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读书征文
教师读书征文
教师读书征文
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媒介融合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导致各种有形的书籍被无形的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所取代。人们的生活之中到处都充斥着网络信息,人们的生活仿佛离开手机就不能够生存一般,微信、微博每天都在浪费着大部分人的生命。在“互联网+”的模式之下,怎么把网络信息拓展到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之下,每个老师都在探索一个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因此,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之下,我结合着即将讲授的课文内容进行思索着。
我平时习惯利用FM收听一些广播的内容。有声书可以随时、循环地听,这样可以大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还可以从讲播者的朗读中学习到有关朗诵的技巧,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有志竟成”。这一单元下面涉及的都是驰名中外的人物。他们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一单元的内容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我就在脑海中思索怎样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学生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对课文中的内容也没有系统性的掌握,想到这里,我就在喜马拉雅FM中搜索有关《海伦·凯勒人物传记》,检索中真的出现了这一内容。在明媚的午后,静静地听着手机中传出读者那婉转动听的声音,我下意识地把所听的内容分享到班级的微信群中,心想:学生们都能够把有关海伦·凯勒的传记内容听完,对课文中所讲的内容会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对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会有更深的理解,也会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有意义的有声书是百听不厌的,在反复听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在工作中,要做一个像安妮·沙利文老师一样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付诸在教育学生上,把自己对事业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楷模。安妮是照亮海伦生活道路的一盏明灯,也是我们工作中的引路人,为我们指明了前行之路。
在遇到荆棘和坎坷的时候,多想一想海伦·凯勒,她就是那屹立不倒的喜马拉雅山,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智慧谱写了完美的人生之卷,把光和热散发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用自己的事例鼓舞着绝望中的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用顽强的毅力战胜自身的不足,用不屈的精神感召众人的勃发,用坚强的品质彰显人格的魅力。这就是海伦·凯勒,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只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无论前方充满了多少的荆棘,成功终会在前方。
我们在收听有声书的时候,不要抛弃有形之书。因为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中领略大自然中奇妙的景象。它可以带我们仰望埃及金字塔的宏伟,感受尼加拉大瀑布的震撼,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倾听维也纳震慑心脾的旋律。
我们还可以在不同的书籍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我们可以穿梭在《西游记》的亦幻亦梦之中,置身于《红楼梦》的恩怨情仇之中,在《中华文明史话》中感叹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体味到人间的冷暖。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行;读书,可以改变我们处事的态度,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读书,能让教师不断地增长智慧,让自己的教学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和书相伴,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为友,我们可以攀得更高!我相信,只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读书之中,我们会收获人生之中最大的幸福!
第二篇:教师读书征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至理名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未来。”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不可争议的共识。作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读书之于教师就更加重要,读书之于教师,犹如水和鱼一样,密不可分。我曾读到过一项研究表明: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到20%,而通过自己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获取的超过80%,其中课外阅读又占绝大部分。做为职业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过去教师教给你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它有着丰富、厚重的内容。我们所选的课文,一般包含了各个方面,远至古代传闻逸事,近至当代的新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保罗万象,这一切若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那么我们将很难为学生讲好每一堂课。
试想,一个缺乏读书的教师重复的讲着一轮又一轮陈旧的例子,毫无新意,这岂不是胸无点墨、缺乏思考酿成的?原本激情澎湃的诗文却被肤浅的理解,由这岂不是教师思想的匮乏造成的?不读书如何能够在教学中,点燃孩子的兴趣,恐怕教师也很难在机械的重复中享受期间的快乐。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成功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对读书情有独钟,都很博学,境界都较高。看来,书确实是教师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唯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孩子求知若渴的心田;唯有读书,才会生成新的信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智慧;唯有读书才能以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今日关注读书,善于读书的老师有多少呢?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思潮泛滥,使不少教师随波逐流,淡化和远离了读书,也许有人还说:“我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读书。” 特级教师高万祥说的好:“书籍是学校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至少可以这样说:读书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读书就是备课。
就像我们健康的体魄来自于从不间断的一日三餐,而决不是因为某一顿特别丰盛的大餐。一个教师专业的成长也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阅读吸收,就像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那三顿最普通的粗茶淡饭。与其把时间花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耗费巨大的工程去翻阅资料,苦心孤诣的遣词造句,也毫无灵感,还不如将时间花在平日的博览群书上,“读书是教书的准备,教书是读书的升华”,教书,水到自然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崇高的境界,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一个人每天坚持学习20分钟,那一年就是7300分钟,还是鲁迅的那句老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是自己的,只要自己有意去腾出时间来肯定是有的,如果不愿意或者看着时光流逝而毫无动情,时间就会像海绵里得水一样慢慢缩水,慢慢干涸,最后会不留一点痕迹,既然与其让他在碌碌无为中毫无意义的逝去,不如把它积攒起来。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730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是120多个小时,是10个课时,于22.5天的脱产学习,如果把每天的学习时间由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呢?这些时间在一天的24小时中,是很不起眼的边角料,但积累在一起就十分可观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为教师者,要履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的崇高职责,读书必是其中应有之义。请每位老师多一份读书的责任感!
