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

时间:2019-05-13 21: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

第一篇: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

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

毛泽东一生喜欢读书,也喜欢向人推荐读书。本期专题,即尝试就毛泽东向高级领导干部的荐书,做个简单的盘点。

从这个盘点里,不难窥见时隐时现的历史脉络的浮沉。

一、普遍针对全体高级干部的荐书

为学习苏联经济建设道路,毛泽东要求组织上万名高级干部学习苏联相关资料

建国初期,在毛泽东看来,能够指引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只有苏联,为此,中央专门要求高级干部有针对性地阅读与苏联经济建设有关的文件资料。比如1952年11月7日中央要求全党高级干部必须立即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因为此书“对于我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指导意义”。1953年再次指示全党干部:“学习《联共(布)党史》第9章到第12章”关于苏联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据《人民日报》1953年2月1日的数据称,当时参加学习的高级干部达12700多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不满邓子恢等人的谨慎,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图书,以求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5年,毛泽东迫切想在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由于不满邓子恢等人的谨慎态度,他在当年的9-12月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于195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万余套)。毛泽东为本书写了两次序言,不点名地批评邓子恢等人是看不见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社会主义积极性的“瞎子”,是“想要阻挡潮流的机会主义者”。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各地农村干部就掀起了“社会主义的高潮”,据胡乔木所说这是因为“1956年各条战线、各省市根据毛主席1955年冬写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的精神,加快速度,扩大了预定计划的规模,增加了预算指标。” …[详细]

为给大跃进清除障碍,毛泽东让县以上干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为了给“大跃进”鼓劲,并纠正跃进中一些不符合毛本人判断的现象,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给县以上党委写了一封信,建议他们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读时,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有两至三个月,也就可能读通了。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有可能给以澄清。……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乡级同志如有兴趣,也可以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读这类书最有兴趣,同志们觉得如何呢?”

针对大跃进,毛泽东不但推荐干部读马列,还推荐干部读诗词。据陈晋介绍:“1958年在成都开中央会议,与会的中央委员和各个省的书记,毛泽东3月7日到成都,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杜甫草堂,武侯祠,然后会议期间就编了两本书,一本叫《唐宋诗词若干首》,《明朝诗词若干首》,发给大家,大伙都不懂,那个时候都在谈产量、谈煤炭、谈三峡建设,大家不明白为什么毛主席发给我们两本书看,而且是唐朝人写的,明朝人写的,他们都不感兴趣。毛泽东后来就讲了,我们中央工作会议不要一开会就说汇报,就说粮食产量怎么样,可以务点虚,要务虚和务实结合,我们可以解决钢铁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谈文学,谈谈哲学。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若干年以后谁还记得我们议论过煤炭多少吨,钢铁多少吨,但是大家都会对成都有印象,在成都读的两本诗词还可以背几句。”诗词,成了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回避“粮食产量”问题的工具。…[详细]

“大跃进”失败后,毛泽东先后四次向高级干部推荐阅读《郭嘉传》

在1959年,毛泽东至少四次向党内高级干部和身边人员推荐阅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据董志新所著《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一书介绍,1959年3月2日在郑州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郭嘉的许多事情;4月在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又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5月28日,毛泽东同英文秘书林克谈到历史问题时,又提到郭嘉;在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再次说到曹操赤壁之战后痛思郭嘉的事情,几天后找李锐等人再次说到郭嘉。

毛泽东为什么会在1959年频繁对党内高级干部提及郭嘉?庐山会议期间他对李锐等人说的这番话或许可以解释:“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良妻。曹操在赤壁大战,吃了败仗,于是想念郭嘉。”又说:“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从当时毛泽东的处境来看,这番话的用意大概有二:一是隐性批评这些人没有尽到郭嘉这般谋士的职责,感慨自己搞大跃进之所以失败,正如曹操在赤壁之时没有郭嘉在身边故而惨败一样;二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振作,能够为其提供支持。…[详细]

为了“斗争苏修”,毛泽东命陆定一将30本马、列、毛、斯著作印成大字本下发 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日渐恶化,为了让“缺乏必要理论修养”的高级干部能够“增强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的信心和力量”,1963年12月31日,中宣部请示毛泽东组织高级干部学习马列斯著作,并列出需要学习的各类著作三十本,其中已被苏联否定的斯大林所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赫然在列。向来反对否定斯大林的毛泽东批示说:“很好,可以立即发下去”。为了方便阅读,他还要求中宣部长陆定一将这三十本书以“大字,线装,分册(一部大书分成十册、八册,小书不分册,中本书仍要分成几册)”的方式印出来,并指示说“希望今年办成。每部印一万份、两万份或者三万份……我急于想看这种大字书。”

大约在同一时期,1964年,《毛主席语录》公开出版,并很快做到了人手一册。毛本人对《语录》的问世非常欣赏,1965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蚌埠同安徽省委同志谈话时,找人拿出一本《毛主席语录》说:“这个本子不错。这本书共有23章,够了,比孔夫子的著作还多,老子的文章也只有5000字,还没有这个本子这么多。马恩列斯文章太长,我主张写短文章。”当安徽的同志表示群众很欢迎这本书,最好一个生产队发一本时,毛泽东说:“好嘛,向中央办公厅要,提不通,到下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提。”正是在毛泽东的提倡下,在“文革”前几年的时间里,该书出版了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50多亿册,就连风靡世界的《圣经》也望尘莫及…[详细]

1967年,为彻底清除刘少奇影响,毛泽东严厉批判《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为了把刘少奇从政治上和理论上彻底打倒,毛泽东不仅批判刘本人,也将枪口对准了刘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该书在“七千人大会”上由中央决定修订再版,仅1962年9月到12月三个月间,单行本就发行了近500万册,到“文革”前共发行1800多万册,党员几乎人手一册,是当时领导干部的必备书之一。由此不难看出对毛泽东而言批判该书的重要性。1967年3月,毛泽东对此书做如下指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欺人之谈。这本书是唯心论,是反马列主义的。讲现实的阶级斗争,不讲夺取政权的斗争,只讲个人修养,蒋介石也可以接受,世界上资产阶级也可以接受。什么个人修养,每个人都是阶级的人,没有孤立的人,他讲的是孔孟之道,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都可以接受。”

为了配合毛的指示,《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刊发了《〈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全国掀起了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讨伐”狂潮。1967年4至8月《人民日报》共发表60多篇批判文章。…[详细]

九届二中全会闭幕时,为同林彪争夺话语权,毛泽东再次号召干部读马列、读哲学 在1970年8月的九届二中全会闭幕式上,由于毛、林关系破裂之势已成,毛泽东告诫各级干部说:“现在不读马、列的书了,不读好了,人家就搬出什么第三版呀,就照着吹呀,那么,你读过没有?没有读过,就上这些黑秀才的当。有些是红秀才哟。我劝同志们,有阅读能力的,读十几本。基本开始嘛,不妨碍工作。要读几本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一讲读哲学史,那可不得了呀,我今天工作怎么办?其实是有时间的。你不读点,你就不晓得。这次就是因为上当,得到教训嘛,人家是哪一个版本,第几版都说了,一问呢?自己没有看过。”

根据毛的意见,1970年11月6日,党中央发出《关于高级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传达了毛主席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党的高级干部要挤出时间读一些马列主义著作的指示,建议各单位干部读六本马、恩、列著作和五本毛泽东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四年后,1974年12月26日,为了给无产阶级专政寻找理论支持,毛泽东又指示王洪文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把列宁著作中好几处提到这个问题的找出来,印大字本送我。大家先读,然后写文章。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因此,要多有点马列主义的书。”…[详细]

02

二、具体针对某些特定高级干部的荐书

1961年,毛泽东推荐“各省委书记”看《金瓶梅》

《金瓶梅》是毛泽东亲自拍板在全国小范围解禁的。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曾说过:“《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1961年12月20日,毛主席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国小说写社会历史的只有三部:《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都看一看,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是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的。”1962年8月11日,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心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说道:“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是光写黑暗的,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不如《红楼梦》、《西游记》使人爱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只写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

