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辉:李白坚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并快乐着
——李白坚作文教学反思
周辉
2013.3.14,我有幸和学校语文老师一起,参加了快乐作文李白坚教授的作文教学培训。李教授的课,既有对快乐作文理念的讲解,又有习作教学操作示范的片段指导;既有不时与台下老师们的互动交流;又有对学生习作的现场指导和随机评点;既有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又有具体巧妙的作文方法指导……寓作文于快乐之中,学生学得快乐,写得快乐,但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快乐。相信: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的快乐课堂之后,对写作的兴趣将大大提高,对表达的能力将有新的飞跃。另外,我们听课的教师也学习了作文教学的新教法,这真是一场教与学的盛宴!
“快乐作文”以游戏为教学手段,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赢得“攫取生活材料”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学生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洞开趣味而科学的大门。
“游戏”作为教学手段如何达到“轻松赢得”的教学目的?
因为游戏:
(一)是一段生活或者一个情景,鲜活而真实,展现的就是作文素材,学生凭着自己对此素材的感知、体验,从中攫取到相应的各样作文题材;
(二)是经过设计策划的,具有科学意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形象地为学生解释了一些写作理论问题,是学生能参与可感悟的“活教材”;
(三)是有规则的、层层紧扣,详略得当、褒贬分明的生活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四)是一段课程内容,有明确的作文知识元素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游戏背景下轻松全面接受作文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用“快乐大作文”教学方法给孩子们上课,他们就可以摆脱对作文的畏惧,上到十次左右的课,他们就会喜欢作文;如果持续一个学期,则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大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写作将成为他们的一种思维习惯,并以平常的心态去对任何需要文字进行的表达。
第二篇:李白坚作文教学实例
一、作文游戏活动将帮助学生掌握用“眼耳鼻舌手”“摄取生活素材”的“诗外”工夫
那么,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摄取”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呢? 我们认为, 可以运用课堂游戏活动作为平台, 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 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的方法。请看范例。
(板书“作文题目: 比手劲”)在作文之前, 我们就先来比一比手劲, 观察一番“比手劲”的过程, 以便文章的生成。如此这般一说, 同学们把袖子撸得高高的, 一个个摩拳擦掌。我喊“一!”时, 学生们都屏住了气息。我喊“二!”时, 全班同学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架势。大家就等着我这个“三!”字了。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 我吸了口气, 大声喊出的却是一个:“停———”大家一下子泄了气, 愕然地看着我。
我说:“我们等会儿要写‘比手劲’的文章。在写的时候, 是不是要描写一下‘比手劲’双方人物的衣着、表情呢? ”大家连连称是。
我又问:“那么你们是否都观察了双方的衣着、表情呢? ”回答都说没有注意。于是, 我请两个同学分别就地观察对方的实际情况, 口头描述了对方的衣着、表情。与此同时,告诫道:“注意了, 在写‘比手劲’的时候,‘交战双方’的衣着、表情是不能不注意观察的, 否则文章就不具体了。”
全体学生笑着点头, 表示理解。于是, 我再一次请大家预备比赛, 同学们再一次互相握紧了右手,听我的口令。
“一!”“二!”等到应该喊“三!”的地方, 我又喊了声:“停———” 这回同学们大笑起来。我问道:“为什么我又说‘停———’呢? ”学生们已经猜到了我的意图,有人说:“要注意我们‘交战双方’的动作。”
当然, 第三次, 连同学们也一起喊“停”了, 他们知道环境也是可以衬托的内容。我提醒道:“对了!环境也是应该写进这篇文章里去的。”
第四次, 再请他们注意握着对方的手感: 是肉肉的呢还是有骨感的呢? 是出汗的呢还是干干的呢? 并且提醒道:“注意!手感也要写进文章里去。”
第五次, 我开始追问,“比手劲”的同学们在此时此刻都想了些什么? 同时大声提醒道:“注意!心理活动也要写进文章。” 在以上的作文课上, 确实没有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 也没有从语文的角度解释文章作法, 甚至没有提供什么“好词好句”。课堂所进行的, 只是将现实生活原形夸张了、放大了、切割了、分析了。而学生却能在这个过程中调集业已贮存于他们心中的所有语汇, 写出生动细腻的文章来。以上“行为教学”的方式, 只要稍加变通, 在其他以游戏活动为方法的作文课上都可以进行。
例如, 在写“洗脸”一文的时候,只要打上一脸盆热水, 带上一条毛巾, 上课后教师先用“分解动作”洗一两次脸, 再让学生代表根据教师要求用“多次定格”的方法洗一两次脸, 全体学生立刻就能掌握整个洗脸的细节和趣味。
二、作文游戏活动能将社会上丰富的“生活源泉”“缩微”后供学生观察和理解
请看“上课吃花生”的课堂操作方法。
1.请学生仔细观察这颗花生穿着什么颜色的外衣? 上面有没有微微突起的竖纹和横纹? 用手摸一摸,它这身衣服是滑溜溜的还是毛毛糙糙的?这件衣服硬不硬?你能用手指捏碎它吗?它的个子高不高?身子胖不胖?有没有“腰身”?是不是有的花生还有几个“腰身”? 花生的尖尖的嘴有没有凸出一点? 好像在对你说什么? 猜一猜, 它的肚子里有几个花生宝宝? 凑近花生闻一闻, 有什么香味? 再从远处看一看, 这颗花生躺在桌上像什么? 2.用手轻轻按着花生的嘴, 稍稍用力, 能听见它那清脆的笑声吗?你是怎样掰开花生的? 花生壳的内层是什么颜色?和外壳一样吗?花生壳里面躺着几个花生宝宝? 有没有发现花生宝宝还穿着一件薄薄的内?这件内衣是厚的还是薄的?是干的还是湿的? 容易脱去吗? 3.请选一个花生宝宝, 轻轻咬一小口, 是硬的还是软的? 再咬一口, 嚼一嚼, 是不是觉得齿上留香?再咬一口, 你是不是把它们嚼成了细细的末儿? 咽下去, 是不是觉得满口香气, 甚至还溢到了喉咙? 再取一些花生宝宝的红内衣放到嘴里嚼嚼, 有什么声音? 脆不脆? 是不是觉得有点涩涩的、微微有点苦? 现在,你觉得花生的味道怎样?好吃吗?味美吗? 是不是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
第三篇:李白坚快乐作文课堂游戏
我说,今天我们在课堂里要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分为三个部分:
(1)我们用2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一刻不停地记录一下,我们这间教室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些什么东西。从我喊“开始!”起,你们手中的笔就不能离开纸,一直到2分钟时间到为止。然后,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看这2分钟是长呢还是短,是快呢还是慢;
(2)请每个人做一个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定格”动作,这个动作也必须持续“定格”2分钟。然后,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看这个2分钟长呢还是刚才的2分钟长;
(3)最后,给你们2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随你干什么、玩什么、疯什么!只要不离开教室就行。这时,再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看这2分钟和前两个2分钟比,是长呢还是短、是快呢还是慢呢?
第一个两分钟开始了。我告诉他们,必须在我的“发令枪”响的那一刻,他们才可以开始写作。否则就是“抢跑”。孩子们听说,都嘻嘻地笑了,他们万没有想到,写文章还要像百米赛跑似的开“发令枪”。
我在两分钟到时发出了“停止!”的指令。小家伙们一脸的不满足的样子。马利是一个瘦个子小孩,他表示这时间太短了,因为他“只是开了个头!”而露易丝,一个金头发的漂亮小姑娘则说:“都没有来得及看清楚教室的模样,两分钟时间就没有了!”
第二个两分钟开始前,必须先写一写自己要做的动作。手怎么样放?脚怎么样放?身体怎么样? 当大家都写好后,我找到一个黑头发的亚裔小胖子,请他朗读他所设计的自己将要做的“定格”动作,并请全体起立,由我带头,大家都跟着他的朗读“拷贝”他的动作。
这孩子的动作倒是挺有创意。
他读道:“我要躺在地上,双脚伸向上伸直,双手也伸向上伸直,像一只肚皮朝上的笨驴!”他这一读不要紧,害得我也不得不和孩子们一起躺到地板上,做起“笨驴”来!惹得赛若和她的爸爸、妈妈大笑起来。
这使我想到了在国内上这一课的光景。一般说来,中国的孩子们在设计“定格”的动作时大多不会像美国孩子那样出格,所有的动作设计甚至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座位。记得还有一次,我要初二的孩子们离开座位,随意站在出来准备做一个游戏,不料他们居然一个个那么自觉地肩并肩排起队来——他们大概
已经只习惯于整齐划一的行动了!我当时想,如果他们的思想也是这样,该多么可怕……
然后,大家开始做两分钟“定格”的动作,这一下,真是五花八门了:有坐课桌上叉着腰的、有的扑倒在地板上撅着小屁股的、有的一只脚歪歪扭扭地站着的……由于规则的关系,他们都竭力维持着自己的动作,但是又忍不住吃吃地笑着。
很显然,这个两分钟真是太长了,等到我说时间到,他们大大地吐着气,像泄了气的皮球,都跌坐到地上去了……
第三个两分钟是大家都走出课桌发疯,那个疯啊!跟中国的小朋友一模一样:有打架的、有在地上打滚的、有围着教室飞跑的、有抱着塞若发嗲的……看来,中外的孩子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啊!
