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OK论》练习题(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
⒈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⒉ 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基本政策是(B)
A、独立自主 B、又联合又斗争C、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反对“左”倾关门主义 ⒊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A)
A、战争 B、罢工C、农民的土地革命 D、城市的工人起义 ⒋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B)
A、资本主义B、国家资本主义C、体主义 D、新民主主义 ⒌ 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必须实行的正确方针是:(C)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城乡互助,内外交流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统一领导,分散经营 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A)
A、经验论观点B、唯理论观点C、教条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7.质和事物的存在是(B)
A、相互对立的 B、直接同一的C、不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 8.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C)
A、国家政权B、地理、政治环境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科学文化 9.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10.生产力所体现的是(B)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自然的关系C、人和社会的关系 D、人和思想的关系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A)
A.与时俱进 B.执政为民 C.党的先进性 D.四项基本原则
12、消灭剥削的基本物质条件是(C)
A.实行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C.生产力高度发展D.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1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B)
A.改革开放 B.发展生产力 C.发展科学技术D.消灭两极分化
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B.对经济结构起平衡作用C.对社会公平起保证作用D.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 1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 16.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是:(B)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7.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放在首位的是:(A)A、思想建设 B、政治建设 C、组织建设 D、作风建设 18.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B)A、政党 B、军队 C、统一战线 D、政权 1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B)A、机械化 B、合作化 C、公社化 D、现代化 20.
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C)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1.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是:(C)A、形而上学唯物论 B、朴素唯物论 C、辨证唯物论 D、庸俗唯物论 22.矛盾的转化(C)。
A、只是由坏向好的转化B、只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C、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D、是向任何事物的转化 23.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种观点是:(C)A、折中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2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因为:(C)A、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本身 C、任何真理都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D、任何真理都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 25.人民群众的主体是:(D)A、体力劳动者B、知识分子C、杰出人物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26.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主要是通过:(C)
A、国有经济的性质 B、国有经济的规模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的科技水平27.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A)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爱国主义 D、四项基本原则 2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起基础作用的是:(B)A、计划 B、市场 C、价值规律 D、宏观调控 2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B)
A、公有资产的归属B公有资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C、公有资产所有、占有D、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制度 3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B)
A、政治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工作作风
3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条件是:(B)A.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B、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C、农民所受压迫的加重和农民运动的发展 D.命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3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革命的性质是:(C)A、旧民主主义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C、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3.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C)A、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B、参议会制度 C、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4.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是:(B)A、发展生产,繁荣经济B、积极领导,稳步前进C、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D、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3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是:(C)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古为今用 D、洋为中用
36.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B)A、先进理论的形成B、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C、人们的主观要求 D、杰出人物的决策 37.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 C、廉正与腐败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8.人脑与意识的关系是(B)A、人脑是意识的机能B、人脑是意识的器官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动因 39.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在认识论上犯了(B)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C、相对主义的错误 D、不可知论的错误 40.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结构B、社会的管理系统C、社会的科学技术D、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4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A)A.民主集中制B.保障个人自由C.权力平等 D.少数服从多数
4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B)A.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怎样解决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理解D.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怎样认识 4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B)A.改革开放B.发展生产力C.发展科学技术 D.消灭两极分化
44.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A)A.政企分开 B.精减机构 C.转换机制 D.中央与地方分权 45.“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始于(A)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46.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要的思想理论条件是:(B)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 D、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47.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C)A、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B、参议会制度C、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48.⒊“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C)A、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B、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D、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
49.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策略方针是:(D)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利用矛盾,争取多数C、有理、有利、有节D、不要四面出击 50.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是:(C)A、内外交流 B、批判继承B、洋为中用 D、推陈出新
5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C)A、时间 B、空间 C、运动 D、矛盾
5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A.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53.感觉、知觉、表象是(B)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人类意识的三种形式 D、社会实践的三种形式 54.生产方式是(B)A、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统一D、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5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A、国家政权 B、政党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 56.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B)A.公有资产的归属 B. 公有资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C.公有资产所有、占有 D.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制度(B)57.当今的时代主题是
A.主权与人权 B.和平与发展 C.战争与革命 D.改革与开放 58.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A)A.政企分开B.精减机构 C.转换机制 D.中央与地方分放 59.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B)A.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怎样解决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 D.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怎样建设 6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6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条件是:(C)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6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D)A、资产阶级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C、工农民主专政D、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6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根据是:(B)A、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坚持自己的领导权的思想B、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 C.产阶级必须正确处理与同盟者的关系的思想D、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思想 6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B)A、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B、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65.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是指:(C)A.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中国人民之间、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66.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B)A、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67.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根据是(C)A、世界统一性原理B、世界多元性原理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D、实用主义原理 6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观基础是(B)A、历史唯心论B、历史唯物论C、社会进化论 D、英雄史观
