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王晓华校本教材

时间:2019-05-13 21:3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王晓华校本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王晓华校本教材》。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王晓华校本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校本教材

一单元(上)

单元主题:走遍千山万水 核心词出处:词语盘点

核心词:敬亭山 油桐 蜿蜒 增添

危峰兀立 突兀森郁

词语解释:

1、危峰兀立:是指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近义词:孤峰突起 反义词:一马平川

造句: 黄山之奇不仅有危峰兀立的奇峰,还有形态万千的怪松。

2、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造句:看那山势时而层峦叠嶂,时而突兀森郁,景观煞是迷人

3、蜿蜒:曲折延伸。

造句:泰山的道路蜿蜒、崎岖,一不小心就会跌到或跌入深谷。

词语应用:

我的家乡在敬亭山附近,虽然是一个小山村,可它却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我热爱家乡,爱它的山,爱它的水,更爱这里的人们。我的家乡四面八方都是山,蜿蜒盘旋、真可谓是群山环绕、危峰兀立、悬崖绝壁、怪石林立、绿树成荫、相互掩映、美不胜收,真让人惊叹,令人流连忘返。山顶上的油桐林郁郁葱葱,清秀挺拔,突兀森郁。冬天,山顶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成了粉扮玉砌的世界。为绚丽的家乡增添了独特的颜色。

词语练习: 请用核心词填空:

1、龙首岩拔地千尺,(),怪石磷峋,一块巨崖直立,另一块横断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

2、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

3、请选3-4个核心词写一段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校本教材

一单元(下)

核心词出处:词语盘点

核心词: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白皑皑 高耸 翡翠

词语解释:

1、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规模宏大,景象非常壮观。近义词:孤峰突起 反义词:汹涌澎湃

造句: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就是不朽的长城。

2、水平如镜:形容水面平静,没有一丝波浪,就象一面镜子

类似词语:蜿蜒如带 红叶似火 火红如霞 造句: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岸边杨柳的倩影。

3、峰峦雄伟:指山峰或山峦雄壮而宏伟。

造句:远处的山高大挺拔,峰峦雄伟。词语应用:

波澜壮阔的大海啊,你可有水平如镜的一面? 峰峦雄伟的高山啊,你可有突兀森郁的一边? 在这红叶似火的秋天, 在这奇峰罗列的海边, 可有白皑皑的雪山,高耸在眼前? 翡翠似的湖水倒映着山间,峻峭的岩石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激起的海浪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只有色彩明丽的晚霞, 悄然染红了天边.词语练习:

1、请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 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根据词语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形容水面平静,没有一丝波浪,就象一面镜子。()比喻声势雄壮,规模宏大,景象非常壮观。()

3、请选3-4个核心词写一段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校本教材

二单元(上)

单元主题:以诚待人 核心词出处:词语盘点

核心词:疲惫不堪 骨瘦如柴 狼吞虎咽

闷闷不乐 善良朴实

词语解释:

1、疲惫不堪:形容十分劳累,疲乏.

近义词:静疲力尽 反义词:精神焕发

造句: 忙碌了一天的爸爸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我立刻给爸爸端上一杯热乎乎的茶,爸爸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骨瘦如柴:瘦得像柴一样,形容人消瘦到了极点。

近义词:瘦骨嶙峋 反义词:大腹便便

造句:骨瘦如柴的他,怎么能挑得动这桶水?