当开始写“两分种有多久”的命题作文开始后,小朋友都很投入,有的还一边笑一边写一边重复着“定格”时的傻傻的动作。
文章写完后,赛若一边读一边笑:“时间已经好像放到了冰箱里,被冻住了!……马克一直在笑,他的面孔开关一定坏啦!……这是中国的密斯特李玩的魔术啊!我们都成了大都会博物馆的雕塑了!——密斯特李你看,”赛若兴奋地喊我道:“这帮孩子们哪来的这么多特别的句子啊!以前从来没有过啊!”
第四篇:李白坚教授的作文课
李白坚教授的作文课
作文课《石榴》
我站在教室门口,等铃声一响就进教室。铃声响了,刹那间,一个主意闪进大脑:这节作文改成观察水果不是更好吗?包里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水果呀。主意拿定,我面带笑容走上讲台说:“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不写作文。”话音刚落,教室里“耶”声一片,同学们兴奋不已。可见学生对作文上多么的惧怕。“你们猜猜,老师会从包里拿出什么东西?”一个猜字把他们兴奋的心拉了回来。教室里安静极了,真可谓是鸦雀无声。学生的视线全部都集中在我手中的包上。片刻,有学生说是红花,有学生说是小工艺品,又有的说是馒头。(红花,工艺品是我曾经发给他们的奖品,馒头是一天从抽屉清理出来教育他们要节约粮食的证据。)这些孩子是凭经验作惯性思维。我故意慢慢地拉开提包的拉链,眼睛不时地瞅着他们。此时,全班学生都屏住呼吸,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看老师到底能拿出什么宝贝。我拿出石榴高高举起,大喊一声:“看”。有学生大叫:“石榴”,有学生突然松了口气,长吁一声,让刚才紧张的心放松下来,有的则哈哈大笑。真是神态各异啊。我们的孩子真是可爱,上了圈套却全然不知。作文课正式开始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石榴漂亮吗?
生:(异口同声)漂亮。
师:怎么漂亮啊?
生:它是圆的,是红的。
师:圆的,红的,我怎么没听出什么美观来。
生:老师从包里拿出一个石榴,它圆溜溜的,红彤彤的,真漂亮。
师:我也觉得石榴漂亮了。但是我不明白,圆溜溜也是写圆,红彤彤也是写红,为什么听起
来就比“圆”和“红”要美呢?
生:圆溜溜说明很圆,还有光滑的意思,红彤彤的是叠词比红还要红的意思。
师:想摸摸吗?
生:想。
师:(请一个学生摸)摸后是什么感觉?
生:很光滑。师:(请五、六个同学摸)把形状、颜色、摸的感觉连起来说说。
生:摸上去滑溜溜的,真舒服。
师:你真会用心感受。同学们,刚才我们是从那几个方面讲石榴的?
生:从形状和颜色。
师:对。(板书 形状 颜色)
生:老师,我可以用比喻句来说石榴。
师:真棒,请讲。
生:石榴圆溜溜的,红彤彤的,像妹妹的红脸蛋,真可爱。
师:你真会学习,会用比喻句了。
师:谁能用几句话说说,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这么可爱的石榴,以及它的形状和颜色。
生:第二节课铃声响了,马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个石榴,这个石榴真漂亮,圆溜溜的,红红的,像妹妹的脸蛋一样可爱。
师:评一评,你认为怎么样?
生:我觉得还可以。
师:还可以怎么讲,能说具体点吗?
生:他讲了什么时候,是谁带来的石榴。还讲了石榴的形状和颜色,用了比喻句,很形象。
师:你听得很认真。
生:我有补充。马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从包里拿出一个石榴。
师:你不仅观察仔细,还能认真听同学发言。真会学习。
师:这么可爱的石榴想尝尝吗?
生:想(异口同声)
师:在品尝之前,我想问问,你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石榴,心中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这么漂亮的石榴一定很甜吧。
生:我想味道一定好极了。
生:一定是酸甜可口。
师:好吧,开始品尝吧。(于是,我借了一把小刀把石榴皮划开,举起剥开的石榴)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石榴籽,有什么话要说?
生:无数颗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很团结。生:像一粒粒牙齿。
生:不美。我觉得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更恰当些。
师:“像晶莹剔透的珍珠”这个比喻不仅恰当,而且有美感。可在石榴籽不仅是透亮的,它还是红是色的,该怎么说呢?
生:石榴籽红中透亮,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师: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马上吃一颗尝尝是什么味道。
生:谗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生: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师:好吧,那就开始吃吧。(我把掰出来的石榴籽分给孩子们品尝。)
师:提出问题:老师发石榴籽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感觉如何,品尝后觉得味道怎
样?
生:当老师发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接过石榴籽,连忙塞进口里,真甜啦!
师:真是个小谗猫。
生:当老师发给我时,我连忙伸出手把石榴籽捧在手里,想快点品尝,可我又少不得吃,因为只有几颗,一口就可以吃下去。于是我拿起一粒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尝,红红的汁水流出来,顿时,一股甜滋滋的味道直冲喉咙,真舒服。
师:你还真是个美食家呢!知道用心去品尝。
生:味道美极了,真是美味佳肴。
师:味道美是可以的,但不能说是佳肴,佳肴是指丰盛的菜和饭。
(学生大笑)
师:我们这是从哪个方面来讲石榴的?
生:味道。(板书 味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干了什么?
生:看了石榴的形状和颜色。
生:还吃了石榴。
生:说了吃石榴的动作和心情。(板书 心情 动作)
师:对。这节课,我们既欣赏了石榴的外表美,又品尝了它的味道,还讲了自己吃石榴的动作和心情。师:真是越学越清楚了,还有补充的吗?
生:石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什么时候见到的?
师:老师补充一点,我是怎么把石榴剥开的?
生:老师借用桂乃星的小刀在石榴皮上划了一个口子,然后用手剥开了石榴。
师:观察非常仔细。非常真实。把我们亲眼所见的、亲口品尝的写下来,这样的作文是非常真实的也是最可信的。因此我们要写真实的作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
生:观察了石榴的形状、颜色,还品尝了石榴的味道。
师:这节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想写下来吗?
生:想。
师:觉得难写吗?
生:不难。(有学生开始动笔写了)
师:用什么题目?
生:我用《快乐的语文课》做题目。
生:我用《我喜欢的石榴》做题目。
全班学生争先恐后地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刷刷地写起来,下课铃响了,没有一个学生要下
课,就连平时最不爱写作文的几个学生也没停笔,生怕落后。半小时后,就有学生完成了。从后来批改的情况看,整体来说,这是一次最好的习作。书写工整,语言流畅,感情真实。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作文课,学生们不仅愉快地完成了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我要写的意识,而不是老师强迫着写的。这样的作文是学生能触摸到的,是他们亲眼所见,亲口所尝,是鲜活的真实材料。因此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能真实地抒发内心的感情。有学生在文中写道:这真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啊!有学生这样写:这是我吃到的最甜的石榴。还有的学生这样写:今天,我不仅品尝了酸甜可口的石榴,还上了一节开心的作文课。
“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用眼睛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强调学生作文要表露真情实感,强调写的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课标”没有对学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记录真实的生活。我为自己课前的更改内容感到欣喜,为学生提供了能实实在在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真真切切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活生生的材料。愿那红红的石榴,甜甜的石榴永驻学生的心田,也愿那红红的、甜甜的石榴永远驻在我的心中。
学 会 感 动
一、课前絮语:为什么要 “哭泣”?
最近,我注意起了学生“哭泣”的现象。我发现,他们受到伤痛了,就哭;受到委屈了,就哭;被老师批评了,就哭;和要好的同学吵架,就哭;考试考砸了,就哭;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
我想,学生心里多数装的是自己,故“哭泣”的原因也多数是为自己。
不料,我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学生的反对。他们说:“不!在电视里看到英雄牺牲时,我们也要哭的;在书里看到伤心的情节时,也要哭的;还有,看到爸爸,妈妈哭了,也要哭了。
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学生的情感世界原来是丰富的,心里既装着“我”,也装着“别人”。能为别人而“哭泣”,说明他们的“情商”并不低。
令我纳闷的是:前不久,请学生写《一件让我感动的事》的时候,他们就转动着笔杆说“没啥写”,憋出来的文章内容大都是“老师(也有写父母)深夜背我上医院”或者是“老师深夜给我来补课”的一类内容。要知道,我记忆中好象没背过他(她)上医院去,也没有在晚上去他们家补习过功课呀!
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没有让学生感动的人或事了呢?原因大概有三:要么他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没有让他们感动的人或事;要么是他们对周围的人或事麻漠不仁;要么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本身有问题。
我又考察了学生的“哭泣”现象。发现学生的“感动””都是被“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牵引出来的。而学生若远离着《一件让我感动的事》,他的情“感”是平静的,一点也没起波澜,怎么会“动”起来呢?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方法。我想,既然孩子们能被电视上,漫画里,图书里的人物和情节感动不已,我为什么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抽出长长的回忆思绪,在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中间学会感动呢?
