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的盛宴》观后感
《王的盛宴》观后感
《王的盛宴》是一片彻底的男人江湖。在男人角力和斗争之间,女人本应是如虹如水一般明亮照亮这场阴冷的对决,却裹挟在历史的洪流里,不可抗拒地沦为悲剧。你是愿意像虞姬一样带着一个男人全部的爱死,还是像雉一样掌握着你的男人如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一般的信任,冰冷地活着。陆川说:“一个男人可以把一人女人变成虞姬,也可以把一个女人变成吕雉。
爱情是时间磨盘底下被碾成细末的牺牲品,历史故事里的女人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单纯的心来祭奠它。垓下之围的漫天黄沙埋葬了霸王别姬的凄楚佳话,也铺开了吕雉如同命运般庄严的权力人生。爱情本就是世间最不值得同情的一种感情,她总是极端地消磨自己,最英雄又最卑微,最强大又最脆弱,最美好又最无情,最声势浩大又最不堪一击。
虞姬死在了她最美好的韶华岁月,这个轻如鹅毛的女子用其一生实践他对一个男人的全部崇拜——那是他的最后一次厮杀,她不能让江东的子弟讪笑他为了一个女人失了战斗的能力,他是英雄,他必须享受屠杀的快感。于是她用死亡定格了她在项羽心目中永远纯洁美好的形象。
而如果最终为王是项羽,她得到些什么呢?一个被众多女人嫉妒的封号,一座不断回忆昔日温存的牢笼。她坐享锦衣玉食一呼百应,却可能要独守古旧阴暗的昭华殿,等待偶然而至的关怀,领略着最奢华也最落寞的王室风景。她会老,会衰,会迎来他厌烦她的那个瞬间,她必须忍受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她终结了只属于他的生命时,除了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只有尘埃,只是废墟,没人会记得他们曾经共谱的半阙情话。当然,这只是假如。
我想吕雉一定也是有着美貌的女子,美到让项羽以为刘邦“爱江山更爱美人”却不曾想吕雉之于刘邦不过是用过即弃粗布衫。项羽劫持吕雉,企图胁迫刘邦服软就范,却就此宣告了刘邦和吕雉的爱情终结。刘邦率众起义,吕雉连累入狱刘邦南征北战,吕雉不离左右 ;刘项对峙吕雉沦为人质,却只听得曾同生共死的夫婿对太公尚且“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她一介女流之辈安能成为与天下并提的选项?于是她迫使自己变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遥想出嫁时,仅凭父亲吕公的一次相面便定下终身,此后的十几年时间,她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都捆绑那个有天子像的男人身上,仰望他的不拘小节、义气,知人善任;俯视他的市井、荒唐、贪婪。
更多时候她也是一个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束缚住心灵的女人,他们之间早已没有爱情,她成为未央宫里仅次于天子的集权者,刘邦守住江山的捍卫者,她强迫自己容忍其他女人与君王肆欢于自己面前,像一个鞠躬尽瘁却迂腐愚忠的老臣无条件地维护着君王的利益,她明白自己命如草芥不再挂齿于君王之间,依然为刘邦构建了一个附着了威信、威力的形象,并且拼死捍卫着这个形象的完善。她被动地接受了“妻不为妻 ”的转变,皇权的捍卫成为他们维系感情的灰色纽带。
她学着将自己的心日渐封锁,对君王身边的狂蜂浪蝶的恨妒之心藏在深色的凤袍里,当刘邦自乱心智时,她可以挺身而出成为她可靠的支持,所以她懂了:只要有江山,她就是无人可以撼动的汉室开国皇后;只要刘邦心中还有惶恐在,她就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长矛盾牌。到底是多么残忍的伤害,让一个贤惠貌美的女人将爱情化成了把控全局的野心。
