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秋天的怀念》的说课稿
关于《秋天的怀念》的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秋天的怀念》是小学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温暖的记忆”的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悟人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情、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2)懂课文,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教学:
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悟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用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用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中的我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 生:暴怒无常
师:那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我”的暴怒无常?接下来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内容。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我”暴怒无常的体现?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我”的脾气为什么这么暴怒无常呢? 因为“我”的双腿瘫痪了。
3、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4、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抓住母亲的动作、神态)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5、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之间的对话,分别读出央求、商量、不耐烦的语气。
6、合作探究:在母爱的温暖里,一颗冰冷的心活过来了,“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哪一段看出来的?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7、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学完这篇文章,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
当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回报,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打击时,让我们勇敢面对,坚强的活着,好好的活着,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精彩,活出味道,为自己,也为爱我们的亲人!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你对母亲的爱.板书设计:
12、秋天的怀念
↓
“我”——爱——母亲
第二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二、说学情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____。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四)、小结归纳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五)、课后作业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2)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把握母爱这一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铁生;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瘫痪、暴怒、沉寂”等;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理解关键句子“好好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如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有感情地朗读,探究三次看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学会热爱生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单元目标要求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好好活”等的关键词句,并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好好活”。
四、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总结归纳法
2、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35分钟):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1、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再次感受爱母的怀念
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几个图片,教师朗读《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的片段,营造气氛,感染学生。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第三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亲情为主题的,一个“情”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在中国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准备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与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
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第3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与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与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
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儿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
,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身患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爱得细心,爱得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
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儿的负担,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生”之后悟真情
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1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例如:
“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与妹妹一起“好好儿活”。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自己的感受,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母亲却忍受着病痛与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与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与信心。
(四)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与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五)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
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
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
伟大、无私、细腻
“我”:怀念愧疚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2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新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1、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
母亲 我
←————————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冀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二册第18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及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
(二)初读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幻灯片学法指导)(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细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勾画相关语句,把读后和感受记在书的旁边。
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品读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并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五、课后练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幻灯片课后练习)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5
一、利用巧妙:说教材学情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每篇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这篇文章有几个巧妙之处。巧妙之一:文章所写时间是秋天,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恰好是秋天,便于学生理解两个关键词“秋天”“怀念”。巧妙之二: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正好让学生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地来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巧妙三:进入初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从脆弱走向坚强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热爱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自主学习:说教法学法
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安排的教程由易到难,以学生找画面为突破口,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内心受到震撼,从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教学设计按照“说画面,理情节——感变化,明情感——探主题,明责任”的思路,步步深入,然后把揣摩语气、品味词语、标题分析、主题归纳等环节让学生自我揣摩与思考,教师相应点拨与评价。
我认为像本文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和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文章的学习以读为主,既有学生的泛读,也有老师的指导阅读,还有分角色朗读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读中领悟主旨,内心能有些许收获。
三、紧扣线索:话板块教学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
(一)充分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情感。
课前预习不是泛泛地读,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不管上课时间有多紧,必须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自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然后介绍作者,了解有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虽残疾但成就很高,更突出文中的事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再介绍文中关键人物“母亲”,从作者人生经历中感受母亲伟大。
预习中还布置了思考题,既是对预习的检测,也为后面的老师新授做好准备。
(二)指导朗读,进入师生互动,探讨情感变化。
这是课堂的新授部分,这一板块分为四部分。
1.说画面,理情节。
初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文中共有哪几个画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个学生能自主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它作为突破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概括时可能不会很全面,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全。
2.感变化,明情感。
这一部分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概括。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由开始的暴怒无常到最后自己坚强起来。
3.探主题,明责任。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讨论“母亲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母亲遇到困难,自己做坚强的母亲,也想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母亲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儿子坚强。第二是抓住文中的一处语言“好好儿活”进行理解,从易到难,先让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然后分析开头段和结尾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前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坚强,最后是儿子明白母亲的含义,准备坚强生活下去。这部分除了分析外,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让学生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
4.赏菊花,探写法。
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只需点到为止,不用深讲。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两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当时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要那么迫切的带作者去看菊花?秋天的菊花与其它花儿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安排由浅入深,由画面到情感再到主题,最后探写法,重点在第三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但又环环相扣。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关键时刻弄清重点。
(三)以退为进,静看小组展示,发挥学生作用。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模式已经让学生困倦,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教学板块设计了“小组展示”这一环节,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检测课堂效率,更可以把这些可讲可不讲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消化。设计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朗读指导;第二,字词品味;第三,标题分析;第四,主旨归纳。
(四)读写结合,尝试思考延伸,剖析自己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写下来,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四、经典美文:谈学习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是对自己情感的洗礼。人要能客观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只是凡夫俗子,身边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同时,作为一个母亲,我也深深明白,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
同时,我在教法上也有很多收获。譬如,找到一个突破口很重要,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突出重点。又如,整个课堂思路要清晰,语文课很忌讳老师闲扯漫谈,重难点把握要恰当。再如,那些可以不需要老师来处理的事情交给小组展示就好,既能训练学生,还能调动课堂气氛。还有,语文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老师适时指导朗读,会指明课堂方向,变换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受益匪浅。
教好这篇文章,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逝去的史铁生最好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6
《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一、说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板书:10*秋天的怀念)
导语:围绕“秋天的怀念”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质疑导读,激发兴趣
1、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2、你能就中心词提几个问题吗?(如:怀念谁?为什么怀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知“爱”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2、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3、小组交流,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母亲对“我”的爱。]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爱”
1、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
2、从文中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最受感动。
3、交流品悟,教师点拨。
(品读母子的言行,抓住三次“悄悄地”,充分感悟母亲内心的痛苦、悲伤、坚强与对儿子深沉的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感情读,读中体会“爱”
1、指导朗读
找出三处“悄悄地”,朗读时体会母亲关切、焦急、无奈、忍耐的心情。
2、同桌品读
3、交流体会(板书:坚强、伟大、无私)
导语:母亲对儿子是这般细微的关爱与呵护,她对自己呢?儿子当时知道吗?
