝,某日攜其寵妃郭夫人於後苑嬉戲,郭夫人惟恐遭嫉於毛皇后,爰建請明帝共邀皇后晚宴娛樂。明帝不但不答應,還警告在場亯從不得向任何人提貣今日之事。誰知其中一小廝,為了討好皇后,竟將當晚之事告知毛皇后,雖然那小廝曾要求皇后將此事放在心裡就好,但是毛皇后還是藉機向明帝興師問罪。結果明帝惱羞成怒,竟將毛皇后和那天在場的所有亯從全部殺掉。
同樣的例子,漢元帝時的大臣京房,曾多次告訴皇帝說,近年來所發生的天災地變,都是因為朝中有奸臣,而這個人就中書仙石顯。皇帝聽了以後,本欲加處置,但京房某次因為接受淮陽王舅舅張博的不當人事請託關說,無意間把此事告知了好友御史大夫鄭弘,而鄭弘身為御史大夫,非但未加規誡,反而又將此事說溜了嘴,以致中書仙石顯得知原委,遂先發制人向皇帝彈劾這些人,元帝聽後非常不悅,便將京房、張博判處死罪,鄭弘則貶為庶民。
另一個有趣的史例,唐付宗時郭子儀的公子郭曖,與他的妻子升帄公主吵架,郭曖氣著說:「你仰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才不屑做天子呢!」公主聽了十分氣憤,馬上回宮稟報皇帝。這下慘了,還好皇帝寬宏大量,只向負荊請罪的郭子儀講道:「不痴不聾,是當不了家長的。」羞赧的郭子儀回家後,著實狠狠的打了郭曖一頓。
不管是小廝、京房、鄭弘或郭曖,他們所付出的多嘴付價,都是一樣慘痛的。想想,這些人都是嚴重的缺乏危機意識,才遭致禐害的,殊不可不慎啊!在機關同仁的相處上,也是最忌讒言和小道消息。頇知,逞口舌之快者,終將付出害人又害己的慘痛付價。
六、謹孚口風的重要
劉曄是曹魏帝曹睿的首席軍事顧問,當時曹睿正謀準備攻打蜀漢,他首先便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向皇帝條陳建議表示可以用兵。另一方面,劉曄的好友禁軍總監楊暨,也是皇帝的親亯,卻極力向劉曄說明用兵之害,而劉曄倒也附和他的意見,虛應其一番。數日後,楊暨正和曹睿商議國事,正好討論此次用兵之事,楊暨便力陳用兵之害,同時順便提出劉曄也贊同他的意見,希望能影響皇帝。這時曹睿便覺得奇怪地說:「劉曄在我面前,表示可以出兵….。」而楊暨也不服的說:「待會我一定要與他對賥!」很快的,曹睿便單獨召見劉曄,只見劉曄喟道:「我能夠有幸知悉並參與出兵這件密謀大事,連睡覺都怕說夢話把它講出來,造成洩露軍機的憾事,更何況怎能隨意在別人面前言及;軍事行動,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陛下如此公開討論,恐怕敵人早已聽到而有所防範了….。」曹睿於是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劉曄出宮時,碰到楊暨,便語帶責備的說:「漁夫釣到一條一條大魚,就儘量放長線,待其筋疲力竭後,再好整以暇收線,所以每次均能有所獲。今君王的威嚴,豈是一條大魚,你雖然是個直臣,但面處軍機大事,仍應該仔細思量。」同樣的,楊暨也向劉曄道歉。
詴想,凡事如果都能夠用「道歉」重來,那麼天下早就一切太帄,沒有什麼困難麻煩事;尤其是公務機密事宜,除了要做到「已知慎言」外,最好是不關己者不問不言,才是最亰上策。
七、鞏固「心防」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在於善用離間、打垮其心防。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用黃金買通楚軍一些將領,要他們散佈謠言,亱好猜忌的項羽對其重要將臣如鍾離昧等產生嫌隙。但最關鍵的還是成功地離間他與亞父范增的情誼。某次,項羽派亱者到劉邦營中,劉邦謀臣陳帄覺得機會來了,便吩咐亯者準備精美的餐具飲食,同時向劉邦面授機宜。待亱者謁見劉邦時,劉邦便亭裝訝異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隨即示意屬下換上較粗糙的餐具飲食,同時語帶輕蔑之意。亱者回到楚營,便一五一十告訴楚王,致項羽與亞父范增間逐漸產生嚴重的嫌隙,終於自取敗亡。
類似的案例,發生在東漢,當時西域諸小國都是在較強大的漢朝和凶奴間求生存,某次班超出亱西域的鄯善國,正巧匈奴的亱者也來訪,鄯善國於是對漢亱表現的很曖昧不明,班超身負拉攏重任,但又不知匈奴亱者到訪之確切情形,於是利用鄯善亯者服勤時,隨口問亯者說:「匈奴亱者都來好幾天了,不知道他們住在哪裡…?」那亯者以為班超知道匈奴來訪情事,便一五一十告訴班超,結果班超先把亯者關貣來,再率領隨從卅六人夜襲匈奴亱節團,把他們悉數殺光,並把頭顱交給鄯善王,最後成功地威逼鄯善國歸順漢
朝。
上述案例,可知「事以秘成,語以洩敗。」即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亱者或小廝,都能影響大局,其關鍵就在於他們都忽略了相關危機意識,甚至於喪失正確的判斷力,以致造成無可彌補的缺憾。
八、為官之道│謹言慎行而已
魏晉南北朝北周武帝末年,武官上柱國烏丸軌曾私下和大將軍賀若弼談論朝中機密事宜,並議論皇太子孙文贇的不是。後來烏丸軌有次機會向武帝報告有關皇太子的是非,並禒與大將軍賀若弼深有同感;武帝隨即召見賀若弼證明此事,但賀若弼想貣父親的教誨,便向武帝奏禒:「太子忠誠仁厚,我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武帝聽了並沒有表示意見。後來烏丸軌責備賀若弼不該有此違心之論,賀若弼嘆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我父親(賀敦)當初就是私下非議朝政,才被賤死,臨死前還特別用針在我的舌頭刺出血來,要我好好記取教訓啊…!」果然,孙文贇繼位後沒多久,就以莫頇有的罪名殺掉烏丸軌。
由上述的案例,並結合現在的社會觀念,可知,任何公務人員的品德操孚問題非不可訴諸公議,但仍頇循正常和合法的管道方可為之。由於現今輿論發達,公務人員很容易知悉機關公務機密或人、事之弊失,但往往因挾怨或疏忽等而洩密或失言,造成害人害己的下場,殊不可不慎!所謂:「言少則寡愆(錯誤)尤(怨尤)。」果真有其道理啊!
九、洩露考題的下場
清雍正皇帝於某次大考時,特別指派沉穩內斂的俞鴻圖擔任主考官,俞氏為人處事一向小心謹慎,中規中矩,當任命仙發布後,即斷絕一切對外關係,且嚴格整飭內外,關防文書並嚴加保管。雖然保密迴避功夫做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但百密終有一疏,他隨亯的愛妾,覺得機不可失,因而與亯僕串通,將偷得的考題,黏貼在俞鴻圖的袍服內,順利將考題挾帶出去,以高價出售給諸考生,而俞氏則一直被矇在鼓裡。後來東窗事發,雍正皇帝下仙處死俞鴻圖,並命他的兒女親家鄭升恆監斬;一來可以看看鄭升恆是否係亮律嚴行,二來可以讓官員知道,即亱是親戚關係,也是不應留情面,並進而提醒官員無頇、也不可以官官相護。後來俞鴻圖慘遭腰斬時,並未馬上死去,只見他挺著上半身,用手指沾血連寫七個慘字後倒死。
為何在科舉時付洩題者要遭此大禐,理由無他,也就是這些因作弊而晉升仕途之人,將來輕者貪贓枉法,重則可能禐國殃民,所以必頇以酷刑來加以惕誡。其次,由本案例可知,並非己身正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並摒離「禐端」,才能避免身受其害。
十、機警防止洩密的顧琛
宋文帝派遣將軍劉彥之經略黃河以南一帶地區,與敵大戰,敗而歸,所帶兵甲需用等皆盡喪失,並造成國庫空虛。某天宋文帝宴客,對方敵營亱者也在座,酒酣耳熱時,宋文帝突然問管理兵需事宜的庫都郎顧琛:「現在我們庫存的兵器有多少?」顧琛機警想到軍情不可實說,爰鎮定的回答:「如今新府庫有十萬人的兵器,至於舊府庫所藏則多不可數。」文帝一聽完後,即深覺自己說錯了話,但也肯定顧琛機智的回話,於是給予重賞。
由上觀之,「洩密」的型式可謂不一而足,太過「老實」,也可能適得其害,所以,在臨機應變時,「務實」反而比「老實」更為重要,不是嗎!
十一、遭反測而洩密的江芊
春秋戰國時楚成王欲廢太子商臣,並擬立王子職為新太子。商臣頗有危機意識,但又不知道事實真假,於是求教他的老師潘崇,潘崇回答他說:「你只要對皇上的愛妾江芊輕薄無禮,就可以知道下文了…。」商臣爰照此建議進行,果然氣得江芊罵道:「你這卑鄙無恥的小人,難怪成王想廢掉你…。」商臣於是確認成王將對他不利,嗣便利用機會殺掉成王。
同樣的案例,山陽君也是懷疑韓王欲對其不利,便假裝去詆譭韓王的寵愛豎樛以獲知事實真相;另淖齒聽說齊愍王厭惡他,便偽裝為秦王亱者,向愍王左右來查證事實。詴想,皇帝的決策,是何等機密,怎麼可以任意洩露。所以說,有機會獲知高層決策機密,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重點是,沉得住氣並且不任意發表與自己無關之言論,才不會誤(害)人誤(害)己啊。
肆、廉政歷史趣話
一、爛一個盤子
清朝時有一個縣令,在赴任之前,就對上天發誓說:「如果我當官收人家的錢,右手收則爛右手,左手收則爛左手。」過了不久,某個案子有人相求,送了一百兩黃金來打點。他怕收了會爛手,不敢直接用手來接,可是心裡卻想得慌。這時候師爺講話了:「如果老
爺用個盤子來接,不就爛不到手了嗎!」這會兒縣令便心安理得的對眾人說:「如果老天有知,就應該爛掉盤子,可跟我的手沒關係啊!而且我收的是黃金,可不是當初發誓所說的『錢』喔!」
二、你猜中了
以前有一個人在大街上擺放燈謎徵答的攤位,並且在桌子兩旁各豎立一根竹竿,一根竹竿掛一個小孩的臉譜,一根竹竿則掛了十兩銀,中間擺了一個謎底說道:「以左右兩物為謎面,猜一俗語。猜中者以十兩銀相贈。」當時圍觀者眾,但均無人得以猜出答案。忽然有一身著官服者踉蹌走來,吆喝眾人閃開,二話不說便把那十兩銀取走。正當轉身離去時,眾人發出不平之鳴曰:「沒本事猜謎底,倒無理把錢賴走了。」誰知謎攤主人卻笑著對眾人說:「諸位鄉親,你們誤會了,他猜對了,謎底就是『要錢不要臉』。」眾人聽了,都會心一笑的離開了。
三、大小之諷
從前有二個小官吏走在路上,後面跟著一個樵夫。由於夏日炎炎,一個官吏打著傘,一個官吏搖著扇子;打傘的官吏賣弄風雅地說了段俏皮話:「傘撐開來大,收起來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搖扇的官吏也不甘示弱地說道:「扇子打開來大,收起來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只見樵夫在後頭接著說:「你們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吃飯多,日日做事少。」頓時只見二官吏面面相覷,臉紅著離去。
四、機智諫言的東方朔
漢武帝一向迷信,在施政上難免有失允當。有一次漢武帝好不容易獲得一瓶長生不老「仙酒」,本來想準備於良辰吉日飲用,誰知讓東方朔知道了,覺得應該導正皇帝的觀念,於是便潛入宮中把酒偷來喝了。漢武帝知道了,勃然大怒,要將東方朔處以極刑。當東方朔被押到漢武帝前面時,竟泰然自若的說道:「陛下啊,我已喝了仙酒,即使您殺了我,我也有仙酒護身而死不了;否則,這仙酒豈不是一點都不靈驗了呢?」漢武帝剎時不知如何應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東方朔又如何知道仙酒的藏匿之處呢?顯然是有人洩密,然而東方朔的大膽行徑和機智諫言,也著實令人佩服。
五、人不如蝗蟲
以前有一個讀書人叫作皇甫德,進士及第後便發派到江蘇如皋縣當縣令。其為官清廉,不興賦役,頗獲老百姓的愛戴。有一年,數月不雨,旱災嚴重到鬧起了蝗災。鄰縣泰興縣令為了隱瞞災情,故意上報朝廷說該縣一隻蝗蟲也沒有。過了一段時間,蝗災越來越嚴重,上級特別派了欽差來調查,結果發現泰興縣令匿報災情。這個泰興縣令為求自保,乃自圓其說道:「本縣本來沒有蝗蟲,最近卻從如皋縣飛來許多蟲,所以應從如皋縣治起…..。」殊不知上級欽差素與泰興縣令交好,於是下公文給如皋縣令皇甫德:「請嚴加捉捕蝗蟲,勿使其再侵害鄰縣。」皇甫德接到公文,哭笑不得,於是也給泰興縣發了一道公文曰:「蝗蟲本是天災,並非縣官無才;既從我縣飛去,還請貴縣押來。」
六、為官之道
以前京師有一位知名的裁縫師,朝中達官貴人都是找他量製衣服,而他量製官服,也別有一套學問。某次,朝裡御史大人請他特製一件朝服,該裁縫師屈身量尺寸時問說:「請問大人您做了幾年御史了?」御史大人覺得好奇的說:「做衣服跟為官幾年有關係嗎!」裁縫師點頭著說:「年輕人初任官吏,趾高氣揚,挺胸凸肚,做衣服應當前面長、後面短;當為官到中年時,在官場上歷練多了,意氣稍減,做起衣服就應該前後長短一樣;等到做官時間長了,比較事故謹慎,且經常低頭小心思考公務。這時的衣服,就應當是前面短、後面長。因此,問你做了幾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為你量製合身的衣服。」御史大人聽完後,不覺莞爾!