3、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造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到食物,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4、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造句:成绩没考好,他做什么都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词语应用:

他善良朴实、骨瘦如柴——脸颊深深地凹了下去,眼窝衬着骨头,薄薄的皮肤仿佛一捅就破;细长的双手仿佛轻轻的风就能折断这双手,瘦弱的身躯仿佛一阵轻风就能将他吹倒,就是这样的身体,为了家里的生计还是要做许多繁杂的工作。可是生活还是很拮据,让他天天闷闷不乐的。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家,狼吞虎咽地吃饭,为了是抓紧时间休息来迎战明天的辛苦工作。可他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总是笑对生活中的每一天。词语练习:

1、根据图片填入词语:

()()

()()

2、请用3-4个核心词写一段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校本教材

二单元(下)

核心词出处:词语盘点

核心词:梦寐以求 将心比心 天津 道谢 抱怨 宽容 词语解释:

1、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造句: 很多人出门在外,常常几个月、几年

才回家一趟,见到父母、孝敬父母,和一家人团聚,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2、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

造句: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才能让他人尊重。

词语应用:

再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有些人学不会宽容和理解对方,不能将心比心。就像这件事,是发生在天津,一次小明坐公交车去奶奶家,正好在公交车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地踩了一位年轻人的脚,随后老人忙说:“对不起,不好意思!”而年轻人却大声嚷到:“你这个老头,踩住我的脚说声对不起就行了?老人听了火了,便与他吵起来。我听了年轻人的话心里不住的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侯,也会有老的时候,这个年轻人就不曾想过自己也会变老吗?

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对方,少些抱怨,多些道谢那么离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就不远了吧!

词语练习:

1、请用核心词造句: 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心比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3-4个核心词写一段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校本教材

三单元(上)

单元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核心词出处:词语盘点

核心词: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毁灭 枯枝烂叶 侵蚀 响彻云霄 词语解释:

1、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

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出去。

近义词:井然有序

反义词:蜂拥而入

造句: 放学时间到了,同学们从校门口鱼贯

而出。

2、愚不可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近义词:愚昧无知

反义词:足智多谋

造句:天气这么坏还去爬山,真是愚不可及.3、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造句;嘹亮的军号声,响彻云霄,鼓舞着人们去战斗。词语应用:现在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生活上和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使人们不再忍受昔日的苦涩。然而,美的东西都会留下些惆怅,让人去反思。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正在日益遭受毁灭和摧残,大自然给了我们人类一种启示,那就是去保护它,保护我们的家。

大家不难看到,那高耸的烟囱吐出滚滚浓烟,笼罩着整个天空,而机器运转的巨大声响响彻云霄;废水、废渣侵蚀着大地。于是,花草失去了新鲜与滋润,已成枯枝烂叶。河水里的小鱼不在鱼贯而出,花香早已被废气所覆盖,天空中的鸟鸣声早已被噪音覆盖,人类健康的身体日益变得病魔缠身,愉悦的心情变得狂躁起来!

此外,淡水资源的污染与枯竭,战争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口过快的增长,无疑就是对地球的致命摧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类在文明史上的一笔败仗,人类在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环境,但却自己给自己一记大的耳光,是人类麻木了,还是人类寻觅的?一切都是一个谜团,我不想人类在为自己挖一座巨大的坟墓,不想有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我只希望人类可以真正清醒,大自然其实在提醒我们,再给我们启示。

文明的城市本身不难,然而我们却是在用一次次的灾难去填补我们对保护环境的大坑,如此下去,我们几十年后,谁又能找到属于自己那份真正的家园呢?大家请记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大自然!

愚不可及的地球人醒醒吧!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争取我们地球的和平,携手保护我们的唯一家园,唯一的大自然而努力。我希望烟囱消失,草木常青,花鸟芬芳与清脆。我更希望去理解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请保护好它,因为我们需要它。

词语练习: 请用核心词造句:

1、愚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毁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3-4个核心词写一段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校本教材

三单元(下)

核心词出处:词语盘点 核心词:旅游 沙滩 海鸥 捕捉 轻而易举 随心所欲 词语解释:

1、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近义词:为所欲为

反义词:谨小慎微

造句: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要严格的按要求去执行。

词语应用:听妈妈说,大海的景色很美丽。于是我便在心中想象大海的那种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景象来;那景象雄伟极了。我又日盼夜盼,能亲眼目睹一下大海的雄姿!终于有一天,我们一家去海边旅游,让我真正的领略了这雄壮的景色!