(六)拓展延伸,进行“爱”的教育。
1、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史铁生,而今天又正好是清明节,面对母亲的遗像,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二、说关键处的处理
教这篇课文时,我着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在交流评价中变单向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本课主要采用“初读—精读—感情读”三步式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从中渗透“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情态这些细节的刻画,通过对比来体会母亲的深情,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并组织学生通过口语表达,进一步感悟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三、说板书的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抓住暴怒、摔向、挡在、悄悄地这几个关键词语,作者瘫痪后的心情“暴怒”以及母亲对作者的“安慰”,后来母亲得肝病“去世”,作者对于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这几个简练概括文章内容的词语,最终升华为“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表达真情实感的。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母亲的良苦用心包含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思路
(一)上课之前,老师请学生们欣赏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然后抓住母爱是一堆细节,导入新课。
(二)了解儿子绝望的心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母爱,我以领读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绝望的心境中,为更好地品味母爱做铺垫。
(三)感悟母亲伟大的爱
这部分教学是重点,在此阶段,我围绕“从哪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母爱?”让学生去文中找、圈、画,然后抓住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几个重点句子去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让学生明白,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动作,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就是一堆细节。
(四)升华主题悟人生
抓住描写菊花的语句,引导学生品悟母亲“好好儿活”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出示史铁生的成就,让学生品味母爱的伟大!再播放歌曲《母亲》感受母爱,赞美母爱。同时引导学生走进史铁生的作品,拓展学生阅读。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形象,又突出了中心:是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爱心感召了绝望中的儿子,让儿子走出了绝望,好好儿活!
五、教后反思
(一)在这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他们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我主要采用接读、自由读、诵读、指名读、配乐读等读书方法,如体会语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抓住“扑”“抓”“忍”三个表示母亲动作的词,先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我激情描述,营造氛围,“此时的母亲身患绝症,已病入膏肓,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可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所有语言都化作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好好儿活”! 真是意味深长啊!”,在我的激情描述下,让学生再来读这句话。我相信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书不是讲懂的,而是读懂!
(二 )营造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得他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用了掌声鼓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可能是我预设的问题有点难度,让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课堂发言还不够积极。
(四)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作用,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气氛。上课伊始,《母亲》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让学生能尽早地走进情境中,在音乐中,品味母亲广博深沉的爱。课堂上,理解母亲临死前的那些自然段时,我用悲伤的音乐《殇》作衬托,深深地打动师生的心弦。
总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8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引起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以及“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从而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由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是教学难点。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我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并运用音乐烘托、画面渲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1)复习导入
真爱无言,大爱无疆。走进第四单元,让我们一次次感受着爱的沐浴。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那对母子,感受他们那催人泪下的爱。(这时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归纳总结出: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和母亲的临终嘱托四件事。
(2)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多少年过去了,儿子和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临终那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3)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结尾就落在: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该怎么活才是好好儿活吗?请同学们再读描写菊花的话!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
因为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
现在的史铁生,坐在窗前,看着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不再暴怒无常了,他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
他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勤奋写作,并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史铁生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儿活”。
越是这样,他越是深深地怀念着他的母亲!
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老师想问:
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
(4)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老师还有几句话送给大家。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儿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里残疾!
或许是呵护,或许是指责,甚至还可能是怒打,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是不是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回家后为你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倒一杯热茶,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9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
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与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与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与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与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捶打??我可活什么劲!”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与妹妹一起“好好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
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与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与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与信心。
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与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伟大、无私、细腻
我: 怀念 愧疚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3、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思路及关键处处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关于课题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文章语言朴素真切,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三维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的无私、伟大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三)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关注,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
悟人生之道。
2.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
(二)学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为五个环节。(课件)
(一)课外引读,激情导入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史铁生的作品有一个初步印象。再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爱”。
通过第一遍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讨论对母亲的初步印象,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抓住文章中心“母爱”。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母爱的伟大。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板书),体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的是子女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的社会意义所在。所以,我抓住“好好儿活”这句话,层层深入进行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1.理解两次看花,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儿)
这一层次重点探讨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儿好好儿活”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母亲为什么几次三番要带儿子去看花?适时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资料,帮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同时指导学生体会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从而体会母爱。
2.指导阅读赏菊部分,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板书:我俩儿)
先指导学生读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母亲非要儿子去看菊花的用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再读这句话。最后,通过赏析作者作品和交流查阅的作者近期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俩儿要好好活”的内涵。
3.升华感情色彩,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板书:我们)
回过头来再看课题,让学生思考《秋天的怀念》中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跳出文本,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好好儿活”的'社会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总结全文,回扣中心,拓展思考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准备通过“谈感受,送名言,悟母爱”三个环节来进行。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送给学生泰戈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同时深入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突出伟大而崇高的母爱,并且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四、说关键处处理
(一)教学第一层次感知“娘儿俩要好好儿活”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忍”字,指导学生理解,突破重难点。在我拒绝了母亲看花的要求,并说:“我活着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是怎么做的?