女人还是崇尚浪漫的。起码我愿意成为虞姬,拥有一个男人完整的爱情;现代的爱情里,也不会再有一个女人死守着婚姻的承诺,为得到一个男人而使自己变成夫妻关系中的野心家。看完《王的盛宴》,你是否愿意听到这样的告白:你愿不愿做我的虞姬?我愿意让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第二篇:王的盛宴影评及观后感
王的盛宴影评及观后感
秦王嬴政上位之初,本欲驱逐关东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采纳延揽人才的建议。韩非子来关内,为秦王讲法家之术,虽被李斯害死然而精神却化为秦始皇的意志之中。当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禁锢中国思维,以霸道统治中国,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的妙局被扫荡一空,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借用古希腊的箴言来形容东周的精神维度),内心世界不再丰富,对于秦以及后来的专制王朝而言,权力才是君主(或僭主)衡量世界唯一的标准,“暴秦”之名可谓名至实归。嬴政后暴死沙丘,扶苏、李斯、赵高、秦二世、子婴等君臣,都不免断子绝孙。中国少宗教思维,多将个人、事件和历史的迷惘诉诸于宿命(迷信、天命),陆川编剧、导演的《王的盛宴》便是将楚汉争霸的帝王将相们送到2200年之后,主创的反思和观众的追问,形而上的烈火一定要追击权力的过度异化。
刘烨饰演的刘邦,似乎从古希腊、莎士比亚悲剧中走出,通过黑泽明的帷帐,来到古中国。狂乱迷惘的刘邦,喟叹“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所以作为观众不必要再将目光钉死在那场著名饭局上项羽的反应,吴彦祖饰演的霸王为什么如此骄傲、轻易的放过刘邦?这是中国历史的大谜团之一,“究天人之变”的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就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的话。项羽身为高帅富的贵族,对同样身为草根吊丝的刘邦、韩信从宏观上讲不在审视的范围。一再遭遇重大挫折的刘邦,却在打击中逐步强大起来,且是中国最能知人善任的典范。当刘邦在长安见识到阿房宫的巍峨辉煌堂皇肃穆、御史寺的万有一切井然有序,大数据的秩序对于刘邦的意义,在于醍醐灌顶,这个好色之徒,从邻家寡妇、遍地风流到奄有天下。韩信、萧何、张良三杰为刘邦战胜项羽做出了杰出贡献,刘邦打败了抗秦领袖项羽,最终刘邦和吕后收拾了所有人。
秦岚饰演的吕后,中年以前的人生经历就好像现在流行的狗血通俗剧,被刘邦骗婚,然而嫁鸡随鸡在帝国基层忙活着生活,闲着没事也编个故事逗逗闷子。刘邦随云奔雷落雨的神迹,带来的好处和麻烦都不少。吕后对“生存”的焦灼经过考验、掌握权柄之后,操弄文臣武将的命运,对最高权力人刘邦控制其信息,对兴汉三杰或杀或打或拉,对历史记录从源头上进行改写,很明显,刘邦一生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和吕后,他们把自我绑架到没有减速器的权力战车上,制度的缺憾要远远大于个人道德的缺陷,因此我们不能把刘邦看成屠杀功劳的暴君,也不能将吕后论断为红颜祸水女主祸国,权力的无边际、无制衡、无保障,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堕入王朝循环,后世二千多年帝王将相的变脸其实并不很多,在这个角度上看《王的盛宴》,我们或可以说,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就是个漫长的鸿门宴。那些流水席上的宾客,做的最多的事情,鲁迅先生早就说了两个字:“吃人”。
本文转至影评网,本文章由百度影音8楼影院整理
第三篇:王的盛宴观后感(最终版)
<王的盛宴>观后感