来到海边,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海洋。举目四望,茫茫的一片海洋,万里的长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朵,大海的碧波时而泛起朵朵涟漪。时而海鸥闪电般从云端俯冲下来,在接近水面的一刹那,突然像羽毛一样轻盈地飘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晚餐”。海天一色,沧海茫茫,看着潮起又潮落,聆听着浪花随心所欲地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我想这一定是大自然在为海岸上度假的人们演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人们也正都在尽情地享受着大海的风情。沙滩上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使这片金黄的沙滩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人们在岸上追逐嬉戏,玩得可开心拉!都早已把平时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海边的风很大,我和爸爸跃过一块又一块礁石,尽情地领略着赤足在礁石上的感觉。

走在沙滩上,感到自己好像已经远离了从前的那些不愉快的事,也只剩下了对大海的依恋,依恋大海的宽广和无私,对大海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之情。

大海的确是一个美丽、能让人放松的地方,你也不妨去海边玩玩,放松放松心情!在这次旅游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有一个宽广、无私的胸怀,不能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希望所有去海边旅游的人们能多一份好心情!词语练习: 请用核心词造句:

1、随心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核心词填空

1、来到西湖,我()地闲逛着,流连忘返。

2、那些(),翩翩舞动仙姿,一阅羽衣霓裳曲,扶摇洁白如雪的裙据,或成一只纺锤,编织海滩的记忆。

3、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就可以做到。请用3-4个核心词写一段话。

第二篇:四年级古诗校本教材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外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校本教材————诵古诗

1.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简介:

张旭,唐朝诗人书法家。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注解: 飞桥:高桥。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诗意: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校本教材————诵古诗

2.漫 兴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释】

漫兴:随性而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放荡不羁 【译文】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校本教材————诵古诗

3.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诗意: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教美人吹箫?

校本教材————诵古诗

4.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校本教材————诵古诗

5.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人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注释:

短篷:带篷的小船。

杖藜: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诗意: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校本教材————诵古诗

6.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浥:湿润。客舍:旅馆。柳色:柳象征离别。

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诗意: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校本教材————诵古诗

7.贾 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才调:才气。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

虚:空自,徒然。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诗意: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校本教材————诵古诗

8.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注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杨花:指柳絮 才思:文艺创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校本教材————诵古诗

9.花影 作者: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校本教材————诵古诗

10.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诗意: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校本教材————诵古诗

11.春 暮 曹豳(bīn)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作者简介

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又字潜夫,号东畎,南宋瑞安曹村人,他的诗词风格朴实粗犷。注释

绿阴:绿树浓荫。

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

池塘:原作“池边”,据《宋诗纪事》改。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译文

没人去注意那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向海角天涯。树上的黄莺儿啼声渐渐停下,春草芊芊,我独自站立在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地叫着,一片喧哗。

校本教材————诵古诗

12.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注释

客中:旅居他乡作客。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校本教材————诵古诗

13.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士,中唐诗人,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注释:

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诗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大家个个眺望故乡。

校本教材————诵古诗

14.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校本教材————诵古诗

15.春 宵 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春宵:春夜。亦喻指可贵的欢乐时光。

一刻:比喻时间短暂。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

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淡的香味。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歌管:谓唱歌奏乐。夜沉沉:形容夜深。

译文

春天的夜晚因短暂而更加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校本教材————诵古诗

16.初春小雨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最是:正是。处:时。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校本教材————诵古诗

17.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县)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注释

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休:暂停、停止、罢休。

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校本教材————诵古诗

18.咏石灰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注释

千锤万凿:形容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开采出来。等闲:平常。

粉骨碎身:石灰石烧成石灰,比喻牺牲自己。

清白:指石灰的色泽,实际上是喻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译文

石灰被锤了很多次才从深山里运出,用火烧它都不当回事。粉身碎骨它都不怕,但它要留个清白在这世上。

校本教材————诵古诗

19.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者简介:

