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短文湖水(大全)
阅读短文。
湖水
白天,它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照着随风飘荡的垂柳和阳光下盛开的鲜花,照着小飞机一样的蓝蜻蜓,还有那翩翩起舞的花蝴蝶„„
夜晚,它变成一个浴盆,小星星们到这里来洗澡,“哗啦,哗啦„„”看,他们洗的多么干净,笑的多么痛快„
1、找一找,填一填。
()的鲜花()的蓝蜻蜓()的垂柳()的花蝴蝶
2、短文告诉我们白天湖水是,夜晚变成。
3、你见过湖水吗?在你的眼中,湖水还像什么?
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1、这段话有()句,主要写()
2、读读括号里的句子,想一想 五颜六色的花瓣是指
3、你能照样子写一句话吗? 像
有的„„有的„„
4、我想对蝴蝶谷里的蝴蝶说:
5、填空。
()的蝴蝶()的花瓣()的精灵
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花丛,()树林,()小溪,()山谷来聚会。
第二篇:湖水美文摘抄
湖水很深,两岸悬崖高耸。你可以看到湖的对岸,树木茂盛,早春的新叶已萌发,似乎湖的对岸更陡峭一些,或许覆盖的植被和树林也更为浓密。那天早上,平静的湖水呈现一片蓝绿色。那是一泓美丽的湖水,天鹅、野鸭漫游其中,偶尔还会出现载着游客的小船。
当你站在岸边那座精心打理的公园中,离湖水只有咫尺之遥。湖水清澈明净,它的质地、它的美,像是能渗透到你心里。你可以嗅到它的气味——软糯清香的空气,翠绿的草坪——而你感觉到自己与它是一体的,随着缓缓的水流、倒影和湖水深处的寂静而动。
奇特的是,你感受到一股强大无比的爱,不是爱什么东西或者什么人,而是感受到那可被称之为“爱”的完满。唯一重要的是探索它的深度,并非用愚蠢而渺小的心灵以及它喋喋不休的思想,而是用寂静去探索。寂静是唯一的手段或者工具,它可以领悟深受污染的心所无法捕捉的东西。
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我们知道它的表象——快乐、痛苦、恐惧和焦虑,等等。我们试图从表象着手去解决,这种尝试变成了黑暗中的迷途之旅。我们的日日夜夜就在其中消耗殆尽,直到死亡这个不速之客来临。
就在那里,当你站在岸边,凝视着湖水的美,人类所有的问题和习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将找到它们恰当的位置,如果你能够领悟这件被称为爱的事物。
关于爱,我们说过很多。每个年轻男人都说自己爱着某个女人,教士说他爱着自己的神明,母亲说爱着她自己的孩子,当然政客也玩弄着“爱”这个词。我们真的已经毁掉了这个词,让它承载了太多毫无意义的内涵——我们自己狭隘的自我所具有的内涵。在这个狭隘的背景之下,我们试图发现另一种东西,同时又不得不痛苦地回来面对我们每日的困惑和不幸。
但是,它就在那里,在水面上,在你周围,在绿叶中,在努力吞下一大片面包的水鸭身上,在那个蹒跚而过的跛脚女人身上。它不是浪漫的认同,也不是机巧雄辩的表达。但它就在那里,像那辆汽车或那艘小船一样真切。
爱是唯一能够解答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不,不是答案,因为那时问题将不复存在。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我们试图在缺乏爱的情况下,去解决它们,但它们却因此而得以成倍增长。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用来接近爱,或者抓住爱,不过,有时候,当你伫立路边或湖畔,凝视着一朵花或一棵树,或者正在耕作的农夫,如果你内心寂静,没有陷于梦幻中,没有做白日梦,也没有疲惫不堪,而是处于深沉的寂静之中,那么爱也许很快就会降临。
当爱来临,不要把它当做一种经验紧抓不放,也不要将它视若珍宝。一旦它触碰到你,你将永远不会重返过去的样子。让它,而不是你的贪婪、你的愤怒,或者你理直气壮的假社会之名的愤慨来起作用。爱真的非常狂野,非常不羁,它的美毫无文雅和体面可言。
但是,我们从来都不想得到它,因为我们有一种感觉,它似乎太过危险。我们是被驯化的动物,在我们为自己建造的牢笼中反抗着——牢笼中有无尽的抢夺和争执,有无能的政治领袖,或优雅或粗俗地利用着我们和他们自己。在这个牢笼中,有混乱,也有秩序,但秩序最终也将让路于混乱;而这一幕上演了无数个世纪——推翻、倒退、改变社会结构的模式,这些或许可以让某些地方告别贫穷。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当做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就会错过另一个。
有时候,人需要独处,如果你够幸运,爱也许就会降临你身边,就在一片落叶上,或者远处空地上那棵傲然独立的孤树上。
第三篇: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A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2)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
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7、短文两篇B
理解、积累: “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反复朗读《行道树》,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行道树
张晓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4·7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
(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
(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氖笨淌乔宄俊?/SPAN>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讨论、回答,明确: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献 ③舍己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七、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1:
注音(9):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自豪 解词(8):
堕落: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贪婪: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作业2:在作业本上发挥想像用画笔创造性地勾画行道树的形象,解说自己的构思。
九、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 行道树---------原始森林的同伴
---------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回答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次人生经历。“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三、自由发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么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CBAD
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布置作业:
1、2必做,3、4选做。
1、熟练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
2、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释词语:雏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多虚用)。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低回:留恋。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朽。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不可磨灭:形容印象、功绩等不会因历时久远而消失。
回味无穷:吃过好东西后余味不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俗子:鄙俗的人。
3、时至今日,你肯定有许多有意义的“第一次”经历,请你选择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4、《行道树》中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为市民健康而忧愁。现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请同学们借行道树的视角,写出城市蓝天秀水,草绿花红的变化。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鸟
柚子树结实累累 惊 ┃ 喜 ┃新 喜 ┃
悦 ┃奇 ↓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第一次
《第一次真好》切入点的设计,能使学生很快通过把握重点词语,来理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把握主题。
第四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八、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十、补充内容:(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3)名人读书的趣事:
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第五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教材分析:
这两篇短文赞扬了奉献者的胸怀,说明人要不断接触新的生活,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学生能够尽快找到关键语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理解文章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方法目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抓哲理性的句子——文眼。4情感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入法朗读法启示点拨法
学习方法:预习法 朗读法 讨论法 置疑法
预习设计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 出示学习目的: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三、朗读课文 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并简介作者。
四、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六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五、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七、教师学生共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八、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提出要求。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 出示目标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三、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四、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五、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六、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八、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
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作者简介:
张晓风台湾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周素珊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曾用笔名“毕璞”四十年之久。1938年到台湾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她笔耕近五十年,毕璞的笔路甚广,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不过近年她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说。毕璞作品丰富,一向为兴趣为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她的文章清新雅丽,言之有物,在平淡中蕴含着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