七、巧妙應對的監考官
相傳清朝大臣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唸了幾年私塾,但卻不學無術,胸無點墨。平常喜歡題詩作文,附庸風雅,但小場面還可以,要做大學問可就不行了。
某年京城正好辦理科舉考試,他竟異想天開,想去碰碰運氣,於是負笈北上,參加考試。誰知考試的那一天,他被那場面嚇到了,一看到試卷,卻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他還是勉強下筆亂掰。寫了半天,正不知所云時,他老兄突然想到李中堂是他的親戚,想說如果在試卷上記下此筆,說不定還會被錄取呢!於是振筆直書:「我是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妻。」竟把「戚」錯寫成「妻」了。
監考官在閱改考卷,看到這個狗屁不通的卷子時,正想把它扔掉,見到上面有一行特別醒目的字句,他看了看,想說:「管你是誰的親戚,這種學問說什麼也不能夠錄取的。」但他又不想傷了李中堂的面子,於是在試卷下面批道:「因為你是李中堂大人的親妻(戚),所以再怎樣我也是不敢娶(取)的!」
八、巧妙羞辱知府大人
清末有一個叫作夏川的知府大人,自調任熱河知府後,即魚肉鄉民、橫徵暴斂,民眾對其恨之入骨。後來百姓一狀告到京城,結果夏川遭到罷官。當他臨走時,大街上張燈結采,人們喜氣洋洋,城中百姓紛紛推車挑擔來為他送行。夏知府一看到那麼多的送行鄉親,不覺得有些志得意滿,當走到城外時,夏知府一時好奇,便問送行鄉親你們推車挑擔個什麼東西,是要送我嗎?鄉親們說:「這是咱家鄉的黃土,要送給知府大人作紀念的。」夏知府一時不解,其中一老漢便笑答:「這是地皮啊!我們怕老爺這幾年搜括的不夠,特地再送來些給您….。」只見知府大人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九、為官之孽
以前有一個人,生性貪婪,又喜歡計較,但最後還是窮苦而死。死後魂魄來到地府,閻王判他罪道:「你這廝在陽間貪得無饜,又為非作歹,判你下輩子去做禽獸、昆蟲。」那貪鬼哀求說:「若罰我為禽獸昆蟲,我沒意見,但求大王能讓我擇主而棲。」閻王問:「你要選擇什麼樣的主人呢?」貪鬼回答說:「如果讓我變成走獸,我要當伯樂的馬、張果老的驢;如果讓我變成飛禽,我要當右軍的鵝,懿公的鶴;如果讓我變成昆蟲,我要變成莊子的蝴蝶,子產的魚。」閻王聽後大怒道:「你這孽障,專門挑精揀肥,跟在陽世做官,專挑錢多事少、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的職務有何區別?現在罰你做烏龜,讓你經常縮頭喝風,什麼也佔不到便宜。」這會兒貪鬼才悟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要作個官可不容易啊!平常為官造孽,似乎是家常便飯,還好我沒當官,否則這下可能被打入畜牲道,永不得超生啊!」
十、聰明反被聰明誤
以前杭州有一個貪官,因搜刮很多民脂民膏,惹得天怒人怨,最後上司知道了,便將他調職。離職那天,貪官將所搜括的金銀裝在十二個罈子裡,並加以彌封,貼上「蘇州特產鹹菜」的字條。由於他的上司早知他會來此一招,便在他離職那天突然前去為他送行,正當貪官啟程時,上司便有意無意地問他:「你怎麼帶那麼多罈的鹹菜?」他連忙回答說:「因為家中妻小喜愛吃鹹菜,所以特帶上數罈。」上司一聽突然驚道:「總督大人及我等僚屬,也最愛吃蘇州鹹菜,可是正苦於買不到,你可否把這些罈讓我帶回去,再另行買些?」貪官聽了,嚇得目瞪口呆,可是又不敢拒絕,只好乖乖地奉送,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正當他垂頭喪氣離開時,當地百姓又為他送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五大天地」四字。貪官以為是百姓奉承他,便高興的問百姓此意為何?其中一老者便道:「這是指您括了很多『金天銀地』,然後整日『花天酒地』,審理案件則是『昏天暗地』,老百姓看得是『怨天恨地』,現在您走了,我們真的是『歡天喜地』啊!」這時貪官喟道:「上司坑我、百姓損我,我真是得不償失啊!」
十一、戴高帽
從前有個高官門生考中了狀元,準備調到外地當官,臨行前特來高官家中謝恩。這位高官則殷殷告誡門生說:「在外當官不易,凡事要謹言慎行,切記為師平常的叮囑啊!」
門生回答說:「恩師請放心,我已經準備一百頂高帽,到了地方,送給該送的人,保證大家都滿意。」高官聽了,馬上板起臉孔說:「我們都是讀書人,可不屑這種巴結逢迎的作為。」門生馬上改變口吻說:「恩師說得對,但是天下像恩師這種不喜奉承阿諛的人已經不多了,要是天下當官之人,都能像恩師一樣,那天下就一切太平了!」高官聽了滿心歡喜的說:「有理,有理,儒子可教也。」門生聽了,暗自竊笑說:「這一百頂帽子,已經剩九十九頂了。」
十二、忠義的伶人
當時和秦檜害死岳飛的奸臣張俊,平時貪贓枉法,橫徵暴斂私產,單是其一年的租米,就高達六十萬石。因財大勢大,朝中無人敢輕易得罪他。有一天,宋高宗宴請眾大臣,邀請一班伶人來說學逗唱,娛樂賓客。突然有個伶人上檯,自稱善觀星象,說道:「我只要用渾天儀對人一照,就能看出這人是天上那顆星宿的化身;但渾天儀不便取得,所以用一個大銅錢來代之,也具有其效果….。」在座的人都趣味盎然,想一看自己到底是什麼星宿化身。只見那伶人拿著大銅錢,從錢孔中一一窺視諸人,並且一一道出誰是什麼星宿。輪到張俊時,他看了又看,說是啥也看不見,眾人催他再仔細端詳一番,他便裝出一付很認真的樣子說:「真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倒是看見張老爺好生地坐在錢裡面,不信,你們自己來看吧!」大家忽然領略到那伶人的用意,不由得哄堂大笑起來,把奸臣張俊弄得面紅耳赤。
十三、蘇東坡的妙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生仕途並不如意,某次在京為官時,有一老友央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但許久都沒下文。有一天那老友登門拜訪說:「請你想想辦法吧!要不然請令弟(蘇轍,也在京中當官)幫忙也可以…。」蘇東坡聽了沒講什麼,請他坐下來,並且說了個故事。他說:「從前有個人實在窮得沒辦法,最後想靠盜墓來發橫財,但他連挖了幾個墓,都一無所獲。突然間眼前看到伯夷、叔齊的墓,就先挖了伯夷那個;墓剛開挖時,就聽到裡面有人嘆息道:『我伯夷當初已在首陽山餓成一把骨頭,想是無法滿足你的需求的。』盜墓的人聽了,只好懊喪的準備開挖叔齊的墓,忽然間又聽到伯夷唉聲地說:『你還是去別處想辦法吧!你看老哥我都這付模樣了,我老弟又會好到哪裡去呢!』」求蘇東坡幫忙的老友,聽了這故事,便哈哈大笑的離去了。
十四、自取其辱的縣官
清朝有一個縣官非常貪財好色,一心想娶個小妾,於是派人挨家挨戶去尋訪,弄得有姑娘的人家,都惶惶不安!有一天一個姓龐的書生,主動去見縣官說:「聽說您要娶個小妾,但不知是要啥模樣的?」縣官回答說:「我要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龐書生一聽,說:「巧了,我們鎮上就有這麼個姑娘,我請纓去替老爺說媒,保管一切水到渠成。」過了幾天,龐書生告訴縣官說,一切都已辦妥,請老爺擇吉迎娶便是。到了迎娶那天,縣官的大紅花轎來到府第前,只見縣官踢轎不應,連喊也無人下轎,這縣官可急了,一箭步入轎把新娘的紅蓋頭揭去,這一揭,連同縣官等眾人都傻眼了,這哪是什麼新娘,這是穿了鳳冠霞披的泥菩薩啊!縣官於是大怒,把龐書生捉來問罪。只見龐書生嘻皮笑臉的說:「老爺您瞧,這不是您所說的:『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樣子嗎!」縣官一時答應不來,倒是街坊傳為笑談。
十五、喬縣令巧斷訟案
清朝有個讀書人叫作喬世榮,長得其貌不揚,不拘小節,但卻精通詩書,頗有文采。某年大考中第,到吏部候職時,因無餘銀「上貢」,所以坐了好久的冷板凳,最後終獲分發為一小縣的七品縣令。正當走馬上任,在途中碰到二人在激烈爭吵,一問之下才知道,其中一老者因拾獲年輕者之錢袋,因心地良善,於原地等候遺失者前來認領,殊不知那遺失錢袋的年輕人,反而一口咬定錢袋裝有五十兩銀,而不是現在的十兩銀,圍觀的民眾也替老者報不平。這時喬縣令首先向老者問話:「你撿到這錢袋,都沒離開原地?」老者答:「沒有。」喬縣令又問:「可有人見證?」部分圍觀民眾紛紛願替老者做證。喬縣令於是已有定見的說:「這就對了,老者撿到的錢袋,是裝十兩銀,那就不是你的五十兩銀的錢袋。老者拾金不昧,判將十兩銀的錢袋一併賞你,至於年輕人的五十兩銀錢袋,則由你自己再行尋找吧….。」這時圍觀的民眾都異口同聲稱讚喬縣令是個好官啊!
十六、同中求異的晉武帝
晉武帝曾經問大臣劉毅:「我可以比得上漢朝哪個皇帝啊?」劉毅答說:「我看陛下和東漢的桓、靈二帝差不多。」本來晉武帝是希望劉毅把他比擬為漢高祖或漢光武帝,便說:「我平定了東吳,統一天下,並且一心想做明君,你把我比成那亡國的末帝,太過份了吧?」劉毅接著說:「漢桓、靈二帝把賣官鬻爵的錢,都交入國庫,而您卻把賣得的錢裝進自己的私庫,這點您就比不上桓、靈二帝了。」左右聽了,不禁為劉毅捏一把冷汗,但是晉武帝卻笑著說:「漢桓、靈二帝在世時,他們聽不到這樣的話,現在我有你這樣直言的大臣,並且能忍受這樣尖銳的批評,單這點來看,我應該比他們強多了吧!」
十七、當貪官污吏比較好?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臣孫叔敖,深受楚莊王的器重,後來他打敗晉國回來得到重病,臨死前特別囑付兒子孫安說:「我死後,你就回到鄉下種田,千萬別做官,也別受封。萬一大王非得賞賜你東西,你就要求那塊沒有人要的寢丘。」不久後孫叔敖過世了,楚莊王悲痛萬分,便打算封孫安為大夫,但孫安卻百般推辭,楚莊王只好讓他回老家去。孫安回去後,日子過得很清苦,甚至無以為繼。正好某日巧遇楚莊王跟前著名的表演者「優孟」,優孟瞧他像是個要飯的,便問他為何淪落至此?孫安說:「父親雖然當了幾年官,但什麼也都沒留下,所以一切只好自己幹活…。」優孟聽了決定替他抱不平。於是做了一身和孫叔敖一模一樣的衣服,然後天天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竟也模仿的維妙維肖。後來一次機會,優孟便在舞台上表演孫叔敖和楚莊王的對話戲,怎知楚莊王看了入神,竟把優孟當成孫叔敖,然後捉住他說:「原來你沒死?可把我想壞了!」優孟答說:「大王,您弄錯了,我是假的!」楚莊王回過神來說:「不管你是真、假,我就封你為大夫。」優孟說:「不!我要當個贓官。」楚莊王覺得奇怪,問說為什麼?優孟說:「請大王聽我唱首歌,您就明白了。」
「貪官污吏多榮耀,子孫衣食不用愁,你看楚國令尹孫叔敖,苦了自己苦子孫,勸你不必做清官,還是貪官污吏好。」楚莊王聽了益加心痛不已,便找人把孫安請來,好說歹說,孫安只肯要父親遺言所指的寢丘之地,原來那塊地是沒有人要的薄沙地,如此孫叔敖的子孫才能世代擁有這塊地,藉以安身立命啊!
十八、授權的藝術
春秋戰國時代,田嬰在齊國為相,因政績良好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於是有人向齊王進言:「我國一年的財務結算情形,您何不抽出時間來聽聽下面的彙報呢?這樣的話,您就能知道官吏營私舞弊的情形和施政上的得失。」這原本立意良好,但出發點不免小題大做。後來齊王要田嬰準備彙報事宜,田嬰於是命相關官員備齊全年大大小小的帳冊資料,並說大王要親自聽閱。這下可好,眾財政官員輪番上陣報告,可把齊王累壞了,搞了幾天,田嬰索性報告齊王:「這些帳目都是群臣一年到頭不眠不休,認真做出來的,請大王再用一個晚上聽取簡報,相信群臣都能獲得鼓勵。」過了不久,齊王已經渾然睡著了。後來,齊王決定不再聽這種無聊的彙報了,並授權田嬰全權負責。
相反的,明武宗時宦官劉謹,為了專權,於是經常安排雜藝表演給皇上看,並且在皇上看得入迷時,再把重要公事拿給皇上批示。果然,皇上覺得不勝其煩,久而久之便把大小事交給劉謹處理了。所以說,「授權」與「擅權」,都在主子的一念之間,而「權責相符」才是為政之道啊!
