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
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冯建军
信仰是生命的“永动机”。有了信仰,青少年才会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有追求,人生才会有超越,才会有幸福。
信仰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魂,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高价值向导。没有信仰的人生,迷失方向,缺少动力,也必然走向坍塌。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政治上的民主,打破了过去一元革命意识形态的灌输。市场化经济,在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功利思想,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日渐凸显。同时,伴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西方文化长驱直人,挑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使文化和价值趋于多元,青少年的个人信仰也日益多元、世俗和自我。
我们曾对某省中学生价值观和信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的回答中,排在前面的是“身体健康”、“名誉和尊严”、“婚姻和家庭”,而“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则排在后面。青少年的人生信仰转向自我,很多人读书不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经济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成为他们择业的主导因素,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拜金主义倾向,传统的“君子不言利”、“义重于利”的观点遭到了半数以上中学生的反对。“勤俭节约”也不再是消费的主导观念,“月光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从这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旧的价值观遭到质疑,新的价值观没有确立,于是形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导致青少年的信仰迷失。对此,著名作家王蒙曾指出:“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占有关系调整了,带来许多诱惑,社会固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比如,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被肆意张扬的个人至上论调质疑,一直推崇的勤俭节约美德正在接受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挑战,婚姻和睦的基础遭受新式生活观念的冲击,等等。究竟如何理解观念领域产生的困惑?当务之急,需要激浊扬清,明晰主流价值的追求和价值的判定。不解决这个问题,必然导致青少年的信仰危机,使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危机,和谐社会的构建无从谈起。”同时,青少年除了具有个人信仰以外,还要具有社会信仰。
社会信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在我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信仰是统一的,不存在个人的选择。我们只有
1将个人对社会的信仰统一到主旋律上,社会才能产生凝聚力,才能够和谐与稳定。
我们对某省中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社会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调查显示,有96.6%的中学生认为爱国主义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充满信任。有89.41%的学生认为和谐社会建设非常必要,而且87.18%的学生对和谐社会建设充满信心。同时,对国家倡导的政治信仰,不再如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么高度一致和单一,而是出现了信仰的多元,主导信仰有所动摇。在“共产主义是否已经成为你的信仰”中,选择“是”的有36.84%,选择“不是”的几乎对等,占36.18%,还有27.18%的人不清楚。在问及入党动机时,只有5.15%的中学生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却有42.13%的人选择了“获取政治资本,方便以后的工作或从政”。一些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存在着主导信仰动摇的情况。所以,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在现阶段尤为迫切。
二
固守信仰,必须坚守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个体对某种思想观点的自觉学习、理解、认同、信任、觉悟、践行的实践活动。严格说来,信仰不能教,它只能是个体在理性判断基础上的情感培育,是基于对某个观点的认同所形成的高度信任、仰慕,并转换为个人自觉行动的过程。其实,我们并不缺乏信仰教育。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信仰教育,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我们需要反思信仰教育,在反思中重塑新时期的信仰教育。
1.坚持信仰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依据主体的不同,信仰分为个人信仰和组织(国家、社会)信仰。个人信仰关系到个人心灵的选择;组织(国家、社会)信仰是对“好社会”的期待和笃信,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和国家的繁荣。信仰是主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信仰的主体是个人,组织信仰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信仰而言,个人可以有信仰的自由。但对组织而言,只有组织的信仰自由,个人作为组织的一员,个人信仰必须与组织信仰相一致,保持对组织信仰的认同和笃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信仰选择。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①,是建党之源,立国之本。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
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信仰的放任自流,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正义决定了信仰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信仰符合科学真理,符合人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只有科学的信仰才是正确的,才是值得追求乃至于献身的。个人的信仰自由还必须与社会的主导信仰保持一致,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统一。
