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的尝试——读写结合的再思考与实践(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21:4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的尝试——读写结合的再思考与实践(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的尝试——读写结合的再思考与实践(最终版)》。

第一篇: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的尝试——读写结合的再思考与实践(最终版)

浙江诸暨市浣纱小学(311800)何迪远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读结合,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现行的语文教材先编排四篇阅读文章再安排一次习作作为一个单元,其目的是进行所谓的读写结合的实践。我反其道而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单元作文提到阅读课前,让学生试写作文。

第二步,研读学生的作文文本,这是写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目标定位的起点。教师研读学生的作文后对学生的状态作出分析,对阅读教学内容作出专业判断;把教材文本与学生的作文文本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两者之间的距离,发现教材文本的特点、重点,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难点、重点及落脚点。

第三步,融阅读、指导、讲评于一体,这是写读教学的关键。阅读课把目标指向写作,所以课内得法,这“法”最主要是指作文之法,让学生汲取教材文本的写作养料,用来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阅读课既是试写作文的讲评课,又是二次作文的指导课。在上《春》这一课前,我让学生试写一篇写景作文,经过研读试写作文,我发现了两个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语言成人化和对景物描写得不具体。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教《春》这一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春》一文的特色:用儿童的口吻来描述;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手法描绘春天。通过《春》这篇课文,学生有了把景物写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掌握了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第四步,根据阅读课的指导和讲评,进行二次作文,这是写读教学的升华。让学生把文本中的写作养料吸收后,再借鉴、迁移,最终通过写作实现内化,融化在自身的素养中。

这种写读实践,其实是对现行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再思考与实践,我以为它更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也更契合生本教学的宗旨。

一、有利于走近儿童语言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大脑并非一片空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儿童不仅有着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的本能。教师应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紧扣本班学生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确定学生需要教什么。教师把单元作文移到阅读课的前面,让学生先进行试写,再研读试写作文,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这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增强作文教学的针对性。或者说,文本的“矿藏”提供了“采掘”的可能,而试写的“采样”,会给教师对“矿藏”的“开采”奠定基础。这种尝试其实是对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具体操作。

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尝试是一种甜蜜的体验,喜欢尝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课文之前,让学生试着去写,会促使学生去思考该怎样写;遇到困难时会主动自学课文,在课文中寻找写的方法;主动请教别人,主动与人交流。在上《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们以“我的妈妈”为题材写一篇作文。为了写好这篇作文,学生们主动自学《秋天的怀念》,思考文本:为什么《秋天的怀念》会让人落泪?这样的感觉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窗,并促使学生主动研读文本。这融读于写的实践,恰似雨入水,相融无痕;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好办法。

三、有利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现行的读写结合的教学,由于文本解读的不定性,导致文本解读及读写结合出现种种偏差。

(一)求形似不求神似,课内不得法。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是个例子。这“例子”隐含着规律,意味着一种示范。这种示范作用可以使学生见识文章形式的多样性,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为他们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为思想表达做出实例示范。但在课堂上,学生读书时往往囫囵吞枣,文本中的示范作用还未能浸润到头脑中,就开始仿写,“形”未必似,“神”就更无从谈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中赞美春天的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在理解上很少会有偏差;若再问如何表现,学生解读文章后便可知作者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这样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在深入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学会作文。有的老师却跳过这一步,匆忙让学生仿写描写春天的片段。这样的仿写只在皮毛上求形似,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又占用了宝贵的读书时间,阅读与写作不仅未能相互促进反而两败俱伤。

(二)为理解课文内容而写,与作文无关。有些作家会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在畅想中获得美感。一些语文教师会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扩写或续写原作品。现有的课堂“补白”大致有四种类型。言语“补白”是指课文的语句中包蕴着很多“空白”,教学时教师要把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象“补白”、意境“补白”、情感“补白”也莫不如此。不可否定这些“补白”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帮助,但这些为阅读而写的片段只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上,难以深入作文的内核,与写作建立关系。