我布置学生去寻找能感动自己的文章,在自己被感动的语句下划上横线,所选文章不要太长,1000字、2000字左右的最好。
二、课堂教学:奶奶情结
我找到一篇《给奶奶的红手套》。文章写小男孩和他的奶奶之间的故事。每晚,祖孙俩相拥而眠。春节的前几天,奶奶赶着给睡觉不安生要蹬被子的孙子做红肚兜。孙子看着奶奶粗糙干瘦的手吃力地穿针引线,萌发了用积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手套的念头„„
孩子们听故事总是很乖,不出声。我继续读下去:
“这天放学后,„„孙子用自己全部的零花钱八元四角八分钱给奶奶买了副红手套,他高兴地喊着‘奶奶’向家飞奔去„„,可是奶奶没有答应他,奶奶心脏病突发,在医院抢救„„孙子在病床前哭喊着抓过奶奶干瘦的手:“‘奶奶— 你看 —我给你买了手套!’奶奶吃力地举起了手,抚在孙子的脸上,不动了„„”
读到这里,酸楚的感觉顺着鼻腔和喉咙落到我的肚子里,我仰着脸,听凭眼珠从眼眶里滚落下来。
教室里安静得很。
“唐雪莹哭了!唐雪莹哭了!”顺着声音找去,她伏在桌上,把头深深埋进胳膊里,剧烈地抽颤着小小的身体,象一抹小小的波浪。我走过去,弯下腰,抚摩着她,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抹小小的波浪卷起了潮头:孩子们有的眼圈红红的,低下了头;有的看看我,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也有的惊诧地望着我,不知怎样才好。
教室里静寂了两分钟。
我轻声要求大家交换传阅带来的文章,每人至少读五篇,要注意仔细阅读划有横线的语言。
教室里除了书页翻动的声音,几乎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了。我轻轻地流动在座位之间,他们在阅读着这样一些文章《信任》《美丽的吻》《一个女市长的遗愿》„„注视的眼神仿佛要把文章中的人放进心里去似的„„我想,“感动”实在是不需要做什么定义的,只要你的心走进文章里,就能感动起来;我又看到学生在轻轻地划着横线,想来这些语言里的感情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读完文章,我让大家静思三分钟,想想一些曾经感动过自己的往事。
这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让我感动的二、三事》为题。30分钟写作时间。每件事不要写得长,100字200字都可以,但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并且给每件事情写上题目。
孩子们默默地点了点头,伏下身子就写起来。不多一会儿,学生就都把作文交上来了。正当我欣赏在孩子们的作文时,有人“咚咚咚”地跑了上来:“桓老师,可不可以把本子还给我?我还想再写一件事„„”
三、读读同学们写的精彩片段
美丽的婚纱裙
三年级 唐雪莹
小时候,我很喜欢把花布盖在头上问外婆:“我像不像新娘子?”外婆笑着说:“像!,像!我们莹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子。”
我五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外婆给我买了一条雪白雪白的婚纱裙,在裙的下边有一圈美丽的小花,胸口还有小珠子串成的花,我非常喜欢它。外婆说,等莹莹长大了,做新娘子的时候,她会送我一条真正的婚纱裙。
但是三年前,外婆得了癌症,离开了我们,我再也穿不到外婆给我的婚纱裙了。
以前的那条婚纱裙已经小了,不能穿了,可是我还把它放在家里。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婚纱裙,因为,它是外婆送我的。
天天一元钱
四年级 张煜
小时侯,我不肯好好吃饭,奶奶很着急。就对我说:“你一天里,把三碗饭都吃完,奶奶就给你一元钱。”那时侯,一元钱是很了不起的。为了能拿到这一元钱,我每天把饭都吃光了。
长大后,我才知道,奶奶是没有退休金的,爷爷的退休金也只有一点点。奶奶是靠爷爷生活的。可是奶奶为什么要天天给我一元钱呢?
奶奶说:“煜煜要是吃不下这些饭,身体就长不好。长不好身体,怎么能念好书呢?念不好书就不会有出息了。”
现在我懂事了,奶奶还是天天要给我一元钱。奶奶说:“煜煜将来上中学要交很多学费,我让煜煜每天存一元钱,以后交学费就不困难了。”
心意钱
五年级 余彦奇 小时侯,我喜欢钱。钱多,我就高兴;钱少,我就沮丧。爸爸说我这毛病象妈妈。
有一次,妈妈的单位里发了三张价值各为100元的“购物券”。妈妈先用了两张券,第三张券却不知怎么的弄丢了。妈妈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也没有找到。气得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券没了,等于丢了100元钱!倒霉!”
我看着妈妈生气的样子,心里很难受。心想:“我不是有钱吗?我要钱有什么用?送给妈妈100元钱吧。”想着,就走进自己的房间,从皮夹里拿出一张红色的100元。就在我要把钱送给妈妈的时候,我又想:“妈妈丢了钱生气坏了,我把剩下的100元也给她,安慰安慰她,叫她别再生气了。”
我把这200元钱给妈妈:“妈,我给你200元钱,你去买东西吧。”妈妈连忙说:“不要,不要!不要!我有钱的。”说着,把钱又塞进了我的皮夹里。
我很感动,我为自己感动,虽然我很喜欢钱,但我还是想到了妈妈;我也为妈妈感动,因为妈妈用“我有钱的”话安慰了我。
四、再听老师说几句话
我们的学生最擅长的是被爱——这是我在写作课《让我感动的人》后才感觉到的。我们的父母、祖辈、老师用各种方式在各样小事上关爱着他们,可是他们并不理解,也没有体会到,更没有想到也要无微不至地去爱别人。
怨谁?怨我们的教育没有把他们心里藏着的那颗爱的芽芽萌发出来。
首先要让孩子“感动”起来,“感动”了才会一发不可收地想起自己得到过的关爱。
书里充满着智慧。当学生的心和书里的情节进行了对话交流,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许多自己也曾感动过的事情。我们所选的几篇文章,文风清新,叙事简明,但是能隐约读到孩子对身边小事的感悟。相信经常让孩子们写一些这样的亲情小事,他们会懂得关爱别人的。
在观察中想象 在讨论中评价
作文教学反思案例《写一种花》
一、案例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盆花,谁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名字? 生:菊花。
师:你们喜欢这种花吗?你的感觉怎样?
生:(齐)喜欢。
生:我看这盆花太美丽了。
生:这盆花花枝招展,生机勃勃。
生:盛开着鲜艳的花朵,长着碧绿的叶子,像几位婀娜多姿的小姑娘,在欢快地跳舞呢!
生:我还闻到了花的香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谁知道可以把它分成几部分?
生:根、茎、叶、花。
师:你们想怎样观察呢?
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师: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呢?
生:按根——茎——叶——花的顺序观察。
生:按花——叶——茎——根的顺序观察。
师:都可以。还要注意什么?
生:观察时要抓住特点。
师:什么是特点?
生: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我们应该抓住哪些方面的特点呢?
生:我想,观察茎时要看它的粗细。
生:要数一数有几根。
师:很好。
生:要看看它的高矮、挺直还是弯曲。
师:你是说它的姿态,对吗?
生:要看它的颜色。
师:怎么观察它的叶子?
生:看叶子的颜色、数量、形状。
生:还要看叶子的姿态,静止时的、动态时的样子都要看。
师:好。
生:还要看叶子的生长有什么规律。比如说一个枝上有几片叶子,是怎么长的。生:要看叶脉是怎么长的。
师:大家很细心。怎么看花。
生:数量、大小、颜色、姿态。
生:看花瓣怎样?花蕊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讨论的都很好,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生:观察时要想象。
师:对。想象很重要,怎么想?
生:就是联想类似的事物。
生:就是打比方。
生:可以把它想象成人,有人的情感、语言、活动。
师:说的真好。
生:我补充,观察时不仅要看,还要摸一摸,闻一闻。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师:同学们越说越好。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这盆花,这盆花的根埋在土里了,我们看不见,就不看了,行吗?
生:(齐)行。
师:下面我们分部分来观察。看不清的同学可到前面来,然后在小组内议论一下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
(学生纷纷到前面观察,议论纷纷,同组同学之间交流)
师:我们先来汇报花的茎,好吗?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数了数这盆花一共有五根茎,有的直挺的长着,有的斜长着,还有的弯下了腰。
生:我量了量,高的有40厘米,矮的有20厘米。
生:它的茎是淡绿色的,上面有黄色的细纹儿。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绒毛,是白色的,像撒上了一层白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粗的有小拇指那样粗,细的有筷子那样细。
生:我打个比方,这几根茎好像亲兄弟集合在一起开会呢?
生:那个高一点的像一位老人在给孩子讲故事。
生:那个矮的斜长着的好像在练太极拳。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师:谁能把茎的这部分连起来说说,大家在评一评说的怎么样?
(生连起来说,评议)
师:你们是怎样观察叶子的?
生:叶子的颜色很绿,绿得发亮。
生:翠绿欲滴。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
生:我发现叶子的正面是深绿色的,背面是浅绿色的。
生:叶子上有脉纹,可好看了。
生:叶子的数量很多,多得我数不过来啦!
生:我发现叶子有大有小,大的如婴儿的手掌,小的如指甲盖儿。
生:我发现每个枝上的叶子都是五片,很有规律。
生:每个枝的叶子像伸开的五指。
师:你真会想象。
生:它们的姿态各异。有的舒展着,有的卷曲着,还有的垂钓着。
生:我觉得这些叶子很特别,有的像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像星星在眨眼睛,有的像小旗在飘扬。
师:哎呀!你想象的太好了。
生:我也能想象。有的叶子藏起来像在捉迷藏,有的探出头来像在炫耀自己,有的凑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
生:我也能想象,你看那片叶子像金鱼的尾巴,这片叶子像象小船,还有一片叶子像芭蕉扇。
生:我也能想象„„
师:都不错。谁能把叶子的部分连起来说?
