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溥仪观后感
溥仪在皇宫的日子
生活于现代的我们对于过去的皇帝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奇,对于庄严奢华的清王朝更是有兴趣,清宫剧的热播就是人们渴望了解清朝王室生活的表现,可是甄嬛传之类的电视总是讲背景建立在繁盛的清朝,那末代的清朝是怎样的呢,末代的皇帝,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呢,众所周知,溥仪后来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可是他在做傀儡之前的日子是怎样的呢。怀着对于溥仪宫中生活的的好奇,我看了喻大华教授主讲的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和其他的皇帝不同,其直系亲属中没有皇帝(太爷爷的道光皇帝),但是当时的清朝人丁不兴旺,而且光绪皇帝在血缘关系上为他的叔叔,溥仪变成了血统最近的皇室子孙。光绪皇帝没有子嗣,其继承人首先应在其亲侄子中寻找,慈溪便“创造”了一个让她满意的继承人。慈禧将荣禄之女赐给载沣,那么生下的孩子也就是溥仪,会因为顾忌其外祖父荣禄,慈溪的心腹,的名誉,不为他叔叔光绪,慈溪的对头,平反。在慈禧看来选择溥仪、培养载沣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政治赌博。慈禧太后七十四所的时候身体突然出现问题,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只得让溥仪提前进入紫禁城。慈溪将对溥仪继位有威胁的奕劻派遣去他地远离京城,又将袁世凯心腹段祺瑞的军事力量调离京城,再将自己的人张之洞召来京城,做好了准备后,便将三岁的溥仪接来了京城,不久光绪皇帝死亡。可笑的是,在为光绪皇帝哭丧的时候,小小的溥仪不愿意在哪里跪着,哭得十分响亮,竟然得到了孝顺的赞誉。在宣布溥仪为新皇帝后的第二天,慈溪死亡。溥仪当时还未断奶,便由摄政王载沣代为行使皇权。第二代恭亲王溥伟表示很受伤,末代公主荣寿也是不满意,有大臣提出让载沣住进紫禁城,隆裕太后又哭又闹,这一切都让载沣焦头烂额,但是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大清颓势,人心尽丧。载沣先是采取了两个措施让自己站稳,然后提出为民造福的口号,尽量展现出新异的姿态,可是他的努力无法改变人民对于大庆的看法,所以,他打算有点大动作,对大贪官奕劻下手。但是他又不敢这么做,所以选择了别一个打击对象,决定拿他做典型,搬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个打击对象就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但是在这件事上,载沣却走了一步烂棋,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威直接将袁世凯杀掉,而是采取了军机大臣工头的方式,结果只是将袁世凯罢免。袁世凯到了天津,彻底和大清站在了对立面。面对后来的袁世凯的东山再起,载沣也只能一辈子悔恨了。
一九一一年,溥仪六岁,开始接受君主塑造了,可是他已经是皇帝了,再厉害的老师也无法正常的对其授课,学业基本荒废。溥仪的父亲载沣也没有闲着,他要收拾慈禧的烂摊子。载沣施行了君主立宪制,但是他又想树立权威进行集权,他把他兄弟们委以重任,又将一些没才能的新贵放在重要位置,加剧了朝内朝外对他的不满,在立宪派的逼迫下,清政府进行了有名无实的君主立宪改革。改革派最终爆发,发起了武昌起义。载沣为了应对这一切,不得不听信奕劻和那桐,重新启用袁世凯,可是最终袁世凯将政府管理者换成了自己人,又采取手段是清帝退位,最后,溥仪变成亡国之君。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袁世凯和孙中山翻脸,窃取了革命成果,自己当了皇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举国的反对,最终他只得宣布取消帝制。不过后来,在张勋的努力下,溥仪又做了几天的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内过着君主制的生活,而城外便是共和制,李鸿章的儿子给溥仪找了个外国人,教他英语,这个人对于城内思想的落后大为震惊,就不仅教溥仪英语,还在向他传授先进的思想。溥仪很相信这个帮他配了眼镜的外国先生,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的,在听到了他对清朝辫子的看法后毅然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溥仪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人,穿西服喝咖啡,还和胡适用白话聊天,做慈善,即使是后来他穷困的时候还是很慷慨。溥仪长大了,思想也先进了,他开始思考《优待条件》能持续多久。溥仪后来居然主动提出不要优待条件了,要出国留学,这让那些王公贵族很不满意,要逼迫溥仪结婚。溥仪以随便的心态选了一后一妃,在国民政府的配合下,婚礼顺利完成。虽然是亡国皇帝,生活的还是很奢华,国民政府的经费又迟迟不拨下来,内务府很快捉襟见肘,只能通过变卖或是抵押宫内珠宝来维持巨额的开销。一个没有权利的城内国家,一个没有权利的国王,却有着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宫内人便监守自盗,甚至有人蓄意防火烧毁紫禁城,溥仪感到了深深的恐惧。溥仪为了自己的安危将太监驱逐出宫,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城外人的赞誉,以后就不会有男孩在小的时候就被阉割了,但是对于被驱逐的太监,却是太难以接受了,有的甚至直接投了护城河,在溥仪老了,去寺庙里见到那些老了的太监的时候,他不停的鞠躬表示自己的歉意。
在城内的生活被外面的世界打扰了,冯玉祥要拿小朝廷开刀,清除掉民国最后一个污点。溥仪被逐出了宫,送回了醇王府。虽然远在广东的孙中山表示同意他的做法,但是外国人和一些文人反对,并且军阀张作霖反悔了原来和冯的约定,所以最终,冯玉祥下台,溥仪又回到了他的小朝廷里。但是不久,溥仪便被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溥仪的宫中生活就此结束。
第二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1
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百家讲坛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讲坛观后感3
“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历史书,将来对你有好处”这是妈妈在寒假常对我说的话,我的心里万般委屈“妈,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记不住”要不是寒假里马老师让我们看百家讲坛,我可能以后就不会喜欢历史。
今天的百家讲坛是说王安石与曾巩。他们俩是在京城认识的,仔细一谈发现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并且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于是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可以说是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后来王安石考上了学校,曾巩却落榜了,所以两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为何如此好的'兄弟会产生矛盾呢?因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于是提出了“熙宁变法”而曾巩却反对,他们各说各的最后不欢而散,近他们没有联系。10年啊,多么的长久!但后来曾巩的母亲不幸去世了,曾巩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亲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卧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复一日的照顾曾巩,两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可曾巩因为病情严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而王安石与曾巩在众人之中结识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兜兜转转还是你。
百家讲坛观后感4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讲坛》,今天听的是喻大华教授评说《嘉庆王朝(五)——洪亮吉大案》当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后,地方上发生了一场罕见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后来各级官员向天求雨,大到极致的官员也没有用,无奈皇上只好亲自向天祈雨还是没用。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于是嘉庆想到了洪亮吉,在他亲自含泪写完诏书(相当于自我检讨,嘉庆觉得委屈所以流泪)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这是迷信吗?应该说不是,因为从老百姓到当官的祈雨应该是过了很久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也许本来就是到了该降雨的时候,再者嘉庆本身就有点心虚,如果说他对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自我检讨非常不容易,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直到这场大旱让他把这份内疚显露无遗。