看了一场<王的盛宴>,与其说是刘邦王的盛宴,还不如说项羽王的盛宴,论成败,的确刘邦胜了,有了大汉王朝,可是论仁义,论豪情,怎可堪比项羽。项羽虽败犹胜。为了没有下一个秦世皇,不让世人都惦记,火烧阿房宫,因为心底的善,放走了奸诈的刘邦,项羽是幸福的亦是专情的,没有刘邦的姬妾成群,钟爱虞姬一人,而这个心爱的女人也是爱着他,为了不成为他的牵绊,乌江自刎。纵然刘邦得到了天下,可是对待那些功臣,却是食不知所味,寝不安眠,惶惶终日,害怕人算计,害怕失去权力,回到他的原点,沛县。终于算计了有功之人,除韩信,灭萧何,唯独张良终日炼丹熬药装病才免于一死,巩固了王朝。可死后又怎样,王朝在几百年后,还是这块自己打下的疆土,还是这片土地终被人取代,连自己的亲身骨肉也被自己的枕边人算计,一个一个死于非命,连最爱的女人戚夫人也被做成人彘。何其悲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四篇:王的盛宴有感
刘邦 典型的中国人,太TM典型了,我感觉到牠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结晶,出身贫贱,没有大富大贵,此时为人不拘小节,广交好友。带兄弟向项羽借兵时,真的是装足了“孙子”,唯唯诺诺,好话说尽„„
随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私欲也不断膨胀,率先攻破咸阳,封锁道路,排挤项羽。当项羽四十万大军到来时,自己又和“儿子”一样退到霸上,并一口咬死自己绝对没有进过秦王皇宫。
鸿门宴时装醉外逃保住性命,待到时机成熟,直接就结果了项羽。
这就是国人,不如意时“孙子”装尽,见谁“舔“谁,一旦自己实力形成便开始排斥异己,最后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
我认为和项羽差不多傻的还有一个就是韩信,一代战神,坐拥七十二城,实力超项留兵力总和,却念在刘邦对自己赏识的情份上归了刘邦,生生地给刘邦增加了几倍的疆域„„最后却被一个夫人算计在了长乐宫——这就是典型,有能力有良心的下场。
其实就刘邦而言,杀了韩信也是正确的,六十一岁的刘邦根本掌握不了三十五岁韩信的思想,如果不杀信,信必反!
此时我们再看一看项羽,真是一英雄豪杰!只是,思想太高尚,把其他人想得都和自己一样高尚,一样胸怀天下„„最终落到自刎的下场;如果鸿门宴时就杀掉刘邦,怎能落到如此处境。
一个人,一个高尚胸怀天下的人,千万不能高估了其他人的素质和境界,更不能忽视了他们的欲望。
吕后,一个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的女人,我就说一句,作为一个老婆,她是在是太好了,每一个男人都值得拥有。
刘邦告诉我们:装孙子是门活,杀孙子是门技术活。如果你的头儿是从孙子混过来的,那你一定要小心。
项羽告诉我们,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光辉中而忽视了别人的欲望,再圣洁的光辉也抵御不了欲望的激动,尤其是自己的圣洁遇到别人的欲望。
韩信告诉我们:要知恩图报但是不要忘记你狮子中国的地界儿上混的。
——观《王的盛宴》有感
前两看百家讲坛,说:“留,敬之以礼;废,祭之以鬼;既不敬,又不祭;自作孽,天难助。
第五篇:《王的盛宴》影评
《王的盛宴》:历史应该由谁来写? 来源:八戒影院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最大问题是无标准可依,审查人员、政策变动、官方意志,甚至领导一句话都会影响一部电影的命运,这是中国电影人长期面对的困境。审查固有问题,电影创作者的能力又是另一个问题,偷机者大把,没底线者大把,两个问题展示着产业环境现实生态,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这是我在看《王的盛宴》之前所发微博。
很明显,《王的盛宴》与另外那部饭局就是产业环境现实生态:2011年11月1日,陆川在微博上写道:终于杀青了。2012年4月初送去电影局审查,两月后得到的是15条修改意见。
上海电影节前夕,覃宏发了微博:《王的盛宴》因“非商业原因”推迟。7月国产保护月,毫无对手的《画皮2》狂揽7亿……直到11月29日,遭遇干涉的《王的盛宴》终于要上映了,而留着哥萨克发型和泡面头的樊哙项羽、汉军穿着中世纪英格兰铠甲、楚军插着日本指物军旗的另外一部饭局已经上映一周年。