但毛泽东对《金瓶梅》的推荐,似乎仅限于“各省委书记”及其他一些高级干部,且并没有形成正式的文件,所以具体情形传播不广。以至于胡耀邦后来曾专门找给晚年毛泽东做图书服务工作的徐中远询问情况,据徐中远回忆:“胡耀邦同志爱散步,当年他每天沿着中南海边一般要走一万步。1984年至1986年期间,因中南海部分区域开放参观,他散步就改在毛主席丰泽园故居院内。我记得,耀邦同志第一次与我交谈时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回答说:„我是给晚年的毛主席做图书服务工作的,就是毛主席晚年的图书服务员。‟耀邦同志说:„那我问你:主席晚年是不是天天都看《金瓶梅》?‟这是耀邦同志与我交谈时向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我说:„说真话,毛主席晚年没有看过《金瓶梅》。我们是从1966年5月开始为毛主席做图书服务工作的。毛主席每天看什么书我们都有登记,直到他老人家逝世,这10多年的时间里,毛主席没有向我们要过《金瓶梅》,我们也没有发现他老人家看过《金瓶梅》,但可以有把握地说,毛主席生前看过《金瓶梅》。‟” …[详细]

1967年,毛泽东在与刘少奇最后一次会面时向他推荐了三本书

1967年1月13日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会面和谈话,期间毛泽东推荐给刘少奇几本书,据刘少奇机要秘书刘振德的回忆:“毛主席建议少奇同志读几本书,我接过来(书单)一看,一本叫《机械唯物主义》,作者是海格尔(法);一本叫《机械人》,作者是狄德罗(法);另一本是中国的《淮南子》。”毛泽东当时为何要推荐这些书给刘少奇?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前两本书均以“机械”命名,隐含批评刘少奇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机械马克思主义”的意思,希望对“文革”表示困惑和不解的刘少奇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运动”、“变化”、“革命”,以及“有问题才革命,革了命又出问题”,而非”“机械”、“静止”的。至于推荐《淮南子》,或许与该书作者刘安最后因“谋反”之罪被抄家有些关系。…[详细]

1972年,毛泽东推荐周恩来看《汲黯传》和《桓伊传》

林彪折戟沉沙之后,经过反复衡量,毛泽东曾一度选择王洪文作为接班人。王后来居上,无论资历还是声望,都远不及周恩来,虑及于此,1972年,姚文元传达毛泽东指示,让上海组织人标点了两篇古文给周恩来看,一篇是《史记·汲郑列传》,一篇是《晋书·桓伊传》。汲黯是武帝朝元老,很早就位列九卿,崇尚黄老,淡于功名。他眼看着市井小人和自己的府吏一个个都爬到自己头上,心生不满,对武帝发出“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的怨望。桓伊则是东晋名臣,其最有名的事迹,是苦心向孝武帝进谏“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周恩来显然很了解毛泽东的暗示,此后王洪文青云直上,他带头表态拥护,并利用各种场合做党政军内老同志的说服工作,为此甚至不惜和许世友当面争辩(1973年8月23日周在中央和各地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详细]

1973年底,毛泽东推荐许世友读《周勃传》

在推荐周恩来读《汲黯传》和《桓伊传》的同时,毛泽东还推荐许世友读《周勃传》。1973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持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会上,毛把许世友从后排招呼到前排,说:“汉朝有个周勃,是苏北沛县人,他厚重少文。《汉书》有《周勃传》,你们看看嘛!”又说:“你也是少文吧?你就做周勃吗?”许世友回到南京派人到新华书店买来《汉书》和《新编前后汉故事选》反复琢磨后,才明白过来“意识到毛泽东这时要自己看《汉书·周勃传》,是把我当做周勃了。他是在提示我……防止(吕后那样的)坏人篡党夺权”,同时他将警惕对象放在了江青身上。但郑重曾在《毛泽东没有唱成的将相和》一文中认为许世友理会错了毛泽东的意,他认为毛泽东本想撮合许世友和张春桥相互支持,携手将“文革”进行到底的。至于真相如何,恐怕也只有毛泽东自己知道了。…[详细]

1973年,毛泽东推荐王洪文读《刘盆子传》,暗示其应该要有长进

1973年7月,毛泽东还向王洪文推荐读《后汉书·刘盆子传》,该文写的的“西汉末年农民军起义后要在起义民众中选一个皇帝,而且要找一个刘氏血统的人,许多人都有刘氏血统,怎么办呢?就抓阄,结果被一个放牛娃刘盆子抓到了,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下子成了领袖,就不太适应,还是每天找朋友一起来放牛。”刘盆子在历史中是一个类似“扶不起的阿斗”的角色。毛泽东让身为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读该传,有一种解释是:论资历、论能力,王洪文作为党的副主席是不合格的,但是现在做上了,就应该要有长进,不要再痴迷于吃酒、打牌、看电影、打猎。…[详细]

第二篇:荐书

5、“书香伴我成长”演讲比赛

时间:第十周周一;参加对象:八年级;负责人:叶友宝老师。

6、语文知识竞赛

时间:第九周周一;参加对象:九年级;负责人:付新新老师。

7、读书小报评比

时间:第十周周四;参加对象:七年级;负责人:林为庆老师。

8、经典读后感征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时间:第十一周周二;参加对象:八年级;负责人:曾丽芳老师。

9、现场作文比赛

时间:第十一周周一;参加对象:九年级;负责人:李丽娟老师。

10、书香班级评比(教务处、政教处)三)、评比表彰阶段:(4月25日—5月1日)

1、评比班、校两级“读书之星”。

2、“书香班级”验收评比。

3、读书节活动成果展示(手抄报、优秀作品展)。

4、表彰奖励优秀团体。

五、注意事项:

1、要提高对本次“读书节”活动的认识,要把它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2、校宣传栏、广播室等宣传工具要为读书节服务,各宣传员要及时报道信息,使读书节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3、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用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读书节期间,每位老师精读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教育随笔。

4、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要做好配合工作,任课老师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班级读书活动。各班要在学校读书节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班级“读书节”方案,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的形式各异的班级活动。

5、有相关负责人制订具体活动方案。

2011.3.5

附件一:

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育部推荐中学生必读书目:《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通译》、《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亚尼·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让阅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让教师通过读书来充实和提高自己,陶冶情操、提高觉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活动目的:

1、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让校园里充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为师生读书创造良好的环境。

2、做好图书的推荐工作。结合实际,为全体师生推荐一批优秀书籍和适合师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

3、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孩子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4、把读书活动纳入常规教学,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主题班会、读书汇报会、手抄报等形式多角度地开展读书活动。

三、活动组织:

成立田墩镇小学读书节活动领导小组

长:王福清

副组长:林孝福、黄良增

成员:黄宗发、张年正、柯常宽、陈璐、张小鹏、陈建国、廖正锋、程倩、王世昌、程良普、彭乾寿、廖远亮、郑先裕

四、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3月20—30日):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程倩负责配发各班课外图书,政教处、总务处负责绿化美化校园,悬挂读书节标语。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开展关于读书活动的主题班会。

(二)第二阶段(4月1日—30日):读书活动开展阶段。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六个一”读书活动。

清晨一读:各班语文教师列出具体目录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每天一诗诵读活动。

午间一读:每天中午1:00—1:30,各班语文教师组织好学生自由读书时间。

晚间一记:各班语文教师安排好学生作好笔记。低年级学生以口语交际或日记形式,中高年级学生以日记随笔、摘抄、作文等形式,记录、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

每周一课:教导处安排好每班每周一节读书课,开展读书活动(一、二年级利用每周的地方课,三至六年级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语文老师要扎实进行阅读指导,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比如:浏览读、快速读、精读法、重点读、边读边批注等等。教务处组织各班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

每班一集:语文教师负责将各班学生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整理成册,并教会学生保存好自己的读书笔记,定期阅读,也可以将学生摘录的名言名句编撰成册,供学生阅读交流。

一月一评,每月各班组织一次阅读总结评比活动,评出当月“读书之星”,报送教导处进行考核,对考核过关的“读书之星”学校进行表彰,并择优报送教体局参评县级“读书之星”。

2.开展班级读书角和好书交流活动。班主任组织各班开展“献一本看百本”师生共建图书角活动,充实各班图书角的图书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开展“好书换着看”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班级、个人藏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读好书。

