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同志逝世35周年纪念
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明天,是周恩来同志逝世35周年纪念日。特发表这篇《六朝古都南京一瞥 — 梅园新村
纪念馆》,与朋友们一起纪念和缅怀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1898.3.5-1976.1.8),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
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5月至195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
判。南京谈判是重庆谈判的继续。在谈判期间,国民党政府趁和谈之际,调集军队,挑起全
国内战,最后以一党包办的“国大”将谈判大门紧紧关闭。国共南京谈判虽然破裂了,但在
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和推动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加快新民主主义 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杨尚昆题写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梅园新村办事处旧址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园新村陈列馆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2205平方米。它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 筑。由庄重的展厅和典雅的庭院组成。庭院当中屹立着一尊周恩来全身铜像。铜像高3.2 米,重900公斤。
梅园新村陈列馆庭院全景
梅园新村陈列馆大门
进入陈列馆,镌刻周恩来等人物的浮雕首先映入眼帘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当年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主楼楼下设办公室、会议 室、卧室、餐厅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当时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周围设立监视站,并派遣流
动特务监事代表团的活动。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代表团将院墙加高,并在传达室和车 库上面加盖了小楼。
梅园新村30号
30号院内的小楼正立面景(局部)
设在一楼的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和办公桌
办公室的里间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卧室
周恩来同志在工作(照片)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梅园新村的合影
为了防止特务破坏,加盖了小楼
加盖于车库上面的小楼
从这里上到传达室上面的小楼
1946年11月,国民党一再挑起内战,破坏《停战协议》和《政协决议》,并召开一党包 办的“国大”,隔断了和平商谈的道路,一手关上了谈判的打门。周恩来在返回延安前夕,于11月16日下午,在梅园新村7号大饭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对国民党召开“国
大”的严正声明》,回答记者的提问,揭露蒋介石搞假和谈真内战的事实。
这是周恩来在召开记者招待会(照片)
这是根据资料照片制作的记者招待会蜡像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一方面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独立的政策,彻底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内战、独裁、分裂的政策,使我党赢得了人心,掌握了政治主动权,使内战推迟了半年之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
基础。另一方面,为我党独立自主地把握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反对外国势力和控制和干
涉,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场复杂而艰巨的谈判斗争中,中共代表团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
神风范,已成为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尾巴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在阅读当时的新闻报纸(照片)
周恩来写给司徒雷登的信函
在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等同志乘坐的“别尔克”轿车
这是中共代表团的工作用车,除了周恩来和董必武乘
坐外还经常用它护送地下党和民主人士到达安全地点
中共代表团外事组的工作人员每天把抄收的延安新华社电讯选编翻译,然后用英文打字
机打印成英文电讯稿,分发给中外记者。运用这种方式向世界报道时局真相,揭露国民党发 动内战的反动立场。
中共代表团外事组办公室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外事组就是用这台英文打字机工作的
中共代表团公开使用的大电台必须在国民党登记,而小电台则是根据斗争的需要自己秘
密装配的,关键时,可以起到在遭到破坏时保证联络畅通的作用。
在纪念馆里陈列的发电机组
小电台用来防备敌特破坏和捣乱
在梅园新村陈列馆的院子中央,竖立着一尊周恩来同治的全身铜像。铜像以周恩来同志
当年步出梅园新村17号大门的照片为原型,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表
现出的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同志的全身铜像
是以这张照片为原型雕塑的
梅园新村31号是当年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据点。当时,他们就是利用这两扇窗口偷看、偷
听我代表团的活动情况。
我们在很多影像片里看到过特务在这里进行监视活动
梅园新村17号大门全景
上面的照片就是周恩来从这里走出来的
梅园新村17号小楼全景
挂在梅园新村17号门口的说明牌
代表团领导使用过的办公桌
会议室兼接待室
边打麻将边开会是当时的防特手段之一
周恩来在梅园新村17号门口留影
周恩来图书馆位于梅园新村纪念馆北门,由民国初期的四栋小楼组合而成。1988年为纪 念周恩来百年诞辰所建。主要收藏周恩来的论著、文献、照片、音像资料以及他的生平和思
想的书刊、资料等。是全国第一家粥恩来图书资料的研究中心。
周恩来图书馆大门
周恩来图书馆全景
廖承志题写的“梅园”
这块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的石碑,是
在小楼下面的旮旯里发现的,当拍摄这块石碑时,心里有一种酸楚的感觉
在周恩来总理逝世的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 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
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 一个孩子”。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这就是人民的总理。周恩来同志永垂不朽!