引出句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抓住三个动词“扑”“抓”“忍”,先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再是对“忍”的品味。
这里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课件)然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每体会到一层就把体会到的意思 “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的含义。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最后提问: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 “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使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精读课文第二层次,探究“我俩儿”的好好活。在这个环节中,我指导阅读兄妹俩赏菊部分,通过对景色的感受,理解“我俩的好好儿活”。
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才是好好儿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进行个性理解,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 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我们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 “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 ——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三)指导朗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先指导学生自己读,然后指名读,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激情描述,营造氛围。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可是,当他看到深爱的儿子正因为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悲观厌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她怎么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怎能扔下自己深爱的儿女?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让我们带着母亲的心痛,带着母亲的悲伤,带着母亲的不舍,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对《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2
《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第一篇课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在21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许多文章中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本文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在这一文章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所以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母爱,理解“好好活”的真正含义。这篇文章中作者生活坎坷,而学生们又都生活在幸福年代,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易理解。文中对母爱主题的的表达也都蕴含在细节描写中,所以抓住细节描写走入人物内心深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前三分钟时间里,我让学生来读史铁生的一些背景材料。一是为了和学生有个简单沟通,更多的是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调动学生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的强烈欲望。也为理解作者如此暴怒无常的原因。
二、精讲细节描写,走进史铁生的内心深处
通过两张图片,对比人物瘫痪前后的外在变化,从中感受人物内心变化。找“我”的种种表现,来感受人物内心。
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通过理解母亲“扑”、“抓住”、“忍”这三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会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最真挚的情感。
三、找文中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或词语,来感悟母爱
学生通过圈、画、写的方式来感悟母爱,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母爱。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自主阅读,个性感悟,充分表达,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四,回读课文,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通过与学生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师生对读,使学生懂得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从暴怒无常到好好活,笑对生活的态度变化。
这节课,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也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有效的。特别是背景材料的阅读,以及老师深情地讲解、引导,从而使学生快速而且真正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三情结合、以读代讲”。但由于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都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教学,对一些特殊学生也不能做到适机指导。再有课后也没有课堂总结,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验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在体会文章情感中学习朗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紧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接下来几篇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的真情之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歌颂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文章的描写、语言十分细腻,善于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突显母亲的形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初一第一单元的学习,以及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情感体验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此外,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学校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中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学生对作者比较陌生,但对于文章中所表达歌颂的母爱较为贴近,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和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重要“基础”二字,初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因此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是本课的基础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出:“要使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表达自己对作品和作者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教学特别是教像《秋天的怀念》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其语言的精妙和细腻的情感。因此定下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中所歌颂的母爱离学生的生活和近,也极具启发意义。因此,确定目标3: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来感悟、体会文章中细腻丰富的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秋天的怀念》一问,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内涵来看,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充分展开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对话,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从读到感悟,提升感悟改进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恋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爱无私的母亲是怎样强忍病痛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佳作。这种对亲情的感悟和回忆。让人倍感亲切,又意味深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爱为主题”,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1、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2、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生活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几个“悄悄地”细微动作,“好好儿活”这样朴素话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从爱母的思绪中沉淀出对生命的理解。根据这个思路,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的细微,感悟人间真情,给学生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母爱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是学生抛开给母爱贴上“无私”“伟大”的固定标签,去切实分辨出母爱的细微不同,去掂量出母爱的沉重分量。并从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出心底的感恩情怀呢?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精1神成长,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呢?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的敏锐,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品析法、教师点拨。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朗读法、反复揣摩、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新课导入,创设怀念情节。初读课文——感受“儿子”痛苦;细读课文——感受“母爱”内涵;研读课文——体悟“母爱”思绪;布置作业——笔尖诉心生情。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一个故事引入: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
然后我会总结: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默默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题《秋天的怀恋》,也来感受一下浓浓的母爱。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导学案上的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品味语言,感受母爱,让学生体会母爱。
(三)、走进秋天的故事——小组合作探究。
(1)创设怀念情节。
1、简单介绍作者后出示一段《合欢树》中跟母亲有关的文字,引“苦”这一课堂组织的线索。
2、读课题。“秋天”“怀念”预设:这秋天的景,人,事,沉淀为了一种情愫,就是秋天的怀恋。
(2)初读课文——感受“儿子”痛苦;
1、板书:我俩——好好儿活,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是啊,我可活着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此设计关注了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并可让高层次的同学发挥想象,目的是给予不同的学生愉悦的课堂)
(3)细读课文——感受“母爱”的内涵
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谈一谈。
1、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由作者眼中的菊花引出我的经历
2、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此设计让学生多读书,谈感受,语言与思维,朗读与感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感情催过来,既培养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力的感受要“好好儿活”努力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4)、研读课文——体悟“母爱”思绪;
1、回过头来看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写北海的菊花有何含义?
(此设计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讲完课文后,放一段《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加深对母爱的深入理解。
五、布置作业——笔尖诉心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总结本堂课所学,同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作业布置是: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将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5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八版块中的《秋天的怀念》。
关注教材:
1、内容与主题
2、文本特点
3、编排意图
4、板块特点
内容与主题: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怀念,讲述了母亲在病重期间细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文本特点:
情感真挚
借用平常的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
利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母子之间深厚的爱
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对比中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四件小事
“我”的表现
母亲的做法
“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安慰。
暴怒:1、突然砸碎2、猛地摔向3、狠命捶打,喊着
安慰:1、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2、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3、说要推我看花4、她的花都死了5扑过来,抓住手,“咱娘俩,好好儿活”
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
一直都不知道,后来妹妹告诉了“我”
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我回答:“什么时候?”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
母亲临终嘱托
背着“我”去看她
艰难地呼吸着。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借景色表达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转变: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第四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设计
聚贤初中:何小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聚贤中学的何小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具体程序如下: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歌颂“浓浓的亲情”;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看花”为线索,通过回忆三十年前的往事:母亲忍受着病痛和我的坏脾气、第一次提出看花被我拒绝、第二次提出看花我同意后的欣喜、母亲病故,以朴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厚重,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本课充分诠释了单元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本文涉及的母爱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能够感悟母亲坚强的人生态度、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对儿子的影响。但是,课文的字里行间是怎样表现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厚?母亲带给了儿子怎样的影响?课题“秋天的怀念”又有着怎样的内涵?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并感受。