3.开展读书展评活动。学校政教处组织各班开展读书手抄报展评活动,各班语文老师组织班级开展书签制作展评、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4.全镇小学在“语文、英语、国学”三个学科中,统一开展 “我读书,我成长”主题活动。

活动主题:我读书,我成长

活动时间:4月22日上午8点30分

活动地点和形式:中心小学组织全镇小学统一举行下列系列活动:

(1)举行田墩镇首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暨纪念“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安排校长致词、教育局包干干部讲话、学生宣读倡议书、家长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并发《上饶县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倡议书》、《致家长的一封信》。

(2)开展“英语诵读”和“诵经典,弘国粹”小组诵读活动。以小组的方式,举行全校师生英语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每小组以10—15人一组,诵读内容自主选择,诵读方式可以采取齐读、领读、轮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教导处负责“英语诵读” 小组诵读活动;教研处负责“诵经典,弘国粹”小组诵读活动。

(3)低段开展讲故事、高段开展演讲比赛。政教处负责此项活动。

5.每个班级、每个教师至少在教育信息网站 “读书节活动”专栏上传一篇文章。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评比阶段。

1、在全校各班开展评选“优秀读书班级”、“书香之家”、“阅读之星”活动,评选6名“优秀读书班级”、评选10名“书香之家”、评选10名“阅读之星”,营造向优秀班级、家庭、学生学习的氛围。

2、积极组织参加县教体局开展的“优秀组织奖”、“优秀读书校长”、“优秀读书班级”、“优秀读书老师”、“书香之家”、“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

评选依据:(1)优秀组织奖。有读书节活动总体方案和总结;读书节活动开展的有特色,成绩显著;社会影响大。

(2)优秀读书校长。

评选依据:喜爱读书,带领师生共同读书,积极开展读书节活动,为师生读书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环境。学校读书节活动开展的有特色,成绩显著。

(3)优秀读书班级。

评选依据:有班级读书计划;有班级图书柜(生均藏书不少于三本);班级读书活动扎实。

(4)优秀读书教师

评选依据:喜爱读书,在师生中有一定影响,能创造性地开展学生阅读工作,积极组织、参与学生读书活动;精心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所辅导的学生在各级读书活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主动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有成果,撰写一篇以上辅导文章或经验总结文章。

(5)“书香之家”

评选依据:家庭藏书多,500册以上;家庭成员都喜爱读书,积极支持学校的读书节活动;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6)“阅读之星”

评选依据:积极参加读书节活动,认真读好活动用书;认真撰写读书心得,做好读书笔记;积极发动周围同学共同参与读书活动。

3、4月30日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五、活动要求

(一)学校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完小、教学点要高度重视,围绕提高广大师生生文化素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要把读书活动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校图书室与少先队、语文组、英语组、艺术组等部门和团体的合作,成立校园读书节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校的《校园读书节活动方案》。

2、精心部署落实,扎实开展各类活动。各村完小要完善读书设备,及时做好阅览室图书的更新工作,要认真策划、组织开展好有特色的读书活动。抓好“读(阅读)、写(读书征文)、讲(读书演讲)、赛(读书知识竞赛)”四个环节,使读书活动在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上形成规范和特色;要把读书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长抓不懈,要持之以恒,积极创新,力求使读书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

3、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各校要充分利用集会、校园广播、悬挂读书节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学校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内在的良好素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及时将活动中一些好的做法、典型事例、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等在媒体、网站上广泛宣传,努力将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教师读书。

1、教师要制定读书计划,班主任要制定好本班的读书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

2、每位教师至少读1---2本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书籍或刊物。其中一本精读,每周一篇读书笔记,一月写好一篇读书心得。

3、要求每一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

(三)学生读书。

1、加强学生常规性的读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熟读经典诗词。一二年级:熟读背诵较浅显、易理解的诗词5-10首;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10-15首;五六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15-20首。

2、开展“经典美文伴我行”读书诵读活动:各班主任根据实际,自选1-5段“中华经典美文”供学生平时诵读(需理解其意境,有感情地诵读),提升对美文的理解和感悟。

3、开展推荐书目阅读活动: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水平等特点,与图书馆工作人员或家长一起,研究和制定出本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一般在5-10本左右,每本页数不超过600页为宜)。

4、开设阅读课和阅读指导课: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利用早读或其它读书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5、养成做读书摘记的习惯:从三年级开始,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摘记内容与要求由语文老师确定。

第三篇:向毛泽东学工作方法

向毛泽东学工作方法

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方法,特别是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过河”即工作任务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而“桥或船的问题”即工作方法往往具有超时空的示范作用。

在毛泽东看来,众多矛盾之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繁杂工作之中,必有一个是中心。因此,开展工作首先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或关键,以带动其他。

其实,这个方法,说到底就是工作应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集中精力。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关键的紧要的事,即使对待日常工作,学会“弹钢琴”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并不是说其他矛盾和工作就可以不管了。毛泽东说:“看事物应该是两点论;同时,一点里面又有两点。”“香花与毒草齐放,落霞与孤鹜齐飞。”就是说不能只看到“香花”,也不能只看到“毒草”,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落实到做法上,毛泽东提倡要学会“弹钢琴”。1949年3月,他写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学会“弹钢琴”,先要心中有“谱”、胸中有“数”。钢琴有多少键、每个键能弹出什么音符,必须了如指掌。解决矛盾,要深入到矛盾中去,特别是要掌握与之相关的数字。毛泽东把“胸中有数”也列为一条重要的工作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因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如果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弹钢琴”还要注意细节,一个音符错了,整个曲子也就砸了。

两个“结合”

1943年,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点。

关于第一个“结合”,他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这个方法常常用来执行政策和完善政策:先在面上铺开,然后再深入到点中,由面及点,再由点带面,循环往复。现在,领导同志分头去蹲点,其实就是这个方法的一种运用,如此做来,使领导者下命令、发指示,能够接地气。为指导领导干部具体地运用这一方法,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领导工作中不要普遍动手,而应选择强的干部在若干地点先做,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毛泽东对这一方法的典型运用还体现在他对党性和个性关系的处理上,即在强调干部党性的同时,决不抹杀干部的个性。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举例说,有一个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大公报》上,说共产党是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这种意见是不正确的。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谁要抹杀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杀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杀这种不同,就是不让同志们发展长处。毛泽东提出要进行第二个“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隐含着毛泽东关于群众的观点。首先,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他认为,党员干部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这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领导者是群众的学生;到群众中去,领导者是群众的先生。没有群众的领导是“空洞的”,而没有领导的群众是“盲目的”,是不可持久的。这就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方法。对此,他有更精辟的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说的是制定政策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说的是贯彻执行的过程。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决策的方法,又是执行的方法。坚持这一方法,就要反对“从机关中来、到机关里去”。

毛泽东还强调,要让群众执行决策,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把决策向群众讲明白。“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党员干部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第二,依靠群众找出执行决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工厂怎么办?合作社怎么办?商店怎么办?在机关里面是搞不清楚的。越是上层越没东西。要解决问题,一定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请下面的人上来。”第三,在群众执行决策的实践中检验决策。“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这样做以后,才能更好地执行决策。当然,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不仅是领导对群众如何的过程、让群众被动接受的过程,而且还是群众如何对领导的过程、群众怎样产生主动性的过程。为此,毛泽东提出,要了解群众的“心理”和需要,要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需要是人一切生命活动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抓人心,最根本的就是抓人的需要。从满足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去吸引群众、动员群众,是毛泽东倡导的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总的来看,“两结合”的方法是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实际工作的体现,是他对领导工作的总结与提炼,是他提倡的工作方法的精髓和核心。“两结合”作为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体。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主要是对“事”来说的;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主要是对“人”来说的。领导工作说到底就是“以人谋事”。善于当“班长”

