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范文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张国萍 审核人:李鸿飞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2、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豪放派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qiáng)()一尊还酹江月()....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三:【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
所想:(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
所慨: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下面分析两个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 情怀。
【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随堂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 淘:冲,洗。.B.卷起千堆雪 雪:雪花。.C.早生华发 华:头发花白。.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2.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答:
第二课时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自主学习
【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合作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第二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三苏:苏洵、苏轼、苏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guān)(qiánglǚ)(lèi)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旧营垒。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樯橹:
一尊:
酹: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4、默写填空:
(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小乔初嫁了。
(4),谈笑间。(5)人生如梦。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解决。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
--读中赏--在读中赏(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在读中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赤壁雄奇的江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岩 所想: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浪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在读中赏(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追忆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雄姿英发,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所慨:由怀古转到伤已“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英雄人物必定会笑话我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
--赏中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边赏边读,见仁见智)
在赏中读(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在赏中读(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三个动词“穿”“拍”“卷”,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课堂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 情怀。【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训练案
基础演练
1.了解下列文学常识并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杰出的 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 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 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 淘:冲,洗。.B.卷起千堆雪 雪:雪花。.C.早生华发 华:头发花白。.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3. 下列诗句诵读音节正确的一组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007高考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堂背诵、默写】
第三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
审核人:陈海霞
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2、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作者 47 岁。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淘(táo)故垒(lěi)公瑾(jǐn)纶(guān)巾 ....樯(qiáng)橹(lǔ)还酹(lèi)...
2、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C)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故垒:古老的营堡。B、雪:喻浪花。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樯橹:劲敌。D、故国:故地。尊:通“樽”。
3、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古址(三国周郎赤壁)、古人(周瑜)、古事(赤壁之战),作者通过“怀古”其目的是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三、合作探究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些字最具有表现力?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明确:穿:写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江水与堤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汹涌的波涛力量之大。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壮阔场面,真可谓是有声有色。为下片追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气氛。
3、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4、讨论:赤壁之战英雄众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明确: 周瑜与苏轼比较:
a、建功年龄 周瑜:二十多岁 被重用为东吴都督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虚职)b、际遇 周瑜:碰到明君 功成名就 苏轼:没有机遇 功业未成 C、外貌: 周瑜:英俊儒雅 苏轼:早生华发 怀念周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此时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1)理解,但不赞成。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会悲观失意。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2)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四、拓展运用
苏轼【名句•回味】写两句
(看谁积累的名句多,4分钟)(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4)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5)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8)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3)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定**》
一、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同行(xíng)
吟啸(yín xiào)
芒鞋(máng)
....
料峭(qiào)
萧瑟(sâ)
一蓑烟雨(suō)...
2、内容概括:
上片:由道中遇雨提出人生应有的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抒发雨过天晴后的人生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合作探究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表 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闲适、轻松、自如。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竹杖芒鞋”和“马”分别喻指官场和布衣生活。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表达作者乐观、旷达、豪迈之情。
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哪个字最关键?
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任。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磨难、困境。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明确:刚刚还是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无常,但风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2)“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1)、“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今后,不管还有没有雨,无论雨天晴天,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心中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四、拓展运用
结合这两首词和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赤壁赋》,谈谈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2)“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3)“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苏轼词两首》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组名:
姓名:
一、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苏轼(1036—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豪放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二、选择。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A、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卷起千堆雪(雪花)B、羽扇纶(lún)巾
一蓑(一袭蓑衣)烟雨任平生 C、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
料峭(形容微寒)春风吹酒醒 D、一尊还酹(lâ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2、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有的须从“旧”的本义引申)的有()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5、下列各句中的“国”字与例句中“国”字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有()例句:故国神游
A、红豆生南国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妇人暂而免诸国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E、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F、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7、默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2)大江东去,浪淘尽。(3)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4)回首向来萧瑟处。
三、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是比较分析两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江城子》表现的是一个报国无门、刚强雄健的形象;《蝶恋花》描写的是一个痴情男子形象,他久久痴情远望,内心孤独寂寞,无人能理解,只好对酒当歌借酒浇愁,却毫不后悔。
2.试从题材上比较两首词风格上的区别。
参考:这两首词都是写男子。《江城子》写男子的豪情壮志,选取具有男子气的出猎场面入词。这种题材本身就具有豪迈、粗犷的美的特质:广袤的原野、具有原始野性的动物、奔驰的骏马猎犬、豪迈的射手等等,那种气势读来令人也生豪情壮志。而《蝶恋花》写的是儿女情长的私事,男主人公为情而惆怅,为情所苦、为情所累,满腹幽怨,一脸憔悴。整首词具有一种浅斟独吟、回环低旋的凄美情调。
选择题参考:
1、D(A项中的“雪”是比喻用法,指浪花。B项中“纶”的正确读音是“guān”。C项中“华发”意为花白的头发。)
2、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3、A B(A项中“丝竹”代指音乐;B项中“管弦”代指音乐;C项中“足下”就是指脚下;D项中“磐石”指大而厚的石头。)
4、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中的“故”是“特意”之意。)
5、A D(例句中的“国”字是“地方”的意思。A、D两项中的“国”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其他各项中“国”的意思都为“国家”。)
6、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7、(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2)千古风流人物(3)穿林打叶声(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四篇:苏轼词两首学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
苏轼词两首学案
编写:何海锋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与检查(小组长课前检查)
1、朗读词三遍以上,感知词意,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翻译全词,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3、作者(完美课堂)。
5、写作背景(完美课堂)。
二、探讨、展示与点评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注释说说全文大意。
2、在词的上阙中词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4、苏轼在词中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有何目的?
三、小结
四、巩固与复习
品读苏词《江 城 子 • 密州出猎 》,你从词中感悟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江 城 子 •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骑(jì)卷(juǎn)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二课时
一、预习与检查(小组长课前检查)
1、朗读词三遍以上,感知词意,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翻译全词,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二、探讨、展示与点评 品读《定**》,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注释说说全文大意。
2、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三、小结
四、巩固与复习
品读苏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你从词中感悟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五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2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预习案
【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词牌名,题目是“”。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课堂探究】
1、有感情地齐读全词,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豪放风格。
2、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诵读并尝试背诵默写。
【当堂检测】
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1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2、默写填空:
(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小乔初嫁了。
(4),谈笑间。
(5)人生如梦。
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解决。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
--读中赏--
在读中赏(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
在读中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
所想:
在读中赏(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所忆:
所慨:
--赏中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边赏边读,见仁见智)
在赏中读(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赏中读(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课堂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
谈你的看法?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
【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情怀。
【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训练案
基础演练
1.了解下列文学常识并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杰出的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淘:冲,洗。.
B.卷起千堆雪雪:雪花。.
C.早生华发华:头发花白。.
D.一尊还酹江月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
3. 下列诗句诵读音节正确的一组是()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007高考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堂背诵、默写】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