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21: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 是指()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B.《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14.“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样的社会形式是指()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5.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A.独立国家联合体 B.独立个人联合体 C.自由组织联合体 D.自由人的联合体 16.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劳动 C.按劳分配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20.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1.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2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23.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24.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A.实现共产主义 B.建构和谐社会 C.实现“天下为公” D.实现“大同世界” 25.“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A.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本质上融为一个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利益上没有差别 C.工人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彻底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D.工人阶级的解放分为两步:首先解放其他阶级,最后解放自己 26.“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7.第一个把未来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家是()A.马克思 B.列宁 C.恩格斯 D.斯大林 28.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共产主义 C.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9.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产品极大丰富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在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上的差别是()A.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存在多种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各经济单位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三大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已消灭“三大差别” 5.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C.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D.有其历史局限性 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D.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7.下属各项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C.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0.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B.阶级消灭,国家消亡,战争不复存在 C.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D.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11.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D.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的主人 13.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A.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B.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C.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D.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14.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A.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B.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C.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获得绝对自由 15.向共产主义过渡()A.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B.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 C.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 D.对经济落后国家需经更长期的实践过程 16.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但本质不同 B.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D.二者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有重大区别 17.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A.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B.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 C.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更长的实践过程 D.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1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A.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19.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B.共产主义渺茫论 C.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D.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20.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D.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三、简答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3.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二者之间的关系。4.简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5.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6.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四、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3.共产主义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4.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5.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6.既然一国或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一国或少数国家也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五、分析题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6 页。)[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64 页。)[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643 页。)[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7~198 页。)[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版,第198 页。)请回答:(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国,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国,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请回答:(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哪些弊病?(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 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A 5.C 6.B 7.C 8.D 9.B 10.B 11.C 12.D 13.B 14.D 15.D 16.B 17.A 18.B 19.D 20.D 21.D 22.C 23.A 24.A 25.C 26.C 27.B 28.B 29.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C 4.AB 5.BCD 6.BCD 7.ACD 8.ABC 9.ABCD 10.ACD 11.ABCD 12.BCD 13.ABCD 14.CD 15.ABCD 16.BCD 17.ABCD 18.ABCD 19.CD 20.BCD 21.ABCD

三、简答题 1.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总之,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2.答: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 来社会的基本前提,是马克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是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3.答:自由王国就是指人类的解放,即人类掌握了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力量,成为了自然界真正的和自觉的主人,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相应地,必然王国就是指未能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力量还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受着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其实,不论在自由王国,还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同样在起作用,只不过,在必然王国中,人民臣仆于这些力量之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在自由王国,由于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这些力量,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得到完全的体现。也就是说,自由不是对必然性的完全超越,而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自由王国不仅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还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人类最终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而这一过程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即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自由王国。4.答: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所决定的。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同时,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的趋势,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另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当然,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意味着这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5.答:“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不会”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现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依据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密切联系的:根据“两个必然”,我们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根据“两个决不会”,我们要明白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离开“两个必然”而谈“两个决不会”,也不能只讲“两个决不会”而忽视“两个必然”,必须要将二者统一起来。6.答: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全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 系和统一的。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将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辨析题 1.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对许多真理作了天才的预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这种理论上的不成熟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有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甚至堕落成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了。2.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马克思说过:“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物质生产领域的“此岸” 和“彼岸”,就是“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关系。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3.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4.答:此观点正确。与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符合社会规律的事物必然要得到实现。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它必将被更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合规律的。同时,社会规律是在人们社会活动中起作用的,而人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而社会规律的实现和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5.答: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准确。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指人的素质、能力、自由个性、个人需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表现为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是因为社会发展不直接等于人的发展,少数人的发展也不等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要努力避免以牺牲某些个人发展为代价的社会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功,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又反过来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历史过程有机统一起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取得最终胜利。6.答:此观点错误。它混淆了实现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之间的区别。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关系高度和谐,阶级和国家都将消亡,“三大差别”也将消失,因而共产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从一个有阶级有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是性质迥异的社会,以及资产阶级将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资本主义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因此,又需要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是从发达资本主义,而是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手段,一个必经阶段,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的 实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社会主义是要从资本主义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因而在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情况下,使得一国或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并建设社会主义;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却是世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自然结果,意味着国家的消亡,不存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