书记要当好“班长”,就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书记、副书记如果不注意向自己的“一班人”作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不善于处理自己和委员之间的关系,不去研究怎样把会议开好,就很难把这“一班人”指挥好。如果这“一班人”动作不整齐,就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工作。怎样指挥好这“一班人”呢?或者这“一班人”如何一道工作呢?除了以上提到的,综合起来看,毛泽东论述过的还有如下几点: 1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这对于取得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同时,如果有问题,就摆到桌面上来解决。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班长”和委员还要能互相谅解。书记和委员、上级和下级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2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下面干部的话,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听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对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做。对下面来的错误意见也要听,根本不听是不对的;不过听了而不照它做,并且要给予批评。3得起,抓得紧。抓得起,是指抓全局,需要有一种大的能力,普通叫做有魄力。有些人对于某些事,不是没有看到,甚至著书立说、长篇大论。至于做,他就抓不起来了,或者抓了片断面,忘了全面。说到抓,既要抓得起,又要抓得对、抓得紧。抓不起,等于不抓。抓不对,就要坏事。抓得不紧,也等于不抓。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薄一波回忆,毛泽东自己“看准的事情,一旦下决心要抓,就抓得很紧很紧,一抓到底,从不虎头蛇尾,从不走过场”。王任重的日记则记述了他的一个工作实例:“在这两天,主席写了三封信,申述了他的主张,要各省开六级干部大会,看来,主席抓得很紧。”

4出安民告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作准备。有些地方开干部会,事前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好像“兵马已到,粮草未备”,这是不好的。“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如果没有准备,就不要急于开会。会议不要开得太长,讲话、演说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凡是看不懂的文件,禁止拿出来”。他还提出过,要大型会议、中型会议和小型会议相结合。这三种会议一般指的是群众大会、干部大会和领导班子会,把工作干好就得学会开这些会。5工作。不论在地方上或部队里,都应该注意这一条。对党外人士也是一样。“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为了让领导干部明白这一点,他多次引用过历史故事。1962年1月30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比如,一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二听张良劝说,封韩信为齐王;三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趁机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四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刘邦能够作出一些正确的决策,与他善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密切相关。相反,项羽失败,就是由于他“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1963年1月3日,他批示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送各同志一阅”。自然,希望领导干部吸取项羽的教训,而向刘邦学习“豁达大度,从谏如流”。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再次讲到,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6了。毛泽东说,“全面规划,几次检查,年终评比,这是三个重要方法”。他还强调“除了开会的方法以外,还有打电报、打电话、出去巡视这些方法,也是很重要的领导方法”;“一年至少检查四次”。通过检查,一是督促进展,二是修正错误。1948年2月,他在谈到工商业政策的时候说:“必须随时掌握工作进程,交流经验,纠正错误,不要等数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开总结会,算总账,总的纠正。这样损失太大,而随时纠正,损失较少。„„随时提醒下面,使之少犯错误。这都是领导方法问题。”毛泽东一生也犯过很多错误,除了晚年,但大都能自己纠正,应该说与这种工作方法不无关系。

以上几点是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讲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不难发现,它实际上体现的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包括“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两个过程。他明确指出过:“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他还告诫党的干部,“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毛泽东主张“听取不同的意见”,可谓抓住了民主的真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讲过的和实践过的工作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在游泳中学游泳”,“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依据形势,改变计划;善于观察形势;当机立断;敢于做主,等等。但是,以上四种是最主要的,也是他最常用的。同时,它们具有普遍的超时空的意义,至今仍可以学习和效仿。不过,运用它们,也要像毛泽东,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具体工作具体选用,并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所创新。否则,就可能邯郸学步,反失其故。

第四篇:向毛泽东学管理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李 江)

推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部队通过打造铁的纪律赢得革命的胜利,那么学校呢,如何打造有战斗力的组织,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着手,形成制度化,通过长期地执行,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与自觉行为,最终形成教师在制度面前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如何有效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级管理者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耐性,要做“婆婆嘴,豆腐心”,“抓反复,反复抓”,平时多检查制度落实情况,让教师坚决执行各项制度。

纪律是解放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如果哪一组织的纪律和秩序能达到毛泽东领导下的解放军的水平,那该是一支多么有战斗力的队伍!-----毛主席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军队得到人民的用护,使革命走向胜利。要建立有战斗力的组织,高明的管理者通常是从严肃法纪入手。先有规则,然后无条件执行,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毫不懈怠,才能制度化。也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成员的“服从”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

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纪律来保证

纪律和秩序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应根据发展水平提出相应要求,既不能脱离实际,照搬所谓成熟的管理模式,一上来就搞正规化,也要防止因循守旧,将游击习气当宝贝,否定正规化管理。也就是说,达到了什么水平,定什么样的纪律、制度,然后再发展、再提高。

纪律要变强制为自觉:让教师自己管自己

其实,纪律不在多,而在抓落实。部队是这样做的:首先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出几条纪律规定,一般不超过十条。然后就抓这几条的落实,反复学,反复对照检查,巩固以后再进一步细化。这样一步步抓下去,定能收到实效。好的习惯重在平时培养,注重点滴养成在部队当过兵的人,一般来说都比较守时,与别人约好了见面时间,肯定会准时或提前到达。这就是养成的作用:一个战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一天至少要集合站队8~10次,迟到了就要挨领导的批评,受战友的指责。久而久之,官兵们便形成了很强的时间观念。可见,纪律是一种意识,但也可以通过习惯,转化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养成的作用,就在于使守纪律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也就是说,一开始是讲道理,而一旦在日常训练、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培育,养成习惯后,教师就不去想那个道理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纪律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了。

第五篇:向毛泽东学习(范文模版)

一、信仰研究

注1:无我→自我→忘我→无我的思想境界螺旋发展轨迹

无我之境(初)——思想成长的第一阶段,即人没有 “自我”意识的懵懂状态,此时人的思想多为周围环境的映射,儿童时期多数人处于无我状态,其思想完全受父母和社会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立观念。

自我之境(中)——思想成长的第二阶段,人渐渐诞生出“自我”意识,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不同,有了独立思考和选择意志,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事还是为人,开始动脑思考,主动总结内省,此时是内在小系统的构建过程。自我世界分三部分:生活自我意识(我的独立性和控制欲)+事业自我意识(我的未来成长规划)+心智自我意识(我的思维智慧模式)忘我之境(高)——思想成长的第三阶段,当人们越来越拓展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和事业活动圈时,渐渐会意识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性,开始有意识做减法,即学会“忘我”,让自己构建一个外在大系统,把“自我”是为生命的一个阶段,事业的一个要素,社会的一个分子,培养整体性的世界观。

无我之境(元)——思想成长的终极是再次回归“无我”意识,达到这一终极思想境界时,“自我”已经完全与“信仰”融为一体,内心有一种“我即天命,天命即我”的神圣感,即个人把自己当成“信仰”在人世间的化身、代言人,是使命感和召唤感在驱动着人传道做事,他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拥有强大的心力和执念去征服一切困难,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坚韧勇敢,不屈不挠。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解析 毛泽东少年早慧,“自我”觉醒较快,而且格局甚大,据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入学考试时,作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从事职业革命工作后,毛泽东很快就达到了“忘我”之境,这主要体现为他高超的领导艺术、组织才能,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无论是抛弃知识分子身份,扎根基层,开设农民讲习所、为工人办夜校,还是胸怀开阔,海纳百川,与形形色色的革命者打交道(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军人、流氓无产者、土匪、地主、资本家、反对派等等),团结不同山头的革命队伍,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整合为一个紧密的团队,这都需要有极高的“忘我”修养才行,如果总是关注“小我”的荣辱得失,不能从大局着眼,从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思考问题,就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个人的气度,大部分表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位上。团体就像是机器,任何一个部件都是重要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必须的。能准确的定位自己,并且专心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不去毫无意义的羡慕嫉妒别人的成就。这才是能担当重任的素质。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毛泽东的“忘我”还表现在他制定的一些列政治主张,例如“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团队的自省精神、民主风气”等等。