十九、聰明的官吏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太宰,某天他命所屬的一個小吏到市場去巡視,然後再把看到的事回報上來。第二天,太宰問他昨天看到了什麼?小吏答說:「沒什麼特別之事。」太宰又問:「那你就把你記憶中所看到的景象說出來吧!」小吏於是說:「昨天在市場上,看到特別多的牛車,這是以往比較少見的情形。」太宰瞭然於胸的說:「千萬別把我今天問你的事告訴別人。」第三天,太宰把管理市場的官員找來問說:「為何前天和昨天,在市場的牛糞那麼多?你做了適當的處理嗎?」管理市場的官員大吃一驚,覺得太宰實在太厲害了,於是嗣後在執行職務上,就更不敢有所懈怠了。
同樣的,有次韓昭侯派屬下到縣城巡視,回來時只簡單向韓昭侯報告看到南門之外有黃牛在道旁吃草。韓昭侯爰下令曰:「禁止牛隻擅進稻田,本是嚴律,但官員竟不當一回事,今令各地回報詳情,坦白從寬,否則重懲。」嗣各地均回報,而獨漏南門地區,昭侯曰:「還沒舉盡。」隨即前往視察,果然發現南門外仍有黃牛在道旁吃草。官吏皆以為主上英明,遂不敢造次。
聰明的太宰,的確發揮了其耳目的功能,但同時也告訴我們,做好本分的工作才是最佳上策。
二十、能辨認貪官污吏的算命先生
五代時南唐的趙王,為了瞭解用人之道,以及避免所用非人,於是找來當時最出名的算命先生,來看看眾官員中,誰是大貪官污吏?並予以糾出,同時藉以殺雞儆猴。據說,這個算命先生能一眼看出人的貴賤,但是否能一眼看出官員的底細?則尚無實證經驗。不過,這算命先生果然聰明。首先,他要求趙王將眾官員集合,並且都穿同樣的衣服,然後在大庭上站成一排。接著說道:「依相書記載,凡為人貪得無厭者,其頭必生長角,頭上並有黃雲圍繞。」剎時,眾官員不約而同的把眼光放到太師身上,因為當時凡是想升官者,都得送錢給太師。就這樣,大家也就心裡有數,誰是大貪官污吏了。趙王於是說:「這下也印證我的認知是正確無誤的!」
廿
一、放長線釣大魚的牟利方法
東漢桓帝時的大宦官張讓,權傾一時,當時很多人都想跟他攀關係,但都難得其門而入。京城有一個富商叫孟陀,腦筋動得很快,一反常態的從張讓的家奴下功夫。他不惜耗費鉅資與之結交,其中一家奴的主管,很感激孟陀,並問他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孟陀答說:「我只希望明天你們看到我時,可以向我朝拜一番。」第二天,朝中很多官員都來張讓家中拜訪,一時人車雜遝,孟陀的車駕也進退不得,這時家奴的主管,遠遠看到孟陀,便帶領眾家奴們到路上,向孟陀迎拜。當時在場的官員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驚訝,並認為張讓對孟陀很厚愛。嗣後爰爭相向孟陀賄賂交好,不多時,孟陀便攢積了很多錢。這真是一本萬利,「自助而後人助」的好方法啊!廿
二、蘇東坡畫扇題字的寓意
蘇東坡被貶官至密州時,有一天買了一把素面扇子,並準備畫些東西在上面。當他坐在窗前思考時,發現窗前一隻正在努力攀爬的蝸牛,覺得牠很上進,便將牠畫上一筆;接著他又看到一隻忙於採蜜的蜜蜂,覺得牠播種有益,也把牠畫上去;後來他又從蜜蜂聯想到流螢的光明閃爍,再添牠一筆;最後抬頭看到簷下有之蜘蛛在忙碌的織網,覺得其精神可嘉,也把牠畫上去。當全部畫好時,正好當地一小吏來訪,看到畫上的四隻昆蟲,便說自己知道其寓意:「這蝸牛背著大酒葫蘆爬行,顯然是貪酒之意;這蜜蜂在花堆裡遊蕩,應該是個貪花好色之徒;這螢火蟲深夜不睡,到處打燈覓晃,想必是想撈好處,是個貪財之輩;而這蜘蛛鼓著大肚子,表示牠老愛生、賭氣。以上就是所謂的酒、色、財、氣,做一個正人君子當應戒之,是吧!」蘇東坡一聽覺得很意外,認為他寓得很好,便把這扇子送給他。小吏於是很高興的回家告訴他爹,誰知他爹另有新解:「這蝸牛老實笨拙,爬行全靠頭上的觸角棍兒來探路,人們看到牠,就想捏拔牠的觸角;百姓就像蝸牛一樣,當官的可不能看百姓老實,就欺負人家啊。這蜜蜂身上有個刺,人們抓到牠就想把牠的刺拔下來;人民就像蜜蜂一樣,竟日忙碌,而官員看到人民辛勞的成果,卻總免不了對其剝削,所以為官者當體恤黎民之苦。這螢火蟲光亮新奇,人們看了就想追捕牠;意謂人民的貢獻雖只是那蠅點光亮,但當官的可別再施壓榨,不留餘地啊!這蜘蛛結網過活,人們看到了總會把它掃去,害牠驚慌逃走;所以意謂百姓生不逢時,民不聊生,當官者應謹慎注意,勿給百姓火上加油。」小吏聽了覺得更有道理,便回頭向蘇東坡報告,蘇東坡聽了更覺得有意思,想不到畫者無意,看者有心。後來,蘇東坡叫人買了多把扇子,全部畫上這四種昆蟲,並且題字如下:「蝸牛頭上莫砍棍,蜜蜂尾部別拔針;流螢飛過休沾光,蜘蛛網下存善心。」引申為官者一念之間,為善為惡全靠自己的修行了。
廿
三、(屁頌)暗損大貪官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進士叫趙南星,於天啟年間官至吏部尚書。他平常特別看不起貪贓逢迎之人,尤其痛恨大貪官魏忠賢。後來他特意寫了一本灰諧暗喻時政的書,名叫「笑贊」,內容充滿暗諷,十分有意思。其中有一篇叫「屁頌」,內容是說有一個老秀才,天年已盡,來閻王面前報到時,突然閻王放了個屁,老秀才便立即獻上「屁頌」一篇,滿嘴笑臉的說:「大王高聳玉臀,馨響珠屁;如輕彈絲竹之音,又似蘭麝之氣。」閻王聽罷,龍心大悅,便給老秀才再添十年陽壽,放他返回人間。十年期滿後,老秀才趾高氣昂的前來拜見閻王,閻王已經忘記他了,便問小鬼來者何人,小鬼答說:「就是那個會做屁文章的秀才。」閻王笑說;「你今天沒機會拍我馬屁了,不過倒要算算你在陽世的馬屁帳…。」這個趙南星猶不過癮,又公開發表通議一篇如下:「此秀才聞屁獻媚,茍延殘喘,無恥之甚矣!然唐時郭霸嚐糞以求富貴,正謂遺臭萬年者也。」
才氣洋溢,憤世嫉俗的趙南星,不但不會「善事」上官,而且屢屢出上官的醜,最後終被魏忠賢所害。但不知黃泉路上,閻王能否還
其公道啊?
廿
四、「抱雞養竹」的典故
「抱雞養竹」,語出「古今譚概」。意思是說,唐朝益州新昌縣令夏侯彪初上任時,便訪當地「里正」曰:「雞蛋一錢多少顆?」「里正」答曰:「三顆。」夏侯彪於是遣人拿出一萬錢給「里正」,並說:「我現在不要蛋,且寄雞母抱之,待蛋孵成雞長大後,再令出售,一雞卅錢,半年吾即可得卅萬錢。」嗣又問:「竹筍一錢幾莖?」「里正」答曰:「五莖。」夏侯彪遂又取一萬錢付之,曰:「我現在不要筍,且置林中植之,至秋成竹,一莖十文,吾可得五十萬錢矣!」
夏侯彪這種「一本萬利」的貪污方法,有點像現今的「插乾股」方式,只是夏侯彪好歹也算是有拿出一些本錢來。所以,「抱雞養竹」這句話就是引申為「不勞而獲」的意思;試想,世人都想「不勞而獲」,倘公務員亦欲為之,那豈不天下大亂矣!
廿
五、以中藥名暗諷貪官
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任四川蓬溪縣令,其卸任時,接任之縣令乃一貪官污吏,該縣令素聞李時珍精通醫藥,爰請求開立滋補藥方一帖,李時珍笑允並開方如下:柏子二錢、木瓜三錢、官桂三錢、柴胡二錢、益智一錢、附子二錢、八角三錢、人參二錢、台烏二錢、上黨三錢、山藥一錢。該縣令連聲稱謝並囑師爺即去取藥,但師爺走到半路隨即返回,並向縣令告稱:「吾等被李時珍耍了,這付藥方的每項藥材的第一字連起來是─柏、木、官(棺)、柴(材)、益
(一)、附(付)、八、人、台(抬)、上、山。」縣令的臉頓時一陣青、一陣白。
廿
六、曹雪芹送「禮」諷官場
清乾隆以降,送往迎來之風盛行,尤其官場間更是處處陋習,而當時大文學家及聞人曹雪芹,則偏不好此道。某次,京城副都統赫某壽辰,賀客送禮充斥門庭,突左右來報,曹雪芹送來老酒二罈、賀字一軸。這下大夥兒覺得「神」了,曹雪芹竟也會送禮?而主人赫某則是欣喜異常,因為曹雪芹從不送禮,卻獨送給他,隨即命人將二罈酒分予眾人享用,惟眾人飲如白水一般,毫無滋味,這時一官員竟稱:「酒到無味方知情濃,這是曹雪芹給我們的驚喜呀!」接下來,主人赫某再命人打開賀軸,寫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此時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因為,這顯然是曹雪芹的隱喻,並借此機會嘲諷官場陋習。
另外一個同樣發生在唐朝晉州節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有一天李寰壽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來一紅布包裹之禮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麼寒酸,大概不會送什麼好東西,於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後面放著;至於信函,使者則申言老爺特別交待須親送壽翁拆閱,李寰只好親自拆閱,裡面寫道:「恭賀壽誕,特贈當時李令公(光弼)收復京城所穿的棉襖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隨即令人打開那紅布包裹,發現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爛發臭的衣服,眾人大多忍俊不住,原來是別有含意啊!
廿
七、自討沒「品」
在『古今概談』這本書中講道,唐朝洪州某一官吏姓郭,聞說當地土人何婆善於占「琵琶卜」,於是登門造訪,孰知何婆心高氣傲,郭某只好多付銀兩,問自己將來做官的品致如何?這何婆早知郭某並非好官,於是捉弄道:「先生大富大貴,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後年得三品,大後年得四品。」郭某聽後迭忙更正說:「您錯了!品少者官高,品多是官小。」何婆隨即改口道:「今年減一品,明年減二品,後年減三品,大後年減四品,再過五六年,總會沒品。」郭某聽完怒不可遏,於大罵後離去。
廿
八、蝙蝠之異趣
明朝馮夢龍編輯的『笑府』中,有一則有關蝙蝠的故事,恰巧可以反映官場醜態。話說有一天鳳凰壽誕,百鳥來朝,只有蝙蝠未到,嗣後鳳凰指責牠說:「眾鳥皆仝賀,何獨汝踞傲無禮?」蝙蝠回答:「我有手腳,不屬於鳥類,為何要向你賀壽?」後來某天麒麟生日,萬獸亦皆到賀,仍獨蝙蝠沒來,麒麟質問牠,蝙蝠卻說:「我有對翼,屬禽類,為何要向你賀壽?」不久,鳳凰和麒麟相會,談及蝙蝠之事均謂:「這個不禽不獸之徒,真是不識相,他日定將修理牠…。」
其實,鳳凰和麒麟就好像是社會權貴一樣,每個人(隱喻為禽獸)都要對牠們巴結逢迎,唯獨不禽不獸的蝙蝠例外,但到底是特異獨行對呢?還是隨波逐流好呢?這可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此來描寫這樣的官場文化,倒頗為淋漓盡緻。
廿九、一念之間
東晉時,印度僧人竺法深從印度到南京來弘法。爲了順利宣傳教義,減少阻力,爰廣泛結交當地的官宦士族。某日,晉文帝邀宴竺法深,席間大臣劉尹對於竺法深的出現頗爲不屑,並對他嘲諷:「方外僧人也一樣屈俗奔競權門嗎?」竺法深聽完後笑答:「阿彌陀佛,在各位官人看來,這是權門,但在我們出家人心目中,這又何異於蓬門呢?」
假如說竺法深是想從最需要弘法、宣導的達官貴人做起,那麼,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門徑」。但是,程序的正當與分寸的拿捏,仍
須謹慎合度才行。
三
十、理財哲學
清末著名學者辜鴻銘,有一天到郵傳部大臣盛宣懷那裡,聊到理財事宜,盛宣懷自謙不善理財,財務本領不如張之洞,然而辜鴻銘卻認為張之洞不如盛。盛宣懷問何以故?辜鴻銘說:「因為,我看張之洞手下個個依然兩袖清風,而閣下的部下,卻是個個吃香喝辣,腰纏萬貫,由是知之。」
卅
一、歐陽修談治「病」秘方
有一天歐陽修和一些同僚文友聚會,有一文友大病初癒,歐陽修問他生何病?文友謂,某日渡河遇大風,受驚而起的。那你是用何藥方解病的?歐陽修問道。文友稱,大夫係以船上船家手持搖櫓部分之木頭刮屑,混參一些丹藥、茯神給我服用,病便好了。歐陽修聽後,略有所思後道:「照你這樣講,那麼,如果將筆、墨燒成灰,讓讀書人喝了,就可以治他的昏庸懶散;而喝了伯夷的盟水,就可以療收其貪婪私欲;至於吃了比干的駿餘,就可以無乖佞;用舌去舔樊噲的盾牌,便可以有勇無怯;去聞一聞西施的繽邊,就可以健康長壽了!」
誠想,歐陽修所講的藥方意旨是正確的,但它卻是一帖「心藥」,非可據以服用;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尤其是患了「貪」病者啊!
卅
二、蘇東坡論人生三大樂事
蘇東坡的文章深受孟子學說的影響。有一天他和好友黃山谷閒聊時,黃山谷談到孟子曾說君子一生中的三大樂事:一是天倫之樂;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心安理得的快樂;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樂。蘇東坡聽後也說出了為官者的三大樂事:一是降低犯罪、釋放罪犯的快樂;二是瞭解百姓心聲,同時窺知人的真性情;三是用公帑(糧)去賑濟百姓。
由上述孟子和蘇東坡所謂的三樂事來看,均意蘊有「人性本善」的道理,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為官者的出發點是「善」的,相信大家都能獲得快樂,不是嗎!
卅
三、明太祖也會受到「迷惑」
明太祖朱元璋向來嚴格要求「官箴」,不打折扣。有一天駙馬歐陽一時興起,召了四名歌妓飲酒歡樂。後來被朱元璋知道了,因為女兒的求情,且駙馬發誓絕不再犯,朱元璋於是沒有責罰他;但四名涉嫌「勾引」有婦之夫的歌妓,卻不得免罪,爰下令將渠等逮捕並欲親自審問。這四名倒楣的歌妓原本企圖自毀容貌以求自保,但後來負責看守她們的老差役,表示可以教她們一個妙招,並言明要五百兩好處,老差役說:「妳們去見皇上的時候,將自己打扮成亮麗動人的模樣,脂粉華服尤須冶豔,再配合妖嬌之舉止便行。」歌妓問:「那我們要講什話嗎?」老差役說:「什麼都不必多說,只要哀憐求饒便可!」於是歌妓們照著老差役的話去見皇上,原來朱元璋二話不說便令左右將她們綁起來殺了,但看到她們楚楚可憐、哀求的模樣,爰態度軟化的說道:「這些魅惑人的小妞,連我這把年紀都有一點茫不自主,何況是年輕氣盛的男子,放她們回去吧!」
卅
四、什麼「最大」?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問宰相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被問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於是揣測上意的思考,到底是要講一個有形的東西,還是要說父母,或是皇上最大?正當趙普還在思索時,宋太祖又問:「普天之下什麼事項比其他東西都大?」趙普想了想說:「『道理』最大。」只見趙匡胤拍手笑道:「對!說得對!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從『道理』啊!」
試想,連皇帝都要遵守「道理」,更遑論是官員及百姓了。所以在上位者凡事「以身作則」,的確是很重要的。
卅
五、唯讀缺「德」
晉朝時官吏許允,經媒妁之言娶妻,洞房花燭夜時,發現新娘很醜,感到很反悔。於是向新娘難堪的問到:「婦女應具備的四德─德、容、言、工,你有幾德?」妻回答:「所缺的只是容貌而已。」賜妻反問:「至於士有一百種好行為,你又具備多少?」許允說:「我全都具備。」妻不以為然,曰:「百行『德』為先。你卻喜歡女色,是否缺『德』呢!」許允聽了,覺得很慚愧,從此改變態度,夫唱婦隨,恩愛到老。
所謂:「價值中立」。今天身為公務員,對人對事,都應保持「公開持平」的立場,尤其不能有差別待遇,否則不但是缺『德』而已,可能還會「造業」呢!
卅
六、「東窗事發」的典故
宋朝奸臣秦檜,就是和他的妻子王氏,在廳堂窗邊案上,討論如何陷害岳飛。後來秦檜和兒子秦熹先後死亡,王氏爰擺設醮壇為他們超渡,並請了一些道士,看看他們父子在地府的情形。其中一個方士叫伏章,看見秦熹被上了鐵枷,關在地府牢獄裡。伏章就問秦熹:「太師在哪裡?」秦熹說:「在酆都。」伏章便到酆都去找,果然看到秦檜和一班奸臣們,都被上了鐵枷在做苦工,受盡折磨。秦檜對著伏章說:「勞煩你向夫人說一聲,我和他在東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現在被揭發了。」
上述應該是一個警世的故事,所謂「不欺暗室」或「舉頭三尺有神明」,都是同樣的道理吧!