三、走进语言,关注精神——说理念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以学定教,明确目标——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2、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母爱。
3、理解课题“秋天的怀念”的内涵。
4、引导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探询母亲遗嘱中“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味深长。教学重点: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阅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五、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采用启发引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给与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发展自我的舞台。
六、提前预设,直观展示——说课前准备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充分领悟,走出文本、拓展阅读,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片段、《我与地坛》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
2、为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七、以读为本,情动课堂——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开课伊始,我出示《合欢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苦”,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今天我们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的几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并选取句子读一读,总结出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紧接着
指导学生读出课题的韵味。随后一句“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引导学生明确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阅读,学生明确了课文三次提到看花,第一次没去成因为“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露无常”。引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从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怒无常、活得没劲。承接这一组句子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补充课文中的这个句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作者活得如此之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此处创设情境让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追问一句:怎样做更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样做的吧。进而重点体味母亲的做法。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扑、抓”,体会母亲要扑下去的是儿子想去死的念头,要抓住的是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把这些珍贵的体验送进文本中去,读出力量;抓住“忍”,体会病入膏肓的母亲忍住的是“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带给她的打击,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忍住的是儿子砸玻璃、摔东西等暴怒无常的脾气。进而体会到母亲的“苦”,但活得如此之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没有)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没有)”这就是母亲的忍,再次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句子中去读。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通过去掉这个词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细心,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怕儿子伤心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学生每体会出一种感情就让学生把这种感情送进文字中去读出来,以读促悟。
感受“母爱”、感悟“咱娘俩的好好儿活”是本课的重点,在前面这一环节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母亲的坚强、理智,进而引领学生探究“好好儿好”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的品词析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描写,以多种形式分别读出母亲的辛苦,读出母亲的隐忍,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大爱。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4、5、6自然段。引读:邻居们——(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母亲临终前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抓住: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感悟省略号里没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好好儿活)进而引出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让学生自由读文章第六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或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通过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穿”过菊花的表象,借菊花“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从而引出作者明白了应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在此基础上再次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再一次地让学生创作“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我————”,与前文形成对照,体味作者的变化。史铁生通过三十多年的感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在这里出示他的《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进而向学生推荐《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伴着哀伤的音乐学生诵读、教师引读这些文章的片段,走出文本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悟作者在母亲去世以后的“好好儿活”。再走进文本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引领学生回过头来探究“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对母亲的品读,明白了怀念的是一次又一次想让他去看花的母亲,怀念的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的信念。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那么,他们家的这件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总结:我们读书不光要读出文字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不光要感悟别人的“好好儿活”,还要思考自己的“好好儿活”。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出学了这篇课文后他对“好好儿活”的思考。随后引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我们”,朗读这句话,引领学生说出:面对自己的家人要——;面对自己的老师要——;面对自己的朋友要——等等。总之在今后的人生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打击、困难、挫折、失败,我们——(生: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业设计: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必选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选作业:运
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以上的教学设计,将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力求达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八、凸显过程、深化内涵——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我直观简洁地板书关键词语,即简单又展示了教学环节。
秋天的怀念
娘俩
我俩好好儿活
我们
九、审视课堂、总结提升——预设反思
在所有教学流程、预想环节都顺利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的地方是:
1、朗读指导还有待加强。课堂有较有质量的品读,但少有质量的朗读。
2、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过分注重了母亲这一角色,对“我”这一形象的感悟有待增强。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亲情为主题的,一个“情”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在中国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准备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与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
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第3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与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与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
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儿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
,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身患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爱得细心,爱得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
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儿的负担,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生”之后悟真情
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1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例如:
“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与妹妹一起“好好儿活”。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自己的感受,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母亲却忍受着病痛与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与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与信心。
(四)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与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五)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
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
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
伟大、无私、细腻
“我”:怀念愧疚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恋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爱无私的母亲是怎样强忍病痛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佳作。这种对亲情的感悟和回忆。让人倍感亲切,又意味深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爱为主题”,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1、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2、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生活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几个“悄悄地”细微动作,“好好儿活”这样朴素话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从爱母的思绪中沉淀出对生命的理解。根据这个思路,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的细微,感悟人间真情,给学生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母爱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是学生抛开给母爱贴上“无私”“伟大”的固定标签,去切实分辨出母爱的细微不同,去掂量出母爱的沉重分量。并从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出心底的感恩情怀呢?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精1神成长,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呢?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的敏锐,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品析法、教师点拨。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朗读法、反复揣摩、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新课导入,创设怀念情节。初读课文——感受“儿子”痛苦;细读课文——感受“母爱”内涵;研读课文——体悟“母爱”思绪;布置作业——笔尖诉心生情。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一个故事引入: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
然后我会总结: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默默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题《秋天的怀恋》,也来感受一下浓浓的母爱。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导学案上的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品味语言,感受母爱,让学生体会母爱。
(三)、走进秋天的故事——小组合作探究。
(1)创设怀念情节。
1、简单介绍作者后出示一段《合欢树》中跟母亲有关的文字,引“苦”这一课堂组织的线索。
2、读课题。“秋天”“怀念”预设:这秋天的景,人,事,沉淀为了一种情愫,就是秋天的怀恋。
(2)初读课文——感受“儿子”痛苦;
1、板书:我俩——好好儿活,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是啊,我可活着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此设计关注了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并可让高层次的同学发挥想象,目的是给予不同的学生愉悦的课堂)
(3)细读课文——感受“母爱”的内涵
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谈一谈。
1、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由作者眼中的菊花引出我的经历
2、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此设计让学生多读书,谈感受,语言与思维,朗读与感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感情催过来,既培养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力的感受要“好好儿活”努力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4)、研读课文——体悟“母爱”思绪;
1、回过头来看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写北海的菊花有何含义?
