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集观后感齐鲁家风
齐鲁家风观后感-孝义格天
有一首歌谣这样描述孝道与家风的关系:尽孝道,讲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跟着一辈学,一辈一辈传家风。孝道与家风有什么渊源?“以孝传家”靠什么?
《孝经》开篇就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源头根本,家风的养成就应该由孝道开始,把孝道作为家风的源头。
大家常说“正家风,首在行孝道”。正因为孝道与家风有上述紧密的联系,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风中就成为首要的内容,或者说,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解释中国的“教”字,一个“孝”字,一个“文”字,也就是说,教化就是通过文化教人孝,这和《孝经》所讲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辈不尊重长辈,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家其他方面会好吗?即便是“好”也是暂时的,虚伪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家训著作。其中的忠孝教诲很多:“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让孝成为家风是从古至今无数家庭的追求。
宋代以后的家训在孝道教化上更趋具体,强调实践性。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训子孙文》中有言:“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升阶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抚卫之。”这是古时家风家训中的孝道篇章。是说做为子女,外出时先告诉父母亲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心安。
“不孝”各个年龄层都有,成年人更需率先垂范
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庭孝道传统,父母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以孝为例,我们在小时候都受到父母的一种朴素教育,即你今天不孝敬父母,将来你的子孙也不会孝敬你。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落,现在不孝的人并不全集中在年轻人中,而且也有40-60岁的成年人,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为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不合,因此,需要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孝道教育,为人父母者更应率先垂范,对儿孙做出榜样。
第二篇:齐鲁好家风
齐鲁好家风
家风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到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在“齐鲁大讲坛·对话高端:齐鲁家风与时代精神——弘扬齐鲁优良家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中,齐聚济南的17位齐鲁文化世家后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家风的作用。
曲阜孔氏 孔令绍后人分居各处仍和睦相处
治理一个大家庭,必须让每个家庭成员有所遵循,既要有硬性规定的严格要求,又要有家庭文化的软性影响。我的高祖就拟定了一套家规,其内容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我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物;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苦读诗书,繁我孔族。
多年来,我们的家规和家风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家族后人虽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却仍一往情深,和睦相处。
受家风的影响,我截取几点简要一谈:再苦也要读书;饿死不贪不义之财;以平常心对人对事;老实忠厚也要有阳刚之气。
邹城孟氏 孟淑勤家风就是金科玉律
家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孟子说过,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氏家族的家训家风集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正心诚意、怀仁举义、积德扬善、尽孝为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这也是孟氏族人信奉的金科玉律。
孟子之后,孟氏先贤名人辈出、彪炳史册。西魏孟信,名如其人,不卖病牛的故事成为古今以诚信示人的典型代表;明朝末年孟子第六十代嫡孙孟承光抗击闻香教,被俘之后威武不屈,以身殉国。
嘉祥曾氏 曾令霞忠义仁爱为曾子后人传承
曾子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儒学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德行孝是曾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历代曾氏族人恪守祖训,立身修德,忠孝传家,爱国爱民,继承和弘扬曾子思想。
