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辉《花的勇气》听课反思
“怦然一震”悟勇气
《花的勇气》听课反思
温泉小学周辉
今天,我观看了虞大明老师的《花的勇气》。虞老师的课让我“怦然一震”,如沐春风。
上课伊始,虞大名老师出乎意料的以一个较为难懂的词“怦然一震”导入新课,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虞老师之所以出示“怦然一震”,其实是有深意的,这个词语是作者冯骥才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心理变化的最后的心理感受的一个词。虞老师也是由它引起阅读悬念,以它为线索让学生找这个词出现在课文的哪里,除了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还出现在导读提示,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印象深刻,也知道了课文导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本课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虞老师让学生读懂“导读提示”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会读会运用“导读提示”的能力发展过程。
课文中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勇气,令作者感到震撼,而课堂中虞老师关注小小的分号,让学生领悟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学更令我“怦然一震”。
解读完课文内容之后,虞大明老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再次引导学生树立课文内容,不仅仅使得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学会用简洁的话来概括课文大意,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框架结构的教育,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这也的确让我“怦然一震”
同样的,让我们怦然一震的又岂止只有小花呢?虞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那娇小玲珑的迎春;清香飘逸的腊梅;艳红似霞的杜鹃,它们的凌寒绽放,它们的傲雪怒放;它们的绝处盛开,他们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怦然
一震的背后,不正是它们不甘寂寞、昂然向上的勇气吗?
看完了虞老师《花的勇气》教学录像,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怦然一震的不仅仅是虞老师简洁明快的课堂教学、妙语连珠的教学智慧,更多的则是像小花一样有着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勇气,这样的勇气让我折服,让我为之一震。
第二篇:变色花听课反思
《变色花》听课反思
今天,我听了李菲老师的《变色花》一课,感受颇多。在课堂上,老师先采用表演魔术的方法,在事先准备好的花朵上喷醋,在叶上喷上碱水,花朵变成红色了,叶子变成绿色了!”同学们惊呼着。随后我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个实验想知道什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他们认识了什么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及指示剂,最后进入探索阶段,引导同学们用紫甘蓝自制指示剂,教同学们把紫甘蓝(约50克)一片片撕成小块,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叶子撕的越小越好。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捣药的器材,再往其中加入一些温水(约50℃-60℃)。握住木碗,用杵反复挤压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把挤出的甘蓝汁倒入老师准备的小喷雾瓶中。再使用自制的紫甘蓝试剂自己完成相关的实验,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兴趣空前高涨,争先恐后的去把甘蓝汁喷到小花上做实验。实验非常的成功,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堂课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研究性地学习科学,启发学生认真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每个科学知识都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探究而得到。我经常在课堂上遇到诸如“你若有呕吐的经历,就会感觉到胃里有酸水,是不是需要喝些碱水呢?”的问题。我认为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要直接回答是与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利用网络,家庭父母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逐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这正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及科学课程应具开放性的基本理念。
《地球的形状》 听课反思
江宁实验小学 周金陵
这是江宁区优秀青年教师张骏老师的一节课。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导入部分,有几幅在学校的拍摄的由远及近的照片,逐步拉近
了与学生的距离、视野,一步步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课中去。可见教师在课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对教材和学生都进行了思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核心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五年级时所侧重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从而对事物与现象作出解释。它安排的是一个计算的活动。而在六年级的教材中却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假设,可以看到教材中安排了这么一段话:“后来,人们„„据此,人们猜测„„”,这段话在五年级的教材中是没有的。在这儿,它渗透了假设的思想。而且对这个假设,它安排了一个体验活动:观察“进、出港的帆船”,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平面上“航行”有什么不同现象。这样,就将构成了一个假设与实验的完整过程。
另外,在教学时,对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领会:(1)这是一个科学家不断求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假想,不断地进行实证,不断地修正探究结果,才有了今天的科学结论。因此,合理的假设需要不断收集充足的证据的过程。虽然过程漫长而且曲折,但是这个过程还将继续下去,以此激发起学生们长久的探究意识。(2)这是一个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通过这段历史,要让学生们体会到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会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教学中,要将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记在活动记录上。
《蜡烛的变化》听课反思
江宁实验小学 周金陵
听了李老师的《蜡烛的变化》一课,有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说一二。
首先,从教学的形式说起,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对教材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专研了好几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推敲。李老师将学生的动手实验放在重点进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上好这节课,事先做了大量准备,从备课设计教案,到找实验材料,一样一样的去落实,去分组、去配给。但是现在想起来,老师虽然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但是课上却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设想中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点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加的努力。
再一个就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缺少深刻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还估计不足。比如,在教学中进行的猜想环节和制定方案的环节,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没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观的认为学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教师在巡视学生的活动中和在听取学生的发言中,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数学生却手足无措,随大流。之后,深深感觉到我们备课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备课的同时也要“备人”,备课时要尽最大范围的、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我们要充分做好“第二手”准备,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调控,不能照自己框框去上课。更不能让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样下去师生之间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教学的收益也很微浅。