69.社会基本矛盾是(D)A、人与自然的矛盾 B、社会与自然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70.时间、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这种观点是(C)A、诡辩论的观点B、形尔上学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中主义的观点 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是(B)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B.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C.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改革开放的需要 72、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B.坚持给台湾高度自主权C.坚持两制并存 D.中美关系良好 7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年份是(B)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7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是(A)A.市场 B.计划 C.企业 D.政府
7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A)A.主体 B.主导 C.基础 D.命脉
二.不定项选择
⒈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所包括的基本方面有:(AB)A、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B、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C、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D、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E、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阶级构成有:(ABC)A、工人B、农民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开明绅士 ⒊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有:(CD)A、发展生产B、繁荣经济C、积极领导D、稳步前进E、按劳分配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BD)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万能性E、理论性 5.下列哪些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BC)A、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杰出人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E、无产阶级领袖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危害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决定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7.邓小平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现阶段,其标志是(AB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C.运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 D.对国际形势作出新判断E.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8.属于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的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价格体系包括(BC)
A.同种商品的比价 B.不同种商品的比价C.同种商品的差价D.不同种商品的差价E.商品的统一定价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的内容有:(ABCD)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民族工商业 D、发展生产,繁荣经济E、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有:(ABCDE)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C、自我批评的作风 D、谦逊、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E、艰苦奋斗的作风 12.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有:(DE)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C、统购包销D、委托经销代销E、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3.下列成语说明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有(ACD)
A、防微杜渐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D、水滴石穿E、守株待兔 14.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是(ACDE)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E、一些真理是绝对真理,另外一些真理是相对真理。1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ABDE)
A、它本身是现实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C、它是生产力中的独立的基本要素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E、它在现代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BCE)A.所有制结构 B.分配关系 C.计划与市场关系 D.宏观调控 E.经济效益 17.属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C.促进民族团结D.坚持民族自治 E.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8.属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历史条件的是(AB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C.我国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D.我国改革开放实践E.经济全球化 19.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有:(ABC)
A、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B、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C、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最坚决最彻底 D、分布集中,便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E、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的内容有:(ABCDE)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D、发展生产,繁荣经济E、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ABCD)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E、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2.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是(ABCD)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D、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E、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23.辨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的联系环节C、事物的发展环节D、对旧事物的扬弃E、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24.下列哪些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BDE)A、人炼钢B、农民播种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试验D、外交部长之间会谈E、排球比赛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BD)A.所有制结构 B.分配关系 C.计划与市场关系 D.宏观调控 E.经济效益 26.价格体系包括(ABCE)
A.同种商品的比价 B.不同种商品的比价C.同种商品的差价D.不同种商品的差价E.商品的统一定价 27.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是(ABCD)
A.经济基础不同B.民主含义不同C.民主主体不同D.内容与形式关系不同E.民主的目标不同 28.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所包括的基本方面有:(CDE)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解放思想E、与时俱进
29.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
A、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官兵一致C、军民一致D、军政一致E、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30.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有:(DE)A、百花齐放B、百家争鸣C、统筹兼顾D、古为今用E、洋为中用
3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ACD)A、动者B、劳动产品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E、劳动过程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BCD)A、科学性B、实践性C、阶级性D、系统性E、绝对性
3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BCD)
A、质量互变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E、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34.共同富裕是(ABD)
A.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 D.社会主义优越系性的体现 E.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3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表现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CD)A.智力支持B.精神动力C.良好环境D.思想保证E.制度保障
36.解放思想就是(ACD)
A.从经验出发B.从实际出发 C.思想和实际相结合D.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E.思想没有束缚 3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ABC)A、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B、人民大众的文化C、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 D、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E、反对资本主义的文化 38.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阶级构成有:(BCE)A、工人 B、农民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一切爱国民主分子 39.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有:(ABDE)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经销、代销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4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CD)A、对立统一规律 B、世界物质统一性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 E、否定之否定规律 41.人的价值包括(ABC)A、人的社会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 C、人对社会的贡献D、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E、人的信仰 4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CD)A、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学说 B、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学说 43.下列提法错误的有(ABD)A.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制度 C.计划与市场都是商品经济的要求 D.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公有资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 E.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公有资产的归属 44.市场机制主要含(ABCD)A.格机制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价值机制 E 交换机制 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BCD)A.所有制结构B.分配关系C.计划与市场关系D.宏观调控E.经济效益