(三)戴着镣铐跳舞,缺少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在阅读课上,受生活体验与知识积淀的限制,学生理解文本时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或作大量的铺垫。然而,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预设,在学生还未与文本达成共鸣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受“写”的强势干扰,学生刚建立起来的一点情感就轰然倒塌了。我曾听过《詹天佑》一课,在课末,教师让学生给詹天佑写颁奖词;在听《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有教师让学生在老人的墓前写一副对联以作结。这种“写”戴着镣铐跳舞:材料来自文本,感情属于老师,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这种“写”忘却了何为作文,难免有作秀之嫌。其实,很多时候,在引导学生读课文、背课文,分析、品味言语内容的过程中,那些特殊的言语形式、技巧,即使教师不作解释,它们也能够随着那些精彩的人文内容一同悄无声息地融入,并沉淀于学生的生命中。语文课的语文味并不一定时时需要“写”来表现。

写读实践,把文本的解读目标指向了写作。阅读课的重心应从内容的理解上走出来,引领学生去体悟文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随着语言的铺展表现出来的。这样既避免了浅阅读,也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母爱是通过作者的自责与忏悔来体现的。史铁生与母亲的沟通总让人落泪,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他对母亲的理解也因此升华为世界上最动人的篇章。母亲劝慰“我”“好好儿活”的话始终贯穿于文本中,而她自己却没有“好好儿活”,这有别于其他在生活上或思想上关怀孩子的母爱,这样的母爱内涵无疑更为深沉。除此之后,文中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秋天,但为什么要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结尾,作者对菊花的细述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利用秋景(秋风、落叶、菊花),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在一起的?所有的问题都促使读者重回文本,沉浸其中。这是真正的写读结合。

四、有利于建构语文课程

“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管建刚语),这已成其识。写读实践,是集作文、阅读、指导、讲评于一体的语文课程。在校本教材、班本教材盛行的今天,语文教师建构自己的语文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写读结合的教学,在理论、实际操作上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克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剂良方。写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途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拒绝。当前,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饱受社会批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融写于读,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2015.11.21资料

《农村小学语文融写于读,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用”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读写结合”便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虽然课标及教材都努力体现读写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忽视方法。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更为严重的是读写脱节,只为读而读,或只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小学语文融写于读,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3、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研究内容。

1、五六年级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2、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设计。

3、五六年级学生随堂练写应达到的水平的研究。即:不能停留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读写水平,要有所提升,有一定的难度。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阅读关于“读写”的研究性文献,了解“读写结合”的历史和现在的教学现状,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不竭的源泉。

2、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科学地分析,进而不断总结、改进、提升。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能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对学生的读写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发生的变化进行跟踪的研究,进而总结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设计方案。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发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2月)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阅读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成果。

1、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表演课本剧,加深内心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3、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

4、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在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5、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反复诵,达到欣赏语言、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6、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7、启发学生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8、边读书边做旁注。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书边做旁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9、写好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

(二)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究成果。

1、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

①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②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

③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①注重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的积累。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②注意仿写训练。A、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造句能力。

B、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写课文。

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

③注重扩写训练。

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进行续写练习。

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三)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几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也只有这些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依托,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四)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等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反思。

1、教师研究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缺乏专业引领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方法提炼还不够好。

2、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读写结合”研究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如何拟出各年级、各册教材读写结合的细目表,进行科学化、序列化的训练,以此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急待解决的问题。

桥头镇中心小学 2015年10月

第三篇: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读和写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小学阶段作为语文基础的奠定时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文章根据课堂实践和理论应用,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践分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64-01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虽然有所提高,可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有的教师虽然重视阅读和写作,却将二者分开教学。殊不知,单一阅读让孩子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态度,模仿写作也让孩子不能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文章结合课堂实践效果,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不当之处,并给出相应教学办法。

