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300句文言文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1.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1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2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2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2.道不同,不相为谋: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3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5.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4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1.一言而兴邦 一言而丧邦
4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4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2.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5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8.言必行 行必果 果必信。
59.德不孤,必有邻。
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6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67.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即倒。
6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69.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1.满招损,谦受益。
7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75.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7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78.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7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8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4.“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8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9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91: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9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9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0.君子以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0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0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0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104.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10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106.少而好学,如日出太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107.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108.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109.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11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亦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11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词语解释为:
11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1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4.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11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1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1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1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2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2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123.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秦汉魏晋南北朝
1、秦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7.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8.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9.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1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6.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8.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9.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6.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27.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28.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3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3.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3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7.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4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5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46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47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8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唐代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山居秋暝》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使至塞上》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1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7.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为人信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5.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7.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3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3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3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40.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41.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4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4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6、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4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5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5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5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宋朝
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8.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生在最高层。
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2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1.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0.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明清
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2、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6.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8.宁为太平犬 莫作乱离人
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0、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1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3.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1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1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2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7.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第二篇:文言文
(2011·温州)文言文阅读。(10分)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 __________(2)故中辍耳 __________(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4)上尝得佳鹞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2011·梅州)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12分)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①:“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释】①诘仆:质问仆人。②贾人:商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解析: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2011·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扩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聊城)文言文阅读。(7分)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楚庄王欲伐越A.齐师伐我王之伐越,何也C.无丝竹之乱耳
此智之如目也
B.
其家甚智其子
庄王乃止 D.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自见之谓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1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则伤其足,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而走范蠡,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2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3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4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5【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
6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7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8齐王①使②使者问赵威后③。书未发④,威后问使者曰:“岁⑤亦无恙⑥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⑦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⑧无岁何以⑨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第四篇:文言文
柳庆字更兴,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敏锐,很有器量,博览群书。大统十年,他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很快又以这个官位担任了雍州别驾的职位。
广陵王欣(这里不太清楚是应该断做“广陵王/欣”还是“广陵/王欣”,个人倾向于前者,但是这个人的姓氏也没有查到,姑且存疑)是西魏的至亲,他的外甥姓孟的,经常做一些凶恶强横之事。有人状告他偷盗牛,柳庆调查到是实情,很快就下令拘捕他。姓孟的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刑具,以后你要怎么给我摘下来呢?”广陵王欣也派人给他分辩,说他无罪,姓孟的从此更加骄横。于是柳庆召集僚属和官吏,宣布姓孟的倚仗权势侵扰暴虐的样子,说完了就下令打死他,从此之后贵人的亲戚们都收敛了很多。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的调查机关都不知道贼人在哪里,附近被囚禁起来的人有很多。柳庆认为这些贼人是乌合之众,可以诈他们一下,就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我们一起抢劫了胡家,人有很多,害怕泄露消息,现在想要自首,害怕不能逃脱死罪,如果听说了先自首的人可以免罪,我们愿意来自首。”然后又公布了免罪的公文。过了两天,广陵王欣家的奴仆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到张贴的免罪公文下面自首,借这个机会把参与这件事的人一网打尽。柳庆的坚守正道,明察秋毫,都像这几件事一样。原文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①,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②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③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④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⑤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选自《今世说》)注释
①给事中:官名。
②负郭:靠近城墙。
③白门:南京古称“白门”。
④桐乡:地名,是陈澹仙的故乡。
⑤汝宁:地名,在河南。
⑥囹圄:监狱 翻译
黄仙裳早年参加童子试,被州太守陈澹仙所赏识,后来陈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很贫困。黄卖掉了他靠近城墙的土地,得到了一百两银子,把所有钱都给了陈,还和他一起在监牢里住。陈后来被释放,两人同时离开南京。陈死后,黄赶赴桐乡吊唁他。到的时候,正好是陈的忌日,大哭哀号,把过路人都感动。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打交道的时候,绝对不拿私事找他帮忙。后来田雪龛被罢了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把身上所带的钱的一半给了他。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习题解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两项是(B)(D)(2分)
A.后陈官给事中(官场)因改为“做官” B.绝不干以私(谋取)
C.以事系狱,贫甚。(案件)因改为“监牢” D.与之同卧起囹圄中(监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尽以赠陈(把)B.为州守陈澹仙所知(被)
C.乃先至田寓(就)D.分其半以赠(他的)指代“钱”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黄售负廓田,(黄仙裳)得百金 B.黄仙裳与(田雪龛)周旋。
C.正陈忌辰,(全家)举声哀号 D.(黄仙裳)后语人曰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共4分,各2分)
①后陈官给事中,以事系狱。
译:后来陈澹仙官至给事中,因为受到牵连被关押在监狱里。
②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译:那天如果我先到家,因为家中急需用钱,就不能分一半给田雪龛了。黄仙裳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从"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而去看出他是一个有恩必报与人同甘共苦的人。
2.“黄自汝宁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看出他是一个仗义疏财,为人两肋插刀的人。
3.绝不干以私 不徇私的人
第五篇:文言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ï)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6.履:鞋。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
17.乃:于是,这才。
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18.持:拿。
2.欲:将要,想要。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先:首先。
21.市罢:集市散了。
5.度(duï):测量。
23.遂:于是。
6.而:连词,表示承接。
24.曰:说。
7.置:放置,搁在。
25.宁(nìng):宁可。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26.无:不。
9.其:他的。
27.自信:相信自己。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8.以:用。
11.至:等到,直到。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12.之:到„„去,往
三声
13.操:携带。
【读音】度:duï 多音字,第二声
14.已:已经。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15.得:得到;拿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