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的教育信仰
浅谈教师的教育信仰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人的理想、人的努力去影响和改造社会现实。教育信仰则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信教育,相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追求教育的终极理想,并以此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育信仰具有理想性、超越性、主观性、持续性等特点。它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体验职业幸福感创造幸福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励教师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体制,通过教育造就应然的人,继而通过教育变化世界,改造世界。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信仰
信仰是人们追求永恒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行动指南。坚定的信仰好似照亮黑暗的灯塔;辨明是非的明镜;导人向善的马达。没有信仰的人必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飞乱撞,毫无目标和行动方向可言;更如同随波逐流的片片孤舟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方向。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而言,其教育信仰就是:相信他的学生通过受教育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成为人生价值能够得以实现的人;相信通过教育事业,国民素质将更加进步、提高,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自己的祖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将更加牢固、挺拔;相信整个全人类因教育而更加美好。此种教育信仰可以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也只有拥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人之为师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生命的满足;才能保持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
一、教育信仰的实质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1]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可见,真正的教育过程是伴随着教育信仰的,没有教育信仰的教学过程要想科学、顺利地展开便无从谈起。我们知道,教育过程是把实然的人转化为应然的人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
[2]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拥有崇高的理想,他们能从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的体验,学生点滴的进步在他们看来都弥足珍贵,都是他们劳动与努力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把学生仅仅看做知之尚浅甚至无知幼稚的受教育者,而是把他们视为鲜活的生命。自己在与其交往过程中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惊叹生命的伟大。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3] 和深处。因此, 可以对教育信仰作出这样的概括:“教育信仰是指主体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
[4]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 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
二、教育信仰的特点
教师的教育信仰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信教育,相信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的终极理想。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信仰具有理想性
教育信仰即教育理想,它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是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提升,是目前不完善状态向完满状态的不断递进。教育信仰的理想性体现在它是教师对未来教育的希望、想象,与教育幻想的区别在于它具有合理性、根据性,是经过教师的不断奋斗和努力能够实现的。正是因为有了教育能就救国救民的理想,陶行知先生主办了江苏晓庄师范学校,倡导从做中学,主持了大量的农村教育试验。他希望通过教育医治国人愚昧的心,通过农村教育改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便是其崇高教育理想的真实写照。
在2009年“感动中国”的获奖者当中,有一个人深深震撼了我,她就是“中国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她怀着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命运的梦想,从淮阳师范毕业后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通过李灵的不懈努力,学校不断壮大,孩子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于丹说:“在自己可以开花的年华上,李灵却做了孩子们的泥土,滋养更多花开。她用一个小女子的担当许给家乡孩子一片未来。”这种崇高的理想正是无数教师为教育献出青春甚至毕生精力的不竭动力。
(二)教育信仰具有超越性
教育信仰力求改善实然的教育,超越、追求应然的教育。这也就决定着教师为应然的教育,也就是自己理想中的教育而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理解教育的现状却不盲从、接受现在的教育,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心中建构起一种应然的教育。即创造出有别于既有的实然的新的实然,超越其原有的不合理的旧的实然,继而在实然与应然中不断超越。因为具有崇高的教育信仰的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践行着这一理想,使这种超越不断实现。
(三)教育信仰具有主观性
每个人的信仰都不尽相同,教师的教育信仰也因教师的性格、气质不同而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有的教师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有的教师把他们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特殊儿童教育,有的教师则用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但无论如何,所有的教育信仰都归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对学生的爱。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中,有一个教师的光辉形象定格为永恒,他就是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誓死护卫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
(四)教育信仰具有持续性
真正的教育信仰是持续不断的,它贯彻在教师教育活动的始终。它使教师不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而退缩,从而坚持不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把他的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5点中就起来写《教育日记》,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当代陶行知”的教育家李镇西也为了教育奉献了他毕生精力。李镇西在他的教学生涯中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从《未来日报》到《石室晨报》,他十五年如一日地与学生一起编写“班史”,为每一届学生塑造中学时代的“青春纪念碑”;他利用流行歌曲进行语文知识传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这种坚持、这种次序不断地奉献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怀揣着教育信仰,怀揣着对学生的爱。
三、教育信仰的价值