毛泽东的“无我”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政治主张的坚信和坚持,中国革命活动早期实际上是一个盲目的“试错”探索过程,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庞大,社会关系复杂,工业落后,民众愚昧,传统习俗古老悠久的国度里闹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兼之面临国内军阀征战不休,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的情境。革命的生路在哪里?如何应对强大的反革命势力?怎样才能获取胜利等等问题是每一个革命领导者都殚精竭虑、苦苦思考的问题,中共历史上左倾和右倾的惨痛失败教训,以及毛泽东几起几落的个人经历,都反映了这一“试错”过程的曲折漫长和高风险。最后,还是在毛泽东不断坚持,反复说服教育,并且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他的“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才渐渐为全党所认同、所接受,成为全党最高的政治指导思想,指引着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瑞金走向延安,走到西柏坡,走进北京城,让一个原先弱小的知识分子政党,发展成为拥有百万雄师,能够战胜国内外强敌,最终夺取天下的执政党。

在历史上,发现真理但不敢坚持真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发生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凡是坚持真理都免不了要与外界产生激烈的冲突,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过:任何新生事物,在传统势力眼里都是“恶”的。革命是新生势力推翻消灭旧势力的一场大搏杀,如果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革命者就很难确信自己把成千上万的人投入到生死之地的正确性,去摧毁他人和平安宁生活的正确性,与孕育自己的“母体”决裂的正确性„„人都是思想的动物,如果人不能“说服”内在自我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代表着正义,代表着真理,代表着必然性,那他是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的或残酷的决策。在毛泽东晚年,他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毅然率领民众对自己一手缔造的政党和政府“反戈一击”,在他看来自己的战友们背叛了当年的革命誓言,蜕变成为新的腐化官僚统治阶级,工农大众又再一次沉沦到被欺压的底层,对此情形他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搞“二次革命”,让全党、全军、全民族来一次思想浴火重生。尽管这次社会大试验以失败告终,但无可否认毛泽东这一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永远忠于革命事业,永远站在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一方,站在绝大多数弱势一方,去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向高高在上的强权宣战,即使他成为新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人也未改变自己的政治信仰——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当有反抗。而哪里没有反抗,哪里的压迫就没有底线,因为统治阶级的剥削贪欲从来都是无下限的!研究成果2

成功规划与成长动力

成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着干扰的迷雾,以及诱惑的歧途,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什么是可供参照的坐标呢?

通过研究毛泽东辉煌的一生,我们可以总结三个关键要素作为成功规划的原则: 1)外势——外部大势所趋所向,成败之首要因素,违逆大势者必败必亡。

2)内运——内在运程,即个人对自己未来生活、职业、事业道路的选择和规划。3)天性——人的自然天赋秉性,或喜动,或好静,或善于实践,或长于思谋。

毛泽东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矛盾激烈,国家内忧外患不绝的大革命时代,他投身参加革命正是抓住的最大的势,这就像改革开放三十年,凡是抓住经商和经济这一大势者无不获得巨大成功。反之,如果革命时代做学问,经济时代搞政治,也许会成功但显然不会是社会上最成功的一族。当然,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参加革命可以让一个农民成为将军,但更可能的是死于战场或伤残退役;从商创业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转眼负债累累。

通晓外势之道,首先不是趋利避害,而是认清社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大趋势,然后根据天性来定位自己在大势变化中的位置——是抓住主流,还是把握分支;是充当先锋,还是后发制人。性格外向,善于投机者适合以审视外势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成功之道。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会从兴趣出发来选择自己未来该做什么,这是一种求诸于内的成功规划方式,它建立在个人优势的积累和自信上。比如,钻研一门学问成为专家学者,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成为精英骨干,专注某项事业做强做大等等。把内运作为成功突破口的人一般不太在意外在变化,他们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变革,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科研教育这些行业,这些社会需求都不会消失,只要专注于做得最好,社会一定会给勤奋者以丰厚回报的。当然,如果专注于内运经营的同时,能够结合外势,把握好时机节奏、环境地域、变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大大缩短成功的磨合期,反之亦然。

毛泽东作为一介书生,在革命这项高风险的事业中,能够发挥所长,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分析研究,总结创新,提出一系列实用性强的革命理论,指导全党全军不断走向胜利,这就是他为什么被推举为领袖的原因。毛泽东的内运是他感兴趣革命思想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同时不断实践自己的思想智慧,最终把自己修炼成革命团队的“大脑”,他的内运与外势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假设在商品经济时代,作为一个理论家的毛泽东,如果不喜欢赚钱的话,他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或许会是一个优秀老师,但不可能成为儒商。

毛泽东天性好斗,胸怀大志,激情浪漫,富有社会想象力。如果用思维脑型来分析的话,他是唐僧与孙悟空的混合体,而且孙悟空脑型为阳,唐僧脑型为阴。这种天性的人喜欢参与激烈的竞争,而且头脑极其聪明,胆大心细,勇敢冷静,不畏险阻,故能成为雄狮一般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不断打胜仗,让人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崇拜。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次关键时期都能把握到准确大方向,带领团队一次次神奇地跳跃式发展,这与他的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创造性和革命浪漫激情密不可分的,没有他的鼓舞、带领、推动,中国革命也许会死于初期的挫折失败,也许会止于地方根据地,也许会因为谨小慎微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夺取天下。

天性在成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做事的节奏如果和天性相违背,可能就会因为快慢不协调而失败,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就喜欢按部就班地发展,如果事业发展的节奏过快,他就会有失控的感觉,常常会焦躁失措。同样性格外向的人则无法忍受缓慢的发展节奏,总希望抓住有利时机,甚至创造条件获得一种超常发展,这种性格就像一团烈火固然能瞬间将事业轰轰烈烈做大,但也可能会因为违背客观规律,而遭遇失败挫折。毛泽东在早年还能谨慎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激情冒进,但到了建国期间就渐渐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批评,总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国经济和政治的飞跃发展,将千百年来的旧社会习俗彻底改造,结果因冒进而犯了一系列重大的失误。

尽管天性是很难改变的,但通过实践修炼人们还是可以使之优化,弥补一些短板漏洞。比如性格内向、懒散消极、谨小慎微的人可以通过扩大社交面、信仰激励、积累经验等手段来锤炼心智,让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毕竟,没有人能够不战而胜,要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我们就不能迁就天性,而应当修正天性来适应社会。

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无所谓好坏,但具体到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性格外向的人就占优势,性格内向的人就常吃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人要想站在成功金字塔的顶端,对某些个人天性就必须进行改造使之嵌入到成功者的心智模式,而这个磨合过程越早完成,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成功来自行动,行动需要有动力。想获得的成功越大,遇到的阻碍就会越多,所需要的动力就越大。在初期,人们追逐成功的行动往往是靠一时激情或环境所迫,当激情消耗殆尽,危机压迫也解决后,人们就会进入职业倦怠期,丧失了持续进取的动力,而仅仅是靠惯性运转。那么,如何解决成长动力高效和长效的问题呢?纵观古今中外的案例,我们会发现终极秘密就在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建设和升级。

毛泽东对红军队伍的教育注重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士兵明白为什么作战,为谁牺牲?最初是以“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最基本的物质欲望来激发穷苦农民的自我意识,然后以“穷人的军队,为劳苦大众作战”的信仰提升士兵们的崇高神圣意识,使之走出小我局部系统升华到更高的大我整体系统层次,即达到“忘我”之境。最后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教育,让人们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轨迹,社会更替的必然性,让全党全军坚信自己所作所为的正义性和胜利成功的必然性,一切反动派和阻碍失败的必然性。从哲理逻辑的高度巩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信心,使之达到“无我”之境,不会因为其“破旧立新”活动而心存内疚感。一个阶级推翻消灭另一个阶级必然是伴随着暴力、流血、牺牲,没有坚强的心力是很难承受对好人的批斗,对万千人的屠戮,对自我的牺牲,当党性与人性产生冲突时,唯有逻辑圆融无缺,坚不可摧的信仰,才能安慰个人脆弱的灵魂,使之消除各种负面情绪影响,继续坚持传道之路。在历史上无数次的造反革命中,一般的模式是煽动少数高层人士,然后裹挟大量愚民冲锋陷阵,以生死威胁,以金钱诱惑来打天下,唯有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教育民众,发动民众,依靠民众,耐心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党支部设在连队上,实行生活民主、组织民主、军事民主等政策,让每一个基层团队成员的主动性都得到激发和释放,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之成为英勇无畏,具有牺牲奉献精神的革命战士。

毛泽东是这样教育组织团队,也是这样自我教育的,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自我成长轨迹的深刻体悟,所以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团队培训教育方式方法。