一、当前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现状

低年级学生词汇量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取机械灌输的方法。在作文指导中,有的教师给出范文,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抄写,遏制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以模板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天性。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失分较多,作文多以照搬范文模板为主。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对课文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课文中的好词妙句并没有做到与作文练习相结合。这样的教学,会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课文,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观点,不能将好词妙句运用到作文中。在语文教学中发现,现在学生的写作题材十分缺乏,很多周记都是“流水账”,很多游记也是千篇一律,学生的选题选材几乎都是照搬作文书,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这是因为,部分家长和老师没有摆正心态,认为“听话”的孩子最有出息,这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大多数孩子只会说白话,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好词好句。在生活中,有的家长也缺乏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没有在生活中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们失去主见,变成不会说话的学习机器。没有表达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表达,这是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写作的重要原因。

二、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从教材中的课文入手,对重点词句进行反复读写品味,让学生为写作积累优质词汇。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入手,学会安静品读一篇好文章。先从组词开始,再造句成段,最后才能熟练写作。如在《月亮湾》这篇课文中,让学生学会量词的使用,给出填空题:一()小河、一()石桥、一()鱼儿、一()朝霞、一()农田、一()茶树。比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一句,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将量词和形容词混淆。教师也可以就此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让学生能熟练写出复杂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了对课文的深层次阅读,就能做到语句和段落的熟练写作,抓住课文这个主要部分,就能给阅读和写作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刚刚接触阅读和作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循序渐进,对于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则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先选择课文作为阅读和习作的范文。从积累词语开始,然后对好的段落进行仿写。在《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是写写你所了解的名人的故事。这不但让学生对知道的知识进行回顾,还让他们学会如何介绍一个名人的故事。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在写作时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平时,还应该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教学。有些学生较喜欢读科幻小说、儿童故事等,许多书籍篇幅过长,内容单一,思维逻辑往往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适当指导。教师每学期可以给学生布置指定书籍的阅读任务,家长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孩子的阅读内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基础,都对阅读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阶段结束后写读后感,并进行课堂习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写作规范,对读后感的写作进行精心指导。读后能写,才是有效的阅读。

三、设计相应的读写任务

除了每天一课一练的基础题作业外,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还需要布置相应的其他作业。对于低年级学生,布置好词的默写、好句的仿写、段落的背诵等,帮助低年级学生打好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布置整篇阅读、适当的写作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有趣的小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比如词语大比拼,就是给出拼音,将学生两两分组进行比拼。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剧本,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剧本的改写。最后,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鼓励。要抓住学生活泼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尽情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对语文产生兴趣,敢于自由表达看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有效地提高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从语文教材开始,找到读和写的连接点,把读和写巧妙设计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表达,积累素材,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拾景玉.小学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贾晓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4]朱于新.语文读写结合:从传统中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第四篇:“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阶段总结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阶段总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要想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先要把这个例子——教材吃透,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很精彩,有很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借鉴。例如:题材的选取,体材的安排,布局谋篇等无不匠心独运,使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典范。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还能强化语言形式,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参加《“”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这个科研课题。我们每个科研人员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几月多的教学实验,感受颇深。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读写结合作文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发展它,完善它,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更好。

立足在课堂,放眼到课外,得法于课内,用法于作文。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条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也是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的一个观念,必须牢记的一个要求。否则就不能说是用好文本,教活学生。读写如何有效结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重视文本阅读,积累写作方法

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是读写结合的范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要将习作指导化整为零,从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文章的布局谋篇、到读写结合的具体形式都分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内外自然链接,读写紧密结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要抓住关键点,比如要抓住以下几点:

(1)、抓字词

教学时对于一些重要的词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应遵照“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顺水推舟地要求学生进行内化、升华。(2)、抓句式

文章当中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会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些句式灵活运用的方法,并加之辅导,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抓修辞手法

只要是写作,就离不开修辞,大到文章章法的推敲,小到一个句子的修饰,都要用到修辞。文章当中的修辞手法就相当于花儿上的露珠,它能给文章增添光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进行修辞手法的训练。比如《烟台的海》中,在描写冬天的海和春天的海时,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扑”字写出了冬天的海巨浪汹涌、惊涛拍岸的气势,让人感受到烟台的海的壮观景象;第二个“扑”字展现了春天海浪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赋予浪花孩子般的天真与烂漫。此时,引导学生仿照拟人的句式来写话,并且更详细地补充了拟人的写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的灵活。(4)、抓写作方法