教育信仰是构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的源泉。教育信仰是作为教师对教育活动
的基本信念,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反映了教师对于教育活动的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的基本看法,它直接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使教育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和超越性,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有理想的教育,促进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信仰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会给教师提供着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教师拥有幸福的人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应然的人,继而通过教育改变世界。
(一)教育信仰为教师提供内在动力
信仰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人只有相信点什么才能对困难和逆境无所畏惧。“一个有信仰的人一定有一颗自由而丰富的心灵,从而能够获得生气淋漓的生命;一个有教育信仰的人是令浮躁的社会走出困境走向教育精神源头的先锋和骑士,而教育信仰给人提供的一种内在动力又成全了其职业的神圣,事业的理想之光和人生意义的确[5]立。”也就是说,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将会从他的伟大理想与信仰中获得内在动力,以支撑他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教育、为学生不断努力。在四川凉山甘洛县峡谷绝壁的彝族集居地大桥乡二坪村,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19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族山寨。正如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说的:“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扯起孩子们求学的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还有那些中国边远山区工资只有几十块的民办教师们,他们真的就是无路可走了吗?那么是什么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扎根彝族山寨19年,让民办教师们把毕生都奉献给当地的教育事业?我想正是他们心中的教育信仰。
(二)教育信仰激发教师创造幸福人生
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的价值追求,是人生活的目的意义,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目的实现后所给予主体的精神性愉悦,它是生活主体不断寻求和体验的,是创造的、发展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充满生命碰撞的火花,教师在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与孩子们共呼吸,欢乐着孩子们的欢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为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而兴奋,为孩子们的每一个发展而欣喜,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烦恼皆除的[6]忘我之境,人生幸福感也就由然而生。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爱以及对学生的爱,教师充满着这种幸福的体验,从而也就拥有了幸福的人生,这是一种价值实现的人生。
(三)教育信仰激励教师改革教学体制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体制历来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灌输学生做分数的奴隶,忽视学生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学习过程中泯灭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依然是“素质教育开展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推行的扎扎实实”。然而,我坚信素质教育的信仰能够使教师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平等的生命来呵护。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改变不如意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全新的理念率先走出了一条教学改革之路。他在教学上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他用他的智慧和旷达,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启蒙学生,开启学生未知的内心世界,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像魏书生一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在教育信仰的激励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完善着教育教学体制,为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育信仰使教育造就应然的人
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化。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由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达到应然的状态。教师在教育信仰的激励下,不断追求造就着相对完
善的人,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学生们通过接受教育,知识、技能不断增长,情感、社会性等不断完善,渐渐地向应然的人靠近。当代教育家鲁洁教授在《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中指出,“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它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已有的各种现实规定性中奋起,去追求新的自我,新的世界;使得一切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在他们身上得以产生生成性的变化,转向为创造的潜力;使得受教育者能以一种批判的向度去面对、[7]掌握、审视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当然,鲁洁教授所指出的是应然的教育按照预期进展所应培养的应然的人。这一切就是在教师的教育信仰的激励下得以更好的实现的。
(五)教育信仰让教师通过教育改变世界
教育是一个充满理想与创造的职业,是教师用美好、善良、正直、向上去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伟大事业。有此种教育信仰的教师,他们理解教育、理解人,他们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他们用智慧锻造着学生的灵气与智慧,用正气沐浴着学生的心灵,用善良培育着学生的品质。这样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用爱使学生形成爱。通过此种教育也即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国民的素养不断得以提升,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得以不断巩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教育造就的世界公民也将会使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教师又是这一希望的载体,因此,教师对教育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敢说有了教育信仰,教师就能一呼百应,教育就会完善万能。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教育信仰,那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只有贵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持有教育信仰,相信教育、相信爱,愿意付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甚至整个世界才会充满希望。