行走在梅园新村的街巷间,看着这安静的街道,我似乎可以想象到几十年前,中共的领导们在这里谈判时的惊险和艰难,若不是亲自来到革命先辈们奋斗过的地方,我是万万感受不到这般浓郁的红色气息。在这里我对革命先辈们表示深深的敬佩,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后人在享受如今充实的生活时,依然不能忘记为我们流血牺牲的革命者们。我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所花的时间也许并不长,但我能从中感受得到那些精神,那些寄托,那些热爱。让我们一起来更加地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度,让我们一起为了祖**亲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让我们铭记:时过境迁,我们心中的红色永不会褪色!
第二篇:逝世三周年纪念对联
四字联
五字联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魂魄托日月
肝胆映河山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女星沈宝婺
仙驾返瑶池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六字联
陇上犹留劳迹
堂前共仰遗容
七字联
故人已去整三载白马素车愁入梦半子无依何所赖宝琴无声弦柱绝碧水青山谁作主椿形已随云气散慈竹霜寒丹凤集大雅云亡梁木坏等闲暂别犹惊梦 蝶化竟成辞世梦风凄暝色愁杨柳扶桑此日骑鲸去画堂省识春风面龙隐海天云万里明月清风怀入梦平生风义兼师友骑鲸去后行云黯绮阁当风空有影勤俭度日遵遗训人间未遂青去志三更月冷鹃犹泣三径寒松含露泣三载不见泪落尽事业已归前辈录桃花流水杳然去完来大璞眼天地严亲早逝恩未报一生俭朴留典范倚门人去三更月 月阶夜静蛩声切 终天唯有思亲泪著作等身身不老 哀思常存一千天 青天碧海怅招魂东床有泪几时干瑶台有月镜奁空落花啼鸟总伤情鹤声犹带月光寒桐花香萎白云悬老成凋谢泰山颓此后何缘再晤言鹤鸣犹作步虚声月吊宵声哭杜鹃华表何年化鹤来环佩空归月夜魂鹤归华表月三更残山余水读遗诗来世因缘结弟兄化鹤归来霁月寒晚萱经雨不留芳努力工作报余恩天上先成白玉楼万里云空鹤自飞半窗残竹带风号千里相隔眼望穿典型留与后人看明月春风何处游留得和风惠子孙慈母别世恨终天半世勤芝传嘉风泣杖儿悲五夜寒竹院秋音鹤梦凉寸草痛无益母灵子孙维业业长存
八字联
未弭前思顿成永别
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海阔天空忽悲西去
乌啼月落犹望现归
白去居空悠然而尽
黄叶满地凄其以悲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九字联 十字联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十一字联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
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慈竹风摧,鹤唳一时悲属纩
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
哀生诸子,斑?忽变尽成麻 十二字联以上
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高风安可仰,如何一别再难逢
云路仰天高,谁使雁行分只影
风亭悲月冷,忍教荆树萎连枝 樽酒昔言欢,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
人琴今已杳,梅残东阁只余月影横斜
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
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
厚谊附饴含,从前雅嗜枣梨,辱赐宠言蒙眷爱
深恩承岳戴,此后傥闻丝竹,缅怀往事益欷○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伴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
但愿苍穹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君去矣,万事独任艰难,能无追念前徽,深为吾痛
儿勖哉,尔父既归泉壤,尚其各自努力,克振家声
第三篇:纪念周恩来逝世37周年
用辉煌人生谱写壮丽诗篇
——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37周年
革命前驱辅弼才,巨里隐翳五洲哀。奔腾泪浪滔滔涌,吊唁人涛滚滚来。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同耀辉,天不能死地难埋。
这首诗是郭沫若在1976年1月9日,周总理去世的第二天写到:
周恩来——让每一位喊出他名字的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沧海横流,他于枪林弹雨中展现出大将之姿; 和平钟声,他在经纶治世时闪烁着伟人风采;
光绪二十四年十三日,在淮安的一个平凡的家庭诞生了一个平凡的孩子,但谁能预测几十年后这个人却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奠基了中国外交原则,在1966年的文革中力挽狂澜;苦挥危局,而成为了民族危之时的中流砥柱!
