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论文精选之生活中的数学
初中数学论文精选之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电热水壶中的数学
【摘要】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 不管是家用电器还是学校的桌椅, 只要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 就会发现它们无不包含着数学的问题.甚至只是一个火柴盒倒下, 都可以发现它与著名的数学定理——勾股定理有关, 于是勾股定理因此有多了一种解法.可见, 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的.今天, 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热水壶中的数学吧.【关键词】 电热水壶 利用率 能源
在寒冷的冬天, 人们总爱喝热乎乎的开水, 不仅喝了暖和, 而且对身体也很有益.于是,在办公室里, 便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人来到办公室里, 在热水壶中放了一小壶水, 烧开, 倒进自己的杯子里, 便去工作了.紧接着, 另一个人来到办公室, 像第一个人一样, 在热水壶中放了一小壶水, 烧开, 倒进自己的杯子里, 便去工作了.第三个人进来了……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 是一次性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还是分开两次烧开一壶水比较省电呢?于是,我展开了如下的研究:
首先, 我用一个标有“220V~13A 50Hz”的电热水壶分开几次烧开不同量的水(电热水壶最大容量1.8L, 最小容量0.2L),并记录时间,结果如下:
解: ∵U=220V
I=13A
∴P=UI=220U×13A=2860W
① t=8分30秒=510秒
W=Pt=2860W×510s=1458600J
② t=5分45秒=345秒
按照这样的速度, 若想烧开1.8L的水, 就需要3105/7秒
W=Pt=2860W×3105/7≈1268614.3J
第二篇:生活中的数学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
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3个人,1枝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三篇:初中数学论文-生活,让数学更精彩
生活,让数学更精彩
摘要:秉承“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的观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而且反映在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上。新课改要求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把问题故事情境化,把生活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更新观念游戏引入课堂故事情境化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大家都知道,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数学,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 1
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
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
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 –5x2y 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初探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也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途径 1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初中数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德育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奠基工程,其效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教师要寻求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性。在初中数学中渗透德育有效途径 3.1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好数学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优秀的道德素质去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上课时,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3.2 利用数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3.2.1 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教师适当地利用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数学研究成果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陈景润、熊庆来、陈建功、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可以激励起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3.2.2 利用数学史中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意志和科学态度。
在数学史中有很多数学家勇于克服困难,坚持真理的事例。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例如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在他的非欧几何不被理解时毫不气馁,坚持研究新几何学,为新几何学能被人们理解和承认奋斗不息;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阿基米德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并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数学家们的这些事迹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和科学的态度,对学生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3.2.3 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可以利用应用数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教学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比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早两千多年。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实践型作业,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到工厂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厂的应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4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根据圆的特性,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每个同学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咱们的班集体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2.5 利用课外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地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只花炮燃放后对空气的污染数据,并计算每人在春节放十只花炮对空气的污染数据。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第五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初探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也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途径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
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初中数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
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德育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奠基工程,其效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教师要寻求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毕业设计课程定做 Q*Q=1714879127
性。在初中数学中渗透德育有效途径
3.1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好数学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优秀的道德素质去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上课时,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3.2 利用数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3.2.1 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教师适当地利用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
数学研究成果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
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陈景润、熊庆来、陈建功、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可以激励起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3.2.2 利用数学史中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意志和科
学态度。
在数学史中有很多数学家勇于克服困难,坚持真理的事例。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例如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在他的非欧几何不被理解时毫不气馁,坚持研究新几何学,为新几何学能被人们理解和承认奋斗不息;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阿基米德在罗马侵略者闯进家门时还在专心研究数学;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并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数学家们的这些事迹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和科学的态度,对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3.2.3 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可以利用应用数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教学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比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早两千多年。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实践型作业,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到工厂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厂的应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4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根据圆的特性,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每个同学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咱们的班集体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2.5 利用课外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地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只花炮燃放后对空气的污染数据,并计算每人在春节放十只花炮对空气的污染数据。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