修身是曾子重要的思想,自我反省是建立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的,他还强调“慎独”,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曾子的修身思想,在曾子家族中体现在重视家教上。此外,忠义、仁爱也为曾子后人所传承。
琅邪王氏 王军宝 “信德孝悌让”家训遵守至今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览孝友恭恪,名声仅次于王祥。
王祥死前遗言:“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后世子孙以“信、德、孝、悌、让”当做琅邪王氏家训,遵守至今。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亲题“孝悌格天”匾额,并改南仁里为孝友村。使吏部给予王览以奉祀生待遇,此后,琅邪王氏发祥地临沂孝友村,王氏三人世代有奉祀生待遇:王祥、王览、王羲之。
东海徐氏 徐学林续修家谱,好家风影响后代
徐氏最大的特点,一是民族观念、氏族意识比较强,非常团结有凝聚力。世界徐氏宗亲会总会现已成立近半个世纪,各省、市、县现在都有徐氏宗亲分会。
二是家庭文化的传承,用好的家规家训、好的家风教育影响后人。徐氏是大家族,根据所居住区域、郡望有总番号、分番号,各支系都有家谱,谱中都有家规、家训等内容。通过家谱的续修,将家族文化好的家风影响到后代。
齐州房氏 房道国名人辈出得益于独特家风
房彦谦,唐朝名相房玄龄之父。贯通经义,长于吏治,颇有政绩,被隋文帝誉为“天下第一能吏”。房玄龄,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
纵观北朝隋唐时期的房姓历史,文武兼备,名人辈出,既得益于齐鲁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与其独特的优良家风相关。概言之:“文武兼修,爱国敬业”。文臣以房彦谦、房玄龄为代表,武将有唐初大将房仁裕等。
菏泽晁氏 晁岱明孝义之士满载于家谱中
晁姓一族,不但孝义之士满载于我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
宋代晁氏诗书传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人才辈出,文献相承。晁氏家族历数百年而家声不坠,与晁氏文化传承与文献相续密切相关。晁氏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创修家谱,千年的家族历史绵延不断,以之为载体,家族忠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续至今。
临朐冯氏 冯玉红修身济世内化到精神
临朐冯氏自明代中叶起,形成了一个受到历代评论家赞许的文学世家。
冯裕开拓的青州诗坛以抒发性情为宗旨。自冯裕始,冯氏数代习染理学,躬行实践的品格和修身济世的思想已经积淀为一种家族“集体无意识”,内化到冯氏的精神世界。冯氏成员的立身行事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在朝则遇事敢言,持正不阿;在乡则立德行善,赈济贫乏。家学的影响使冯氏带有浓厚的理学气息。
在理学的熏染下,临朐冯氏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在家族内部,家学与家风互为表里:精英人物传承家学,一般子弟亦不坠家风。新城王氏 王毓棠 400年长盛因秉承门风
新城王氏近400年长盛不衰、代不乏人,究其根源来自秉承门风、传承家训、身体力行和严明的家教。
王重光曾制定家训,突出“道义读书”四字箴言。王之垣著的《炳烛编》、《摄生编》字字珠玑,《历仕录》句句箴言,作为家训。
王渔洋,秉承家学门风。身为高官,平易近人。而对自己与家人生活上节衣缩食,公事之外,布衣粗履,毫不夸矜,对子女后代则身体力行并严加管教。在康熙三十六年,三子王启汸被任命为唐山县令后总不放心,专门写《手镜》五十条戒律,嘱托其为官之道,务必按其遵照执行,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做官规范。
聊城杨氏 杨清润下传八代辈号就是家训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四百余种,22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杨氏藏书始于“海源阁”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之父杨兆煜。
杨氏先人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起名写下“以邵彝训,清白传家”,八字既是下传八代的辈号,更是传承家训。杨氏家人不仅取名体现了先人的思想,在行动上都做到了为官清廉,厚德忠孝。
诸城王氏 王金铃志承笔耕,不敢半日偷闲
王氏族风家风,相融不二。代接薪传,累世不泯。其特点为,重教擅学,端悫忠懿,蕴深博远,喜文好史。故尔,人育标望之才,吏有命代之士,赫然于世者众。
时至近现代,相州王氏中的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包括迁至台湾的王意坚等,是现代山东文学史上必不可少的录志领军人物,其现象不能不说与族风家教有关。
本人作为相州王氏的后人,亦受族风家教影响和熏陶。先范若炬,祖训如令,遂约身以效,志承笔耕,不敢半日偷闲。
莱阳宋氏 宋彦仁人志士容不下一丝尘埃
宋氏家族明朝末年的兴盛,科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科举的成功,又以经学与文学的成功为基础。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我们家族的表现又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家族。崇祯十五年,面对异族的侵略,家族先人宋应亨、宋玫、宋瓘等率众守城而卒,用自己的行动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悲壮的英雄之歌。
这或许就是我们家族的魅力所在,诗人那独特的傲骨与浪漫思想的交融,使我们家族仁人志士容不下一丝尘埃,即使隐居,甚至败落也不低头弯腰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凸显。博山赵氏 赵捍东尊孝道讲仁义是共同精神