三.辩析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能够并且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也就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答:错误。
此命题混淆了认识的本质与实践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答:“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不是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4.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的时期采取联合政策,有的时期采取斗争政策。
答:不是有的时期联合,有的时期斗争,而是同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应该联合它,又因为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应该对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斗争。
只联合不斗争,或只斗争不联合,都是错误的。5.答: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因此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深刻性等特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因此,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我们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在于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应当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要是国共两党的合作,如果一切经过和服从统一战线,就是一切经过和服从国民党。如果一切经过和服从国民党,共产党就丧失了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就会导致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实现,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文化生活。答:错误。1)此命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答: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于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两层含义。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10.1、要的。
2、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奠定了我国后来进步发展的基础。今天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当年搞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必要。
答:搞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决定的,因而是必今天经济体制改革并没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经济体制改革弥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二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11.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
答:错误。此命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历史的、可变的。1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两者没有任何共点。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民主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某些原则、观念和形式。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一定的历史联系,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都反对封建专制和独裁,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但是,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第一,经济基础不同,所维护的经济制度不同。第二,阶级本质不同,反映的阶级关系不同。第三,内容与形式,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第四,民主的广泛性不同。13.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资本主义道路。答:(1)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用各种形式同国营经济相联系的资本主义。(2)国家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我国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国营工商业的。因此,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道路 14.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答:正确。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绝对的;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这也是绝对的。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发展的,因而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第二,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15.党的基本路线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答:“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新世纪我们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根据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结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科学地回答了在无产阶级已经取得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在极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解决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基本规律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党完成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庄严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简答题
1.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要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充分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2.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任务是什么?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它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4.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作为观念形态,虽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构成要素,但科学能够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灵魂,从而物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首先,科学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部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劳动者的质量往往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科学技术物化的结果。科学通过技术更新生产工具,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次,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成为劳动对象,使更多的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成为劳动对象。这就使劳动范围大大扩展。最后,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管理,使人力和物力得到最佳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高速发展的生产力。
6、简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7.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它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也是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相适应的方面是主要的,相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
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8.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第二,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决定的,只有把人放到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作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特殊品格,把握人的本质的整体结构。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第四,在阶级社会,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给予社会需要的满足,即对社会的贡献。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所以个人愈是能够不断地创造,就愈能够适合社会的需要,也就愈有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即作为客体的个人行为对于作为主体个人自身需要的满足。
总之,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矛盾的统一,是有主次方面之别的统一。人的价值首先在于劳动、创造、对社会有所贡献。只有做出贡献,才能得到相应的肯定和报偿。
9、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取决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0.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为什么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我国的民党派有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民主党派原来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还有一部分成为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他们还需要民主党派联系他们,代表他们,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并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2)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还可以通过民主党派,在它们所联系的那一部分人当中加强工作,加强和改善对他们的领导。
(3)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民主党派的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较广泛的海内外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对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联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如何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意识不是独立的实体,意识对物质具有绝对依赖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还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的反映。
2)从意识的作用上看,在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基础上,它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通过实践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产生两种不同结果。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想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必须通过和借助物质的途径才能达到。首先,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必须以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其次,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再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些说明,意识作用的发挥、大小、性质,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 1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我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3.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1)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无用论”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3)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1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实践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在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制定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这里,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出发来把握物质范畴,这是列宁对确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做出的卓越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独立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指出了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属性的理论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指出物质范畴是哲学的最高概括,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征,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它对坚持唯物主义路线,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主要特征是: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得更好。五.分析题