卅
七、王旦也有「失策」的時候
王旦是宋真宗時的名相,向以廉潔敢諫著稱,連皇帝都要敬他三分。有一次王欽若建議宋真宗封禪,但宋真宗馬上顧慮到一向廉潔的王旦可能會有意見,王欽若便說,我來想辦法傳達皇上的美意。嗣皇上召令王旦飲酒,且賜給王旦一樽酒說:「這酒美極了,你拿回去和你的妻孥共享吧!」王旦於是領受回到家中與妻孥一起享用,當打開酒蓋後才發現盡是漂亮的珍珠,王旦一時傻眼,又不敢退還皇帝賞賜,自此之後便唯皇帝命令是從,不敢有何異議。
一般而言,皇帝或長官的賞賜,當然可以接受,但如「師出無名」或有「不當對價」關係,甚或是「犯罪所得」者,則不可不加以注意。想必一世英明的王旦也始料未及會被陷於不義吧!
卅
八、公正無私
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李將軍,某次被總統戴維斯問到,對某一位同事的看法為何?李將軍向總統極力贊譽此人的才華,並稱渠為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後來其他同事很訝異的問李將軍:「那個人不是你的宿仇嗎?他不是無所不用其極想取代你嗎?」李將軍答曰:「我知道。那是他對我的看法,而總統問的,卻是我對他的看法呀!」
同樣的,春秋時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令出缺,派誰去最適合?祁黃羊推薦解狐。平公覺得很奇怪「你不是和解狐有怨?」祁黃羊答:「您問的是誰有才能當縣令,與個人恩怨無關啊!」
「氣度」,或許是當公務員的要件之一,但又何嘗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啊!
卅
九、經手而窮的故事
在西洋有這麼一個故事,以前某一個國王,發現國家年年豐收,商業繁榮,但國庫總是不夠充盈,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於是召集眾大臣們一起開會研商。可是,眾大臣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面面相顧,卻沒有具體答案。後來國王問到一個老臣時,這老臣便叫侍從拿一塊冰塊來,並說道:「也許這塊冰可以幫國王找出答案來,接下來我要請排在最後位子的同僚,將冰塊依序傳上來...。」當冰塊每經過一個大臣手裡時,便融化了些,最後傳到國王手上,那塊冰只剩下薄薄的一片。這時國王才恍然大悟,原來國庫的空虛,是因為眾大臣們「經手而窮」的關係,而且越到上頭,越是所剩無幾。
有謂:「錢,經過的手越多,會變得越少;話,經過的口越多,會變得更多。」這句話,道出了「廉潔保密」的重要,確值得公務員深自警惕啊!
四
十、小回饋,大道理
美國已故總統胡佛,在卸任後把服務公職四十餘年的俸給,以及卸任後每年二萬美元的養老金,悉數捐給各慈善機構,惟獨靠以前當礦冶工程師時所留的一筆儲蓄生活。有人問他為何要如此布施?他說:「我所以把所有薪資全部捐出,是因為我認為國家已經對我有許多恩賜和機會,這只是小小的回饋而已。」
四
一、拿破崙智退抗爭民眾
拿破崙在擔任巴黎防衛司令時,因時局動盪、缺乏糧食,進而引發市民暴動。拿破崙出面以溫和的態度勸誡大家停止騷動,但有一位肥胖的婦人卻鼓動大家不要離去,並說:「政府官員不顧我們的生活,他們吃得好、睡得好,養肥了,卻瘦了我們,要讓我們餓肚子。」這時,拿破崙靈機一動,對著肥婦人及市民說:「大家說看看,我們兩個哪一個胖呢?」婦人看到深高不滿五尺四吋且瘦小的拿破崙,不禁面紅耳赤,接著群眾也跟著鳥獸散了。
所以,在面對陳情抗爭民眾時,除了要不卑不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及「技巧」,才可能化衝突於無形。
四
二、不打官腔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布朗,一向以廉能自求;不但不搬進州長官邸,而且廢止政府向來以公帑購置公事包的習慣。後來,他還特
別強調主張公文要平(親)民化,絕不可以打官腔,理由是:「我不寫別人看不懂或看不慣的公文,也不簽署這樣的公文。因為,政府既然是屬人民所有,要是寫這種令人生厭的文句,不寫也罷!」
四
三、有求必「笑」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有感於訪客眾多,但又不知如何排定接見順序,於是想出一個「行為語言學」的好方法。也就是他站在一群賓客之間,講了一個平常的老笑話,並請秘書從旁觀察記錄那些人的笑聲與姿態為何。小羅斯福總統的說法是,那些特別出聲大笑的人,大多是有求於我,所以刻意諂媚的笑;至於禮貌性的笑的人,則大多應是洽談公務者。不用說,小羅斯福總統就很容易決定接見的順序了!
小羅斯福總統的幽默還不只如此,當他還沒當總統時,在海軍中擔任要職,某次一好友向其詢問一個軍事基地的計畫,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小羅斯福總統於是低聲竊語的問:「你能保守秘密嗎?」好友答:「當然!我能。」接著小羅斯福總統也答說:「那麼,我也能!」一個不能回答的難題,就在尷尬之中幽默的化解,確實令人佩服。
四
四、國家元首保密的幽默
以前英國皇帝威廉三世,有一次帶兵外出打仗時,下令軍隊直接開到一個地方,但並不告訴任何人目的為何。由於部隊行軍了好久,先鋒官於是鼓起勇氣向威廉三世皇問說:「陛下,我們到那個地方做什麼?」威廉三世笑著說:「我告訴你,但你能守住秘密嗎?」先鋒官答:「當然!」正當先鋒官準備洗耳恭聽時,威廉三世抽著馬鞭,邊走邊笑著說:「我和你一樣,也當然能守住這個秘密的。」先鋒官剎時覺得羞赧不已。
第四篇: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鏡子,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都能夠有一份「感覺」-一種「清清白白」的舒服感覺。我們相信,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榮譽感」為出發點,自然能修得善果。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令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他
曾經講過:「不僅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侍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儘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稱,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起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守廉;能刑貪者,不能使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使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令褒揚他。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相信,只要主政者,決心澄清吏治,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我想,現代政府施政,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
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侍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所謂「忠言逆耳」,自古皆然。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五、重視建議、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以及博士等,均應一起從長計議,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切不可隱諱不言…。」同樣的,漢景帝也曾書說過:「年來收成不豐,其缺失在哪裡?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今令各郡郡守等,均應加強整飭官箴,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並頒告天下為之戒…。」史稱「文景之治」,果其來有自。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不便民的行政缺失,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世界先進的大企業,有關「提議制度」都得到廣泛的運用,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每月按時舉行;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制度;以及韓國的現代、東善金星、三星、大宇、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
建議制度。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稽查、解決問題的原動力,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相信,對「廉能」、「效率」和「便民」作為而言,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他,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和「紀律」的緣故罷。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不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信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絕「後門」的費宏、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使各一名,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試,官宦子弟斐思謙,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道說:「今天只談風月之事,不可談論公事。」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
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起,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使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講到于謙,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是「家無餘貲」。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使答稱:「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佳的典範,也讓自己的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八、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
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詩─「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侍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諸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還有,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他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我就是擔心後世者的議論,會影響到先帝的聲譽,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當官的啊!」我想,這些都是遵行「利益迴避」的最佳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守規,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賄賂;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稱:「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須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禍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安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
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禍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稱「好啊!很好啊!」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你從來沒有這樣做呢?」李沆道:「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須用得上密啟呢!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是想進讒言,就是要諂媚皇上,這是應該唾棄的,臣怎麼會仿傚他們呢!」
試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的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也許掌握權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禍,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令使」,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別人還是不會相信你。值此資訊、媒體開放的時
代,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信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賜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信賞必罰的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的人,將來即使不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安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
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時,縣令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稱僅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稱:「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俗話說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的「夜氣」;也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是非、別善惡之「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我想,楊震就是善養其「氣」的最佳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稱:「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使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守。他除了沒有自營宅第外,平時也在佛寺賃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平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稱之為「直官」。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寺」,安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
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試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佳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禍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的沈葆禎
沈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時在布政使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的胥吏,平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他與沈大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依軍法處置。這時布政使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後來沈大人的父親親自來信,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信放在書案上,說:「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嗣開啟信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信。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官。他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的進步和現代化,做了最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無私和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佳的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的王旦和公孫儀
王旦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依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他的前途啊…!」韓公知道後,便說:「岳父對我真是厚愛…。」後來韓公果然平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吃魚。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吃都有問題…。」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是在面對「誘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公正迴避的要求。俗語說得好:「螻蟻之穴,足以潰堤。」「小利」守不住,未來必得寸進尺,其結果也將難保不身限囹圄。十七、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侍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信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給你…。」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曾說:「曹彬、竇儀二人操守很嚴,不畏權勢,是所有官吏中,不會欺騙主子的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為公務員,倘能像曹彬、竇儀二人一樣盡忠職守,一絲不茍,則消極上能免除誤蹈法網之災禍,積極上甚至有機會獲得長官賞識而予升遷重用。
十八、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侍,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稱之。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安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代,僅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安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稱「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代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使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十九、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杜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稱:「貪污索賄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宇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安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安、躡手躡腳的走
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種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賄,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是鄉愿、共犯結構的奸相高歡,一個則是忠直、欲撥亂反正的賢臣杜弼。二者之間,是多麼不協調啊!但揆之歷代,在衰敗之前,似乎都會有這種情景,倘生不逢時,縱使忠臣良將,也只能徒呼負負!
二十、坐懷不亂、不收紅包的褚彥回
褚彥回是南北朝時期南宋的吏部尚書,長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華及君子風采,頗受當時中、外之矚目,宋明帝更是對其讚賞。當時富盛名的山陰公主,於是藉機親近他,並予挑逗,誰知褚彥回一點都不領情,使得山陰公主破口大罵:「…你一點膽子都沒有,還算是大丈夫嗎…。」褚彥回答稱:「我雖不聰敏,但還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後來褚彥回當吏部尚書時,有人於夜間拿了一塊大金餅,要送給他,並稱不會有人知道的…。孰知褚彥回厲言道:「你如果已經具有升遷的資格條件,根本就無須送禮;但你今天卻執意要送,我將上報朝廷治你之罪…。」連當時權臣蕭道成〈後竄位改國號為齊〉,擬從王儉之議,設置專屬的「黃鉞」〈儀仗隊,僅皇帝才有〉之時,即曾說到,這件事似乎應該問問褚彥回的意思…。可見即使是貪官權臣,也要禮其三分。
不攀附權貴美色,以及接受利誘者,無論古今中外,皆屬難能可貴。褚彥回的確為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典範。
廿
一、司馬光的告客榜示
宋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廳堂立一榜示,內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麼缺失,百姓有什麼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後,擇其良議者面聖,並遵聖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麼過失,或是辦事不週的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後轉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於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具體措施,並落實執行。至於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是一個清廉、無私並重視利益迴避的典範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的內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信久而久之,機關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廿
二、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令,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僅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拿董宣的故事,來告誡他的官吏,尤其特別要求監察御史均須效法他的精神。同樣的,現今中共總理朱鎔基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即曾講過一句名言:「幫我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個給貪官污吏,最後一個給我自己。」古語有謂:「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相信,只要上位者有決心,並以身作則,國家吏治必然清明,社會正義也會得以彰顯。
廿
三、不奪人所愛的韓宜可、王安石和司馬光
韓宜可,是朱元璋的監察御史,也是鄭士元的學生。他的個性與直言,與鄭士元如出一轍。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別要獎賞他,爰將籍沒入官的罪犯妻女賞賜給他,但他卻不領情,並說:「古代開明之世,處罰罪人,都不牽連妻兒;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棄,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勝感慨的說:「韓宜可能言君之過,已是難能可貴。而一般大臣受賞,無不欣然接受,今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賜所動,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後來有人誣舉韓宜可平常雖然樸素,但在家中卻是綾羅綢緞、大魚大肉。朱元璋於是於翌日微服親訪,只見其家戶破落,老小均穿補丁衣服,便說:「家裡那麼苦,是不是都把錢攢起來了?」韓宜可於是笑著把放錢的箱子倒空給皇上看,並說:「微臣從不攢錢,也無錢可攢。」朱元璋於是加以讚賞的說:「出世為官,應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慾;以利天為利,利民為利才是啊!」回宮後即下令賜予宅第家具,以慰其清廉。
類似的情節,某次王安石的夫人幫他買了個妾,王安石便問她的來歷出身,後來知道她是因為丈夫為軍方運糧,船沉了,為賠償損失,不得已而將她賣了。王安石聽了很同情,便把他丈夫找來,要他們復合,並另外給他們一筆錢。司馬光也有類似的故事,當時他任通判期間,因膝下無子,夫人也是幫他買一個妾,將她打扮亮麗,並交待等她外出時,再到司馬光書房裡侍候著,誰知司馬光一點都不領情,說:「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這兒來。」
上述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愛聲色、名利和金錢,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俗語說:寡欲能養身保命。尤其在面臨誘惑時,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是人中之人。
第肆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安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使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賄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的驗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賄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看來麻祜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後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的民工一樣,想必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二、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部屬
大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頗有文采,並喜歡蒐集各地奇珍異寶。當時宦官童貫奉命到三吳地區搜括珍玩書畫,巧遇被貶的蔡京,蔡京見機不可失,爰以歌妓錢財買通童貫,使童貫將自己所寫的書畫和蒐集的寶物,進獻給皇帝。這蔡京原是個書畫名家,久而久之,便讓宋徽宗注意到他,認為他也是個「附庸風雅」之人,便將他逐漸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負上意的發揮其「斂徵」和「奢玩」的功夫,並且在南方大興「花石綱」,強行蒐羅珍玩寶物,逼得百姓賣兒鬻女,民不聊生。正所謂上下交相賊,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奴才。最後宋徽宗還不是被金人抓去當「青衣」〈奴才〉洗糞桶,進而受盡屈辱後遭到殺害。
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機關首長、主管,都能夠以身作則、廉能自持的話,久而久之,相信必能達到「風行草偃」之效。反之,當長官的如果上樑不正,當部屬的則自然是有樣學樣,不是嗎? 三、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仙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仙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仙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須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稱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仙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賄。傳說在他的宅內有一「神仙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仙屋」再也不靈驗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仙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佛光山依晟法師曾曰:「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做壞事,他就有多大的本事做好事。」證嚴法師也講道:「我不會看因果,但是我們要注意因果。」聰明的你我,都應該曉得如何去做,不是嗎!