朱庆馀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其诗多为赠别酬答、行旅题咏之作。注解: 舅姑:公婆。诗意: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校本教材————诵古诗

20.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 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注解:

清时:清平时世。

把:持

麾:旌旗

海:指太湖,湖州地滨太湖。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诗意: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校本教材————诵古诗

21.金陵图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作者简介: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注释: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诗意: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校本教材————诵古诗

22.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简介: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注释: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无定河:在陕西北部。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诗意: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校本教材————诵古诗

23.送贺宾客归越

李 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注释:

贺宾客:即贺知章,他曾任太子宾客之职。狂客:指贺知章,其号为“四明狂客”。诗意:

镜湖水面如明镜,您四明狂客归来荡舟尽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写黄庭经向山阴道士换鹅的韵事,您到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逸兴。

校本教材————诵古诗

24.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人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注释:

耘田:田间除草; 绩麻:搓麻线; 诗意: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校本教材————诵古诗

25.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校本教材————诵古诗

26.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校本教材————诵古诗

27.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注释: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寻常:平常。旧时:晋代。诗意: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 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 百姓家中。

校本教材————诵古诗

28.竹枝词(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校本教材————诵古诗

29.雨晴 王架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作者简介

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注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诗意: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蜜蜂蝴蝶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还是怀疑春色在邻居家的院子里。

校本教材————诵古诗

30.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格:骨格。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校本教材————诵古诗

目 录

一、桃花溪……………………………………………………1

二、漫兴………………………………………………………2

三、寄扬州韩绰判官…………………………………………3

四、元日………………………………………………………

4五、绝句………………………………………………………5

六、渭城曲……………………………………………………6

七、贾生………………………………………………………7

八、晚春………………………………………………………8

九、花影………………………………………………………9

十、霜月………………………………………………………10

十一、春暮……………………………………………………11

十二、客中初夏………………………………………………12

十三、夜上受降城闻笛………………………………………13

十四、江南春…………………………………………………14

十五、春宵……………………………………………………15

十六、初春小雨………………………………………………16

十七、题临安邸………………………………………………17

十八、咏石灰…………………………………………………18

校本教材————诵古诗

目 录

十九、近试上张水部…………………………………………19

二十、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20 二

十一、金陵图………………………………………………21 二

十二、陇西行四首·其二…………………………………22 二

十三、送贺宾客归越………………………………………23 二

十四、田家…………………………………………………24 二

十五、书湖阴先生壁………………………………………25 二

十六、题西林壁……………………………………………26 二

十七、乌衣巷………………………………………………27 二

十八、竹枝词(其一)……………………………………28 二

十九、雨晴…………………………………………………29 三

十、赏牡丹…………………………………………………30

第三篇:四年级校本教材教学设计

第一周:成语、古诗《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长歌行》及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突兀森郁和重重叠叠五个成语。

2、激发学生朗读、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诵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熟读会背。教学难点:背诵诗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并能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诗人也正是告诉小朋友要学会珍惜时间。

2、板书课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3、齐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长”和“乐”都是多音字。)

二、学习《长歌行》

(一)一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读

2、抽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

(二)二读诗,划节奏,读出韵味。

1、划上节奏依节奏读。(提示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2、练习读

(1)、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朗读,比赛读(个人、分组、男女),师生评议。

(3)、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

(4)、生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三)读诗,了解代乐府民歌,明诗意。

1、老师简介乐府诗

2、学生自学诗后注释、译文、简析

3、师生合作读诗歌和译文。(师一句,生一句,交换读)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三、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课件播放画面:春天百花盛开、阳光灿烂;秋天草木枯萎,河水向东奔腾;一个小小孩在家中埋头苦读的画面。请你为每一个画面配上相应的诗句朗诵。

2、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6、学生展示背诵情况。课件出示,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平的如同一面镜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

1、学生读意思,试着说出成语,老师在打出答案。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突兀森郁、重重叠叠)