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特点。但多元并不意味着“随意”,并不是“信不信都行”,“信什么都行”。当前青少年的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主导信仰的缺失和科学信仰的迷失。因此,青少年信仰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的不动摇,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信仰观,引领他们走出信仰的迷途,确立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信仰,实现信仰的主导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2.确立以幸福生活为根基的信仰教育体系。
2010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寄语广大青年朋友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正如他那首《仰望星空》的诗所写道的:星空是“那样寥廓而深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所以,它“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以为,温总理所说的“星空”,就是信仰;仰望星空,就是要坚守信仰。
信仰的高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一般来说,信仰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与价值实现;第二层次是道德信仰,即对理想人格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最高层次才是政治信仰,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②
以往的信仰教育,常常只讲社会要求,不讲个体需要。于是,信仰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利益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信仰变成了与个人生活无关的东西,导致信仰教育缺乏吸引力。其实,信仰教育不仅不能排斥个体生活,而且要基于个体生活,为了个体生活的幸福,只有这样,信仰教育才容易为个体所认同,才不至于沦为“假大空”的“圣人”教育。
当然,信仰教育的层次还必须与个体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现在信仰教育中的一大怪现象就是教育内容的倒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做人规范的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固然必要,但不适合小学阶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的,热爱党要从热爱妈妈做起,否则对小学生来说,都是空话,是徒劳的。在人生发展中,道德发展是有阶段的,信仰也有不同的层次。我们需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低到高合理安排生活信仰、人际信仰、道德信仰、人生信仰、政治信仰等内容。如小学生适合进行生活信仰教育、人际信仰教育,初中生适合进行道德信仰教育,高中生适合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生适合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无论哪种信仰教育,都不能成为“圣人式”的教育,都必须基于学生生活,是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话,是信仰对生活的提升。
3.创新以主体为核心的信仰教育方法。
信仰始于学习,始于对某一思想观点的深入了解。没有深入了解,就不会有认同,更不会有信仰。但信仰的学习,与关于某种思想观点的知识学习
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从本质上说,信仰不是知识,它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是对某种观点发自内心的认同、信任和敬仰等。信仰以情感为核心,但这种情感不是盲目的崇拜,也不是基于外力的被动相信,而是一种内心的理性自觉。所以,信仰不能强迫,强迫是建立不起信仰的。
当前信仰教育在方法上主要是灌输,尤其是政治课的直接灌输,极不利于信仰的形成。政治课的灌输,一是把信仰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为思想教条的教育;二是采用灌输的方法,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工具,把考试作为制约他们接受的唯一砝码。为了考试,教条虽然被记住了,但没有深入内心,没有达成思想的认同。不仅如此,还会形成学生的排斥心理,“你强制我接受,我偏不接受”。
信仰教育的核心不是解决认识问题,而是解决思想问题。任何思想都只能是主体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问题的解决关键是使选择者成为选择和接受的主体,而不是被迫选择和接受。如今,信仰教育必须创新以主体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信仰教育的过程成为主体理性自觉、审慎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信仰教育的根本作为就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选择、理性判断和理性自觉。教师不是信仰教育的强迫者和灌输者,而是信仰教育的引导者。我们不需要为学生选择什么而担心,我们要相信,只要是科学、正确的信仰,就能够经受住考验,经受住学生的挑选。但信仰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黑格尔曾经说过,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再矛盾、再和解的无限过程。因此,学生在信仰形成中出现反复,出现思想矛盾和斗争,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引导。
信仰教育的方法不只限于理性的选择,还在于情感的教育。因为信仰是对某种思想观点的笃信不疑、一往情深。没有情感,只会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可能转化为信仰。情感是信仰的支撑,信仰是情感的最高存在。所以,信仰教育不能成为知识教育,必须成为情感教育。情感伴随认知产生,但情感是认知过程中的体验。信仰教育要回归生活,创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从情感上获得认同和肯定,从而加速信仰的形成。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那样,“信仰教育要让人感动”。
4.建立良好的信仰教育生态环境。
青少年信仰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
青少年教育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存在于社会中,社会的风尚影响着学校的信仰教育,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信仰,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持久的。良好的社会生态,有助于学校的信仰教育,也是信仰教育的重要构成;不良的社会生态,则会产生5+2=0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形
成正确的信仰。当前的社会,世俗化、功利化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正如有学者所说,“世俗化的趋势给我们这个时代造就了大批没有信仰的人”,他们没有精神、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所以,加强青少年信仰教育,社会必须明确导向,加强引领,弘扬主旋律,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文明的氛围。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驿站,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是孩子的直接榜样。孩子有了问题,不是毁在他人手里,可能恰恰就是毁在父母的手里。所以,做父母的要时常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不想要孩子做什么,自己首先不要做什么;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不要成为那样的人。要知道,自私自利、见钱眼开的父母,永远培养不出豁达、慷慨的孩子。