从我们家族人才辈出来看,赵氏家族存在着共同的家族精神。
我把它归纳为:第一,遵从孝道。这次续谱,我寻访了一百多个支系,所到之处,无不听到孝贤精神。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第二,讲求仁义。大家普遍认为,我们族人在做事与为人方面,非常注重言行,言必信,行必果,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坑害别人。这是我们的为人做事之道。
第三,崇尚教育。各地族人只要条件允许,都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教育子女要做好人,做善事,努力学习,服务社会。这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聊城傅氏 傅尚甲 “和、清、勤”就是傅氏家风
自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之后,傅氏家族仕宦辈出、享誉齐鲁、名满东昌,成为鲁西一带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近代,傅氏家族除了博古通今、学贯中外的傅斯年这位著名大学者外,还出现了傅乐成、傅乐焕、傅乐淑三位历史学家。
如果用几个字概括傅氏家风的话,那就是“和”、“清”、“勤”。和,即和睦,和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团结四邻。清,即清廉,清白,居官清廉,清白做人,注重名节。勤,为官勤政爱民,做人勤奋进取。
德州田氏 田西娄即使才分有限,也不能不读书
田氏主要有以下家训:
读书明志,以礼自守,崇文尚学,尊法守礼:子孙才分有限,然不可不使读书。
勤俭朴素: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勿奢华,稍存盈余。
孝悌:和睦勤俭者家必隆,垂戾骄奢家必败;无暇之玉可为国宝,孝悌之子可为家瑞。
慎交友:交游太广不止无益,往往多生是非;不孝不悌不可与为友。
栖霞牟氏 牟日宝乐善好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乐善好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牟氏庄园门前,长年都维持着一支数量庞大的“吃白食”人群,因为庄园一日三餐都会供应饭食。每逢大灾,口耳相传的灾民更是蜂拥而至,但牟家对于上门的灾民几乎全面赈济,对于本地贫户,也会以工代赈,尽量给他们饭吃。
安丘曹氏 曹生成家族教育重视个人品德
曹氏家族具有重教尚文的教育传统,家族教育既以科举出仕做官为目的,也非常重视家族成员个人品德素质的教育,从而使家族逐渐形成孝悌节义的良好家风。
安丘曹氏家风,从初期的勤俭持家,到“有余力则学文”,在吸取优秀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逐渐形成。这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家族成员的言传身教,以家训族规规范家族成员行为,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家族教育。(朱洪蕾 刘春亮)
第三篇:旗帜第二集观后感
纪录片《旗帜 浴血奋斗》有感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前言
纪录片刚开始,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纪念碑的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座四周的大型浮雕,生动地表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民族精神,中华儿女那一幕幕可歌可泣、浴血奋斗的景象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将历史上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这段历史作为背景,从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到义和拳的反帝斗争;从戊戌变法到谭嗣同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从中国从封建社会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从辛亥革命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从袁世凯称帝到军阀混战,以70多年来的历史作为铺垫,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必然唤起中国有识之士及知识分子的觉醒。自1918年陈独秀创立《新青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及嘉兴南湖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坎坷艰辛,但的的确确是历史的必然。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引用了一句,“拼将十 六十二年前,在自己信仰力量的支持下,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呼声终结了曾经被奴役的历史,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东方巨狮再次挺起她那巍峨的身躯,发出她那震撼世界的咆哮。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留下我们壮丽无悔的步伐。三十三年前,时代有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在几经挫折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在世界的东方。