1.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有何重大意义?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所以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可以通过长期的合法斗争,待到革命时机成熟时,再举行武装起义,先夺取城市,再夺取农村。在中国是走相反的道路。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因此,必须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
(3)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而且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他们的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改造成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以便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国民革命失败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它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发展了马列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基本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世界观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整个过程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指导下进行的,从而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总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正确的宏观看法和根本观点。同时,作为哲学世界观,它也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实践活动及其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世界观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社会历史观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总之,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联。从纵的方面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孕育、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都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从横的方面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它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都渗透、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且在一系列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够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指导我们去探索和把握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使我们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功能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世界和社会,做到总揽全局、高瞻远瞩,能够使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的错综复杂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趋势。在现时代,人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时代、理解时代、创造时代,最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全貌、本质和主流,预见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3、如何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实践证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4.为什么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1)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2)建国后,我们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国营经济;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
(3)中国革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从1953年到1956年,按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我国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虽然二者有区别,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总之,从真理的两重性看,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一面,又有相对性一面;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绝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它们都割裂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需要发展。
6. “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首先,“一国两制”构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存在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的实际。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既要有利于保持这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又要有利于改革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尊重历史,尊重实际,谁也不吃掉谁,实行“一国两制”。中国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同时容许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使统一后的香港、澳门、台湾的繁荣与稳定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相连,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性决策。
其次,“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建立在中国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值得信任的国家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影响不断扩大和提高。在国际交往中,新中国坚持反对霸权,维护和平,主持正义,捍卫主权,保持尊严,不畏强权,恪守信义,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再次,“一国两制”构想立足于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生命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我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定信念。我们党和政府有胆识、有勇气在两种制度的比较中发展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我们的人民有信心、有力量在两种制度的比较中把社会主义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正是基于这样坚定的信念,我们才有勇气把“一国两制”下的资本主义不是当作对手,而是当作补充力量看待。
7.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才能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独立和富强。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斗争的发展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及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同国营经济、国家经济政策之间,资产阶级与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个矛盾才能解决。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土改后,农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广大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为了发展生产和避免两极分化也愿意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和农业的情况相类似,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8.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是研究矛盾规律的基本出发点。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世界上,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一切事物都有矛盾,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具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矛盾规定着它的特殊本质,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要掌握这一精髓,重要的是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必然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现存的任何事物、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9、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它的科学体系体现在它的整体思想之中。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按历史顺序、其科学体系有着逻辑顺序、不可把其直观的历史顺序看成逻辑顺序,衡量理论体系严谨性一般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其创立是否依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看其是否有构成理论体系的中心议题。三是看其是否有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以中心议题为核心的系统理论观点和论证。邓小平同志以唯物历史观为基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心议题、形成了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本观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善于依据其内在要求把理论的历史顺序升华为逻辑顺序。其次,要正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0.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为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就铲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因素会有所发展。