2、学成背诵成语。

老师当堂检查学生的背诵古诗、成语的情况。

1、小组内检查。

2、组长抽查。

3、老师抽查。

第二周:成语、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熟读会背。教学难点:背诵诗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2)明诗意,感情读。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朗读全诗。背诵全诗。背诵成语。

课件出示,根据意思写出成语。():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形容非常疲乏。():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1、学生读意思,试着说出成语,老师在打出答案。(斑斑点点、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2、学成背诵成语。老师当堂检查学生的背诵古诗、成语的情况。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我来讲如:《三顾茅庐》。

2、三国故事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三周:成语及古诗《七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

2、背诵古诗及成语。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点题、读题、题意

二、读诗(1单读解难字、意,2单,3全)

三、解诗意

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理解,然后跟同桌说说,再告诉老师。学生理解喜欢的诗句,师适当出示挂图!引导,全诗梳理!

四、让我们走进诗,走近作者,去感受他当时的内心情感:煎(妒火,迫害等)泣(潸然泪下,小声哭,暗自流泪)挂图理解

想到什么而哭泣:情同手足——小时候一起„„(绝情)当摔倒时,被其他孩子欺负时,是哥哥„„(痛心)

现在,哥哥为了王位竟要迫害同胞的弟弟,忘了亲情„„.植:(悲愤,气氛,悲痛欲绝)

五、兄弟应该怎么相处?哪句是劝诫人们不要兄弟相残的句子?

六、背诵,默写这首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警示人们的诗。

七、熟读并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骨瘦如柴:形容消瘦到极点。

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走街串巷: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或各个角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第四周:成语及古诗《滁州西涧》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作者背景 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诗以山水田园诗著名,风格高雅闲淡。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三:【注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在滁州县城西。据欧阳修说,西涧无水,大约在宋时即已淤塞。

怜:爱怜。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黄鹂:即黄莺。

深树:树丛深处。

野渡:野外的渡口。四:赏析

1:找出第一句诗的文眼,诗人对幽草是怎样的感情? 答;文眼——独怜感情------喜爱(从独怜可以看出)2:诗人对黄鹂是什么态度?

答;毫不在意(从“独怜”中可以看出)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安贫守节,洁身自好。

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诗中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写照,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五;主题

这首诗描绘西涧晚潮时雨中的美景及恬淡幽静的意境.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情怀。

六、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见死不救: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愚不可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我来讲如:《火烧连营的故事》。

2、三国故事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五周:成语及古诗《敕勒歌》的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三、朗读指导: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六、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多灾多难:指灾难深重。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折不扣: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第六周:成语积累及《塞下曲》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及成语。

二、教学目标:

1、背诵成语和古诗。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五、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枯枝烂叶: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聚精会神: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我来讲如:《赤壁之战的故事》。

2、三国故事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七周:成语及古诗《游子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能够默写全诗。

2、背诵五个成语。[教学过程]

一、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你先自已轻轻地读或者哼,或者吟唱这首诗三遍。

二、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三、想象诗境,体会母爱

这首诗中哪几句是诗塑造了慈母的形象,哪几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小结:母亲那细小的动作,周到的考虑和谆谆教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慈母的形象。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你们觉得画怎样的一幅画,才能表现这句诗的意境?画中应画些什么?

诗句中的“小草“指什么?“三春晖”又指什么?那么诗人指的仅仅只是这些吗?(“寸草心”指儿女微小的孝心。“三春晖”比喻母爱。)

是呀,这如小草之心的儿女,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像春天阳光般广博而温暖的母爱。你看在诗人心目中母爱是多么地伟大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大家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

四、背诵课文

五、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模模糊糊:思想上不清晰。

以防万一: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万一:意外变化。断断续续: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

歪歪斜斜:由震颤的状态所引起的不整齐,或属于颤抖的人或物的特征的状态。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速:邀请。第八周:成语及古诗《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凉州词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和成语。2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背诵古诗。

