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宫考察报告专题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报告人:
考察目的:了解过去,热爱祖国。
考察方法:到北京故宫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查阅有关书籍。
考察内容:
遗迹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宫殿风景名称 午门 金水桥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门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坤宁门
御花园 神武门(中轴线)
养心殿 钟粹宫 珍妃井 故宫九龙壁 太极殿 钟表馆 储秀宫 如意馆 上书房 乾隆花园 长春宫 慈宁宫 漱芳斋 景阳宫 重华宫 宝月楼 建福宫 雍和宫 宁寿宫 坤宁宫 延禧宫 翊坤宫 寿康宫 永和宫 皇极殿 体和殿 绘画馆 青铜馆 皇史宬 隆宗门 故宫角楼 三希堂(两翼)
宫殿介绍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 1 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2]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北京故宫历史 故宫的建造历时14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人称“蒯鲁班”。
故宫从永乐年间建成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的代表。
中轴线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
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2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站在高山上看故宫,根本看不到一个窗户,是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门前有两个铁缸,是防火的,里面盛满了水。冬季为防止缸内的水结冰,还在四周垫上棉被,下面用炭火烧烤。1.金瓯永固杯 2.云纹盘 3.青玉云龙纹炉 4.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5.《清明上河图》 6.《平复帖》
7.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8.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9.青铜之宝酗亚方樽
10.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3篇二:北京故宫调研报告
北京故宫调研报告: 姓名:何玺
学号:201141030218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形体、完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的布局闻名于世。
本文从先故宫的整体规划入手,通过对其中轴线为代表的秩序性及等级性等建筑特点来深入研究故宫对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再反过来从传统思想从新思考故宫的细节设计,以屋顶为例主要分析。
关键词:
故宫 木构建筑特点 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群整体规划 中轴线 屋顶
正文:
一、历史沿革 1.故宫历史及简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平面呈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长方形。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由高7.9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设角楼。城外由护城河环绕。城四面各有一门,宫内有各式木结构殿宇9000余间,均为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精美彩画。
故宫由“前朝”及“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命。在此期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2.古木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现存最伟大的传统建筑,故宫是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典型,它几乎囊括了一切木构建筑群的特点与优势。
这些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质灵活的框架结构
木材用于建筑有很多优点,轻质,整体性好,工期短,布置灵活等,而故宫,正是集这些为一体的木构宫殿建筑群。2.模数与标准构件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只建造了14年就完成了,这不仅是因为运用的是木材,也归功于中国古代的先进的建筑思想与技术——模数与标准构件的运用。它使得很多构件一起加工,方便快捷。3.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故宫的屋顶样式非常多,几乎涵盖了那一时期所有屋顶的样式。不仅仅是等级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4.鲜艳而有气势的色彩运用
故宫色彩最重要标志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气势恢宏而又肃穆庄严。配上各色的琉璃瓦,故宫的色彩美到极致。5.庭院式的组群
这点主要是从故宫的整体规划得出的结论,严谨的中轴线,三大殿的高潮设计,整个群体中每个建筑错落有致的组合,故宫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巅峰作品。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思想
建筑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传统与技术,它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意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注意营造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建筑群的组织和园林建筑的匠意;既重视建筑群体的完整性,又在意建筑自身和建筑群的平衡统一,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问的协调、均衡。
在众多的传统建筑中,最能体现建筑与空间虚实统一、和谐共存的,就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而故宫正是集这两种于一身的传统建筑群。这点在参观中我们尤有体会。金水桥,三大殿,御花园,亭台,楼阁,院落,景致,这些故宫独一无二的建筑瑰宝,无一不蕴含着天地人合一的中国独特的时空思想,是建筑与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下面我们会仔细分析故宫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具体表达我们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
二、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
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群,更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的文化财富。故宫的设计很讲究,它是一种人间秩序,它的严格与精美是由一系列的秩序,围合经造出来的,既同时体现了中国“家”的文化与帝王的尊贵霸气,也深深蕴含了周礼与儒家的经典思想,“天地人合一”。
而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又主要从2个方面展现: 1.设计手法
故宫的设计手法复杂而又精细,我们从整体与局部分而述之。
故宫的整体规划 * 严格的中轴线
故宫的平面布置井井有条,尊卑有别,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严格对称,有着一条直接上其他建筑群都无法比拟的中轴线。它将主要建筑整齐而严正的排列在其左右,次要建筑与其层层叠叠,使得整个建筑群体及严谨有序又规模宏大。
“礼”的思想使得故宫的布局内外城分区明显,等级森严,开放与封闭并存,建筑规格既多样又统一。
如此严格的整体规划布局,与封建王朝鼎盛时的建筑文化相比,少了些对自然的敬畏崇拜意蕴(秦汉唐时的广阔雄伟而并不十分严格的布局则更具有文化胸襟),而是更体现人的意志力量与君主王权的威严。
严格左右对称的格局,黄色线表明前朝与内廷的分界,前朝办公,内廷生活。前朝与内廷的面积相当,而前朝更具有严格的对称性,更制度化政治化。
将主要建筑简化后的规划模式图如下:
中轴线
开端过渡渐进 高潮 午门 金水桥 太和门 广场 三大殿 * 景致的推进——建筑高潮的设计与营造
故宫不仅仅将每个建筑单体设计得宏大巍峨,威严霸气,整体的规划也是一步一步推进景致,高潮迭起。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建筑序列中,最壮观的无疑是进入午门之后就充满视线让人震撼的皇城“前朝”,这其中重点是三大殿。
外朝的三大殿,即位于中轴线前端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要分析三大殿的建筑序列关系,还要从天安门看起。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进入后,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近似四方形的封闭式庭院作为过渡空间,端门与午门之间的两侧又有较为低矮的廊庑,高与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午门的高大恢弘,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能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起到了收敛视觉和心境的效果,给走在其中的我们一种“暗示”,更期待之后的宫殿。走过午门,映入眼帘的是太和门,这时空间骤然变得开阔明朗,殿前的空间突变成一个横向开阔的矩形庭院。正当中的金水桥成弯月形横穿庭院,这就是三大殿的前奏,更是高潮前的序曲。
进入太和门,故宫前朝真正的高潮正是呈现于眼前。太和殿屹立于前占地约80000平方米的故宫内最大庭院之后,显示出其气势的宏大鼎盛。因为广场有着巨大的尺度,并且太和殿挡住了后面的其他建筑(高高的宫殿基座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太和殿的仰望背景就是广大的蓝天,更能凸显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便是由一连串递次对比增强的建筑空间序列而引起的高潮。* 烘托宫殿气势氛围的手法 1.开阔的庭院