(2)但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大的道路。因为这个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指导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大的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由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再加上国际条件的有利,就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11.论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质变向新的量变转化中,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事物的发展,新旧事物的更替,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互相转化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树立远大的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勇于改革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在个人品德修养中,必须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对坏事要防微杜渐,对好事要日积月累。12.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领导全国人民使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走偏方向,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从而延误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掌握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与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正确调节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它没有自身狭隘的利益关系,因此,能够驾驭矛盾,总揽全局。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才能形成凝聚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达到人民意志和行动的统一。 13.试述资产阶级专政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首先,帝国主义不容许。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为此,资本主义在中国扼杀一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破坏和镇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其次,社会主义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就得不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援助。没有这种援助就不可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也就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再次,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容许。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之后,决不允许资产阶级再来统治他们。
最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能妥协性。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决定这个阶级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14.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同私有制条件下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是自觉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结果。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但就其引起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仍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邓小平关于“改革也是革命”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对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两对矛盾具有以往社会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状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双方相互适合的方面是主要的。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方面,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又决定了改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有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完备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保障,这也就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改革又是全面的,在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体制也要相应的进行改革。全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成败得失的最终标准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还表明,社会主义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经过自觉改革,使社会主义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1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其次,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再次,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最后,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是适应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纠正了毛泽东探索中的失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
1.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A)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C.建党建军原则的提出D.土地革命路线的提出 2.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B)
A.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B.参议会制度 C.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基本政策是:(C)
A.独立自主 B.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又联合又斗争 D.反对“左”倾关门主义 4.建国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B)
A.团结、教育、改造B.利用、限制、改造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D.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
A.正确处理敌我矛盾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D.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B)。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矛盾性 D.它的运动性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减B.事物场所的变更C.事物的一切运动 D.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8.规定事物特有本质的是(C)。
A.矛盾的斗争性 B.矛盾的同一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普遍性 9.实践是(B)。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C.人们能动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本能活 10.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物质生产力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B)
A、共同富裕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 D、市场经济体制 1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B)
A.改革开放 B.发展生产力 C.发展科学技术 D.消灭两极分化 1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年份是:(B)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求(B)。
A.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为补充 B.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C.国有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为补充
D.国有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1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B)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C.建党建军原则的提出D.土地革命路线的提出
17、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A)
A.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B.参议会制度C.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放在首位的是:(C)A.政治建设 B.组织建设 C.思想建设 D.作风建
19、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赎买形式是:(A)A.利润分配 B.按劳分配 C.定息 D.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2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D)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对旧事物全部抛弃 B.对旧事物全部发扬C.对旧事物一半抛弃一半发扬 D.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抛弃,积极因素发扬
22、概念、判断、推理是:(B)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人类意识的三种形式
23、实现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B)A.正确的理论指导 B.人类的社会实践 C.自觉能动性的发挥D.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4、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C)。A、世界观基础 B、方法论基础 C、社会历史观基础 D、认识论基础
25、人的本质是:(C)
A.人的一切自然属性的总和B.人的一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C.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一切理性的总和
2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A)
A.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的目标
27、当今的时代主题是?(B)A.主权与人权 B.和平与发展 C.战争与革命 D.改革与开放
28、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A)A.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怎样解决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 D.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怎样建设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起止时间是?(C)A.20 世纪50年代中至20 世纪70 年代末 B.20 世纪70 年代至20 世纪80年代末 C.20 世纪80年代末20 世纪末 D.21世纪初21世纪50年
30、衡量一种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是其能否?(A)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C.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社会公正
31、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B)
A、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化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完善D、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
21、“扬弃”作为辩证的否定,是指:(D)
32、“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C)
A、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B、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D、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
3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D)
A、资产阶级专政B、产阶级专政 C、农民主专政 D、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4、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形式是:(C)
A.利润 B.税收 C.定息 D.工资
35、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主要是指:(C)
A.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B.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D.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
36、生产方式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工具与生产对象的统一 C、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统一 D、生产管理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3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38、度是:(A)
A、质和量的统一 B、质和属性的统一 C、量和属性的统一 D、质和量的分离
39、时间、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本质属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类认识世界的先验形式 40、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社会主义道德 B、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4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是:(B)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2、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B)
A政党 B军队 C统一战线 D政权
4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D)