二、组织研究

研究成果1:团队组建与团队优化

毛泽东是如何组建一支革命团队呢?但当时的情形下,造反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参加呢? 原因1:求活

当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兵吃饭是许多赤贫阶级的不错选择,参加红军与参加其他军队对穷人来说并无太大区别,而且红军的纪律严明与官兵平等氛围更能吸引人参与。尽管当兵有生死伤残的风险,但在不得好死与不得好活之间,绝大多数活不下去的穷人还是宁愿选择不得好死,也不愿苟延残喘,不得好活。

今天,80、90后选择某个公司入职,首先想解决的也是“求活”问题,即拿工资干活,自己先养活自己。这期间自然或有选择比较,那个公司的待遇高就去哪个公司,红军之所以在初期吸引的对象是赤贫阶级,是因为他们给不了高薪酬、高福利,所以大多数富家子弟会选择投奔政府,参加正牌军队。所以,在一个小公司成立初期,不要期望能招来什么精兵强将,在有限的薪酬体系支撑下,能选拔到相对素质比较好的人即可(诚实、肯干、质朴、不油滑、无恶习等)。相反,如果招到素质比较优秀的人,而他又看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就会不安心工作,总想跳槽,这反而会破坏团队的稳定性。原因2:个人成就

加入团队,解决温饱这第一个需求后,人们自然会追求更高的目标——个人成就,一个团队如果不能为团队成员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界面,也是很难凝聚团队人心的。在团队中,个人成就的实现一般体现在三个层次:

1)团队成就实现——即自己的团队不断打胜仗,规模不断扩大,一天天在发展,这会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带来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因为他们见证了一项事业的创建和完成,就像建筑工人盖起了一座高楼大厦一样。

2)团队中待遇的提升——争强好胜,被他人尊重是人之天性,团队要为成员设计很好的成长阶梯和通道,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无论是埋头苦干的人才还是成绩突出的人才都要考虑到他们地位提升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团队对自己的关注,体验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成长性。对此毛泽东采取的办法是,对成绩突出,能力强的年轻人大胆破格提拔,把他们送到更高的职位上。对普通士兵则抓优秀典型,记功算绩,开会表扬,奖章彰显。开辟了军队上升通道、党内上升通道、政府上升通道,物质刺激与精神刺激并行,但更侧重精神奖励和表彰,主要靠激发人的荣誉感而不是物质贪欲去做事。在企业经营中,要经常打仗(运作业务项目),不光要打外仗(外出赚钱)还要打内仗(内政做事),只有发动一场场战役,团队成员才有成就感、胜利感,让能力有用武之地。团队也可借此对成员论功行赏,提拔选才。因此,高明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擅长设计运作项目的“导演”,让团队成员不断有事做,有成就感,并能感受到团队的活力。通常项目有营销项目、产品项目、娱乐项目、考核项目、竞赛项目等。

企业所能提供的成长通道平台首先取决于盈利收入越来越多,这样才能有物质和福利奖赏,其次是规模发展越来越大,这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位空间,再次是各种项目完成后的简单、经常性、即时的短促奖励表彰,而这才是企业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团队成员能时时感受到的成长激励。

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是无限的,因此物质刺激是有限的,超过一定边界就不起作用了,而精神刺激是无限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无限多的选择。

刺激的秘诀在于物质刺激与精神刺激之间的承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物质刺激最终过渡到精神刺激,终极归因于精神刺激,即受到奖励是因为做正义的事、做勤奋的人、做无私奉献等等,让个人因物质奖赏带来的喜悦情绪升华到更神圣伟大的崇高境界。

3)个人专业技能提升——能力的提升仍旧属于一种自私性质的奖赏,在这个平台上能学到本事是许多团队能留住一些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力提升他们可以忍受低薪、艰苦劳作、压力大、恶劣环境等因素继续工作,但是如果不能将这种能力奖赏及早转化为对团队的忠诚度、对更伟大事业的奉献精神,这类人还是会学成本领后迅速离开。从这一点上来讲,团队领导者的打胜仗本领和人格魅力是留住精英人才的关键,团队不能发展壮大总是从失败走向失败,沉沦于低谷之中,而领导又没有鼓动力、感召力,自然人心涣散,队伍就越来越不好带了。在井冈山时期,林彪曾写信问:红旗还能打多久?对此毛泽东针对革命低谷时期人心涣散,悲观迷茫的状况对革命未来的光明前景作了史诗般的激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团队组建的第一步是招兵买马,在这个阶段要“低标准”与“严要求”相结合,“低标准”即不求有才,但求有用。“严要求”即不认同企业理念、不符合团队文化的人坚决不能要,否则招进来也是不安定因素。团队组建的第二步是留人与育人,在这个阶段要为团队人员设计好用武之地和上升通道,通过打仗,打胜仗坚定团队的凝聚力,通过考察、培训、提拔、表彰、奖赏、惩罚等方式育人,需要注意的一点企业最好的育人方式就是让成员们从事艰苦劳动,提升做事的数量、加大做事难度,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明白承担更高职位需要付出的超常精力和承担的巨大压力,而不仅仅把升官与发财联系到一起,眼睛直盯着物质待遇,看不到其他。

团队的优化是贯穿于前两个阶段的主线,企业要保持一定的淘汰率才能保证团队血液的新鲜度,因此吐故纳新是团队必须经常做的事情,对此领导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用友情、亲情来代替企业的取舍标准。另外让团队成为学习型组织也是企业领导者时时刻刻的职责,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学习进取意志,敢于不断打碎旧我重塑,甘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二次革命,三次革命„„通过自我否定提升到更高层次境界。

团队成立后,它的使命方向就是不断发展壮大,由地区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不仅仅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豪气,也是企业拥有活力的必然,因为一旦企业停止了成长,它必然会诞生各种“老年病”,必然失去活力走向衰亡。明白了这一点,领导者就不能把自己的物质收入或个人功业目标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任何的个人目标必然都是有限的,会给企业发展“自我设限”,领导者只有不断修炼“忘我”、“无我”的境界才能真正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之中,才能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基因是无限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方能建成的宏伟事业。明悟此理,自然能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坚持不懈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承担自己的那一份使命,让人生过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研究成果2: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如何设计组织的架构,才能使之运转良好,基业长青呢?

首先,确定组织存在的意义,要做什么事?搞清楚即组织的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确认自己的目标就是代表广大工农的利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度,其始发愿就甚大,直指最高统治权的获得。当然,人们在成立组织之初,尤其是文人做事都喜欢好大好空,无限上纲上线,多半会犯志大才疏的失误,目标定的遥不可及,难以实现,最后不了了之。目标的设定应分近期、中期、长期不同层次,要结合自己的实力来设定可执行的目标,违背此原则制定出来的目标注定在先天上就是失败的,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情况和机遇条件下,可以获得超常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决策艺术就在于一方面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做妄想。另一方面要胸怀大志,敢于冒险搏取胜利,不因谨慎小心而自我设限,错失良机。当然,任何冒险都有一个基本前提,要保留翻本的资本,不能做孤注一掷的豪赌。除了目标明确宏大外,更重要的是严明的组织体制建设,没有它理想目标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中国近代史上,政党多如牛毛,最后唯有共产党能一扫群伦,夺取天下,就在于其组织体系科学高效和强有力。

组织体制的建设是根据目标衍生出来的,它分两部分:

1)定结构,即组织有哪些职能部门岗位,一群人散乱聚集在一起是形不成组织的,必须要有职能分工,就像有机体的器官分化一样,每个细胞各安其位,才能形成宏观的整体组织结构。

2)定规则,即组织的取舍奖惩管理制度,它的作用是塑造组织的“场”,吸纳周围认同组织理念和规矩的人,排斥“非自己人”,让组织保持纯洁性。同时,奖赏提拔优秀分子,贬斥批评落后分子,让组织内部形成生生不息的流动性,最后达到动态调整优化的目的。

定结构和定规则的工作完成后,剩下的就是监督执行,任何制度都要靠人来维护,如果不能做到时时督促,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许多组织不是没有好的结构和规则而是没有人去监督,去教育,去激发团队成员遵循制度。