纵观我国的宫殿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尺度感很大,而这恰恰是设计师(暂且如此称呼)特意为之的结果。宽敞开阔的空间,置于雄伟的大殿之前,更能突显一种神圣的感觉,置身其中,人的感官都变得很飘渺,并且让人有种清晰的感觉——人很渺小,天地建筑很伟大。在人一步步靠近大殿的过程中,也就是感受天地建筑伟大的过程中,也就被这种气势所压倒了,也就突显了建筑的高潮。2.建筑群体的序列关系
故宫的建筑是很有秩序感的,一座大门一座大殿,接连不断,递次前进。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大门与大殿之间,遵循了一种变化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组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不是随意为之的,这些空间充满了引导性,它整体上越来越大,给你一种往前走会更开阔的暗示,等到你真的到了建筑高潮的时候,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造成的感觉就会是很有意境与气势。3.建筑高低大小的对比
这点指的不是故宫中所有的建筑有高有矮,高低起伏,而是在围合同一个空间的建筑里,高矮有序,以达成最完美的效果。依然以太和殿前的广场为例。广场南侧是大门,北侧是大殿,东西是比较小的殿堂,这无形中给了广场定下了一个方向性,使空间更有组织性目的性,更能突出重点。(例如右图)
2.体现了怎样的建筑文化思想
从上述介绍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故宫这个庞大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我国的建筑文化精神意蕴和古典性格。这种文化意蕴的影响不仅是将天象天时等神治因素融入建筑的建造理念,还深深地植入了披着“顺应天命”的表皮的人治思想上。
故宫的大殿的象征与起名都很明显的反映出天命的意义:乾清宫与坤宁宫象征着天与地,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太和殿取名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这些无非都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的天道和谐,阴阳和平。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故宫严格强烈的中轴线与秩序性很明显的看出这种宫殿建筑群的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人治王权的主题十分醒目。我国建筑的规格制式都是依循周礼和儒家经典思想的,周礼造就了我国古典建筑的制度,空间的秩序,儒家又赋予了它天地和谐的神性,于是就有了集中华五千年精华大成的建筑文化思想。
三.细部设计:
中国古建筑除了在整体规划上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外,在空间结构与细节装饰上,也处处体现着等级的思想。
例如,《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
而在紫禁城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九的数字——殿前石阶上的九条龙的雕刻、宫门上纵九横九的门钉、重要宫殿屋脊上的九个小兽等,这亦是等级制的体现。
在色彩方面,故宫采用中国传统色彩里最为艳丽的原色——黄色与红色。闪闪发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座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些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显示出封建王朝富丽堂皇、光彩夺人的气势与威严。
以屋顶为例:
在这里,我们就以屋顶为例,对故宫细部的结构及形式设计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屋顶本是建筑最为实际必需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屋顶不仅要做到实用坚固,更是肩负了很多礼制等级的使命。宫殿建筑都大于民间建筑,相比之下屋顶也较高大而突出,它也就成为建筑体现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屋顶共分九级,其中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最高等级,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在故宫中,只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与皇极殿、奉先殿以及四面城楼(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这种屋顶由四个曲面组成,下面再加一道廊檐,平稳庄重,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
重要宫殿,如中轴线上的保和殿、天安门、端门和太和门,则采用次一级的重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四坡带两面山花面,亦称九脊殿。再次一级的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用于较重要的宫殿上。单檐庑殿顶外形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此种形式。而配殿的大部分如东、西六宫的殿宇等,均为这种样式。
另外,中轴线上的中和殿、交泰殿等次要宫殿,则采用重檐攒尖顶。而其他如硬山、悬山等,简单而朴素,多用于附属建筑。卷棚,常用于园苑中。
既讲到屋顶,自然不能忽视屋顶上的种种装饰——吻与兽。
装饰必须是依附于结构而存在才有其价值。林徽因曾说过,“诚实的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而不肯勉强得来掩饰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原是为加固及防水而设。故宫中的吻制成龙首张口含脊状。而在元代以前,正吻的形象为鱼尾——“鸱尾”,传说其可以激浪而降雨。太和殿的正吻为现存古
建筑最大的,高达三四米,重约2125公斤。
檐顶翼角上的小兽,原是固定脊瓦构件。由前而后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仙人之后的小兽按九、七、五、三单数设置。但是太和殿却破例用了十个,这也正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独特地位。
宫殿建筑屋顶出檐长,常用斗拱。斗拱是支撑屋顶出檐的木构件。其出挑层数亦表示建筑物的等级。
——单从屋顶这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与美观实用方面,达到了一种均衡而有秩序的高贵美丽。
四.现状及保护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故宫已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它与其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以及收藏其中的文物精品,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种东方精神的象征。
从2002年10月开始的,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任务的故宫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更是对维持文化生态平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包括: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 2005年确定的总面积达1463公顷的故宫缓冲区方案;以及对老城区的保护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已渐渐的使故宫重现了盛世庄严、大气、辉煌的原貌。
五.借鉴与启示
建筑群的整体设计 不同的地区、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都会对城市以及建筑群体的形态起到极大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严苛的封建礼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政治形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我国古建筑形成了整齐对称、强调中轴的方正规则的形式。扩而大之,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但规格相似的此类建筑所组成的城市,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了这种规则的形式。
而相比之下,14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洪流中,几座著名的古城都不约而同的有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的建筑几乎都采用了灵活不规则的布置,并通过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亲切、自由的氛围。
建筑具有物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筑群体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应尽量满足这两点要求——也就是说,要在使用、功能、交通等方面达到便捷、秩序的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与文化背景、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木构建筑的空间优势与现代技术怎样结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不仅在建造时省时省力,而且其连接为软性连接,能够较好的防御地震。