学校是信仰教育的主导力量,但这种主导不应该只局限于政治课教学之中,而应该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科教学、管理与服务之中。要以文化为载体,净化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个社会谁都可以庸俗,但唯一不可庸俗的是教师。因为其它人庸俗毁灭的只是他自己,但教师的庸俗,毁灭的却是一代青少年。所以,教师必须拥有高尚晶德和魅力人格,成为理想信念的先行者,引导学生走向信仰的高地。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②谢成宇、侯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小学生公民身份认同与当代公民教育建构”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李帆)
第二篇:重塑信仰
重塑信仰、不忘誓言,穿越灵魂的生死
——《医者仁心》观后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刺激下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真空的年代,人们每天都在漫无理想的被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金钱、权利、欲望、地位„„这些人们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我也一样每天被腌渍在这样的社会里,日复一日的让这些浸润我的灵魂。直至观看了《医者仁心》,我才意识到,作为医者,现在已经到了救赎自我灵魂刻不容缓的危急时刻。每当夜幕降临,我7岁大的儿子敦促我:“爸爸,马上要演医者仁心了!”看完整部剧后儿子说长大后的理想要做医生,就不得不说这是几十年不遇的精品好剧,更是我心中真正的经典。
先来回顾一下经典台词吧!(均为网络下载)
——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个能够被人怀念的人。
——从今天起做一个坚定的人:不再为困境而流泪,不再为失望而妥协。
——因为我们作为医生,作为一群保卫生命的人,我们却救不了我们自己的病人,那种无力感,真的是令人感到很绝望这个世界上失去亲人的不是只有你一个,没有人杀死你的孩子,是疾病!是病魔!而医生是站在人类生命的前沿,去拯救生命与疾病搏斗的人!你永远没有办法明白一个医生,失去他自己病人的痛苦,因为我们无能!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拯救生命!我请你相信我们:每一个医生和你们所有家属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一样的!没区别的!你知道吗?一样的!
——躲,不是办法。回避自己更没有意义。好好想想你自己到底是谁,你需要什么,你想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这样的人你还缺什么。然后努力地去磨练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所有的一切。
——如果你从来不了解外科医生的生活,那么请让我告诉你,生命就是这样脆弱,而生命的危机和转机也在转眼之间;危机与转机,就是生死线,而医生的生活,就是踏在这条线上。
——请允许我告诉一个专业的秘密,每当医院死人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列队离开,只留下一个低年资的大夫处理遗体,这不是冷酷,而是一种仪式。我不知道这世界是不是有灵魂,但我们心里愿意相信有。希望留一点空间给失去的生命一点自由,如果有灵魂,就让灵魂自由飞翔。
——理想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去追求,去实现;而是它的存在,让我们实现的过程变得纯洁和干净。
——生活中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过度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而且是迫于压力的沉默。
——只要我们以诚相对,我们就能形成一种力量,保持一种精神,保持我们的正直和自尊,这是这个世界上任何财富都买不来的。
——行了几十年的医,我终于成被告了,是不是该恭喜我一下,我离名医不远了。
——我没有功夫管那些死的人,那些活着的患者已经让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了,我是医生不是牧师,医院不是慈善机构,不负责安慰死者的灵魂。
——我们的热情用在抢救上,我们的同情心就是让孩子多活一分钟.——你们是不是都认为我们医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
——每一个患者,我们都用尽最大的努力去抢救,无论是那些出现意外的患者,还是那些我们早已经知道无力回天的患者.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时的心情,是你们这辈子、下辈子也体会不到的.——我们要保持绝对的冷静,因为还有下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着我们去救治.我们实在是做不到上一分钟还痛哭流涕,下一分钟就冷静的站在手术台上,切开另一个人的胸膛.——所以面对死亡,我们只能保持一种假装地冷漠,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自我保护,否则我们早就崩溃了.——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
——一个好的医生,是需要病人的宽容,才能够成长的。
——做一个病人很辛苦,医生最应该考虑的就是病人真正的需求。应该承认医学是有局限的,有时面对疾病,放弃也是一种方式,放弃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
——他们求你的时候,什么好话都说尽了,一旦翻了脸,什么难听说什么,这就是教训。
——为什么在明明知道可能会有死亡后果的情况下还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为什么明明知道病人家属已经付不出高额医药费,还要坚持
救治,还要在事后想尽一切办法减免费用,因为我们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们的使命。
——刘敏的遗言:好好待我们的女儿,千万别让她做护士,千万别让。
想必这些盛传在网络上的桥段,一定会在同为医者的我们内心深处会引起一些共鸣。但治病永远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在这个国度,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要做一个像钟立行这样的好医生太难,这样险恶的现实里不可能有钟立行的存在,就是有也不适合他的生存。剧中医疗界的腐败,正好反应了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现在医院已不是一块净土,医院这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处处暗藏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那种极具嫉妒性、名利性、贪婪性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人也无处不在。我们周围“王冬”之流可谓大有人在,而这些人更会把自己的恶劣本质隐藏得很深很深,而把虚假的阳光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乎这种人物在医院里就会混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只要不东窗事发,就不会有王冬那样的下场。这也是只有全国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后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以我们自己微薄的力量似乎只能杞人忧天。