(生说、议、评)
师: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下面谁来说说花?
生:要说最好看的还是花啦!这九朵花各有个的姿态,各有个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生:大的有拳头大,小的有鸡蛋小。
生:那朵花像向日葵。生:他们有黄的、白的、粉的。
师:你能打比方吗?
生:能。黄的似金,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师:想象的真好。
生:白的像一团棉花,看上去软软的。粉的像花布,黄的像„„像沙子。(笑)
师:我觉得说的挺好。
生:我看它的花瓣很薄,一层包着一层,上面有花粉。
生:花瓣很扁,边缘往上翘,像豆芽似的。
生:花瓣像柳叶。
师:再仔细观察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见花蕊了,紫色的花蕊好像一个和尚蹲在里面。
生:我觉得花蕊像一群小孩奋力的向出跑,可就是跑不出来。
师:你可真会想象。
生:有的花仰着脸好像说:“看我多漂亮啊!”有的花侧着脸好像说:“哼!我才不理你呢。”
生:有的花低下头好像说:“你们别吵了,都羞死我了!”
师:有意思。
生:我比他想象的更好。哪个高高在上的金黄色的花是一位公主,周围的花是王子,它们在讨好公主呢!
师:呵!简直是一个童话故事。
生:我觉得那个大一点的花像妈妈,小的像孩子,他们多亲密呀!
生:它们在边唱歌边跳舞,玩的很快乐。
师:你们能连起来把花的部分说说吗?
(说、议、评)
师:大家不仅学会了观察还学会了想象。现在,你们想夸夸菊花吗?
生:菊花,你可真漂亮啊!
生:菊花,你是百花中的骄傲,谁也比不上你。
生:我喜欢你,菊花。咱俩一起跳舞吧!
生:菊花,你虽然没有水仙的柔情,没有牡丹的娇艳,可你独具秋色,我好羡慕你。
生:你不与百花争春,以自己独特的美奉献给我们,使我们的教室融入了自然的风光,我谢谢你。
师:如果我是菊花,真的谢谢你们对我的赞美。好,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节课,把你们说的写下来好吗?下课。
二、分析
指导学生作文要注意从观察入手,让他们在观察体验中,培养兴趣,学会想象,学会表达。本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指导观察方法。“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是基本的观察方法,教师是有意识引导学生这样观察的。如先让学生说说花的总体印象,再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你们喜欢这种花吗?你的感觉怎样?”“谁知道可以把它分成几部分?”“你想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些方面的特点呢?”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引出了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明确了观察方法。
2、让学生自己发现。“把发现留给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让学生观察就是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的发现:“我发现叶子有大有小,大的如婴儿的手掌,小的如指甲盖儿。”“我发现叶子的正面是深绿色的,背面是浅绿色的。”“我看它的花瓣很薄,一层包着一层,上面有花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直接的体验。学生在这七嘴八舌的氛围中培养了观察的兴趣。
3、在观察中想象。放飞学生的想象,陶冶思想情操,是作文有创意表达的关键。因此,要鼓励学生借助事物展开想象。例如,有的花仰着脸好像说:“看我多漂亮啊!”有的花侧着脸好像说:“哼!我才不理你呢。”又如,“ 我比他想象的更好。哪个高高在上的金黄色的花是一位公主,周围的花是王子,它们在讨好公主呢!”孩子的天真的想象得到了展现。
4、在评价中激励。评价是调控课堂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生成积极情感的基本手段。评价重在激励,如“你真会想象”“呵!简直是一个童话故事。”“如果我是菊花,真的谢谢你们对我的赞美!”虽是简单的语言,但表达了老师的赞赏、信任、鼓励。此外,还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互评。
三、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作文
四、对策。
1、创设观察情境
创设观察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条件、场景、具体的事物。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把他们带入到情境之中。
2、注重活动过程 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表达在活动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想说便说,想做便做,想玩便玩,如,学生在观察菊花时,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手摸,可以用鼻子闻,还可以画一画、议一议。总之,以什么样的方式体验都可以。
3、强调交流互动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来,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由表达,无拘无束。教师的倾听、点拨、启发很关键,要激励他们敢想、敢说,同时要注意相互评价,让他们自我调整语言、完善语言、规范语言。
4、珍惜独特体验
由于学生观察的方式和角度以及个性品质不同,所产生的体验也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独特的见解。
5、注意讨论写法
从观察到体验,再到交流互动,都体现了自由的氛围,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表达。但要形成作文,还需要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那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自我选择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不追求写作形式的统一。
哑剧表演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写作的依据和材料,初步培养学生能够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教学策略】
小学生还不具备通过感情的追忆,唤起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已经逝去的情绪,而游戏常常使让孩子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激发写作的热情,刚刚发生的、在大脑皮层还留有极为深刻的印痕便于感情追忆。所以,让孩子作即时即地的记叙,既避免了他们难于进行感情追忆的弱点,又可较轻松地落笔,记叙即刻发生的事情,弥补了小学生“懒”于、难于搜索感情和形象材料的特点;事先设计并请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给他们造就一段生活,然后再请他们“趁热打铁”记下这一段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在游戏中渗透积累素材的方法。
3、通过即兴写作,初步建立写作和生活的反映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明游戏规则。
我们在这节语文课上做一个游戏,只有一条规则:不许说话。
大家在不说话的时候,老师也不说话。
板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哑()表演
老师伸出两个手指,向大家招招手:请两位同学上来填空。
二、师生共同游戏
1、游戏——拔河比赛。
(1)第一轮比赛。老师伸出五个手指,分别请五位男女同学上来,教师板书“裁判”两字,表示还需要一位裁判。裁判宣布比赛开始时,各自队员要“使出”所有的劲。其他同学都是拉拉队。
(2)第二轮比赛。老师伸出一个手指请一位女同学上来,另一方呢,是好几个又高又大的男同学,板书:冠军——女同学。
哑剧,就是夸张,夸张才有意思。
要做得像!
2、游戏——打乒乓球。
(1)老师演示打法。先是一只手打,然后是双手左右开弓一起打。
(2)选几个代表上来表演。
(3)学生各自找到位置,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打乒乓球。
三、学生说说此时最想说的感受
1、学生说说此时最想说的感受。
2、说说游戏内容。A、拔河比赛
(一)B、拔河比赛
(二)C、打乒乓球。
自找伙伴,说说其中一项游戏过程
3、全班交流。
四、学生任选一项作文
1、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说过话,大家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吧!现在就请你把这节课中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学生作文。
2、学习习作交流。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第五篇:有感于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
有感于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前几天,去济南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课改研讨会”,会上,聆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课《“我不怕鬼”》和他的精彩报告“语文教学要重视八字宪法”,以及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的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的关于“„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的精彩阐述。得到很多教益,受到很多启迪。专家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寓理论于课堂中,一改过去报告与课堂实际脱节之情,为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典范指导和点拨。特别是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仿佛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心田,为以后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指明了道路。现就自己的所感所思记下来。
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命题、批改作文、作文讲评),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首先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教会其如何观察。“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特别认同李教授的“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这句话。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我们人体的五员大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就是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感受,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解决了学生习作中没有东西可写、内容不够具体的问题,从而意识到: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其次,就是运用游戏的方法,在课堂上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有的可写。“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游戏的方式有很多,比赛、猜猜看、模仿、做哑剧等等,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感谢李白坚教授,送我一条习作指导的明晰思路和简易方法,今后我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提高的。
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几年以前,就对李白坚教授提出的“前”作文理论有所耳闻,但并未真正理解。直到今年11月27日在淄博张店举行的省小语年会上,亲自聆听了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授课兼讲座,才感受到了“前”作文的真正魅力。略作分析,与大家共享。
课例——《作文课上做早操》
一、课前讲述
从“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说起。记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更容易。
选材:不要选那些“狗咬人”的材料,要选那些“人咬狗”的材料。
二、课堂游戏 作文课上做早操。班长带领学生集体做早操。
师:有什么感受?把这些感受写到作文里去。生:“很新颖”,“新奇”,“很爽”,“很傻”,“好玩”……
三、指导观察
1、观察领操人
师:领操人是谁?长得怎么样?