另外,这种木结构负担了房屋屋顶与梁架的全部重量,这样,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墙体上开启门窗的数量、形式以及墙体的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中和殿为攒尖顶,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时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英武殿原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三大殿建于八九米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璃瓦,色调鲜丽。不同的屋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穿过保和殿后的乾清门,就是内廷,包括一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妃嫔所居的院落式寝宫。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朝嘉靖时,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左、右为东、西六宫,后来是御花园,分别为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在此以外,东有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建筑,习惯上称为外东路,为准备皇帝退位后生活所建。西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建筑,称为外西路,专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起居之用。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在数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但与此同时,历代建造建造宫殿都要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让人不禁会感慨,一宫之成,役作遍于全国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所写下的壮丽历史诗篇。进入午门,走过金水桥,就来到太和门前。再走过太和门,就能看见太和殿了。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宫殿,殿外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的,殿内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顶,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顶上,龙的九子之一—嘲风,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顶的两个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园中。园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遐迩。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故宫考察报告
——明清建筑风格对其家具设计的影响 摘要:仔细揣摩中国古代建筑、家具构件名称如建筑的柱、梁、枋、檐及家具的榫、枨、框档等就能知道无论从技术材料还是结构形式来讲它们都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陈从周先生在其著作《说园》中将家具喻为“屋肚肠”,也形象地说明了建筑与家具的关系。本文即是通过对故宫太庙(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中山公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空间的考察来讨论建筑予家具而言,在设计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特征、建筑类别等方面的影响。
引言:身居京城多年,对故宫的拜访也不下十次,但都是陪着亲朋好友以一个业余观光者的心态匆匆地来而后又匆匆地走。最近一次踏入其中的初衷也不外乎陪游,因为深居在此,尤其往返数次后,难免会对其萌生些许视觉疲劳。当然,这次陪游成为次要目标,主要是带着考察的任务认真打量了她的建筑布局,造型结构、细部装饰、室内陈设等。凭心而论,之前虽数次身临其境,却唯有最近才真正的领略和感受到了古人那超群的聪明才智。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人非建筑和考古专业出身,对此次兼带陪游的考察之行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抑或深邃精湛的水准,故,此次行文仅从视觉的感受来探讨故宫建筑风格对其室内家具设计的影响。
考察方法:拍照、询问(具体工作人员、导游)、随身携带文献翻阅 1.明清社会及建筑概况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停滞以至崩溃的时期。明初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自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得到发展。清朝建立后,为稳定封建经济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压抑政策,直到清中叶这种压制状况才逐渐好转。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和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带建造了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同时在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戏院、旅店等公共性建筑,尤其是作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江南园林,这一系列的建筑成果使得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2.故宫建筑概况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起从全国征调近三十万工匠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后只经过部分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没有变动[1]。明清故宫全部建筑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用宫城(紫禁城)围绕。其建筑基本上是遵照《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礼制来布置的,如前朝后寝(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祖右社(左太庙右社稷坛)。和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设计思想也是体现帝王权利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
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在明清故宫中得到典型的表现。前三殿是宫城主体,所以在这组宫殿的四角建有崇楼(图一),太和殿是最高等级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三层白石台基、11间面阔、屋顶走兽和斗拱出挑数目也最多。(图二)3.明清家具概况
经历了宋朝理学和元朝民族融合的双重影响,明清的家具设计呈现两种分化,即皇室家具崇尚雄伟奢华(图三),而民间家具则沿袭了宋代文人发展的简洁流畅、舒展优美,因而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明式家具”(图四)。清朝中后期,由于受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使得该时期家具类的小木作构件走向堆砌雕饰的“清式风格”(图五)。4.故宫建筑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4.1 从故宫单体建筑布局来看家具结构
据资料表明,故宫所有建筑开间都采用奇数制,除太和殿为十一开间外,其余所有门楼或殿堂都根据其地位采用不同规模的九五开间,这种布局构思一说源于《易经》寓意九五帝王至尊的卦象,另一说是为保证建筑物正中开门,其开间必须奇数。我们暂且不考证哪种说法更为真实,至少眼前的建筑无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技术的层面都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从每幢门楼和殿堂对称的形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家具设计中,对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手法。无论是床榻类、椅凳类,还是案几类、橱柜类,都采用严格的几何对称方式。(图三~五)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视觉的审美要求,还能更方便地进行家具组合布局。4.2 从建筑结构来看家具结构 在建筑和家具中一脉相承的构造方法当属榫卯结构。故宫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无疑属于榫卯技术的巅峰之作。可以说,精湛的榫卯技术是中国古建取得辉煌成就的核心力量。明清家具向建筑学习,在结构上最具本质意义,其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建筑梁、柱、枋和替木的借
鉴和吸收,如家具腿足的侧脚收分、枋串和牙子等做法(图六)。4.3 从建筑造型看家具造型
建筑造型予家具造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近代研究古建筑的方法通常是“一屋三分”,即屋顶、柱子、台基三部分。事实上这种方法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应用在古典家具的研究上。对应的是将建筑屋顶的研究方法移植为对家具顶部的研究,如桌、案的顶面、椅、塌的搭脑等(图七);对建筑梁、柱、枋则可以看成是家具的各类枨和腿柱(图八);建筑的须弥对应家具的束腰(图九);建筑的栏杆对比床榻的围子(图十);建筑的台基则相当于家具的托尼(图十一);建筑的照壁可以引申为室内屏风(图十二);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出现的一种名为拔步床的家具纯粹是对整个建筑造型的模仿
(十三)。5.影响建筑与家具风格的外在因素
众所周知,影响事物变化发展有内外两个因素,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对于建筑与家具而言,这个外因便是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等在内的经济基础。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在主观世界的反应。中国古代家具的演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跟其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建筑在其中则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及生产力发展到明清二代可以说是积淀了前朝所有精髓于一身,所以,仔细研究故宫的一草一木,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浓厚的明清社会烙印,同时还能领略到历代劳动人民所建立起来的灿烂成就。6.结语(几点看法)
经考察,个人认为: 1)要研究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从考察范围来说,北京故宫建筑代在建筑技术、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代表作用,但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华民族来讲却显得有些苍白。因此,要想获得更准确和更完善的考察数据,还需将考察范围扩大到故宫以外更多的对象。如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以独角戏的身份出现和告终的。2)对于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我们不应只把目光局限在本专业的认识上,因为知识层面越高,它跟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越大,因此,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借力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这样,理论的研究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成果而不至于踏步不前。3)一如文章开始和结论所谈到的,明清建筑和家具设计制作的成果是建立在前朝历代智慧之上的。中国2300多年封建社会历程,以唐朝为转折,生活方式由席地到垂足发生了巨大