注释: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2] [3] 黄乾玉.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师[J].教书育人,2006(29):37.[4] 金伟.浅论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3(9):128. [5] 陈亮.论教育、教育者及其教育信仰[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1):56.[6] 王晓宁、杨立军.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0401301009ku3.html
[7] 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作者姓名:刘静静
工作单位:南京夫子庙小学 通讯地址:南京市瞻园路22号 联系电话:***
第二篇:信仰教育演讲稿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人们利益的失衡和价值的背离,使部分大学生对信仰产生了疏离甚至失落。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了暂时性危机。
方志敏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的确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够 拥有强大的动力。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信仰,所谓信仰指的是对某种事物或者思想、理论等高度的尊崇或者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当一个人失去了信仰,心灵就会失去了寄托,他的生活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一个民族失去了信仰,就会失去民族精神,失去了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是一本关于信仰教育的经典读本,文中重点探索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并且以最新科学成果对信仰问题作了新的阐释。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出当前我们大学生对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对社会漠视,对自己的未来失去希望,对一切采取无所谓 的虚无主义态度。其次就是信仰混沌,信仰盲目自我选择自我设计。信仰金钱主义,功利主义。这两幅图是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调查分心,我们可以得出有将近一半50%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而拥有错误信仰的人占有16%。
由《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中我们可以的出信仰教育缺失的原因,首先是中国传统思想及旧的观念的影响,中国部分传统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同时它又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培养。其次,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现实影响。大学生来源于社会,生活与社会之中,虽然身居校园之内,但我们的思想行为摆脱不了社会大环境影响,现实中的一些人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现象,大学生耳濡目染,把这些社会现实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扭曲着自身的价值观。最后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当代许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感,也容易导致对信仰的缺失。
针对马克思主义缺失的原因,我们应该采取对策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中我们总结出并采取对策解决,首先我妹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衰竭的强大生命力,历史与现实都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永不颠破的科学真理,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指明灯,所以无论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其次我们学校要从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网络信仰教育空间,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信仰教育与网络有效结合起来,以网络传播方
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使抽象死板的信仰教育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际,采取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后,对信仰教育我想谈一下个人感想,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强对社会理解和认识,提高正确思考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效性和吸引力。最后,希望我们的理论课老师应该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信仰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信仰教育,以人为本。信仰教育要面向人的心灵成长,完成人格心灵的重塑。要尊重人性、唤醒灵性、完善德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信仰观后感 教师
信仰即品行,信仰即生命
——观《信仰》有感
梁雅玲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这句话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学生时期,我的信仰就是认认真真求学,在知识的海洋里追求真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的信仰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真理。
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在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观看了中央电视一台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其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集,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让我明白我的信仰还只是停留在本我的小层面,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的信仰。在这部纪录片的带领下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前辈们沿着信仰的足迹,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永恒的魅力。
在电视片《信仰》观看过程中,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使我潸然泪下,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信仰的力量。90多年来,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也正是这些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献身革命事业,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
卓绝中砥砺奋进,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信仰》电视片所反映的建国初期王大锹、张秉贵、王进喜等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沈浩、蒋筑英、郭明义、徐虎等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是在信仰旗帜的感召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们是党的骄傲,民众的楷模。