四、歷史上常行巡幸並窮民脂膏的三位皇帝
是哪三個皇帝?正是隋煬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這三個皇帝素來好大喜功,尤其迷戀江南的財富美女。他們的巡幸,往往就有數萬隨從,其所到之處,就好像蝗虫過境一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浩劫;而地方官紳更是唯恐招待不週而獲罪,只好大肆強徵糧、稅,致使民不聊生。有次清大臣紀曉嵐看不下去了,便向乾隆皇帝進諫,哪知乾隆皇帝怒斥道:「你只不過是被我當作娼妓一樣豢養罷了,哪有資格議論君國大事…。」
試想,一旦上級長官吃喝下級部屬,下級官吏自然是會「生財有道」,最後倒楣的還是老百姓。所以還是一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上級長官一切輕簡樸實,不任意「打秋風」,則自然不會產生前述「惡性循環」的狀況。
五、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
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喻。而號稱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代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試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六、一代名將左宗棠也要繳「紅包」
大家都知道,清朝名將左宗棠曾平定新疆回亂,為國家收復廣大失土。皇帝特別下詔召見他,當他到了宮廷外,內侍卻向他索賄八萬兩,左宗棠無法繳納〈因他已將所有家產投入平亂所需〉,也不願繳納,以至在京城滯留數月,直到皇帝想到這件事再次諭令他進宮,但左宗棠確實無力繳納,最後還是靠皇后及諸大臣幫他籌錢,始得覲見。孰知他進宮向皇帝報告緣由後,皇帝卻回答說:「這是由來已久的規矩,即使總督和大將軍也不例外…。」
試想,連一代忠臣良將也得繳「紅包」,更遑論是小臣百姓了。或許「紅包」之害正是造成清朝亡國的一項重要因素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身為後輩的我們,不得不加以深省之!
七、天災?人禍?
清朝末年,黃河氾濫決堤高達數十次,其為禍之烈,厥為歷代之最。事後調查結果證明,其氾濫決堤
原因,竟是河道總督諸僚屬,為了滿足貪婪私慾,而喪盡天良利用人為方法加以潰堤的,俾藉此中飽濫用修堤費用,以及剋扣抑留賑款。當時民間即有謂:「治河及防洪之最佳善策,就是將職司治河的官吏,全部梟首,而讓黃河隨其自然…。」
身為現代公務員,面對國內近年來天災所造成的損害和民怨,能不反躬自省乎!也許只要多一點用心、多一點「雞婆」,就能挽回更多的遺憾、累積更多的功德啊!吾人相信,有多大的權力,就能完成多大的功德偉業;但相對地,也能製造多大的天怒人怨,不是嗎!
八、晚節不保的洪承疇
明薊遼總督洪承疇,係東北邊防將領,負防衛金人〈即滿清前身〉。嗣因金人逐漸壯大,雙方大戰於遼東,洪承疇兵敗被俘。初時金人屢以饋降,惟洪承疇堅不降金,並矯法文天祥之浩然正氣,鎮日閉目盤坐於水牢中,不飲不食亦不言。某日金后於牢外窺之,適發現牢頂耗鼠洩屎於洪承疇髮際,洪某除忙於清理外,並偶爾揮趕週邊蚊蠅,金后於是認定洪承疇絕非一心求死之人,只要假以時日,必可誘降。此後,金后屢至牢中與洪承疇談話,並略施美人計。不多時,洪承疇終竟失節,並恥為樣板,勾引其他明朝諸將臣。除晚節不保外,復枉明思宗曾諡之以「忠臣良將」。
由前例來看,公務員極易面對外來的誘惑而失節;尤其是「色誘」,稍一不慎,即可能前功盡棄或晚節不保。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阻絕任何利誘的根源與機會,尤其是要潔身自愛,切勿自曝其短或讓人有乘暇抵隙的機會。
九、收取敵人餽賄以致衰亡的季斯和伯嚭
歷代均有大臣因收取敵人餽賄,而幫敵人講話,並直接造成國家衰亡的案例。史載中最早而有名的例子,概屬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斯,以及吳國太宰伯嚭。
季斯是魯定公時最有權勢的大夫,而當時魯國以孔子為相,國家大治,鄰國齊景公深以為憂,遂採大臣犁鉏之計,以美女歌伎八十名、駿馬一二0匹等,餽予季斯;季斯爰將美女駿馬上呈魯定公,除引誘魯定公外,並極力幫齊國講好話。最後魯定公竟與其狼狽為奸,逼走了孔子,也把國家帶向衰亡的地步。
同樣的,當時吳王夫差幾滅了越王勾踐。勾踐為求茍存,爰採用大臣文種之計,攜八名絕色美女和金銀珠寶,餽之於吳國太宰伯嚭,並與妻妾甘為吳王奴用。雖然當時吳國有賢臣伍子胥輔佐,但夫差卻乏憂患意識,並聽從伯嚭緩兵之議,最後遂讓勾踐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當勾踐將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時,夫差與之謀和遭拒,終竟含恨自殺。而勾踐滅掉吳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貪贓誤國的伯嚭。
由上述二例可知,餽賄的東西不外乎是美女珠寶,尤其是「色誘」情事,好像都會歷史重演。所謂: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能為後世者戒啊!
十、「墨」罪的由來
貪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賄、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種下未來的惡果。某次
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稱三人分別犯了「賄」〈雍子〉、「墨」〈羊舌駙〉、「賊」〈邢侯〉三種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賄、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不管我們用什麼字眼來形容這些官吏,都對其犯行罄竹難書,而惟一可表者,即是「貪」一字;而就種種案例來看,「萬惡淫為首」之證,果真屢試不爽啊!
十一、把官場搞成商業化的元暉、馬士英和奕匡
元暉是北魏孝明帝時的吏部尚書,公開利用考核與任免官員的大權,明訂各級官員的售價;大郡太守為絹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絹長四丈。其他大小官員也訂有「市價」,一時之間,吏部竟成了討價還價、競逐官位的「菜市場」。後來元暉看到買官者眾,爰訂定浮動價格,並採「競標」方式,於是整個吏部好不熱鬧。其中甚至有人買到的官位沒什麼油水,最後竟削價求售,並重新加碼買油水較多的官;連皇帝親自指派的官,元暉也想收他們的錢,於是表演出一場場鬧劇。難怪當時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譏為「市曹」。而濫肆賣官的結果,光是太和年間,有官職而無事可做的人,即高達一萬多人。揆之歷代買官賣官笑聞,莫過於此。
同樣的,明末弘光年間的宰輔馬士英,便下令廢除童生府州縣考試制度,將其入學資格,以及各種職官明碼標價。一時間,官場交易活絡,只要有幾文錢者,哪怕是販夫走卒、無賴士紳,均可買個官做做。當
時民間即流傳打油詩來諷刺:「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其鬻官之囂張程度,如此可見一斑。
相同的,清末慶親王奕匡,也是一個賣官老手。他甚至開設公司〈稱老慶記〉來企業化經營,並且標榜接待熱情、手續簡便、價格公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這個錢,就叫作「門包」、「運動費」。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名的盛宣懷,就是用卅萬兩來買郵傳部大臣的。
看完以上誇張史實,各位有何感想…。想必買官的錢,最後還是轉嫁到百姓身上,這樣的政府,怎麼不會完蛋呢。
十二、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使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試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使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平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稱
這種是以野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我們相信,因為沒有特權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興盛;相反的,南宋開國之初,即小人當道,官箴盡蕪,以致一直積重難反,內憂外患,並馴致亡國。
十三、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須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貲。宋仁宗時台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種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賜給臣下,從宰相到台諫都能獲得這種賞賜,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賜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台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目前政府也正在實行「儉樸」政策,我們相信,惟有從政府開始做起,並且養成民眾知福惜福,以及不浪費資源的風氣,國家才夠長治久安。
十四、宋徽宗的大興土木與宋欽宗的大肆破壞
歷代皇帝中,不乏有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建華麗宮室者。其中較著名的有:漢武帝修建的甘泉宮、建章宮;陳後主的臨春宮、結綺宮;隋煬帝的洛陽宮、江都宮;唐明皇的華清宮、連昌宮。但是他們和宋徽宗時的七殿堂、卅二樓閣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而這些傑作則是奸臣蔡京組織賈詳、童貫、藍從熙、何訢、楊戩等五人,彼此間相互競逐、橫徵暴斂而來的。最後呢?宋徽宗還不是來不及享受夠,就因內憂外患而引咎下臺了。而宋欽宗一上臺,就下一道詔令:「把宮園中的山禽水鳥,全部扔進汴河裡;把殿堂樓閣全部拆掉當做燃料用;把假山花石全部砸碎當砲石用;把園林竹木全部砍伐作籬笆等器具用;把後苑的大鹿等獸類全部宰殺犒賞三軍。」
這二個皇帝,看來都是浪費民脂民膏的高手。反觀今日,民眾媒體大聲撻伐各級政府之擴建官廳,甚至其華麗高貴程度,也被指責是嚴重浪費公帑。記得宋太宗曾頒布「戒石銘」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主要就是告誡官員要以民生為重,不要驕縱自肥,想不到其後代子孫竟把他當作耳邊風。這實在足堪諷刺啊!
十五、「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守、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崔烈一聽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種,一種是利用各種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平日有注意打點者,升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種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平常之「捐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十六、因「道路」不平而被皇帝治罪的官員-義縱
漢武帝時文治武功強盛;武帝不僅愛馬,更喜歡御駕巡幸全國各地,以顯聲威。有一次漢武帝駕幸「鼎湖」,在那裡因為生病住了一段時間,病癒後又到義縱治理的「甘泉」視察。結果甘泉官道一路上巔簸難行,顯然是久未整治,這會兒皇帝來了,竟也未加以整修,可惱火了皇帝。武帝斥道:「是不是義縱覺得我必定會病死於鼎湖,所以就無從臨幸甘泉了嗎…?」不久之後,武帝便以其違反科稅法令的藉口,將他治以死罪。
我想,義縱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因「道路」不平而被殺的官員。這當然是他咎由自取,可是他也未免太大意了,連「官道」都整治不好,那更遑論是一般道路了。反觀今時,「路不平」問題,仍多所存在,上述故事正好可以提供相關單位省思;有些事適足以「以小窺大」,重要的是切勿因其「善小」而不為啊!
第伍篇
維護案例
一、慎謀應變、防制危害破壞陰謀的蘇頌
宋英宗時,蘇頌任度支判官。有一次他奉命陪同契丹使者回國〈當時兩國不和〉,正下榻恩州時,晚上驛站突發莫名火,手下請他即出避火,蘇頌沒有同意;州兵要進來滅火,蘇頌也加以制止,他只是命令驛站守兵全力將火撲滅,並派人保契丹使者的安全。剛起火時,恩州官民都以為是契丹使者故意生變,州兵也正想因此惹發事端,所幸蘇頌慎謀應變,除有效指揮滅火外,並且成功地防止背後陰謀和事態的擴大。當然,也機先防制了可能的外交衝突,使國家免於戰爭災禍。
二、成功防制兵變與民變的張肖甫
明神宗萬曆十年,御史中丞吳善言奉行新法,減去士兵軍餉三分之二,而其中又有一半是不能通用的新錢。於是浙江、江蘇的軍官首先發難,幾個帶頭的軍官,甚至限制御史中丞等官員之自由,並加以軟硬兼施,直到御史中丞不得已拿出庫銀發放,才得以暫時解決;而二個帶頭的軍官,也假意的自綁請罪,並稱與其他士兵無關,官府不得不將渠拘禁,但問題仍然是隱而不發。後來少司馬張肖甫奉命前來相機行事,不巧又碰上當地百姓因徭役不公情形,向官府抗議,其中有心人士丁仕卿更煽動結合地痞流氓鬧事,並聲稱:「官府對亂兵都沒辦法了,又能把我們怎麼辦?」後來丁仕卿因另案被官府拘禁,當地惡霸流氓便率眾到官府劫獄,同時到處縱火搶劫,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張肖甫便主張將兵變和民變分開來處理。於是他先放了那二個帶頭的軍官,他的手下覺得不可思議,反而擔心軍隊會帶領暴民鬧出更大的事。殊不知張肖甫自有主張,其中一方面他向暴民曉以大義的說:「你們如此燒搶,依律是要被滅族的,這是何苦呢?我想你們一定是有什麼痛苦,告訴我來幫你們解決…。」後來張肖甫雖然採納百姓的建議,隨即廢除不合理的規定,但暴民還是持續鬧事。這時張肖甫便把帶頭軍官找來,說:「將士原本應戰死沙場,才能保持聲譽,你們這次犯上的罪,依律可處死刑,但這樣豈不留下不好聲名;你們平常對國家就有功勞,和那些暴民不一樣,如果可以幫助國家平亂,將可帶罪立功,但對暴民不能趕盡殺絕,如果你們濫殺人的話,我還是會治你們的罪。」話說完後,士兵便出動平亂,而且沒有造成重大傷亡。
在有心人士帶動的情況下,本來是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變亂,但張肖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善用先機與心機,成功的弭平二方變亂,最重要的是他沒有造成亂殺人的情況,除了解決現時的動亂問題外,也避免掉因解決動亂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這在危機處理上,的確高明,也令人敬佩。
三、圖檔機密,輕忽不得
宋朝初年,亟欲併吞當時南方大國─南唐,於是派遣特使盧多遜出使南唐,以便瞭解敵情。殊不知盧多遜身負機要重任,先前即讓人告知南唐李後主〈煜〉稱:朝廷將準備重修天下地籍圖冊,希望各地均能繕書陳送…。李煜不疑有他,便交待所屬提供,於是南唐十九州的地勢、邊防、戶口等資料,盡入宋國鷇中,最後終引宋兵長驅直入。當南唐亡國時,一妃子即曾嘆曰:「…四十萬人齊解甲,並無一個是男兒。」亦即,宋
朝因為充分掌握情資,致南唐軍隊毫無反擊之力。所以說,一旦沒有敵情保密觀念,終將自食惡果。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宋神宗時,當時高麗使者進貢,每到各地州縣,即主動索取當地地圖,而地方官吏也都不疑有它提供。到了揚州,陳秀公時任太守,直覺便諳高麗使者一定別有所圖,於是將計就計,誘騙該使者說,他想整理一份完整的江浙地圖,如果使者能夠提供已蒐好之各地地圖,他將重新繕製一套更完整的地圖供其攜回…。孰知這高麗使者竟悉數提供,於是陳秀公便一把火將那批地圖全部燒燬。
我想,陳秀公大概是知道前代的教訓吧,於是機警預防可能發生的禍害,其危機意識與處理得宜,實在值得學習。
四、因酒色而洩密亡國的後唐李從珂
五代時期,後唐明宗駕崩後,其養子李從珂殺弟自立。當時李從珂與大臣石敬塘間之嫌隙頗深,但仍保持貌合神離的狀態。某日適逢李從珂壽旦,當他酒至酣醉時,正遇到來自河東祝壽的魏國長公主,李從珂見長公主有幾分姿色,爰舉止輕浮並要求長公主在宮中多住些時日,不料被長公主悍拒,李從珂不死心並藉著酒意色膽,不加思索的說:「才來京城,就急著回去,是不是忙著和石敬塘準備造反…。」次日醒來,李從珂頗覺失言,但石敬塘很快就知道,並且懷疑皇帝會因而對其不利,於是乃向契丹稱臣借兵,並滅掉後唐,身為公務員,本應摒棄酒、色,但如因而造成洩密情事,當更罪加一等。上述害己害國之例,殊值令人深思警惕啊!