五、分析题 1.答:(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2)关于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2.答:(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2)21 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 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 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 律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 “ 源 ” 和 “ 流 ” 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 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 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企业利润 23.资本主义地租是(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0.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F 世界货币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A.税收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47.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参考答案:单选题 BCADB, ADCBD, DCDAD, BBCBB, CACDA, ACAAB.多选题:BCD, ACD, ACD, ABCD, ABCD, ABCDE, AC, BCD, AB, ACD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 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 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 是(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11.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13.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 先进思想的传播 C 英雄人物的组织 D 人口数量的增多 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最多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最少劳动时间 1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 自由竞争规律 B 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C 货币流通规律 D 价值规律

16.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A 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 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 使用价值 B 剩余价值 C 价值 D 交换价值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的是(A 合议制和专制独裁制 B 合议制和二元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D 专制独裁制和二元君主制 19.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A 运输时间 B 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 D 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 21.下列关于利息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B.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动

C.由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D.与平均利润率和企业利润率按相同比例变动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B.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经营权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23.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 24.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A.借贷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借贷资本输出和职能资本输出 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A.卡特尔和托拉斯 B.辛迪加和托拉斯

C.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托拉斯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 B.恩格斯 C.马克思 D.斯大林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共产主义

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2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3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A.产生 B.性质 C 具体特点 D 变化发展

34.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 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繁衍后代必须的生活资料的 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付出的费用 D 劳动者用于娱乐消费所支出的费用 3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A.I(v+m =Ⅱ c B.I(c+v+m=Ic+Ⅱ c C.Ⅱ(c+v+m =I(v+m+Ⅱ(v+m D.I(c+m=Ⅱ v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D.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金融寡头 B.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9.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性、彻底性和深刻性在于(A.它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B.它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C.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D.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劳动成为解放人而非奴役人的手段 B.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 D.全民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42.简述意识的本质。4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4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45.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7.试述商品的两因素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单选题 BBADC, DACBB, DCAAD, CBCDB, DACAC, DABCA.多选题 ABCD, ABCD, ABD, ABC, ABC, ABC, ABCD, BCD, ABCD, ABCD.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原》复习题 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 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 “ 千年思想 家 ” 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 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 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C..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 理是(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进行社会调查 良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 明真理

都具有(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 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 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 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 内生产的(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21.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A.高于平均利润 B.等于平均利润 C.与平均利润无关 D.相当于平均利润 2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地理位置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 营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D.土地私有权和资本主义经营权 的垄断 23.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A.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

C.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 D.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 24.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借贷资 本的国际化

25.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 B.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C.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 “ 扬弃 ” D.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 局限性

26.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布尔什维克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德国社会民 主工党 27.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B.实行计划经济 C.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 D.实行产品经济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所有制基础不同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D.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30.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 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 否定规律 3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 践

3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A.立法权 B.财政权 C.监督权 D.审判权

3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D.竞争的范围不同 3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运输阶段 D.销售阶段 38.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3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有(A.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 40.下列论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有(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阶级归于消灭, 国家自行消亡 C.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D.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 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47..试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48.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作用。

参考答案:单选题 CCCDA, DACBA, DBCBC, BCACD, DCABD, CABBA.多选题 BCD, ABD, CD, ABCD, ABC, ABCD, ABD, AB, ABCD, ABC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20×1=20分

1、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A、没有运动的物质 B、没有物质的运动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了解事物的量 D、认识事物的本质

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A、折中主义 B、辩证法 C、诡辩论 D、形而上学

5、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6、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C、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每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D、被剥削阶级

10、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 C、不受任何束缚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1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家的节俭;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D、扩大再生产

1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 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 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 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

1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17、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

A、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B、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C、金融资本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D、跨国公司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18、利润率是(。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9、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0×2=20分

1、人的手一旦脱离了人体,就不再是一只活生生的手,这表明(A、部分依赖于整体 B、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C、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D、失去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3、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

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是多重的,包括(。

A、保持国际国内收支大体平衡 B、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的经济增长 C、稳定币值与物价 D、实现充分就业