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牵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也会让自己倍受折磨,当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恐惧,于是就会用一些行为救赎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产生了,不断的用一些行为来救赎,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了这种种的自我约束,内心没有一种道德的天平衡量自己的行为,全靠着所谓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约称“树无皮则无命,人无脸则无敌”,那么,后果无法想象,而一个人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活着还有意义吗?
百家讲坛观后感5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6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百家讲坛观后感7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8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9
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今天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12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13
今日,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那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此刻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此刻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并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可是了:冷月狼。并且,在百家讲坛里,我明白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能够人往前走,头往后看。
我还明白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可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向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我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讲坛观后感14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15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三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它所倡导的“仁”、“礼”正固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与先进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至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采用的“官方政策”。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并未真正的被统治阶级认可过。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儒家思想并不能平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吧!
然而正是如此的一种一边是老百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另一边是统治阶级拼命叫嚣为“另类思想”并加以控制抵毁的对立状态一直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使儒家思想在很
大程度上已远远偏离它所倡导的主旨。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统一的“历史惯性”,注定了中国文化“左右不定”、“模糊不清”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一直在这样一种畸形模式下生长、发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畸形”形态逐渐变异成“内敛”文化。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奥运领奖台上国外运动员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获奖的兴奋、大叫、手舞足蹈,和着国歌而歌唱……而中国运动员却显得较为“含蓄”,给人感觉似乎十分“镇定”,相信大家对此深有同感。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一个夫妻团聚的场景,丈夫在机场迎接回国的妻子,西方人可能会紧紧拥抱,会把自己的情感现场就渲泄出来。而换成中国人,可能就只是丈夫走上前去,帮着拿行李,握住妻子的手,问候一声“还好吧”?虽然这种说法言词较为绝对,但我们仍可从中藐出端倪,那就是中国人不善于、不敢于“秀”出自己。这也难怪,每当我们一谈到中国文化时,不是进行较为尖刻的抨击;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在这并不是鼓吹西方文化的高尚或是先进,也并非贬低中国文化之意,恰恰相反我们在此向大家阐明的是:我们所抱怨的,抨击的所谓“中国缺乏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就代表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产物——“内敛”文化。希望这种抱怨、抨击是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的开始。
第四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第五篇: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
工程132谢仕琳2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礼仪就是其中之一。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遗产。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
今天晚上,看了关于“娱乐与礼仪”的视频后,我深感羞愧,我对社会上的礼仪了解甚少。作为学生,我们接触到的交际范围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所用的礼仪都是最基本的,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但看了视频后,我对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人对礼仪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们学习更多有关礼仪的知识。
当我们参加别人的生日晚宴时,客人不能打扮得比主人更美丽。如果客人比主人打扮得更美丽,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在宴会上,一定要带异性伴侣,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男女比例平衡。目的之二是为了避免在场的人没有舞伴的尴尬。跳第一支舞的时候必须和自己的伴侣跳。如果有机会,尽量去邀请主人跳舞,那是对主人的一种尊敬。在晚宴上,不仅自己的举止要有礼貌,而且说话也要有讲究。当别人请你跳舞时,你不想跳了,要学会用委婉的语言来拒绝。为了避免这种场合闹出笑话,我们还得对一些晚宴说的话有所了解。比如,当别人说:“小姐,可以请你跳支舞吗?”可以回答“我刚才已经跳过了,谢谢。”这时,你应该明白那位小姐的意思,不能再对别人纠缠了。礼仪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公众可以从礼仪水平上来评价一个人或一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中国的礼仪文化与西方不同,为了世界的人都能够更友好的相处,我们不仅要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如果想请西方人唱歌,刚开始的时候就不能放《友谊长存》这首歌。在中国人看来,这首歌是表示我们对朋友的欢迎与重视,表达我们的友谊很深。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首歌就是要在结束的时候放的。一开始就放这首歌,在西方人看来就是要赶他们走,表示对他们不欢迎。由此看来,西方礼仪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这样我们的礼仪知识才能更丰富。
礼仪无处不在,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社会精神文明的构成,都离不开礼仪氛围的创造。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那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避免尴尬的场面,才能体现自身的素质与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的态度。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得礼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我们要善于展现自己,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去表现礼仪之美。如果我们都能礼貌待人,那么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