(此设计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讲完课文后,放一段《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加深对母爱的深入理解。
五、布置作业——笔尖诉心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总结本堂课所学,同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作业布置是: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将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聚贤中学的何小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具体程序如下: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歌颂“浓浓的亲情”;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看花”为线索,通过回忆三十年前的往事:母亲忍受着病痛和我的坏脾气、第一次提出看花被我拒绝、第二次提出看花我同意后的欣喜、母亲病故,以朴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厚重,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本课充分诠释了单元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本文涉及的母爱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能够感悟母亲坚强的人生态度、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对儿子的影响。但是,课文的字里行间是怎样表现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厚?母亲带给了儿子怎样的影响?课题“秋天的怀念”又有着怎样的内涵?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并感受。
三、走进语言,关注精神——说理念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以学定教,明确目标——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2、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母爱。
3、理解课题“秋天的怀念”的内涵。
4、引导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探询母亲遗嘱中“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味深长。 教学重点: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阅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五、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采用启发引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给与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发展自我的舞台。
六、提前预设,直观展示——说课前准备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充分领悟,走出文本、拓展阅读,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片段、《我与地坛》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
2、为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七、以读为本,情动课堂——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开课伊始,我出示《合欢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苦”,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今天我们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的几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并选取句子读一读,总结出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紧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课题的韵味。随后一句“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引导学生明确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阅读,学生明确了课文三次提到看花,第一次没去成因为“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露无常”。引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从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怒无常、活得没劲。承接这一组句子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补充课文中的这个句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作者活得如此之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此处创设情境让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追问一句:怎样做更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样做的吧。进而重点体味母亲的做法。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扑、抓”,体会母亲要扑下去的是儿子想去死的念头,要抓住的是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把这些珍贵的体验送进文本中去,读出力量;抓住“忍”,体会病入膏肓的母亲忍住的是“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带给她的打击,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忍住的是儿子砸玻璃、摔东西等暴怒无常的脾气。进而体会到母亲的“苦”,但活得如此之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没有)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没有)”这就是母亲的忍,再次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句子中去读。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通过去掉这个词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细心,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怕儿子伤心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学生每体会出一种感情就让学生把这种感情送进文字中去读出来,以读促悟。
感受“母爱”、感悟“咱娘俩的好好儿活”是本课的重点,在前面这一环节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母亲的坚强、理智,进而引领学生探究“好好儿好”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的品词析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描写,以多种形式分别读出母亲的辛苦,读出母亲的隐忍,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大爱。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4、5、6自然段。引读:邻居们——(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母亲临终前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抓住: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感悟省略号里没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好好儿活)进而引出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让学生自由读文章第六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或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通过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穿”过菊花的表象,借菊花“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从而引出作者明白了应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在此基础上再次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再一次地让学生创作“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我————”,与前文形成对照,体味作者的变化。 史铁生通过三十多年的感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在这里出示他的《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进而向学生推荐《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伴着哀伤的音乐学生诵读、教师引读这些文章的片段,走出文本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悟作者在母亲去世以后的“好好儿活”。再走进文本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引领学生回过头来探究“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对母亲的品读,明白了怀念的是一次又一次想让他去看花的母亲,怀念的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的信念。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那么,他们家的这件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总结:我们读书不光要读出文字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不光要感悟别人的“好好儿活”,还要思考自己的“好好儿活”。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出学了这篇课文后他对“好好儿活”的思考。随后引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我们”,朗读这句话,引领学生说出:面对自己的家人要——;面对自己的老师要——;面对自己的朋友要——等等。总之在今后的人生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打击、困难、挫折、失败,我们——(生: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业设计: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必选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选作业: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以上的教学设计,将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力求达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八、凸显过程、深化内涵——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我直观简洁地板书关键词语,即简单又展示了教学环节。
秋天的怀念
娘俩
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九、审视课堂、总结提升——预设反思
在所有教学流程、预想环节都顺利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的地方是:
1、朗读指导还有待加强。课堂有较有质量的品读,但少有质量的朗读。
2、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过分注重了母亲这一角色,对“我”这一形象的感悟有待增强。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4
《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第一篇课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在21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许多文章中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本文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在这一文章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所以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母爱,理解“好好活”的真正含义。这篇文章中作者生活坎坷,而学生们又都生活在幸福年代,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易理解。文中对母爱主题的的表达也都蕴含在细节描写中,所以抓住细节描写走入人物内心深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前三分钟时间里,我让学生来读史铁生的一些背景材料。一是为了和学生有个简单沟通,更多的是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调动学生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的强烈欲望。也为理解作者如此暴怒无常的原因。
二、精讲细节描写,走进史铁生的内心深处
通过两张图片,对比人物瘫痪前后的外在变化,从中感受人物内心变化。找“我”的种种表现,来感受人物内心。
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通过理解母亲“扑”、“抓住”、“忍”这三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会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最真挚的情感。
三、找文中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或词语,来感悟母爱
学生通过圈、画、写的方式来感悟母爱,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母爱。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自主阅读,个性感悟,充分表达,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四,回读课文,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通过与学生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师生对读,使学生懂得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从暴怒无常到好好活,笑对生活的态度变化。
这节课,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也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有效的。特别是背景材料的阅读,以及老师深情地讲解、引导,从而使学生快速而且真正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三情结合、以读代讲”。但由于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都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教学,对一些特殊学生也不能做到适机指导。再有课后也没有课堂总结,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验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在体会文章情感中学习朗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紧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接下来几篇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的真情之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歌颂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文章的描写、语言十分细腻,善于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突显母亲的形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初一第一单元的学习,以及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情感体验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此外,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学校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中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学生对作者比较陌生,但对于文章中所表达歌颂的母爱较为贴近,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和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重要“基础”二字,初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因此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是本课的基础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出:“要使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表达自己对作品和作者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教学特别是教像《秋天的怀念》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其语言的精妙和细腻的情感。因此定下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中所歌颂的母爱离学生的生活和近,也极具启发意义。因此,确定目标3: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来感悟、体会文章中细腻丰富的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秋天的怀念》一问,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内涵来看,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充分展开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对话,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从读到感悟,提升感悟改进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越是细细品味,我们越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因自己的残疾而忽视母亲病痛的追悔,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由此而重燃的生命勇气与信心。