改变,这是影响建筑和家具变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需要提出的就是宋朝,由于军事上的软弱,宋氏王朝的发展大都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工艺制作上,所表现出来的是简洁而舒展,清逸而严谨的理学品格,这对于明式家具重内涵而轻装饰的工艺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明清建筑与家具不能不考虑在她之前的宋朝工艺成果。7.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2] 北京建筑文化考察组, 殷力欣, 温玉清,刘锦标,金磊.河北正定、保定等地古理筑考察纪略:写在刘教祯先生诞辰110周年华诞之际[j].建筑创作,2006,(12).[3] 刘树老,王黎.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j].装饰,2007,(02).[4] 张十庆.建筑与家具——古代家具结构与风格的建筑化发展[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4).注:本文图片除图一部分引自刘敦桢先生专著及图六引自张十庆老师论文外,其余为笔者自拍、处理的照片。篇五:故宫考察报告
北京行考察报告
从午门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太和门,然后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座宫殿是紫禁城前半部的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中和殿为攒尖顶,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时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英武殿原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三大殿建于八九米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璃瓦,色调鲜丽。不同的屋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穿过保和殿后的乾清门,就是内廷,包括一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 片妃嫔所居的院落式寝宫。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朝嘉靖时,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左、右为东、西六宫,后来是御花园,分别为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在此以外,东有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建筑,习惯上称为外东路,为准备皇帝退位后生活所建。西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建筑,称为外西路,专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起居之用。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在数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但与此同时,历代建造建造宫殿都要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让人不禁会感慨,一宫之成,役作遍于全国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所写下的壮丽历史诗篇。
第二篇: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
中国文化错纵繁富,历史悠久。南方小城青砖烟雨,小家碧玉,古道巷陌。北国则是千里飘雪,一望无垠,气势恢宏。如果南乡是温婉的姑娘,北国就是豪情万顷的汉子。北方标志性建筑普遍大气宏伟。北京有些三千余年的建城史,这里是历代经典的沉淀和发展的前沿。或许是从小生长在这的原因,穿梭在故宫走廊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古朴庄严与金碧恢宏,这里又是聚集能人巧匠的胜地。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平面呈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长方形。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由高7.9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设角楼。城外由护城河环绕。城四面各有一门,宫内有各式木结构殿宇9000余间,均为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精美彩画。故宫由“前朝”及“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命。在此期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故宫是用来烘托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而这群建筑设计就可以称得上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故宫城楼四周各有一座九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紫禁城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说它宏伟,可它却不失精致。有人曾进行研究,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进故宫,等他住过所有房间的时候已经是27岁的青年。如此浩大的工程,一砖一瓦,无不是百姓的辛苦。每个房屋从地基到房檐都聚集了全国能工巧匠的智慧。这里能穿越前朝的历史故事和辉煌。似乎还能够回到几百年前,感受到金銮殿上群臣五体投地,山呼万岁。或是庆典上,天子与民同庆,香烟袅袅,鼓乐齐鸣的隆重时刻。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故宫已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它与其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以及收藏其中的文物精品,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种东方精神的象征。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其意义不容小觑。从2002年10月开始的,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任务的故宫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更是对维持文化生态平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包括: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 2005年确定的总面积达1463公顷的故宫缓冲区方案;以及对老城区的保护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已渐渐的使故宫重现了盛世庄严、大气、辉煌的原貌。
不同的地区、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都会对城市以及建筑群体的形态起到极大的影响。中国几千年严苛的封建礼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政治形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我国古建筑形成了整齐对称、强调中轴的方正规则的形式。扩而大之,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但规格相似的此类建筑所组成的城市,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了这种规则的形式。而相比之下,14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洪流中,几座著名的古城都不约而同的有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的建筑几乎都采用了灵活不规则的布置,并通过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亲切、自由的氛围。建筑具有物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筑群体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应尽量满足这两点要求——也就是说,要在使用、功能、交通等方面达到便捷、秩序的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与文化背景、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木构建筑的空间优势与现代技术怎样结合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不仅在建造时省时省力,而且其连接为软性连接,能够较好的防御地震。另外,这种木结构负担了房屋屋顶与梁架的全部重量,这样,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墙体上开启门窗的数量、形式以及墙体的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具有环保、美观、健康等众多优点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也渐渐的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故宫是如此宏伟辉煌,不断的保护,宣传,修缮,延续,让我们有机会穿越见证它的古朴,庄重,神圣。才知道脱离了快节奏,宁静与肃穆显得那么美。穿梭过故宫的大道,一定会让你自豪!它在中国!但是。故宫终究只是中国悠长岁月中的一小部分记忆,有太多可以被称为精华的建筑、文化已经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
我想,前辈的辛苦和智慧离不开后代的保护与传扬。而我们都能做到最基本的就是不刻意毁坏历史遗迹。如果可以,之后的一千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依旧矗立在蓝天下,金顶红墙,古松大道,恢宏如常!