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到中国的解放,最后到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屈辱,有了许多牺牲,但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心中一股热流在涌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此刻,这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显得尤为雄壮。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不朽伟业。今朝给予我们光荣梦想,更给予我们责任使命,我们迎着曙光将春晖洒向长江黄河,洒向昆仑雪域,洒向复兴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一面伟大的鲜红的旗帜,一面用无数中国共产党英烈们的鲜血染红的光辉旗帜,没有那些为了解放而献身的革命先辈,就不会有如今的我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中国共产党这面鲜红的旗帜,照耀着中国开创了一次又一次辉煌,引领我们走过时间的洪流;春夏秋冬,沧海桑田,那一面旗帜见证岁月变迁的兴衰荣辱。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创新中国第二集观后感(精选)
创新中国
——能源
能源是我们整个世界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光能、电能、水、土地,当我们回望历史上的战争时,我们不难看出,都是为了有限的能源而战,今天,关于能源的战争更是没有丝毫的停息。将目光放在中国,我们作为人口十几亿的泱泱大国,人口密度在世界上达到了十分靠前的位置,在维持能源与环境的平衡,创造新的技术,克服能源的缺陷上我们从未停止过努力。那么,我们是靠着什么才保证了国家在解决贫困的问题后,又连续几年GDP迅猛增长的呢——靠的是创新的智慧。
“提出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循环性。”这是我们所学到的有关创新经济的知识,但是如果想要依靠创新达到推进资源动态性,就必须能够将生态的整体循环和有关的物理学知识运用得当。光泽县养殖基地依靠每天产生的几万吨鸡粪光依靠肥料出售并不能被消耗完全,如果依靠大车运到别的地方又费时费力赚不到利润,为此,当地的人在鸡粪的处理上动足了头脑,下了许多工夫。燃烧发电是工人们一直在研究的可以变废为宝的方法。3吨鸡粪,相当于1吨煤,我们都知道化石能源的开采不是用之不竭的,总有一天煤是会被开采完的,为了寻找替代品人类近几十年来都在努力进行技术革新,而现今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可以依靠机器的处理使得鸡粪能够完成发电的过程,这样的处理流程的创新不仅省掉了大量的煤,也一定程度减轻了化石能源的稀缺压力。
但是我们知道,依靠焚烧的发电必然会导致有害物质的扩撒,大气污染的加剧。中国的煤炭使用量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近年来空气情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恶化,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出门必须携带口罩,想要出门的前几天都要笼罩在会出现雾霾的恐惧下。上海的发电厂为了能够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和后期的净化程度,运用各个方面的基础革新应用改造锅炉的运作,使得除尘脱硫的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节约能源。为提升燃煤的效率,技术团队通过机器的更新换代已经将煤从煤末变成了煤粉,更大程度的增加燃煤效率,实现零排放无污染,为世界节约化石能源的努力树立了一个标志的里程碑,也为中国的上空减轻了负担。这是创新的意义,在每项专利获得的同时,不仅是他个人可以获得荣誉,地区产出得到有效率的生态循环,整个国家也会因为他的智慧而受益进而造福世界。
这,是能源带来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创新的实物化是创新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如同青海所做的,我们了解到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是新型能源并且可以代替化石能源进行工作,但光能的收集具有危险性,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火灾,为此,共和光伏园区将羊群的养殖引入杂草区,运用大自然和谐的循环能力,毫不费力的进行除草的过程防止火灾的发生。生命科学领域,为了可以减轻患者进行手术的痛苦,与纳米工程进行共同研发,使得心脏起搏器可以自己依靠血液流通产生能源供其自身运作。我们有太多的领域都在和能源作斗争,为了可以节约那百分之几我们的科学家付出了终身的努力创造了上万项专利。但我们还在进步,我们如今手握更前沿的科技,相信未来的中国在能源创新的农业、工业、生态领域中都能遇到更多的机遇。
创新的生态循环为我们带来更为优越的生存之地,造福子孙,优化生产,提升物品的价值,带来更多的能源。
第五篇:复兴之路第二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二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二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我看的不是书,是电视片。当时是无意当中看到了第一集,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一共是6 集也不会占太多时间,就在网上一口气把6 集全都看了一遍。
这部片子 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 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 年---1949 年。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