组织学生现场观察,抓住特征口头描述。
2、观察动作
学生做操过程中,李教授喊“停!”学生动作定格。指导学生观察动作姿势。
3、观察老师
4、观察环境
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多少人?舞台有多大? 鼓励学生下座实地步测会议厅舞台的大小。
四、指导写作
1、内容指导
2、分段指导
第一段,写时间、地点、事情,100字。指名写第一段。
第二段:写领操人、写做操时的心理活动、写周围环境。
五、朗读展示 指名朗读自己的片断描写。
按照顺序,读片断,拼成一篇作文。
六、命题练习
原题是《作文课上做早操》,鼓励学生写出更加新颖的题目。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题目写到黑板上。
原理——“前”作文激活学生的作文激情
在这次年会上,李白坚教授亲自执教了一节不同凡响的作文课。这节作文课不是从作文入手,而是从“做早操”开始。在课堂上,李教授一招一式地指导学生做早操,并在做早操的过程中把作文教学的目标任务逐步加以渗透,再将作文训练循序展开,由体验到观察,由说到写,由句到段,由叙述到描写,由片断再到篇章。学生玩得尽兴,说得自然,写得愉快。这节课完全打破了以往命题作文的陈旧模式,让孩子们在作文之前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地“攫取生活素材”,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激情”,很好地实现了从“生活”到“作文”的“无缝链接”,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这就是“前”作文的魅力所在。
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命题、批改、讲评)的一种新颖独到的作文教学模式,与写作过程本身相比,它更加注重学生写作之前的“热身”活动。通过组织一定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感悟,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同时也给学生的写作表达以一种更加直接的观察和体验的过程。前作文教学让学生做在写前,观察在前,用眼耳鼻舌去全方位感受生活,写作在后。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才会言之有物,写出有声有色的习作。
“前”作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过程提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中,一般是先进行“命题”,再由教师指导学生“破题”,对作文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层层拆解和分析,然后是指导学生“构思”,也就是竭力搜寻与“题目”相关联的生活事件,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串联起来。最后是“结题”。这种“八股式”的作文教学背离了“写作源于生活”的一般规律,使作文教学沉闷而乏味。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脱离生活的作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缺乏学生生命积淀的。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获取生活素材,是摆脱“无米之炊”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教授提出了前作文教学的理念。“前”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在学生作文之前的素材搜集,力求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前活动,开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生活,更加直接地获得体验,更加真切地产生写作激情,从而使写作过程更好地回归生活,让学生形成感受生活和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
方法——游戏是灵感唤醒的主要通道
“前”作文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身体的感官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视觉的体验能带给学生以作文的色彩,听觉的体验能赋予学生的作文以美好的节奏和韵律,触觉和味觉更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激动人心的生命力。李教授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进行全方位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就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感受,用鼻子闻,用手去触摸。这样获得的印象才是真切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指导他们如何观察。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情是写作的动力。诱导学生产生激情,保持激情,从而表达激情,是使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关键手段。一位不善于调动学生写作激情的教师,永远都不可能引领学生写出灵动的作文。课堂游戏是调动学生写作激情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坚教授认为,游戏是最能刺激学生心灵的教学手段,作文前的游戏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作文课堂游戏活动,是帮助学生攫取生活素材和产生表达激情的重要手段。游戏是现实生活在课堂上的典型而生动的反映。学生学会了攫取游戏中的素材,也就学会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强调“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达到„前‟作文教学目的的必然手段。”游戏的方式有很多,如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做哑剧、唱歌、画画等等,都是常用的游戏类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语录——李白坚教授的精彩观点
△ 关于写作
心动,才可写作。心不动,则无法写作。李白喝酒,鲁迅抽烟,都是为了激活情绪。解决写作内容,让学生用眼耳鼻口手摄取生活素材。
生活是第一位,作文是第二位。教学生观察生活,不要写套话、假话、空话。
△ 关于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使。
“比赛”、“猜测”都是很好的游戏手段。“模仿”、“奖惩”也是很好的游戏手段。
△ 关于阅读
信息爆炸的时代呼唤快速阅读和综合分析。背一本书,不如读十本书。增大阅读量,可以提升母语的亲和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浏览阅读能力和检索阅读能力。不能把一篇文章读死。
分析能力与学生的大量阅读相关。有对比才有分析,无对比就难有分析。阅读更上一层楼,作文才能长进步。
△ 关于篇幅
小学生写得多就好,而不是写得好。(写作)方法的精彩,是作家的事。走路,关键是吸引孩子走出第一步——走就好。作文,关键是写,而不是方法指导——写就好。首先有数量,然后才有质量。
△ 关于批改 把批改教给学生。巡视批改。朗读批改。自批。比赛性互批。精批一到两本(篇)。
作文评改表(用时、问题、解决策略)
思索——“前”作文的魅力所在
资源开发。“前”作文显示了一种资源开发方式。作文前的游戏活动中,能够生成许多可资利用的写作资源。无论情感的激荡,还是思维的碰撞,都能够生成许多新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来。
情境唤醒。传统作文训练由于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前”作文即通过作文前的师生互动,创设了一种导向自由表达的情境。学生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游戏激活。游戏中包含着诸多的作文密码。经复演和模仿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以“前作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情感参与。李白坚教授将他的“前”作文实验命名为“快乐作文”。这一命题标志着,情感因素始终伴随着作文的全过程。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快乐体验。而学生又是在快乐中写作的。当有人问道:“李教授,一个人有七情六欲,单单进行„快乐作文‟,不是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得单调了吗?”李教授当即回答:“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快乐的时候,一定能体验到悲伤。”快乐作文并非只是一味快乐,它指的就是一种情绪状态,是写作过程所带给学生的一种生命的愉悦感。况且,情感是可以迁移和转化的,快乐,是将丰富寓于单一之中,而并非限定于单一。
激发灵感
关于写作行为过程的理想状态的原理,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写作并非如西方几千年的传统写作学所“假想”的那样,是一种先构思,后表达的过程,而是一种非构思的生长过程。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
“非构思写作”是一种语言系统自由生成的过程,是写作的终极状态。不论大学生写作还是小学生写作,都遵循着相似的写作学原理。有创意的自由写作,必然是被情感唤醒的。情感(特别是激情)在写作过程中具有奇妙的作用,不仅能够唤醒沉睡的记忆,而且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使美妙的灵感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来,从而使写作过程充满玄妙色彩,柏拉图将这一状态称之为“迷狂”状态。无疑,“前”作文对于激发写作激情,唤醒写作灵感,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与之相反,那种“按部就班”的程式化写作,由于有更多的理性“分析”的注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情感的催化作用,虽经严密构思,却难有文章的精彩。
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开拓了作文教学的另一片广阔天地,提示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写作过程,在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的同时,更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将写作与生活更好地联接起来,纳入学生的生命流程。
学习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有感
作者:君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23 更新时间:2009-12-17 12:46:28
11月25日,在鲁中宾馆举行了“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年会”。重点探讨的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其中上海大学文学院的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虽未亲身参加,但经过自己的学习。我觉得李教授的思想方法很值得借鉴。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向来是小学作文教学
普遍存在的现象。作文教学是一个值得长期坚持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次年会,以作文教学为研讨主题,这充分说明我省教学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学的难点已成为教研专家及老师们研究的热点。“三三九”式快乐作文,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的研究,都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作文无兴趣、无材料的现状,找到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结点,探索出了作文教学指导及评改的新途径,给教师作文教学的指导和研究指明了航向、提供了凭借。
从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得到很多教益,受到很多启迪。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命题、批改作文、作文讲评),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写作激情。首先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教会其如何观察。“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特别认同李教授的“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这句话。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我们人体的五员大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就是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感受,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解决了学生习作中没有东西可写、内容不够具体的问题,从而意识到: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其次,就是运用游戏的方法,在课堂上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有的可写。“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游戏的方式有很多,比赛、猜猜看、模仿、做哑剧等等,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仿佛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心田,为以后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指明了道路。感谢李白坚教授,送我一条习作指导的明晰思路和简易方法,今后我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提高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者:李白坚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833
更新时间:2006-9-15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者:李白坚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838
更新时间:2006-9-15
多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后”作文教学——也就是从学生开始提笔作文之“后”开始的作文教学。
“后”作文教学大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命题之后的审体和解题的教学。
2.批改作文。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文章做书面或者口头的批改。3.作文评讲。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文章做批改后的口头评讲。
这种“后”作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贯穿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国教师几乎从来都是这样教作文的。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学习写文章时说过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作文本上圈圈多起来,而叉叉少了下去,于是终于学会了写文章”,大抵也是这种“后”作文教学模式的反映。
“后”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它致力于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发生状况;它运用的是学生业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观察现时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感情积聚。
可以说,“后”作文教学是一种带有“马后炮”性质的作文教学方法。
略略考察文章的形成,总是“生活——感情——思维——文字”这样一个过程,文章是思维的表现,而思维又是存在的反映。因此,在文章生成之“前”,写作者是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的,而教师也是有许多先期教学要执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前”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这两重任务。
二、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前”作文教学的首要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发轫,教师并没有注重怎样教会学生进行“源头活水”的摄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命题作文开始以后,写作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于“过去时”业已“摄取”的“水”和“米”重新通过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拿出来“淘米烧饭”。如果某个学生在此前已经摄取了一些“水”和“米”、如果某个学生的这个“过去时态”的观察工作做得好、如果某个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那么,就有可能“烧”得出或者烧得好这锅“饭”。
如果某个学生平时没有注意摄取“水”和“米”,或者对以上“生活素材”摄取得不多、不好、不全,自然就烧不出这锅“饭”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教师硬要他们“烧”、不“烧”也得“烧”的话(我们的许多命题作文教学就是如此,譬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必定烧出“夹生饭”来。或者,学生实在没有生活积累,只好来一个“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以假、大、空充数。
作文教学大多从小学生开始,他们刚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都没有经历过“摄取生活素材”的训练、也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指摄取过生活的博大丰厚的源泉。所以,可以说,大多数的小学生在以“命题作文”为方式开始进行作文学习时,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垫底的。
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又必须写“命题作文”,于是,就造成了今天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可能有人会说,学生是要上语文课的,他们可以通过语文课的阅读学习写作。
不错,通过阅读各种文字作品可以学习作文。从他人的文字作品中学习“摄取生活”的方法、学习他人“摄取”的“生活素材”乃至学习“摄取”别人已经“摄取”的“生活素材”,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单单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肯定是片面而隔膜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单是阅读别人的作品的话,仍然不能获得写作的最鲜话、最直接、最丰厚的“生活素材”,仍然没有得到生活最宝贵的赐予。
套用毛泽东的话来说,通过阅读获得的不是生活的“源”而是生活的“流”——是作家在“彼时彼地”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生活”,而不是自己观察和体验所得到的“生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自己亲身观察和体验的“生活”和从别人的文章里得到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文野之分、高低之别”,这也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必躬亲”的道理。
可能又有人说,今天的学生本来就很少“生活”,原因是他们学习负担太重,上学、回家,两点一直线,生活贫乏甚至枯燥——仿佛因为学生没有丰厚的“生活”,我们就没有帮助学生学习“摄取生活素材”的必要似的。
是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这种生活的“源头”“活水”?是不是学生本来就没有“下锅”之“米”?质言之,小学生到底有没有我们所说的“生活源泉”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一样,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除了写了两件大事:省亲和抄家,其他的内容几乎全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吃饭、睡觉、吵架、争风吃醋、补衣服、看戏、谈天„„真是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文章啊!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由此看来,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是“前”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一个人要进行正常的写作活动,除了要“摄取生活素材”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激情。激情,是写作产生的酵母。
唐朝诗仙李白做诗必须喝酒,如果李白戒了酒,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汪洋瑰丽的诗歌了。大文豪鲁迅写作必须抽烟,要是鲁迅戒了烟,我们也就看不到洋洋二十卷《鲁迅全集》了。看来即使会写作,如李白或鲁迅,也是要有刺激、需要激情,才能写出作品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周文王被拘,写成了《周易》;孔圣人周游列国遭到厄运、受到污辱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后,才发愤著成《国语》;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发愤写成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迁往蜀地,完成了《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著成《说难》和《孤愤》两个名篇;“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是的,即使是“圣贤”,也必须在极大的精神刺激下,才得以完成不朽的著作!