他过继叔父时不满一周岁;
家庭败落时不满九周岁;
两个母亲相继过世时不满十周岁;
这颗尚还稚嫩的心灵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并没有因此消沉,因此颓废,而是这渐坚强,逐渐刚毅,逐渐产生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的激情。
1910年春天,日本吞并朝鲜,虎视眈眈,直逼中国边境,年幼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到达奉天,面对满目疮痍,想到日俄战争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经行,愤怒的周恩来挥泪写下“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这一年,周恩来12岁!
七年后,带着一颗富民强国梦,周恩来渡船远去日本留学,面对滔滔江水,滚滚东去,想到要向一个侵略自己国家的民族寻找强国梦,周恩来在日记中写到: 大歌唱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蹈覆海亦英雄。
有无奈,也有雄心。
1917年——1928年的中国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内乱外辱,战争绵延,曾经如虎如龙的中华民族仿佛是虎睡了,龙潜了,全国上下,死气沉沉,任凭饿殍满野,政府的懦弱,帝国的无耻激起了一批批知识分子的愤怒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远在日本的周恩来得知消息后,毅然返回祖国。投入这场对帝对封的战争中,并逐渐成熟。
1927年的8月1日,这一天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美国作家肖姆在《传记》中写到:“此时的周恩来权利到达顶峰,跟随他的有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骁勇战将,他完全有资本划地为王,成为中国第一大军阀”。可以说,他正站在天使与魔鬼之间,要么武装起义,将中国带进光明,要么自封为王,将中国推入黑暗。
但周恩来却毅然领导着中国这支拥有着最精英的部队打响了南昌起义的枪声。无论胜利与否,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是1927年的周恩来闪烁着理性之光和爱国情怀,那种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人格让每一个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也说明了在1976年那场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为何如一面旗帜,无论旁人怎么诽谤怎么离间,总有人为他辩解;只因为那种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怀使人觉得他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像他那样,为了一个他服务的国家和人民废寝忘食,鞠躬尽瘁,……
前半生的周恩来是为战斗,而来的;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五次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重庆谈判……他一次次的战斗,打击一个旧的世界;
后半生的周恩来是为创建而来的,整顿经济,建立外交,十六国访问,文化大革命,万隆会议,乒乓外交……他一路的奔波,创建者一个新的社会。
无论前半生亦或后半生,都便显得是一种爱,一种崇高而无私的爱,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1976年的1月8日,巨星陨落,肃穆的长街上,周恩来走完了他完美的一生,五洲同泣,群山哀鸣,联合国为纪念他出色的外交原则极高上的人格修养降半旗以示哀悼,英国作家威尔逊在《周传》写到:
“他很穷,没有孩子,没有家,没有一块土地,他逝世时将自己的骨灰洒向五湖四海;可是他又很富有,中国四万万同胞都是他的孩子,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他的家。他自己私有的几乎没有,但他与国家共有的却富甲天下……
第四篇: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江泽民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里。
周恩来同志出生在十九世纪末叶。那是中华民族饱经内忧外患、在灾难的深渊中苦斗的时期。一八九八年,即周恩来同志出生的那一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大连,法国强占广州湾,英国强占威海卫和九龙新界。他三岁那年,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达一年之久。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
周恩来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他在中学的一篇作文中写道:“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为了救国救民,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等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探索过、奋斗过,都有自己的贡献和历史的地位,但是中华民族付出巨大代价,依然苦难深重。周恩来同志一九一七年东渡日本,开始探求新的道路。他提出要“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人人心中有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望呢”。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他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一九年四月周恩来同志从日本回国,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一九二○年一月,他被反动政府拘捕,在狱中继续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出狱后,他到欧洲勤工俭学,经过实际考察并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九二一年,他在巴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周恩来同志回国后,立即投身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浪潮。在广东,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是我们党内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建立的政治工作制度,使国民革命军面目为之一新,对保证两次东征和北伐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并由我们党创建的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加以继承和发展。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党的六大后的近两年时间内,周恩来同志实际上成为党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者。他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机智勇敢地保卫了党的中央机关,保护了党的大批领导骨干。他为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为联系和指导各地的武装斗争,扩大红军和农
村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九三一年底,周恩来同志由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和朱德同志共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成功经验。一九三四年秋,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再度处于危急关头。为扭转这种危急的局面,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一道,支持召开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开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性转折。
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主要助手,一直工作在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西安事变中,他根据党中央的方针,运筹帷幄,多方斡旋,促使其和平解决,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抗战期间,他参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出师敌后和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筹划。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他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为了制止内战,他率领我党代表团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在陕北,他同毛泽东、任弼时同志率领中央机关以大无畏的气概与敌人周旋,指挥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西柏坡,他协助毛泽东同志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部署与指挥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代表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共同纲领》,全力以赴地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周恩来同志总理国务,组织领导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他工作的首要课题。