201702035018
第三篇:北京恭王府考察报告——故宫、恭王府建筑风格比较
北京恭王府考察报告
——故宫、恭王府建筑风格比较
前言:此次恭王府参观之前,本人先通过网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得知恭王府由大学士和珅于乾隆年间建造、此后历经庆郡王永璘、恭亲王奕等几代皇亲贵族的居住,是现今北京保存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亲王府邸。恭王府总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它不仅形制规范、建筑装饰艺术典型、更有许多独特创新之处,而且见证了清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王府制度、文化、生活的一个详实载体,府邸内保存着从清朝中叶到晚期不同阶段的历史信息和文物遗存,在我国古建筑及历史文化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王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宫廷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桥梁。之前印象中的中国古典建筑都是故宫那样的皇家的园林景观,今天有了对恭王府了解之后,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怀揣着恭王府和清朝皇宫故宫的建筑、室内、景观方面不同风格与特点的疑问,本人和同学们在一个风和日丽、花红柳绿的春日来到了恭王府。恭王府的概况:
1.1恭王府建筑规模
恭王府坐落于后海与北海公园之间,靠近北京城的中轴线,环境优美。恭王府规模浩大,且建筑形式与组合较具特色,王府分规整的四合院建筑群落与形式自由灵活、巨大、精美的后花园组成、两者之间通过一座很长的后罩房---“藏宝楼”清晰分割。四合院建筑院落分为三条平行轴线,每路各有四进院落,故建筑群落由12个四合院落组成,他们之间或以高墙分割、或通过连廊直接连通,相伴以不同体量、装饰的建筑与通道,形成了丰富的空间体验。恭王府四合院面积不大,即使是中轴绿琉璃瓦屋顶的主殿院落庭院也较小,同故宫建筑相比,少了几分威严,多了些许亲切。
让人遗憾的是,此次参观,恭王府中很多房间都不对外开放,甚至窗帘紧闭,所以建筑群落部分的参观一小时也就逛完了。相对于王府南部的四合院组群,王府北部面积巨大的后花园让本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初春的恭王府花园春日的色彩还不够显著,略显灰沉与萧条,且相对于南方园林的精致与细腻,恭王府后花园总是有些粗犷了,但此次参观毕竟是本人第一次对北京王府的实地考察,一片嫩绿、几点桃红、春风拂面之下,后花园还是给本人留下了很好的感受。
花园主体也可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为西洋门、假山、池塘、万福园组成的中轴线,东侧有三卷勾连的大型戏台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西侧则是较为宽阔的湖面。恭王府花园视野开阔,疏密有致,有水、有桥、有亭、有假山,初春季节,水波涟漪、柳绿花红、楼榭品茗,奇花异草,满眼的“福”和“蝠”,较故宫的御花园甚至都要更为舒心惬意。而建筑院落与园林景观相分离的长长的后罩房,虽不甚起眼、甚至呆板,但却是清朝历史的重要见证,这座和珅的藏宝楼装下了大清全国数年的财富,据说墙壁内都堆放着黄金,代表了富人的一个极致,也代表了贪官污吏的一个极致。
1.2恭王府装饰风格
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便是色彩丰富、装饰奢华。相较于皇家的红墙黄瓦,王府的灰色建筑,即便是绿色琉璃瓦的主殿也能把其他颜色衬托的更加鲜明与丰富;装饰运用了大量的雕刻和贝壳镶嵌,使室内装饰效果格外繁复、奢华。恭王府的建筑装饰与室内陈设依照皇宫为例样,除了规模稍逊色,艺术价值丝毫不减。本人所参观的两个室内陈设较为完好的大殿,花梨宝座,蟠龙屏风,烫金匾额,珐琅装饰品,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严整队列的精美太师椅,皇家威严扑面而来。此外还有全部由金丝楠木建造的和珅寝室,具有着各式形状与装饰窗子的藏宝楼,结合了清式家具与西方家具形式影响的晚晴家具类型等,都构成了恭王府奢华与独特的王府装饰风格。
在传统装饰与图案方面,恭王府的“福”与“蝠”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恭王府又称万福宫,于房梁、于飞椽、于栏杆等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万字符与蝙蝠的形象,或具体、或抽象,或形象重复、或群体出现,据说恭王府内的蝙蝠装饰共有9999只,加上现藏于后花园假山内的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字碑”上的福正好1万个,具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本人很喜欢那些装饰着蝙蝠图案的长廊,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蝠”给人以不同于颐和园长廊等其他清代长廊的独特感受。沿着“蝠”廊,本人和同学们来到假山内,触摸这据说能带来好运的康熙福字碑,很有趣味。恭王府后花园内装饰成竹子质感的蝠厅,后花园西洋门、室内装饰风格中的中西合璧,规模巨大、形式独特的大戏台等也成为了此次考察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方面。
1.3恭王府历史渊源
恭王府于1779年建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过了乾隆时期的和珅、嘉庆时期的庆亲王、咸丰年间的恭亲王等居住,经历多次修缮。每一时期,王府的不同主人都对其有着不同风格与偏好,反映在恭王府上,便可看出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体现。如头宫门的屋顶彩画,旧彩画的经色已彩斑驳,而新的彩画则艳丽醒目,通过体会这些不同和变化,可以体会到留在建筑上不同时期的历史。
恭王府的两位主人,和珅与奕,一位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贪官大臣,一位是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时的肩负重任的皇族,两人的处世态度大不相同,营建府第花园的想法也大不一致。和珅府旨在享受,追求的是富丽堂皇;奕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也曾承担过匡扶济危的重任,因而在山水树石之间有寄意、有隐喻。所以,当我们今天走进恭王府花园时,不能因和珅的名气与奢华而遮掩了恭亲王奕时期王府的历史面貌,而应该更多的了解、研究恭亲王府于庆亲王、恭亲王奕等时代的真实面貌,了解晚清各时期的建筑、室内装饰演变,更能为清晰晚清历史、文化有所裨益。
综上所述,可以说即便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数次改动与修缮,恭王府依然可以称作京城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王府府邸。这座坐落在什刹海畔北京城内最优美地段的王府,集精美奢华的殿堂、错落有致的院落、名贵的花草树木、华丽优美的戏楼花园、巨大的财富、珍贵的历史记录为一身,兼容了南北方建筑风格的特点,既粗狂朴质又秀丽小巧,既形制规范又极具特点,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具艺术价值的建筑群落之一。
2、故宫和恭王府的建筑装饰区别
中国几千年的等级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使尊卑意识、名分观念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壤中,建筑成为标志等级名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因此,严密的等级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所以在故宫和恭王府这两个等级不一样的建筑群上的装饰构件和纹样等都会有区别和独特的含义。
2.1装饰构件的区别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整座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能决定整栋建筑的风格。两个屋面相交