A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B参议会制度 C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过渡”是:(B)
A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
45、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是:(C)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交通运输业
46、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基础是:(B)
A世界统一性理论 B世界物质统一性理论 C世界多元性理论 D实用主义
4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人类知识的总汇B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特殊规律的科学
4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A客观世界 B实践 C感觉 D思维
4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
A哲学 B国家政权 C政党 D政治法律思想 50、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国家政权的反映 C科学文化的反映 D政治法律制度的反映
5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
A坚持一个中国 B坚持给台湾高度自主权 C坚持两制并存 D经济高度发展
5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B)
A政治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工作作风
5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A)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的目标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54、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是(C)。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55、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A)。
A、战争 B、罢工 C、农民的土地革命 D、城市的工人起义
5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革命的性质是(C)。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C、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7、中国革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中国人民和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矛盾 C、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D、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58、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正确次序是(B)。
A、按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次序B、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C、按国家、集体、个人的次序 D、按东部、中部、西部的次序
59、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矛盾的依存性和排斥性 6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A)。
A、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B、客观事物的本性和人的特点决定的C、自然的本性和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D、社会的本性和真理的特点决定的 6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 62、社会经济基础是指(B)。
A、该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总和B、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该社会经济资源的总和D、该社会生产资料的总和
6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C)。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折中主义观点 D、辩证法观点 6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C)。
A.总资产占优势 B.企业规模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企业数量 65、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A)。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的目标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6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 B.保障个人自由 C.权力平等 D.少数服从多数 67、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A)。A.共同理想 B.最高理想 C.基本纲领 D.新世纪目标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B)。
A.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为补充 B.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C.国有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为补充 D.国有经济为主题,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
⒈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有:(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自己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E、主要依靠本国党和人民自己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⒉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之所以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根据,是因为这个思想指明了:(ABC)A、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统一战线的广泛性C、统一战线的长期性D、统一战线的复杂性E、统一战线的目标性 ⒊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和利润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配:(ABD)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方红利 E、定息 4.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有:(ABC)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成果 E、劳动产品分配 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ABCD)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D、满足群众一切要求的观点 E、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6.下列现象哪些属于质变(ACD)。
A、苹果腐烂 B、气温升高 C、社会制度变革 D、猿变人 E、植物生长 7.市场机制主要含:(ABC)
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价值机制 E.交换机制 8.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CD)A.经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C.改革开放 9.民主与法制的正确关系是:(AC)
A.民主是法制的前提与基础B.法制是的民主的前提与基础C.法制是的民主的体现与保障D.民主是法制的体现与保障E.民主与法制互为前提与保障
10、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有:(AB)A、自己寻找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B、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C、正确认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D、既要争取国际援助,又要立足于自力更生E、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11、“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有:(ABD)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群众斗争的发动
1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遵循的原则有:(ACE)A、自愿互利 B、公私兼顾 C、典型示范 D、城乡交流 E、国家帮助
1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ABC)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党的组织路线D.党的工作路线 E.党的思想路线
14、下列情况体现了矛盾斗争性的有:(ABCD)A、战争 B、竞争 C、批评 D、批判 E、排斥
1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在于:(A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C.是终极的绝对真理D.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E.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三个代表是:(ACD)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关系的改革要求C.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代表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前进方向
17、解放思想就是:(BCD)
A.从经验出发 B.从实际出发 C.思想和实际相结合 D.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E.思想没有束缚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BD)A.所有制结构 B.分配关系 C.计划与市场关系 D.宏观调控 E.经济效益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克思主义理论
D.四项基本原则 E.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19、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有:(ABCD)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20、“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有:(ABCD)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群众斗争的发动
2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有:(ABCDE)
A、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C、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D、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E、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22、社会存在包括:(ABC)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法律制度 E、国家政权
23、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联系的环节 C、事物发展的环节 D、扬弃 E、事物发展的中断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有(ABCD)
A、世界观功能 B、方法论功能 C、认识论功能 D、社会历史观功能 E、法治功能
25、属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历史条件的是(B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C、我国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D、我国改革开放实践 E、经济全球化
26、现阶段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得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ABC)A、发展生产力 B、增强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民族凝聚力E、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7、属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是(BCE)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C、促进民族团结 D、坚持民族自治 E、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8、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有:(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自己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E主要依靠本国党和人民自己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29、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之所以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根据,是因为这个思想指明了:(ABC)A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统一战线的广泛性 C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D统一战线的复杂性 E统一战线的目标性 30、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和利润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配。(ABCD)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方红利 E定息