五、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

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来讲。

2、三国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第九周:成语及古诗《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背诵古诗和成语。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读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四、品读诗句。

1、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

2、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3、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4、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攻其不备: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其:代词,指敌人。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 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声张。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腹背受敌: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腹:指前面;背:指后面。第十周:成语及古诗《竹枝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背诵古诗、成语。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熟读并且背诵下列成语的意思。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唳:鹤叫声。兵贵神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神速:特别迅速。突然袭击: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神出鬼没: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出:出现;没:消失。

三国历史故事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课后准备。

活动准备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编写时,要依据历史故事的特点进行创作,讲稿的思想内容要健康。在故事的结部分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教育意义。

3、熟悉故事内容,进行讲演练习。要注意使用普通话,不能照本演讲,要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4、从内容看,可以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也可以各人讲不同的故事;从表演的角度看,又可以分演说式故事会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等。

5、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对活动场地可以作适当布置。如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设计一些三国衣物,制作一些表演道具等。活动过程:

(学生主持人)致开场词: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老谋深算;刘备的仁义道德;关羽的赤胆忠心等无不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三国故事。

1、三国故事《桃园三结义》我来讲。

2、三国故事《桃园三结义》我来演。

3、(学生主持人)结束语:通过这次故事会,我们了认识到了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及。我们自己可以讲好历史故事,演好历史剧。而且历史故事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历史。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节 教学内容:七步诗 作者:曹植 教学目标:

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

2.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诗来呢?

二、引出背景故事。

1.师简单讲解: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三、欣赏学习《七步诗》 1.欣赏《七步诗》课件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哪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哪一句没听明白? 2.师进行朗诵。3.师讲解古诗意思。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4.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3.模仿曹植,七步之内朗诵古诗。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2 教学内容:凉州词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2、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节2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1、出示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 古诗 总序第3节 教学内容:出塞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过程: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4节 教学内容: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5节 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揭题: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再读,要求:连贯。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节 教学内容:别董大 作者:高适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

2、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3、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过渡: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教师抓住以下重点词点拨:第一句的“曛”,第三句的“知己”,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5、品读后两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学生自由表达,充实后两句诗的内涵。)(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莫愁前路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生试背,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板书: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就把这一首读给大家听听。(生配乐深情诵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新课

1、出示圆月图,说说你看见的圆月像什么。

2、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见的月亮又像什么呢?想知道吗?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朗月行》。

二、初实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画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抽读生字,订正生字读音。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小时候看见的月亮像什么。

三、再读课文,指导背诵

1、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8节 教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揭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分组自学古诗

4、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5、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6、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9节 教学内容: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质疑问题。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2.教师配乐范读。3.反馈预习情况。4.指名朗读。5.引导学习全诗。(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节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

2、简介作者。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 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 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3、学习第一句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1节 教学内容:塞下曲 作者:卢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2 节 教学内容:游子吟 作者:孟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2、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A 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 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 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 小组交流自学。

B 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 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节 教学内容:竹枝词 作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 古诗 总序第14节 教学内容: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教学目标:

1、理解:朱衣巷、谢、斜、旧时、寻常的意思

2、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小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一看这首诗是从哪方面来展现春天的?板书:乌衣巷

二、探求新知:

1、范读《乌衣巷》,要求:听老师读,注意老师的语气。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指名质疑:巷

旧时 寻常

5、小组合作解疑

师:下面小组同学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给这些字词选一个最适当的解释(小组互动学习)

6、指名汇报

巷:狭窄的街道

堂:高大的房屋

谢:姓

斜:斜挂着

旧时:从前

寻常:平常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7、看图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说)

8、指名说

9、师:乌衣巷、朱雀桥一带是当年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居住的地方,如今,这两家的燕子却飞到了平常的百姓家去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燕子不喜欢这两家,他们太坏了。说明燕子喜欢老百姓。

生:说明燕子不喜欢砖房,喜欢草房,草房柔软,住着舒服。

师:如今的王谢两家,房前都长了野草(指板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没有人住了。

师:对,王谢两家现在已经落破无人居住,所以燕子飞不进去才飞到百姓家去了,作者通过野草、夕阳、燕子反映贵族家庭的落破,表现出今昔苍桑。这种以平常事物来反映时代变迁的写法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10、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1、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谁是关键?