比如,学习《长江之歌》时,我们深入领会全诗“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时,要明确景物的特征;要动态静态描写相结合;要正确领会描写方法:有时要粗笔勾勒,有时要细腻刻画,有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有时要通过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逼真。学习《半截蜡烛》时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可以直接刻画,交代人物心理;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反应人物心理;可以通过想象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精选的课文,写作的范例,写作方法值得我们深入领会。

二、根据学段,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知道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爱上了阅读之后,这时教师应不时予以指导,引导他们更加广泛的阅读,比如推荐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依然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著,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多读此类的书,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他们丰富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就会内化,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另外,比如像我们班的学生每天坚持“一日一古诗,一日一名言”,利用晨读课的时间,我们沉浸在快乐诵读的氛围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路,睿智而富有启发的名言让我们奋发。做好阅读记录卡,丰富素材积累。记下自己读书的痕迹,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督察,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比如我们班,表现好的学生有时是一朵大红花,有时是一个温馨的交流纸条,在成功的喜悦下,通过正强化,学生更加奋进。

三、以点促面加强小练笔训练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小练笔一直被认为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例文进行习作的方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学习表达的例子。(2)写读后感。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读写有效结合要取得成效,还需要教师的用心,坚持。把这种理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长。

第五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学习心得_杨华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学习心得

凌源市三家子中心小学 杨华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是“说话”的起步阶段,写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写作往往又是初中学生,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找不到素材,二是不会设计文章结构,运用文章技法。在这里笔者想针对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反三”这个标准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劳,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同步前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笔者把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好句,仿照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课文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具体的“读写结合”方式有三种。下面逐一举例说明:

1.积累

(1)写日记为写作积累素材,占有素材是做到读写结合的基础,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同时做好监督和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

(2)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且有意让他们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实践中得来,那是不现实的。)摘记词语,先查工具书解释词语意思,再发挥联想和想象缀词成段。在写片段作文中将积累词语加以运用,长期以往,经过反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积累句子,要写上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可以更深入体会句子的妙处。

(3)积累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就运用了并列结构,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中心;薤白草原的景物,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胆识的结构;写景物则注意了从静到动,从静到动,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顺序。伤仲永疑问则运用了见闻录的形式,先问再见,先叙再议,点明中心等等。

2.迁移

有了素材和写作方法的积累,就可以迁移运用了。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笔者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仿句子。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选出“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一段,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句话中动词运用准确而丰富的特点,然后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写一段动作较多的生活片段。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选出文章结尾处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三句话使用的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然后给出写作内容。仿这三句来写“秋”,运用比喻和排比写出秋天的“美丽、丰收、憧憬”的特点。

(2)仿段落。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景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学习这段后,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学校的景色,让学生用这一段落的方法写自己的校园,可以使学生掌握局部突出整体的方法。

学习莫伯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对左拉的描写,“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的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这段人物描写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左拉的“温和、寡言、坚毅、聪慧”的特点。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后,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要求是:不出现人名,运用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并在结尾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在班上朗读(所归纳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先不读),让其它同学猜猜他是谁?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果人物猜对,人物的性格也对得上,那么写作就是成功的,反之,则失败。

3.运用

人教版许多课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以读促写。例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学习并列结构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学生的日记,写作《从到》的文章,让学生做到有迹可循,有内容可写。学习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让学生探讨分析怎样写人,结合《最后一刻》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有关人物的文章,既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写,又让学生学到了文章结构设置的妙处和塑造人物的方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材料

通过这几步,就可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应坚持读写结合,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以读促写,相信我校学生读写脱节的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写作文不再是学生学语文的难题,学生的读写水平一定会提高。

下载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的尝试——读写结合的再思考与实践(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写后读,融读于写的尝试——读写结合的再思考与实践(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