作者以其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讴歌了伟大母爱,并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同时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人生的启示。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此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加强,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具有良好的阅读基础,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情感热烈而易矛盾,求知欲较强,意志力发展尚不稳定,这需要教师更好地进行引导,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领会文章的表达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在开课之初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播放秋季风景图创设情境提问导入: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秋季美景你们乡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美丽的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以检查预习方式介绍文章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其次,我会播放音频,学生跟随音乐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文中都写了那几件事情,用原文中的话概括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得出:怀念的是母亲,写了四件事,分别是:我双腿瘫痪,母亲安慰我;母亲重病缠身,瞒着我;为看菊花,央求我;临终嘱托,牵挂我。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次提问: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去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没有了双腿的史铁生心里非常痛苦,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作者心里痛苦的句子,谈谈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朗读后会找到以下几个句子: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然后我会概括总结得出:从这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绝望,因此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作者此刻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面对如此痛苦的儿子,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一位怎样母亲形象?学生浏览文章后会找到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会总结学生答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母亲此时忍住的不仅是儿子轻生的痛苦,同时也是自己身患重病的痛苦。
3.接着为了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小组合作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小心翼翼的照顾与关爱?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一下几个句子:(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这句话说明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
(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央求我去看菊花,这是母亲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又看出了,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
4.为了进一步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把握文章的创作特色,我进一步并提问:在母亲病重时,仍然忍住病痛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的依旧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而多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回忆母亲时内心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整篇文章在创作上有什么特色?指定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和我的引导总结:这是一个无私宽容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同时随着作者年纪的增长,当作者再次回忆起母亲时,内心除了怀念就是深深的愧疚。作家用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5.最后,为了学习文章揭示的主题和人生哲理,我会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多次母亲提起要去看菊花,在最后一段也着意写北海的菊花,用意是什么?学生朗读思考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答案为:一方面是母亲带我看菊花,这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既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母亲希望“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另一方面菊花的淡雅高洁,正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也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又是对母亲的缅怀。最后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以情感回忆为入口谈话: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母亲和我”的故事。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母爱是无私的,在感受到伟大母爱的同时,请多给母亲一点爱与关怀,那怕是酷暑中的一把扇子;寒冬中的一件毛衣,让母亲时刻感受儿女的关心。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愿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总结: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抓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对母亲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宽容的母亲给作者重燃生命的勇气与信心,感动了一位又一位读者。并将作业设置为:下课后请同学们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式,选择一位你生活中对你重要的一位亲人来描写,字数不限,下节课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选自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渗透着母亲对自己浓浓的母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母子之间那种真挚的真情,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家史铁生的人物经历。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文章的把握能力不足,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才能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这样导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教师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首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寻找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而明确:两次,并相机板书。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了解母亲带我看花的原因。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母亲喜欢花;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明确目前两次要带我看花的原因后,我会让学生感受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接着我会重点分析第二次要带我看花为什么母亲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明白了原因后我会带着学生拼读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感受母亲的内心变化。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6.最后我会让学生思考从母亲的乞求和反应可以看出什么。明确:可以看出母亲当时既喜悦有小心翼翼的心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设计为: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史铁生由于身体的变故落下了瘫痪,命运对他的不公并没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难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务虚笔记》、《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
(五)小结作业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开始,课下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进行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总结课堂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分析两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并重点分析第二次要看花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母爱。
其次我会让学生完成下列两项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8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新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过程】
见教案
【教学反思】
这样秋风瑟瑟的日子,是最适合上《秋天的怀念》的。只是史铁生怀念的是母亲和人生,而现在的我,反思的则是这堂刚刚谢幕的课。
自我评价:
一、抓住文本特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堂课以三个教学板块为主:指导品析,读出母爱的细节;合作探究,悟出“好好儿活”的深意;体验感悟,写出自己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为支点,设计了三个层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第一个层面是在让学生品析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并将之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体会母爱的深沉无私,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二层面是让学生合作探究文中景物描写的深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第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话自己或母亲,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三、读品结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层面,将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作用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及文字背后的深意。最后学以致用的片段写作让学生跳出文本,体验和感悟自己身边被日渐
忽视的母爱
教学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即生长。感谢史铁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机会,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生长。我也要像烂漫的菊花一样,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顽强地生长,努力地绽放!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冀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二册第18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及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
(二)初读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幻灯片学法指导)(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细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勾画相关语句,把读后和感受记在书的旁边。
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品读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并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五、课后练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幻灯片课后练习)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八版块中的《秋天的怀念》。
关注教材:
1、内容与主题
2、文本特点
3、编排意图
4、板块特点
内容与主题: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怀念,讲述了母亲在病重期间细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文本特点:
情感真挚
借用平常的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
利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母子之间深厚的爱
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对比中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四件小事
“我”的表现
母亲的做法
“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安慰。
暴怒:1、突然砸碎2、猛地摔向3、狠命捶打,喊着
安慰:1、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2、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3、说要推我看花4、她的花都死了5扑过来,抓住手,“咱娘俩,好好儿活”
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
一直都不知道,后来妹妹告诉了“我”
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我回答:“什么时候?”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
母亲临终嘱托
背着“我”去看她
艰难地呼吸着。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借景色表达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转变: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现母爱的句子,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感受朴实文字中母爱的内涵。
2、探究“好好活”的意义,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对“做生活强者”的人生思考。
[课堂教学实录]:
师:一叶知秋,当第一片黄叶飘落的时候,它宣告了秋天的到来。(播放PPT出示所讲秋天的景色的图片)枫林红了,菊花黄了,大雁该南飞了。比起希望的春天,秋天常常带给我们凄凉和惆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PPT出示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抽生回答)
生:我想知道是谁在秋天怀念谁?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生:我想知道“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些问题,先来散读课文,按照常规要求进行。(生开始自由散读)
(1分钟后)
师:先来说说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问题?(抽生回答)
生: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二节“整宿”的“宿xiǔ”,它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xiù”。还有一个是“sù”,“宿舍”的“sù”。
生:第三节第二行中的'“憔悴”一词,“憔悴”的意思是“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师:看来大家对字词问题已经基本能掌握了,通过刚才朗读,你读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抽生回答)
生:通过朗读,我读懂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怀念母亲,因为?身患肝癌的母亲为了安抚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的心灵而要他去北海看菊花。
生:我读到的是患绝症的母亲在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让他重拾信心。
师:是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他的母亲,通过刚才朗读,你有新问题产生吗?(抽生回答)
生:这篇文章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我想知道为什么最后一节对菊花进行了详细描写?
生:母亲为什么再三要求史铁生去看菊花?(有同学可以回答吗?)