人是要有点理想和信仰的,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做教师更是如此。有信仰也是做一个幸福教师的前提条件。当一个人把教育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个人的自我完善联系起来,那么自己就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教育,矢志不渝地潜心教育,始终如一地忠诚于教育事业,并从中享受到无尽的幸福感。这里面就涉及到理想与信仰的问题,它与教师的幸福指数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做一名好教师,仅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它需要从业者带着理想和信仰。理想和信仰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引导着教师去重新审视教育,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理想和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尊崇,是一种极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自觉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理想和信仰能够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以及与这一职业相关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教师
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事业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所以,有无理想,有无信仰,往往成为检验一个教师工作状态、工作效能,甚至预测他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尺度。教师应该具有坚定信仰。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主导人物——教师也应该具有坚定的信仰。在技术社会中,我们的教育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技术的影响,教育技术越来越进步,教育逐步走向量化。因此,教师的任务一方面是将学生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将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他们引导逐步成为一个个能独立担当的、能够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人。、教育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除了技术层面的能力之外,还要能够成为一个“独立担当的、能够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人”。只有教师坚信对教育的信仰,我们的教育才能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下去。《信仰》的震撼对我来说是学习、是提高,更是鞭策,我将把教师的信仰、责任、使命带到工作中,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信仰》观后感(教师)
《信仰》观后感(教师)
今日,我观看了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以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为了共产主义信念不惜献出宝贵生命。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代革命先辈,他们为了民族的复兴,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平凡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着不平凡的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感人的事例,激励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经历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教育洗礼。
通过观看《信仰》,让我深深地思考: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建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的确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份信仰,因为信仰指明了我们心中的方向,让我们内心更加坚定。信仰是崇高的,“信仰”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力量,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事干成了,“没有条创造条也要上”,是“献了青春献子孙”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选择以共产主义为信仰,首先就要坚定信仰就,坚定信仰就是胜利,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坚定信仰不动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其次坚定信仰就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淡泊名利,带头抵制不良风气,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自己,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
没有实践的信仰是空想,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所有奋斗,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但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因为,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
第五篇: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空前巨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然而经济的膨胀同样刺激了人类欲望的膨胀,当今许多教师已经失去了教师的纯粹。在金钱与欲望的笼罩下,一场空前的教师教育信仰缺失危机正悄悄蔓延开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急需要一场彻底的教育信仰重建革命回到教育的本质中去,关于教师教育信仰的革命一触即发。关键词:教育信仰 缺失 重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著名学者韩愈这样来阐述对老师的见解,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今天,根据教育的发展和人类寄予教育的希望,不少人都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的良心,1甚至应该成为世界的良心。这足以凸显人类对教育寄予了厚望。有多少家长争先恐后地想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秀的老师,他们把这辈子最心爱的人托付给在他们心中最信任的一群人,试问有多少教师可以问心无愧地对得起家长与学生寄予的厚望。不仅如此,许多教师还频频触犯教师道德与信仰的底线,“许多”一词在大多数人眼中略显消极,然而作为人类子孙后代的引导者,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存在,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玷污与亵渎的。教师本就应如此,只要站上讲台,就应了解身上的责任。
何为教师的教育信仰,在我看来,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从教生涯中所必须遵守与坚信的做一个本质教师的观点与理念。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在我眼中,教育信仰是一个自由的概念,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方法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对好老师的认识与见解。但是必须建立在以下三点之上。
一、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师道德之上,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原则。各行各业都
有自己的规则和要求,某一行业的人就必须接受某一行业的束缚,“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最后底线,只要越过这条线,即表明你离开了教师这个职业;
二、必须具有或追求教师的较高专业素养,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如