故宫太和殿脊兽
恭王府脊兽 而形成屋脊,为了使屋脊上的交接之处不漏水,需要用砖、瓦等材料封口,这时屋脊就会高出屋面,形成一条凸出的装饰带。在屋脊材料上做出简单的纹路,形成各种线角,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屋顶所装饰的动物种类很多,龙、凤、狮子等多种动物形象都在其中。最典型的是龙形鸱吻,只能为皇宫所用,太和殿屋顶上有11只脊兽,而恭王府的建筑多为卷棚顶,没有鸱吻,最多只有5只脊兽。屋顶所用瓦片的颜色和材料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清时规定,琉璃瓦一般只用宫殿和皇族府第、大的寺庙、园林建筑等建筑上,黄琉璃瓦只用于皇室建筑和少数高等级的寺庙建筑,而恭王府只有中轴线上的几个建筑使用的绿色琉璃瓦。
2.2色彩的区别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或用华丽的色彩来烘托富丽堂皇,或用黑、白、灰来描绘清新淡雅。主要包括屋顶的瓦片、墙壁和木构件几部分。至于墙壁,皇家都用红墙体现尊严和富贵,普通百姓只能用青砖做墙,恭王府是王相贵族住的地方,使用了红色和绿色的漆墙。
2.3图案纹样的区别
中国传统建筑用油漆画出很多图案,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含义。在建筑装饰中,用动物作为主题的相当多,秦、汉时期的瓦当、墓砖、基石上出现的动物形象有虎、马、龟、鱼、鸟等动物。当时的龙、虎、凤、龟装饰的瓦当成了皇家宫殿专用的瓦。
皇帝使用的故宫宫殿房屋上、衣帽用具上都出现了龙。龙成了封建皇帝的代表,龙的形象成了君主的象征,它们开始大量地出现在宫殿建筑的装饰里。龙是皇室的专用品,其他任何人是不能用的,随便用就会引来杀头之灾。而恭王府则在多使用了蝙蝠等吉祥图案,房梁、飞椽、栏杆等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万字符与蝙蝠的形象。
此外,由于恭王府巨大的年代跨越,对于其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对和珅时代的了解,更应深入探索清末庆亲王府与恭亲王府的建筑、室内装饰风格,对比之下更能充分了解清朝王府的历史演变,更能对恭亲王府的建筑、室内装饰风格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
第四篇:考察报告
关于赴金寨县学习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
工作的考察报告
县政府:
为加快推进我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提高我县行政审批效能整体建设水平,切实为群众和企业服好务,经县领导同意,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从县编办、法制办、监察局抽调人员组成考察组,于4月28日-29日赴金寨县政务服务中心就行政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进行为期两天学习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对这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启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今后改进思路。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金寨县政务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金寨县政务服务中心于2006年4月份正式挂牌运行,属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
领导体制:金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政务中心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工委书记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兼任,管委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任。同时,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副主任并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政务中心日常工作。
组织机构:县政务中心的组织机构为“一办两中心”。即工委、管委办公室、审批办证中心、招投标中心。投诉受 理中心作为县纪委派出机构,进驻中心办公。
人员编制:政务中心工委、管委办公室为行政正科级建制,审批办证中心、招投标中心为副科级建制,共有人员编制14人,其中行政编制8人,事业编制6人。县投诉受理中心为行政正科级建制,人员配备2名,由县纪委选派,日常工作在政务中心。
窗口设置:政务中心现有东、西两个办事大厅,总面积1200平方米,进驻单位45家,窗口工作人员78人。另外,该县还设立了5个分中心,涉及项目16个,窗口工作人员79人。
(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情况
2009年,金寨县选择建设局、林业局、药监局、地税局、工商局五个单位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该县决定全面推进县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2010年9月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全面拉开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序幕。
1、主要做法。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改革工作深入扎实推进,金寨县专门成立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担任组长,县政务服务中心工委书记、管委主任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专门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工作。同时,领导组下设了四个专门工作小组,即项目清理组、机构整合组、综合协调组和监督检查组,具体落实各项改革工作任务。二是制定方案,有序推进。为保证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方法步骤、重点任务和时间要求,共分为动员部署、制定方案、集中进驻和检查整改四个阶段。根据各阶段工作任务要求,还专门编排了行事历,对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进行了细化,方便改革单位和工作小组的操作掌握,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工作。三是明确责任,分工协作。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之举,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上下同心,合力推进。在具体工作中,县政务中心工委、管委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进驻政务中心的窗口单位是改革的实施主体,各单位的一把手是改革的直接责任人,县纪委、组织部、编办、法制办、政务中心等做好支持配合和指导协调工作,县纪委派驻县直单位纪检组先后开展了四次督查活动,保证了改革推进的序时进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四是严明纪律,加强督查。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是该县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确保完成改革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纪委、监察局把“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落实情况,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落实情况,作为效能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单位的月度考评和年终考评。