他认为:“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开国之初,他和陈云同志负责领导繁重的经济恢复工作,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财政经济崩溃的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一边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指挥抗美援朝,一边下大力抓水患严重的淮河治理和全国铁路的修复。他和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同志一起负责编制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他们几次出访莫斯科,先后达成了苏联援建我国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程的协议。这些重点工程和环绕它的几百项工程建设,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之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周恩来同志和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使经济形势实现好转。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和艰难的环境中,周恩来同志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坚持排除干扰,始终没有放松经济工作。在他重病期间,仍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对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进行的全面整顿。周恩来同志不仅参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且精心组织,部署实施。他特别关注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和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解放之初还不能制造一辆汽车,而到六十年代后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很快相继研制成功,周恩来同志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
周恩来同志是重视科学技术和尊重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提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他和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同志领导制定并组织落实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一规划提前五年于一九六二年基本完成,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周恩来同志还领导制定了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尽管规划的实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仍取得不少成就。周恩来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人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他为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扩大知识分子队伍,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他在一九五六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在一九六二年三月广州会议上作的《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希望知识分子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继续进步。周恩来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论述,受到党内外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周恩来同志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主张相辅而行,相互促进。他对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方针和政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等,多次提出重要的意见。他同许多文化界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往。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他不仅参与领导制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的政策措施,而且兼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领导开展人民卫生工作。
周恩来同志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为统一战线的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主席。他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常倾听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意见,同他们平等对话,广交朋友,以诚相待。他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他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恩来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我们党的外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是我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他以超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勇气和智慧,致力于制定和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领导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结束一百年来旧中国历届政府丧权辱国的外交屈辱史,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全面的杰出的贡献。周恩来同志是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早提出者,他还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议把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在繁忙的外事活动中,周恩来同志为促进世界和平,为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立、主权
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为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推动广泛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的普遍尊敬。七十年代初,他协助毛泽东同志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今天我国外交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恩来同志杰出的外交思想、丰富的外交经验、精湛的外交艺术、坦诚的外交风格,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为自豪。
周恩来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条件下,努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一年,他协助毛泽东同志挫败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九·一三”事件后,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他身患绝症,仍顽强坚持工作,并和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都同周恩来同志的辛勤工作分不开。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决策,周恩来同志促成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召开十届二中全会选举邓小平同志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主持召开四届人大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任命邓小平同志为副总理,促成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常务工作和代行总理职权。这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局,而且为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准备了条件。
周恩来同志从一九二七年起就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可以说,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的历史的一个缩影。