电视剧的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人物性格极为鲜明,让人感觉它很真实很真实,它就是日复一日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闹的频发,医护人员的艰辛在剧中可见一斑。情节铺垫的跌宕起伏,过渡自然,不是狗尾续貂式的平铺直叙,而结尾为本不平衡的医疗环境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回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责任,找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
看完电视剧,我想到的更多是——面对我们无力改变的患者群体,作为医生,我该怎样变得更好;作为医院,我们该怎样变得更好;作为医疗体制,我国应该怎样变得更好。我认为心灵是一片净土远比医院是一片净土要重要的多,如果每个医生都能把生命、荣誉、尊严看得比金钱、地位、权利重要的话,外界的压力再大,我们医院也会通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变成一个神圣的殿堂。反之,人心都烂掉了,给再利好的政策,再先进的设备,再优厚的待遇,都不会让贪婪虚伪的人迷途知返的。
我建议,我们的医院能不能像学校每周升旗仪式一样,把每周一设为宣誓日,每周庄严的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的神圣信仰一定会再造重塑,灵魂一定会在一次次的洗礼中涅槃重生!
肿瘤内科:娄柏松
第三篇:信仰教育演讲稿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人们利益的失衡和价值的背离,使部分大学生对信仰产生了疏离甚至失落。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了暂时性危机。
方志敏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的确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够 拥有强大的动力。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信仰,所谓信仰指的是对某种事物或者思想、理论等高度的尊崇或者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当一个人失去了信仰,心灵就会失去了寄托,他的生活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一个民族失去了信仰,就会失去民族精神,失去了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是一本关于信仰教育的经典读本,文中重点探索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并且以最新科学成果对信仰问题作了新的阐释。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出当前我们大学生对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对社会漠视,对自己的未来失去希望,对一切采取无所谓 的虚无主义态度。其次就是信仰混沌,信仰盲目自我选择自我设计。信仰金钱主义,功利主义。这两幅图是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调查分心,我们可以得出有将近一半50%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而拥有错误信仰的人占有16%。
由《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中我们可以的出信仰教育缺失的原因,首先是中国传统思想及旧的观念的影响,中国部分传统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同时它又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培养。其次,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现实影响。大学生来源于社会,生活与社会之中,虽然身居校园之内,但我们的思想行为摆脱不了社会大环境影响,现实中的一些人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现象,大学生耳濡目染,把这些社会现实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扭曲着自身的价值观。最后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当代许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感,也容易导致对信仰的缺失。
针对马克思主义缺失的原因,我们应该采取对策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读本》中我们总结出并采取对策解决,首先我妹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衰竭的强大生命力,历史与现实都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永不颠破的科学真理,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指明灯,所以无论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其次我们学校要从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网络信仰教育空间,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信仰教育与网络有效结合起来,以网络传播方
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使抽象死板的信仰教育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际,采取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后,对信仰教育我想谈一下个人感想,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强对社会理解和认识,提高正确思考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效性和吸引力。最后,希望我们的理论课老师应该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信仰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信仰教育,以人为本。信仰教育要面向人的心灵成长,完成人格心灵的重塑。要尊重人性、唤醒灵性、完善德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教育的方法
1、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以说是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及时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讲话留有对象思考的余地。有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句话说到底,不留余地,反倒引起对方的反感,冲淡了教育的效果。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
这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因为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
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从浅层面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
从教育的形式上,那种不宣布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其他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其实是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亲情感染的原则也是属于渐进的方法原则。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调动其父母、亲属、恋爱对象、朋友的亲情力量,就是尊重这一原则的体现。