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严明的工作纪律和有力的监督手 段,确保了“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2、主要成效。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历时四个月,到12月底全部结束。本次改革涉及县直部门和单位45个,其中,39个部门和单位调整了内设机构,归并了审批服务职能;41个部门和单位开展了项目清理,行政审批服务项目由452个减少到398个;调整了政务中心窗口设置和进驻人员,共设立窗口35个,综合窗口2个,窗口工作人员78人。其中,新增独立窗口10个,新增窗口工作人员26人;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改建了审批办证大厅,更新了办公设备,配套了办公用品;国税局、工商局、公安局、烟草局4家单位专网专线新进驻政务中心。通过改革,政务中心窗口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平台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调整归并了审批职能。根据县机构改革“三定”工作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方案要求,45个改革单位在对内部审批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归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三定方案”和改革方案,县政务服务中心配合县编办对各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批把关后,由县编办予以批复和函复。一是对县政府工作部门,由县编办根据单位的“三定方案”予以批复;二是对三权在上的垂直管理部门和单位,由县编办根据部门和单位制定的改革方案予以函复。全县基本实现了行政审批由分散到集中的工作目标。
(2)组建了审批服务股室。坚持机构、人员、职数三不 突破的原则,全县39个改革单位在归并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单设、联名、挂牌或合署的形式,组建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室,并根据工作需要,进驻政务中心办公。其中,县发改委等13个单位以单设的方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县国土局等11个单位以联名的方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县人口计生委等7个单位以挂牌的方式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股;县国税务局等8个单位成立行政审批服务股与相关股室合署办公。同时,进一步明确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有任何形式的行政许可(审批)职能,政务中心的审批服务机制进一步理顺。
(3)清理了行政审批项目。为配合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县法制办专门下发文件,对全县行政审批(许可)项目进行了第四次全面清理。经单位清理上报,法制办审批把关,县政府研究批准,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对外公布,全县审批服务项目由452个减少到398个。结合项目清理,政务中心对项目流程进行了再梳理,以完善审批事项、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法律依据、办理时限和输结果“八公开”为主要切入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优化项目流程,精减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率。
(4)完善了审批工作机制。一是落实首席代表制。真正落实窗口首席代表在行政审批工作中的受理权、办理权、监督权、协调权和公章使用权,提高窗口现场办结率。二是坚持一审一核制。按照“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的要 求,凡是一审一核事项,必须在审查和核准两个环节内完成,不得擅自增加审批环节,更不得搞“体外循环”。三是严格限时办结制。按照比法定时限减少30%以上的标准,确定承诺办理时限并实行超时默认。四是明确审批专章制。在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一律使用行政许可(审批)专用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审批)专用章与单位行政机关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五是推行告知承诺制。在办理企业设立或变更登记时,对依法需要前置审批的事项,行政审批机关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以书面形式向行政审批机关作出承诺,可以采取“先办后补”的方式,出具有关批准文件或办理相关证照。六是完善并联审批制。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代理服务、特事特办”的要求,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审批的事项,均实行集中统一联合办理。
(5)加强了窗口规范化建设。一是调整了窗口设置。把原综合窗口中涉及便民便企、基本建设以及并联审批牵头单位的改设独立窗口。同时,撤销供水、供电分中心,在政务中心设立独立窗口。本次改革新增独立窗口10个。二是调整了窗口布局。综合考虑审批业务的关联性,进一步调整了窗口布局,初步形成了基本建设类、登记注册类和综合服务类三大特色鲜明的审批区域。三是充实了窗口人员。按“配强、配好、配齐”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了窗口工作人员,任命了行政审批服务股股长和首席代表,中心新增窗口工作 人员26人。四是改善了办公条件。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先后投入财政资金50多万元,改建一个新的审批办证大厅,更新电脑82台、打印机17台,为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我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开展情况
3月19日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动员会议以后,大多数单位主要领导都很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制定部门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相应组织,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工作开展力度较大、进度较快的单位有县文化体育旅游局、教育局、卫生局、药监局、质监局、林业局、环保局、住建委、气象局、农委、水务局等单位。但这项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单位以审批事项需集体研究为由不愿开展这项工作,有的单位反映人员编制较少,审批项目、人员进中心有困难;有的单位反映审批项目较少,正准备向县政府请示不进中心。截至5月5日,仍有县经委、发改委、烟草专卖局、市容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进展缓慢,部门实施方案没有上报。“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到部门权利的再分配,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这些部门的领导和人员存在怕失权、怕失控、怕失业的“三怕”思想,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从金寨县考察学习回来以后,我们深感下一步的工作任 务较重,工作压力较大。审批项目清理、审批职能归并及股室设置和审批项目、人员进驻是三个重要环节,为更好的推动此项工作,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建议成立四个工作组。