31、社会的基本结构有:(BCE)A社会人口结构 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意识结构 D社会地理结构 E社会政治结构
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BDE)A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E相互转化的关系
33、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是:(ABD)
A辩证否定的观点B扬弃的观点 C肯定一切的观点D承认否定之中有肯定的观点E否定一切的观点
3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DE)A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B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3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BCE)A改革是目的 B改革是动力 C发展是目的 D发展是条件 E稳定是前提
36、衡量理论是否有科学与体系性的标准是:(ABC)
A世界观是否科学 B中心是否明确 C理论是否系统 D门类是否齐全 E体系是否宏大
37、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有(ABCD)。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B、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C、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E、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8、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阶级构成有(ABCDE)。
A、工人 B、农民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开明绅士
3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过渡形式有(ABC)。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E、农业生产责任制 40、世界观是(ADE)。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B、人们对人生的根本观点C、人们对社会的根本观点 D、多种多样的 E、可变的
41、静止是(ABD)。
A、相对的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D、暂时的、有条件的 E、永恒的、无条件的
42、社会意识包括(ABCE)。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形式 C、道德 D、政治法律制度 E、宗教
43、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D)。
A.以公有制为主体 B.以公有制为主导 C.以国有经济为主体D.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E.非公有经济为补充计划与市场
44、属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历史条件的是(B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C.我国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D.我国改革开放实践E.经济全球化
45、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其含义是(AC)。
A.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E.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属性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1)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消灭了资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解决。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错误。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是:首先,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也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2)(3)这种观点没有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5.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错。1)意识不是一般大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6.为表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就应承诺放弃武力。
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基于此,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如果外国势力蓄意干涉中国统一,如果出现“台湾独立”,我们将用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捍卫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可能有两个:一是资本主义前途,二是社会主义前途。(1)展。(2)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因此资本主义会有所发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就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及国际条件的有利,都保证了社会主义前途的实现。8.世界统一于存在错。1)该命题是折中主义命题。2)世界统一于物质。
9.“一国两制”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并列存在两种制度。
祖国统一后,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三个不变,即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一国两制”是容纳了复合制国家某些特点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它既不同于联邦,更不同于邦联。
10.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正确。所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在: 1)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是物质过程,即 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生活过程。
3)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合点,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1)(2)(3)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都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又有软弱性、妥协性一面。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3.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错误。
次命题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最终决定作用。
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
14、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4)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6)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制度。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有哪些?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是扬弃。3.如何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更大的紧迫性。这一结论是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消灭压迫和剥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消灭贫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需要。
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1)经济改革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2)经济体制改革弥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今天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这个偏差的弥补。(3)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都解放了生产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相符合。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验证,用客观的标准——实践的客观效果检验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这一问题,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理解,即要承认实践标准是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绝对的;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这也是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发展的,因而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第二,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6.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实行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条件。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历史唯物论还从实践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深层次的论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含义和重大意义?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总结性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一,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其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第二,它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第三,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
10.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4)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6)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制度。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11.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决定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肯定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要通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作用表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斗争性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作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的。因此,只有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才构成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12.什么是“三权分立”?为什么说它不适合我国国情?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三个不同机关行使,三个机关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三权分立”反映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关系。由于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议行合一制度,它不应该也不需要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1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
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量材使用,适当照顾”,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而在人类认识史上把哲学变成了一门严密而完备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的实践性。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5、“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包含以下基本点:①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②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③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仅不同于其他一般省区,也不同于现有的各经济特区。它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自行制定适合于特别行政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教育等政策;同各国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继续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④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不作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五、分析题
1.毛泽东怎样论述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有何现实意义?