《金属》听课反思 江宁实验小学周金陵
这节课是江宁区小学科学 区级教研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由湖熟小学科学教师郭丽红执教。
郭老师是一名刚刚工作不久的优秀青年教师,之前在区级赛课中叶听过他的课,但是这次的课,郭老师和以前上的有所不同。
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的课,应该说难度较大,尤其牵涉到动手实验这块,又是热水又是锤子的,搞得教室里叮当响,很难控制住课堂,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这些都被郭老师一一克服。这节课,郭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尤其体现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郭老师更是精益求精,不仅找到了几种不同材质的金属,还将他们编号,更加便于学生认识,在做热水实验时,利用了自制的泡沫材料将金属小棍一根根的插入泡沫中实现留好的小洞中,有效的防止了热水溢出烫伤学生,而锤子的使用也讲明了注意事项,学生动起手来更加快捷安全高效。总体教学效果不错,局部略显粗糙。
《地球的内部》听课反思
江宁实验小学 周金陵
这是实验小学冯阳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是在认识了《地球的表面》之后,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探知地球的内部。
在《地球的内部》一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
1.猜测暗盒里物体。
2.模仿鸡蛋的结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导入时教师出示出示多个个密封的小球(乒乓球),分别装了水、沙等不同的物质。当提出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学生们都提出了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的方法来探究暗盒里的物质。学生在探究、验证,讨论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推理出科学家也是借助这些方法来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引导学生阅读书上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教师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一步一步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比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后,又再次安排了利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个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采用在规定的5分钟之内,比一比哪组做的模型最漂亮、形象。学生在制作时,我发现学生采用了揉、搓、捏等各种方法,选用各种颜色,制作出了多样的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小小的橡皮泥就在学生的指尖飞舞。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解释与模型》听课反思
江宁实验小学 周金陵
这是在无锡市的特级教师展示活动中,江苏特级教师徐杰老师的一节示范课
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情景:教师先用手做揉揉腹部的手势,紧接着紧紧地捧着腹部,下蹲,再掏出纸巾擦额头,脸上流露出痛苦状。然后提问:刚才是老师表演的一个情节,你们看到了什么?等学生交流后我再次提问:那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想到什么?
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教材上以“五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引入的做法,从生活实际出发,以一个小品表演作切入,展示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情节,随后让学生对小品进行发散性的释义,学生围绕着看到的一个现象进行不同角度的猜测和阐述时,自然而然会将“看到的”和“想到的”两个层次的意思区别开来,为突破教学难点作了有益的铺垫。同时,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高,也有话可说,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师又用实物投影逐步展开脚印图,让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有了一定的次序性,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一大一小两种脚印之间的情节联系,学生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内容就丰富多了,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为理解解释是对事实与事实之间关系的说明打下了伏笔。
而通过观察烂苹果理解事实与解释的关系这个环节,我则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7句话当中哪几句是对事实的描述,哪几句是对苹果腐烂的解释,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当然,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志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篇:花的勇气 教学反思[定稿]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遗憾花藏在草下
惊奇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震撼花的勇气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如梅花、苍松、竹子、小草等,谈谈它们身上所具有的勇气,听着那富有诗意的语言,感受着学生飞扬的心神、激情的朗读,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这堂课虽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可是在每个孩子心目中确实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因为,在他们心中不在是靠别人支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这几道填空题: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我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个人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的智慧火花不断闪现,个个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第五篇:《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这是冯吉才先生在图片中写了维也纳三张图片,我个人喜欢这篇文章。这是一个独立阅读的文本,一课完成。对教材的第一次研究,我发现这篇文字不难理解,通过阅读文字,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这个类应该让孩子学习什么?它很amed愧,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突破,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后来在我们的校长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个文本每个部分都有语言培训点。基于这是一个完成文章的教训,不能教每一段。我选择了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四自然截面作为训练点,而前三个图像对应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所以抓住了今天的主要设计这样的一课。
今天的教学和培训点已基本完成,基本目标得到满足,如第一自然段的句子练习,和经验非......不是这组相关的话,第二自然段的教会背诵美丽的句子,第七自然段学习使用各种好话来形容鲜花盛开,第八自然段模仿作者最后一句话的写作,完成这些基本目标,也充分调动学生们 在学习兴趣中,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好。
但在本课中,我对常见的问题,是忽略使用解释。以前的解释方法是传统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缺点,不能满足今天教育的需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这种方法,害怕被评为勺子教学方法,更多地利用学习,自我阅读法,指导书法等指导。但我认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解,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盯着。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老师可以使用说明方法,直观地告诉学生一些知识,例如在第二自然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由四个字取代的广义词练习,学生没有想过,不会回答,当我有些恐慌,他们选择让孩子们回家去想这种方法。之后,我在想,其实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困难,为什么我不在教室里当场教一些孩子用广阔的意义类似的话?如无边无际等等,让他们把话放进句子 阅读,体验,让孩子不能学习新知识?显然,这比让他们回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有效。下次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可以使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