有成语道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状况,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还有成语道是:“不平则鸣”,指出了只有高低不平,才有发出声音的物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前”写作的心理需求和感情的促进作用。
这样看来,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惜的是,“后”作文教学从来就没有理会过“摄取生活素材”的写作规律和“情动于中”的祖先遗训,硬要我们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在没有“生活素材”的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况下作文,是不是太苛求于孩子们了!
由此看来,“摄取生活素材”和产生表达心理,是作文前的重要基础环节,而“前”作文教学则将注重 于此二者的诱导与形成,把它们看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先导。
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生活那么辽阔广大,怎样教会学生去摄取、观察、感悟生活和激起他们的表达热情呢?
四、“前”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素材”和“激动表达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课堂上先“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千世界,“生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们很难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进行“生活”的“摄取”。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制造”一种“场景”,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细节”、什么是“生活素材”,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
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认知世界上的一切鸟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解剖一只麻雀来认知鸟类;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吃遍天下的食物,但是我们却可以给学生一粒糖或者一个果冻,教导学生注意食品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保质期、外包装以及它的色、香、味等,从而让学生由此“迁移”到观察自己在课堂外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吃”的活动;同理,我们不可能组织学生周游天下,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把学校“做”成一个“旅游胜地”,只要学生会“摄取”这个微型“胜地”,一旦看到真正的“胜地”,其观察方式和记叙方法,自然由此及彼。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及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运用的往往是逻辑的、理性的、“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性”的方法。但是由于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用以上方法,他们还不大容易接受,就像我们与其告诉孩子“炉子上的开水壶危险!”还不如拿着他们的小手,轻轻地在水壶上碰一下一样,“摄取生活素材”、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教学,也必须化成为形象的、趣味的、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达到“前”作文教学目的的必然手段。
下面请参阅课件“做‘牙科医生’”,试看教师怎样帮助小学生“摄取生活素材”、怎样将“生活素材”“切割”成一个个部分,让学生一一观察,再通过文字加以摄取和记载,最后,在掌握了充足的“生活资料”的情况下,形成文章的。
[对象]中、高年级小学生
[课堂训练]做“牙科医生”(同桌活动)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有关牙齿的小常识》一文。
(作者按:孩子们一般不了解自己的牙齿,有关的知识也不多。通过阅读,可以使他们有所了解,同时训练了他们的“应用阅读”能力。作文课选“做牙科医生”的题材,新鲜而有趣,学生将感到趣味。)
有关牙齿的小常识
口腔里的牙齿,乳牙有20颗,恒牙有32颗。这么多的牙齿怎么数?如果有一颗牙齿出了问题怎么办?你怎么告诉医生是哪颗牙齿有了毛病?所以,现在各个国家都使用统一的记录牙位的方法。这个方法用一个“十”表示。
“十”字的一(横)表示上颌骨上的牙齿。具体地说,“一”(横)的上边表示上颌骨上的牙齿,“一”(横)的下边表示下颌骨上的牙齿。“十”字的“|”(竖)两边分别表示左、右侧的牙齿,“|”(竖)的左侧表示左侧的上下颅骨上的牙齿,“|”(竖)的右侧表示右侧上下颌骨上的牙齿。首先要明确,“|”(竖)写在哪些牙齿的中间。
按照规定,“|”(竖)应写在上下门牙的中间。把上颌的两颗大门牙,定为左侧中切牙和右侧中切牙。并且规定左上的中切牙为左上第l颗牙齿,右上的中切牙为右上第1颗牙齿。然后依次规定侧切牙为第2颗;尖牙为第3颗;第一第二前磨牙分别为第4第5颗;第一、第二、第三后磨牙分别为第6、第7、第8颗牙齿(见下图)。下颌牙齿也是这样规定。规定还指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恒牙,用罗马数字表示乳牙。如果按32颗牙齿计算:可分为左上8颗牙齿,左下8颗牙齿;右上8颗牙齿,右下8颗牙齿。用数字式可表示为:
恒牙:
口腔中的牙齿是人们吃东西时切割食物、撕碎食物和研磨食物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没有牙齿,不能切割和研磨食物,必然加重胃肠道的负担;而且,由于很多食物不能吃,引起饮食种类不全,必然导致体内某 些物质的缺乏。
因此,通过牙齿对食物进行粗加工,食物才能由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被人体利用。牙齿对食物的加工是分工合作的。按照其分工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组:
(1)切牙组:这组牙齿能把食物切成块,就好像菜刀切肉一样,将肉切成一块一块的。我们口腔内的切牙,俗称门牙,就有这种功能。切牙使用切缘在咀嚼肌的协同作用下,把食物切成块,俗说咬一口或咬一块。中切牙有4颗,与中切牙相邻的是侧切牙,也有4颗。中切牙和侧切牙组成为切牙组。
(2)尖牙组:有些食物使用切牙很费力,这时就很习惯地把食物放在尖牙上,利用尖牙去撕碎食物。尖牙能撕碎食物,是因为它粗大而根长,它深深埋在颌骨里,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尖牙俗称虎牙或称犬齿。尖牙有4颗,组成尖牙组。
(3)磨牙组:经切牙咬下来的食物或尖牙撕下来的食物,由舌头运送至大磨牙进行研磨。磨牙的牙合面由许多条沟和嵴组成,就好像石磨一样,有利于磨碎食物,便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前磨牙和后磨牙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因此把前磨牙和后磨牙统称为磨牙组。其中前磨牙8颗,后磨牙8颗或12颗。
请全班同学洗干净自己的双手。(时间视情况而定)
(作者按:上课时还要到厕所洗手,使学生感到意义重大,出现好奇心。好奇心的产生,埋伏了“激情”出现的种子。)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手指摸摸自己的门牙,看看感觉如何?门牙排列整齐吗?牙齿之间有很宽的缝隙吗?再摸摸自己的磨牙,它的平面是非常光滑的还是凹凸不平的?把牙齿合上。请注意,上面一排牙齿和下面一排牙齿刚好是合在一起的吗?还是有的排在前面有的排在后面?然后,请大家把你的感觉写写来。(时间:5分钟)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者:李白坚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834
更新时间:2006-9-15
(作者按: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具体了解自己的牙齿状况。以下文字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观察的记录和“生活素材”的收集。)
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牙齿。仔细观察同桌的门牙、侧门牙、尖牙(俗称犬齿或虎牙)、前磨牙和后磨牙,看看它们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尖不尖?白不白?好看不好看?尤其是尖牙的长相,像犬牙还是像虎牙?还有,你的同桌有没有蛀牙?蛀牙是什么模样的?有没有黑色的斑点?这些不同名称的牙齿你都认识了吗?请一面观察,一面进行记录,就好像牙科医生似的。(时间:7分钟)
(作者按:再一次将生活“切割”成一个一个部分,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请问一问你的同桌,有没有蛀牙?有没有断牙?有没有缺牙?还问一问,牙齿坚硬不坚硬,能咬什么硬东西?再问一问你的同桌的用牙卫生情况:早上是否刷牙?晚上是否刷牙?是怎样刷牙的?此外,根据他的情况,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时间:7分钟)
(作者按:询问,也是观察生活的重要方法。一次次的询问,也就是一次次的“生活素材”的“切割”和收集。)
现在,一个同学发一个胡桃,你们小心地咬咬看,能不能咬碎。把自己咬胡桃的过程记录下来。
(作者按:到现在为止,学生都没有觉得是在上作文课,因为以往作文的形态已经隐去。这样,就使学生放松了对做作文的警惕,也就减轻了他们学习的负担。最后再发一粒胡桃请他们实践,更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自己牙齿的了解——也就是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所“摄取”的“生活素材”的积累。)
通过阅读文章和同桌检查牙齿的活动,我们已经了收集了有关牙齿的许多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学做“牙科医生”。
在写作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作者按:在此教师的回顾,使学生将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再进行一次回顾和整理。)(1)了解了我们自己的牙齿生长情况;
(2)了解了同桌的牙齿生长情况;
(3)通过咬核桃,我们考验了自己的牙齿;
好,请大家把刚才记录的材料拿出来作参考,现在开始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做“牙科医生”(见李白坚、张赛琴编著《小学生“快乐大作文”练习册》(课堂活动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给出写作提纲,以帮助他们理顺“生活素材”。既然学生通过“前”作文教学,已经摄取到了一定的“做‘牙科医生’”的“生活素材”,那么进行写作,应该没有很大的问题了。请看以下作文实例。)[学生作文实例]
我做“牙科医生”
上海明珠外国语小学 杨杰名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游戏——做“牙科医生”。
一、自查牙齿。首先,老师先让我们读一篇文章——《有关牙齿的小常识》,了解各个牙齿的名称和作用。而后老师让我们把手洗干净,用手摸摸自己的牙齿。我觉得,我的门牙排列得很整齐,尖牙之间稍有缝隙,磨牙平面不光滑,有点凹凸不平。我的牙齿合上以后发现:磨牙和门牙合起来是没有缝隙的,可是上下尖牙合拢不是很好,中间稍有缝隙,但我觉得牙齿总体还是比较好的。
二、同桌互查牙齿。老师让我们同桌互相检查牙齿。我同桌的门牙比较大,尖牙比较平,是犬齿,他的前磨牙比较大,后磨牙比较小,它们都很短,都不尖,有点黄,比较好看。他的牙齿像一个个士兵似的排列很整齐,缝隙很小,没有黑斑,没有蛀牙,没有断牙,也没有缺牙。
老师让我们向同桌问一些问题,从他说的话里,我才知道:他牙齿很坚硬,能吃苹果、梨子等水果和各种食物。他吃饭后不漱口,早上起床后刷一次牙,晚上睡觉前刷一次牙,他有时认真地刷有时粗粗地刷。
三、给同桌提建议。我对同桌的建议是:吃饭以后要漱口,否则很容易蛀牙。买牙刷注意要买不容易坏的牙刷,还要买国家免检的儿童牙膏哦!