毛泽东指出:(1)
起的。
(2)(3)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就前进一步。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不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塞维克化就后退一步。党的建设问题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党对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的处理联系在一党的建设加强了,党就能更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政治路线,即更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
现实意义:(1)(2)今天,党建设也是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联系在一起的。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就加强;背离这个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就会受到削弱。
党的建设加强了,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属性。意识现象是物质的特殊产物和表现。世界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首先,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要求我们办事情、想问题,必须从客观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实的反映客观实际。其次,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再次,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3.如何正确理解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
效率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如何合理分配问题。效率优先即发展生产力优先,为兼顾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和贫富悬殊两种倾向。
4.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 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工业)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之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优点。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这些压迫非常严重和残酷,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分布集中,便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决定这个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如何理解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粗放型经营是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低,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即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求得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因此,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集约型经济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高,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来求得经济的增长。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既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深层矛盾 也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进程。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6.试述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现实启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然分为两步: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过程才能去完成后一个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必须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现实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专政在中国行不通,这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因此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7.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伟大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人们从事一切其它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的体现者,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质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再次,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首先,人民群众为社会变革创造了经济前提。其次,人民群众是直接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提出了树立群众观点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的根本原则,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应用于实际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传家法宝。它使我们党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必须认识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而不是对所有经济领域、所有地区的等齐划一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可以并且允许有所不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在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与我国不同水平的生产力相适应,在凝聚生产资金、吸纳劳动力就业、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扩大外资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9.毛泽东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何现实意义?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它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也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相适应的方面是主要的,相矛盾的方面是次要的。
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现实意义:
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能混淆敌我。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人民民主。
10.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依据这个科学的认识论才逐步地形成了一条自己的科学的思想路线,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一,科学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只有坚持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的正确思想路线,才能i.i.够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否则,离开科学认识论,思想路线就会失去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二,正确思想路线又是科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为科学的认识论产生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实践本性的内在要求。人们从事实践活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工具,并把它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因此就必须使它转化为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可见,坚持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的思想路线,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这一思想路线从总体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在我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保证,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具体表现,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才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我们要永远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光荣的历史使命。11.如何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没有这样一个生产力比较充分发展的阶段。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状况决定我们今天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远没有比较充分地建立起来。
任何社会制度由产生到发展、成熟,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与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12.试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及坚持这个原则的重要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其实质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
坚持这个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决定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是主要的,因此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否则,民族斗争就不能胜利。
坚持这个原则,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才有利于合作,否则就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
坚持这个原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力量,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使之成为人民的胜利。
坚持这个原则,是为了反对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抗战开始后,党内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倾向。为了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13.论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它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 螺旋式上升。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呈现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表现出一定的回复性或重复性,也正是事物发展的这种周期性、回复性,使发展的道路是近似圆圈的螺旋,是有波浪起伏的曲线。然而,这种回复性是在新的、更高阶段上的回复,是形式的重复,而内容却发展了。所以发展的方向又是上升的、前进的。因为,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每一次否定都既吸收了前一阶段的积极成分,又舍弃了过时的消极的东西,并产生了新内容,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因而,发展的周期性不是简单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新东西的形成。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螺旋曲线而上升,在波浪起伏中前进的。
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掌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使我们 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向前发展,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这是确定不移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同任何事物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进中的困难,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顺利时不忘曲折,在出现曲折时更要看到光明。
14、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所说的“两个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我们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在于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我们已搞清楚的问题主要有:社会发展趋势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主观意愿而是客观规律;社会发展层次上,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社会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占领导地位的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劳动人民由被剥削,被奴役成为国家主人。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主要有: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如何同社会主义现阶段相统一,相衔接;社会主义的共性如何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通过不同的体制体现出来;基础条件不同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会有什么区别;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根本任务是什么等。
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搞清楚的是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定位,目标模式的共性特征。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是社会主义的国情特点,社会主义的具体运行方式、发展的具体道路等。搞清楚问题的客观存在,才有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追求,没搞清楚问题的客观存在,才出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过程中的指导失误和曲折。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改变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条主义态度。
第二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讲稿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讲稿
网络111班 张鹏 李红梅 梁绿青
同学们好,老师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四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期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取得不断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篇: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实现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课题,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根本要求,更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特点、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宏伟目标,适时凝炼、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本土化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体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发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深入。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蕴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前提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始终强调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否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所谓的“中国化”发展,都将偏离正确的轨道,都将以失败告终。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时代孕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更要求我们不断的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我们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和总趋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保证,也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和感召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发展,关键在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现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四、坚决同各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同各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的斗争中实现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我国的蔓延和影响,给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这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对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作出有力的回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倾向进行坚决彻底的批判和揭露,这是消除人们思想中各种疑惑和不解,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证。
五、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原则
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以服务社会实践为宗旨的理论创新过程。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的是其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实践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都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创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
第四篇: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1)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落脚现实世界,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
(2)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态度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领导人早期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确立了最终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毛泽东坚决领导纠正“左”倾错误,注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按中国的特色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5年的十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个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等方面,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巨变的伟大成果。
(2)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化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的建设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三个重大变化,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的崭新课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一方面继续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做出的重要成果和严重失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理论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向前。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2)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
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3)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实践证
明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注:
1、文中标注:①②引自百度文库
2、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1月第4版,高等教育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版,人民出版社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版,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