师:看到大家健康的笑脸,我想说史铁生也曾经和大家一样健康。(播放PPT幻灯)这是18岁的时候他在延安插队落户时快乐生活的照片,可是,就在那儿,21岁的他双腿突然瘫痪,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他说:“活到生命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双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全都找不到了。”大家想一想,风华正茂的史铁生,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会有怎样的心情?请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体会一下?
生:我从第一节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中看出他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因为他看着雁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十分伤心,想到了自己没有自由,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想到自己怎么那么悲惨。
师:因此,我们应该朗读出怎样的感情?
生:伤心的。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体验一下。
生:(齐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生:文中说“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句话中说明作者他暴怒无常,因为他会想别人有那么好的心情,而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呢?
师:他会由别人想到自己,因此,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他摔东西是要表达心里的愤怒、抱怨。
生:请大家看第一节“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我从中可以看出史铁生那时侯已经不想活了。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朗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谁能读得比他更好。
生:(朗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谁再来试一下?
生:(深情朗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十分抱怨、、自暴自弃,因为当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心里总会觉得自己比平常人矮了一截,心里会有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师:已经自卑到了……极点!
生:“第二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从这节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孤独的,从“又”、“独自”、“看着”这些词中可以读出他十分孤独,因为在秋天,别人可以出去看菊花,可以去看枫叶和往南飞的大雁,而他却不能,只能坐在窗前看树叶飘落,看着一个个生命飘落下来。
师:他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不是吗?因此,我们感觉到了史铁生当时的绝望、痛苦、活不下去的心情,那么他是否就此一蹶不振了呢?来交流一下你所了解的史铁生的近况?
生: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和《我与地坛》等优秀散文。1981年又患上严重的肾病,开始靠做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师:血液透析必须每周做三次,是在体外对血液进行一部分的交换,让干净的血回到自己的体内,才能活下去,非常痛苦。但诚如大家所讲的,史铁生不仅没有消沉下去(播放PPT),而且做出了普通人难以达成的成就。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我的业余是写作”。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使得他有这样巨大的转变?
生:(齐声)母亲的爱。
师:我们从文章中已经感受到了,请大家仔细地再品读文章,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说一说母亲给史铁生的是怎样的一份爱?(生讨论交流)
(1分钟后)
生:“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是细腻的,因为她十分关心史铁生,不想让他知道她已经得了肝癌的事实,怕儿子担心她。
生: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可以看出那个母亲对作者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因为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牵挂着她的子女。因此母亲的爱是细腻的。
师: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心里面牵挂的是谁?
生: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师:我们把描写她昏迷前的那段话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全班朗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谁再来体验一下这种感情?
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有一丝牵挂还有不舍得离去的意思。
师:一丝牵挂吗?还是丝丝缕缕都是牵挂?
生:丝丝缕缕都是牵挂。
生:我可以再来试一试,“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到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要读出憔悴、柔弱的声音,而且她十分牵挂着儿子和女儿,所以要读出非常关心的语气。
师:活着的时候,她一直关注着儿子,将离世的时候心里还念念不忘儿子,我们可以说母亲的爱是怎样的?
生:是无私奉献的。
师:她到了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还在想着儿子,这份爱是……
生:坚韧执着的。
师:我们把这种坚韧执着的母爱读出来,再来体会一下。
生:(齐声深情朗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请大家看第六节第一句话看出母亲生活得很艰难,但在儿子面前努力表现出很乐观、很坚强的样子,要让儿子也像母亲那样坚强乐观地活着。
师:所以你觉得这份爱是怎样的?
生;这份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备至的。
师:关怀备至,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给他考虑了,是吗?你能从文章中去找找,还有什么语句体现出这种“无微不至”的爱?
生:我从第一节的第三句“母亲就悄悄地走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悄悄地”和“偷偷地”词中可以看出母亲爱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发泄的空间。
师:“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生:这一个词可以体现,母亲虽然是离开了,但是她仍然很关心儿子,她想要知道儿子会不会伤害他自己,她就在门口,在史铁生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他的动静,万一有什么事情的话,她就可以立刻冲过去了!
师:你说出了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啊!
生:“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句话中从“她比我还敏感”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的爱是细腻的,因为母亲她知道作者一听到关于美好的事物或者是很自由的生活场景的时候他就会发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而母亲不希望他这样伤心,所以母亲她就不能说了,这就说明母亲对他的爱是很细腻的,是无微不至的。
生:“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从“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有“赶紧”可以看出他的母亲终于能够为自己的儿子答应出去看菊花,让他的心情放松而不再自暴自弃松了一口气。
师:文中当他答应母亲去看菊的时候,有一个词很形象的表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喜出望外”。在她的心里儿子是最重要的。
师:而什么是可以放在一边儿的?
生:自己。
师:我们说母亲她是怎样的人呢?
生:无私奉献。
生:“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因为从母亲喜欢花可以看出母亲热爱生活,但是自从儿子的腿瘫痪后,她就一心一意为儿子奔波,以致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
生:“‘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从“总是”这个词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是坚韧的,因为母亲已经知道儿子对于自己的双腿已经是不抱有任何希望了,已经绝望了,但是母亲还是希望儿子去看北海的花,重拾自己的信心。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从这一句中的“扑”、“抓”还有“忍”这三个词中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母亲扑过来是为了扑灭“我”心中的怒火,而抓住我的手是因为“我”在打自己的腿,要让“我”不再伤害自己,“忍”这个字可以说明母亲同时也在忍受自己心里无限的伤痛。
师:“忍”,不仅忍住了自己的痛,还忍住了儿子的病对她的折磨……
师:任何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受着病痛折磨的时候,她的内心会非常的痛,通彻心底,更何况她是一个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的人,但是她有没有让儿子知道?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像儿子那样地去发泄?
生:没有。
师:有没有把东西砸了?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抱怨生活?