另外,许多领导者不愿意做大量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结果在没有广施仁德的情况下,在威信未立的情况下,就简单粗暴地利用手中的权柄“大开杀戒”,结果非但没有凝聚整肃团队,反而搞得人心惶惶,团队效率低下。

择优者为首,是一切生物群体的本能,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一定要在组织目标的主业方面具备优秀的本领,这样才能让下属信服,建立权威。比如在学校里,班长就应当学习成绩优秀,没有这一素质他是无法获得同学们信服的,说话就没有分量。在共产党里,毛泽东如果不是在军事指挥、组织建设、理论创造等多方面具有出众的本领,他也不会三起三落,最终还是牢牢坐稳最高领导职位,这个“大班长”李立

三、周恩来、朱德、陈毅、王明、博古、张闻天都没有坐稳、坐住,主要就是因为本领不足以服众。

由此看来,领导者的本领,尤其是专业本领,带领团队“打胜仗”的本领是掌控驾驭组织结构和组织规则的“内权柄”,没有本领光靠上级授权或拉关系选举产生的领导者最终还是坐不稳领导位置的,也无法行之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三、军事研究

注1:正——以强胜弱;奇——以弱胜强。研究成果1:战争规律与军事艺术

战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强胜弱,兵精将强,粮草充足,军纪严明、装备先进,无须什么谋略也足以胜敌,所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不起作用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堂堂正正之战通常没有什么精彩可言,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但它的确是制胜之本,任何战争获取胜利都无法违背这一基本原则。以弱胜强是一般人喜闻乐道的战争形态,它符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以弱胜强”不是战争的常态,普遍规律,而是一种特例,特殊规律。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中最闪耀夺目就是他“以弱胜强”的智慧,从井冈山一小块根据地开始,屡战屡胜,不仅战胜了打败了国内的敌人,也打败了国外的敌人,不仅擅长国内作战,而且还走出国门同样战无不胜,这堪称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热兵器时代他是绝无仅有的军事大师第一人。那么,是不是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毛泽东改写了一般的战争规律常识了呢?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基本的战争规律常识是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的,这就像物理学公理不会因人而变一样,之所以会出现特例是因为人们创造了特殊的条件,以另类方式呈现了基本规律,比如水往低处流是常态,但人们利用虹吸原理可以实现水往高处流的“奇迹”,但这一特例在更大的宏观尺度上还是没有违背水往低处流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在于他深刻的洞察力和伟大的创造力,通过将“正”与“奇”这两个对立面有机地统一为整体,像玩魔方一样在战场上创造了各种有利态势,一方面遵循了“以强生弱”的战争规律,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目标。

毛泽东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奥秘就在于其深厚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修养。如果我们把战争划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阶段,毛泽东始终在营造“以强胜弱”的态势,最后打败强敌不过是一个成果,“成果”固然耀眼,但“成因”更值得人们研究。

毛泽东军事求胜模式解析 A、战争前阶段

整体战情——注重全面的情报搜集分析,深度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到知己知彼(敌情、我情、时间、地点、变化、目标)(有什么兵力,打什么仗)(把敌人和我方的优势劣势都算计到、都利用到)

游击战略——采取非线性战法,在谋划布局时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竭力抑制敌之所长,不与敌之所长接触,置其于无用武之地,同时发挥我之所长,把敌人拖入不熟悉、不适应的作战模式,以此核心原则来设计 “以弱胜强”的总体战略模型。歼灭战术——具体到短兵相接时,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原则,以强胜弱,以十打一,速战速决,同时从敌军处缴获补给装备,避免消耗战,要求打一次“赚”一次,小本经营折损不起,故须“审慎初战”,选择必胜的目标,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兵民体制——在我方军力远远弱于敌方的情况下,必须寻找外力外援来平衡敌我实力的差距,一般的军事原则是借助天时、地利,而毛泽东则将“人和”因素发挥到极致,他所创建的人民战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总体战模式”,即将民众动员起来,不仅成为战争的后援,还直接融入到战争之中,提供情报、提供隐蔽、提供战力等。当然,这首先需要军队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然后才能将其纳入到人民战争组织体系中,构建总体战争局面,让敌人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正规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作战辅助组织)党军建设——再好的战略战术也需要人来执行,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人的因素,坚决反对“唯武器论”,而且在当时困难的局面中,在只有小米加步枪弱势装备情况下,也只有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发挥到极致,才能弥补“硬件”不足的天然缺陷。那么,如何将普通的常人培养成英勇无畏的钢铁战士呢?毛泽东的做法是思想觉悟教育,通过“无我——自我——忘我——无我”的革命理论灌输,让每个士兵理解为谁作战,为什么牺牲。为了实现这目标,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让党性教育融入到士兵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为必然选择,通过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示范,以及长期不懈的思想培训,共产党的军队成为一支打不垮、打不散、打不烂的军队。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人民的军队都具有极强的主动作战意识,毫无畏惧敢,死战到底。

综上所述:在战前,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无论是在有形层面,还是在无形层面;无论是在直接层面,还是在间接层面;无论是在整体层面,还是在局部层面„„毛泽东高明地运用辩证法,化腐朽为神奇,营造出我强敌弱的态势,为作战胜利的必然性设计了牢固的逻辑因果链。B:战争中阶段

(局部)歼灭战——局部集中我方兵力,人海战术,攻坚挫锐,强击破敌。

(快速)伏击战——遵循势险节短的作战原则,借助有利地形出其不意打击敌人。(长距)运动战——诱敌深入,分散敌方整体兵力,拉长战线,迫敌暴露缺陷弱点。(战略)游击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置敌强项于无用武之地,改变作战常规。(动态)防御战——内线与外线相结合,敌进我进;多层次阻击,多模式阻击。

综上所述:在战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对传统战法进行革新,使之能适应我方武器装备落后不足的现状,同时又最大限度抑制敌方武器装备的长处,在短兵相接的阶段营造“我强敌弱”或“敌我平等”的战斗态势,这五种战法中游击战是灵魂,它贯穿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在战略层面体现为非线性作战模式,在整体态势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与敌军的强项和熟悉的作战模式发生接触,让敌方有力使不上,让我方通过机动灵活的运动或变化,找到有利战机,实现避实击虚的,逐步消灭消耗敌方战争势能目的。红军时期的游击骚扰、诱敌深入,抗战时期的破袭战、地道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据守、延安弃守,抗美援朝时期的坑道战等等都是战略游击战的具体体现,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使敌军优势无用武之地。C、战争后阶段

赏罚分明——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选贤任能,大胆提拔年轻人。

军事研讨——战后总结会,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建设学习型组织。

政权建设——军队是播种机,是地方政权的保障,战后帮助建设根据地,播撒革命火种。士兵教育——对于自愿参加革命军队的穷人和敌军俘虏,开展系统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优待俘虏——对敌军俘虏优待,不打不骂,做思想感化,削弱其二次抵抗斗志。

综上所述:在战后阶段,毛泽东所领导的队伍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更胜敌军一筹,不仅让军队作战素质越打越强,部队规模越打越大,也使得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张,战争的物资和兵源支撑潜力不断增强。

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奥秘

1、将战争的“正”与“奇”有机结合为一体,运用辩证唯物哲学思辨,营造种种条件,将战争之“正”通过“奇”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了一个个高明的战略模式和战术模式。

2、在战前、战中、战后这三个阶段,毛泽东都严格遵循了“以强胜弱”的基本战争原则,最后实现了“以弱胜强”的战争目标成果。

四、思维研究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主要思维方式

主次论——抓住重点的少数关键解决问题,二元模型,利害、得失、进退;三元模型,左中右,上中下

整体观——全局意识、宏观意识、协调意识 发展观——过程意识、变化意识、螺旋意识

能动论——主观能动性,内因决定外因,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矛盾论——对立、统一、转化关系/敌人的强大是我们的助力/有一种胜利叫失去,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研究成果2:毛泽东的辅助思维方式

客观思考——实事求是,注重量化和深度的调查研究,要求知己知彼。联系思考——普遍联系观,重视联系的分析、调整、组织等手段。换位思考——善于揣摩人性,善于鼓动人心,善于调动敌人。乐观思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所畏惧,敢于斗争。信仰思考——信仰明确坚定,为穷人打天下,实现共产主义。