姚方圆 1989生人,从教三年。海港四小 1126805254@qq.com 电话:***
第三篇:教师读书征文
循常规,尚常情,乐常态
——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有幸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收获颇深。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曾多次谈到教育常识问题,我不禁自问:什么是教育常识?经过深入地思考,我认为教育常识就是教育常规、人之常情、生活之常态。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尊重常识,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崇尚人之常情、乐品生活之常态。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的见解。
一、尊重教育常识就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所以教育必然是存在规律。在众多的教育规律中,吴老师尤其强调“慢”的艺术。作为年轻教师而言,我们所拥有的激情、冲劲,却往往使得我们在这条需要等到的道路上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教育需要耐心和等待,每一样成绩的取得都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能早点意识到每一朵花都需要等待的绽放的时间,那么我们就不仅能欣赏到花朵绽放的瞬间,还能拥有更多等待花开的期待和乐趣。
二、尊重教育常识就要崇尚人之常情
所谓人之常情,我想到了作为性善论基础的四心说,孟子认为人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首先,教师要有恻隐之心。
也许是在学生冒雨回家的瞬间,也许是在学生因家境贫寒而暗自神伤时,又或许是他满腹委屈无处诉说时。我们的语言过于直白,过于急速,甚至有些淡漠。后来,我们渐渐地明白该如何更加理性地表达爱。那个曾经在课堂上经常捣蛋,不交作业的孩子,他也许在其他方面也有可爱之处。
其次,教师要有羞恶之心。
教师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表达自己的不满,能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歉疚。在吴非老师的书中提到年轻教师穿着高跟鞋旁若无人地走进教室的场景,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教师培训的场合,不合适宜的电话铃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有人举止大方地接起电话。诸如此类行为,都是非常不好的。
再次,教师要有辞让之心。
教师为人师表,要有开阔的胸襟,平和的心态,要待人真诚。正如吴非老师在文中所说的要大方。每次进入学校,我都会主动跟门卫师傅打招呼,去食堂的路上,跟遇到的老师和学生一一问好,在食堂里我总忘不了在接过早饭的同时说声”谢谢!“我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这样做可以让每天的工作变得更有人情味:双休日我有快递时门卫师傅会用自己的电话卡给我打电话,食堂的阿姨会悄悄地告诉我今天什么早餐更好吃。
另外对待学生也要平等尊重。我时常看到有些教师自己两手空空的走回办公室,而让学生替他拿东西,也时常看到有些学生为了给老师拿点东西,而在他们不熟悉的行政楼的各个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上课铃响时飞奔回教学楼,碰见这样的学生我时常会附上一句,”慢慢走,迟到不要紧的,小心摔跤".我想这些老师可能也是有各种原因的,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老师,千万不要忘了说一句:谢谢。
最后,教师要有是非之心。
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真善美,知道对与错的标准。与其教授学生大量若干年后对他作用不大的知识,还不如让他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每每看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狭隘,我总有一种眼泪即将夺眶而出的感觉,不为别的,只因为担心以后他们也可能遭遇的冷漠、自私、狭隘。
三、尊重教育常识就要乐品生活之常态
我们教师所拥有的生活还是一种比较常态的生活:我们不会有眩目的财富,但也不用担心生计,所以我们过得心安理得;我们不会拥有多大的权势,但不用担心仕途的得失,不会有推脱不掉的饭局,所以每天吃得舒心健康;我们不用忙于算计他人和提防他人计算而身心疲惫,未老先衰,相反与童心的交流,会让我们青春永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作为年轻教师,要安于生活的常态,不被太多的功名利禄所左右,不被纷繁的人情世故所牵绊,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年轻,有精力去学;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青年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读好书。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篇:教师读书征文
读书思考成长 新乐小学 唐平虎
做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
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我也会看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 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杂志那是不行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读书人”,而教师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这个职业是注定一辈子做“小事”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天天与小学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是伟大的,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我们天天干着这些不起眼的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成就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就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我们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细节。上学期期末我购买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作为本学期我自学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教学中运用的知识。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拒绝浮躁》一文,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须加倍认真,这样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计较得失,要团结同事,多为集体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中和信任。在这里还有一句话是西方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还是我们的教育事业,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个班级,要想把这个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要求学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名学生最后都达到要求,并进一步养成习惯,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最后,把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级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讳的是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达到要求,你就开始急着做第二件事,并把第一件事淡忘了。这样时间一长,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说实在的,读书的感觉真好!开阔视野、净化灵魂,百利而无一害!最近几天我才静下心来,经常翻开《细节决定成败》读一读。最初,感觉里面的事例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但细细品味,才真正感觉到书里面的每一个事例都影射处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谛:“把小事做细”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关键。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需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每当翻开这本书,必然想起一句话: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仔细阅读后发觉里面也渗透着一种理念:节约也可以决定成败。现在国家正在倡导节约型社会,学校也是如此。要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塑造教师》读书心得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近20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屈文斌 《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尊重、关爱孩子,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个性,他的教育实践质朴而真实鼓舞着当代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实际于理论相结合,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彩的理论分析。这些平淡真实的教育实例告诉我们从教者,都应当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变、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事业必需要做到一个“真”字,让最有生活气息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用最真实的语言作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成为他们的良师和益友。
书中还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其实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值班、篮球训练等等,一下班就觉得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了,只想好好的休息不想在去考虑白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课如何去更好的完成。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多读书在书本学习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育著作中学习教育的方法和理论让我们去懂得如何让孩子的个性和谐的发展。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不仅仅是去领悟霍姆林斯基师在教育实践中经验,更加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
读《我的教育之梦》后感
严晓红 读罢《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将教育的本质诠释的淋漓尽致,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理想进行了美好的憧憬。朱永新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引言中用了英国盲人教育大臣戴维的故事---他不断追寻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在这本书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新教育之梦》一书文笔清新优美,寓意深刻透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充盈着诗意,澎湃着理想。朱永新老师从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到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娓娓而谈,让人感觉犹如与智者交流,又如与长辈沟通。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应是第七章“理想的教师”中的罗列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八点。使我豁然开朗:原来,人生有梦才精彩!