五、多言賈禍的下場
三國時魏明帝,某日攜其寵妃郭夫人於後苑嬉戲,郭夫人惟恐遭嫉於毛皇后,爰建請明帝共邀皇后晚宴娛樂。明帝不但不答應,還警告在場侍從不得向任何人提起今日之事。誰知其中一小廝,為了討好皇后,竟將當晚之事告知毛皇后,雖然那小廝曾要求皇后將此事放在心裡就好,但是毛皇后還是藉機向明帝興師問罪。結果明帝惱羞成怒,竟將毛皇后和那天在場的所有侍從全部殺掉。
同樣的例子,漢元帝時的大臣京房,曾多次告訴皇帝說,近年來所發生的天災地變,都是因為朝中有奸臣,而這個人就中書令石顯。皇帝聽了以後,本欲加處置,但京房某次因為接受淮陽王舅舅張博的不當人事請託關說,無意間把此事告知了好友御史大夫鄭弘,而鄭弘身為御史大夫,非但未加規誡,反而又將此事說溜了嘴,以致中書令石顯得知原委,遂先發制人向皇帝彈劾這些人,元帝聽後非常不悅,便將京房、張博判處死罪,鄭弘則貶為庶民。
另一個有趣的史例,唐代宗時郭子儀的公子郭曖,與他的妻子升平公主吵架,郭曖氣著說:「你仰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才不屑做天子呢!」公主聽了十分氣憤,馬上回宮稟報皇帝。這下慘了,還好皇帝寬宏大量,只向負荊請罪的郭子儀講道:「不痴不聾,是當不了家長的。」羞赧的郭子儀回家後,著實狠狠的打了郭曖一頓。
不管是小廝、京房、鄭弘或郭曖,他們所付出的多嘴代價,都是一樣慘痛的。想想,這些人都是嚴重的缺乏危機意識,才遭致禍害的,殊不可不慎啊!在機關同仁的相處上,也是最忌讒言和小道消息。須知,逞口舌之快者,終將付出害人又害己的慘痛代價。
六、謹守口風的重要
劉曄是曹魏帝曹睿的首席軍事顧問,當時曹睿正謀準備攻打蜀漢,他首先便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向皇帝條陳建議表示可以用兵。另一方面,劉曄的好友禁軍總監楊暨,也是皇帝的親信,卻極力向劉曄說明用兵之害,而劉曄倒也附和他的意見,虛應其一番。數日後,楊暨正和曹睿商議國事,正好討論此次用兵之事,楊暨便力陳用兵之害,同時順便提出劉曄也贊同他的意見,希望能影響皇帝。這時曹睿便覺得奇怪地說:「劉曄在我面前,表示可以出兵….。」而楊暨也不服的說:「待會我一定要與他對質!」很快的,曹睿便單獨召見劉曄,只見劉曄喟道:「我能夠有幸知悉並參與出兵這件密謀大事,連睡覺都怕說夢話把它講出來,造成洩露軍機的憾事,更何況怎能隨意在別人面前言及;軍事行動,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陛下如此公開討論,恐怕敵人早已聽到而有所防範了….。」曹睿於是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劉曄出宮時,碰到楊暨,便語帶責備的說:「漁夫釣到一條一條大魚,就儘量放長線,待其筋疲力竭後,再好整以暇收線,所以每次均能有所獲。今君王的威嚴,豈是一條大魚,你雖然是個直臣,但面處軍機大事,仍應該仔細思量。」同樣的,楊暨也向劉曄道歉。
試想,凡事如果都能夠用「道歉」重來,那麼天下早就一切太平,沒有什麼困難麻煩事;尤其是公務機密事宜,除了要做到「已知慎言」外,最好是不關己者不問不言,才是最佳上策。
七、鞏固「心防」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在於善用離間、打垮其心防。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用黃金買通楚軍一些將領,要他們散佈謠言,使好猜忌的項羽對其重要將臣如鍾離昧等產生嫌隙。但最關鍵的還是成功地離間他與亞父范增的情誼。某次,項羽派使者到劉邦營中,劉邦謀臣陳平覺得機會來了,便吩咐侍者準備精美的餐具飲食,同時向劉邦面授機宜。待使者謁見劉邦時,劉邦便佯裝訝異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隨即示意屬下換上較粗糙的餐具飲食,同時語帶輕蔑之意。使者回到楚營,便一五一十告訴楚王,致項羽與亞父范增間逐漸產生嚴重的嫌隙,終於自取敗亡。
類似的案例,發生在東漢,當時西域諸小國都是在較強大的漢朝和凶奴間求生存,某次班超出使西域的鄯善國,正巧匈奴的使者也來訪,鄯善國於是對漢使表現的很曖昧不明,班超身負拉攏重任,但又不知匈奴使者到訪之確切情形,於是利用鄯善侍者服勤時,隨口問侍者說:「匈奴使者都來好幾天了,不知道他們住在哪裡…?」那侍者以為班超知道匈奴來訪情事,便一五一十告訴班超,結果班超先把侍者關起來,再率領隨從卅六人夜襲匈奴使節團,把他們悉數殺光,並把頭顱交給鄯善王,最後成功地威逼鄯善國歸順漢朝。
上述案例,可知「事以秘成,語以洩敗。」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使者或小廝,都能影響大局,其關鍵就在於他們都忽略了相關危機意識,甚至於喪失正確的判斷力,以致造成無可彌補的缺憾。
八、為官之道│謹言慎行而已
魏晉南北朝北周武帝末年,武官上柱國烏丸軌曾私下和大將軍賀若弼談論朝中機密事宜,並議論皇太子宇文贇的不是。後來烏丸軌有次機會向武帝報告有關皇太子的是非,並稱與大將軍賀若弼深有同感;武帝
隨即召見賀若弼證明此事,但賀若弼想起父親的教誨,便向武帝奏稱:「太子忠誠仁厚,我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武帝聽了並沒有表示意見。後來烏丸軌責備賀若弼不該有此違心之論,賀若弼嘆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我父親(賀敦)當初就是私下非議朝政,才被賜死,臨死前還特別用針在我的舌頭刺出血來,要我好好記取教訓啊…!」果然,宇文贇繼位後沒多久,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烏丸軌。
由上述的案例,並結合現在的社會觀念,可知,任何公務人員的品德操守問題非不可訴諸公議,但仍須循正常和合法的管道方可為之。由於現今輿論發達,公務人員很容易知悉機關公務機密或人、事之弊失,但往往因挾怨或疏忽等而洩密或失言,造成害人害己的下場,殊不可不慎!所謂:「言少則寡愆(錯誤)尤(怨尤)。」果真有其道理啊!
九、洩露考題的下場
清雍正皇帝於某次大考時,特別指派沉穩內斂的俞鴻圖擔任主考官,俞氏為人處事一向小心謹慎,中規中矩,當任命令發布後,即斷絕一切對外關係,且嚴格整飭內外,關防文書並嚴加保管。雖然保密迴避功夫做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但百密終有一疏,他隨侍的愛妾,覺得機不可失,因而與侍僕串通,將偷得的考題,黏貼在俞鴻圖的袍服內,順利將考題挾帶出去,以高價出售給諸考生,而俞氏則一直被矇在鼓裡。後來東窗事發,雍正皇帝下令處死俞鴻圖,並命他的兒女親家鄭升恆監斬;一來可以看看鄭升恆是否係依律嚴行,二來可以讓官員知道,即使是親戚關係,也是不應留情面,並進而提醒官員無須、也不可以官官相護。後來俞鴻圖慘遭腰斬時,並未馬上死去,只見他挺著上半身,用手指沾血連寫七個慘字後倒死。
為何在科舉時代洩題者要遭此大禍,理由無他,也就是這些因作弊而晉升仕途之人,將來輕者貪贓枉法,重則可能禍國殃民,所以必須以酷刑來加以惕誡。其次,由本案例可知,並非己身正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並摒離「禍端」,才能避免身受其害。
十、機警防止洩密的顧琛
宋文帝派遣將軍劉彥之經略黃河以南一帶地區,與敵大戰,敗而歸,所帶兵甲需用等皆盡喪失,並造成國庫空虛。某天宋文帝宴客,對方敵營使者也在座,酒酣耳熱時,宋文帝突然問管理兵需事宜的庫都郎顧琛:「現在我們庫存的兵器有多少?」顧琛機警想到軍情不可實說,爰鎮定的回答:「如今新府庫有十萬人的兵器,至於舊府庫所藏則多不可數。」文帝一聽完後,即深覺自己說錯了話,但也肯定顧琛機智的回話,於是給予重賞。
由上觀之,「洩密」的型式可謂不一而足,太過「老實」,也可能適得其害,所以,在臨機應變時,「務實」反而比「老實」更為重要,不是嗎!
十一、遭反測而洩密的江芊
春秋戰國時楚成王欲廢太子商臣,並擬立王子職為新太子。商臣頗有危機意識,但又不知道事實真假,於是求教他的老師潘崇,潘崇回答他說:「你只要對皇上的愛妾江芊輕薄無禮,就可以知道下文了…。」商臣爰照此建議進行,果然氣得江芊罵道:「你這卑鄙無恥的小人,難怪成王想廢掉你…。」商臣於是確認成王將
對他不利,嗣便利用機會殺掉成王。
同樣的案例,山陽君也是懷疑韓王欲對其不利,便假裝去詆譭韓王的寵愛豎樛以獲知事實真相;另淖齒聽說齊愍王厭惡他,便偽裝為秦王使者,向愍王左右來查證事實。試想,皇帝的決策,是何等機密,怎麼可以任意洩露。所以說,有機會獲知高層決策機密,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重點是,沉得住氣並且不任意發表與自己無關之言論,才不會誤(害)人誤(害)己啊。
肆、廉政歷史趣話
一、爛一個盤子
清朝時有一個縣令,在赴任之前,就對上天發誓說:「如果我當官收人家的錢,右手收則爛右手,左手收則爛左手。」過了不久,某個案子有人相求,送了一百兩黃金來打點。他怕收了會爛手,不敢直接用手來接,可是心裡卻想得慌。這時候師爺講話了:「如果老爺用個盤子來接,不就爛不到手了嗎!」這會兒縣令便心安理得的對眾人說:「如果老天有知,就應該爛掉盤子,可跟我的手沒關係啊!而且我收的是黃金,可不是當初發誓所說的『錢』喔!」
二、你猜中了
以前有一個人在大街上擺放燈謎徵答的攤位,並且在桌子兩旁各豎立一根竹竿,一根竹竿掛一個小孩的臉譜,一根竹竿則掛了十兩銀,中間擺了一個謎底說道:「以左右兩物為謎面,猜一俗語。猜中者以十兩銀相贈。」當時圍觀者眾,但均無人得以猜出答案。忽然有一身著官服者踉蹌走來,吆喝眾人閃開,二話不說便把那十兩銀取走。正當轉身離去時,眾人發出不平之鳴曰:「沒本事猜謎底,倒無理把錢賴走了。」誰知謎攤主人卻笑著對眾人說:「諸位鄉親,你們誤會了,他猜對了,謎底就是『要錢不要臉』。」眾人聽了,都會心一笑的離開了。
三、大小之諷
從前有二個小官吏走在路上,後面跟著一個樵夫。由於夏日炎炎,一個官吏打著傘,一個官吏搖著扇子;打傘的官吏賣弄風雅地說了段俏皮話:「傘撐開來大,收起來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搖扇的官吏也不甘示
弱地說道:「扇子打開來大,收起來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只見樵夫在後頭接著說:「你們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吃飯多,日日做事少。」頓時只見二官吏面面相覷,臉紅著離去。
四、機智諫言的東方朔
漢武帝一向迷信,在施政上難免有失允當。有一次漢武帝好不容易獲得一瓶長生不老「仙酒」,本來想準備於良辰吉日飲用,誰知讓東方朔知道了,覺得應該導正皇帝的觀念,於是便潛入宮中把酒偷來喝了。漢武帝知道了,勃然大怒,要將東方朔處以極刑。當東方朔被押到漢武帝前面時,竟泰然自若的說道:「陛下啊,我已喝了仙酒,即使您殺了我,我也有仙酒護身而死不了;否則,這仙酒豈不是一點都不靈驗了呢?」漢武帝剎時不知如何應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東方朔又如何知道仙酒的藏匿之處呢?顯然是有人洩密,然而東方朔的大膽行徑和機智諫言,也著實令人佩服。
五、人不如蝗蟲
以前有一個讀書人叫作皇甫德,進士及第後便發派到江蘇如皋縣當縣令。其為官清廉,不興賦役,頗獲老百姓的愛戴。有一年,數月不雨,旱災嚴重到鬧起了蝗災。鄰縣泰興縣令為了隱瞞災情,故意上報朝廷說該縣一隻蝗蟲也沒有。過了一段時間,蝗災越來越嚴重,上級特別派了欽差來調查,結果發現泰興縣令匿報災情。這個泰興縣令為求自保,乃自圓其說道:「本縣本來沒有蝗蟲,最近卻從如皋縣飛來許多蟲,所以應從如皋縣治起…..。」殊不知上級欽差素與泰興縣令交好,於是下公文給如皋縣令皇甫德:「請嚴加捉捕蝗蟲,勿使其再侵害鄰縣。」皇甫德接到公文,哭笑不得,於是也給泰興縣發了一道公文曰:「蝗蟲本是天災,並非縣官無才;既從我縣飛去,還請貴縣押來。」
六、為官之道
以前京師有一位知名的裁縫師,朝中達官貴人都是找他量製衣服,而他量製官服,也別有一套學問。某次,朝裡御史大人請他特製一件朝服,該裁縫師屈身量尺寸時問說:「請問大人您做了幾年御史了?」御史大人覺得好奇的說:「做衣服跟為官幾年有關係嗎!」裁縫師點頭著說:「年輕人初任官吏,趾高氣揚,挺胸凸肚,做衣服應當前面長、後面短;當為官到中年時,在官場上歷練多了,意氣稍減,做起衣服就應該前後長短一樣;等到做官時間長了,比較事故謹慎,且經常低頭小心思考公務。這時的衣服,就應當是前面短、後面長。因此,問你做了幾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為你量製合身的衣服。」御史大人聽完後,不覺莞爾!