四、试试自己的牙齿。为了了解牙齿的功能,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颗小核桃,让我们用每组牙齿咬咬这颗核桃。我先用门牙咬,因为小核桃太硬,所以我不敢咬。然后,我用尖牙咬,我想,尖牙比较硬,应该能把它咬开,结果,我一咬,根本咬不开,牙还很痛。最后,我用磨牙咬,只听“咔嚓”一声,核桃被压成两半。我吃着美味的核桃想:我牙齿的功能还可以。
五、做“牙科医生”的发现。我做了一回“牙科医生”,我发现要好好保护牙齿,我准备早晚都刷牙,饭后要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我还知道,牙齿分为三组,有切牙组,尖牙组,磨牙组。切牙组用来把食物切成块,尖牙组用来撕碎食物,磨牙组用来磨碎食物。“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者:李白坚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835
更新时间:2006-9-15
六、读《有关牙齿的小常识》所得。做完了“牙科医生”的游戏后,我又读了一遍《有关牙齿的小常识》的文章,我又懂得了:牙齿分乳牙和恒牙。乳牙有20颗,在两年内全部长出,恒牙有28~32颗。12岁后,乳牙全部脱落,20岁左右恒牙才长齐。有些恒牙出了问题,缺失了,人们只能做假牙代替。有些恒牙因为在特殊情况下,晚一些才会长齐,比如智齿,又叫“第三磨牙”,还有的因为位置不够,所以没有长出,医学上叫“阻生齿”。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保护牙齿很重要,乳牙没了不要紧,恒牙没了不会再来。
(作者按:由于在作文“前”的活动中,教师已经帮助学生充分“摄取”了“生活素材”,所以在写作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困难。文章中的材料都是最新鲜的、内容都是身体力行过的。这种“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只要经常通过“摄取生活素材”活动,学生当会通过知识的迁移,将这套观察和体验的方法逐渐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去。届时,学生也就达到”摄取生活素材“的”自由王国“了。学生平时生活素材的尽情汲取,将意味着以后命题作文的较好解决。)
如果说,注意在教学进行中不断将“活动过程”一一“切割”,让学生一段一段地将“生活素材”用文字记录下来,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经常给学生做一些特别的回家作文练习,则将使学生持续不断发觉身边发生的一切生活现象,并根据需要同样学会将那些“生活”“切割”开,用简略的文字记录在案,扩大“生活素材”的搜集数量和质量,为课堂命题作文做好充足的“储备”。
请再阅读以下课件,看看回家作业的练习册设计是怎样诱导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的。[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回家作业)做一小时“准妈妈”
一、教师的话
你知道你是怎么生出来的吗?
爸爸有许多精子宝宝,妈妈有卵子宝宝,有一天,它们相遇了,就住在了妈妈温暖的肚子里,并在那里吸收养分,开始发育。小宝宝3周时大约长0.5~1.0厘米,体重不及1克,但肉眼已能看出其外形。外表上,无法明显地区分头部和身体,并且长有鳃弓和尾巴,和其他动物的胚胎发育并无两样。
小宝宝快两个月大时身长约2.5厘米,体重约4克,心、胃、肠、肝等内脏及脑部开始分化,手、足、眼、口、耳等器官已形成,有小尾巴,已越来越接近人的形体,但仍是小身大头。
三个月时,胎儿宝宝的身长约为7.5~9厘米,体重约20克。尾巴完全消失,眼、鼻、口、耳等器官形状清晰可辨,手、足、指头也一目了然,几乎与常人完全一样。
四个月时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16厘米,体重约120克。此时完全具备人的外形,可辨认男女,皮肤开始长出胎毛,骨骼和肌肉日渐发达,手、足能作细微的活动,用听诊器能测出心音。
五个月末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25厘米,体重在250~300克之间。头的大小约为身长的三分之一,鼻和口的外形会逐渐明显,而且开始长头发与指甲。全身被胎毛覆盖,皮下脂肪也开始形成,皮肤呈不透明的红色。妈妈开始感觉宝宝的胎动。
六个月大的胎儿宝宝身长30厘米,体重约600~750克。骨骼更结实,头发更长,眉毛及睫毛开始长出。脸形也更清晰,已十足是人的模样,但仍然很瘦,全身都是皱纹。此时用一般听诊器可听出胎儿的声音。
七个月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36~40厘米,体重约1000~1200克。上下眼睑已形成,鼻孔开通、脸部形同老人一般。若在此时出生,生命力很弱,容易夭折。
八个月大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41~44厘米,体重约1600~1800克。胎儿身体发育已算完成,肌肉发达,皮肤红润,但脸部仍然满布皱纹,神经系统开始发达,对体外强烈的声音会有所反应。胎儿的动作会更活泼、力量更大。
九个月末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47~48厘米,体重约2400~2700克。身体圆滚滚相当可爱。皮肤呈光泽的粉红色、皱纹消失,此时会出现婴儿般的脸部,胎儿动作激烈。
十个月的胎儿宝宝身长约50~51厘米,体重约2900~3400克。皮下脂肪继续增厚、体型圆润、皮肤没有皱纹、且呈现光泽的淡红色。骨骼结实、头盖骨变硬,已完全具备生活在母体之外的条件。
这时候,胎儿宝宝要脱离妈妈身体到世界上来生活啦!
通过上面的资料你了解了,我们是在妈妈的肚子里长了近十个月才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可是,你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吗?请找个星期天,也来体验一下妈妈的辛劳好吗?
二、搜集素材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者:李白坚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836
更新时间:2006-9-15
1.请你问问妈妈,你出生时体重有多少千克?身长多少厘米?你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几个月才出生的?妈妈生你时,肚子痛不痛?痛了多长时间?妈妈怀着你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恶心,想要呕吐?走路做事有什么不便?请把妈妈的回答记录下来。
2.请你称出和你出生时体重同样重量的米粒,装进米袋,扎紧米袋口。然后,把这个“米袋娃娃”绑在自己的肚子上。再用手使劲拉拉,直到稳妥了才好。穿好外衣,再面对着落地大镜子仔细看一看:肚子前的衣服被拱起来了吗?拱起有多高?侧过身来照一照,原来平平的肚子现在变成什么模样了?像什么?你觉得自己怀上“米袋娃娃”后,是好看了还是难看了?是不是觉得很滑稽?你站着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走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3.请你坐在书桌前,和平常一样,打开书包,拿出书本和笔,认认真真地写作业。你在做这些习惯动作时,感觉和平时一样吗?请坚持做半小时作业。一边做,一边感觉:腰酸不酸、背痛不痛?肩膀累不累?在这半小时里,你一共看了几次时间?摸了几次“米袋娃娃”?是否有把“米袋娃娃”卸掉算了的想法,还是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呢?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4.请你怀着“米袋娃娃”从一楼爬到三楼,再从三楼下到一楼。感觉如何?用手撑着自己的腰或拉着楼梯扶手了吗?有没有觉得肚子上像绑了块巨石、沉甸甸的?还是像被人狠狠地打过,有些酸酸的?中间你歇了几次?“米袋娃娃”有没有掉下来?有没有大口喘气?出汗了吗?脚步快吗?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5.请你绑着“米袋娃娃”,弯下腰来系鞋带。当你弯下腰时,动作快不快?够得着鞋子吗?你系鞋带时,动作快不快?“米袋娃娃”碍事不碍事?你怕不怕它会掉下来?腰、背酸不酸?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6.解下“米袋娃娃”,请你看一看肚子上有没有印痕?你觉得哪儿轻松了许多?你有没有大声叫喊?喊了什么?经过这一番体验,请你想一想,妈妈当初把你怀在肚子里要近十个月,你觉得她容易吗?辛苦吗?请你写几句感谢妈妈的话,并真诚地向她表达!