生:野草、野花还有燕子,燕子是关键。

三、练习

1、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发挥想象力。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5节 教学内容:悯农 作者:李 绅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2、会背诵课文。

3、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节 教学内容:悯农 作者:李 绅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2、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米饭哪里来的?

看课文插图。你们看,我们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出来的。(出示课题《锄禾》)

2、教学“锄禾”。

谁能说说“锄禾”的意思?(课文中指农民除草、松土)。

3、讲读诗句,学习字词,理解内容。

(1)想想“锄禾日当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当头照。农民伯伯却在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

(2)读一读“汗滴禾下土”,讲讲“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农民伯伯热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断的滴到土里)

(3)农民种粮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读一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上册

“谁知盘中餐”:有谁知道这碗里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读一读“粒粒皆辛苦”教学“粒”“皆”“辛苦”

谁能说说“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来的。

(4)朗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讲讲整首古诗的意思。

(1)同桌一个读诗,一个释诗。在交换。

(2)指名讲讲整首诗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

6、指导朗读。

7、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农民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8、平时你是怎么爱惜粮食的?(正面教育学生,表扬学生中爱惜粮食的好人好事。)

9、背诵课文。(形式多样)

10、总结谈话。

这首诗讲了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教案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 节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2.感诗景美。

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3.悟诗人愁。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3节 教学内容:元日 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4 节 教学内容: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5 节 教学内容:惠崇《春江晓景》 作者:苏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能根据相关资料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教师范读。

3、指生读。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晓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3)学生反复练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古诗

2、全班背诵古诗,学生能自然感悟诗歌意境。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 节 教学内容:韩食 作者:韩 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8节 教学内容:示儿 作者:陆游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回忆《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9 节 教学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小池)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 节 教学内容:春日 作者:朱 熹 教学目标:

1、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2、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1、出示二字词语: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出示《春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1节 教学内容:竹里馆 作者:王维 教学目标:

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小结、下课。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 节 教学内容:石灰吟 作者:于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5 节 教学内容: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 节 教学内容: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赏析古诗,了解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诗: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二、理解诗意:“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四年级下册

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下载四年级语文王晓华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王晓华校本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材教案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

    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2:三月亮剑“五讲四美三热爱” ------法制教育专栏 三月是一个美丽多彩的季节,和风拂面,大地回春。伴随着春风的吹拂,万物开始复苏,美丽的校园中广、白玉兰将展示出特有......

    校本教材

    一、明确开发校本教材的目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因传统教材不适应教学实际这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是要针对性的解决这问题。开发校本教材首先要明确目的......

    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责任感的教育 长春市双阳区聋哑学校 一、 编写教材的意图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好公民的责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校办学来说,培养好小学生的学习......

    四年级1音乐校本教材教案(精选合集)

    《滘头小学校歌》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教唱校歌,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 学生能够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准确自信的演唱歌曲。 3. 通过学习校歌,激发......

    徐晓东 四年级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阿姑小学 徐晓东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文体相异的课文:《说勤奋》(议论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文)、《维生素C的故事》(......

    四年级第一学期校本教材(5篇范例)

    四年级 白居易(772——846),山西太原人,贞元进士,人过一些地方官。他是新乐府得体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优美,布局完整,形象生动,对后人是有很大影响。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校本教材(5篇范文)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校本教材 1.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 1.课文中把老师比作(春蚕),你认为还可以把心目中的老师比作( 铺路石)、(指路灯)、(蜡烛)。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6)个教师节。 2.写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