七、巧妙應對的監考官
相傳清朝大臣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唸了幾年私塾,但卻不學無術,胸無點墨。平常喜歡題詩作文,附庸風雅,但小場面還可以,要做大學問可就不行了。
某年京城正好辦理科舉考試,他竟異想天開,想去碰碰運氣,於是負笈北上,參加考試。誰知考試的那一天,他被那場面嚇到了,一看到試卷,卻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他還是勉強下筆亂掰。寫了半天,正不知所云時,他老兄突然想到李中堂是他的親戚,想說如果在試卷上記下此筆,說不定還會被錄取呢!於是振筆直書:「我是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妻。」竟把「戚」錯寫成「妻」了。
監考官在閱改考卷,看到這個狗屁不通的卷子時,正想把它扔掉,見到上面有一行特別醒目的字句,他看了看,想說:「管你是誰的親戚,這種學問說什麼也不能夠錄取的。」但他又不想傷了李中堂的面子,於是在試卷下面批道:「因為你是李中堂大人的親妻(戚),所以再怎樣我也是不敢娶(取)的!」
八、巧妙羞辱知府大人
清末有一個叫作夏川的知府大人,自調任熱河知府後,即魚肉鄉民、橫徵暴斂,民眾對其恨之入骨。後來百姓一狀告到京城,結果夏川遭到罷官。當他臨走時,大街上張燈結采,人們喜氣洋洋,城中百姓紛紛推車挑擔來為他送行。夏知府一看到那麼多的送行鄉親,不覺得有些志得意滿,當走到城外時,夏知府一時好奇,便問送行鄉親你們推車挑擔個什麼東西,是要送我嗎?鄉親們說:「這是咱家鄉的黃土,要送給知府大人作紀念的。」夏知府一時不解,其中一老漢便笑答:「這是地皮啊!我們怕老爺這幾年搜括的不夠,特地再送來些給您….。」只見知府大人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九、為官之孽
以前有一個人,生性貪婪,又喜歡計較,但最後還是窮苦而死。死後魂魄來到地府,閻王判他罪道:「你這廝在陽間貪得無饜,又為非作歹,判你下輩子去做禽獸、昆蟲。」那貪鬼哀求說:「若罰我為禽獸昆蟲,我沒意見,但求大王能讓我擇主而棲。」閻王問:「你要選擇什麼樣的主人呢?」貪鬼回答說:「如果讓我變成走獸,我要當伯樂的馬、張果老的驢;如果讓我變成飛禽,我要當右軍的鵝,懿公的鶴;如果讓我變成昆蟲,我要變成莊子的蝴蝶,子產的魚。」閻王聽後大怒道:「你這孽障,專門挑精揀肥,跟在陽世做官,專挑錢多事少、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的職務有何區別?現在罰你做烏龜,讓你經常縮頭喝風,什麼也佔不到便宜。」這會兒貪鬼才悟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要作個官可不容易啊!平常為官造孽,似乎是家常便飯,還好我沒當官,否則這下可能被打入畜牲道,永不得超生啊!」
十、聰明反被聰明誤
以前杭州有一個貪官,因搜刮很多民脂民膏,惹得天怒人怨,最後上司知道了,便將他調職。離職那天,貪官將所搜括的金銀裝在十二個罈子裡,並加以彌封,貼上「蘇州特產鹹菜」的字條。由於他的上司早知他會來此一招,便在他離職那天突然前去為他送行,正當貪官啟程時,上司便有意無意地問他:「你怎麼帶那麼多罈的鹹菜?」他連忙回答說:「因為家中妻小喜愛吃鹹菜,所以特帶上數罈。」上司一聽突然驚道:「總督大人及我
等僚屬,也最愛吃蘇州鹹菜,可是正苦於買不到,你可否把這些罈讓我帶回去,再另行買些?」貪官聽了,嚇得目瞪口呆,可是又不敢拒絕,只好乖乖地奉送,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正當他垂頭喪氣離開時,當地百姓又為他送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五大天地」四字。貪官以為是百姓奉承他,便高興的問百姓此意為何?其中一老者便道:「這是指您括了很多『金天銀地』,然後整日『花天酒地』,審理案件則是『昏天暗地』,老百姓看得是『怨天恨地』,現在您走了,我們真的是『歡天喜地』啊!」這時貪官喟道:「上司坑我、百姓損我,我真是得不償失啊!」
十一、戴高帽
從前有個高官門生考中了狀元,準備調到外地當官,臨行前特來高官家中謝恩。這位高官則殷殷告誡門生說:「在外當官不易,凡事要謹言慎行,切記為師平常的叮囑啊!」
門生回答說:「恩師請放心,我已經準備一百頂高帽,到了地方,送給該送的人,保證大家都滿意。」高官聽了,馬上板起臉孔說:「我們都是讀書人,可不屑這種巴結逢迎的作為。」門生馬上改變口吻說:「恩師說得對,但是天下像恩師這種不喜奉承阿諛的人已經不多了,要是天下當官之人,都能像恩師一樣,那天下就一切太平了!」高官聽了滿心歡喜的說:「有理,有理,儒子可教也。」門生聽了,暗自竊笑說:「這一百頂帽子,已經剩九十九頂了。」
十二、忠義的伶人
當時和秦檜害死岳飛的奸臣張俊,平時貪贓枉法,橫徵暴斂私產,單是其一年的租米,就高達六十萬石。因財大勢大,朝中無人敢輕易得罪他。有一天,宋高宗宴請眾大臣,邀請一班伶人來說學逗唱,娛樂賓客。突然有個伶人上檯,自稱善觀星象,說道:「我只要用渾天儀對人一照,就能看出這人是天上那顆星宿的化身;但渾天儀不便取得,所以用一個大銅錢來代之,也具有其效果….。」在座的人都趣味盎然,想一看自己到底是什麼星宿化身。只見那伶人拿著大銅錢,從錢孔中一一窺視諸人,並且一一道出誰是什麼星宿。輪到張俊時,他看了又看,說是啥也看不見,眾人催他再仔細端詳一番,他便裝出一付很認真的樣子說:「真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倒是看見張老爺好生地坐在錢裡面,不信,你們自己來看吧!」大家忽然領略到那伶人的用意,不由得哄堂大笑起來,把奸臣張俊弄得面紅耳赤。
十三、蘇東坡的妙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生仕途並不如意,某次在京為官時,有一老友央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但許久都沒下文。有一天那老友登門拜訪說:「請你想想辦法吧!要不然請令弟(蘇轍,也在京中當官)幫忙也
可以…。」蘇東坡聽了沒講什麼,請他坐下來,並且說了個故事。他說:「從前有個人實在窮得沒辦法,最後想靠盜墓來發橫財,但他連挖了幾個墓,都一無所獲。突然間眼前看到伯夷、叔齊的墓,就先挖了伯夷那個;墓剛開挖時,就聽到裡面有人嘆息道:『我伯夷當初已在首陽山餓成一把骨頭,想是無法滿足你的需求的。』盜墓的人聽了,只好懊喪的準備開挖叔齊的墓,忽然間又聽到伯夷唉聲地說:『你還是去別處想辦法吧!你看老哥我都這付模樣了,我老弟又會好到哪裡去呢!』」求蘇東坡幫忙的老友,聽了這故事,便哈哈大笑的離去了。
十四、自取其辱的縣官
清朝有一個縣官非常貪財好色,一心想娶個小妾,於是派人挨家挨戶去尋訪,弄得有姑娘的人家,都惶惶不安!有一天一個姓龐的書生,主動去見縣官說:「聽說您要娶個小妾,但不知是要啥模樣的?」縣官回答說:「我要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龐書生一聽,說:「巧了,我們鎮上就有這麼個姑娘,我請纓去替老爺說媒,保管一切水到渠成。」過了幾天,龐書生告訴縣官說,一切都已辦妥,請老爺擇吉迎娶便是。到了迎娶那天,縣官的大紅花轎來到府第前,只見縣官踢轎不應,連喊也無人下轎,這縣官可急了,一箭步入轎把新娘的紅蓋頭揭去,這一揭,連同縣官等眾人都傻眼了,這哪是什麼新娘,這是穿了鳳冠霞披的泥菩薩啊!縣官於是大怒,把龐書生捉來問罪。只見龐書生嘻皮笑臉的說:「老爺您瞧,這不是您所說的:『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樣子嗎!」縣官一時答應不來,倒是街坊傳為笑談。
十五、喬縣令巧斷訟案
清朝有個讀書人叫作喬世榮,長得其貌不揚,不拘小節,但卻精通詩書,頗有文采。某年大考中第,到吏部候職時,因無餘銀「上貢」,所以坐了好久的冷板凳,最後終獲分發為一小縣的七品縣令。正當走馬上任,在途中碰到二人在激烈爭吵,一問之下才知道,其中一老者因拾獲年輕者之錢袋,因心地良善,於原地等候遺失者前來認領,殊不知那遺失錢袋的年輕人,反而一口咬定錢袋裝有五十兩銀,而不是現在的十兩銀,圍觀的民眾也替老者報不平。這時喬縣令首先向老者問話:「你撿到這錢袋,都沒離開原地?」老者答:「沒有。」喬縣令又問:「可有人見證?」部分圍觀民眾紛紛願替老者做證。喬縣令於是已有定見的說:「這就對了,老者撿到的錢袋,是裝十兩銀,那就不是你的五十兩銀的錢袋。老者拾金不昧,判將十兩銀的錢袋一併賞你,至於年輕人的五十兩銀錢袋,則由你自己再行尋找吧….。」這時圍觀的民眾都異口同聲稱讚喬縣令是個好官啊!
十六、同中求異的晉武帝
晉武帝曾經問大臣劉毅:「我可以比得上漢朝哪個皇帝啊?」劉毅答說:「我看陛下和東漢的桓、靈二帝差不多。」本來晉武帝是希望劉毅把他比擬為漢高祖或漢光武帝,便說:「我平定了東吳,統一天下,並且一心想做明君,你把我比成那亡國的末帝,太過份了吧?」劉毅接著說:「漢桓、靈二帝把賣官鬻爵的錢,都交入國庫,而您卻把賣得的錢裝進自己的私庫,這點您就比不上桓、靈二帝了。」左右聽了,不禁為劉毅捏一把冷汗,但是晉武帝卻笑著說:「漢桓、靈二帝在世時,他們聽不到這樣的話,現在我有你這樣直言的大臣,並且能忍受這樣尖銳的批評,單這點來看,我應該比他們強多了吧!」
十七、當貪官污吏比較好?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臣孫叔敖,深受楚莊王的器重,後來他打敗晉國回來得到重病,臨死前特別囑付兒子孫安說:「我死後,你就回到鄉下種田,千萬別做官,也別受封。萬一大王非得賞賜你東西,你就要求那塊沒有人要的寢丘。」不久後孫叔敖過世了,楚莊王悲痛萬分,便打算封孫安為大夫,但孫安卻百般推辭,楚莊王只好讓他回老家去。孫安回去後,日子過得很清苦,甚至無以為繼。正好某日巧遇楚莊王跟前著名的表演者「優孟」,優孟瞧他像是個要飯的,便問他為何淪落至此?孫安說:「父親雖然當了幾年官,但什麼也都沒留下,所以一切只好自己幹活…。」優孟聽了決定替他抱不平。於是做了一身和孫叔敖一模一樣的衣服,然後天天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竟也模仿的維妙維肖。後來一次機會,優孟便在舞台上表演孫叔敖和楚莊王的對話戲,怎知楚莊王看了入神,竟把優孟當成孫叔敖,然後捉住他說:「原來你沒死?可把我想壞了!」優孟答說:「大王,您弄錯了,我是假的!」楚莊王回過神來說:「不管你是真、假,我就封你為大夫。」優孟說:「不!我要當個贓官。」楚莊王覺得奇怪,問說為什麼?優孟說:「請大王聽我唱首歌,您就明白了。」
「貪官污吏多榮耀,子孫衣食不用愁,你看楚國令尹孫叔敖,苦了自己苦子孫,勸你不必做清官,還是貪官污吏好。」楚莊王聽了益加心痛不已,便找人把孫安請來,好說歹說,孫安只肯要父親遺言所指的寢丘之地,原來那塊地是沒有人要的薄沙地,如此孫叔敖的子孫才能世代擁有這塊地,藉以安身立命啊!
十八、授權的藝術
春秋戰國時代,田嬰在齊國為相,因政績良好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於是有人向齊王進言:「我國一年的財務結算情形,您何不抽出時間來聽聽下面的彙報呢?這樣的話,您就能知道官吏營私舞弊的情形和施政上的得失。」這原本立意良好,但出發點不免小題大做。後來齊王要田嬰準備彙報事宜,田嬰於是命相關官員備齊全年大大小小的帳冊資料,並說大王要親自聽閱。這下可好,眾財政官員輪番上陣報告,可把齊王累壞了,搞了幾天,田嬰索性報告齊王:「這些帳目都是群臣一年到頭不眠不休,認真做出來的,請大王再用一個晚上聽取簡報,相信群臣都能獲得鼓勵。」過了不久,齊王已經渾然睡著了。後來,齊王決定不再聽這種無聊的彙報了,並授權田嬰全權負責。
相反的,明武宗時宦官劉謹,為了專權,於是經常安排雜藝表演給皇上看,並且在皇上看得入迷時,再把重要公事拿給皇上批示。果然,皇上覺得不勝其煩,久而久之便把大小事交給劉謹處理了。所以說,「授權」與「擅權」,都在主子的一念之間,而「權責相符」才是為政之道啊!