生:没有。
师:所以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样的母亲他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无私奉献着一切的,同时她用她的精神,坚韧、执着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让我们来完整品读一下1~6节,体会这样一份沉甸甸的、伟大的母爱!老师读第1节,同学们读2~6节,准备好了吗?
(:师生深情朗读,播放PPT背景音乐)
师:母亲曾一再央求“我”去北海看花,“我”都没有去,当“我”最终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现在,你对“看菊”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母亲让“我”去北海看菊,是为了宽慰“我”的心灵。
生: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是为了让“我”走出阴影,好好地活下去。
生:我对“看菊”新的理解是母亲希望“我”像这些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活着。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以及他知道将来他要好好地活着,像这些菊花一样。
师:看到菊花让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给“我”的那份爱。这份爱是不因为母亲的离去而离开的,母亲的爱将会永远伴着“我”走下。
(全班深情朗读第七节)
师:看到了花就想到了母亲,母亲要我们怎么样?
生:好好地活。
生:要让我们做生活中的强者。
师:现在你对我们开始时候提的问题“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它所包涵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怀念母亲。
生:因为母亲去世时是在秋天,而史铁生去看菊花也是在秋天,所以史铁生就在秋天怀念了他的母亲。
生:母亲的品德就像菊花那样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而菊花又是秋天开的,所以应该是秋天的怀念。
生:秋天的怀念就是母亲生前她想让“我”去北海看菊花,而现在“我”正是在北海看菊花,看到了菊花“我”就想到了母亲。
生:我觉得是因为秋天常给人们带来的都是一种惆怅、凄清的感觉,而作者的母亲又是在秋天离开他和妹妹的,所以是秋天的怀念。
师:秋天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每到这个时候就要怀念母亲,让他拾起生活下去的勇气。大家看到这些菊花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它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五彩缤纷的生活,还有花样般的年华。
生:生活是多彩的,当命运坎坷时,不一定只是一种悲伤,也是有快乐的。
师:说得真好,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地活着,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师:史铁生是这样深情地怀念着他的母亲(播放PPT),我从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中摘录了这样一段文字,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生:(深情朗读)“我坐在小公园(指地坛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选自史铁生散文《合欢树》
师:当风从树林里穿过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情地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怀念。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你将错过星星。”因此,通过学习,大家都明白了,不管生活怎样艰难,我们都要有战胜它的勇气。俄国诗人普希金这样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地怀念。”让我们昂首挺胸,做生活的强者!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PPT展示):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同时选做:1、自主阅读《合欢树》,写一段读后感;2、请以《母亲,我又来看菊花了……》为题续写一段文字。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2
一、利用巧妙:说教材学情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每篇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这篇文章有几个巧妙之处。巧妙之一:文章所写时间是秋天,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恰好是秋天,便于学生理解两个关键词“秋天”“怀念”。巧妙之二: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正好让学生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地来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巧妙三:进入初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从脆弱走向坚强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热爱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自主学习:说教法学法
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安排的教程由易到难,以学生找画面为突破口,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内心受到震撼,从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教学设计按照“说画面,理情节——感变化,明情感——探主题,明责任”的思路,步步深入,然后把揣摩语气、品味词语、标题分析、主题归纳等环节让学生自我揣摩与思考,教师相应点拨与评价。
我认为像本文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和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文章的学习以读为主,既有学生的泛读,也有老师的指导阅读,还有分角色朗读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读中领悟主旨,内心能有些许收获。
三、紧扣线索:话板块教学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
(一)充分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情感。
课前预习不是泛泛地读,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不管上课时间有多紧,必须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自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然后介绍作者,了解有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虽残疾但成就很高,更突出文中的事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再介绍文中关键人物“母亲”,从作者人生经历中感受母亲伟大。
预习中还布置了思考题,既是对预习的检测,也为后面的老师新授做好准备。
(二)指导朗读,进入师生互动,探讨情感变化。
这是课堂的新授部分,这一板块分为四部分。
1.说画面,理情节。
初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文中共有哪几个画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个学生能自主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它作为突破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概括时可能不会很全面,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全。
2.感变化,明情感。
这一部分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概括。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由开始的暴怒无常到最后自己坚强起来。
3.探主题,明责任。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讨论“母亲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母亲遇到困难,自己做坚强的母亲,也想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母亲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儿子坚强。第二是抓住文中的一处语言“好好儿活”进行理解,从易到难,先让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然后分析开头段和结尾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前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坚强,最后是儿子明白母亲的含义,准备坚强生活下去。这部分除了分析外,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让学生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
4.赏菊花,探写法。
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只需点到为止,不用深讲。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两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当时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要那么迫切的带作者去看菊花?秋天的菊花与其它花儿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安排由浅入深,由画面到情感再到主题,最后探写法,重点在第三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但又环环相扣。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关键时刻弄清重点。
(三)以退为进,静看小组展示,发挥学生作用。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模式已经让学生困倦,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教学板块设计了“小组展示”这一环节,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检测课堂效率,更可以把这些可讲可不讲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消化。设计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朗读指导;第二,字词品味;第三,标题分析;第四,主旨归纳。
(四)读写结合,尝试思考延伸,剖析自己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写下来,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四、经典美文:谈学习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是对自己情感的洗礼。人要能客观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只是凡夫俗子,身边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同时,作为一个母亲,我也深深明白,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
同时,我在教法上也有很多收获。譬如,找到一个突破口很重要,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突出重点。又如,整个课堂思路要清晰,语文课很忌讳老师闲扯漫谈,重难点把握要恰当。再如,那些可以不需要老师来处理的事情交给小组展示就好,既能训练学生,还能调动课堂气氛。还有,语文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老师适时指导朗读,会指明课堂方向,变换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受益匪浅。
教好这篇文章,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逝去的史铁生最好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
母亲 我
←————————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3、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5
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把握母爱这一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铁生;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瘫痪、暴怒、沉寂”等;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理解关键句子“好好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如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有感情地朗读,探究三次看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学会热爱生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单元目标要求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好好活”等的关键词句,并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好好活”。
四、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总结归纳法
2、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35分钟):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1、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 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 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 “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