周恩来同志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中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有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今天仍有重要启示作用的思想理论观点。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在他的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
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他一生遵奉着青年时代立下的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他在革命遇到挫折时从没有灰心过,在敌人血腥压迫下从没有胆怯过,面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从没有退缩过,面对自然灾害或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困难从没有泄气过,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特别是在重大
历史转折关头,他总是认准方向和目标,坚韧不拔。他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大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反对好高骛远,善于在务虚与务实、目标与步骤的统一中扎实工作。在经济建设中,他反复强调要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主张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确定发展速度,既积极又稳妥,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他总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他是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又是关心同志、关心群众的模范。作为人民共和国总理,他自觉地维护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他真诚地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切切实实,兢兢业业,履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他每天都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这成了他毕生勤勉的显著标志。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心里时时记挂着人民群众,只要是关系群众生老病死的事情,他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他飞临抗洪前线,奔赴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有群众的困难,就及时出现在哪里。直到临终前,他还嘱咐解决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问题。越是功高如山,他越是谦虚谨慎,心胸似海,善于倾听各种意见,博采众长。他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真正做到了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周恩来的精神,就是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党内的矛盾,无论是在外交活动还是在国内工作中,周恩来同志总是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方法的灵活性统一起来。他说:正确的意见常常是要经过许多等待、迂回才能取得胜利。这中间有许多艰苦的、细致的工作,要灵活地处理很多问题,才能使真理具体化,为大家所接受。周恩来同志思虑机智而周全,处事敏捷而缜密,是驾驭复杂局势的能手,处理危急事件的巨匠。他善于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寓刚于柔,寄理于情,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丰富的政治经验。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并努力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周恩来同志喜欢引述毛泽东同志《咏梅》词中的两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寄托着他对无数为革命牺牲而没有亲眼看到事业成功的先烈们的深情,也寄托着他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欣喜和取得更大胜利的期望。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的是:他离开我们二十二年来,我们的国家已经成功地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刚刚过去的一九九七年,中国政府顺利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洗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部署。我们的事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周恩来同志一生的杰出功业和伟大精神,将会继续鼓舞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邓颖超同志逝世30周年学习心得
邓颖超同志逝世30周年学习心得
2022年7月1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逝世30周年。海棠花是邓颖超同志生前的挚爱,如今,西花厅的主人走了,但她身上“海棠花的香味”经久不绝。广大年轻干部要从那一缕缕经久不绝的“海棠花香”中汲取茁壮成长、肩挑重担的力量。
汲取“克勤于邦”的赤诚花香,对党忠诚。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做的工作和职务也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前的多年艰苦生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繁重工作使她身体受到严重损坏,但1976年她仍然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和人民的需要,毅然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随后的五年时间参加各种重要会议出国访问、接待外宾、看望同志高达1612次。就在她逝世前的20天前,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庆祝党的生日,加快改革开放》一文,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审视国际风云的变幻,嘱托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而努力奋斗……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广大年轻干部生逢伟大盛世,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把初心使命扎根心里,把忠诚于党落实在行动上,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倾情奉献,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力奔跑。
汲取“一心为公”的奉献花香,干净干事。邓颖超是实践和发扬党的作风的优秀楷模,她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从未以自己关系提出任何要求和照顾自己的远房侄子,并特意在遗嘱中提及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周恩来的后辈及亲属,以端正党风,并表示“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也是她“坚决支持的”。原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曾评价她:“她的一生都是为党,没有私心、不计名利”。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广大年轻干部要始终立足本职岗位,做规整制度的带头“执行者”、衷心“拥护者”、严格“监督者”。要始终牢记手头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坚持做到不搞“特殊化”、不搞“走后门”,坚决做到一视同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汲取“艰苦奋斗”的勤俭花香,克俭于家。邓颖超规定自己的食谱每顿饭一荤、一素、一汤最多加一个小菜。自己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工作人员都看不过去了,她却说:“穿在里面怕什么,别人也看不见”。出国访问时她就交代,不用公款制备服装。用她在国内穿的衣服就行,甚至有些在国内穿的衣服是用周总理的旧衣服改的。在职务发生变化后,有人提议要给她换车、增加工作人员,但她反对:“不要换车,我来给他们做工作。一切待遇不变,我们一切照旧啊!”她生前再三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我死后,你们一定要保证给我穿上平时穿过的那套旧衣服,用恩来用过的骨灰盒装我的骨灰。”她还要求自己的后事从简,反对大办丧事和在家吊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今天的大多数年轻干部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仍不能丢。在食堂用餐时,要应吃尽吃,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在日常衣着上,坚持合身得体即可。要不比吃喝比工作,不比穿着比成果,始终做到克俭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