果你作为一名教师,就代表你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学识与能力,所以称之为教师。当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无法被他人认可,那么这名教师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 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三、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心,这是作为教师的本质内涵。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在乎你有多高的的学历文凭,不在乎你教过多少的学生。无法用课时来衡量,同样无法用金钱来计算。而在于在你的教学生涯中,你影响过多少学生的人生,在你人到暮年之时,又有多少人感激你曾经的教诲。这才是灵魂的交流,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教师的使命。
教师的教育信仰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于教师的脑海当中,它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也不存在哪个规章制度去限制、约束它。相对于有明文规定的犯法行为,人们对它的违背也相对自由得多,其恶劣程度更让人瞠目结舌。2010年,南京市栖霞区化二小学,一名年六旬的老师徐某猥亵多名学生八年;2012年,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吴某,已婚,四十五岁,一年多内猥亵多名学生;2013年,广东小学校长强奸该校两名女生,该人以辅导课程为借口,把学生诱导至宿舍实施强奸,据悉,该人妻子也为该校教师…….这些人不仅是教育信仰的缺失,更是人性的缺失。我并不在乎他们被判了多少年,受到了怎样的惩罚,我不关心他的妻子,儿子,孙子,社会舆论怎么批判他。我只想知道那些孩子好吗?依然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心吗?会不会在黑夜里惊醒?很多时候,受伤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
网上十大教师猥亵学生事件我们已无力关注,我们只是想知道为什么近年来一张张教师慈祥圣洁的脸皮下的人变成了禽兽?难道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带来这种这种后果吗?中国教育的明天难道要在一片漆黑中度过吗?教师的教育信仰又该何去何从。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的,是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组成的。
一、社会因素。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社会,我们就必须遵守其法则,在这个金
钱充斥的时代,教师被更多的职业化,教书育人不再是首要目的,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更高的职称、更多的工资才是真正现实生活的选择,学生沦为了一种工具,而不是工作对象。我们让老师拥有了更多的课时,更高的职称,老师却什么也没留给我们。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益,没有人想停下来稳一稳。就是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驱使了一部分教师违背了内心的意愿,他们不用花太多
时间去思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也不用观察学生们到底思考什么,不用交流,只要在评教中顺利通过,他们所谓的任务即可完成。这造成了金钱与水平的负相关,这些教师的教学永远停留在表面,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样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受到的教育几乎为零;
二、人际关系因素。这是最复杂的一条线络,人脉这个东西在社会中的重要
性不用多说,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有些教师趁着职务之便给那些苦苦评职称的人划分了等级,有的人一路绿灯,有的人却屡屡受挫。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名不副实这一说,坑害的无疑又是一批有一批的学生;
三、教师的个人欲望控制。哪个社会都有贪污腐败,只要有阶级存在。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千方百计给教师送礼,一旦师生关系转变为利益关系,一切教育目的就变得不再单纯。且不说对于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性,这个教师的原则已被打破,只要这种利益关系存在,那它今后便很难消失,如果太甚,家长们最后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民教师最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
养者,是以培养人教育人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门人才。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2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学时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品格育人。猥亵女童的事频繁发生,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人修养的问题,因为一己私欲,酿成大错;
五、国家法律的缺失。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但由于法规处罚力度太小,涉及范围窄,监管难度大,让很多人钻了空子。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错而改之,善莫大焉。当今社会,我们急需要一场大变革来压制住这场危机,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同样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监督才能实现。
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对教师资格的审核,现今发生的很多有损教师道德的事件,大部分因为教师道德的缺失,像此类2 【德】雅思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人,完全不符合教师的资格,不应给予资格教书育人。现今教师资格证的考察依然存在较大的漏洞,不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漏网之鱼。全国教师群体固然庞大,所以我们要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的审查之路,把那些不法之徒拒之门外,为下一代负责。另外,对那些无证上岗的教书坑害学生的人,要严厉打击;②加大教师犯罪的处罚力度,有些行为犯罪人多,只是因为力度不够,像如果发现教师行贿受赂,直接没收教师资格证并终身不准再考,这样不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犯罪行为吗?拿出国家治理酒醉驾车的态度与手段,我相信铤而走险的人便会大大减少。严苛的制度绝不是最终手段,但在那之前,必须让大家养成这个习惯;③学校要加强监督,建立相互监督,友好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氛围。全中国城市、乡镇、山村大大小小的学校不知有多少个,要想对每一个教师进行监督,难度不言而喻。但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接触较多,监督起来更加容易,我们并不是让教师之间成为敌人,而是要制造一种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召集教师共同商定④学校定期对学校进行教育,让学生上报,师生之间接触更多,老师好不好,学生的观点最直观。可以设置信箱,让学生自行反应,尤其加强当学生被侵犯时的教育;⑤教师自身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教育信仰,以上举例的措施都是外界的监督,社会的规定,其实这一切只能遏制表面的现象,教师内心的想法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坚持不懈地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
教师的教育信仰将永远地存在与每一个教师心中,而我们也无法准确地读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信仰。面对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危机,我们需要国家与社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地重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教育者本身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去守候那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陈大伟,《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周成平,《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