五、功过研究

注1:对待历史人物的三个层次

A、庸人听史——平庸常人对历史人物关注属于外行看热闹性质,好听传奇逸事,对其印象都来自史书的评鉴,来自社会的舆论宣传,自己缺乏鉴别能力,也没有独立的思想观点。B、书生论道——有独立性格和思想的知识分子通常喜欢臧否人物,褒贬历史,常常能逻辑严谨,自圆其说,提出一家之言。不过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和身体力行,这种“是非式论道”多流于清谈玄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俗话道:事非经过不知难,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挥斥方遒,勾画的美好道理在现实实践中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C、英雄取经——对于那些有真本事的英才与雄才,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更多是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智慧方法,以此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难题困境,而不太关心是非对错。这种态度固然有些功利,但也最贴合实际实用,远高于前两者,毕竟学习才能提高,才能更好的做事。

注2:评价功过的标准

A、功过对外的相对性——现实中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情况,只要存在着利益之争,就必然会有对立的观点立场,当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必然会产生流血暴力冲突,必然会有获益者和受损者,因此功过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对谁有功,对谁有错,关键是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评价,所谓“屁股决定头脑”就是这个道理。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B、功过对内的成本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比如打仗获胜是会死人的,不仅有敌军人员的死伤,也会有我军人员的死伤,这就是成本。许多人在评价功过时错把必要的成本,探索的学费当成是“过”来看待,这是愚蠢的书生之见。世界上不存在无本万利的情况,要有收获就必须有投入,有损耗、有牺牲,能做到收入大于支出就算是成功,能够80%做到成功已经可以称之为卓越了。注3:政治家的三个层次

A、一流政治家——开天辟地,力挽狂澜,颠倒乾坤,创造新的格局,新的潮流。B、二流政治家——洞察潮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进加速事物的发展进程。

C、三流政治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投机取巧,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那。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功绩 1)

对中共的功绩

A、革命指导理论创新——党建理论、军事理论、政权理论、经济理论。B、红军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领导中共从失败走向胜利。

C、抗战时期——深入敌后抗日,发动群众、打击敌人,实现根据地爆炸式增长。

D、解放战争时期——高瞻远瞩,英明指挥,敢于决战,大大缩短了解放全国的时间。2)

对新中国的功绩

A、颠倒旧的阶级体制,让工农成为统治阶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改写了大多数穷人的命运。

B、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加速新中国的工业化转型,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国。

C、统帅指挥了一系列对外战争,而且战无不胜,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印度战争、珍宝岛战争,大大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尊严和安定的建设环境。

D、建立了完善的政府、农业、工业、服务、医疗、教育等体系,基本解决了一个大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E、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一扫传统的消极麻木,自私自利,愚昧软弱等民族性,激发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主义、勇敢斗争意志、积极主动精神、社会参与热情、公共道德素质等。

3)

对中华民族的功绩

A、毛泽东的精神贡献:坚定的革命信仰、乐观的革命心态、勇敢的革命意志。B、毛泽东的智慧贡献:在军事、政治、经济、艺术等领域的理论开创和成功案例。所有这些思想财富对中华民族未来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最重要的遗产。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没有英雄伟人的民族都是没有传承和未来的,都会失去凝聚力渐渐泯灭于历史长河。

客观地讲,毛泽东的功绩与过失都是相对的,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团队领导者的问题,所有的成绩都有他的战友们的贡献,所有的过失也有集体决策的责任。但作为主要领导人,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党内党外无与伦比的权力和号召力,因此无论功过他都要负主要责任。

六、人性研究

研究成果1:毛泽东的人性解析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刘邵在其所著《人物志》中,将英才与雄才做了详细的划分和描述: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毛泽东一封信中曾谈到了自己的“自信”与“不自信”的问题,第一次谈起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他说:“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通过毛泽东自己的体会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雄才与英才的天性是同时存在的,而且雄霸之气为主,聪灵之气为辅。早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期,毛泽东就敢带领200娃娃兵和警察用计收缴溃兵枪支千余枪支。一师师生无不称赞毛泽东“一身是胆”。从事职业革命后,毛泽东的生存环境总是处于强敌压迫的危险状态,所走的是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武装割据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特殊的环境和成长经历铸就了他超常的胆略,卓越的智谋,其雄才与英才天赋同时得到培养锻炼,最终造就了他“领袖”式的人格模式。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般注重知识学习,视体力运动为卑贱之事,而毛泽东则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很大,杨昌济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坚持冷水浴等。毛泽东即受此身教,纵使冬日寒冷仍坚持到寝室旁的冷水井打水洗冷水浴,毛泽东认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又是足以练习敢为。”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余光中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毛泽东内心的猛虎表现为远大的志向抱负,以及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这其中既有无畏、好斗、敢于牺牲自我,也有铁血、冷酷、不吝牺牲战友。在他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一生中,被他征服打败的对手除了有国内与国外的敌人,也有党内与党外的反对派和挑战者。无论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事件是对是错,有无冤情,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毛泽东的意志极其强悍,信念极其坚定,需要斗争时敢于充分释放内心的猛虎出闸,听从内心的本能召唤,使身心充分合一,而不像庸俗的政治家那样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软弱胆怯,惧怕冒险牺牲。

毛泽东内心的蔷薇表现为细腻深刻的人心洞察能力和诗人一般的浪漫幻想,这一方面使他善于体察民情,善于鼓动人心,善于调动敌人,另一方面形成了他气魄格局宏大,不计较世俗的、眼前的利害得失的习惯。

评:类似于毛泽东的人格天性也许以后还会出现,但其人格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对一般人来讲最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学习如何整合矛盾的天性,如何培养残缺的天性,让自己的人格发展更加圆融,在允许的情况下既培养自己的雄才素质,也锻炼自己的英才素质;既释放猛虎天性,也呵护蔷薇天性。

2103年十月一长假,与以太科技公司总裁林明贵先生二次论道,主题《向毛泽东学习》,从六个方面解读解析毛泽东的伟大之处,此次论道的进步之处在于双方都有比较强烈的实用实战意识,尝试运用研讨的结论指导自我做深刻内省,以及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如琢如磨,彼此启发,收获颇丰。在高强度的思维智慧碰撞同时,还做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每天打乒乓球3个小时以上,扣杀推挡,挥汗如雨,感觉畅快淋漓,若获新生!感怀:新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下载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荐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毛泽东学管理

    《向毛泽东学管理》观后感直至今日,毛泽东思想依然闪烁着他的光芒,而且被许多成功企业家奉为精神图腾。因此,我觉得这次区域组织我们学习《向毛泽东学管理》,完全符合时代的潮流......

    王岐山向专家荐书的背后还有啥?

    王岐山向专家荐书的背后还有啥? ------------------------- 编辑整理: http:///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杭州橙摄影新浪不用说元芳你怎么看,也知道微博里议论风生还没停止。......

    三部门联合向青少年荐书和影片

    三部门联合向青少年荐书和影片 共有《平凡的世界》、《亮剑》等100种优秀图书和100部影视片,对比“双百”推荐榜你看过的有多少 据新华社电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近日......

    向伟大领袖毛泽东致敬

    向伟大领袖毛泽东致敬 说到毛泽东,你会想到什么?如果要给他加上标签,那么“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等等的词汇枚不胜举。 我是一个女生,对于他一生的征战无数,政治......

    向毛泽东学管理有感

    精神信仰可以产生巨大能量-《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作者:郭竞暄 时间:2010年09月19日 信息来源:浙江民营企业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也正是这种发展变化,更体现了革命......

    向毛泽东学习如何营销

    向毛泽东学习如何营销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当之无愧的是近代最伟大的革命领袖,从革命的初期阶段一直到革命的胜利。毛主席的革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革命营销史。 第一市场调查......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地采筹备(采矿)组(挂职)副组长-张猛 毛泽东,千古一人,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都堪称一流!他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也正是......

    向毛泽东学管理读后感

    《向毛泽东学管理》---第三章群众路线是致胜法宝 读后感 -----于胜骞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网络时代,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