《王的盛宴》是部真正严肃而且富有野心的创作,从表演,到剧情,台词到背景音乐,处处精妙,很用心的一部戏。陆川不但展示了开国伟人和元勋们极端与夸张的一面,更是完美表现了战胜之后如何分享革命果实的时候,初始的冲动、草莽,到成熟后精明、深刻、残酷与血腥,这种深刻与残酷从来没有在中国任何导演的作品出现过。然而在国内电影千篇一律用“生动、雄浑的英雄史诗”表现的开国伟人,却被刘烨以撒泼无赖的方式诠释。
《王的盛宴》不是浅显层面的“商业、战争、类型”所束缚的影视作品,或可说其试图在商业框架能进行这艺术探索。“很多真相永远会隐藏在黑暗里”是影片主旨,影片从刘邦、项羽、韩信、吕后、萧何等人的角度怀疑“历史是谁来书写”。这种创作初衷很胆大,虽说此手法非独创(网上随便都能找出口口声声拿《罗生门》装B范的人才),但在华语电影里对人性与戏剧的深刻理解,展现的细腻、复杂和多元,算是十分令人惊喜。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应该是更胆大、直接、犀利,这种遗憾,当然是审查后遗症造成的。
陆川在该片中体现在自己对历史阴暗面非凡的洞察力,历史包容着各种奇妙的对应,《王的盛宴》环境背景本身便可以形成一道比喻(甚至说直接是明喻,因为刘烨演完这部片,就不用再演中老年毛润之了)。开国伟人和元勋们很清楚,欲望这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自己成为野兽乃至魔鬼,任何事业都必须付出代价,会做出或者遇到一些不光彩的举动,即便他们自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有人告诉我原本该片用的是三段顺序式结构,现今公映版是时空交错式的结构,说陆川小聪明也罢,大智慧也罢,他巧妙地用这种结构促使观众更多的参与到影片的再创作中,让人感觉更像是作者而非观众本身那么单一,同一故事三种不同的多义性解读,跳进跳出的抽离感始终伴随,最终让人在虚拟世界里体味现实世界,或者说虚拟历史里体味现实历史,抛出一个更开放的结局(起码我感受到了)。
《王的盛宴》中汉结束秦统治,但演戏统一理念,但是历史如何书写是新时代开始时必须经历的混乱,因此我们看到为某种政治目的裁剪、虚构历史,或者直接为个人崇拜服务……如此种种做法的结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有人创造历史,其他人只能跟随;历史与普通人无关;历史只需要记忆,不需要思考;历史有规律可循,且这个规律掌握在“大人物”手中……然后再看片的过程与之后思索:今天与过去相比,价值判断在信息开放的时代变得更加多元。曾经奉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大厦正在倒塌,曾经被看成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也已经千苍百孔。于是,另一种声音迅速传播:历史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谁都可以任意言说。仅这一点来说,陆川做到了以前电影人没有也不敢触及的“历史问题”。
就像片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很多真相永远会隐藏在黑暗里。历史只是用来创作的政治和政治的创作,中国电影同样如此:《鬼子来了》“基本立意严重偏差”、《霸王别姬》“严酷描写文革与同性恋,极端灰暗”、《蓝风筝》“违规参赛”、《色戒》“床戏”、《十三棵泡桐》“因暴力性关系删”、《无人区》“多负面人物”……就连《天下无贼》“贼做好事没动机”、《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不能勃起”,如今《白鹿原》“情色革命”与《王的盛宴》“15条修改意见”(意见我就不说了,上映后人人看的明白)。对于一群群被删或被禁的电影,我倒不想说审查制度利弊如何,我只想说长期以往这种的干涉,只会让严肃认真的创作越来越罕见,直到彻底消失。
最后,吐槽一句:决定一部电影生死的,不是才华;决定历史长河的,不是正史。严肃起来,让电影和历史拥有更多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