3、要坚持真诚可信的原则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是共产党人坚持真诚原则的体现。真诚才能可信。真诚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现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突出。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不说一句假话,这是真诚原则的要求;真话也未必讲完,这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
真诚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自己不信,或半信半疑,却让青少年相信,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带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努力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今天,要做人民的先生,更需要首先做人民的学生。
4、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上所说,既然思想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难点和热点问题。
5、不断寻找新角度的灵活性原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于运用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结论,再去举例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对此十分熟悉,听了第一句话,就能推测出后面所有的内容,这就谈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了。如果改
换为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就会使论证具有新意,便于青少年容易接受。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6、坚持惩戒管教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大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是非认识问题。但人民内部触犯了法纪,也要受到惩戒和管教,有的还要受到制裁。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这是教育借助的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
第五篇:重塑雷锋精神 情系山村教育
重塑雷锋精神、情系山村教育
---梅港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学习“全省优秀特岗教师”王晓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题记】青春九歌,梅港中心小学青年教师群体素描
《九歌》,一组流传了千年的楚歌。诗人屈原上下求索,日夜吟唱。歌声穿越历史的烟尘,今天,我们在此唱响新的九歌,这是献给农村青年教师的赞歌„„。
有人说,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也就不能把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专家作了统计,如果减去随迁子女的数量,在农村上学的孩子足足有1亿多。而承担着这1亿多儿童教育重任的,是800万农村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最庞大的教师群体!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最庞大的教师群体面临着诸多尴尬:年龄慢慢变老,老教师“退”而难“休”,新鲜血液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宁愿选择蜗居在城市,也不愿意回到乡村,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用传统的观念来解释,已经跳出“农门”了,还回来,不怕人笑话?于是乎,在农村,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教育部经过对贫困县市调研后,果断推出了一项旨在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大胆举措: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包括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特岗招聘。梅港中小现有03-07年公开招聘的16位、10-11年定向培养的6位、09-11年特岗招聘的26位,这48位青年老师可是我们山村教育的宝贝!
“醉后方知酒味浓”,很多青年教师是到了学校后,才真正体会到在农村教书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不可能没有思想斗争,他们也曾犹豫过,但一经确定就不准备在自己的答卷上再去涂抹!今天,他们郑重地选择,将誓言铭记于红心,郑重地选择,拟定人生新的航向:“深入农村,投身基层,我们是黄土地里注入的新鲜血液,在大地的脉络里汩汩流淌;燃烧激情,播种智慧,播种希望!”几年来,他们一直寻找国人的信仰,收获山里孩子的明天。“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夜景曾带给他们许多诗意,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却始终现实地摆在面前。他们有的也是从山村走出来的,常想如果没有当年挖井的恩师,哪有今天吃水的自己?愿把这份回报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且说:“既然选择了,就没有理由在自己的人生答卷上涂来抹去”、“工作虽然很平凡,但只要能收获山里孩子的明天和乡亲们的笑脸,作为一名教师也就有了人生的价值” …。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有播种有收获,有付出有回报。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眼中的草一定会变成另一些人手中的宝,似水流年。对于来自都市的王晓芳老师来说,学生的品学兼优、身心两健就是最好的回报。她会觉得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是受人尊敬的一名教师。山村孩子的似水双瞳,正期待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来到他们中间,用甘甜醇美的细流滋润他们渴盼的心田,给他们力量,给他们希望,给他们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孩子是一片天空的话,各种能力素质就是天空的云彩,缺少了音、体、美的天空,这些农村孩子的童年有几种色彩?而青年教师不正是为“七彩少年”着色加笔的描摹大师吗!作为山村的行者,把青春的刹那芳华,写就了自己的命运交响词:“小帅哥”成了校长
了、“小公主”成了教学能手、操场上的校园舞、教室里办起了联欢会、山路上正开着学生“远足”运动会…还和着大山的奏鸣曲!
都说生如夏花,也许他们没有夏花的美丽,但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让他们的歌声响彻这山涧,让音乐与乡村孩子们一生同行!相信他们一定能行!让精神起舞,把灵魂照亮,托起明天的辉煌!
“年青的历练,终生之财富”,梅港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群体,正如春日烂漫的樱花一般,只有一朵的时候,你或许还发觉不出它的美;但一旦连成一片,那种美:惊艳绝伦,无以言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梅港中心小学的教苑春色满园,且敬听他们的誓言吧!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