5、下列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原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7、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 货币有多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是(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8、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9、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C、人们当家作主、10、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三、简答题(6×5=30 分)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主权在民、D、分权制衡、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15×2=30 分)论述题(×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性

2、试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试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单选题 BBBBC, ABCCD, BCCDC, CBBAC.多选题 ABC, ABD, ABD, ABCD, ABD, ABCD, AB, AC, AD, ABD.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1---4章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观念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能反映的客观实在。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含义:

5.唯物主义形态发展三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相对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对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9.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1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有条件性。1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一,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就其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8.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力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三层意思: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1、阶级: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3、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14、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5、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6、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7.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8、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一、可能会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化;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商品价值形成的四个阶段:简单得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6.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7.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9、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10、社会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1、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重点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会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社会的问题③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①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②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③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行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式。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管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二者相互渗透。

7、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

(1)垄断资本家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国内缺少更有利的投资物所,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的垄断利润的需求而言,也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就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2)过剩资本的更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价格等更便宜的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可以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3)资本输出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的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8、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9、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思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1、意识的起源、本质是怎样的 意识的起源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表现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

1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事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③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13、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其次,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准确性和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3)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1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产方式是人们改造自然,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②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活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行、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对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都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成都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18、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0、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21、试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2)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22、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

由于高中时代主修理科,所以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矛盾规律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每一件事物都有好有坏,我们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以及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明白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学习计算机一样,在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我们有时候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只有在我们上机后,才知道怎样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我的一些理解,我发现原来哲学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书中还详述了历史发展史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式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又正式所处社会阶段的一种反映,历史是终将前行的,生产力就像永远向前的车轮一样,带着人们向更高的社会阶段前进。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如我们自身而言,我们不能完全把昨天抛弃,我们应该重视之前的经验,处理好每一件事,为以后而奋斗。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怎么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在成功的时候没必要趾高气昂,在失败的时候也没必要一蹶不振,我们需要的只是吸取经验。而且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实践,而现在的实践又促进了学习,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有时候也在不断发掘新知识,这些都是辨证统一的,也都是这本书的体现。

另外,我们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的感受却是主观的,我们没必要过于关注主观的思维而不注重实际,我们在做决定之前也应三思。这本书还解答了人类将走向何方的困惑,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到这些知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正确)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不正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正确)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正确)

6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不正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5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概念

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实践;

5.发展;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扬弃;

9.规律;

10.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辨析题

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不正确)

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

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不正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正确)

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正确)

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正确)

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不正确)

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不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4、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5、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6、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7、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8、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9、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12、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3、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4、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6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主要概念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认识的非理性因素;

3.真理;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5.价值;

6.价值观;

7.人文精神;

8.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正确)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不正确)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不正确)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不正确)

5、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2、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6、为什么说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7、简述真理与缪误的对立统一。

8、如何理解价值范畴。

9、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0、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1、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

1、试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2、试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论述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5、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主要概念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

3.生产关系;

4.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

6.国家;

7.社会形态;

8.阶级和阶级斗争;

9.改革;

10.科学技术;

11.人的本质;

12.人民群众;

1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辨析题

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正确)

2、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确)

3、国家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不正确)

4、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正确)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正确)

6、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9、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1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论述题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江泽民语)这一论断的意义。

2、试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3、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主要概念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商品;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

5.货币;

6.劳动力商品;

7.资本和剩余价值;

8.资本积累;

9.分权制衡;

10.两党制和多党制

二、辨析题

1、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不正确)

2、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正确)

3、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正确)

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不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的不同。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6、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7、为什么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

1、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试述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主要概念

1,垄断资本主义;

2,金融资本;

3,垄断利润;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经济全球化

二,简答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形成?

3,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实质?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后果?

5,资本的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主要概念

1,空想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3,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民主;

5,政党;

6,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简答题

1,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作用意义?

3,无产阶级专政及民主?

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很长期性?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及完善?

三,论述题

1,简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主要概念

1,共产主义社会;

2,个人理想;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遇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3,论述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试题(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梳理与心得 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 (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 (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 (107066) 宋连峰 (1070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深度也有所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玉侠、张鑫鑫、孙曦婷、刘雨薇、刘雪、王楠案例分析(2009级) 题目: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09级3班 姓名:张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模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和解决雾霾问题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