十九、聰明的官吏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太宰,某天他命所屬的一個小吏到市場去巡視,然後再把看到的事回報上來。第二天,太宰問他昨天看到了什麼?小吏答說:「沒什麼特別之事。」太宰又問:「那你就把你記憶中所看到的景象說出來吧!」小吏於是說:「昨天在市場上,看到特別多的牛車,這是以往比較少見的情形。」太宰瞭然於胸的說:「千萬別把我今天問你的事告訴別人。」第三天,太宰把管理市場的官員找來問說:「為何前天和昨天,在市場的牛糞那麼多?你做了適當的處理嗎?」管理市場的官員大吃一驚,覺得太宰實在太厲害了,於是嗣後在執行職務上,就更不敢有所懈怠了。
同樣的,有次韓昭侯派屬下到縣城巡視,回來時只簡單向韓昭侯報告看到南門之外有黃牛在道旁吃草。韓昭侯爰下令曰:「禁止牛隻擅進稻田,本是嚴律,但官員竟不當一回事,今令各地回報詳情,坦白從寬,否則重懲。」嗣各地均回報,而獨漏南門地區,昭侯曰:「還沒舉盡。」隨即前往視察,果然發現南門外仍有黃牛在道旁吃草。官吏皆以為主上英明,遂不敢造次。
聰明的太宰,的確發揮了其耳目的功能,但同時也告訴我們,做好本分的工作才是最佳上策。
二十、能辨認貪官污吏的算命先生
五代時南唐的趙王,為了瞭解用人之道,以及避免所用非人,於是找來當時最出名的算命先生,來看看眾官員中,誰是大貪官污吏?並予以糾出,同時藉以殺雞儆猴。據說,這個算命先生能一眼看出人的貴賤,但是否能一眼看出官員的底細?則尚無實證經驗。不過,這算命先生果然聰明。首先,他要求趙王將眾官員集合,並且都穿同樣的衣服,然後在大庭上站成一排。接著說道:「依相書記載,凡為人貪得無厭者,其頭必生長角,頭上並有黃雲圍繞。」剎時,眾官員不約而同的把眼光放到太師身上,因為當時凡是想升官者,都得送錢給太師。就這樣,大家也就心裡有數,誰是大貪官污吏了。趙王於是說:「這下也印證我的認知是正確無誤的!」
廿
一、放長線釣大魚的牟利方法
東漢桓帝時的大宦官張讓,權傾一時,當時很多人都想跟他攀關係,但都難得其門而入。京城有一個富商叫孟陀,腦筋動得很快,一反常態的從張讓的家奴下功夫。他不惜耗費鉅資與之結交,其中一家奴的主管,很感激孟陀,並問他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孟陀答說:「我只希望明天你們看到我時,可以向我朝拜一番。」第二天,朝中很多官員都來張讓家中拜訪,一時人車雜遝,孟陀的車駕也進退不得,這時家奴的主管,遠遠看到
孟陀,便帶領眾家奴們到路上,向孟陀迎拜。當時在場的官員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驚訝,並認為張讓對孟陀很厚愛。嗣後爰爭相向孟陀賄賂交好,不多時,孟陀便攢積了很多錢。這真是一本萬利,「自助而後人助」的好方法啊!廿
二、蘇東坡畫扇題字的寓意
蘇東坡被貶官至密州時,有一天買了一把素面扇子,並準備畫些東西在上面。當他坐在窗前思考時,發現窗前一隻正在努力攀爬的蝸牛,覺得牠很上進,便將牠畫上一筆;接著他又看到一隻忙於採蜜的蜜蜂,覺得牠播種有益,也把牠畫上去;後來他又從蜜蜂聯想到流螢的光明閃爍,再添牠一筆;最後抬頭看到簷下有之蜘蛛在忙碌的織網,覺得其精神可嘉,也把牠畫上去。當全部畫好時,正好當地一小吏來訪,看到畫上的四隻昆蟲,便說自己知道其寓意:「這蝸牛背著大酒葫蘆爬行,顯然是貪酒之意;這蜜蜂在花堆裡遊蕩,應該是個貪花好色之徒;這螢火蟲深夜不睡,到處打燈覓晃,想必是想撈好處,是個貪財之輩;而這蜘蛛鼓著大肚子,表示牠老愛生、賭氣。以上就是所謂的酒、色、財、氣,做一個正人君子當應戒之,是吧!」蘇東坡一聽覺得很意外,認為他寓得很好,便把這扇子送給他。小吏於是很高興的回家告訴他爹,誰知他爹另有新解:「這蝸牛老實笨拙,爬行全靠頭上的觸角棍兒來探路,人們看到牠,就想捏拔牠的觸角;百姓就像蝸牛一樣,當官的可不能看百姓老實,就欺負人家啊。這蜜蜂身上有個刺,人們抓到牠就想把牠的刺拔下來;人民就像蜜蜂一樣,竟日忙碌,而官員看到人民辛勞的成果,卻總免不了對其剝削,所以為官者當體恤黎民之苦。這螢火蟲光亮新奇,人們看了就想追捕牠;意謂人民的貢獻雖只是那蠅點光亮,但當官的可別再施壓榨,不留餘地啊!這蜘蛛結網過活,人們看到了總會把它掃去,害牠驚慌逃走;所以意謂百姓生不逢時,民不聊生,當官者應謹慎注意,勿給百姓火上加油。」小吏聽了覺得更有道理,便回頭向蘇東坡報告,蘇東坡聽了更覺得有意思,想不到畫者無意,看者有心。後來,蘇東坡叫人買了多把扇子,全部畫上這四種昆蟲,並且題字如下:「蝸牛頭上莫砍棍,蜜蜂尾部別拔針;流螢飛過休沾光,蜘蛛網下存善心。」引申為官者一念之間,為善為惡全靠自己的修行了。
廿
三、(屁頌)暗損大貪官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進士叫趙南星,於天啟年間官至吏部尚書。他平常特別看不起貪贓逢迎之人,尤其痛恨大貪官魏忠賢。後來他特意寫了一本灰諧暗喻時政的書,名叫「笑贊」,內容充滿暗諷,十分有意思。其中有一篇叫「屁頌」,內容是說有一個老秀才,天年已盡,來閻王面前報到時,突然閻王放了個屁,老秀才便立即獻上「屁頌」一篇,滿嘴笑臉的說:「大王高聳玉臀,馨響珠屁;如輕彈絲竹之音,又似蘭麝之氣。」閻王聽罷,龍心大悅,便給老秀才再添十年陽壽,放他返回人間。十年期滿後,老秀才趾高氣昂的前來拜見閻王,閻王已經忘記他了,便問小鬼來者何人,小鬼答說:「就是那個會做屁文章的秀才。」閻王笑說;「你今天沒機會拍我馬屁了,不過倒要算算你在陽世的馬屁帳…。」這個趙南星猶不過癮,又公開發表通議一篇如下:「此秀才聞屁獻媚,茍延殘喘,無恥之甚矣!然唐時郭霸嚐糞以求富貴,正謂遺臭萬年者也。」
才氣洋溢,憤世嫉俗的趙南星,不但不會「善事」上官,而且屢屢出上官的醜,最後終被魏忠賢所害。但不知黃泉路上,閻王能否還其公道啊?
廿
四、「抱雞養竹」的典故
「抱雞養竹」,語出「古今譚概」。意思是說,唐朝益州新昌縣令夏侯彪初上任時,便訪當地「里正」曰:「雞蛋一錢多少顆?」「里正」答曰:「三顆。」夏侯彪於是遣人拿出一萬錢給「里正」,並說:「我現在不要蛋,且寄雞母抱之,待蛋孵成雞長大後,再令出售,一雞卅錢,半年吾即可得卅萬錢。」嗣又問:「竹筍一錢幾莖?」「里正」答曰:「五莖。」夏侯彪遂又取一萬錢付之,曰:「我現在不要筍,且置林中植之,至秋成竹,一莖十文,吾可得五十萬錢矣!」
夏侯彪這種「一本萬利」的貪污方法,有點像現今的「插乾股」方式,只是夏侯彪好歹也算是有拿出一些本錢來。所以,「抱雞養竹」這句話就是引申為「不勞而獲」的意思;試想,世人都想「不勞而獲」,倘公務員亦欲為之,那豈不天下大亂矣!
廿
五、以中藥名暗諷貪官
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任四川蓬溪縣令,其卸任時,接任之縣令乃一貪官污吏,該縣令素聞李時珍精通醫藥,爰請求開立滋補藥方一帖,李時珍笑允並開方如下:柏子二錢、木瓜三錢、官桂三錢、柴胡二錢、益智一錢、附子二錢、八角三錢、人參二錢、台烏二錢、上黨三錢、山藥一錢。該縣令連聲稱謝並囑師爺即去取藥,但師爺走到半路隨即返回,並向縣令告稱:「吾等被李時珍耍了,這付藥方的每項藥材的第一字連起來是─柏、木、官(棺)、柴(材)、益
(一)、附(付)、八、人、台(抬)、上、山。」縣令的臉頓時一陣青、一陣白。
廿
六、曹雪芹送「禮」諷官場
清乾隆以降,送往迎來之風盛行,尤其官場間更是處處陋習,而當時大文學家及聞人曹雪芹,則偏不好此道。某次,京城副都統赫某壽辰,賀客送禮充斥門庭,突左右來報,曹雪芹送來老酒二罈、賀字一軸。這下大夥兒覺得「神」了,曹雪芹竟也會送禮?而主人赫某則是欣喜異常,因為曹雪芹從不送禮,卻獨送給他,隨即命人將二罈酒分予眾人享用,惟眾人飲如白水一般,毫無滋味,這時一官員竟稱:「酒到無味方知情濃,這是曹雪芹給我們的驚喜呀!」接下來,主人赫某再命人打開賀軸,寫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此時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因為,這顯然是曹雪芹的隱喻,並借此機會嘲諷官場陋習。
另外一個同樣發生在唐朝晉州節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有一天李寰壽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來一紅布包裹之禮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麼寒酸,大概不會送什麼好東西,於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後面放著;至於信函,使者則申言老爺特別交待須親送壽翁拆閱,李寰只好親自拆閱,裡面寫道:「恭賀壽
誕,特贈當時李令公(光弼)收復京城所穿的棉襖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隨即令人打開那紅布包裹,發現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爛發臭的衣服,眾人大多忍俊不住,原來是別有含意啊!
廿
七、自討沒「品」
在『古今概談』這本書中講道,唐朝洪州某一官吏姓郭,聞說當地土人何婆善於占「琵琶卜」,於是登門造訪,孰知何婆心高氣傲,郭某只好多付銀兩,問自己將來做官的品致如何?這何婆早知郭某並非好官,於是捉弄道:「先生大富大貴,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後年得三品,大後年得四品。」郭某聽後迭忙更正說:「您錯了!品少者官高,品多是官小。」何婆隨即改口道:「今年減一品,明年減二品,後年減三品,大後年減四品,再過五六年,總會沒品。」郭某聽完怒不可遏,於大罵後離去。
廿
八、蝙蝠之異趣
明朝馮夢龍編輯的『笑府』中,有一則有關蝙蝠的故事,恰巧可以反映官場醜態。話說有一天鳳凰壽誕,百鳥來朝,只有蝙蝠未到,嗣後鳳凰指責牠說:「眾鳥皆仝賀,何獨汝踞傲無禮?」蝙蝠回答:「我有手腳,不屬於鳥類,為何要向你賀壽?」後來某天麒麟生日,萬獸亦皆到賀,仍獨蝙蝠沒來,麒麟質問牠,蝙蝠卻說:「我有對翼,屬禽類,為何要向你賀壽?」不久,鳳凰和麒麟相會,談及蝙蝠之事均謂:「這個不禽不獸之徒,真是不識相,他日定將修理牠…。」
其實,鳳凰和麒麟就好像是社會權貴一樣,每個人(隱喻為禽獸)都要對牠們巴結逢迎,唯獨不禽不獸的蝙蝠例外,但到底是特異獨行對呢?還是隨波逐流好呢?這可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此來描寫這樣的官場文化,倒頗為淋漓盡緻。
廿九、一念之間
東晉時,印度僧人竺法深從印度到南京來弘法。爲了順利宣傳教義,減少阻力,爰廣泛結交當地的官宦士族。某日,晉文帝邀宴竺法深,席間大臣劉尹對於竺法深的出現頗爲不屑,並對他嘲諷:「方外僧人也一樣屈俗奔競權門嗎?」竺法深聽完後笑答:「阿彌陀佛,在各位官人看來,這是權門,但在我們出家人心目中,這又何異於蓬門呢?」
假如說竺法深是想從最需要弘法、宣導的達官貴人做起,那麼,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門徑」。但是,程序的正當與分寸的拿捏,仍須謹慎合度才行。
三
十、理財哲學
第五篇:历史廉政故事
历史廉洁小故事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9、朱熹六劾贪官
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妇孺皆知,但了解他还是正气凛然、奋发有为的官员的人.恐怕就为数不多了。他6次弹劾贪宫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的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职又是王淮推荐的。面对大义和私情,朱熹选择了前者。
1182年7月初,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当天下午就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经过思想斗争,朱熹决定对唐的丑闻进行调查。没几天。就查明唐在台州任知府两年多来的8条违法乱纪行为。如违法收税,骚扰百姓;贪污官钱,偷盗公物等。朱熹把与案情有关的蒋辉、严蕊等人捉拿归案,并于7月19日向朝廷递交了弹劾唐仲友的报告。23曰寄出第二份弹劾报告。27日案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又递交了第三份报告,分残民、贪污、结党、淫恶等四个方面共24条,对唐仲友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全面揭露。
8月一日.唐仲友指使一批地痞闯进司理院,殴打朱的下属。朱熹怒不可遏,当即向朝廷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四份报告,强烈要求朝廷对唐进行严厉查处。但在王淮的运作下,唐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提拔到江西任提刑。这时,朱熹已到缙云县巡视灾情。他在该县又写了第五份报告,指出唐仲友之所以无视法纪。贪赃枉法、荼毒百姓,完全是仗着弟媳王氏。他发誓.如果朝廷不处置唐仲友,他就辞职。
王淮怕事情闹大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向孝宗奏请免去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职务,移交浙西提刑查办。最后,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论处,告“老”还乡。
朝廷对唐的纵容让朱熹十分气愤,于是又递交了第六状,要求朝廷依法追究唐仲友的刑事责任,以平百姓之愤。为缓解朱、唐之间的矛盾,王淮请吏部尚书郑丙出面提名朱熹到江西任提刑。朱熹接到任职通知后,毅然向朝廷递交了《辞免江西提刑奏状》,带着家眷回武夷山去了。后人为了纪念朱熹,武夷山脉数干平方公里的许多山水被命名为朱山、朱溪。
10、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181棗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出任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命其为丞相。刘禅即位后,受遗诏辅政,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任蜀相二十七年,位极人臣,权盖朝廷,但一生克己奉公,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为了消灭北魏的有生力量,实现匡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先后五次率兵北伐。军中事务,无论巨细,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问,每天起早摸黑,日理万机,终于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线大营中。
病床上的诸葛亮一想到自己没能完成先主遗愿,不禁老泪纵横。后主刘禅在成都听说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见到李福,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将军国大事、身故后的继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待,又把自己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说完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后,诸葛亮已几乎喘不过气来了。稍息片刻后,他又声若游丝继续说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务必求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纳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让我穿上平时的便服,千万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声音越说越低,终于归入一片寂静。李福想到丞相为国家操劳一生,临终要求竟如此之简,不禁又感动又悲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诸葛亮生前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奏章,说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留给儿辈作衣食之资,自有余饶。”“臣在外任,没有别的安排,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家里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诸葛亮去世后,家中的情况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蜀国君臣百姓特地修建祠庙,以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
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武侯祠,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吴讷题诗示廉行
吴讷(1372—1457)明朝官吏,学者。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此公素以“散慎直廉,不务矫饰,议论举指,自耻诡随”而称誉古今。
吴讷,是明代一位清正名臣。他在明洪熙元年担任监察御史,由于政绩卓著,又晋升为南院佥副都御史,所以历来人们都称他为“吴御史”。吴讷为人憨厚耿直,在任职的十余年里,给人们的印象是“心存恕宽,未尝察察人过”,但奇怪的是,那些奸赃不法之徒,却不敢仰视吴讷,一提到他就使这些人“自然消循摧泪”。吴讷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许多人不得其解。有人曾给他总结过八个字:“昌词义色,风采凛然”。就是说,吴讷在当时世风日趋腐败的情况下,能正自身,严于律己,“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节俭清廉之风。
有一次吴讷巡抚贵州后,准备东返回京时,地方官员为了向他讨好,派人携黄金百两追至夔府给他馈赠。他对这种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当时没有发作,也没有简单地拒绝。更不像与他同时代的某些赃官那样,谁给送东西都会笑纳然后再痛加揭发,严加惩处,以窃取更好的名声,又以名声索取大利。吴讷接过贿金并未启封,只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人将诗与黄金带回。吴讷的题诗是: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从此,吴讷题诗拒黄金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12、刘宠克己奉公
刘宠,东汉大臣。字利荣,东莱牟平(今山东东牟)人。历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宗正、大鸿胪等职。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家若大年岁,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我实在担当不起啊!”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四知”清官杨震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 “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父清子廉的胡质、胡威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他对儿子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期间,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包拯三谏宋仁宗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
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国家领导的廉洁故事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下基层视察工作或进行慰问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吃饭是免不掉的一件事。尤其是如何防止基层的领导同志设盛宴,避免大吃大喝问题,恐怕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我们其中的几位总理,都以其不同的方式有效地进行了“罢宴”,不
但用其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动了基层的领导同志,而且还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同平凡的反响。
1.周恩来总理“罢宴”--由个人掏腰包,减轻别人的负担。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2.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3.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