三、今日作文:做一回“准妈妈”
□□□□□□□□□□□□□□ □□□□□□□□□□□□□□□□ □□□□□□□□□□□□□□□□
(见李白坚、张赛琴编著小学生《新体验作文练习册》(回家活动篇),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生作文实例】 做一小时“准妈妈”
湖南长沙一师二附小 毛 昕
据妈妈说,我出生的时候体重有2800克,身长50厘米。我在妈妈的大肚子里“住”了9个半 月。她还说,生我的时候,肚子非常痛,像被砍了一刀一样,足足痛了一天时间。但是怀着我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我想,我应该没有在妈妈的肚里大闹“肚宫”吧。妈妈接着说,当时,她干什么都觉很吃力,像用绷带绷起来似的。
我听完后想:妈妈为了我,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都尽心尽力地照顾我。岁月的光阴夺走了她脸上的美丽,在她那又平静又慈祥的脸上深深地“割”了一刀又一刀。
我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转了。那“当一小时‘准妈妈’”的“新体验”作业催促着我当一回“准妈妈”,去体验一下妈妈怀着我时的痛苦。
我把和出生时的我同样重的米袋绑在了瘦瘦的肚子上,再拉一拉,直到稳妥了。我捧着大肚子,大摇大摆地走到亮闪闪的镜子面前。
看着镜子,我惊讶地叫了一声“啊!”我原本那平平的肚子外出“旅游”去了,那大大的肚子却“上岗”了!这时,我的肚子里像有个大西瓜,衣服被拱起来大概有10厘米!我侧过身来,那大大的肚子滚圆滚圆的,我简直像只大熊猫!
我觉得怀着这个沉甸甸的“米袋娃娃”很不好看,但很滑稽,我哈哈大笑起来。
我站着的时候和走路的时候感觉一模一样,身子弯着,好像一棵快枯死的枯树,死气沉沉的,很不好受。
我怀着“米袋娃娃”来到桌子前,认认真真地读起书来。我那“米袋娃娃”好像跟我在拔河比赛,使劲地把我向下“拖”,我的脸都快挨到桌面上了。我的腰和背都疼了起来,好像在抗议我怀着“米袋娃娃”。一种卸掉“米袋娃娃”的想法油然而生,但坚定的意志使我没有动摇,我还得坚持下去。
我怀着沉重的“米袋娃娃”准备艰难地从一楼爬到三楼,再从三楼走回一楼。原本走楼梯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但今天却与平时不同,要绑着千斤重的“石头”,那真像是爬天梯一样。“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作者:李白坚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837
更新时间:2006-9-15
我吸了一口气,一步一步地爬上楼梯,汗水像珠子一样从我脸上滑了下来,但我仍然坚持着。我扶了栏杆十次,因为我被那超重级“娃娃”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到三楼。
接着,我又一鼓作气,退回到了一楼。下楼比上楼容易,不怎么费力,但我的腿酸酸的,像被人狠狠地踢过。等到爬回一楼,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坐在地上了。我在爬三楼的过程中,一共坐了五次,真的累得够呛!
接着,我又绑着“米袋娃娃”准备弯下腰来系鞋带。
可是由于肚子太大,我总是够不着鞋带。后来,我索性把身子蹲下来,这下难题才迎刃而解。我的动作不快不慢,但我的腰和背又酸又痛,我觉得“米袋娃娃”真是碍事啊!
完成了体验的任务,我解了这个“米袋娃娃”。立刻,觉得脚、腰、背轻松多了,我快活得像神仙,还情不自禁地跑了起来!
经过这番体验,我知道了妈妈怀我的不易和辛苦。
妈妈,您博大的爱,使我们这些活泼的小孩子茁壮成长。您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而您却忍受煎熬,您真的很伟大。
妈妈我爱您!
从以上两个课件的示例不难发现,“前”作文教学是怎样教育学生在“摄取生活素材”上做文章的。经过多次这样的课堂作业和回家实践,学生必将越来越学会“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一旦这个文章生成的本质问题得到解决,则无论平时作文或者命题作文考试,都将不成问题!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设计的“现场演示活动”都将涉及“竞赛”“猜测”“模仿”“惩罚”等游戏法则,而游戏氛围的营造,正是导致学生产生激情的酵母!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总之,“前”作文教学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可以预见,有关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当今的作文教学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 李白坚写在前面的话:2005年5月18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敬业中学举行的,由江浙沪小语会联合举办的小学语文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聆听了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李白坚老师主讲的《前作文诱导的意义和方法》讲座以及现场演示。现将讲座以及现场演示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供感兴趣的人参考。指导好学生的作文,使学生能字通意顺的表达,永远是全体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可如今学生写不好作文,产生对作文厌烦的,大有人在。这次讲座与以往参加的任何一次都大不一样:讲座与现场演示同时进行,李教授一会儿对现场的观摩老师进行讲座,一会儿又对参加演示的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讲座与现场演示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时间虽然仓卒,但从中还是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一、传统的“后作文教学”的弊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以往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后作文教学”——命题的设计、作文的批改、作文的评讲,应用的是学生已经收录大脑中的生活素材,没有训练学生摄取新鲜生活素材的技能和方法。举例:在我(指李白坚)小的时候就经常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过分强调了中心,脱离的学生的生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如我命题,则命为《记一件没有意义的事》,相对而言,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得紧密多了。激情是写作的动力。“后作文教学”忽视了激情在写作中的作用和动力,也忽视了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对学生写作激情的催生和激发。李白尚且要喝酒,鲁迅尚且要抽烟,才能写出文章来,我们却没有给还不会写作的小学生以类似“烟酒”之类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动力。
二、“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1、设计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课堂作文游戏或活动,是进行“前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前作文教学”将致力于学生摄取生活源泉的现实训练和感情激发,呈现一个课堂的“生活”原形,让学生学习观察、摄取和感悟。“前作文教学”还将致力于学生激情。
2、怎样激动学生情绪?现场演示:辩论会——爸爸妈妈可不可以偷看我们的日记?指名说说各自观点,然后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最后学生作文。通过辩论会,激起了学生的情绪。
3、怎样摄取生活素材?现场演示:折飞机——学生作文。李(指李白坚教授,后同)演示折飞机,问:一会儿把纸飞机飞出去,最多几秒钟?(3秒)能写多少字?有学生说150字,有学生说250字,然后再无人敢往上报了。李说:“我可以最少让你写800字,相信吗?”生摇头的多。看NBA比赛中,火箭队姚明的一次进攻。(3秒钟)一次进攻最多几秒?(24秒)你能写多少字?生不能多说。再看《灌篮高手》,为什么刘传风的一次进攻用了189秒?观看录像,指名说说。(有场面,有场上每个队员,场下教练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灌篮还有慢动作等等)再看(多媒体),说书先生怎么样把时间拉长。(一位小姐两个礼拜还不能下楼:第一天,对人物打扮的描写,刚要下楼,忘了拿扇,欲知后事,明天再讲;第二天,又对扇的描写,形状、来历等等。如此这般,两个星期,这位小姐还下不了楼。)李:现在飞机飞出去,能写800字吗?(仍没有同学敢点头)先给自己的飞机取个名字(什么号:红色顺风号、完美可爱号、希望号„„)都站到台前来。李:看看环境(天花板、墙壁、舞台,台下老师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多,回头看看背景等等)相互看看同学什么样子?排几排?前排几人?后排几人?地板什么样?李:现在要飞了,预备,停!相互看看动作、表情(手、脚怎样等)要把飞在空中的飞机的样子一架一架地描写下来。李:现在要飞了,预备,停!你心里在想什么?(指名问)提示学生,在活动中要不断地想:我想,我当时想,我以为,我觉得„„李:再看看同学的表情、动作李:一、二、三,飞!!再现场演示:做哑剧《跳绳》,但没有绳,通过动作表示出来,不许说话。一组出来跟老师跳。提示学生要做得像。又举例:还可以拔河,男或女同学赢。学生都能做得很像。(时间关系,不做了)
三、“前作文教学”的配套革新 关于作文的课堂诱导和评估:
1、教师巡视的时候就应帮助改正
2、朗读的时候也可以改
3、抓一二位比较特殊的作文有重点的改
4、学生互改
5、自评
6、全班填表统计(错别字、字数、等级等等各类指标,可以帮助教师进行作文研究)自己的一点反思:确实,这次讲座和现场演示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习作训练的时候,过多的是从成人的角度,给学生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忽视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摄取素材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这一类命题时(如《难忘的一件事》)不知所措,导致胡编乱造的作文不少,甚至抄袭。长此以往,学生如何写得好作文,如何会对原本源于生活需要的作文产生兴趣?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确实应该注重对学生作文前观察、摄取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当然,这次讲座和现场演示,也仅仅解决了作文教学中的一方面难题。而对于如何使学生观察、摄取的材料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来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等方面并没有涉及,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