读着朱老师清新的文章,激起了我对未来的向往:和同学们谈天说地,聊他们的未来与梦想,望着那张张可爱的面庞;向往着美好的教育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教育蓝图„„学校不再是学生的牢狱,而是他们快乐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教师不再是重复的机械教学,而是充满***与理想,追求卓越与创造,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开启诗意田园之门。但是如何成为一个既有诗意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且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又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呢?《新教育之梦》带给我许多思考。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没有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又怎能会成功?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我应该朝理想的教师努力;让我的学生朝理想的学生努力。让我们重拾自己的梦想,一路不断地追寻下去!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第五篇:教师读书征文
读书乐趣,让我们共享
大柳行中学姜彩霞
我爱学生。
我爱读书。
我爱和学生一起读书。
早晨,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孩子们已坐在教室里,打开书本,伴着清晨清脆的鸟鸣,校园里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记忆的花朵迫切绽放;早晨,思维的细胞朝气蓬勃。我们不能让早晨美好的时光悄悄流逝.在每一个清新的早晨,让诵读开启新的一天。孩子们大声诵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诵读经典,可背诵积累的优美段落,学生自愿选择背诵的内容.不同的是评价的方式,二十分钟后,点名背诵。
又一个平常的早晨,周宇竟背下一篇长篇课文的第一段,吐字清楚,通顺流畅,语速适中,感情充沛,他的进步让我欣喜;晓梅背出《水浒》中的段落,语言生动形象,怪不得她写文章经常引用文言,而且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对于学生,背的多少没关系,只要你积累了,哪怕几个词,一句话,或是一个段落,都值得表扬,我都会送给他们亲切的微笑和鼓励。慢慢的,学生积累越多,他们越爱诵读。晨诵,我为学生量身裁了一件记忆的衣裳。晨诵,我为学生点亮了记忆的灯光,照着孩子们前进的道路。是的,当书中的精彩充盈学生的头脑,举笔写作时,自然会溢出来;当书中的哲理如贝闪烁,学生何愁没有生活中的坐标;当书中的笑声渲染学生的心,学生何尝不快乐地生活?
静静的午后,温暖的阳光溢满整个房间,周围的一切都静悄悄的。但有书页的“哗哗”,有写读书笔记的“沙沙”,还有心灵和着主人公遭遇的跳,偶尔会有一声会心的笑。静好,静好。你一本《绿山墙的安妮》,他一本《呐喊》,我一本《林徽因》。大家都在读,用心在读作者的心,用心在和文章的韵,用心在品书籍的香......《西游记》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虚幻世界;《三国演义》为他们展开了一个个战争的场面;《鲁滨逊漂流记》让他们学到了如何与困难斗争,如何自立生存;《傅雷家书》让他们体会到赤子之心,拳拳的父爱之情……学生们沉浸在书中。
这时,我也和他们一样,为书吸引。《山楂树之恋》、《文化苦旅》、《爱心与教育》、《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等。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读,默默地品味。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我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专业的教育书籍,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渐渐地我进入书的世界,工作的疲劳和一些生活琐事的烦恼便顿消大半。此时,我便拥有了一份绝美的愉悦心情,同时也增长了我的教学能力。
午间阅读,我们的心灵扇着翅膀在苍穹飞翔;午间阅读,我们大快朵颐营养的精神大餐;午间阅读,我们陶醉在书卷飘香处......每节阅读课,每个周末,我都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书籍,让他们阅读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
工作以来,我坚持带领学生每天读书,每天积累。当读着孩子们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的时候,我喜在心头。我知道,是书给我们注入活力,增添营养。
哈佛大学有句校训: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感谢书,给我们带来快乐;感谢书,带给我们力量;感谢书,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
我爱书。
我爱学生。
我爱和学生一起读书。
一直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