(一)机构整合组 组 长: 孙业茂 副组长:杨 芳
主要职责:负责对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单位内设机构调整、工作职能归并和行政审批股的组建进行指导、审核、批复或函复等工作。
(二)项目清理组 组 长: 马步林 副组长:朱西山
主要职责:负责对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单位的行政审批、许可项目清理工作进行指导、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公布。
(三)综合服务组 组 长:李少华 副组长:潘家标
主要职责:负责对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
(四)监督检查组: 组 长:庞月荣 副组长: 刘亚杰
主要职责:负责对全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二、进一步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在各单位实施进驻前、进驻中、进驻后三个阶段进行三次以上重点督查,同时建议今后的督查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行政服务中心、编办、法制办等抽调业务人员配合。
三、由于这项工作是县政府今年重点工作,落实应主体为县政府各个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建议将这项工作作为全县综合考核评比的一项内容,纳入综合考核。
四、根据部分单位行政审批项目较少的实际情况(如经委、科技局、档案局、统计局、烟草专卖局、气象局、地震局、司法局等),借鉴金寨县的经验,科学合理设置综合窗口,这样既能方便办事群众,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
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考察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四日
第五篇: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论山西建筑特色
六月底我们踏上了去山西的路程,随着一路颠簸,我们先后到达“王家大院——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悬空寺——晋祠——永乐宫”景点,作为学设计的,我甚是喜欢那些古建筑上的纹样,如同我喜欢古典文学那样;亭台楼榭建造的都是那样别致,上面的镂空花纹,纹样雕饰是一种说不出的精美,喜欢这样古建筑,不仅仅是古中国文明的代表,更能体现泱泱中国的源远流长的沧桑历史。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崇宁堡建筑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王家大院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
古城中多姿多彩的豪宅大院及古老的庙宇继承了汉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古城中现存有自元代、明代、清代、民国以来的民居共3797处,其中有387处保存完好。各家宅院的建筑都依财力情况及文化层次而设计建造方案,不言而喻地展示实力,于是就形成了形式各异、装饰考究的深宅豪舍。豪舍的门头上有砖雕、木雕、或油漆书写的“祥开吉第”、“乐天伦”、“凝瑞”等吉祥文字装饰,有的墙上还装有悬鱼、房顶上盖有风水墙;大门内照壁石刻寓意深刻,院内屋前廊柱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处处精美;室内装饰青砖漫地,大炕上雕花木柜铜饰钮。
平遥城中间有文庙、武庙、城隍庙、清虚观以及城外数十座宗教寺庙。双林寺彩塑经历了几个朝代还保留着原来的面貌。塑像中的韦驮菩萨、千手观音、渡海观音超凡脱俗,表现出了极高的彩塑艺术。古老的镇国寺万佛殿是我国最古老的(五代)几座古代建筑遗存之一,殿内五代彩塑向人们展示出了古代彩塑艺术的杰作,加之万佛殿前的龙虎槐树,一个粗皮老干、一个敦实苍劲,把久远沧桑的经历都刻表在树身上。
这些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外雄内秀,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割,形成二进或三进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院内主题建筑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砖拱窑洞,前面加木构披檐,柱廊上复瓦屋顶,明柱上方月普栏荷叶,欠板雀替和挂落、屋顶为平顶,有的上筑风水楼,照壁、女儿墙多为砖花栏;东西厢房及倒座南房,均为单坡向内坡的木结构瓦屋顶;街门对面有影壁,宅院门外有石狮子、栓马柱和登马石,融为一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米,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人站立。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
“奇、悬、巧”三个字。
奇: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悬:“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巧: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的吕阳而建造的。吕纯阳,名岩,字洞宾,相传吕洞宾弃儒归隐,修道成仙,自号“纯阳之子”或“回道人”。
永乐宫从所处地形地势看,建立在一条纵轴上,依序布列:宫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座建筑。从龙虎殿至重阳殿的三进院落、三座殿堂,由宽阔的甬路相连。三座大殿前,均设有宽广的月台,加上各殿的立面造型、屋顶装修、色彩纹饰,显得特别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
永乐宫内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处建筑物。永乐宫的整体布局方式与一般寺庙完全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习惯,与皇宫的建制很相近,殿与殿之间用宽阔的甬道相连,两!斗拱:旧称“料拱”,或称“辅作”,“牌科”。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中最主要的特征构件;同时又是衡量建筑物等级与规模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斗拱做法不尽相同。斗拱是判断建筑物年代的重要构件之一。两侧不设廊庑或配殿,四周砌筑围墙两道,显示出道教的神圣与威严。宫门是永乐宫中唯一的清代建筑,其它建筑物都为元代所建,宫门前的台阶也为永乐宫主体建筑中唯一的台阶。整座宫门面宽五间,由四根柱子并排撑起,柱子上方为单檐结构。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整座宫殿为木构架结构,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势壮观。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叉着,四周的装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又因位于晋水的源头,故名晋祠。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山西的建筑多彩多样,异彩纷呈,喜欢这些有特色的古典风情,通过考察,更深刻的欣赏学习了这些建筑文化的魅力,这些名胜古迹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参考和历史考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